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时间:2019-05-13 00: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

指导意义

煤炭资源整合是一项科学的能源改革,是我国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之举,更是同煤集团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契机。

同煤集团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精神,为实现集团公司“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的战略目标。

一、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是大势所趋、规律所在、民心所向,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1、同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符合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认真实践。

山西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工业基地,长期以来承担着保证国家的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多重重任。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低的格局。煤炭整个开采水平,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了60%,导致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矿难频发、滋生腐败等一系列的问题,至于资源回收率,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要破坏20亿吨的资源。环境恶化做了一个测算,每年因为煤炭的开采,造成环境各项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

省委九届十次全煤炭资源整合可以保证根本安全、节约资源,加快推进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转变的具体要求,为了实现煤炭的安全、集约、高效开发,那就必须通过煤炭产业的集中度,通过有效的政府监管,提升安全系数。

同煤集团此次资源整合涉及全省6个市15个县区的80座煤矿,兼并重组后整合成30座。具体是:大同市28座整合为8座,朔州市10座整合为6座,忻州市20座整合为7座,临汾市15座整合为7座,运城市3座整合为1座,吕梁市4座整合为1座。整合前井田面积154km2,整合后增加为210km2,资源储量由12.4亿吨增加到20亿吨,生产能力由1706万吨/年增加到2310万吨/年,年产量最低6万吨,最高90万吨,全部按照煤炭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提升改造矿井、新建矿井都要本着现代化的标准规划、设计、建设、达标,即一矿一井一面,人员定编300人至500人,六大系统合理,装备水平一流,高产高效本质安全型矿井。最终建设成为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其中120万吨/年的矿井有1个,90万吨/年的矿井有17个,60万吨/年的矿井有8个,45万吨/年的矿井有4个。

2、在整合过程中,面对国有资产和民营资产的冲突、资本和劳动的冲突,如何合理统筹各方利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截至目前,同煤集团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30座资源整合煤矿中,正式协议签订30座,兼并重组主体接管29座,特别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采矿许可证变更已完成29座。

国资与民资之间的矛盾国资与民资之间的矛盾是本次整合改表现出来最直接的利益冲突。如何解决因这些利益冲突而带来的各种问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实现最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回答商品价值的实体或本源是什么,即价值是由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不是对一部分劳动者的生产性劳动的抽象,而是对构成社会分工体系的所有有用劳动的抽象。这也就是说,不只是一部分人的劳动,如“精英”的劳动、“老板”的劳动创造价值,其他更多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主体。劳动价值论涵盖和代表的是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全体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并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

构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条件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包括价值量的决定与价值量的实现两方面内容,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此次煤矿资源整合活动从经济角度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商品交换行为,只是交换的主体所处的地位不同,一方是实力雄厚的国企,另一方是个人、民企。在这场改革中,争执的焦点从一开始民营企业是否退出煤炭市场,到重组后是否还能继续生产,到现在已经变成民营企业全力争取合理补偿。

同煤集团在这一过程遵守“等价交换”的原则,严格按照晋政办发[2008]83号文《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所涉及及资源采矿权价款处置办法的通知》,晋国资产权[2006]94号文《山西省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省属企业收购地方煤矿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进行交易、补偿。集团公司本着“早计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的原则,组织评估公司对矿井进行采矿权价款、实物资产评估,并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与地方政府、矿方进行沟通谈判,敲定收购价款,签订协议,本着“成熟一个、整合一个、整合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具备一个上会条件的整合包,立即召开资源整合矿井领导组会议,集体表决过包事宜。对集体表决通过的矿井,在规定的工作日内将应付价款付到地方政府指定账户。目前整合矿井按股比应支付率为80.2%。如果按照协议条款约定的付款比例和付款时间计算,已完成100%。补偿款的及时到位,极大促进了整合工作的进度。

此次山西省推进整合的方向就是要实现大集团、大公司办矿,提高煤炭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继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煤炭资源属于国有,回归国有本也在情理之中。

二、同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推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的体现,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

1、同煤集团此次资源整合矿井的合作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的成功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与之并存的必然是非公有经济的各种形式,它们将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也提出了改革传统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任务。目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及不同公有制形式共同出资的股份制等。

