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精选]
论《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
摘要:
本文从总体上概括了周朴园的特征:既具备封建家长的专制、冷酷的一面,首先他教育子女要顺从,不许他们有任何独立的见解,其次他处处压抑自己的妻子,把繁漪压抑成石头一样的死人。在家庭中处处灌输自己的意志,确立了命令式的家庭模式。揭露他作为一家之长的绝对权威的专制统治。他同时还具备资本家专横、残暴的一面,开除大海,大死工人,离间工人代表还有他血腥的发家史揭露他冷酷、惟利是图的本性。
关键词:周朴园、形象、封建家长、资本家、《雷雨》是曹禺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创作的一部优秀的多幕话剧,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的剧作之一。作品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庸俗卑劣的精神面貌,引导观众和读者去思考这悲剧的社会原因。第二幕是全剧的重点场次,着重描写了周朴园和鲁侍萍分离三十年重逢时的思想性格冲突,其中还交错着周朴园和蘩漪、四凤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阶级矛盾。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特别集中地塑造了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反动资本家周朴园的形象。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命运。周朴园是剧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作品主要通过三条线索,三种矛盾冲突来揭露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虚假伪善,心狠手辣的反动本色。关键词:周朴园 形象分析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该剧是一部多幕剧,它写于一九三三年,一九三四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它是中国“五四”以来优秀剧目之一,也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正如郭沫若同志评价《雷雨》时说:“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该剧通过周、鲁两家三十年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劳资纠纷、组成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深刻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浑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毁的悲剧命运。
周朴园是剧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虽然到外国留过学,却又尊崇旧道德。这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衣下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性,虚假伪善和心狠手辣的精神面貌。但其也有人性的一面,如对鲁侍萍的怀念等。在《雷雨》中,他是制造这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是一颗“罪恶”的种子,下面从三种矛盾冲突中来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
一、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与家庭的矛盾,主要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来表现的。他自诩他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其实质是: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压制,摧毁了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人间地狱,他就是黑暗王国的专制魔王,他的命令就是“法律”,任何人不得违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 周朴园对妻子的冷酷无情
在作品的第一幕中,他一出场见到久别两年的妻子,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今天下楼来了,完全好了么?”接着又命令蘩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两句就表明他对妻子的生硬、冷漠的态度。他只知道蘩漪是他的妻子——他的附属物;他的责任就是把她藏起来,同保存其它财物一样。因此,他不管妻子有没有病、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总之得“到楼上去休息”——实际是把她关起来。像周朴园这样的道德的人对自己年轻貌美的妻子是不会放心的,他自己长期在外,妻子一时不在自己房里呆着,在他看来这就是不守本份,这就成了没有“秩序”,所以他看见妻子下楼来了就不痛快。
㈡ 周朴园对家人的专横暴戾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感情。周朴园对蘩漪更多的是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特别是强迫蘩漪喝药的场面,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篇幅全场景来写,他的语气开始低而缓,“叫你给太太煎的药呢?”,“为什么不拿来?”,“为什么?药呢?”,“(慢)倒了?哦?(更慢)倒了!药还有么?”,“(低而缓)倒了来”。接着是高声,“(高声)倒了来。”,“你最好现在喝了它吧”。最后到严厉,“(忽然严厉地)喝了药,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他见妻子蘩漪不吃,就动员全家人来作戏,先是叫小儿子周冲来劝说,“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去”,“说,请母亲喝”,“(高声地)我要你说”,见小儿劝说不行,又命令大儿子周萍来跪劝,“萍儿,劝你母亲喝下去”,“去,走到母亲面前!跪下,劝你的母亲”,“(高声)跪下!叫你跪下!”还冷峻地说:“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他内心要维护的是整个家庭,要使这个家庭有秩序。他的内心,他的话,他的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自己专制的目的。
㈢ 周朴园对儿子的专横教训
人的阶级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阶级的实践中逐渐产生和加固的。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家庭,但又在外留过学,也曾受过一些外国思潮的影响。他在听到小儿子周冲说了几句同情罢工的工人的话后说:“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子醋的社会思想要彻底的多。”他给儿子周冲的教训,不准他再说话,表明他对儿子的专横,他不许儿子有任何独立见解和自由思想的,吓得周冲不敢再跟他谈话。接着他向全家人宣布!“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他简直就像衙门里的官吏处理公事一样,几句闲嗑就暴露出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家庭统治者,他和家人之间没有一点亲人的感情,只有权威和命令。
