第一篇:安站中学“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安站中学“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今年是教育改革年,本学期原安站中学、陆房中学合为一校,为了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新校教育教学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肥城市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两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构建形成了“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
一、“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人为本”,落实到教育中,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以说,我们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相信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金字塔理论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听讲”,学习效果是最低的,24小时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合作有四个共同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积极的相互依赖;二是面对面的交互作用;三是个体责任;四是合作技能;五是小组成员自我检查、反馈和改进。
4、魏书生民主、科学理论 魏书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培养自学能力的信心。要使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是教师的主观愿望,也要成为学生的内在要求。
5、生本教育理论
生本教育认为,教育要以生命为本,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改变那种压抑儿童的生命自然地状况,遏制人的这种本性,当然会处处受阻,步履艰难;反之,则会春光旖旎,大道如发,犹同大禹治水,必然取得成功。
6、生命课堂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钟启全教授认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的人的整
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工程。”
二、“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361生命体验课堂”即“三主六环一标生命体验”课堂。“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六环”指:自主预习,感知目标——合作释疑,理解目标——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对标自查,回扣目标——当堂检测,达成目标——评价反思,升华目标;“一标”即学习目标,课堂教学要强化目标意识,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都要紧紧围绕目标展开,谨防教学活动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学习目标的叙写,要坚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检测,以“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行为动词+中心词”方式,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目标。
1、自主预习,感知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后引导学生认定目标,内化目标,指导学生以基础导学案为学习路线图,自主学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上的启发性问题,运用双色笔作好标记。在于丰富学生感知,培养学习习惯,发现疑难问题。必要时,要设计一定的题目对自学效果进行检测,进行初步达标。
2、合作释疑,理解目标
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先一对一进行分层讨论,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学习小组长组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将要展示的内容,老师也要深入小组参与学生讨论,及时发现问题,作好“学情”调查,生成有效教学资源。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教师抓住“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这一课堂生成资源,结合课前预设,突出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组织开展互动探究与班内大展示活动,通过组内互动研讨和组际展示交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多元互动,全员互动,学习目标得以拓展,课堂教学达到高潮。
对于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可在点拨之后,出示同类变式,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
4、对标自查,回扣目标 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整理本节课的学习所得,疏理知识体系,归纳知识要点,提炼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完善课堂笔记,对整节学习进行全局把握,建构思想方法。
对照学习目标检验学习成果,可以是自检自查,也可以是小组成员互检。
5、当堂检测,达成目标
分层次设计达标测试题目和达标要求,体现分类教学原则,同时要精选习题,注意题目的指向性、难易程度和有效性,题目要少而精,要合理控制时间,限时、独立完成当堂达标训练题,做到当堂达标,反馈订正,实现“堂堂清”。对不达
标的学生进行课下指导或安排组长辅导,实现“日日清”。
6、评价反思,升华目标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学科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进一步升华。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技能、方法、习惯、自信心、主动性等方面进行反思总结,在小组内或在班内展示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
三、“361生命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路线图”设计要求
1、基础导学案的要求
⑴根据教学目标很好的精心设计,不得设计成习题集,要有符合教材依据和扩大信息资源的学习路径。
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设计的导学案要求80%的学生能独立准确的完成。
2、拓展提升案的要求
⑴要设计共同完成探讨性的“拓展提升案”,其内容:这部分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学生学有疑惑的、重点应掌握的、难以解决的设计进去。
⑵解决由于学生课前在导学案上已知的习题,缺乏了学习的兴趣。⑶根据学生当堂展示的情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的探讨和交流。
3、目标过关检测案的要求
⑴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提供给学生加强巩固知识的练习题,将课堂知识进行梳理。
⑵利用“目标过关检测案”的练习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四、预习、展示、达标的具体要求
1、预习:学习的起点——让50%的学生通过自学掌握50%的问题,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再让70%的学生掌握70%的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展示: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先学后教,当堂达标”。教师根据学情组织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展示分为:组内组织的“小展示”和班内“大展示”。
大展示要讲究技巧:展示“普遍性”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般主张由学力较弱的学生多展示;当然对展示内容教师要学会取舍,太难和太易的都不作为展示内容。展示过程教师要敢于“利用”学生,实现学生自身能力差异的资源共享,“兵教兵”、“兵练兵”、“兵带兵”、“兵强兵”,“兵教官”、“官教兵”。
3、达标:落实效益——实行验收制度,检查目标达成的情况,也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在考试制度未被取消的前提下,任何教学都必须满足两个要求:学生的需要和考试的需要。当堂达标,又是教师对知识的提炼、拓展和升华。
第二篇:生动的体验 生命的课堂
生命的课堂绽放体验的花朵
府谷县孤山学校 李华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段语文,都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去朗读体验感情。生活的快乐需要切身体验,灵动思维的火花需要想像体验,入情入境的幸福需要换位体验,迁移体验声东击西的美妙需要换位体验。[关键词]:想像;朗读;悟情
在小学语文的一些课堂上,我发现不少学生朗读课文时生硬硬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儿生活的韵味。听到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声音响亮;面带笑容。结果不管怎么指导,学生总是找不到感觉,总读不出语句的独特语感。我想,这种肤浅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去体验,怎么能进入角色呢 ?
