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论文

时间:2019-05-13 00:1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术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术论文》。

第一篇:美术论文

浅谈国画教学点滴

魏光泉

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之一,自成体系,重笔墨意境,意境深远而独到。在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进行古代传统绘画教育是当前小学美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简单易学,很适合在小学中普遍推广。在我多年的小学日常国画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就个人体会浅谈点滴。

一、体验笔情墨趣,引导绘画情趣。国画教学课堂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画的笔墨练习,是把墨色的干湿浓淡,蘸墨的基本规律,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快慢、轻重等向学生介绍清楚。并让学生在这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中运用的恰到好处。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去练,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因此我曾尝试了一次笔墨游戏接龙,限时10分钟。方法是:在黑板上贴一张宣纸,并在纸上随意画了一笔,让学生看老师画得象什么,请几名同学到前面继续添画,其他同学观察笔墨变化。

二、多彩的教学模式,留有参与空间。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引导。我随即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在纸上怎样用墨画一个小鸡呢?”学生用线勾成一个小鸡,中锋变侧锋两笔画成一个小鸡,先勾后涂画成一个小鸡。随后,老师在纸上示范点上一大一小两点墨,并进行合理的示范,让学生来试一试。并提出那种方法画出的小鸡简单、漂亮。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其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三、教师的引领作用,激活兴趣之灵。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示范确实给学生们带来了较大的弊端,学生往往在其影响下,发挥不出自己的创造性,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在国画作品上个性的形成。但是,我们也不能把示范全盘扔了。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博大精深,技法丰富。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都深远而独到。对于刚接触国画的小学生来说,国画课教师不做示范,学生易养成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不能很好地掌握国画技法,只能胡涂乱抹。而教师,则在示范的过程中,逐步地把绘画中的重点、难点、注意点讲解清楚,使学生一目了然。示范完成后,随即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在学生的作业中不难看出,学生在独立的创作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了国画的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的方法,效果显著。并没有发生其他问题。

四、愉悦的环境,大胆创新

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的去探索,去研究。如《学画中国画——荷花》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采摘来的荷花,1、花、叶、枝之间的高低方向,穿插等组织关系。

2、花的构造,叶的形状等。有了充分的亲身体验后,教师先作用笔、用墨、技法方面的示范,学生再进行自由创作,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学生往往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优秀水墨画作品。

总之,小学国画教学虽然比较困难,如果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儿童的思维规律,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对而言,小学国画教学则会乐观。只要耐心的,不懈的努力,就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浅谈国画点滴

新屯中心小学

魏光泉 2015.6

第二篇:美术论文

摘 要: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当前“文化立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只有不断地在价值引领、有机渗透,课改创新、有效生成,校本课程、形成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构建途径上行走,才能在常态中培养师生的美术文化意识,逐步形成一种美术文化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学校 美术文化 构建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1〕。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也可理解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或行为方式。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陶西平先生认为,学校网文化有两个关键的词:一是学校文化一定是“形成共识”的;二是学校文化是一个“价值观体系”。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美术文化建设包括美术教研组文化、美术课堂文化、校本美术课程文化的建设等。那么在学校大文化建设中,如何去构建学校美术文化?笔者做了如下的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价值引领,有机渗透——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的构建

学校美术教研组文化其发展状态呈现并经历四种类型:

1.无意识没感觉的散漫化状态。美术教师只是忙于日常教学等工作,对学校美术教育的追求和文化愿景浑然不知,对学校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生态也茫然不知。只体现在学校环境建设中,作为用来美化校园的一种后勤保障方式而已。这时的学校美术文化基本处于顺其自然、走到哪里算哪里的散漫状态。

2.有意识没思想的点状化状态。学校领导意识到美术教育存在的文化内涵,也努力去改造和提升美术教育的文化品质,但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拐杖的状态,既缺少对学校美术文化的价值引领,也缺少改造和发展学校美术文化的整体规划。把它只作为学校其它亚文化形成中的辅助手段,仅仅是教室、专用教室的环境布置,装裱制度、名人名言上墙的制作工具,或者设计一下舞台、报栏,美化一下橱窗、黑板报等。

3.有策划有思想的结构化状态。随着学校文化意识的觉醒,学校管理者开始有步骤、有策略地整体性和结构性地打造学校美术文化,并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蕴含其中。此时,学校管理者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推进者和领导者,学校美术教师则成为学校美术文化的策划者、管理者和实践者。

