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新课改反思:探索创新收获大全
历史新课改反思:探索创新收获
历史新课改反思:探索创新收获伴随十年新课改一路走来,xx区历史教研团队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收获。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改进教研方式为重点,牢固树立服务基层、以研促教、引领成长、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引领全区广大历史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反思新课改现状,增强新课程意识,研究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教师专业不断成长。回眸xx区十年历史新课改,却不得不从20xx年开始。由于区划调整和本人20xx年开始担任xx区历史兼职教研员等诸多因素,我们的回眸和反思也只好从这里启程。回首六年的兼职教研员工作,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此时感激的心情,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给了我展示才干的舞台,兄弟学校为我提供了教研活动的条件,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学员和历史同行们给了我无私的支持和鼓励。六年来,我乐此不疲地为xx历史教研出力,心甘情愿地为历史同仁服务,竭尽所能创造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六年来,我与新课改一起成长,与历史同仁一起进步。我的成长使全区的历史教研更加充满活力,大家的进步成为推动xx历史教研的巨大动力。
一、广开渠道,促进多方交流
1、每学期举办区级研讨课。为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使课堂教学走“创新、实效”之路,每学期我们都组织区级公开课2—3节,让区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交流课。20xx年5月19日,xx中学訾xx老师和48中吴宝明老师在xx中学分别开设《中外交往和冲突》和《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两节公开课。20xx年xx月26日,徐京梅老师在57中开设《追“根”溯“园”》的活动课公开课。2006年3月30日,xx中学朱玉成老师和訾xx老师分别上了《秦帝国的兴亡》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两节交流课。2006年5月17日57中徐京梅老师和xx中学吴大德开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两节观摩课。20xx年5月15日王大郢学校刘兵老师举行九年级历史专题课《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和发展》观摩课。20xx年12月27日,48中的杨茹老师和周国枝老师一课两上,就《电气时代的来临》分别以复习课和新课的形式奉献了两节精彩的交流课。20xx年xx月8日,57中徐莹老师和65中李紫龙老师分别开设《甲骨文与青铜器》和《伟大的开端》两节公开课,20xx年12月25日,48中的高凭鹰老师开设《抗日战争的胜利》公开课。2009年3月26日,xx市历史公开观摩课在我区举行,48中金韵笛老师和xx中学徐莹老师分别执教《和同为一家》和《开放与交流》,来自各区、县近200名历史同仁前来观摩,xx市历史教研员周瑞霞老师和xx区教研室李琼主任莅临指导。20xx年3月29日,xx区历史名师工作室成员来到xx市四十六中学观摩李红老师九年级复习示范课,会后进行了深入交流。20xx年xx月29日46中陶晓燕老师48中望湖校区的崔棋贤老师 “同课异构”。20xx年12月7日,46中李红老师开设xx区十年历史新课改示范课。在这些公开课授课教师中有区级骨干教师,也有刚来不久的年轻教师,有城区名校的教师,也有远郊薄弱学校的教师,上课的课型有新课,也有专题复习课,有毕业班的课,也有非毕业班的课,有不同老师上不同的课题,也有不同教师上同一课题的课。各种课型的观摩课,都是一种探索,一种研究,一种交流。大家在交流中互动,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中迸发火花,在交流中成长成熟。无论上课的时间是早还是晚,无论上课的地点是近还是远,无论上课者是年轻教师还是骨干教师,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每一次的公开课都吸引了大量的历史教师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支持,他们的渴望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的老师需要这样的交流,我们的老师需要这样的研讨。教学有法,是说教学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教无定法,是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科学教人求真,艺术教人求新。我们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思路,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目标。
2、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开展网上交流和研讨活动是我们创新教研模式的一个成功实践。我们主要借助xx区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平台,开展网络交流。我们主要采取老师上传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公开课后撰写教学反思和大赛点评以及网络答疑等多种途径开展交流。例如xx46中曹芳老师《三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的部分评论如下:“设计新颖,可资借鉴:结构清晰,知识传授到位;讲练结合,学生全程参与;目的明确,关注三维目标;学科特色明显,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启示”一目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往往是中考拔高的地方。建议:教学目标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分写;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标志和成果可以放在一张表格上,让学生比较,更加一目了然;图片要添加上来,这样大家看得更清晰些;工业革命的背景也应该略加分析”;“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挥洒淋漓。教学设计紧紧抓住复习课的特点,收缩自如,突出重难点。引导自然,达到师生相融的境界。善于利用身边事物作为旁证,水到渠成。工业革命影响是重点,也应该加以训练,从而真正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记得在48中听杨老师上的一节复习课: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你们两位老师的复习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同学们,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神奇呢?(答)工业革命” 感觉答“科技”更符合材料和问题,呵呵!可以先答科技然后再引出促进科技突飞猛进的是工业革命。拙见啊!”“我初带毕业班,感觉复习课真不好上,缺少的就是曹老师这里的有针对性和效果的习题,过于注重老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能动性,曹老师的设计给予了很好的启示啊!”等。48中的高凭鹰老师说:“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时,在名师工作室的博客上发现了世纪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关于这课的教案,还有其他老师对它的点评。虽然和我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同,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我随后临时补充了新的资料,使我的教案更加充实和完善。”