还有,一些教师把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硬塞给学生,如:能不能用朗读表达出“热闹” “请你读出幸福的感觉好吗 ”等等。试想,学生脱离实际的体验,就像隔岸观,能感受到火的温暖吗? 这种没有品位的体验,像戴着枷锁跳舞,能有优美的舞姿吗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身实践的生活开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实施新课程,走进新课堂,特别是低段小学语文课堂,一堂好课,一堂有生命力的课,几乎离不开教师们引领着学生
去体验。我在课堂中,努力让学生沐浴在体验的春风里,享受着体验的快乐。
生活的快乐来源于切身体验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丰富多彩,语言学习资源就丰富多彩,语文课堂只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结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利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去理解文本,加深认识,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教《吹泡泡》一课,我让学生带上泡泡水,用一节课的时间,以教室为场所,让学生尽情的吹:学着吹,比赛吹,一齐吹;看谁吹的泡泡最大,看谁吹的泡泡最多,看谁吹的泡泡飞的最高;比一比,看谁吹出各种形状的泡泡。教室里欢声笑语一片:“看,王强吹的泡泡像气球!”“王超的像冰糖葫芦。”“袁文娟的像一群鱼泡泡。”“快,教教我,怎么才能吹出像葫芦一样的形状 ?”“为什么你吹的像羊肉串 ”“老师,你也和我们一起比赛。”“哇,我的泡泡飞上天!”“老师,我发现,泡泡破裂时会溅出许多小水珠。”“哇,天空成了泡泡的乐园。”瞧,同学们多么会玩,多么会观察!在快乐的生活体验中,他们个个出口成章,都成了小诗人。可见,只有让学生融入到你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自己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因此,回到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是学习的灵魂。只有切身的体验,快乐的体验,才能深深地烙在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让学生终身难忘。
灵动思维的火花来源于想像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
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想象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想象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正确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从自己的认识理解出发,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小小的船》最后一句时,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月亮上去,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星”„„让学生自由地去畅谈,让他们将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想象。
入情入境的幸福来源于换位体验
在引领学生体验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换位思考体验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例如一位教师对课文《蜘蛛织网》最后一段话的朗读进行指导。她没有从技巧上作提示,甚至也不作理性的情感分析,只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蜘蛛,为大屏幕上正在忙碌地织着网的蜘蛛“配乐朗读”。学生读课文:“织啊,织啊。终于织成——”老师忽然打断了学生的朗读,说:“呀,你们看,大屏幕上的蜘蛛才织了两圈,‘织成’了吗? ”学生恍然大悟,忙改口,继续“织啊,织啊”地读下去.不一会儿,老师又提醒学生:“呀,蜘蛛还在不怕辛苦地织着网,可你们怎么越读越轻,怕累了吧 ”学生忙提高嗓门
“织啊,织啊”起来,两眼紧盯着慢慢爬向蛛网中心的辛勤劳动者。当蜘蛛完成织网的那一刹那,全班学生欢呼般迸出了期待已久的最后一句:“终于织成了一张又大又结实的网!”