我想由于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不仅造成周萍与蘩漪畸形反抗的乱伦关系,而且也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好幻想。而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因为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二、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深刻揭露了周朴园虚假伪善的一面。周朴园是个资本家,但同时也是一个“人”。他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不是社会上某一阶级本质的抽象概括,而是现实中某阶级中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思想的人物。他虽然是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但并不是没有人性。例如他对鲁侍萍的爱情,应该说不是虚伪的。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个大少爷,曾到德国求过学,并不象他后来儿子周萍那样胡闹,而鲁侍萍当时是周家的侍女。这女孩当时年轻漂亮、伶俐,还读过书。在日常的接触中,周朴园感到鲁待萍很懂事,能听懂他讲的话,服侍得周到,于是对鲁待萍产生了感情。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晴雯、袭人那样。以后,就发生了关系,生了两个孩子。周朴园的父母也是默认的,已成了周朴园的偏房。后来,鲁侍萍被周家赶走、以及要他娶名门闺秀,都是来自家庭压力,甚至是家长的意志,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鲁侍萍见上一面。心里一直感到非常的内疚,因此,这痛苦延续了三十年,一直到剧本里的今天。记得在电影故事片《雷雨》里,把侍萍强行赶出家门的,是周朴园的母亲。我想这是很有根据的。把刚生下第二个孩子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肯定非周朴园所愿意,因为在三十年之后在重逢侍萍时,他仍然急切地惦记着这个孩子。这三十年来,他还一直保持着初恋时对鲁待萍的感情。所以,他保留她的照片,牢记着四月十八日是她的生日,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摆着,夏天也总是关上屋子的窗户,都是为了纪念侍萍。他给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特别是在第二幕中,剧中也体现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关心,怀念之情。如:“我也派人到无锡打听过。”在他未知鲁妈就是侍萍时,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想去修一修坟。”我觉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是“自作多情”的矫情。我认为剧本多少也反映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也并不完全是“以此来自欺欺人”的假象,倒是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种对自己”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而进行的自责。如果说他的这种怀念之情是故意装出来的,那么未免有点太冤枉了周朴园了。我认为周朴园对鲁待萍的怀念是真情的。因为三十年前,周朴园是一个不太胡闹的人。当时鲁侍萍也聪慧美丽,性格温驯、善良、知书达礼,也很能干。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可以看出周朴园确曾“爱”过她。自从周朴园和侍萍分手后,周朴园又经过两次婚姻都很不美满,他才出国留学,假如他能从这门婚事找到爱情,他是不会急切地离开爱妻出国留学的。蘩漪是很傲慢的、不听他,不吃他那一套,这从“吃药”那一场戏就可以看出来,周朴园娶了蘩漪。蘩漪没有什么家庭背景,深受西方新女性的影响,热烈而任性,周朴园发现,他仍然无法对她产生爱情。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还是因为他对侍萍的无法排遣的怀念和思念。如果侍萍也算“太太”的话,蘩漪是第三个。第二个应当是一个门当户对的旧式小姐,周朴园和她结婚,两个人都很不幸福,又因这个人身体不大好,再加上周朴园不爱她,结婚不久,大约是在周朴园去德国留学的时候,就病死了。周朴园之所以对与名门闺秀的婚姻不满意,并不见得是这位名门闺秀本人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心里仍然想着侍萍。我们假设这位名门闺秀是位温驯的女性,在这没有爱情的婚姻里无端地承受深深的难言的寂寞,没有经过太长的时间,她就因郁闷不乐而离开了人世。又因周朴园也花天酒地放荡过,但是从来也没有尝到过什么是幸福,所以回忆起来还是和侍萍相处的日子,在他罪恶生涯中多少给他留下些美好的记忆。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不利,他就更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在这种状况,他自然就会更加怀念他最初的恋人了。但话又说回来,他毕竟还是个唯利是图的剥削阶级分子。
在第二幕中,鲁妈告诉他: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此地,不过已经嫁给了一个下等人。鲁妈问他:“想见一见她么”。他连忙说:“不,不”。他不愿见,也害怕见怀念了三十年之久的侍萍。侍萍还活着,这一严酷的事实,将他内心的本质显露出来了,从而把三十年前的他和今天的他统一了起来。三十年前,是他这位周家大少爷为了迎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做妻子,又逼着侍萍冒着大雪,带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很重的第二儿子离开周家。三十年后,周家大少爷已经是社会上有名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而侍萍已经是嫁给了下等人的妇人。如果相见、相认,会给自己带来比三十年前更不好的影响,会大大损害他自己的名望和身份。考虑再三,权衡利弊,因此,他连连说:“不,不”。片刻之间,对侍萍的怀念之情已化为乌有。早以被保持现在的身份、地位的阶级意识所替代了。“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经过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人的性格、容貌、生活方式、地位等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当他知道面前的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时,同自己印象中的侍萍相比较,简直相差千里,侍萍现在已人老珠黄,今非昔比了。从而他觉得维护个人身份、地位和尊严的阶级意识表现得就更为强烈了。他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谁指使你来的?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这一连串的质问,是他本能的阶级意识的流露,是内心的紧张、恐惧的表现。他以为鲁妈是受人指使、千方百计地来寻找他,是想以过去的关系讹诈他才来的。此时他是以剥削阶级的庸俗卑劣的心理来看待鲁妈出现在他面前的。当他弄清了事实、答案是令他满意的、放心的。这完全是邂逅相遇、纯属巧合。接着他马上又玩起了小把戏、伺机使出、力图将三十年的恩怨作以瞬间的了断,下面不防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来加以说明:
一说:“那更好了”。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
二说:“那双方面都好”。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封口不再困难时说的。
三说:“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还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
四说:“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真是快刀斩乱麻啊!