3、开展历史教师论坛。为交流新课改成果,展示教师风采,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20xx年12月25日,我们在48中组织开展了历史教师论坛活动。老师们就“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主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和交流。48中唐荒春老师做了《走出新课改误区,构建有效性课堂》的主题发言,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纷纷就“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论坛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们意犹未尽,许多老师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到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如xx市57中学徐莹老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实效性阳光中学》,阳光中学王玲老师《充分利用历史教材,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烟墩中心学校聂新年老师《功夫在课外-----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xx学校訾xx老师《浅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xx市第六十五中学李紫龙老师《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六十四中学朱长珍老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一点思考》,铁四局中学彭江龙老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
二、服务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1、定期举行中考专题研讨。每年均定期召开区九年级历史教师会和中考研讨会,分析当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提出中考复习的建议。并由中考研究小组成员汇报研究成果。打破教研员一言堂的局面,促进我区教师向骨干教师和名师方向发展。20xx年3月19日在65中的中考研讨会上,46中周泽龙老师、科大南区王天健老师、48中杨茹老师、xx中学訾xx老师、xx中学丁云发老师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中考复习的经验和体会。20xx年4月30日上午,xx市中考历史研讨会在46中阶梯教室举行,来自全市含三县在内的200余名九年级历史教师参加了会议。xx学校的訾xx老师做了《冷眼看热点》的中考专题复习讲座,受到与会老师的广泛好评。20xx年我区中考复习研讨会在xx中学举行,中心备课组经过精心准备在会上就今年中考历史三大热点——中共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xx0周年和日本史做了详细解读,这三大热点在当年中考均是大题呈现,说明我们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中考命题的趋势。这些老师或是名校名师、或是中考成绩特别突出的老师,或是年轻教师中的佼佼者。这样场合的介绍,不仅对全区各校老师的教学具有借鉴启示作用,也能发挥主讲教师的积极性,对主讲教师是一个促进。
2、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为切实做好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迎考工作,提高中考复习效率和教学质量,做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每年均成立xx区中考历史中心备课组。将区有关学校中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历史教师吸纳到研究小组中来,针对中考改革的特点,中考命题的趋势,中考考纲的特点和变化,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的结合等进行分工研究。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出成果。备课组的任务是:研讨中考考纲、中考试题、《课程标准》,把握中考命题趋势;举行全区历史研讨会;交流中考复习经验;开设中考综合复习讲座;编制中考模拟试题。为了防止中心备课组走过场,在第一次中心备课组的研讨会上,进行分工合作,以2006年中心备课组为例,我们拟订了18个历史专题: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神六飞天);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统一问题;区域发展;青藏铁路;北京奥运会;能源问题;经济全球化;反法西斯战争;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的近代化;先进性教育和中共成立85周年;时代精神;列强侵华史;安徽历史和周年大事等。并且将这18个专题逐一分到每个人,要求他们按热点追踪、知识串讲、专题演练、参考答案四个方面进行各自准备,然后相互交流。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中心备课组就是凝聚大家的力量,每个人只备一个专题,相互交流就成了18个专题。通过分工合作,认真备课,集体研讨,集体交流,教师们受益颇多。20xx年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后上传中考历史复习专题xx篇到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供大家共享。如xx65中李紫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铁四局中学曹世友老师《改革开放30年》;科大附中余国军《中共会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理论》;xx市六十四中李仁桃《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科大附中南区王天健《文化史》;xx五十七中徐京梅《安徽历史》;xx市四十八中杨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xx二中龚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王大郢学校刘兵《交通》;xx十八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xxxx中学丁云发《海峡两岸关系》。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对考试的研究,先后上传《考试研究》专题文章15篇。
3、开展送教到校和教学视导活动。几年来,先后受邀或随教育局督导团到48中、65中、王大郢学校、53中、56中、xx中学、阳光中学、32中等学校做中考辅导讲座、听课评课和指导中考复习等。所到学校,深入教研组,与有关老师探讨交流。受到兄弟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好评。20xx年4月29日,我们组织历史名师工作室的优秀学员64中朱长珍老师开展“送教到xx中学”活动,开设了一堂中考的历史复习课。这次活动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选题都是经过认真反复的研究。我们最后挑选了今年历史中考重大热点问题“日本史”作为课题。事实证明,这次选题是非常准确的,今年历史中考最后一道大题就是综合考查日本史。历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学员和兄弟学校的毕业班老师参加了送教活动。