这位教师精心设计“配乐朗读”的情境,让学生换位体验,感受劳动的辛苦。设想,如果这位教师没有设置这样换位体验的情境,那么,学生的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读书”上,只会停留在文字上:而现在,提升到了“劳动”,提升到了“体验”,于是,“终于织成”的朗读技巧,不需要老师作“要读出重音”之类的提示,就能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的情感流露。
声东击西的美妙来源于迁移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目的不在于一篇又一篇的课文,而在于通过对课文中语言的学习,获得一种迁移能力,从而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目的。在一些教学过程中,可捕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学 生在课堂中的再次体验.在教学《影子》时,我在教学时扣住文中的训练重点“辨别前后左右的方位”这一目标,引导好“例”的学习,做好“类”的迁移,举一反三,由文中的影子方位到学生身边的方位,再到学生熟知的生活环境方位。这样层层推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语言的迁移和自主运用,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又如,我在教学《棉花姑娘》的时候,课文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蚜虫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见过,生病也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学生肯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我
问:“棉花姑娘身上爬满了蚜虫,见过蚜虫吗 ?”一学生回答:“见过,我家的花上长过,把花和叶子都快吃光了,差点把花害死,我爸爸喷了好几次农药才把它们杀死.这些蚜虫太可恶啦!”“带着你的体会来读一读。”我接着问:“小朋友们生过病吗?有什么样的心情?”学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难受,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平时喜欢吃的东西现在也不想吃啦。”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没力气,头也很晕。”也有的说:“生病的时候很孤单,大家都去上学,希望自己能快点好起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课文,看看谁读得最好。”在已有经验带动下,学生找到真切的感觉,再把这种感觉迁移到品味词语,感悟句子当中,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言,这种“感”,这种“言”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
动态评读的滋味来源于语感体验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的朗读评价语言很是精彩。一生读完第2小节,师:看得出你还是个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小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
节。)在这种形象的,生动的,幽默的,智慧的语言点拨下,每个学生都读得兴趣盎然,情感投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这才是情感的交流,这是心灵的相通,这是学生走进了文本的一种流露。
薛法根老师这是以评价带动朗读,他的评价很成功,我们看到的是学生自我内化。这一朗读感悟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动思辨,主动感悟,主动体验的过程。
此外,我认为,教师以自己独具魅力的朗读感染学生,也是让学生经历一次语感体验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种武器。
语文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引领学生如何获取这种感受,如何体验这种情感,如何理解这种见解,如何转化这种智,如何积淀这种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语文教育架起一座桥梁。语文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这一过程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努力让学生沉浸在体验的幸福里,尝试快乐。[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让学生的灵性在体验中绽放》 教学月刊 2005年2月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第三篇:感受马安模式 领悟课堂教学改革1
感受马安模式 领悟课堂教学改革
“五个点”凸现课改精髓
抓住关键点:转变思想是关键。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很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有的学校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马安课堂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悟学,致使不少外地听课老师刚开始听课时也感叹:这课怎么有点像“哑巴课”?但随着课堂的逐步推进,他们才领悟到:马安课堂,教师真正由讲授者变成了组织者,学生真正动口动手动脑,是觅食而不是等候“喂食”;感叹道:马安中学学生将来读高中后,自学感悟能力一定会超越一般学生,更是其他学校学生望尘莫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教师必须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师讲课满堂灌,生怕讲不细学生不明白,考试不及格。有些学校领导在听课时看到教师讲得少,就认为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找准着力点:扎实备课是前提。马安的开放大课堂是基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凸显的是自主、开放、思维、科学、人文、高效的现代课堂特征。学习马安模式,就是要学习马安教师扎实的备课方式方法,保障教学练案质量,教学练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扎实备课包括教师、学生两个层面。一是教师备生案。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家庭背景、特长爱好、脾气性格、基本情况等了解清楚,形成初始的生案。二是师生备教学案:教师提前下发教学案,让学生先学先做。老师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问题所在、各种解法、典型错误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有专人统计)。这样,师生双方才有进行生本课堂教学的基础与源泉。
