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究反思与总结
中小学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研究反思与总结
商水县练集二中 朱玉琴
立项以来,我肩负课题组数学学科典型课例的研究使命,在阅读大量中外教学理论的书籍的同时,关注最新教学理念动态,边实践、边摸索、边总结,反复推敲与探索。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更是做了相关的典型课例研究,反思这一年来的努力,课例研究中即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收获。
一、加强自学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要着眼学生今后的发展,培养学生后继学习的能力和品质。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提出预习要求,明确预习的步骤。如:做预习笔记;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主要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3、你认为最容易出错的是什么?
4、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通过实践,学生逐步增强意识,基本学会了预习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了自学能力,也对预习课本产生了兴趣。
二、强化课堂主体的活动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少年儿童天生有较强的求知欲,好胜心和自尊心,这是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少年儿童也有无耐心、怕吃苦、贪玩、不稳定、一遇挫折便消极等不利于学习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教师的诱导与监督。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1、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不轻易给出正确答案,激发学生不断补充,逐步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2、提问做到由浅入深,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稍加思考能回答的问题。
3、实施激励评价。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是答非所问,但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都要给予鼓励请予坐下。
4、建立“一对一”的互帮小组,通过“互帮”达到“互助”;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减轻课外作业负担
根据人的心理认识过程可知,人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可能一次达到要求。所以提出“积极前提,循环提高”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能飞”的学生先“飞”,“能跑”的学生先“跑”。也是因材施教的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参与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堂上淡化了教师的讲,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循环过程中再解决,这样,课外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教师也从繁忙的作业批改中解决出来,用较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
四、坚持“三高”原则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提出“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结合我校科研课题《以课题为载体,教、修、研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的特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三高”(高速度、高起点、高效率)的教学原则,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当前,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研究教材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特点,发挥自身优势。数学作为提升学生智力的学科,本身就存在着一定枯燥性。教师不能够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也就缺失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于没有新鲜感的课堂来说,容易在精神层次上疲倦。导致了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在遇到一些尖端问题的时候,学生没有韧性的精神,有可能在解题的过程当中,因为所遇到的困难太大,所以在这一过程中会适度的放弃。
现在,在许多教学过程中,一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加之生怕学生弄不懂,听不明白,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琐细的分析、讲解,但过多地诉诸纯理论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创新就失去了展现和培育的空间。二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和讨论,但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再加上教师应变机智不够等因素,结果使教学流于形式,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是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
著名教育家、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第一位华人校长的杨福家教授说得好:“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延展、开拓问题链。在问题环境的设计中,教师不要总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而要设法揭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怎样的。
2、利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学生讨论时要容许学生发展、验证他们自己的猜想和结论,且忌轻易肯定或否定学生的猜想。这样能使他们对错误认识比较清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风,并且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空间,真正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也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
3、“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运用时,学生分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取奖励或认可时,要引导小组各成员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由于相互指责戳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的教学方法,给我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我也将不断地完善这种教学方法,汲取其他教师在教改方面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方面去探索、去研究。并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及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给自己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争取在教改方面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典型课例及反思
《台阶》教学设计及反思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真情。过程与方法:自由、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教材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的一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声,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 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父亲性格的核心。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初一时已有明显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及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忌回视。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要感情地读,说出你感动的原因。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谈对父亲的认识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倍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
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
画面中播放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作业:写一篇日记《父亲》 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台阶高
吃苦耐劳
父亲
老实厚道
地位高
坚忍不拔 教学反思:
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放权,教会学生阅读。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第一板块抓关键词语,理解读懂故事。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有理解读懂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好理性的原则,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会细节的描写,理解比较到位。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完成了“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送这篇小说呢?”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指导,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当然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既能让学生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这是我没有细加考虑的,有的听课教师指出后,我经过反思,还是觉得比较操作较好。
课已上完,成功也罢,失败也罢,收获也罢,遗憾也罢,这一切都会成为我的宝贵财富,激励我上好今后的每一堂语文课。
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
哈拉海乡中心学校 张
利
新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教学上的主体性,二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体特长。那么,在实施新课标时初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整合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能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工作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由研究教学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就语文来说包含字词句段篇、语文篇章等先关知识;第二层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是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变
“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标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不但具体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水平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
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初中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一路走好!