4.有特质有品位的特色化状态。通过美术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学校美术文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并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师群体层面上的文化产品,一言蔽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美术文化形态。如陶艺文化中心,版画艺术交流馆等等。学校美术文化形态的出现,就是这种特色文化形成的标志。

如何构建学校美术文化呢?首先,学校管理者和美术教师要对时代的文化精神保持敏感,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核心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对人的生命自觉的培育和彰显。其次,将时代文化的核心精神吸纳到学校文化中,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文化〔2〕。再次,美术教研组全体成员要在高度认同所在学校的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本教研组的具体情况,通过共同研讨和协商,形成本教研组成员共育共享的文化。

美术文化一旦形成,其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以文化育人,以文化培育教研组品牌。品牌学校的形成,除了需要有品牌教师、品牌校长之外,还需要有品牌教研组,它是品牌教师形成的摇篮,是品牌学校形成的重要引擎之一。学校管理者应不断地去思考:美术文化的创建,为学校文化带来了什么(从硬件上加强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景点育人等),改变了什么(改变了学生的粗言秽语、乱丢乱画等坏习惯,陶冶了学生情操,推动学生文明行为的生成和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等)丰富了什么(丰富了学校文化氛围,增强了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活跃了学生生活等)还缺失什么?美术文化如何根植于学校文化之中?学校文化品牌和教研组文化品牌的内在关联性何在?美术教研组长则要思考:通过美术文化的创建,本组教师改变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本教研组为学校文化贡献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文化就与学校文化形成了双向构建、双向转化、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一所学校理想的文化生态。

二、课改创新,有效生成——学校美术课堂文化的行动

课堂文化的育人功能,一般教师仅仅理解为知识内容的育人方面,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实课堂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诸如,课堂中的内容开放文化,民主关系文化,创新评价文化等等,这些要素在学生素质提升、个性张扬中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1.教学内容的开放——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源动力。

美术课教学内容既有与学生认知、美术素养水平相一致的,也有不相一致的。只有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与学生原有认知、美术素养水平不相一致的内容与学生发生碰撞,产生矛盾,造成不平衡,学生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建构(生成)。也只有教学内容走向了开放,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才能逐步实现。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撕纸》一课时,通过一段师生互动交流后,造成学生认识上的“不平衡”,引起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内需,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互动,生成智慧与素养。这位教师课前在黑板上贴出许多由老师课前制作的撕纸作品,内容有动物、人物、植物,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等。师:课前同学们都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吗?生1:很美,很好看!生2:老师,我想问您是怎么做成的?师:噢,老师也想问大家这个问题,谁能回答上来?生3:是剪的,它是剪纸。生4:对,是用剪刀剪的(有很多学生回答也是剪的)。教师又把准备好的剪纸作品挂在撕纸作品的旁边。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的观察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进行比对,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5:老师,咦,它们不一样!我看出来了,后面挂的这些作品才是剪出来的。生6:老师,我也看出来了,前面的那些作品和剪出来的不同!(产生感觉上的不平衡,形成认识冲突)这时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抢着回答,都说是撕出来的作品。师:对,这是一种观察的方法。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另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作比较,来发现这个物体的一些特征。由此教学片段可见,教学不是传递东西,而是创设理想的环境,引起学生自我认识的不平衡,通过教学内容的开放,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形成个性思维,以促进美术教学内容实施的有效生成。

2.教学方式的民主——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奠基石。

教学民主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思维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道德化身”“知识化身”,是被神圣化的角色,事实上教师并非无所不能,在价值多元、知识多源、信息多源的今天,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教师需要走下“神坛”,转变教育观、学生观。