把握要害点:小组学习及课堂讨论是载体。小组学习是发现问题、交流困惑、同伴互助、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在独学基础上的对学、群学、展示。途径是抓好“四生”(特优生、学困生、学长、组长)管理,对特优生提出完成时间、学习内容、质量评价的更高要求,以保证其吃得饱;对后进生予以优先关注,做到后进生自学巡查、小组发言、练习批阅“三优先”和自学教师训辅、学长检查辅导、练习关注、检测补偿“四到位”,以达到其吃得好;培训学长、组长,让他们树立共进共荣的理念,履行好管、帮、带的职责,实现与小组同学一起进步。马安课堂,学生是主人(学生个人或小组主持探讨交流更好),上课时,学生拿着红笔边讨论,边批改,边在题目下写点评、反思。对简单题、错误率少的题,迅速解决(5个人以下不讲);对重点题型或学生错得多的题目,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课堂里各组都有小黑板,讨论问题时,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带着自己的讲义,直奔小黑板,展示自己的做法,手执教鞭讲给大家听。一个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有不同做法的,可接着上去讲。每到这时,课堂上总是此起彼伏,学生抢着上台,直到每一位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彻底弄懂为止。反观传统课堂,总是教师一统天下,讲得多,练得少,讲在练之前,练在无聊处。马安课堂是尽量少讲,让学生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讲在疑难处,练在易错处。
突破重难点:把课堂还给学生。马安模式突出表现在两个四,即“四个操作步骤”和“四个基本特点”。“四个操作步骤”即前置学习(课前预习并预留相应作业);小组讨论(一般4至6人一组),合作学习,交流探讨;课堂交流,教师引导点拨;总结和巩固。“四个基本特点”即突出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讲课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了;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突出探究,强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突出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这一重点,构建了乡村学校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主动乐学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以动为主线,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学乐思;构建了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服务的课堂,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攻方向,全面培养思维、交流、表达、组织等综合能力;构建了适应中、高考的课堂,以能力和思维训练为主旨,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构建了高效的课堂,以训练过手为主线,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教学目标;构建了适应规范办学的课堂,在课内解决问题,向40分钟要质量,并统筹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时间,实现两个学习的沟通和衔接。突破了“不再拉牛上树”、满堂灌的难点,这于郭思乐的生本理念课堂不谋而合,可谓解决了多少年来乡村学校争论不休的课堂教学多讲好还是少讲好的原则性问题。
找准落脚点:追求效益是目标。办学质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先进的教育模式竞争,好的教学模式就是先进的教育生产力,教学要“多收三五斗”,就得有先进的教学模式。马安课堂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走出了浅层次、参与率低、无时间任务目标规定的“群学误区”,做好预设、生成、规划与评价管理;走出了浅层次交流、只交不导、参与率低的“交流误区”,牢固树立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为重点,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追求效益与目标,改掉了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越高的传统陋习,改掉了老师领着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更快一些的固有思维及惯性做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觅食”,极大解放了学生思维与创新的“手脚”。正如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所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马安模式,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这种做法克服了多数教师广种薄收问题,找准了教师及学校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高效率大丰收问题,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第四篇:“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心路历程
与你同行
——“自主体验”教学模式心路历程
若不是幼鹰忍受着被折断肋骨,推下悬崖的痛苦,又怎会有苍穹间那无比完美又充满哀嚎的振翅一飞;若不是幼蚕耐的住黑暗,坚持等待破茧而出的一刻,又怎望得见“蝶儿蝶儿,偏偏飞。不知不觉,“自主体验”教学模式这颗种子在我校已茁壮成长了近一年的时间,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了迷茫、困惑、最后一步一步实践下来,这其中不仅仅是喜悦,更多的是感动与收获。
自从实施“自主体验”教学模式以来,每个星期二下午,成了教研室雷打不动的研究新模式的日子。经过一遍又一遍的研讨,模式成形了,教学流程分四步:
一、阅读质疑,自主体验。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不解的问题,并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有自己各个感受或独特体验。
二、合作质疑,互动体验。师生提出问题后,共同寻求答案,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寻找答案,共同交流,说出各自的感受。
三、变式质疑,深入体验。就是把前面提出的问题解决完以后,可以从其他角度提出深层次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应用质疑,矫正体验。此环节就是围绕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做一些练习,看看完成得怎么样,起一个巩固的作用。
理论提出来,但要想真正用在课堂上,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校老师听了评,评了听,听了再评,评了再听,一次又一次,老师们都不厌其烦,为了同学们,我们没有一个说苦说累的。我自已在课堂上也不断尝试,第一次用这种模式的时候,很糟糕,学生乱成了一团,整个课堂像失控的汽车一样,无法停止,一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的结束了,我沮丧极了,但有一句话不断在我耳边响起:“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没有谁能拯救你!”。对,我不能这样下去,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强的走下去,无论前面的路有多少荆棘与坎坷。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课堂有了较好的改变,也让我增添了一些信心,让我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我自己在这次模式的体验中,受益匪浅,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学习。
