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村教育走向何方
“农村小学减少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6成;农村初中减
少1.06万所,减幅超过1/4。”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中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随着国家叫停和规划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教育正在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
“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
研究表明:在经济比较发达、交通比较便利的平原地区,撤点并校的正面效果比较明显,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较差的边疆地区、西部偏远农村和山区,学校撤并的幅度最大,也是流失辍学、上学远、安全隐患等问题最为突出的,受这一政策不利影响的主要是农村地区的弱势人群。
大规模的“学校进城”后,农村教育出现了“城挤、乡弱、村空”的危局。
《中国在梁庄》作者梁鸿认为,我们对教育的想象太简单,对教育的理解太简单,教育不仅仅在学校,可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家庭、自然、社会等等。撤点并校使我们的教育越来越单一,学生的培养越来越单一。现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包括农村孩子在寄宿学校上学,他们的精神状况、物质状况都有问题。
过度的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上学贵、上学难。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10省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的平均距离为10.83里,农村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里,流失辍学及隐性流失辍学率提高。
“学校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
“能走的都走出去了,留下来的是走不出去的人”。这些沉淀在最底层走不出去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的关注,就将失去受教育机会,形成“贫者愈贫”的恶性循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农村教育资源配备的关注点应该是农村后20%的边缘化群体,而不是忽视或抛弃他们。做到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办好每一所学校。
未来的农村教育究竟走向何方?
“目前来看形成了两种判断和主张:第一种就是农村教育城镇化,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使所有农村儿童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的所长邬志辉说,与此相反的,学术界还有一种主张,就是农村儿童实现就近入学,保留和建设村小与教学点,适度发展乡镇寄宿制学校,努力提高末端教育的质量。
邬志辉表示,布局并不等于撤并。布局既包括撤并学校,同时还包括恢复、扩建,甚至还包括改变学校功能、变更学校的空间结构等等,甚至也包括对资源的重新配置。这些都属于布局调整的内涵。
“学校不仅是国家的,学校也是村庄的,也是社区的,学校应该是甜蜜的,应该是方便的,它应该是安全的,应该是亲和的,还应该是温暖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表示,学校里面进行的一切应该是村庄人自己的选择,跟村庄的生活和价值文化息息相关,不应该割裂,割裂的背后只能是离开或者是放开。村庄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校的学生认同和尊重村庄正在进行的一切文化和文明,而不是陌生、厌弃和逃离。
“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
“我感觉到撤点并校以后已经把孩子送上了一条生产流水线。”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卫洪认为,在食堂打饭吃,然后就是不停地考试。一直脱离生产生活的孩子怎么能承担起重新建设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梁鸿深有同感:我们现在讲农村教育的城市化不仅仅是指学校,也包括教育内容,用城市化的应试教育覆盖了农村教育,把农村的乡土气息全部取消了。“这些孩子在所谓的城市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他自身的知识在哪里?他自身的经验有什么?他跟乡村有什么关系?我觉得没有任何关系。这些孩子的生活方式都被断掉了,而接受的是所谓的现代化的城市化的教育。”
为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提出,“小规模化”、“小幼一体化”和乡村教育的混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可行的几种模式。建议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建议采取特殊政策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由国家建立专项经费,在教师配备和经费保障上采取倾斜性政策支持,探索和提升在小规模学校实行行之有效的“复式教学法”,努力提升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第二篇:农村小学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教研论文
《农村小学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太康县刘寨小学:刘旭(版权所有)
摘要 :随着党的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民对孩子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难度的加剧,农村地区教育发展不均衡性等诸多因素,使农村学校的生源逐年减少,随着大批农村学生涌向城市,也加速了农村学校自然消亡的历程,怎样才能把农村教育办成农民满意的教育,已是摆在政府和教育部门面前的重要的难题,农村教育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了。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原因,应对策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众在“有学上”之后“上好学”的愿望日益强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民便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上学,让孩子受到最好的优质教育。于是大批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致使城市的教育不堪重负,人满为患!而农村的小学前景却不容乐观。是什么原因造成农村教育飞速的下滑?我们先来分析农村小学生源下降的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因素:
自从人口控制和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后,人口不断减少,一个中等的自然村每年出生的孩子数也就三、五个,这是农村小学生源减少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城镇化速度加快的进程使子女农村人口大量进城,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国家放宽了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的政策后,他们外出打工的同时,把子女也带出去一部分,这样就把本来就不多的生源又减少了一部分。导致农村小学生源减少;再次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优质教师流失,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家庭,为孩子选择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这样农村小学的生源越少,反而越不能保证教育质量,恶性循环不断加剧。
二,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管理:
1,师资力量:近年来,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小学教育仍处于教育中的较低阶段、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农村小学,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有的学校把语文和数学老师强拉上阵作为兼职教师,甚至有的因缺乏专职教师而不能开课。其次,农村小学优秀教师比较缺乏,而且大部分教师是民办老师转正过来的,没有或者较少接受正规的培训,难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加上教师生活环境艰苦、待遇偏低,极大地影响教师工作热情。第三,由于农村小学地理位置、硬件设施和待遇水平等各方面原因造成师资流失严重,青年教师不愿到农村执教,优秀的教师外流。第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明显存在结构不合理,如教师年龄普遍老化、知识结构不够全面、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
2,教学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是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然而农村的大多数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仪器设备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原因是学校的某些部门、甚至个人将部分仪器设备占为已有;个别管理人员将仪器随意借出,以至无法追回,在学校实验室新建或改建过程中将仪器设备随意放置,或在搬迁过程中没有认真管理,造成仪器设备严重损坏和丢失。就近几年国家对中小学校所配置的远程教育设备和体音美教学器材,由于管理不善,设备和器材大量闲置和损坏,有的学校的远程教育终端设备几经维修后变成了个人财产而流失。现在很多农村小学几乎找不到不到这些资设备和器材的影子了。这些设备和器材的流失和损坏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3,学校教学管理:首先是农村留守儿童管理难度大。由于失去了父母亲的关爱和监管,使这些孩子在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父母监管的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的管理途径,特别是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差的儿童遭到了老师和校长的强烈排斥。留守儿童已经不适应现行的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导致了大部分留守儿童择校流失,寻找适合自己的“滋生土壤”。其次是农村小学校长的频繁换届任命使原本已经支离破碎的“完全”小学雪上加霜!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理性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由于上述原因,加之教育经费的严重折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小学校长对教育管理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如今的农村小学已凸显“问题小学”。在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已是举襟见肘,漏洞百出,有“完全小学”逐步变得“不完全”。第三,缺乏“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模式。在教育理念上重分数不重育人;在教学管理上重教学不重科研;在校园文化及教师管理上重制度不重人文关怀;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重突击不重长远 等。
三,教师的待遇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份2007年,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调查报告,对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进行了调查,显示: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比一些非洲国家或像阿富汗这样的国家高;社会地位,在世界上排名倒数第二!在国内,还有哪些人收入比教师低?我想可以例举的人群恐怕只有下岗未再就业工人、城市无业人员,以及流浪汉了,一名农村教师,以工作十年来计算,月薪等级约在1400-1800元不等,这点工资还不及农民工的二分之一。而这千余元的工资,拿的也不完整,还必须要扣除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以及许多捐款(如:残疾人捐款、贫困捐款等),绝大多数教师除了这一点微薄可怜的收入以外,别无生计,严峻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已经让农村教师搞得身心疲惫,声嘶力竭!双职工的教师20年积攒的钱才能够买一套住房。不能“安居”怎能“乐业?”教师的付出与收入相差甚远。每一个农村教师都知道:政府对教师,只讲“奉献”“师德”等等,对“权益”二字只字不提。教师的待遇,真可谓“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呀!虽说工资每年都有涨幅,但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综上所述,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边缘,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如果还仅仅停留在学生身上,使教师对教育失去信心和工作热情,教师如果带着情绪和愤怒去工作,恐怕影响的不止是一代人了。试问:家长还愿意送孩子去农村小学就读吗?