第三篇:课例研究总结
课例研究总结
一、本次典型课例的基本情况
这次共收到数与代数部分的典型案例8篇,分别是:刘大安老师的《发新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靳春花老师的《生活中的大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廖雪莲老师的《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李会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李云惠老师的《精打细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钱燕飞老师的《认识方程·字母表示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何春梅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薛长城老师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这些典型案例是一至六年级双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的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这半年来我们课题组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数学代数部分)”方面的研究。
二、数与代数部分课堂教学基本机构
从8篇典型案例可以看出老师们在平时教学中渗透了课题研究的思想,将信息技术与数与代数部分的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想方设法地有效地结合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的教学效率。
同时,综合8篇各年级段的典型课例,我们可以初步整理出我校数学教师在数与代数教学这一块的基本结构为:复习旧知、迁移铺垫→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探索、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理解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回顾梳理,课堂总结。
老师们都根据数与代数教学的基本特点,先对相关旧知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或引出新知,或做好铺垫的作用。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丰富、有趣的情境,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联络师生感情,又能提供大量的数学信息供学生提炼、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都能再次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汇报交流、归纳总结等活动逐步深入地学习并理解新知。最后在练习巩固的过程中,都能选择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练习题和学生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四篇:《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
(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与学两种方法的统一。
(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
通过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学生参与率不是很高,距离高效课堂教学的要求很大。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一)是学生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基础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屏 弃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弊端,改革创新先进的教学方法,以适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教学改革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以下弊端。一是重“教”,不重“学”,很多教师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上。教学活动基本上是从教师主观愿望与主观需求出发组织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学习。第二是重“知”不重“思”。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重在训练记忆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因此重复强化记忆成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远远不够,以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第三是重“苦学”不重“兴趣”。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靠外力把教学内容硬性灌注给学生。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不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和谐发展。为克服以上弊端,我们准备开展数学教学方法研究,以体现掌握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原则。意在达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与思维的创造性。二.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实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实践环节上讲可为具体教学过程提供一个比较科学完整的结构,其中包括为达到某一教学目标的必备条件及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它具有典型性、参照性和系统性,对教师设计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具有咨询服务功能。从理论意义上讲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对教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创新建构功能。
1、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 2 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并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有的电教手段及教学用具,引发儿童兴趣。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表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思维的目的。这就为“激趣—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理论依据。
2、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时期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学、好问,喜欢实践是他们的天生的特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独到的敏感性和认识上的积极性,而这正是主动探索问题,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引导他们亲自参加探索实践,使他们的多种感官都活动起来,通过感知与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既能使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有能产生浓厚的继续探究问题的兴趣与继续研究的动力。
3、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特征。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即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联系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是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4、我们要研究的教学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伟人毛泽东曾说:“认识来源于实践”。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主要把前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知识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亲自参加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和主动探索,才能有利于把早已定论的间接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个体的知识。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式的学习交流,培养探究科学的能力,学会与人交往,形成团队合作精神。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面及交流质量,从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2、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规律方法,培养自主创新的意识。不仅培养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 特别是从中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3、研究改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题研究的是教学方法而不是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则应是: 伴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呈现了新的特点。我们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逐步深化对以下几方面的阶段研究。
第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把上课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提出并解释他们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学会数学的交流和交流地学习数学,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力、语言对思维的表达能力和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第二,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将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 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第三,注重因材施教,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多样化。
第四,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第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强调师生双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开启学生认知结构的大门。
第六,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结合形象的画面来讲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验对象:
1、研究思路:
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切实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力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使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通过学生的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积极探求如何根据 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2、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总的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挖掘新课改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利用好新旧方法的交汇点去解决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病。具体方法大致有: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实验对象:包括一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五年级一班、五年级三班、六年级一班、六年级二班。