4、研究中考,精心命制试题。加强命题研究,组织模拟试题。每年依据中考考纲,针对重大热点问题和主干知识,抽调精兵强将编制中考模拟卷供全区学校使用。近几年我们的中考模拟卷水平逐年提高,例如:20xx年,历史考纲新增了新题型“改错题”,我们猜测这种题型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短文改错,一是单句改错。为了使学生都能接触到,于是把改错题的两种可能模式分别出在两套模拟卷上,结果中考考的是单句改错。20xx年的中考两套模拟卷质量很高,不仅题型一致,而且大题的命题知识点也一致,如一卷中的长征题和二卷中的大国崛起题都在中考题中出现,且都出在“活动与探究题”中。20xx年中考最后一题是以上海的变迁为话题,其实就是考察世博会的热点问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⑴上海19世纪40年代的被迫开放是因为《______条约》的签订。⑵江南制造总局是________运动的产物。我们二模卷也以上海的变迁为话题。其中前两个问题是(1)上海是在什么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2)右图(江南制造总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哪件大事?不仅问题一样,答案也一样。20xx年考查的中共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xx0周年都与我们的模拟卷非常吻合。这些都反映了我区历史老师较高的命题艺术,同时通过命题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和成熟。
三、创新举措,引领师生成长
1、举行各类教学大赛。每年我们都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开展各类大赛。如20xx年开展了xx区教学基本功大赛,2006年xx月17日,xx区“国信杯”课堂教学大赛历史学科比赛,20xx年开展xx区教学能手比赛,20xx年开展xx区课堂教学大赛,2009年开展xx区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20xx年开展xx区历史说课比赛,20xx年开展领雁型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另外,我们还推选了一批优秀教师参加省市级教学大赛。彭江龙老师、訾xx老师、曹芳老师、李紫龙老师、徐京梅老师、胡红玲老师、张琳娜老师等先后荣获省、市、区一二等奖。通过比赛,一大批教师脱颖而出,相继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每一场比赛的过程都是一个炼狱的过程,都能促进教师快速的成长。同时每一场比赛也都需要不断的指导,65中李紫龙老师参加xx市说课比赛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上课的程序大家都很熟悉,而说课的形式虽然常见于各种场合,但如何说课才是规范的说课却不是每个老师都很清楚的。为让李老师和更多的老师了解说课程序,我在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上发表了《如何说课》的文章,李老师在博客上留言:“要是再有一篇说课稿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说课稿发到博客上。比赛的头天下午李紫龙老师拿到说课课题,我让他在晚上把写好的说课稿发给我,我逐字逐句把关审读,针对他的说课稿,我提出了十几条修改建议,在电话里交流了40分钟,李老师非常敬业,家里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于是夜间赶到学校,后来他跟我说,当晚,他在学校工作到凌晨3点钟才把说课稿修改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紫龙老师最终荣获xx市说课大赛一等奖,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2、着力打造青年教师。通过让年轻教师上公开课、参加比赛、命题等多项锤炼,促进年轻教师不断成长。xx中学的訾xx老师、65中的李紫龙老师、46中曹芳老师先后获得xx市教学大赛一等奖。还有一大批教师在区级比赛中崭露头角。借助工作室平台,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为发挥xx名师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和带动作用,快速提升工作室学员的教学水平,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5位成员和12名学员之间实行师徒结对,采用一师多徒制。该工作室主张建立一种新型的师徒关系,这种新型的师徒关系是发现型的,师傅善于发现徒弟的长短,而后扬长避短;是互补型的,徒弟学习师傅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师傅学习徒弟新的教学理念和运用自如的现代教学技术;是交流型的,师徒之间相互切磋、交流、研讨、争辩;是合作型的,师徒之间共同承担课题和教学任务,分工合作,共同提高。参加名师工作室的师徒结对活动让我们的学员受益匪浅,xx中学的丁云发老师感受颇深:“在这半年里,最令我激动的事是我有幸加入了xx区名师工作室,参加了名师工作室组织的“师徒结对活动”,拜工作室主任彭老师为师,这是我渴望已久的愿望。„„平时我经常请教彭老师,从他对我的指导中让我感受到他不仅是对我教育教学指导更是对我们青年教师关注和关心。从备课到教学、从作业到出试卷、从复习到归纳总结,都给我认真指导和帮助。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一次出模考试卷,由于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不知到如何下手。是彭老师给我详细的指导:从试卷的形式、试题的设置、材料的选择等等。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出的每道试题他都认真而详细地做了校正和修改。让我感觉到彭老师不仅是在搞教学更是在教我做人。”对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业务培训。20xx年暑假,我们先后对20xx年新招考教师、近三年新招考教师和远郊教师进行了培训。就“备课实务与新技能”、“如何上好活动课”、“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中考复习技巧”等多方面、多角度对老师们进行培训,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将部分学员的培训期间撰写的教学设计和心得体会刊登在我们工作室的博客上,供各位老师交流。对新教师多听课多鼓励,注重“传帮带”的作用。让新教师了解先进的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改经验,创设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给他们压担子,创机会,让他们更快成长。给他们布置中考复习专题的任务、让他们参与区级统测的命题、让他们承担区级公开课等。如我们的命题人员实行新老结合,先后吸收了丁云发、李紫龙、曹世友、刘兵、王玲等老师参与命题,老师们进步很快。尤其是我们通过工作室平台,让老师们感觉学习了很多,进步了很多。xx46中曹芳老师如是说:“经学校推荐,我有幸成为xx区历史名师工作室的一名学员,在这里不仅能结识很多经验丰富的名师,而且还能阅读他们的教学设计,尤其是集体备课,包括专题背景、思路和模拟题,都让我在指导学生复习阶段受益匪浅啊。比如在科大南区召开的九年级历史复习研讨会,对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我也经常浏览名师工作室的网站。作为一名学员,我不仅关注别人的杰作,也上传了一篇公开课《三次工业革命》的教案,没想到会有很多老师去浏览,更感谢的是大家的点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名师工作室,我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3、建立历史名师工作室。xx、20xx年3月30日下午,xx区名师工作室调研暨年度工作会议在46中隆重举行,历史名师工作室代表18个名师工作室应邀在大会发言。20xx年12月,历史名师工作室编辑了一期《xx区历史名师工作室简报》。该期简报设置“团队介绍”“工作简讯”“学生作品”“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观课议课”“活动总结”“中考交流”等栏目,共精选25篇文章编辑成册。
4、开展教育叙事征文活动。20xx年xx月,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展xx区中学历史教师“教育叙事征文”活动。“教育叙事”陈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中曾经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借此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叙事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该这么做,只是给读者讲述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如何做。这次活动共收到历史教师教育叙事14篇,如《邓世昌的狗—一次课堂“意外”给我的思考》、《“铁路”的谎言》、《课堂的智慧——课堂上的“不速之客”》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示意义。这些教育叙事均登载在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并结集成册,专门出一期历史名师工作室简报。