四,国家对农村小学布局调整:
国家教育部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集合教育资源和师资优势,对我国农村地区启动 “撤点并校”,调整后带来了不少问题: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国内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了52.1%,初中数量下降26.19%。有学者拿出调研数据表明,强行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增加4.05公里,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等,导致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农村孩子辍学率上升。加速了这些学校“自然”消亡。学校撤并后,农村学生难以就近入学,上学路程普遍变远,而保障又跟不上,造成了走读学生上学时间过长和安全存在隐患、寄宿学生寄宿条件差以及增加农民经济负担、并入学校班额过大等问题。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点在布局调整中的不确定性,许多地方不愿改善其办学条件,忽视人数较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师配置,使得一些家长担心农村教学点不能保障教学质量而陆续将孩子转出。
以上几方面因素相互影响,以致使农村很多学校已经不成为学校,而城市学校却“人满为患”,校舍和一些教学设施不够用,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给学生的人身安全带来了隐患,前段时间因学生车车辆破旧,超员运载等造成车毁人亡事件屡有报道,令家长为之担忧!应对策略:
1一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把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其次,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
2重点解决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实现农村教育的高水平和快速发展。在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育自身的特点的前提下,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编制给予适当倾斜,保证农村小学有足够的教师编制。全市教育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加大对各地城区和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调配力度,优先配置农村小学紧缺学科老师,把城区富余教师及时充实到农村小学,加强城乡小学教师交流。
3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执教;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年青的、优秀的教师主动向农村流动;要建立偏远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让教师安心农村教育事业,注重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定向培养,加大对其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提高其业务水平。
4稳定现有的农村小学的布局,(1)学校增加半寄宿式的生活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宿舍、食堂、饮用水等生活设施,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2)建立学生集体上学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密切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避免学生乘坐不安全交通工具。(3)充分发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心学校统筹资源的作用,确保生均公用经费足额拨到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积极改善农村教学、生活环境。
5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完善硬件设施,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深入了解,摸清情况,及时关爱;开展各种活动,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加强社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株洲市委员会,第 2074155 号提案
[ 2 ]:罗光春:2012《农村小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 ]: 陈如平,杜威论民主的教育管理,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
第三篇:2018法学考研毕业生走向何方
2018法学考研毕业生走向何方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近些年,北大清华、人大、中财、中国政法、外经贸的法学专业一直比较热门,薪资令人羡慕。各个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和行业部门需要大量的具有法学背景的人才加盟。北师大的学生则大多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公检法机关、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工作。
如何成为吃得开的法学人?
想靠个人之力在艰难的就业环境下破局,学习法学专业的人才就要在成长上下足功夫。
史诗认为,首先,学法学,学术基础和能力要扎实。很多学生觉得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所以一入学就开始忙着实践,忽略了专业基础的巩固和扎实。其次,要看重相应的社会能力,如提升英语水平,参加司法考试及时拿到资格证,参加其他方面职业资格能力的考试,获取更全面的能力,而非只钻研法律方面的事情。之后,学法律最终会走向社会从事实务工作,实习经验和求职能力也必不可少,但前提是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有重点地找几个行业、几家单位,进行一段比较固定、长时间的实习。走马灯式的实习看似能增加履历,却起不到积极的培养作用。
虽然学法学不是必须参加司法考试,但作为选拔优秀法律人才的必要途径,通过司考也是法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就业环节,司法从业资格证书不但是硬性门槛,往往也被视为成才指标。即便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在培养法学人才的过程中也很重视与司考能力要求的恰当结合,以此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加以训练,让学生能真正掌握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及参与法律事务的能力。
解廷民认为,从我国加强依法治国的远景来看,优秀法学人才未来将拥有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未来建设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这一趋势,将对法律人才标准提出更高要求。在专业院校接受过系统培养,并且具有司法从业资格,两者兼备的法律人才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法学专业就业方向有哪些?