五说:“好得很”。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
六说:“好、好、好。”鲁侍萍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也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全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
七说:“很好。”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鲁侍萍也同意说:“我希望这一生不至于再见你”。对周朴园来说,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简直太好不过了。
通过周、鲁以上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和他开始时的托物寄情、怀念故人的感情相对照、似乎判若两人。但这种相矛盾、相对立的感情都是周朴园的真情流露,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表现罢了。这种矛盾不是感情自身的矛盾,而是感情与思想的矛盾。他的感情是怀旧的,思想是现实的;感情还在梦里,可思想却在现实里;感情是真实的,思想却是复杂的。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忏悔是认真的,但忏悔里有警惕。它们在维护周朴园的阶级地位、身份等问题上统一在一起了。不难看出,周朴园怀念鲁侍萍也是真心实意的,保护现有的身份、地位,以及绝情寡义就不会让人难以理解了。这就是周朴园虚假伪善的真实表现。
在《雷雨》第二幕中,鲁周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的反映。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周朴园和侍萍之间的“相认”。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于是,这种一明一暗的关系,一下子就扣住了读者的心,从周朴园那些发号施令、居高临下的语言以及当他怀念起侍萍时的“沉吟”、“苦痛”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他是个地位高、权势大的“尊者”,而且似乎是个多情的人物,在侍萍的话里,也可以发现,她虽然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正直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认出她。看来,好像两方面冲突不起来了。然而,周朴园的情感毕竟是虚伪的。当他发现侍萍还活着,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名誉、地位时,他始则厉声斥问侍萍“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继则用巨额支票收买侍萍,企图以他认为是万能的金钱打动侍萍,周朴园虚伪、冷酷的面貌至此暴露无遗。可是,侍萍是有骨气的。她看也没看,就将支票撕得粉碎,说:“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明告周朴园:金钱弥补不了罪过!表现出对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蔑视。侍萍和周朴园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同剥削阶级势力的斗争。
三、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在政治上的反动本质。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然后他从每个淹死的工人身上扣了三百元钱。他让矿上警察开枪镇压罢工工人,打死了三十多名工人。他又利用分化和收买部分罢工工人代表的手段,破坏了这次大罢工。从而可以看出:周朴园身上的每一个铜板上,都沾满了工人阶级的鲜血,以及对罢工工人的血腥镇压和其罪恶的发家史。
鲁大海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与他所要塑造的儿子截然相反。而且由于大海是站在反抗他的立场上的,作为被他剥削的工人阶级代表。对自私、冷酷的周朴园而言,亲子关系远远比不上利益关系。若不开除他,就不能平息罢工,不能巩固自己剥削者的地位。至于鲁贵和四凤,则是出于要免除后患,不让他和侍萍的关系泄露出去。
鲁大海的出场,展开了工人阶级与封建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鲁大海站在周朴园面前,父子不相认。因为,鲁大海直接威胁到周朴园的切身利益,威胁到这个封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根本利益。周朴园对鲁大海没有而且不能有父子之情了;有的只是压迫的欲望和阶级的仇恨。欺诈,行不通,只好撕下伪善的面目,恶狠狠地训斥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鲁大海则是满怀阶级仇恨,单刀直入地揭露周朴园: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人!”‘你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两百个小工!”“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人物短短的对话,就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镇压工人罢工手段的毒辣,发家史的罪恶;看到了他狡诈、残忍的嘴脸;也使我们看到了鲁大海坚定的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在这一幕戏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多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在家庭中他是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在对待侍萍的情感上他是虚假伪善的;在政治上他是工人阶级的死敌;在经济上他是丧心病狂的吸血虫;在私人生活上他也是十足的伪君子。正如曹禹所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这正是一个看似难以理解而又是多么贴切的“操行评语”啊!
