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题

时间:2019-05-13 00:1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理学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篇:心理学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A、华生 B、加德纳 C、皮亚杰 D、斯腾伯格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效应

3、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熟悉性和临近性 B、相似性与互补性 C、外貌 D、对等性或互惠性

4、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忆

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6、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运用知觉的()。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7、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

A、道德理念 B、道德行为 C、道德品质 D、道德意识

8、一般说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创优,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9、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交通性、独创性和:()A、多样性 B、迅速性 C、流畅性 D、价值性

10、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D、当天复习

11、遗传素质是能力发展的

A、动力系统 B、自然前提 C、心理基础 D、核心成分

12、心理学选择题:人们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特性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13、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创立的、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4、短时记忆的容量()

A、较大 B、没有限制 C、非常之小 D、为7土2个组块

15、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16、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

A、大小恒常 B、形状恒常 C、颜色恒常 D、亮度恒常

17、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8、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19、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A、服从 B、从众 C、模仿 D、暗示 20、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A、社会促进 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21、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22、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A、成正比关系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性曲线关系

23、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A、观察法实验 B、自然实验

C、实验室实验 D、自然实验与实验室相结合实验

24、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哈撒韦 D、霍兰德

25、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A、知识传授者 B、学生楷模 C、学生家长代理人 D、严格管理者

26、“自信、坚强、勤奋”描写的是人的哪种心理特征()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动机

27、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学习动机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28、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29、宽大的前额是学生聪明的标志,这是一种()A、成见效应 B、新近效应 C、首次印象效应 D、定型效应 30、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

A、横向比较研究 B、纵向跟踪研究 C、连续发生研究 D、跨文化研究

二、填空题:

1、兴趣的发展一般是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

2、根据兴趣的内容,可以分为 和。

3、心理学实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实验法和 实验法。

4、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5、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 的动机和 的动机。

6、高尚的情操主要包括:理智的情操、的情操和 的情操。

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创造出 的过程。它是一种特 殊形式的。

8、当一个人的服装和发型改变以后,照样能够认出他,是利用了知觉的。

9、智力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往往同时有几种原因:产前原因、原因、原因和找不出原因或找不出主要原因。

10、在人脑中产生想象的基础材料是。

11、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 的心理现象。

12、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分别是、、。

13、熟练的骑车,织毛衣的注意是。

14、良好的人际关系,属于。

15、思维的基本单位是概念,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关系。

16、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

17、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主要有两个基本过程: 和。

18、课堂心理气氛有两种基本类型:、、的类型和消极、冷漠、沉闷的类型。

19、学习认知理论源于德国古典的 学派的观点。

20、在学习的认知领域,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和,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1、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受桑代克三因素论的启发,提出。

22、焦虑一般分为 焦虑和 焦虑。

23、信念是通过三种方式形成的:一是 二是 三是。

24、任何品德心理结构都含有、和 三种成份。

25、---是人在某种压力环境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情绪反应。

26、斯腾伯格和罗巴脱在1991年提出了 理论。

27、在学习理论领域,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28、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和。

29、学习是个体经验的积累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经验的获得和。30、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三、名词解释

1、理智感;

2、定势;

3、精神需要;

4、无意注意;

5、倒摄抑制;

6、迁移;

7、从众;

8、退化 ;

9、前摄抑制 ;

10、激情

四、简答题:

1、影响学习过程的内部因素是什么?

2、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区别是什么?

3、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4、注意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5、什么是动机,它的功能是什么?

6、试述性格和气质的关系。

7、成功的教师应当具有那些心理品质?

8、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从那些方面着手?

9、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10、个体遭受挫折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20分,每题2分)

1、C;

2、D;

3、A;

4、A;

5、C;

6、C;

7、B;

8、A;

9、C;

10、C;

11、B;

12、C;

13、C;

14、C;

15、B;

16、A;

17、C;

18、D;

19、C;20、B;

31、B;

32、D;

33、B;

34、B;

35、B;

36、B;

37、B;

38、D;

39、D;40、A

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1分)

1、志趣;

2、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3、实验室、自然;

4、正迁移;

5、追求成就、回避失败;

6、道德、美;

7、新形象、思维;

8、理解性;

9、产程、产后;

10、表象;

11、稳定;

12、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

13、有意后注意;

14、人际氛围;

15、反比例;

16、心境;

17、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18、积极、健康、生动活泼;

19、格式塔;20、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31、群因素论;

32、特质、状态;