六、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进数学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质量,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课件、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和典型课例等多种形式。
五、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本课题自2009年9月算起,研究时间约为两年半左右。于2012年1月结题。
(1)准备阶段:
① 课题的选题、申报:
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新课改中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研究》这个课题。于2009年5月上报。
② 制定方案,成立课题组,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研究课题方案,明确研究方向,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6(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2月)
① 课题组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并按课题组要求学习、积累材料。
② 课题组成员相互协助,每周两次开展集体备课、教研活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及需要,帮助解决。
③ 组织协调课题组实验教师相互听课,并交流研讨。及时把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的案例、反思积累。
④ 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交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定期召开实验交流会,交流研讨课题进展情况,汇报阶段研究成果,收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研究论文、教学课件、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⑤ 进行课题中期评估,收集优秀研究成果,进行中期阶段性总结并撰写中期研究报告,参与研究成果评选活动。
⑥ 组织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研讨会,推广中期研究成果。(3)总结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月)
① 课题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整理能反映完整的课题实验过程的详实资料。如课题组人员工作分工、课题立项申请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课题实验报告及案例、反思、论文等文本和电子文档。
② 课题组采取自评或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课题进行自评,拟定课题结题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的各项工作,并提出结题申请。
③ 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组织开展结题活动,总结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组长:魏顺勇 刘广兴
成员:周宝芬 王海燕 李小兴 兰广明 刘广娥 刘福胜 张永梅
2、课题组成员分工: 魏顺勇-立项,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组织研讨与实验。刘广兴-搜索研究信息及动态,编写课题实施方案,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1)有效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实验研究小组:
周宝芬-对组内有效合作交流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实验,收集教案、反思、案例。
周宝芬、王海燕、张永梅-对组内有效合作交流进行研究实验。(2)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实验研究小组:
李小兴-对组内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实验,收集教案、反思、案例。
李小兴、兰广明 刘广娥 刘福胜-对组内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实验。
七、保障措施:
首先,我校领导直接领导和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对于课题研究中的合理需求学校都能给予帮助和满足。
第一:课题主要参与者都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且分布在不同的的年级,是我校青年教师中的骨干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比较丰富的经验。参与者一直在研究教学改革方面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以及学生也都有相应的研究,能够很好的理解课程的新理念。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合理,精力充沛,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此外,课题组成员思想要求进步,积极进去,敬业爱生,不断追求自身的发展,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迫切希望从事教科研工作。这也为课题研究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主观保障。完成课题的客观保障条件:
第二:学校有教师机房,学生机房,班里有大屏幕,教师可以随时上网查阅资料也可以随时应用多媒体与教学想结合进行教学研究。第三: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化,适合不同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文献法有利于了解此类课题的研究现状、前沿动态和指导课题的基础理论;调查法有利于研究者在课题实施中发现个案的特色,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提炼和总结打下基础。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进行和顺利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东堤头小学 2009年5月20日
第五篇: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
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研讨
数学教学典型课例评课、研讨新课程与教师色转变新课程下教师角色有三方面的转变 :
(1)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2)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3)教师成为研究者。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新旧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的逐步过渡、渐进与交替的过程。
3、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
4、教师成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有
5、教师成为研究者
二、关于备课问题
1、新课程备课的要求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而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那么新课程对教师的备课应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1)体现发展之本,尊重学生差异(2)体现课标,注重三维整合
(3)体现教与学统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4)凸显教学过程,体现预设与生成(5)体现教材,解读并超越教材 2.为学生找准真实的学习起点
3.生成与预设——综合的、最佳的动态平衡
(1)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在预设中留足空间寻求平衡(2)适时调整,在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寻求平衡 ①质疑问难,插问追索
②搁置、拒绝,在巧妙延伸中寻求平衡
三、教学情景创设问题
1、教学情景的内在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思路
根据创设教学情景的目的差异,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创设环节上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创设一个较完整的教学情境大致需要经历一下几个过程。(四、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问题
1、主导与主体
“主导”的本意应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导。意即教育、指导、引导,重在给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上路”,全面发展;二是辅导。意即辅导与疏导。针对学生课内外学习中发生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予以辅助、帮助,如同流水受堵,需要疏导一样。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认为发挥主导作用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安安静静地听讲,教师连珠炮般地提问,学生如流水般地答应。也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的精讲、精问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恍然大悟的导向作用。但不能走极端,认为教师的每句话都必要。
“主体”,哲学上原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教师“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发展的过程。当今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或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放弃教师的责任,实行“大放手、大撒手”的“放羊式”教学。
2、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个部分组成,两者是平等的关系。但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而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激励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制定和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要制定比较全面、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这里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落实这些目标。(2)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①渗透新教学理念,摆正自身的位置,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要转变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第一,要树立主体性学生观,确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第二,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必须突出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展示。第三,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课本、对教师的内容“思考、质疑、消化、吸收”。
