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学科中考复习不应忽视的两个重点
历史学科中考复习不应忽视的两个重点
【摘 要】通过对2005-2007年漳州市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总结试卷的特点,探讨中考复习的策略,提出了中考复习应该重视的二方面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历史中考;复习方法;解题能力
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的考查范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中考复习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文力图通过对2005-2007年三年来漳州市中考历史学科试卷的分析,明晰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与考查的发展趋势,并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中考复习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研究复习方法,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开卷考试形式下,作为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依纲据本,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知识点,逐步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对历史事实有较全面地把握,这样才能将历史知识融会贯通,以不变应万变。作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理清线索
如复习世界近代史时,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要找出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条主线,然后出线穿珠,把近代史上的英、法、美三个国家的四次资产阶级革命,俄、日两次维新改革都串起来。在这样的总结过程中我们就会逐步提高理解、运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让他们一定要有一个意识即:改革是强国之路。
二、加强联系、综合,引导学生以小专题为主进行复习
例如:关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给学生: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隋唐时期中日之间的往来和中国对日本的影响;
2、明清时期的中日往来;
3、近代史上日本侵华;
4、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二)对中日关系中存在的几点认识
1、存在的问题: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事件等。
2、对日军侵华的几点反思
(1)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负下累累血债,罄竹难书,令人发指,日本当局应主动承担应尽的历史责任。
(2)所有罪行铁证如山,不容抵赖,日本当局应该深刻反省,向受害国人民真诚道歉,停止一切伤害受害国人民民族感情的言行。
(3)日本当局应有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其后代,铭记历史,走和平发展之路。
(4)军国主义分子不但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使日本人民蒙受痛苦。军国主义分子应该是人类的共同敌人,要警惕军国主义势力复活。
(5)作为中国人,更应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深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发愤图强,强我中华。
(6)在对待日军侵华问题上我们要一分为二(即区分好历史与现实,日本人与极少数右翼分子,日本人与军国主义势力)。
(7)作为青年学生我们表达爱国热情要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要冷静、用心
爱心
专心
理智、合法有序。
3、历史经验教训: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中日两国应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三、研究复习方法、精选巧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实战水平
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训练。我们要挑选一些材料,精选一些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训练促提高。从对以往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道题都不会超出考试说明。故在复习中。我们一定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指导学生复习。注重考试说明中的习题,针对其出现的题型训练,提高学生应考能力。从考试说明题型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命题思路),从参考答案中体会“怎么答”(解题思路、答案组织、文字表述等)。研究中考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可以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立意为指导,尽量巧妙地将理论、史学方法,思想素质和教育功能揉合在一起设计一些习题来练习,以此提高应试能力。在复习中,选用一些较具代表性的各类练习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对题目各种信息(文字、图片、表格、地图等)进行判断和分析,以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出命题的角度、考查的知识与能力范围、答题的切入点和思路等;在审题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审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如:请你为这幅照片写一个简要说明(限150字以内)。
这道题最重要的就是要考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首先要教会学生对图文信息题应掌握这样的解题思路即:“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这道题“是什么”即毛泽东转战陕北途中;“为什么”即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做什么”即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主动撤离延安,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最后歼敌三万多人;“结果如何”是解放军由被动转为为主动,很快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说明了什么”即照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艰难困苦,体现了革命领袖与解放军官兵同甘共苦的伟人精神。
通过以上习题的设置,让学生懂得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应试水手自然提高了。
二、加强课内外整合
从这几年的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十分注重课内外整合。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方历史课程,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整合。同时,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复习中要做到二点:一是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的热点信息,将热点信息与学科教材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二是把学科内的知识作一些小专题的复习,知识点的横向、纵向联系比较等都应归纳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同时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迁移,以提高应试能力。三是创设新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平时在历史复习中必须强调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坚持历史问题现实的反思。即对现实生活和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反思。二是坚持现实问题历史的反思。中考非常注重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心社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重大社会现象都能从历史中找
用心
爱心
专心
到注脚和渊源。如日本修改教科书这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留下的后遗症。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可以就有关日本的问题设计如下材料题: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2003年第21期《读者》)
材料二下图:日本《东京日日新闻》登载的“杀人竞赛”消息。
材料三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认为,日军在1937年南京攻克战中,杀害了30多万名中国民众。但是,根据当时的资料,南京的人口那时只有20万,在日军攻占南京一个月后,人口增加到25万。除此之外,这个事件的疑点很多,其争论持续至今,因为在战争中即使杀了一些人也不算大屠杀。”
——日本政府审定通过的由右翼学者编撰的教科书请回答:
(1)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在古代史上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改革。说出这次改革的名称及其意义。
(2)材料一中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指什么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条约”指什么条约?