参考书目
①《雷雨》作者:曹禺
编者: 郭娟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二OO三年七月出版
②《中国现代文学史》
编者: 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出版
③《中国现代文学》
编者:党秀臣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O年十一月出版
④《中国现代文学史》辅导用书,编者:荆宝峰时代文艺出版社
OO三年八月
二
第二篇:《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形象分析
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周朴园、蘩漪、周萍、鲁侍萍、周冲、鲁大海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这些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制造了多个矛盾冲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这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周朴园串联起了剧中所有的人物,一直都是人们争议和评论的对象。笔者将依据自己的研究和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谈谈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认识。
一、残忍贪婪的资本家
周朴园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年轻时又留学德国,接受了资本主义教育,可以说他是一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集合体,是有着双重身份的剥削阶级。周朴园与所有资本家一样,为了利益可以不顾一切,做尽所有坏事,用无数人的血泪积累自己的财富。比如,为了敛财,周朴园承包了哈尔滨江桥,而且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两千两百多个小工,并且在每个工人身上赚取了三百元的保险金,仅仅这一次就赚了好几十万。所以鲁大海骂他时说道:“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再如,周朴园自从当上了北方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就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他的种种恶行引起了工人的反抗、罢工,在一次镇压工人罢工时,他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上三十多个工人。之后,为了破坏工人的罢工行动,他用金钱收买了工人代表,分化工人团结。即便他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还是开除了它,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为富不仁。另外,从鲁大海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看到他敛财手段的毒辣,以及残忍贪婪的丑恶嘴脸。
二、封建专制的独裁者
周朴园是周家的大家长,是一家之主,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独裁者、专制者,在他的思想中,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受他的控制,作为周公馆的主人,他不允许自己的权威受到任何质疑和违背,因此,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严厉霸道,不仅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对于妻子,他也没有半分尊重,而是任意对其进行身体、精神上的折磨。可以这么说,周朴园与蘩漪虽然是一对夫妻,但他们之间却是一种主仆关系,蘩漪的作用只是为孩子们做出一个服从的榜样。比如,周朴园强迫蘩漪吃药的一幕就反映了他的专制、独裁,当他得知蘩漪违背自己的规矩把药倒掉了,便令四凤端药过来,蘩漪拒绝后,周朴园不同意,逼着周冲劝自己的母亲喝药,当蘩漪说等一会再喝时,周朴园依然不依,之后又要求周萍跪下劝母亲喝药,最后蘩漪在夫权和孝道双重伦理枷锁下屈服了。而这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另一面――封建专制的独裁者,他发号施令、独断专行、自以为是,不允许任何人践踏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当成了周公馆的“皇帝”,主宰着这个大家庭的一切,所有人都必须屈服于他、听从于他。如周萍说的“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周朴园就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典型。
三、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最能体现周朴园虚伪自私的特点的是他对鲁侍萍的态度,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一直在强调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和眷恋,如不许搬走侍萍喜欢的家具,不能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习惯„„初读此处,我们会认为周朴园是个有情有义的人,事实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想借此掩盖自己不光彩的往事,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他的自欺欺人、自我标榜。当侍萍真正出现在周朴园面前,并有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在这个过程中,周朴园伪善的面目便暴露无遗了。比如,一连串的质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这些话既是周朴园内心紧张、恐惧的表现,又是他虚伪、自私、丑恶面目的体现。之后,他又辞退了鲁贵和四凤,生怕事态扩大,对自己不利,并提出了“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的条件,与他之前怀念侍萍的态度截然相反。由此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之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地位、权利相冲突时,他必然会维护自己的权益,而这种感情会立即消散,这说明了周朴园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伪君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了,在家庭中,他冷酷严厉、独断专横;在情感上,他虚伪自私、自欺欺人;在经济上,他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样一个性格复杂、多元的人物是一切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他的坏已经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了,我们可以借鉴曹禺先生对他的评价:“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周文娟,教师,现居江西信丰。