33、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论;

3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35、紧张;

36、智力的投资;

37、建构主义;

38、指向性、集中性;

39、保持;40、错觉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它对人的智慧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3、精神需要是指认识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和创造需要等,它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4、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6、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学习方法对学习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影响。基中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7、从众是指当个人与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压力,这时人们往往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而“随大流”。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叫做从众。

8、退化又叫倒退、回归或退行,指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即退回到原来较低的心理发展水平。

9、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于记忆后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0、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例如在突如其来的外在刺激作用下,人会产生勃然大怒、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情绪反应。

四、简答题

1、答:

一、学习态度;

二、学习兴趣;

三、学习迁移;

四、学习情绪;

五、学习动机;

六、学习疲劳和学习心理卫生。

2、答:

1、学习动机比学习目的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学习的因素。

2、一个动机可以有若干个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标,同一种学习动机可以体现不同的学习活动之中。

3、同一种学习目的可能出自于不同的动机,或者在同事存在几种动机的条件下,主导动机却是不同的。

3、答:

1、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利用反馈的效应,激起学生的的学习动机;

3、合理地使用奖励和惩罚;

4、合理地组织竞赛;

5、加强归因指导;

4、答:(1)注意的特点:①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

(2)注意的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5、答: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具体的说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6、答:性格和气质关系十分密切,它们都是人脑的活动,也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认为,性格和气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的主要的生理基础。它与性格相比,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慢、比较难;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变化容易些,也快些。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一方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另一方面,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7、答:

1、热爱本职工作,对本专业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献身精神;

2、有广泛的知识和精深的学问;

3、有特殊的智能品质,以及教学才能和创造才能;

4、有特殊的性格特征。

8、答:

1、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

2、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服务;

3、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4、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

2、答:

一、加强目的性的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二、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三、针对学生的意志类型,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四、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

五、学校的纪律对于培养意志有着重大的作用。

9、答:

一、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因素的作用是重要的

2、环境因素作用是存在的

3、素质是能力形成的自然基础

二、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0、答:

1、攻击;

2、退缩;

3、退化;

4、固执。

第二篇:心理学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强调协作学习。与建构主义不同,它更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即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强调情感教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可以分为五大观点:即潜能观、自我实现观、创造观、情感因素观与师生观。

1、潜能观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与工作上人人都有潜在能力。可惜的是这种潜能没有充分释放出来。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所以人本主义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在于怎样通过教育来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这个观点出发,人本主义一方面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但也重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这个主导作用在于怎样去发掘学生的潜能。

2、自我实现观(也叫自我发展观)人本主义理论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人价值观;强调学生自我实现(发展),把学生的自我实现作为教学的目标。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不同,所以存在个性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发挥,满足不同的个性需求,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3、创造观 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一样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崇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把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问题。罗杰斯指出:人人有创造力,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并认为:不应该把创造力看成某些专家的特权。而布鲁姆也认为应该研究大多数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4、情感因素观 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包括发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创造力都有密切关系。对这一点,人本主义给予特别重视,认为学习是学生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但涉及认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为等等方面。学生对学习兴趣很浓,目标明确,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师必须充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生充分吸引到学习的情境中来,并长时期坚持下去。这种情感因素的创造,一要教师积极引导,二要积极进行鼓励,三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5、师生观 人本主义更重视师生定位观;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以情感为纽带,维持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感到压抑或负担,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得主动积极和生动活泼。教师由主宰者、权威变成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变成真正的自主参与。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目的也在于应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用知识的形式,可以是用言语去回答一个提问,也可以利用操作活动去完成一项任务;可以通过课堂练习或家庭作业去解答应用题,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疑难的问题;可以是运用现成的知识去为现实服务,也可以是依据某些知识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设计新的技术手段或对某种事物作出新的解释等等。各种形式的知识应用,其难度、所需条件和实际功用都有所不同,因此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及实际的可能性来加以采用。