(3)材料二反映的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三歪曲了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真相,请你简述该事件当时的实际情况。
(5)结合材料一、二和有关时事(如前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一次又一次地去参拜靖国神),谈谈你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感想。
答案:
(1)中国:大化改新,标志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3)南京大屠杀。
(4)南京的和平居民,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象,有的被活埋。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5)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我们要勿忘国耻,更要努力学习,为国家强大而奋斗;当今社会,我们仍要提防军国主义的复活和法西斯的威胁,争取世界和平。
我们用这样的题目将专题复习和时政结合起来,容易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人类文明史的了解,起到了历史学科“学以致用”的功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如何复习
中学历史是一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认知目标的课程,记忆量大,因而死记硬背曾一度被当作最好的复习方法。今年我市中考历史与政治实施开卷考试,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掌握更科学的方法。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一套“三步复习法”,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步: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考点是哪一学年所学。具体说中国史中清朝以前是初一内容,以后是初二内容,世界史是初三内容。其次是选定教材,根据每册教材的前后断代进行,应熟练化、自动化。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打开相应教材的目录,快速确定该知识点是属于那一课,并立即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
第二步:渐进分化细梳理。
在复习时应遵循从整体到细节,逐步加深,渐进分化的原则。多轮复习,逐层充实,从高到低渐次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教法上说,要加强针对性和计划性,在每一轮复习前都要明确目标与要求,一轮比一轮深入,最终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配合一些多选、列举、名词解释和材料解析题,进行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和分析能力。第三步:综合贯通再提高。
为考核考生的综合评价能力,中考势必出现一定比例的综合题。因而在第三步的复习中,教师要提供典型练习加以训练,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理清线索。如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逐步强化是一条线索。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线索,以线带面。二是勤作比较。如比较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不同政策及表现,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等等。训练时,逐步增加跨度与难度,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三是指导评价。评价是最高水平的认知结果,难度也是最大的。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组织团体。教师要充分指导,教会学生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辩证地予以评价,其基本策略是一分为二,分清主次,评述结合。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初中历史 九年级历史重点复习
第一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上古文明)
人类的形成正在形成中的人:非洲南方古猿(距今300-400万年)
完全形成的人:早起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种差异出现: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由于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结果。)
㈠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文明古国均处于大河流域河谷地带,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耕。
◎东方文明(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古代希腊)则是发源于海洋。
文明的国度
时间、发源的河流
文明的象征
古埃及
前3500,出现奴隶制国家,前3000年左右统一,非洲尼罗河流域
金字塔
古巴比伦
前3500,出现奴隶制国家,前18世纪统一,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汉谟拉比法典
古印度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
种姓制度
古代中国
前2070,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分封制
㈡古代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陵墓,古代埃及国王权力象征。
㈢古巴比伦(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公元前18世纪,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为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制定了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㈣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等级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等级制度,(雅利安人为了利于自己统治)根据这一制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包括国王)、吠舍、首陀罗,不同等级之间社会地位极不平等。(见下表)
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㈤古代希腊:
⑴古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
⑵前8世纪,出现城邦(最著名的是雅典、斯巴达),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3)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表现为:①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权利,很多公民担任了政府公职;②伯利克里扩大公民权利,全体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㈥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⑴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台伯河畔,建立罗马城。
⑵公元前509年建立罗马共和国,逐步统一了意大利半岛。
⑶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发动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依然是共和国)
⑷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不久被杀。
⑸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6)罗马帝国与秦汉时期的中国一样,被中国称作“大秦”
(7)395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分,476年,西罗马被日耳曼人灭掉,西欧的奴隶社会随之终结。
第二单元
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亚欧文明)
㈠大化改新:(p九上24~29页)
日本:1世纪前后,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日本(奴隶制国家)
⑴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⑵内容: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方面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⑶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⑷启示: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要积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才能国富民强。
⑸中日交往从汉朝开始。在唐朝往来相当密切。交往密切的原因是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二)阿拉伯
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622年,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622年被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与麦加贵族达成协议,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三)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特点和罗马教廷地位:(p九上28~29页)
⑴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采邑制)。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⑵西欧的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⑶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领域神权凌驾一切。
㈢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p九上30~31页)
⑴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城市衰落
(2)10世纪开始,意法英德等国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
(3)城市复兴主要是争取自治权,城市自治的两种方式:金钱赎买和武力(典型例子:法国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
⑶历史意义:
①
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级形成,并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②
政治上,城市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大贵族。加速国家统一。
③
文化上,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奠定基础。
(四)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穷兵黩武,四处征讨
13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在西亚兴起
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陷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文明的冲撞与融合)
一、古代文明交流与融合的两种方式(p九上36~43页):
暴力冲突、和平交流
㈠暴力冲突:(例子:希波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⑴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上半期,波斯帝国与希腊。马拉松长跑起源于希波战争。希腊军民获得胜利
⑵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兴起,打败希腊联军,扫荡小亚细亚,攻入埃及、回师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伴随着东侵的过程,给被侵略地区带去了巨大的灾难,但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⑶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公元前27年屋大维任罗马皇帝后,多次发动扩张战争。到2世纪时罗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规模,地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罗马帝国最初约二百年间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条条大路通罗马。”
⑷我们应一分为二、客观地看待战争的影响:战争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一面。战争既充满暴力,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如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战争既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客观上把希腊、罗马文化传播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㈡和平交流(主流):马可·波罗、阿拉伯人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例子:①世界史: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佛教传人中国等;②中国史:丝绸之路、遣唐使、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⑴马可·波罗来华: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得到元世祖忽必烈重用,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⑵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①发明: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②传播与发展:阿拉伯人学会了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方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世纪,其写法与现在基本一致,此后传遍全世界。
⑶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的联系与友谊;传播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
⑷和平交往的重要史实,选其中一例谈谈它的影响:①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②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的发展。③马可·波罗来华激起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④阿拉伯数字传遍全世界,成为人们共同使用的数字符号。
㈢你认为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中哪一种交往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用更大?