中国政法大学就业中心主任解廷民介绍,目前法学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多元,除了中央、省市、地方三级党政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等传统领域外,各类企事业单位也需要法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对于很多想学法学的人来说,律师是一个梦寐以求的职业。在某律所工作的法学毕业生周一文(化名)介绍,高端的律师工作确实很有吸引力。本科在北京某律所实习期间,他获得的收入和不少人的工资相当,每天伙食补助就有50元,工作环境极佳。“第一天实习为了给大家留下好印象,我主动申请打扫卫生、整理杂物,结果被大家嘲笑,因为这些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高薪与职场上的纵横捭阖,的确让很多人羡慕律师行业。周先生后来正式工作才发现,律师行业非常看重资历和业绩。不同的事务所,不同级别、领域的律师收入差别很大,新人入行要熬很长一阵子。但无论级别高低、能力大小,共同的特点就是累,常常要把工作带回家里,出差也是家常便饭,好不容易熬出头,又要整天应酬,挣的也是辛苦钱。
各类企业目前是吸纳法学本科毕业生最多的领域。除了法务部门外,还有不少人从事与法律沾边的企业核心业务。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张航介绍,目前金融领域也受到很多法学毕业生的青睐,虽然不是和专业直接对口,但同样会用到不少所学知识。
法学为何就业难? 为何北大清华人大中国政法就业不难?
法学专业给人就业难的印象,客观上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目前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数量已高达600多所,人才培养规模过大。传统的法学强校在就业市场通吃,而弱势院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很多学校长期以来的优势并不在法学上,往往也会开设这一专业,其办学素质和基础比较薄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一线城市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
另一方面,法律行业共同体(公、检、法人员,律师等)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逢入必考”,当律师就要考难度很高的国家司法考试,当公务员更要考百里挑一的公务员考试,这便挤压了很多法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很多法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经验,想从法律行业共同体转入其他就业领域往往游刃有余,而想从其他领域转入法律行业共同体则很难。这是因为与法律相关的核心行业对于能力有着很强的硬性要求,而不少法学专业毕业生达不到这一标准。如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司考首次通过率在70%左右,这一数字看似不高,但其实不少院校本科生司考通过率尚不足10%。其门槛之高可见一斑。
法学专业就业难,也包含一定的主观原因,如很多法学专业学生自身学习方法和能力存在不足,对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知度也存在一定误区等。想要挤过求职大军,获得那些让其他专业学生羡慕的法律高端岗位,就要避开影响成才就业的负面因素,成为一个吃得开的法学人。
学法学到底哪家强?
作为广泛开设的专业,考生在报考法学时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总体来说,开设法学的院校可分为政法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两者在人才培养上各具优势。目前,政法类院校虽然也拥有各类其他专业,但呈现法学专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学科地位占据绝对优势,具有丰厚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更雄厚,法学专业学科方向齐全。而且法学专业学生数量多,如中国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占全校总数的60%以上,这便让校园具有了浓厚的法学学术氛围和学习气氛。在校园里和人萍水相逢,寒暄两句就会聊到法学上。像中国政法大学这样的院校,在法学之外同样拥有不少其他专业,提供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就业方面,政法类院校毕业生在社会和行业上具有更广泛的认可度,拥有一定的品牌优势。目前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政法类院校有五所,也就是所谓的“法学五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法学专业居前十的学校里,“五院”就占了4席。
一些以法学为优势专业的一般院校,尤其是综合类大学,也不示弱。史诗说,一流的综合类大学更有利于培养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同学科可融会贯通、互相交流,更容易让学生培养出对社会多角度的观察理解能力。法学是一个社会学科。学生不仅要具有法律知识和能力,还要用到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知识,判断分析法律问题和法治现象。在人文、社会学科丰富的综合类院校,学生拥有更便利的条件开拓学识视野。
不过,综合类大学法学专业的实力和社会认可度往往也和大学自身的名气挂钩,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
第四篇:蔡英文上台 台湾走向何方
蔡英文上台后台湾会走向何方?