知识应用的具体过程因课题的性质与难度而有所不同。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因此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也应该注意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应用”是把已有的知识用于解决作业中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迁移”是指先前在一种情境下获得的某一类知识或技能对于新情境下另一类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复杂的知识应用中也总会有迁移现象,但简单的知识应用并不一定都存在迁移现象,比如认识了汉字就为人念信、读报。另一方面,知识的迁移在许多场合都可能出现,但并不一定都称作知识的应用,比如把俄语读物中的“Реn”(萝卜,复数二格)看作或读作英语的“Pen”(笔),这是负迁移,是误认或误读现象,不能说是英语知识的应用。因此,必须重视迁移和应用的联系与区别,探讨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迁移的规律,以利知识的应用。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人际,对一个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交往中产生的。交往伊始,谁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份美好的印象呢。同样,谁不想与留下好印象的人继续往来,以此作为深入交往的基础。第二,主动交往。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尽管与人交往的欲望很强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独的折磨,他们的友人很少,甚至没有友人,因为他们在社交上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等待别人来首先接纳他们。第三,关心帮助别人。患难识知已,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关怀和帮助。因此,陷入困境时,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困难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赢得别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答: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能以正常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 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 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答:陈述性知识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它包括命题、表象、线形排序、图式是陈述性知识的综合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是关于人怎么做的知识,程序 性知识包括一般领域程序性知识和特殊领域的程序性知识。特殊领域程序性知识又包括自动化技能和特殊策略知识。二者的联系:陈述性知识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同时程序性知识 的获得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某些信息的判断和转换,主要依靠的是个体的程序性知识,任何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过去知识的基 础,而这其中就包括大量的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

2)共同点:二者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表征的特征完全不同,但两种表征方式都旨在使知识既能在长时记忆中得到经济的表征,又能在有限的工作记忆容量中被灵活的使用。

6、简述卡芬顿(M.V.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答:①自我价值感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②个人的倾向于成功看做是能力的显现而不是努力的结果。③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被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我价值感。④ 学生对能力与努力归因倾向由年纪的升高而发生了转移

7、编制学绩测验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试题符合测试的目的;②试题内容取样要有代表性;③题目格式应多种多样;④文句要简明扼要;⑤答案要正确可靠;⑥测题要彼此独立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答:迁移是一种学习或训练对另一种学习或训练的影响现象。“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闻一知十” “由此及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等都是迁移现象所做的原始而形象的概述。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为迁移而教”的口号。

9、如何正确使用惩罚?

答:①惩罚要有效,惩罚不能违法②惩罚要有效,惩罚就要有良知。因此教师实施不违法的惩罚也要慎思明辩,不要仅仅为“出一口气”而惩罚学生。③惩罚要有效,惩罚要符合心理学 程序。但需要注意两点:1 当不当的言行实际上干扰了集体活动的正常进行时,应当机立断地实施惩罚,以立即压制住不当行为的持续和蔓延;2 惩罚之后要跟随以强化,惩罚之后的强 化,即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在惩罚之后跟随以强化,可以使学生从烦恼中转移到愉快来,从退缩转移到进取来,从不知所措转移到清楚地知道如何做是对的。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1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答:学习动机能够影响学习活动的水平和效果。一般来说,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效果之间是一致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动机的强烈与方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明确的学习目的能驱 使人努力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但学习动机和学校效果也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差,一般来说,最佳学习效果的动机为中等,但因任务的复杂程度而略有差异。

13、有人建议,在教育中要多用奖励,少用或慎用惩罚,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同意,首先奖励可以告诉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往正常的方向发展,而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缺乏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其次,奖励有 利于提高学生的内在动机,推动个体的行为活动,而惩罚更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体行为的积极性,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从而破坏学生情绪和导致极不实际的志向水平,最终将引起回避 和退缩反应,以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答:采取积极的归因模式,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从而产生自豪感,增强对成功的期望,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从而产生内疚感,增强对成功的高期望,进而提高学习动机。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在归因训练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不够、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努力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对他们的努力给 与反馈,告诉他们努力获得的结果,使他们能感到自己努力是有效的,从而坚持通过努力取得成就。但是任何时候把学习上的成败归因与努力也并不适合,有时候,归因于学习方法更能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样的归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继续努力,另一方面又会使他们考虑如何加强认知技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使用各种策略,即考虑如何去努力,不是蛮干,而是巧学。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

基本观点: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了传统上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力等多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 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 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其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智力表现类型的差异。教育意义:大学生处在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每个人的智力上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 将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发展。在高等教育中,要把开发大学生的智力摆在首要的位置,根据学生智力的差异性,充分调动大学生作为开发智力主体的自觉性,尽可能让学生逐渐发展自己的 智力优势领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都必须考虑到大学生智力类型的差异。