和平交往。理由:和平交往加深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痛苦等。
二、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p九上46~51页)
㈠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中国:甲骨文,商朝
㈡世界三大宗教:(都诞生于亚洲)
佛教
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代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释迦牟尼。其内容宣扬“众生平等”。
前3世纪在印度(阿育王)发展。佛教主要向两个方向传播: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大部分地区(西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又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入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基督教
1世纪时诞生于巴勒斯坦一带,宣扬耶稣就是“救世主”。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后传入欧洲和其它地区。(12月25日圣诞节)
伊斯兰教
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信仰“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经典是《古兰经》,它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后传入亚洲和北非。
㈢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杰出的科学家,以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他发明的螺旋式水车,可用来排水或灌溉。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杠杆定律
亚里士多德也是古希腊科学家,被誉为“百科全说式”的学者,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学科体系。
文学
古希腊
盲人荷马加工整理
《荷马史诗》(英雄史诗,分为《伊利亚特》《奥德赛》两部分),是研究早起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俄底浦斯王》
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阿拉伯
民间故事集
《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名篇:《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
建筑
沙特阿拉伯
麦加大清真寺
伊斯兰教的第一大圣寺(禁寺)
克尔白神庙
法国
巴黎圣母院
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
【世界近代史(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第四单元
步入近代(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㈠近代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14~16世纪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⑴文艺复兴(发现人的时代):(p九上58~60页)
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
①
时间:14世纪开始;
②
地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③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④
实质:是一场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⑤
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⑥
作用:文艺复兴是一场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它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⑦代表人物:
(1)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神曲》,“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大师,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3)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要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莎士比亚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最伟大、进步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巨人时代。~恩格斯
⑵新航路开辟(发现世界的时代、地理大发现):(p九上60~62页)
①目的:15世纪,追求财富的欧洲人梦想去东方发财,开始探寻前往东方的航路。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②原因:A、经济根源(根本原因):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海外市场。B、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成为探索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记》关于东方富庶的描述,更加引起欧洲人对东方的神往,想到东方寻找财富。C、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造成了商业危机。D、技术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航路经验的积累。
③主要航海活动
时
间
探险家
航
线
贡
献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好望角
发现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
西班牙-大西洋-古巴、海地
发现美洲新大陆(古巴、海地)
1497~1498年
达·伽马
葡萄牙-好望角-印度洋-印度
找到了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到达印度
1519~1522年
麦哲伦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印度洋-好望角-西非海岸-西班牙(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真理
④影响:A、积极方面~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世界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消极方面~为欧洲开辟殖民探索道路,造成亚非拉美国家和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㈡近代化的开始: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
⑴政治上:17~18世纪,发生在大西洋两岸的三大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1、《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颁布
时间
1689年
1776年7月4日
1789年
内容
目的:限制国王权力。
颁布机构:是英国议会,主要内容: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限制。规定:未经议会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不能随意废止法律。
颁布机构:大陆会议。
主要内容: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
颁布机构:制宪会议
主要内容:称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权力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意义
作用
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开始确立起来。
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了。
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体现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主要
条文
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权利法案》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的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独立宣言》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订。”
——《人权宣言》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共同点:强调权利平等、自由,受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p九上67~83页)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时间
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
原因
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法国封建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任务
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
独立战争或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标志
1640年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筹集军费
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
经过
①1640年,新国会召开,要求限制王权;
②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进入共和时代;
③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④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①爆发: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②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成立;(7月4日是美国独立日、国庆日)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④胜利: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⑤结束: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即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
①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监狱(7月14日是法国独立日、国庆日);②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③1793年处死路易十六,罗伯斯庇尔上台执政(高潮);④1794年7月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统治
重要文献
1689年《权利法案》
1776年《独立宣言》
1789年《人权宣言》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代表人物克伦威尔)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
(代表人物:华盛顿)
资产阶级
(代表人物:罗伯斯庇尔)
政治体制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联邦总统制)