试想,一个老师在课堂中如能注意学科的科学性,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更能尊重学生个性特色,尊重学生创新性的见解,从细微处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等等。这样的课堂文化建设想必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缺乏一些敬爱之心。教学中缺乏科学,民主的态度,对自己的学生缺少关注,或者丧失热情,这样的课堂如同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因此产生厌恶。学生的素质就不可能能得到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预设学生通过相互语言的交流,就会描绘出一个下雨的场景,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学生只是用嘴说说,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更谈不上描绘出丰富的下雨场景了。教学的预设走进了“死胡同”。这时,一位学生出乎意料的表演打破了这一困境:下雨了,小青蛙躲在了荷叶下。这位学生边说边做了个躲下去的动作。这一动作给了老师灵光闪现的启示,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生成信息,采用民主的互动式教学,通过创设不同雨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心目中的想法通过肢体语言表演出来。教师这一及时的捕捉,并加以利用,开发,重组,进而开展生成性的教学,取得了精彩有效的再生性教学效果(学生精彩的作品,表现出了下雨天各种生动的氛围)。相反,要是教师没有民主的意识,把学生的动作看作为搅乱课堂的行为,那么结果就另当别论了。

3.教学评价的创新——成为学校美术文化构建的支撑力。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中,一般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评价为辅。评价方式以教师点评这一单一形式呈现。评价内容以学生作品为主要评价对象。纵观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课堂评价发展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1)以综合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2)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3)既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映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4)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情景性;(5)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让所有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对创新评价方式进行探究,根据以上课堂评价特点并结合学校美术“小组合作教学”实践研究,通过构建小组合作评价文化这一手段来形成对创新评价文化的强支撑,使之具有如下三种原则:评价主体多维性原则。通过多样性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课堂中小组合作活动进行评价,形式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等等,使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评价方法多维性原则。为了体现激励机制,采用多种趣味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如:精彩瞬间记录表(组内评价表)、成功评价表、成长记录袋等等。评价内容多维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既要评价学习的效果,也要评价学习的过程;既要评价小组整体,也要评价小组中的每一个体;既要评价合作,也要评价竞争……等等。评价可以是等级制的,如a、b、c或☆、☆☆、☆☆☆;也可以是描述性的,如j(满意)、k(一般)、l(努力)。

评价工具有教师评价表、个人学习档案袋、学生自评表、小组合作评价表、家长评价表等。(1)教师评价表。根据教学内容,每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评价,既评价每个学生的情况,也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采用等级制。(2)学生自评表。主要填写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采用描述性评价。(3)组内评价表。合作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可以起到相互督促、相互学习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你追我赶的上进心。(4)个人学习档案袋。学习档案是学生学习成果和学习进步过程的窗口。通常,它以一个文件夹的形式收藏每个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成果(作业、作品),可以督促学生经常检查他们所完成的作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体现了学生参与评价的主体过程。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理解、某个问题的争论过程、自己的心得体会等等。(5)家长评价表。让家长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对课堂表现反馈信息、评价材料展示、作品展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力求拓展课堂评价范围,延伸学校评价触角,达到家校互动共育的功效。

显然,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各学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将评价机制的杠杆作用应用自如,才能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性中孕育创意,在个别性中培养创造。

三、校本课程,形成特色——学校美术课程文化的打造

学校美术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文化需要、学校特色建设和本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文章来源莲山课件:http://www.xiexiebang.com]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3〕。学校的校本美术课程是学校美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标志。

1.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总目标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处理好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关系。“生本”永远是“校本”“师本”的前提、条件和根本目的。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学校发展,也不是为了教师本身,而是为了学生本身,为了学生的未来。“学校”虽然是课程开发的理想平台和重要基石,但为学校而开发课程却不是美术课程开发的根本,就校本美术课程开发本身而言,不能只满足于“校本美术课程”设置和“校本美术教材”的编写,必须进入学生学习层面,让学生与课程、教材产生互动和对话。这样,才能避免课程开发为零开发,才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效益。如南通美术乡土教材,就是以审美和美术文化教育为主线,欣赏为主,适当进行一些技能训练。整个教材围绕南通地方美术文化历史和地方美术文化寻绎两条主线展开,为南通地区中小学提供了操作性很强的地方课程选择性资源。并在南通地区各校互动实践过三年,积累了丰富的对话效益。其中清墩文化,东皋印派南通民俗、染织工艺、特色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创造性的利用到校本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灵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为自身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校本美术课程需要建立“系统思维”。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就学校而言,要注意任期校长间的承接移交,保证校本美术课程有效延续性开发的连续性;就教师而言,要非常清醒的明了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目的,把课程开发与自己的专业成长,与学生的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就学生而言,将校本美术课程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巧妙结合,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南京芳草园小学的校本美术课程《童画石头城》的开发就将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在根植于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中,使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使本土艺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有效地构建出较为完整、全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2.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校本美术课程的活动突破了学科中心模式,打破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课程活动从学科基础转向更为广泛的生活情景和学生的发展空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美术教育观、学生活动观。在校本美术课程活动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美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有机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成为智慧。校本美术课程活动到任何时候都没有丢弃美术的本质、特性,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运用美术感人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呈现地方特色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如无锡市杨市中心小学的美术地方课程《宜兴紫砂壶》,就是根植于我国著名陶都宜兴悠久的历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保留较好的古城风貌以及古往今来名人辈出,是一座具有万年开发史、7000年制陶史的江南古城之上的校本课程。这一内容通过学生对紫砂壶的赏析,社会调查、走访,了解其历史演变及地域文化特征,并通过尝试、感悟、创作等过程,体验制作紫砂壶的乐趣,掌握基本制作方法与步骤,感受紫砂文化蕴含的独特魅力。