加德纳与 1983 年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A、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 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B、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只是这些 智力在每个人身体上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这里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 问题,而是存在其在某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聪明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智力表现类型的差异。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答:认知策略指个体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和方法。元认知策略指个体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和规则。联系:学习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 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景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做为一个学习者,如果一个学习者有很多种策略性知识,但是缺乏元认知策略来 帮助自己决定在那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策略性知识,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两着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答: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外貌性吸引②相似性吸引③接近性吸引④奖励性吸引⑤敬仰性吸引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答:①认知能力: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智力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效能感、教学机智等。②人格特征:责任心、爱心、真诚、客观、同感、情绪安全与自信、对学生恰当的期待等。

18、良好教学目标的陈述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①通过教学后学生的变化,而不是教师的行为。②教学目标要繁衍学生类型,同一类型也要繁衍出掌握的程度。③应尽量使用客观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尽量避免含糊不清的语言。

二、论述题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2、评述班杜拉(A.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6、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7、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8、埃里克森(E.H.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第三篇:《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 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

4、一般能力是指(A,B,C,D,E)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

5、气质类型包括(A,B,C,D)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 变迁效应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实现需要 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 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B,C)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 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

9、信度包括(A,B,C)、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A、再测信度 B、等值信度 C、分半信度 D、内容信度 E、效标关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 联信度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C,E)、句阶段

A、强 B、弱 C、平衡 D、不平衡E、灵活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调节行为D、社会化 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 E、随年龄增长是A、自我认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 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11、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

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A、目标 B、策略 C、计划 D,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A、认知 B、情感 C、意志 D、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B,C,D,E)

A、投影 B、录象 C、计算机 D、黑板 E、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A、产生 B、准备C、孕育 D、明朗 E、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

A、热爱学生 B、善于启发 C、勤学敬业 D、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

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界要求的现象)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C、暗示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

二、多项选择题

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A、情绪较稳定B、乐于工作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A、服从B、从众 C、模仿D、暗示 和他人交往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E、对环境有适切的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 C、社会进步 D、社会退步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

二、多项选择题 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2、大众传媒有(A,B,C,D)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作、: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A、直接性 B、间接性 C、稳固性 D、综合性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A、劝导宣传法 B、群体影响法 C、活动参与法 D、角色扮演法 虑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 A、以利他为目的 B、自愿的 C、不期望回报 D、会有一定的付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CE· 出或损失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持枪歹徒搏斗 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C、手段性侵犯行为 D、目的性侵犯行为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

三、判断题 位 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时费力 E、议而不决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三、判断题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工作方式。(+)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物。(+)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利他行为。(+)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可能性。(+)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侵犯性行为。(+)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课程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共同要素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 ] A.心理官能的发展 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 D.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2.不同类型的知识在头脑中以不同方式表征,例如,程序性知识以下列哪个表征? [ ] A.命题 B.表象 C.概念 D.产生式

3.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围绕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 A.认知心理 B.教学心理 C.教育心理 D.德育心理

4.下列不属于心智技能的特点的是 [ ] A.内潜性 B.客观性 C.减缩性 D.观念性

5.下列关于专家和新手差异表述得不正确的是 [ ] A.专家有庞大的知识系统 B.专家是超级的再认者

C.新手从末到头解决问题 D.根据新象棋手的特点发明了象棋的电脑系统——深蓝

6.实验研究可以让教育心理学家确定产生某一行为的原因,实验至少包括 [ ] A.一个自变量 B.一个对照组 C.一个可变量 D.一个不变量。

7.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案,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促进者 D.反思者

8.学习骑自行车后不利于学习骑三轮车,这种迁移属于 [ ]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逆向负迁移

9.下列关于品德描述正确的是 [ ] A.其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B.品德就是道德 C.品德就是个性 D.品德一定危害社会

10.根据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哪些不会遵照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的学生可能更? [ ] A.创造性智力 B.分析性智力 C.实践智力 D.自我认知智力

11.何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具体的,而非一般的? [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2.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控制论专家 [ ] A.维特罗克 B.布鲁纳 C.格拉塞斯费尔德 D.奥苏贝尔

13.将动机划分为内在动机、内化动机和外在动机的理论是 [ ] A.自我价值理论 B.控制点理论 C.成就目标理论 D.自我决定理论

14.有的人在回答问题时倾向于很快就做出反应,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5.根据斯金纳发明的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的学习理论是 [ ] A.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B.认知同化理论 C.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D.信息加工理论