第三篇:浅析周朴园的典型形象1
浅析周朴园的典型形象
话剧《雷雨》的作者是曹禺,他以一九二三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等等的描写,表现出了种种矛盾冲突,勾勒出现实的社会阶级关系,以及人们隐藏在内心的爱恨情仇。曹禺描述了周朴园这个典型的形象,他出生于封建家庭又去德国留过学,是所谓的“有教养”人,但是也干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为了“门当户对”的家族婚姻,逼着怀有自己孩子的女人去跳河;为了“腰缠万贯”,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成千的工人;为了“抵制反抗”,让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他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人尊敬,是一个“体面”的人物。作者在话剧中对周朴园进行了全方位的塑造,形成了他的典型形象。
一、周朴园是一个威严、专横的人,是家庭秩序的维护者。周朴园是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在家庭中也有着一家之主的威严,但在这威严中又充满着专横与暴戾。作者在第一幕就对周朴园所做描绘,鲜明地勾勒出他的形象,如“象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与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上必出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周朴园第一次出场,与蘩漪、周冲、周萍三人一起,他的典型形象便很快进入了观众的视野,观众也很容易发现周朴园的性格,例如,书房门打开周朴园出现在门口,客厅里吵闹的三个人立刻变得肃静起来,两个儿子对父亲也是十分尊敬。在对蘩漪的态度上更能看出他的专横、冷酷,如他对蘩漪说:“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其实他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怕她累了,而是他认为她本就不该呆在楼下。开场的种种便将周朴园的性格刻画的淋漓尽致,他用这种冷酷、专横,维持着他的尊严,建立起他引以自豪的家庭的“平静”而“圆满”的秩序。
二、周朴园是一个伪善的人,是感情生活的失败者。
他对侍萍的态度,最深刻地揭露了他伪善的一面。他一直将侍萍称作是小姐,他三十年来也并未忘记过这个女人,并且一直把她当做是这家的人来看待。屋子里的旧物也都是以前侍萍所喜欢的旧物,陈设也和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一样,甚至,他一听到侍萍的无锡口音,便很有深情地打听所谓的“梅小姐”的事来,并说想到她的坟墓上看一看,修一修,还有许多细节描写都不难看出侍萍在周朴园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充满的爱意且难以忘怀的。但是,当他得知这个女人没有死,就是他面前的这个人时,他的态度便立马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呵斥着侍萍,并责问她“你来干什么?”从他前后一贯的为人处世的态度里,以及从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里,都可以看出他那种伪善的本质。
周朴园的伪善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另外一处,就是当周萍、四凤都得知自己的身世时,周朴园说了这样一段话:“(沉重地)萍儿,你原谅我。我一生就做错了这一件事。我万没想到她今天还在,今天找到这儿。我想这只能说是天命。(向鲁侍萍叹了口气)我老了,刚才我叫你走,我很后悔,我预备寄给你两万块钱,现在你既然来了,我想萍儿是个孝顺孩子,他会好好地侍奉你。我对不起你的地方,他会不上的。”这一段话在我看了并不是一个自私、暴戾的周朴园会说出的话,这段话迷惑了侍萍以及在坐的所有人。其实不然,伪善的周朴园完全会说出这样的,他眼看真相已难以掩盖是,为了维持他的伪善面貌,维持他一向极力装扮的假道德,为了给他的儿子一个“良好”的榜样,为了维护他的家庭的“平静”而“圆满”的秩序,完全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
三、周朴园是一个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
周朴园是一家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受人尊敬,一个不折不扣的资本家,他爱财如命,为了钱与自身的利益,干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工,他为了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到300块钱而草菅人命。正如鲁大海所说的,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工人,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镇压,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他利用金钱离间工人代表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他的贪婪不仅仅表现在工作中,在周朴园认出侍萍后,那句“你来干什么?”中也囊括了许多潜台词。他内心也许在说着,他一定是来敲诈我的,不是你自己要来敲诈我的,那一定准是有人指使你来敲诈我的了。他的心里一定寻思着这个要敲诈我的人一定是鲁贵,鲁贵这个人狡猾有难对付,他把一切的情感都与利益加上了关系。而当他知道了他和鲁大海之间的血缘关系后,他对鲁大海却毫无父子之情,“虎毒不食子”在他身上也不适用,他对鲁大海有的只是阶级的仇恨,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怕自己的恶性败露,他毫不犹豫地把鲁大海给开除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阶级的领袖,是受压迫者,是作为周朴园所在阶级的对立面出现的。虽然剧中没有直接描写出周朴园的滔天罪行,但是通过鲁大海的控诉,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朴园有着当时资本家普遍都具有的一面:贪婪、狡诈、虚伪、唯利是图。他为了尽最大可能的积累财富,使出各种伎俩。让我们看见了血淋淋的手和黑洞洞的心,他的残酷,无情毕露无疑。