校本美术课程在活动设计中,每个单元主题里都有美术能力的要求。知识技能与人文主题的安排是以人文主题为显线,知识技能为隐线。校本美术课程不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变化。教学活动方式更注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引发学生长久稳定的兴趣,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精神品位。如盐城市景山小学,课程活动以《走进红色盐城,追寻英雄足迹》为内容的校本美术课程,通过走进新四军,感悟红色文化,体验英雄的美、崇高的美,将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家乡这片红色热土的爱浸润到一画、一刻、一拓、一印之中。

3.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个性人格的绽放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面向全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美术教育机会,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学习和享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评价注重导向性,通过各种校本美术课程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张扬,使校本美术教育活动致力于个体人格的绽放。评价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授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

校本美术课程的评价强调以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结合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以及自然、民俗、生活中的美术课程文化资源创设个性化的美术活动,帮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如淮安市涟水县第四中学小学部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花窗》,从学生熟悉的二方、四方连续纹样入手,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领略“透”——双向“借景”的关系,领略淮安的花窗古代园林建筑文化的魅力,在评价中培养发现问题的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独特的审美个性。

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习惯。文化有其引发、同化与传承性,诚如大家所认同的,学校美术文化的构建是一件“慢活儿”,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次次日月更迭、一次次寒来暑往中逐步积累、慢慢沉淀,需要每一任校长和全体教师在这中间行走,为之增添元素、丰富内涵,才能形成一种优秀的美术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2〕李政涛.用文化的力量打造教研组品牌〔j〕.中小学管理.2007(6)

第三篇:美术论文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美术

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培养学生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为了使所有学生能充分领悟美术的无穷魅力,在美术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全体学生积极的、自信的、快乐的参与各项美术活动:

一、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觉感知来完成,要感受美术的美,就必须投入到美术中去。随着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展开丰富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动之以情、积极参与、快乐的学。比如说我在《穿花衣的热带鱼》这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教具,创设了蔚蓝的大海、各种各样美丽的热带鱼以及会说话的小鸭子,还有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有趣的情境,这样以来,学生全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参与到美术活动之中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认识形式上具有形象大于思维的特点,他们常常用感性的形象取代思维过程,按照他们的心理年龄特点,利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诱发丰富的形象思维,从而激发其学习欲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觉得学习是快乐的。

二、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增强其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要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起来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经多次实践,我发现融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游戏,更能激发学生的激情,以及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手拉手,找朋友》一课时,由于这一课是学习认识色彩与线条,并运用色彩和线条画一张画,为了让学生能认识不同的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我根据《找朋友》的歌曲作为课件的主题曲,创设了一个小朋友、各种卡通模样的小油画棒人和各种各样的卡通线条人,它们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看了以后就开始蠢蠢欲动了,这时候我就让他们戴上小油画棒和线条的头饰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多种色彩和各种各样的线条,而这节课的学生作品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这样的教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的参与其中,并在快乐中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情感因素,参与是学习的行动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更应把握好兴趣和参与这一对孪生的姐妹。

三、美术教学活动也应该动静结合,动中有静。

美术是内心活动的表现。美术教学活动如果忽视了学生们的心理因素,也不是一堂好的美术课。通过学生们的思维活动,不仅培养他们动脑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我们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多给孩子想象的空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美术是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每个美术作品都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和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可以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等思想教育。