5、组织学生小论文比赛等。为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0xx年我们组织开展了“xx区中学生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本次参评的中学生历史小论文,总体质量较高,展示了我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经过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9篇,二等奖61篇,并颁发了获奖证书。20xx年xx月,历史名师工作室开展xx区“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征文”活动。这次活动得到全区广大历史教师的大力支持,共计收到中学生历史小论文140余篇,评出一等奖26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38篇。有些小论文还在《安徽商报》等报刊发表,体现我区广大中学生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学科能力。这些小论文已择优在历史名师工作室博客发表。“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十年的新课改,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探索的艰辛和遗憾。新课改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的努力过程也将永不停息。在未来的课改浪潮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最终实现不断的收获。
第二篇: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新课改下,历史教学的探索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法已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如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改进历史教学作了一些探索,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场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的问题,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以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一、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要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不但需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与学是一个单向的过程,教师只关注学生记了多少知识,成绩怎样。其实,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老师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引导学生能从历史史实和材料的学习中,得出、验证并掌握教材内容的历史结论。传统的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意识来说,是正确的。但是,以新的课程意识来认识问题,就可以发现,这种教学过程完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例如:疑问、茫然、顿悟、开朗、自傲、喜悦等,他们希望课堂的学习证实的不仅仅是学科结论,更想证实自己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甩掉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认识态度。
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情境式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主题设置跟教学内容相同的情景,使师生融入这种课堂情景以完成教学任务。那如何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呢?关键就是要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所谓“活现”就是说要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有哪些“活现”的途径呢?一要利用直接材料,如利用本地各种历史遗迹去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二要依靠大量的间接材料,如历史模型、历史图画、地图图表和教师口头说明等;三是采取一些活泼的教学方法。2.合作式教学方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要成为一个愿意跟学生交换意见、启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的兴趣、聆听学生心声的人,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伙伴”。合作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如下:笔者把所任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历史学习小组,明确且切合实际提出各个小组学习的目标。在教学中让各小组学生主动参与,让各小组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对于作业,各小组有时自己批改,有时互相批改、对于自己的错题也能自我批改,查书印证,力求做到触类旁通。对于教材的学习,笔者鼓励各小组学生说出一些不同于教材、不同于老师的想法,可以大胆假设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要证据确凿,言之有理。对于做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分析试卷的科学性、有效性,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缺陷,完成试卷后,让各小组学生自己改或互改,这对提高学习成绩、完善学习方法有很大作用。对于目标,各小组在组内确立各位成员的目标,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水平,而对组外,确立最低目标和最高目标,对于达标的组员或小组,要互相勉励,互相交流成功经验,并且重新制定最高和最低目标。假如没有达到目标,组员就会去分析原因,查漏补缺,并对目标适时调整。这样一来,小组就会在不断的竞争与合作中前进,成绩也会不断提升。3.历史知识的串联式教学方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把相关的历史知识按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联系起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步骤:
(1)前后联系法:即以时间为序,指导学生将认知对象的重要知识及历史发展线索进行分析整合。例如: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
(2)中西结合法:即以空间为序,把中国跟西方的历史相结合进行联系归纳比较,如教学本节讲到中共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时,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起陈独秀的右倾思想、王明的左倾思想、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外,还要引导学生联想起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并将三者进行比较,通过互相交流、互相结合、互相启发,从而获得对无产阶级理论更多的认知。4.材料教学法