民主共和制
结果
推翻封建专政统治,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取得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联合专政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特点
建立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政体
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最典型的革命
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开端。
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的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掌握政权,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②都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③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④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借鉴)有很大影响。
3、华盛顿: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被美国人民誉为“国父”
;同时,制订了1787年美国宪法,建立起联邦制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4、拿破仑(p九上80~82页):(1)地位: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2)功绩;①拿破仑掌权期间,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②颁布《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秩序,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把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带到欧洲各地,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3)过失: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又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当地人民反抗,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与拿破仑有关的历史活动:①1799年发动政变;②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性质);③颁布《法典》;④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的军队;⑤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利;⑥1814年下台。
巩固政权措施:1.对内颁布《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2.对外进行战争,打败欧洲反法同盟军。
⑵经济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p九上88~90页)
18世纪中期,在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革命。恩格斯:“①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②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而减弱的变革”。(①指1789年法国大革命;②指英国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在他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赞扬英国工业革命的地位
1、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最早产生于棉纺织业部门。1765年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瓦特改进蒸汽机: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研究,改进了蒸汽机。1785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在许多生产部门,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提高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3、“旅行者号”机车: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机车,1825年命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此后,铁路交通得到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并迅速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4.美国
富尔顿
发明轮船
5、工业革命影响: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上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革命完成标志),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法、美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格局。此外,工业革命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城市拥挤等问题。
5、与英国工业革命有关的两幅图:
⑴图一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棉花加工和生铁产量等工业品生产增长很大。原因: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⑵图二表明英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推动了一变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工业比重上升,农业比重下降。主要动力:工业革命的推动。
6、工业革命的启示:科学技术是巨大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求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7、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启示:青少年应该学习工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科学家,学习他们那种善于思考、敢于创新、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的精神。
8、如何面对工业化所带来弊端?
在发展工业化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尽
量减少和消除工业化建设带来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果,趋利避害。
横跨欧亚非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历史四轮复习策略
中考复习是一个复杂而又繁忙的过程,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笔者以往带毕业班的实践,特制定如下复习计划:
一、第一轮:夯实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河北省中考范围是八年级历史上下册、九年级历史上下册,即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在第一轮复习中,可以把这些历史知识分成四大板块: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四部分,复习切入点以单元复习为突破口,采取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知识框架的构建,然后再给框架添砖加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提高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轮:专题复习,剖析重点难点
专题复习的时候,通常是引导学生以专题为突破口,横向纵向分析问题,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在专题复习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集思广益,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这时,一旦明确专题重点,就要尽可能多和同学教师交流,广泛搜集有关专题的复习资料,力争专题复习时更全面、无遗漏。
(二)专题复习,要重点鲜明,知识脉络清晰。因为专题复习打破了课本顺序,这里既有中外史的联系,又有中国史之间和外国史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因此,复习时要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切忌误导学生陷入知识混乱的误区。
(三)精心选择综合训练题,切忌搞题海战术。这就需要教师广泛搜集习题,精心设计,不浪费师生的有效时间。
三、第三轮:综合习题训练,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这一轮复习是较关键的复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检测。学生有什么问题会通过这一轮复习显现出来,因此教师更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按照中考题型、分值、各历史阶段所占比例以及难易程度,精心编制和选择中考综合训练题,让学生通过模拟训练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快速提升历史学科的解题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回归历史教材,全面复习考纲考点(考试说明)
一般复习到这一阶段时,也就到了中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距中考大约一个月左右时间,如何有效利用这段最关键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中考考场上学生可利用的“武器”只有教材,所以这一轮要回归教材。
(一)以考试说明为指导,熟读教材、吃透教材,对历史教材熟练到烂熟于胸,历史教材上的边角旮旯也不能错过,力争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知识厚积于脑,读思结合,以能达到“手中无书、头脑有书、看似无书、实则有书”活学活用。
(二)在熟悉教材基础上,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提高应变能力。根据考试说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专题进行纵横联系比较。如:中国近代化国共关系、民主与法制建设、科技革命等,根据专题内容重点复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要点,带着问题读教材,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横向纵向归纳,对非选择题(材料题和论述题)进行有的放矢和较强针对性的归类,整理及模拟训练,并对前三轮复习查漏补缺。
用心爱心专心
1(三)把握时政热点,紧密联系教材。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卷都出现了一些较为灵活的题型,它们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教材,联系所学知识和考试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见解,从而提高解答实际问题能力。
总之,在中考复习最后阶段,要有纲可依,立足基础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全面回归教材,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陈光进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