此次同煤集团煤矿企业重组是在政府政策指导下,合作双方都是本着互惠双赢的原则,合作经营。方式有合股、也有买断,也有参股。但都以国有控股为前提。

同煤集团整合30座矿井,其中有3个矿井是百分之百控股,有27座矿井控股经营,最低控股比例为51%,混合所有制是这次重组以后的主要形式。经过重组整合,在理顺国企与私企的关系,并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后,同煤集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作为一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将会具有更强的活力和更高的效益,在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优势。

2、同煤集团的资源整合工作,是党的科学的发展观中关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集约化生产,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的贯彻实践。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 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 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 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

从产业集中度上来说,世界上主要产煤国煤炭产业集中度非常高,美国是46%,澳大利亚是50%,南非是60%。中国是20%左右,山西是30%左右。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像这样一种资源型产业,它的产业集中度要达到40%以上,这个产业发展才是比较有序的。这次资源整合实现了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产业组织程度和组织结构,这样有利于这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也有利于保障安全生产。从煤矿的安全情况来看,据有关资料获悉,去年全省发生了71次煤矿安全事故,事故的指数比上年下降了40%,死亡的人数是202人,比上年下降了26.6%,全省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全国的1/3,全国是0.89,今年全省又保持了稳定生产增长,煤炭安全稳定好转的局面。

这些情况说明,重组整合必须提高煤炭的准入门槛,同煤集团积极贯彻省政府的政策导向,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工作,是实现煤炭产业的现代化,保证煤矿安全的根本好转的重要举措,决策是正确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吴永平董事长强调,资源整合利国、利企、利民。在省委、省府的正确领导下,有集团公司60多年发展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强大技术力量和丰富管理经验作后盾,只要集团公司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打好这场资源整合的攻坚战,为推动“高起点上再跨越、创造同煤新历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有喜总经理在讲话中要求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总结汇报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主动工作,坚定不移推进资源整合工作,确保资源整合工作快速、高效推进,为集团公司做强煤炭主业做出更大贡献。

郭海副总经理指出,全省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进入了技改、复工复产的关键阶段,集团公司的资源整合工作也正在快速、有序、稳妥地推进。通过整合,集团公司不仅在资源保有储量、井田面积、产量产能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而且随着产区地域的不断扩大,同煤集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对山西来说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科学性的战略意义,是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跨越的重大举措。同煤集团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的开展,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利用国有大型企业所具备的机械化开采等技术优势,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安全高效的生产管理理念,“强企报国,敬业奉献,创新发展,卓越至上”的企业文化精神,不仅决策准、进度快、步子稳、结构优、效果好,更重要的是为建设百年同煤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坚实的基础,提高了煤炭产业的素质,实现了煤炭经济的集约、循环、高效的健康发展。

2011.4.20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①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②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①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③是党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体系,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1)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三大经济纲领,是指导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行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3)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党的十三大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又作出了新概括。党的十七大从八个方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指导方针。(2)中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第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性特征。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第三,在宏观调控上,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

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重要意义:一是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二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三是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四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五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1)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主要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2)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是党的建设的突出特点;二是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三是注重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二是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②只有把发展作为主题,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群众基础;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七大又对基本路线的内容加以发展。(2)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3)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4)我国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一是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二是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三是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四是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

由;五是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1)提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形势下,强调要更好、更全面、更有成效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2)基本举措: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通过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历史和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提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内容,较鲜明的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3)基本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推动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四是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目标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将之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要始终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 *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则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2)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二是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三是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

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和谐之美

“和谐”是十六大报告中反复出现的词汇,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政治课上,老师也一次又一次的提到“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等字眼,足可见“和谐”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之重要。

有古话“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也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与“和”字沾边的词语,如和谐、和睦、和善、和解、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更是充分体现出了“和”的美丽。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处处涌动着和谐的暖流,处处体现出和谐的美——校园里的鸟语花香与琅琅书声,是和谐;家庭中的袅袅炊烟与互相扶持,是和谐;公车上的起身让座与善意一笑,是和谐„„万物皆有各自的生存方式,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和谐”这个词语犹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和谐是爱心。在中国,在亚洲,在世界,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有的家庭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有的人甚至在沿街乞讨„„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事出何因,只要同在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就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那么,与其大谈特谈“创造和谐社会”,何不伸出援助之手,捧出一片爱心,让那些困苦不堪的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呢?真正的和谐,并不是生掰硬造就可以获得的,而是在那一份份爱心中慢慢衍生出来的。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世间没有了爱心,那么这个世界就毫无和谐可言了。