历史材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它包括文献典籍、图表、实物、图片、笔记碑文和考古资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材料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实事求是地求证历史。显然,这种材料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重要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比较、分析、理解史实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史实的归纳、推断、评价甚至是论证的能力。材料教学法可以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说明观点;第二,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做比较;第三,选取某一主题,罗列来源不同的材料,让学生整理归纳,并且解析其中的差异,进而形成自己的推测,得出自己的结论。5.开放式教学法
历史教师应重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熟悉历史过程,切实提高历史思维的质量,尤其是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要过于迷信课本上的结论,而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及时介绍某一领域历史研究的最新方向,广泛地推介史学界对某一历史课题的不同观点。例如,关于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历来对这一政策的评价不一,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这是在内外形势紧急的非凡条件下采用的非常手段,其主要作用是拯救革命,因而功勋卓著,应给以肯定;第二,它打击面过宽,处决的人太多,而且在恐怖统治下形成了一种心态,即当权者利用恐怖手段排除异己,维护权力,不愿结束恐怖统治,其危害性很大,应给予否定;第三,在评价这一政策时,将两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功过参半。这种区别于教材的史学研究成果可以引导学生深钻教材,积极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探寻新知。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熟悉能力和其对某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进行评价时,更要注重采用宽松的开放性尺度,答应学生有不同的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观点。6.探究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新课改的一个亮点。笔者认为,实施探究式历史教学应有以下的三步骤:
(1)导读疑问。创设适宜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应以问题为契机,细致备课,熟知教材,设计具有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核心,从而达到探索历史的目的。如初三世界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中,笔者设疑有: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该政策有何内容?应如何评价?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何原因?有何内容?有何结果?应如何评价?③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④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特征?有何积极性和消极性?⑤斯大林的经济体制对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2)学生自学教材。学生依据问题,带着疑问,独立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自我思考,自主探究,实现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的外在控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3)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探究教学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角”,学生要主动地参与,教师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就会运用史实的眼光审视现实的热点问题,就能获得探究历史所带来的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体现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时附加几张挂图)是传统历史教学的基本工具和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条件下的历史教学的需要了。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是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目标是相一致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引起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将引起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形成。因此,现代化教育技术和历史课程的整合,是探索历史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题目:
科目: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高一历史
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成长
——高一历史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师行业的新教师,通过大学时期对新课改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半学期以来的教学实践,本人对于高中历史新课改有了一些体会,同时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对新课改的认识
(一)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三)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举个例子,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可以利用电脑、白板等多媒体设施,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读后感。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一)对于新课程的适应性较差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这次新课改以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解读新课标,结合新教材,发现有些问题不容忽视,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臵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也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而单就高中新课程而言有些内容的衔接也有一定程度的不足,“跳跃”较大,师生对此在不同程度上都会有不适感,尤其是学生由于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身心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等条件的制约,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高,这必然需要一个非常多的时间来“循序渐进”。因此,《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