我在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一课时,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精致绝伦的微雕,都充分地向学生展示了祖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上课时我尽量利用录像、实物投影及收集一些实物工艺品结合具体直观化进行讲解例如。《长信宫灯》的古朴、灵便,《莲鹤方壶》的清新流畅、纤巧,象牙雕的玲珑精巧……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用手指点着,小心地抚摸着,不可思议地赞叹着。青铜器发展史、景德镇瓷都的精湛技艺、繁艳华丽的景泰蓝及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对我国艺术瑰宝的疯狂掠夺,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随着激奋的惊叹,随着失去的愤慨,他们的欣赏程度加深了,爱国主义情感也增强了。另外,在欣赏和学习全部的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具有高尚品德的艺术家的精神。如我国清代的画家郑板桥刚正不拘,虽清平却不攀权贵,为官清正廉洁,四、增强学生自信,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

自信心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将成为强者,反之为弱者。因此,自信心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双主体"交互作用的活动变成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递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适应教师教学,接受现成知识的"机器",体会不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尤其对于个别美术素质不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应多采用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者结合的评价形式,及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这些学生往往对美术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并非主动参与。所以,在美术教学中,不要忽视他们在美术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在美术课堂上,我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让他们在黑板上、实物投影上大胆地去表现各种物体,并及时的鼓励他们、表扬他们,而他们感到很快乐,很有信心。通过实践,我发现学生在画画的时候既能自信又很富感染力与表现力。

总而言之,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不喜欢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充当知识的容器。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把学习美术内化为自我的需要,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快乐地学习美术,自觉地接受美术的熏陶,从而领悟美术的魅力:同时也可以借助美术的神奇力量,促进学生自身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美术论文

如何让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小学美术教学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被忽略。在大家的印象中无非是“照猫画虎”,在错误的认识下美术课堂教学无非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好样子,学生照着画。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错误的思想,如何让小学美术教育更加生动有效成了新时代的美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回顾和观察美术教学的种种情景,要求的直接指向是: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对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美术教育和教学的意义,了解美术教学应该教些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些什么。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呢?我有这样的几点看法:

一、增加学习兴趣,边玩边学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美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当中,多有一些潜在的游戏内容,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份,利用游戏教学来促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游戏的名称也要符合学生的心态。教师要针对游戏的具体内容起一个既吸引学生又具有美术课特色的名称。如“美术大本营”、“猜一猜”、“我是小画家”等等。在游戏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丰富。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感知美的眼睛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运用比较法,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从多角度地对不同作品做比较分析,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并能产生深刻印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通过不同作品比较,加深了学生对美术作品基本艺术形式的认识。运用作品比较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增强对美的感受,从讨论中成长

记得赫钦斯曾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自己推理、自己判断。当然,讨论也不是一种形式随便的让几个学生聚在一堆说几句,而是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分好小组,提出具体的问题,然后进行引导、调控。老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如“跟你的同学介绍一下你喜欢的作品?”“请小组讨论一下这张作品的内容、形式及材料”等问题,可以每组请一位学生同学介绍,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老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点评、指导、升华。讨论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评价中体验,积聚创造美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评价改变了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教师不重学生的教育观念。我们可以采用采用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评价手段。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一堂课的活动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自己主动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在自我评价中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于选拔,激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就得不断地去探索,艺术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美术学科教育肩负的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那么这肯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美术有效性课堂教学呼唤创新精神的课,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才能去掌握教学这门艺术的真谛。

第五篇:美术论文

让 学 生 成 为 美 术 课 堂 的 主 人

余粮堡镇太平小学 高新媛

新的课程改革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新的理念——那就是新的学习观,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让学生从课堂上能学到怎样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新课改两年多来,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理念指导着我的美术教学。

自主学习教学法,具体的说,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接受的传统学习方式转变为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性学习不是学习教师规定的任务,也不需要老师的监视。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学习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感到好奇、感到充满挑战性。当然,难度太高的任务也是不行的。还有很快能得到反馈、看到成果的活动也能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苏教版美术教材在编排上下足了工夫:精美的图片、妙趣横生的顺口溜、新奇的内容,都能帮助创设良好的艺术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

在自主教学中,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

我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摸索与实践着自主教学方式,下面谈的都是在此过程中我的点滴感受。