四、周朴园是封建社会中无奈、懦弱的受害者。
当然,我们绝不能幼稚的认为周朴园一定就是十恶不赦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摆脱封建家庭对其思想的束缚,也是封建社会中无辜的受害者。从周朴园对侍萍之前的态度可以看去,他曾经是爱过侍萍的,之所以会发生态度上完全的转变,是应为周朴园爱的是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三十年前的鲁侍萍。他在封建社会制度的面前没有反抗,也无从反抗。只能接受门当户对的家庭婚姻,繁漪面对束缚采取的态度是顽强挣扎,而周朴园在面对现实的压力时是懦弱的。当时的门第观念,家庭的压力使他在现实与感情上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既不敢为了侍萍而放弃自己当初拥有的一切,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不敢用今后的人生为赌注抗争。于是他只能无奈的默许了家族对侍萍的压迫,在他的家人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刚刚生完孩子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时,将她逼的走投无路时,作为丈夫的他没有站出来阻止,而是选择了默许,选择了他放弃与侍萍之间的幸福,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理想与感情,这体现了他懦弱的一面。
周朴园不仅是个悲剧的制造者,他也是受害者,一个主动的,积极的,封建文化的受害者。他亲手扼杀了自己与侍萍之间的爱情,葬送了侍萍的一生,他追求圆满,渴望“最完美的家”,但却用了错误的手段“封建专制手段”来实现他所认为的“有秩序“而实际上是最无人性的统治。后来,家族败落,儿子死了,妻子疯了,剩下的唯一一个儿子也是与自己对立阶级的先进代表,和他在斗争着,他变的孤苦无依,没有了希冀,他成了一头被现实斗的鲜血淋漓的野兽;曾经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一切不复存在,他被封建腐朽所吞噬,无论他怎样的费尽心机,怎样机关算尽,这一切的改变是不可避免,不能挽救的。在时代的变化,前进面前他是无奈的,只能接受。
周朴园的形象是应该被批判的,但是他也是当时的社会中的受害者,我们应当对他进行立体的剖析。至于周朴园的结局,曹禺在序幕和结尾处,对周朴园进行了如下的描写:“年迈的周朴园在教堂医院探望蘩漪和侍萍,面对两个精神经历太多磨难以至失常的女人,他不知又是何种感想。”当时这时周朴园的手里拿了一本圣经,或许这正暗示着他在忏悔,接受来自内心的谴责,我仍然相信周朴园会对他曾经所做的那些事后悔莫及。
第四篇:雷雨中周繁漪任务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繁漪任务形象分析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求,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
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
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
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
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
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第五篇:我心中的周朴园
我心中的周朴园
周朴园,曹禺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矿业公司董事长.周朴园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势力的代表。他贪婪、残忍、唯利是图,“只要能弄到钱”“什么也做得出来”.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是极凶狠狡诈的伪君子.他行为放荡,道德沦丧.年轻时玩弄女拥侍萍,并跟她生了两个孩子,为了赶娶有钱有地位的小姐,又把侍萍遗弃了.当“死去”多年的侍萍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可能破坏他努力维持的大家庭的秩序时,他软硬兼施,前后矛盾的言行彻底撕下了穿在身上的伪装,露出伪善、肮脏、丑恶的灵魂.在家庭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家庭的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在为人称道的“喝药”一场戏里,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专横性格.在周朴园的专制统治下,周家有如一口大棺材,是个可以闷死人的地方,这个家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杂交的产物,以强烈、浓厚的封建性为特征.周朴园妄图辩护的正是那种封建大家庭的秩序.虽然周朴园对待某些事情麻木不仁,比如唯利是图,但他身上同样也显现出了人性的美丽,那就是他对鲁侍萍的感情,三十多年来,鲁侍萍在他心中的地位是使他一直无法忘怀的.周朴园的形象意义在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着一种可怕的力量,在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成长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经济上和思想上的血肉联系.从周朴园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而其所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具有的顽固腐朽的封建性,正是《雷雨》现实主义深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