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初中与高中的教学内容有“撞车”现象。其原因无非是以“通史”模式重复组织和安排了教学内容的结果。
(三)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一)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断反思,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投身新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可走,一切都要自己去探索,只有看清问题,才能坚定前进的方向,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能走错,不能不走,更不能回头。我们只能在充满挑战和矛盾的现实中寻找出路,用智慧去化解难题,用机智去逾越障碍,用改革去实现目标!
第四篇:高中生物新课改探索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和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可以说,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互动,不仅是教师所追求的,更是所期盼的,那么,教师应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 课堂教学局面?下面,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创设一个有效互动的生物课堂教学。
一、探索正确的课堂互动元素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前提
(一)教师民主型的教学风格,能为互动式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教师的民主型教学风格能对学生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那些被教师给予更多自主权的学生比那些被教师控制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具有更多的能动性。因 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低下身子和学生一起学习,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构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对话意识,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支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一言堂”、唱“独角戏”等等垄断课堂的做法会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陷入沉闷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屈尊”和“倾 听”,要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教师要注重运用语气委婉、温和的语言,如“XX同学,你还有什 么问题?”、“XX同学,你想说什么呢?”;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和意见要多予以鼓励,或表示赞许,这样,学生才有对话的信心和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对 话的时间和机会,并教育学生要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如在《神经系统和神经 调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我们的手被针刺了一下立即缩回,而不会让针再扎得更深一些”,也要精心设计一些带有开放性的话题,如在《我国动物资 源的保护》教学中,提出“为保护动物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种问题的提出,学生一定有话可说。
(三)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初中生渴望成功,针对这一重要心理特征,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和表现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他们 的学习热情。
初中生的认识水平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生物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相对抽象、枯燥,学生难于理解,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 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从实物、从活动、从视频、从动画等等方式、手段入手,在学生体验、体会的基础上,再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如在 帮助学生建立反射的概念时,我通过 “学生摸奖活动”、“烫手活动”、在学生面前吃起咸梅、学生做“膝跳反射”等活动,然后引出反射概念,又通过师生共同举例,如“吃东西分泌唾液”、“听到 铃声进入教室”,以此帮助学生建立反射概念。
二、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恰当的互动教学策略是实现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关键,如,在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时,要善于运用活动、问题、情景、幽默等手 段打破冷场。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措施,使用合理有效、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学。
(一)运用启发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的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从生动直观的情景作为启发的切入点和引发 点,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延伸和深入。如在 “探究环境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作出假设时,可以从日常生活现象进行启发:(1)冬天和夏天的食物,哪个季节的食物易变质、发霉?(2)雨天和干燥的天 气,哪种气候条件下的食物会先发霉?(3)我们到超市买东西时,会发现很多食物是密封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很容易想到在温暖、潮湿、暴露于空气的 食物易发霉,并由此作出这样的假设:霉菌适宜生活在温暖、潮湿、空气充足的环境中。在学生完
成探究活动,得出上述结论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 道我们应如何保存好食品吗?这时,学生很快总结出保存食品的方法:低温、干燥、密封。
(二)设置情景策略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制造、优化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面或氛围来创设情景教学,使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和 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情感活动。
从生活入手,如在《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稀饭和变质的牛奶。在学生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再设问: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我们身边是否有微生物?从而引入新课。
从社会入手,如在《预防传染病》的教学中,通过介绍非典、禽流感、爱滋病等社会关注的传染病疫情,再提问:什么是传染病?怎样预防传染病?