184
184赞同反对,不会显示你的姓名 都成老吴了,♞
国际环境没有留给台独空间
大选之前,我也觉得蔡英文上台后,台湾整体会往台独的方向继续滑行。综合选后这段时间的种种迹象看,小英执政后,至少表面上是没有多大的勇气去公开推动台独的。而私底下,民进党不会停,事实上独台的马英九在过去的八年,也没有停止过。殊途同归,蓝绿任何一个政党上来,都不会巴心巴肝想统一。所以我们完全不必厚此薄彼,觉得蓝营执政,统一的希望就大一点。
台湾政客最大的后台老板——美国的意图已经再清楚不过:既不想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更不想台湾与大陆公然决裂。不统、不统宛如铁路的两条轨道,把台湾死死限制在这条道上。台湾一旦贸然宣布独立,中国大陆必然是武力对待,到时候美国是出兵还是不出兵?不出兵,灯塔国的颜面无存,还谈什么世界警察的地位?出兵,换来的必然是中国拼死一搏,中美数次交手,什么时候美国人占到过便宜?
伊拉克20年未太平,穆斯林难民涌向欧洲,加上国内经济的停滞,美国自己的烦心事也不少。此刻再添一个台海争斗,真是10个瓶子9个盖。正因如此,即将卸任的奥巴马也正好做个顺水人情,为当前时好时坏的中美关系找个台阶下:
美媒专访奥巴马:衰落的中国比崛起的中国更可怕
美国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中国崛起,必然会不停制造小麻烦,比如南海问题等。但是美国人更不傻,知道台湾问题才是中国举国上下最大的死穴,只能是抚慰,不可以过分刺激,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王毅外长访美,关于台湾问题到底谈得如何,字面上也看不出来。美国承诺不出售武器之类的话也就听听,不卖枪可以卖炮,不卖飞机可以卖轮船。那是美国政客的金主们的饭碗,怎么可能不卖?
前几天的这条新闻值得回味:
关切520后的两岸…美3重量级人士访台
前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卜睿哲、曾任美国驻中大使的前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芮效俭、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CSIS)资深顾问葛来仪三个人将会陆续赴台湾。三个人来干嘛?肯定不是来教小英怎么与大陆撕逼的,只能是来规劝蔡英文不要触及红线。
而另外一个台湾眼巴巴盯着的日本,最多就是私底下撺掇台湾几句,上了台面,什么都不敢说。
台独,宛如玻璃上的苍蝇,看得到出路,却找不到出口。统独争议,不过蓝绿两党撕逼的借口,到底能不能独,以他们的智商会不清楚?可怜的是民间的极端群体,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独立梦!
台湾内部的蓝绿变化并没有到压倒性的局面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很多大陆民众都把这段时间视为两岸关系的蜜月期:两岸三通、陆客大量赴台游、两岸贸易额连年攀升……大家似乎都看到了两岸和平统一的曙光,直到太阳花学运的爆发,我们才惊觉:
怎么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仇恨如此的深重,简直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我们这些年来不断让利,不停释放善意,这些努力都白做了吗?
到2014年年底的台湾县市长换届选举,国民党近乎全军覆没。很多大陆民众都直呼看不懂:从大陆得了这么多好处的国民党,怎么到了这般田地?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吃独食的国民党,注定逃不开今天的结局。
是小英多厉害吗?还是台湾的独立意识逐渐坐大,已经彻底扭转了政治生态了吗?其实不是。看看这张图表就能明白:
2016年大选的总体投票率为历年来最低,比起2008年整整少了10%。以2016年合格选民1800多万人来算,就是有整整180多万人没有出来投票(这其中几乎都是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的蓝营支持者)。
再加上改投亲民党的选民比上一届整整多了120万,国民党这次至少就损失了300万票。国民党这次得票是380万票,如果加上这白白丢掉的300万票,以及中间选民部分,国民党未必会输,即便输,也不至于这么难看。
小英的得票在这整整八年间增加了不到150万票,也就是占到当年合格选民的大概8.3%。而这增加的部分,不排除对蓝营执政不满的群体,而非都是铁杆台独粉。
同时我们要看到两边支持者的年龄结构造成的自然增加和衰减:就算绿营所鼓吹的台湾年轻人天然独的说法成立,那么支持独立的部分的人数是只增不减的。而蓝营的支持者年龄结构偏大,这8年间自然死亡的部分必然大大超过绿营。但是这八年下来,也没有到大比例压过,就充分说明了台独思潮并没有井喷。
2016的蓝绿大翻盘,统独意识此消彼长有一定因素,但肯定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国民党自己玩死了自己,还顺带扯上了两岸关系来陪葬!