体验是一个过程,它从亲历的实践始,进而获得认识,形成情感,最后产生
感悟,并且逐渐积累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以此作为今后生命之旅的底蕴。
“自主模式”与我一同成长。
第五篇:高效课堂模式心得体会1
高效课堂模式心得体会
一、教学设计——-理念支撑
(一)内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以为所教的教材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构建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本课的内容呈现遵循了“融入生活找数学,亲身经历学数学,回归生活用数学”这一教学思路。因此,本节课,自始至终学的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内容。
(二)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揭示课题时我们已经解决了为什么要算三角形面积这一问题,而怎样去算呢?“你认为三角形面积会和什么条件有关呢?”每人应当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对此,我们应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因而我采用的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
1、教师启发;“研究解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能不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方法中,得到一点启发呢?桌上有3袋学具供大家实践操作(第1个装有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第2个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第3个装有几个任意三角形),你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其中一个学具袋里的东西,用拼一拼、剪一剪、移一移等方法进行操作和实践,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合作探索。
3、交流汇报并展示。
4、用剪拼方法验证。这样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猜想、主动动手实践、推理、验证等丰富的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因此,在以后的练习中从未出现过算三角形的面积忘记除以“2”的现象。
(三)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无定法,教要得法。
一提起新课标给人的印象就是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我以为有适合采用此方法的教材用的才适当,不然便是弄巧成拙,本节课,该计算机辅助的我们给以辅助,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该放手让学生实践的,我们放手操作,比如:三角形面积
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剪拼法较准,因而老师采用示范法把它直接介绍给学生,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讲得很清楚,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练:分层对应练习,强化应用意识。第一层次练习以基本图形为主,最后适当变式,以巩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知道对应的底和高才能求面积;第二层次能运用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第三层次综合运用知识。通过练习,巩固了方法,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三组难易不同题的练习“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的理念。
(四)悟: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刘徽的故事.三、教师应有一定应变能力——本节课的“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成功面所作的有效准备。我们的愿望是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由于备课充分,且又是自己所教的班级,教案实施下来,预案基本圆满完成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份可行性较大的一份教案。其中有好几个小环节,我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情况作了适当改动和调整,使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或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因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适时处理教学情况的能力能看出某一教师的教学功底,因为在预案备课中有关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我就想了好几套方案,如果学生能把三种“化主“结合想出了,我就全盘放手,如果只能想出一部分,想不出的我便引导或代替„。另外,本节课的板书我也较有创意,较好地体现了推导思路。
四、调整与改进——不足或值得思考的地方
改进:备预案时,我参考了一些教学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综合比较,务出了这份“预案”,自我感觉良好,不失为一节既体现课改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好课”但当我看到《小学数学教师》2004年第3期中潘小明所写的《“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践》一文时,启发很大,表现在学生怎么一开始就知道要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怎么知道“沿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连线剪开,可以拼剪成一个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而我这节课给予善意的提醒与暗示,名日了解,倾听,实际是授意,强灌。在这种看似”引导“的干扰中,学生心领神会,沿教师框定的捷径较顺利地获得了结论。这是一种真探究吗?
当前,新一轮课改已开始实施,课改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向书本质疑,挑战教材,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多磨炼,炼就一身“硬功夫”,更好地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