16.教育心理学家利用某种方式了解儿童和教师的经历、想法和感受的研究方法是 [ ] A.个案法 B.访谈和问卷调查法 C.观察法 D.人种学研究

17.学习“医生讨厌律师”这句话时,附加一句“律师对医生起诉了”,这采用了 [ ] A.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18.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察和元认知调节 B.元认知策略属于过程性知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 D.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19.下面哪个属于早期的迁移理论? [ ] A.概括化理论 B.强化理论 C.特殊迁移说 D.试误说

20.下面哪个是人本主义的促进道德情感的治疗原则或称教育原则? [ ] A.谦虚 B.自信 C.自尊 D.移情性理解

21.提出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的是 [ ]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22.个体具有应用文字思考及使用语言传达意义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 A.语言智能 B.逻辑一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23.学生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属于[ ]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学习D.组合学习

24.皮亚杰认为儿童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这是道德认知发展的 [ ] A.自律阶段 B.无律阶段 C.纪律阶段 D.他律阶段

二、填空题:

1.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_____。

2.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叫做_____。3.团体智力测验包括_____、库赫曼—安德森智力测验和欧迪斯—列农学生心理能力测验。4.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达吉德首次提出并界定了“_____”的概念。5.技能通常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_____两种。

6._____ 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7.分合法是_____ 1961年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

8.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叫做_____。9.儿童以成人为榜样,建立了自己所仰望的一种理想的自我,叫做_____。10.德维克等在社会认知框架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善的_____。11.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12.认为女性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表达的是 观点,声称男性不能胜任幼儿教师工作也同样如此。13.威廉·斯登于1912年首次提出了 的概念。

14.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有可能被检索出来并回到短时记忆,这时记忆又被称为“ ”。15.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论也对当代 产生了重要影响。16.指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

17.学生一生都在持续进行着性别角色的 过程,即接受并做出被社会认定的性别角色行为。18.和平等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19.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与预成论是截然不同的,而是一种。

20.不同地方的人们在行为、态度、衣着、语言和饮食上的差异,这就是。21.是反映关于适合男性和女性行为的印象和看法的广义类别。

22.根据 的智力三元论,智力表现为三种形式: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智力。23.皮亚杰的 是建立在对西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

24.所谓 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25.解决问题的技巧及适应日常生活事件并从中学习的能力,被称为。26.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 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27.设计 是奥苏贝尔提出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28.美国斯坦福大学 教授认为,建构主义学家可以归入两大阵营,一是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者,二是社会(学)上的建构主义者。

29.即各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各过程间的关系的图式。

30.技能的活动方式不是动作的随意组合,是技能形成的前提。

31.图式的激活、功能固着性和 都反映了灵活性在理解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名词解释: 1.高原现象 2.对偶故事法 3.认知结构 4.低个人成就感 5.普雷马克原理 6.表象

7.动作程序图式 8.交互决定论 9.PQ4R方法

10.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11.关键期 12.学习策略 13.联结主义 14.移情

四、简答题:

1.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 2.简要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

3.学习策略的结构是怎样的,三大学习策略之间是什么关系? 4.怎样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内在学习论? 5.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

6.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是什么? 7.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8.人本主义与认知派的意义学习存在什么区别? 9.如何评价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五、论述题:

1.对比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的差别,并分析其教学启示。2.①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②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3.①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②有哪些对策? 4.说说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5.①品德心理的结构是什么? ②说说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6.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7.①不同的归因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②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B 4.B 5.D 6.A 7.D 8.B 9.A 10.A 11.B 12.C 13.D 14.C 15.A 16.B 17.A 18.C 19.A 20.D 21.C 22.A 23.A 24.B

二、填空题: 1.内化 2.微格教学 3.罗吉—桑代克智力测验 4.心智技能 5.情境性学习6.学习7.戈登 8.强化物 9.自居作用 10.成就目标理论 11.编码系统 12.性别歧视 13.智商 14.工作记忆 15.建构主义 16.模式识别 17.社会化 18.减少偏见 19.渐成论 20.文化差异 21.性别刻板印象 22.斯腾伯格 23.建构主义 24.练习曲线 25.智力 26.认知风格 27.先行组织者 28.菲利普 29.脚本 30.合乎法则 31.反应定势

三、名词解释: 1.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

2.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述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成对出现,来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为类型。

3.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4.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

5.在强化时,可以使用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吃完这些青菜,才可以吃火腿”。

6.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7.动作程序图式是一种关于动作程序的认知结构,它是通过多次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在相似情境的激发下就会自动地调节以控制人的行为。