台湾政治光谱的变化肯定是有,但真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恐怖。可是形势也确实已经到了不容乐观的地步,再按过去那一套玩法,必然是行不通了。
说到底,小英能选上,全靠同行帮衬。
这是国民党败选之后的辅选工作检讨报告提纲:
一、执政未获认同,完全执政必须完全负责
二、两岸论述民进党拿香跟拜,无法凸显两党品牌差异
三、党内矛盾不团结,导致支持者失望
四、网络经营不够深化和多元,议题论述未能有效争取支持
五、缺乏长期培育人才,理念与愿景无法赢得多数青年认同
这五点问题,都不是国民党最近这四年才爆发出来的新难题。所以对他们的表述,也只能说呵呵了。
小英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现状
前面扯这么多和小英无关的,无非是想告诉大家:这样的大环境下,小英的执政之路容不得她有多少任性的空间。
台独这张牌,小英在2012的时候就打过,结果打输了。这一届小英就学会了模糊处理两岸议题,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其实以国民党现在的民望,小英打什么牌都会赢,感觉就是一脸的任性。
台独是个好slogan,帮民进党省掉了很多的广告费,争取到了尽量多的支持。过去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自己变成穿鞋的了,思路恐怕就得有所转变才能路好走。看看最新的消息:
蔡英文下令撤回“两国论版”两岸条例草案
小英一直试图以维持现状,而避谈九二共识来蒙混过关。因为一旦她也承认了公开表态承认了九二共识,那民进党和国民党还有什么区别?产品讲辨识度,政党也是需要讲辨识度的,好不好?大陆当然早就预料到了她最擅长的顾左右而言他打法,所以特地为她准备了很多的大礼包,比如减少陆客赴台游人数就是传说中的一种前菜。
仅仅是这样的一道前菜,民进党智库负责人就赶紧出来表态:两岸观光不容倒退!想起来也是心酸,这还没有开始呢,感觉就扛不住了。
2015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1436.5亿美元,两岸逆差已达到934亿美元,而台湾2015年的GDP总量约为5263亿美元,对大陆的出口已经占到了台湾GDP总量的约27%。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放弃两岸贸易,台湾任何一位政客来执政,都会抓瞎。
小英要发展生技制药,要发展绿色能源,要组建国家投资基金……这些事情,都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看到成效的事情。但是满心不爽的国民党,和早就失去耐性的民众会安安静静给她几年的时间来验证她的主张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现在早不是的阿扁时代,还敢在就职演说上喊福尔摩沙万岁!恐怕小英到5.20之前还是这样暧昧模糊的态度,就不是陆客不来这么轻微的场面了。大陆已经完全犯不着再真刀真枪的在福建沿海摆一排,授人口实不说,吓坏了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当然小英也可以选择硬撑,但是能撑多久恐怕也不容乐观。而且撑到最后搞不好还是一样的结果,又何苦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呢?