从活动入手,如在植物《呼吸作用》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做一个小活动:屏住呼吸,看看谁坚持的时间长。然后教师问: “大家屏气时有何感觉?”学生:“憋不住…”再迁移到植物的呼吸,教师:人需要呼吸,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呼吸呢?
当然,还可以从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史或人类史、以问题形式、用背景入手等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
教学中设计出形式生动、内容感人、寓于思考的教学情景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要求,它能够为教学创造真实的问题情景,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
(三)形成认知冲突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抓住教学契机,刻意营造认知冲突,把事物、概念之间的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教师进一步 引导、分析、点拨,可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有句俗语: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前面我们不是学习过“如果施肥过多时植物细胞会失水吗”,这样形成认知冲突, 既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实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合作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 在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等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好的选择。
三、突出课改理念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保证
设计一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生物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别是中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作为教学设计的依 据。如在 “调查同学患近视眼的情况”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1)课前布置:①学生查找青少年近视眼诱发因素的有关资料②调查本学期与去年同一时期班级近视眼的患病 率并进行比较③患近视眼的同学与正常视力的同学某些用眼习惯的比较(2)课堂上相互交流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调查情况(3)组织学生讨论:①如何克服不良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眼的发生?②应该养成怎样的良好用眼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
将教学设计的着眼点落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如在《合理膳食》一节的教学片段设计如下:
1、多媒体展示能体现合理膳食重要意义的材料,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吃什么”、“怎样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2、组织学生完成“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活 动,然后讨论“如何改善自身的营养状况”。
3、组织学生完成“调查自己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活动,并交流设计的问卷调查表,然后讨论“如何纠正自己不良的饮 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以上将教学设计成一个个活动
单元,明确活动的目的、过程、关注点、学生体验等等,通过活动展开让课堂散发生活的气息,反映生命的价 值,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有所收获、得到发展。
(三)以问题为中心
教学设计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为背景,设计出若干个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在问 题的展开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片段教学设计:教师用多媒体展示 1906年以后的凯巴森林并以曲线图的形式反映“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变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1)从1906--1925 年黑尾鹿的数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1925年以后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3)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 素导致这种变化的?(4)你能得出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吗?
生物教师要深刻领会、理解课程标准、课改精神,只有在这个前提下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很好的对课程内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设计出相关的互动环节,使知 识在课堂中生成、深化,让思维在教学中被激活、被丰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是创设有效互动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节课如果学习内容、知识是肤浅的,学生的思维是处于低层次的,即使表面热热闹闹,师生、生生交流不断,这种所谓 “互动”课堂教学显然缺乏实效。教学中,教师要遵循知识的认识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形象到抽象、从许多个别的生物现象到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从知识经验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有价值、有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如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节课教学中,我让各学习小组 展示他们制作的生态瓶,并交流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经过各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时间长,有的小组生态瓶中的生物很快就死了。根 据这种情况,马上以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生态瓶中生物的存活情况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生物现象去找本质”,在 学生得出“生物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生态瓶中的生物能存活较长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又能引导 学生的思维活动“运用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篇:对历史组新课改的反思
对历史组新课改的反思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落实新课改,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的思考。过去一个月来,历史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改。
一、坚持集体备课。
每周二开展集体备课,备课时确定教学重点,分工合作,分层次备课,对不同层次的班级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备课前尽量收集一些与教材内容结合较紧的材料,设置合理的问题,把知识点通过回答问题的形式落实。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上课
上课时比较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历史教学目前存在着很多矛盾,教材编写的缺陷,学生基础薄弱,教学时间紧等等。在上课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老师唯恐漏了知识点,尽量的详细讲解,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学生掌握的东西并不多。以后值得改进的是,课堂上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
作业布置适量,尽可能地让学生在本科目的自习课完成,不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对作业进行筛选,不适合学生目前水平的作业不要学生做。
四、检测
由于课时少,每周两节,所以平时检测基本上以月考为主。月考的题目主要以基础题为主,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