8.交互决定论是班杜拉提出的对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9.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PQ4R代表预览(Preview),设问(Qeustion)、阅读(Read)、反思(Reflect)、背诵(Recite)和回顾(Review)。10.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11.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形成。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13.联结主义是桑代克提出的,认为学习实质上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14.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四、简答题: 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经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过程。注意过程:在注意过程中,学习者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保持过程:在保持过程中,学习者记住他们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个体储存他们所看到的感觉表象,并且使用言语编码记住这些信息。

复制过程:在复制过程中,学习者复制从榜样情景中所观察到的行为。动机过程:在动机过程中,学习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2.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

(1)感觉通道:所谓感觉通道的差别是指学习者对于视觉、听觉和动觉刺激的偏好程度。

学习者在感觉通道偏好上存在三种典型类型:①视觉型学习者;②听觉型学习者;③动觉型学习者。

(2)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认知风格:①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②反思型和冲动型;③整体性和系列性;④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3.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区分为三种,并对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存取。认知策略可以分为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三种。这三种策略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认知策略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的技能和愿望,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控和自我调节。也就是说,可以教学生使用许多不同的策略,但如果他们没有必要的元认知技能来帮助他们决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哪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就不是成功的学习者。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4.马斯洛认为,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其着眼点在于灌输而不在于理解,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

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是由教师强制的。学生只是对个别刺激做出零碎的反应而已,学生所学的知识缺少个人意义。“学生学到的,顶多不过像是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在他看来,目前学生们浸透着外在学习的态度,并且像黑猩猩对训练员的技巧作出反应那样对分数和考试作出反应。读一本书的惟一理由可能是它可能带来的外部奖赏。为了获得“一纸文凭”或“赚取学位”可概括为这一外在教育的弊端。

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综合各家理论模式和阶段论,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①识别有效信息;②理解信息含义;③整体表征;④问题归类。(2)寻求解答阶段:在寻求解答时,可能存在这样两种一般的途径:算法式和启发式。(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4)评价结果阶段

6.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

(2)探索。首先由教师为学生确立目标,用以引发情境的各种可能性,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可以做演示,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

(3)独立探索。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这时,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

7.学习过程是从不知到知的一个单个的活动过程,加涅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经过获得阶段,已编码的信息将进入长时记忆的储存器。

(5)回忆阶段。也就是信息的检索阶段,这时,所学的东西能够作为一种活动表现出来。(6)概括阶段。人们常常要在变化的情景或现实生活中利用所学的东西,这就需要实现学习的概括化。(7)作业阶段。也就是反应的发生阶段,就是反应发生器把学习者的反应命题组织起来,使它们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

(8)反馈阶段。通过操作活动,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8.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

罗杰斯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而奥苏贝尔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因而与全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

9.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出发,在教育实际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对传统的教育理论造成了冲击,推动了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这种冲击和促进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形成了一种以知情协调活动为主线、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强调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作是教学的主体,从而促进了个别化教学运动的发展。

人本主义的观点和主张从理论上说无疑是方向正确的,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实施起来也是相当不易的。即使在人本主义思潮处于鼎盛时期,他们自身的教学主张,如“开放学校”“开放课堂”等也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五、论述题: 1.斯皮罗等人认为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初级知识获得与高级知识获得。

初级知识获得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教师只要求学生知道一些重要的概念和事实,在测验中只要求他们将所学的东西按原样再现出来(如背诵、填空、简单的练习题等)。

而高级学习则与此不同,它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这时,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实例间的差异性都显而易见,因而大量涉及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

斯皮罗认为,传统教学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之间的界限,将初级学习阶段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学过于简单化。必要的简单化对教学来说是有意义的,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过于简单化则会使得学生的理解简单、片面和僵化,这正是妨碍学习在具体情境中广泛而灵活的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高级知识获得阶段,学习者开始涉及大量的结构不良领域的问题,这时的教学主要是以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为基础,着眼于知识的综合联系和灵活变通,面对复杂多变的任务情境,灵活地理解问题,灵活地解决问题。而建构主义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2.(1)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基础上,将生物学的原则和方法引入人类发展的研究中,形成了迄今为止极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他的发展理论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在皮亚杰看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促进了其内部心理结构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简单地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加上新的事实和思想,而是涉及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皮亚杰认为智慧是有结构基础的,而图式就是他用来描述智慧(认知)结构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皮亚杰对图式的定义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儿童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得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

(2)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3)关于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四个基本因素。