小英前几天见神掌,主要为什么而去?要为收编亲民党那几个老兵,几条破枪?其实意义不大。恐怕还是为两岸关系破局。
外界一直传闻民进党特使进不了中南海的门,这种事情没有真凭实据,不好胡说八道。但小英现在确实需要一个合适的人选来做两个用途:
这个人总不能来自国民党或新党吧?所以毫无立场可言的老宋确实是最恰当的人选。老宋现在名声也臭过大海了,连大陆民众对他都是一脸的唾弃。但基于统战的方针大计,估计他还是有很大的希望能来北京面圣的。
所以大家静观其变吧,小英吞下“九二共识”这颗蛋,只是时间性的问题。
台湾社会要走出目前陷入的怪圈非常困难 借他人的说服力压制民进党深绿部分的台独主张,以免惹来事端;
借第三人来尝试打通两岸的对话渠道,保证两岸贸易正常化,为自己的顺利执政护航。
台湾的经济困顿,最主要源于由传统制造业升级到创新型制造业的停滞。这个世界除了美国可以主要依赖科技产业来驱动经济,发达国家如德、日、韩等,也还得依靠制造业来驱动本国经济。区别不过是我们很多做不好,或是做不了的产品,他们可以做得了、做得好。
台湾社会普遍的一种无力感,多少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无奈:高福利社会体系下长大的一带,在整个最关键的学习成长阶段毫无竞争压力可言。7分上大学虽然只是极少数的个例,但也多少反射出当今台湾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
等到20出头,学习最好的一部分要么去了美国,要么到了大陆,留在台湾的也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比例到底几何?这么少的一部分年轻人足以去推动整个台湾社会的高速向前吗? 这样的人才基础上,台湾要如当年发展IT制造业、芯片业一样,在从无到有的基础上再造一个新的优势产业,确实看不到多大的可能性。不管是面对困难不服输的韧性,到掌握当今先进科技技术的专业性,台湾上一代的这些特质在这一代身上即便没有全部褪去,但也是大面积消失了。教育是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贫穷伴生的往往就是教育的落后。台湾虽然人均GDP依然领先,但是教育体系的日益松散,必然是会对社会基础造成极大的伤害。这个伤害的病症已经在逐渐显现,只是大多数人还不自知罢了。
现在蓝、绿两党永不停息的撕逼,不问对错,不看大局,只要能把你的政绩拖死,好的也要死命说成坏的,拖不死你也要拖上三五几年,等你的先进技术变成落后技术。蓝、绿天天都在媒体上发声说放弃蓝绿恶斗,这句话真就是世上的鬼,听得多了,却没有真见过。真不这样对撕了,他们又用什么来对撕呢?
这20多年来,蓝、绿任何一方其实对于如何有效推动台湾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头雾水。任何一方要是真有良策,都早就无视对手的种种纠缠,自己甩开手干去了。也正因为大家都面对发展议题无计可施,只好对撕一下,打发下时间,也向民众证明一下自己是有在做事。
两年后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投产,基本上台湾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就悉数登陆完毕。即便最核心的研发留在台湾,同样也止不住台湾制造业的空心化。若干年前,富士康的台干和陆干收入都有明显的差距,而现在这样的差距正在慢慢淡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推动管理本土化。在陆台企的管理本土化之后,研发本土化也会随着大陆年轻一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甚至逐渐超越台湾年轻一代而逐步实现。以逐利为终极目的的商人完全没有必要非要去与大势对抗,一定要放着更好的人才不用。
最后走出台湾的科技大佬张忠谋,在亲身体会到了大陆政府对重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和帮助,体会到了大陆专业人才的努力认真之后,还能无动于衷?要知道,他们在台湾扩建一个厂房都能被民间环保组织拖得无法动弹,连马英九来了都解决不下来。
国民党号称百年老店,其实100多年来都是一个组织涣散,信仰缺位的low爆了的政党。而民进党虽然略好过国民党,但也是小鸭子学走路,要全面超越国民党,目前也没有看到任何的可能性。新崛起的时代力量,除了在煽动民粹方面的过人天赋,其他的能力也还不能过早评判。其他的什么亲民党、新党、民国党……简直是够了,注定都是走进历史坟墓的角色。
台式民主乱象,要指望这些人来终结,或找到新的出路,只能说:难……
台湾社会最为重要的几大环节都病了:教育松散,制造业外流,政治非理性。依照这样的形势来看:小英上台之后的台湾,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只是相对一条道走到黑的马先生,更懂得变通和分享利益的小英,挨骂的程度会好一点。
比起小英的走向,我们自己的行动其实更重要
和平统一台湾,其实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选择谁来作为合作伙伴。以蓝绿两党的尿性,他们口头的支持统一都是为了骗钱的虚伪作态,心底里都还是只想做偏居一隅土皇帝,即便是各种受气的土皇帝。至于台湾人民的生活,目前看还是挺好的啊,人均GDP远远高于大陆呢。将来?谁能管将来?将来我都挂了,我哪里管得着?