一、引导学生克服惰性,在绘画中表现自主性。

心理学上说,惰性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本性。如果没有外在或是内在动力,人往往会变成它顺从的奴隶。常常对我们学习、生活、工作造成比较多的负面影响。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常常在绘画中也存在着惰性。比如:过于胆却,不敢动笔画画;反复画概念化的简笔画形象;潦草几笔就完成,毫无耐心,画面空洞没有内容„„学生有了这样的惰性,美术课堂上哪有自主性可言啊?因此,克服学生绘画中的惰性,显得尤其重要。造成学生在绘画中产生惰性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成人教授简笔画供儿童临摹;以成人的喜好,提供标准范例;过于注重“以学科为中心”等现象都是十分可怕的。

在教学中,总会看到学生很多“程式化”的作品:小草永远是三条短线交*成的一个锥形;房子永远是一个三角或梯形加上一个长方形;太阳总是一个圆,外加一些小点表示光芒;树也总是一个摸板里刻出来的„„回想自己小时侯也总是这样去表现东西的。敢问,这些“程式化”的东西还要流传多少代人?殊不知,正是这些“成人符号”渐渐养成了儿童绘画上的惰性心理。想让学生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形象,他们就不敢画,也画不出来了。

苏教版美术教材第7册有几课如《动态人物》、《运动中的动物》,旨在抓住人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大胆表现,是几堂很有趣味的写生课。有的教师“深挖”教材,从落实“双基”的角度出发,花大力气讲解人体的正确比例知识。比如身体的高度是头部的几倍、上下半身的比例、五官比例是多少等,可谓用苦良心。结果适得其反,好一点的学生能机械地画出一个概念化的人形,很生硬;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连一张完整的脸部都画不出来。其实,这样的做法无疑就是老师在设一个网,把学生的个性和才能都给罩住了.因此,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一定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即

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育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学生作为有能动性、有个性、有潜力的个体来看待。

二、学会赏识,在评价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努力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评价是一种很好的反馈信息、及时提高自己的方式。传统的美术课堂中的评价都是由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从成人的角度,或是从教师自己的喜好出发,去评价学生作品的好坏。给学生的评价也就是“优秀”、“良好”、“及格”等笼统的、抽象的等第。在此过程中,学生没有发言权。好在哪,不好在哪,学生自己根本得不到反馈,谈何日后的改正和提高? 在苏教版美术教材的作业袋里放进了一张新颖的评价表,并且在每一张的作业纸底下都有几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对学生美术能力水平高低的评价面就更宽更科学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并入了评价的范畴,评价的主体由老师一个人变成了老师、学生多主体的评价等。此外,评价内容还加入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等个方面的评价。在操作新的评价模式中,学生是主体,要求教师首先要有民主的思想,不能惟我独尊,从而削弱评价的科学性和积极性。教师时时处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体现尊重和爱护。其次,教师要有恒心。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及时作出反馈,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刚才提到的用评价表(或成长档案)的方法来分析学生的发展过程,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用高度的责任感和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激情来完成。

再者,教师可以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发掘新的评价方式。比如,把那些抽象的等第换成一些更富有感情的评语;可以问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是否快乐,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有遗憾等与学生进行对话。以鼓励为主,让不同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很重要:做课堂的主人真快乐。

三、重视差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一般地说,每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方面都会表现出差异。在一系列美术活动中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对物体的形象抓得比较准;有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强,善于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而有的学生对于这些艺术的元素感觉不够灵敏,在艺术上少有造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教师要把学生的差异视为资源,尊重它、爱护它、发展它,使这些不同层次的资源得到最佳的利用。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差异,从而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最终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差异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美术教学重不能轻视差异教育。

所谓差异教育,就是根据学生差异分层次地、因人而异地进行课堂教学、布置作业合进行评价,重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以选择,使学生得到发展。

在美术课堂上、作业中均可体现差异教育。

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由于每个学生擅长的表现方式都不同,所以在美术课堂上,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绘画、手工制作可以在同一堂课中进行。其中,绘画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难度高一点的有水彩、水粉、水墨等;难度低一点的有水彩笔、蜡笔、油画棒等,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

艺术来源于对生活的感受。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成长经验来指导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从学生所处的大环境、小环境来理解和指导学生。我所教的学生来自外