①成熟 ②练习和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④平衡化

(4)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心理发展,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来充实和验证其学说。他所强调

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思想,活动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间的质的差异和对各阶段的具体阐述等,都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并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有助于人们预测儿童的发展并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

3.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环境及伴随的压力中积淀下来的,因此,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是较为复杂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因素:社会各方面对教师的要求在逐渐提高,工作压力、精神压力日益加剧。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异常繁重,日平均工作时间远远长于其他一般职业。如果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与其劳动强度不成正比,极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2)组织因素:学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学校的组织氛围和谐,则教师心情愉悦,效率较高;如果领导专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紧张,则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烦躁和忧郁。同时,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机制是否科学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在这种工作压力下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3)个人因素:研究表明,那些具有A型人格、低自尊或外控的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类教师常常抱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对外界干扰容易妥协,在人际交往中体验到无能感,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我使得他们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对策:(1)缓解教师职业倦怠,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首先要给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引导教师合理的定位;其次,国家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最后,教育部门应该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工作压力和自我缓解压力的训练。(2)改善学校领导方式是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领导要关心教师生活,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困难,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提倡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另外,要为教师提供深造及参与学校民主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尊心,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发生。(3)教师本人应认识到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解决的最好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自己工作的内部动力。此外,教师了解自我,培养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多参与社会活动,也可以减轻工作压力。对于已出现倦怠症状的教师,也可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找朋友倾诉、找专家咨询都是缓解倦怠的有效途径。

4.埃里克森把发展看作一个经过一系列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各个阶段互相依存,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早期冲突的解决。埃里克森还指出,不仅所有的发展阶段是依次地相互联系着的,而且最后一个阶段和 道德认知是对于行动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既包含着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如道德概念与道德行为准则等),也包括着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与道德信念紧密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作为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这三者本身又各自有其不同的等级水平。在德育活动中,必须全面兼顾品德的各个侧面,不能简单让学生记忆各种社会规范,也不能只是靠纪律、惩罚等约束儿童的行为,必须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

皮亚杰以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为研究方法,即先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揭示了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皮亚杰从认为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此之前,儿童还经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前道德阶段。

(1)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

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他只做规定的事情,因为他想避免惩罚或者得到奖励。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2)他律阶段

5~8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自律阶段

9~11岁儿童进入自律阶段,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合作的道德。

总的来说,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而作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外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动机,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自律道德已能从主观动机出发,用平等不平等、公道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受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价值支配的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儿童只有达到这个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6.1974年,加涅根据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如图),这一模式展示了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流程。

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记录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在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里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下来,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是很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了内部的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等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回忆不起来的原因是由

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并非不同的结构,它们只不过是同一结构起作用的不同方式而已。同样也应该注意,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有可能被检索出来并回到短时记忆,这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当新的学习部分地依赖于对学生原先学过的东西的回忆时,这些原先学习的东西就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并重新进入短时记忆。

从短时记忆或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来的信息要通过反应发生器。反应发生器具有信息转换或动作的功能,从反应发生器中传来的神经传导信息使效应器(肌肉)活动起来,产生一个影响学习者环境的操作行为。这种操作使外部的观察者了解原先的刺激发生了作用——信息得到了加工,也就是说学习者确实学了点什么。

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有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7.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地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①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感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相对归因于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③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却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和可控的维度。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左右着学生日后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归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对下次成功的高期待;不良的归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相反还会因为学生总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差,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因而使学习一蹶不振。

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地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对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科学有诸多的分支学科,其中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

A.教育哲学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学D.教学论

2.“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B.《中庸》

C.《论语》D.《春秋》

3.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4.教育者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不均衡性

C.稳定性和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

5.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

A.观察力B.想像力

C.思维力D.判断力

6.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B.中央

C.社会力量D.学生家长

7.“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

A.复杂性、创造性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D.主体性、示范性

8.“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究竟以谁为主问题上存在争论,一种理论是形式教育论,另一种理论是()

A.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

C.实质教育论D.现代课程论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13.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B.创造性

C.间接性D.示范法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开辟了真正科学化的道路,前苏联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曾发生过重大影响。

15.“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教育方式的错误就在于不顾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违背了人的发展的性和性。

16.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

1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和之间的矛盾。

18.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灵活性、实践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了哪几个阶段?标志着第二阶段起始的是哪位教育家的哪部著作?