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就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第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要制订好教学目标,充分认识教育对象,认真钻研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好教学程序。第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充分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因素,让学生动起来、思起来,并协调多种因素,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目标实现。第三,教师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一方面,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讲授、示范、指导;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需要。
②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担负起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责任。或借助现代化视听手段,或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使课堂变得宽松、愉悦,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主体能动性良好表现创造条件。③提供学习资料、资源
为了支持学生学习和探索,教师要做到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同时,教师还要在信息资源应如何获取、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等方面提供帮助。
④创造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充满问题,由问题开头,由问题结束,中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头和中间出现问题、有问题大家都能理解,现在教学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⑤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师生互动和交流,实现对学生多元性、多元化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有效的反馈,判断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给予明确、积极地评价。教师的这个评价要有鼓励性,促进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也要很好地保存学生的自信心。(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①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学习是学生的自我建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要参与课堂教学,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有效参与。
积极参与主要有几个表现:情绪饱满;交往互动;参与面广。
有效参与有五种表现:学生拥有更多的独立学习时间;学生的思维活跃;获得学习策略;充分动起来,机会充分;创新素质得到培养。②给学生充分时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纲的问题,阅读教材,归纳总结,自己解决问题。③恰当选择合作学习时间和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的设计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上。④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获得知识
现代教学把知识看作一种过程,它除关心所传授的知识数量外,更关心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教材,深入研究和探究、交流、归纳、概括、总结。
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常用到的,要想探究,必须具备:探究的欲望,探究的空间,探究的时间。3.教师如何“导”
(1)教师的“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其中遇到“疑难”是必然的、正常的,教师只有在学生冥思苦想而不得结果的关键时刻,“恰到好处”的给予点拨,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品尝到“探究”的情趣和成功的喜悦。同时,遇到学生见解、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等发生偏离教学目标与文本时要及时引导。(2)教师的“导”还要“点到为止”
教师“引导”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把握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洞”,给学生提供继续探究的契机和空间,让其展开思维的翅膀,独自去领略“洞”的世界。这正如教师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学生尽力跳了还是够不着时,教师只需给他稍微垫一个台阶,让他继续够,而决不是直接把桃子放到学生手里。否则,学生就永远尝不到成功的艰辛和喜悦。垫好了台阶之后,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该是隐身而退的时候了。
五、教材使用问题
1.教材分析
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研究,是教师对工作科学性的重要体现,是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关键一步。教材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阅读感知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多角度感知教材。影响对教材全面感知的最大障碍是教师自己,自认为熟悉教材而不认真钻研。教师应将通读全套、整本教材与精读所教单元或课题紧密结合起来系统阅读;将咬文嚼字细读课文内容与亲自动手做练习、习题结合起来深入阅读;将本文学科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参考资料、各种杂志结合起来广泛阅读。这样,才能多方位深层次感知教材,真正把握教材。(2)思维加工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从本质上理解教材的加工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要揭示这一部分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知识的价值与功能,理解教材的目的要求,找出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3)想象构思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运用阅读感知和思维加工的成果,想象构思如何处理教材,如何实施教学,使之更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想象构思,既是前阶段钻研教材的总结概括、优化组合,又是结合师生素质和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创造的过程。通过想象构思进一步对教材的内容分解组合、增删改换,精心处理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方案,为教学设计打下基础。
教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用”不是死啃教材,不是唯教材至上,而应把教材看作一个可参照的蓝本,是在此基础上的开发与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执行与传递;而且教材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客观上要求教师去加工,不断地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灵活运用教材,补充、丰富其内容,使教材服务于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材。2.依循教材与“改造”教材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都要求教师具有比以前更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教材编写自有一套体系,它面对虚拟的学生,具有完整性、严整性的特点,又有抽象性、模糊性和未定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与处理上要把握好依循与改造关系。怎样才能把握好依循与改造关系呢?通常可以有以下几点:
① 认真解读课标,把握新课标新理念。
② 搜集和听取教材编写者的提示,领会编写意图,尤其要注意从总体上和原则上把握教材的思路和特点。
③搜集和听取实验区介绍的经验,对可用的经验实行“拿来主义”。随着新课程实验的全面实施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将层出不穷,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独立理解和判断,并依据学生需要来调整教学策略。⑤听取学生意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改造教材可以把不符合学生认知现实的改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以把呈现方式枯燥的改为有趣的、容易引发学生探究的,可以把简单的内容改造为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3.把握好利用教材资源与开发课内资源的关系
对新课程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广泛的课程资源。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实现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和校园内外的结合,要把课内外教学资源当作教材资源的一种扩大、延伸。像过去那样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完成一学期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新视野下的教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怎样理解教材资源和可课内外资源的关系呢?
①教材是主要的,教材规定的目标应该达到,这是教学之本。
②广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教材的使用,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③开发课外资源是为课内教学服务,将课内的方法、技能迁移于课外,着重于个体探究式学习和群体合作式学习,讲求实效。
总之,以教材和课堂为圆心或轴心,逐层次扩大教学资源,将教材变成开放性教材,将课堂变成开放性课堂。
六、课堂活动组织问题 1.小组合作
(1)小组合作存在的问题
<1>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参与不主动。由于学生不同的性格,家庭背景及情感体验,很多时候程度好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很好活动。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别人交流,胆怯、羞涩或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使学习合作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选择时机不当,没有保证有效交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有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这时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
<3>活动中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在一些活动中,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从大局出发。再由于独生子女自我约束意识弱等本身的性格特点,难免会在合作中发生矛盾,出现争执,表现出个人争功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榜样,合理引导。<4>小组合作中材料的过于缺,也是影响合作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过多的材料容易使学生分散注意力;过缺的材料又不能支持学生学习知识的平台,过犹不及。因此,教学材料的运用要具有科学性。
<5>大班级中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难度。过多的小组使教师不能很好地分组与管理。
<6>教师合作学习教学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提高小组技能,发挥小组合作最好的潜能。(2)合作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进行的,因此,要使合作富有成效,教师一定要事先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1>内容应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