现在大陆对台湾的经济让利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再下去就只能是包销台湾所有的产品了。但是付出越多,却隔阂越深。就不得不思考这个怪像的成因何在。
大陆民众也好,执政党也好,对于台湾是没有任何原罪的,为什么部分台湾民众却如此抵触关于大陆的所有一切?这中间就是因为有一个最不想统一的团体:两大政党。抹黑大陆,妖魔化大陆的言行,蓝绿两边谁都没有少干。唯一的区别就是绿营是明着干,国民党是悄悄干。
马政府八年,一直想方设法限制大陆的各行各业到台湾投资,或是输出产品,特别是在文创方面。保护台湾本土产业根本就是借口,你就是白送给他,他也是不愿意要的。因为文创产品往往是能忘记意识形态对立,加快两地融合的最有效产品。想想当年的邓丽君是怎么风靡大陆的,国民党和民进党现在怕的不过就是大陆的“邓丽君”洗了台湾民众的脑,毁了他们苦心经营起来的“共匪”形象。
而如何来行动,那是官方的事情,我们老百姓就没必要说什么了。
习近平还就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发表了看法,他指出,上海及周边地区有不少台资企业,同台湾方面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比较多。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同胞对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满期待,我们不应让他们失望。
习近平强调,我们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不会因台湾政局变化而改变。我们将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九二共识”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有了共同政治基础,就可以保持良性互动。我们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我们将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行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让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坚定意志,也是我们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需要两岸同胞共同维护,开创共同美好未来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携起手来同心干。
相对之前的“地动山摇”,这次就温情多了。所以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两岸问题的新动向,也在积极做着新的调整措施。
有效增进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认识、理解、认同,用对话替代对骂,即便是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对话,也总是好过毫无理由,不讲道理的对骂。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所能为两岸关系做的贡献。
第五篇:学习《学案教学走向何方》反思
学习《学案教学走向何方》反思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学案教学走向何方》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学校全体教师学习了《学案教学走向何方》专题文章,老师教研组学习积极性高,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学案的使用进行了剖析与讲解,并提出了困惑和疑问。
我的思考是:如何用好学案,学案给课堂教学带来哪些好的变化?使用学案遵循这样的.环节:首先,走进教材。根据学案预习要求初读教材,了解文本,从而完成结构化预习;其次,深度学习。根据学案问题对文本深度学习,发现、生成并解决问题;最后,拓展延伸。根据精心设计的学案上的问题来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进行多元训练、评价。只有教材和导学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才更有效果。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借助学案能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被动听、机械记、低效低能的学习状态,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会了利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深度的结构化预习。有效课堂上,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权力、争辩的权力、出错的权力、自我评价的权力、质疑问难的权力。学案导学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积极空前高涨,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实施了“学案导学”方案后,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加强业务素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是有了“学案”就“放羊”,把课堂教学搞的热热闹闹,没有成效。课下教师需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都“隐藏”了!这就需要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所以使用导学案模式进行教学,不管是设计学案和用学案导学来上课,都要求我们老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驾驭学生课堂的能力。我将继续在摸索中前行,敢于创新、肯于钻研、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掌握方法和技巧,力求能对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运用自如,给学生鲜活而有价值时光。通过学习,对导学案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成为我教学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