20.课程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21.简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四、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22.为什么说教育和社会生产力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试加以论述。

教育学部分

一、选择题

1.C2.D3.C4.B5.C6.A7.D

8.D9.C10.B11.C12.A13.D

二、填空题

14.马克思主义凯洛夫15.顺序阶段

16.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7.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

18.个人活动自愿性

三、简答题

19.教育学的发展历经如下阶段:萌芽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捷克教育家亨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

开始形成。

20.课程内容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有: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21.(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2)创办业余党校;(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建立教育基地。

四、论述题

22.(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④生产力水平还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③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本大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23.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产生方式来说,都是脑的()

A.意识活动B.反射活动

C.智力活动D.精神活动

24.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A.B.

C.D.

25.不是智力技能的特点的一项是()

A.动作对象的观念性B.动作进行的内隐性

C.动作结构的简缩性D.动作结果的意识性

26.成就动机理论的研究表明,成功概率约为以下哪个数值的学习任务,最有利于激发学生达到最佳动机水平()

A.20%B.30%

C.50%D.70%

27.气质类型()

A.有好有坏B.都是好的C.都是坏的28.当团体中所有的人都能达到目标时,个体才能达到目标是指()

A.竞争目标结构B.合作目标结构

C.个别化目标结构D.成就结构

29.精力旺盛、表里如

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下列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A.胆汁质B.粘液质

C.多血质D.抑郁质

30.拉塔标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

A.社会干扰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D.责任扩散

31.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哪个心理学流派的心理治疗观点?()

A.精神分析法B.行为矫正法

C.人本主义疗法D.理性情绪疗法

3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弗洛伊德B.班杜拉

C.马斯洛D.艾利斯

3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诊断病情用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A.直接性B.间接性

C.广阔性D.创造性

3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D.问题对象

35.记忆过程包括()

A.识记、保持和遗忘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六、填空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36.是概念的物质外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成关系。

37.操作技能的特点表现为: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动作

结构的。

38.斯坦福—比奈量表通常以和来表示儿童的智力水平。

39.激情具有性、短暂性和性的特点。

40.青少年性别意识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对异性的异性的关注与接近;对异性的。

七、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4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2.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4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八、论述题(本题满分15分)

44.论述促进社会态度改变的途径。

心理学部分

五、选择题

23.B24.B25.D26.C27.D28.B29.A

30.D31.C32.B33.B34.A35.D

;对

六、填空题

36.词语反比37.外显性展开性

38.智力年龄(心理年龄)智力商数39.爆发指向

40.疏离与排斥追求与爱恋

七、简答题

41.(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也称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这些需要呈现一个由低到高的排列层次。

(3)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一级的需要。

42.(1)理解支持原则;(2)保密性原则;(3)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4)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

(5)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6)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43.(1)问题情境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情绪与动机对问题解决的动力和阻力作用;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的作用。

八、论述题

44.(1)增加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①选择高威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者来提供

有关信息,提供信息时适度激发人们的情绪。但应注意,高威信造成的态度变化总的趋势是随时间推移而减少。③将沟通信息与人的原有态度的差异调整到适当的水平。③利用生动的演讲方式来提供信息。

(2)弱化个体对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御。①信息传达者尽可能使自己的立场向

信息接受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的给定结论。例如某些广告是向公众介绍产品,甚至站在公众的立场上指出产品的某些不足,从而增加人们对产品的信任感。②适当通过分散人们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③用各种特定惠待激发人们的认同。

(3)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出现。

下载心理学复习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理学复习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题(精选多篇)

    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1.1)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A] 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1.2) A......

    心理学课外选修课复习题(合集5篇)

    1、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在于( C)。 A、人有思维B、人有记忆C、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D、有注意 2、一个人的注意离开了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 A)。 A、转移B、分配C......

    心理学复习题(二)案例分析

    1. 简述青少年合理需要的建立。 答:(1)、个人需要和年龄发展的主要任务相一致;(2)、个人和身心水平状况相一致; (3)、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相一致;(4)、和家庭实际状况相一致。 1.学习......

    高等教育心理学总复习题(精选5篇)

    高等教育心理学总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P14)2、教师角色((P25))3、教学风格(P28) 4、自我效能感(P31)5、教学效能感(P31)6、教师期望效应(P30) 7、教学监控......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教育学、心理学选择题(教师招聘复习题) 1. 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了集体 D.不......

    2011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4、什么是心理健......

    教育心理学分章复习题(精选多篇)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 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各省通用)

    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各省通用) 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B ) A.华生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 B)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