地的比较多:安徽、福建、浙江、江苏等省市都有。由于这些学生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因此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就不同,那么他们表现生活的角度、方式方法也会不同。在美术课上,我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是启发学生表现生活的积极倡导者。此外,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可能。只有平等才能给学生思想的自由,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自主去描绘他们心中的生活,这样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在差异教育中,如何定位师生关系很重要。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得以生动活泼、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尤其是充满激情和灵感的美术课堂中更需要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做课堂的主人、自己的主人。

教师要发自内心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教师的宽容、鼓励与期待中茁壮成长。

比较表现同一主题的两张作业:一张工整细致,对事物的表现刻画一丝不苟、真实具体;一张奔放甚至有些凌乱的,对事物的表现不够细致具体。你能说一定就是前者好吗?这就是学生表现风格的差异性的体现,各有各的好。重要的是,他们都做到了自己的画自己来做主。为了优化自主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努力在学习更好的教学策略。在一些资料上,我发现了几种方法,经过教学实践之后,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想与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一、“画—教—画”策略

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是先教后画:教师教授→教师示范→学生绘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绘画水平、知识水平的评估上存在模糊性,形成盲目的教学状态。学生对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同样存在模糊性,形成“受逼”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违背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规律,这样的课堂是毫无生气的。

而“先画后教再画”则是学生先试着画一画,在遇到困难的前提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必要的讲授,最后再次绘画。从“先画”到“再画”,学生的绘画水平有质的飞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这种策略适用于“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单元。具有深远的意义:“试画”过程,让教师更了解学生,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做到有的放矢。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的目的,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们都竖起了耳朵,睁大了眼睛,课堂学习氛围融洽。由“先画”到“再画”的比较,提高学生的绘画热情,增强绘画信心。

二、“先拆后做”策略

传统的手工课上教师做一步,学生跟一步,学生只是教师的遥控器,学生的作品是老师的仿制品,毫无自主、创意可言。面对四五十个学生,教师喉咙都喊哑了,学生还做不像。所谓先“拆”后“做”,就是让学生在拆的过程中寻求制作的方法,为更好地“做”打好基础。这种策略给教师的课前准备加重了负担,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以前学生的作品收集起来。这种策略适用于手工制作单元。其意义在于: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拆”是学生都喜欢的,老师的手工示范作品学生总是喜欢摸一摸、看一看。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钻研精神。“拆”也要“会拆”它要注意拆的次序和拆的方法。要完好无损的拆下来也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学生的钻研。通过先拆后做的过程,学生学会了一种手工制作的方法。“拆”是“做”的手段,“做”是“拆”的目的。“做”不是临摹而是设计,需要学生或用拆的知识来设计出新的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

另外,还有很多好的策略,如引导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拓宽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也是种好的方法。

中国建国50多年来能摘取诺贝尔奖的人是屈指可数,这样的现实,引发了我们对传统教学弊端的反思,唤醒了我们的创新意识,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课改浪潮。课程改革任重而道

远,为了基础教育灿烂的明天,为了教育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明天的发展,我们都应该潜心探索,大胆实践。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载美术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术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写美术论文

    如何写美术论文 在完成一项美术教育研究(或完成一项研究中某一阶段)之后,选择适当的形式将研究成果明确地,具有说服力地表述山来,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使之得以推广和运用,这对促进美......

    美术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探究 常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今美术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存在一些不适应素质教育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程的综合性与多......

    美术论文

    论美术课上自主探索、发展创作潜能的认识 归德镇董洼小学 冯晓敏 【内容摘要】 美术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要师生互助合作,共同发展。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需......

    美术论文

    - 对传统工艺美术的理解与思考 【摘 要】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文化的“活化石”。所有传统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

    美术论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摘要:随着新信息化媒体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引进,给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互动性、随机性、再现性、多样性等优势,成为传统......

    美术教学论文

    论文 所属章节 专题八 美术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与对策/专题作业 分值截止提交时间 2012.12.27 作业类型 必做作业 作业要求 1、选择你熟悉的一堂美术课,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学美术论文

    摘 要 《芙蓉锦鸡图》的作者赵佶,即宋徽宗,北宋皇帝,书画家,生于1082年,卒于1135年。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对书法绘画的爱好十分真挚,在位时广搜历代文物书画,并利用皇权推进绘......

    美术教研论文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美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在科学技术和工业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美术再也不是有闲阶级闲情逸致的雅趣活动。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