和谐是共存。不仅仅是人类,对于鸟兽、花木、山石来说,同样存在着和谐。正如天空不能没有浮云与飞鸟,高山不能没有绿树,森林不能没有湖泊一般,人类也不能缺少了赖以生存的自然。当蒸汽机代替了手工作业,当电能、核能代替了煤炭石油时,人们逐渐破坏了自然的和谐。不知道多少黑烟毒气排入了原本湛蓝的天空,不知多少农药灰尘在大地飞舞。自然的和谐被打破了,于是龙卷风、地震、海啸等大型灾害接踵而至;酸雨、赤潮、沙尘暴、土地沙化等也频繁发生;“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暖冬”等更是相继出现。在一系列灾害发生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和谐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更是在与人与自然之间。

和谐是人情味。正如作家毕淑敏所言:“我们的声音柔和了,就更容易渗透到辽远的空间。我们的目光柔和了,就更轻灵地卷起心扉的窗纱。我们的面庞柔和了,就更流畅地传达温暖的诚意,就更准确地表明与人平等的信念。”无论是同学间互相探讨题目,还是相恋之中的男女流露出纯真的情感,抑或是一家人聚在桌前观看电视,但凡多么平凡的小事,只要注入“和谐”这一音调,便能演奏出美好的生活乐章。反观,不和谐的生活不会产生共鸣,便无法演凑生活美好的乐章。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是的,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古往今来,和谐无处不在,和谐的美未曾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过。美在生活,美在和谐,愿和谐之美永存!我想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就是,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自己去探索、去实践,所以在经验和教训中发展是必然的,近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有目共睹,中国已经跃居世界强国之林,国强是基础,国强才能民富。至于出口的微利和政府投资拉动,包括许多招商引资举措,都是中国的发展现状决定的,这也是目前推动中国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当我们的科学技术、资金、经验具备实力的时候,都会改变的。为了将来更好地发展自己,目前就需要这样地来发展,虽然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还没探索出更好的办法前,能用的办法还是要用的。

“一五”时期,周恩来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首先,周恩来通过经济与政治、军事、文化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经济是基础,其他都是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不稳,“新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都立不住”。同上书,第151页。1953年9月29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工作方面很多,为什么把经济作为总路线、总任务呢?因为它是基础。毛主席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军事是政治斗

争的最高级的最尖锐的形式。所以,政治、军事和文化工作,它的基础都是经济,没有这个,就谈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

其次,周恩来从近百年来中国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压迫和剥削的历史,说明社会制度腐败和经济落后是被动挨打、受人欺侮的根本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旧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的灭亡。但是,中华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要想在洋人面前扬眉吐气,还需要经济发达、国家富强。1953年9月11日,周恩来说:“我们的国家在政治上已经独立,但要做到完全独立,还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如果工业不发展,已经独立了的国家甚至还有可能变成人家的附庸国”。“国家面貌的改变要从经济面貌的改变做起。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站立起来。这是一百多年来多少志士仁人所追求并为之流血奋斗的宏伟事业。不实现工业化和经济改造,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完全独立,就不能持久,就不能避免遭受挫折。”

再次,周恩来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伟大的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必须通过经济建设去满足。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我国的生产力,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得到迅速发展,以便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如果我们不兢兢业业地把经济建设搞好,“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同上书,第176页。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指出:“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前途之所在。周恩来在这方面的论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

党的建设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的建设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

党的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党的政治建设

党的政治建设即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路线方面的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分析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正确制定和实施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统一全党的政治方向,提高全党的执政本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保证党的纲领和路线的正确性与连续性,维护党的执政地位的长期稳定性。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制定正确的纲领。党的纲领是党团结全党共同

奋斗的政治基础,是党公开树立起来带领群众共同奋斗的旗帜。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思想建设即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工作。它是党的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等各项建设的基础,也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坚强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的组织建设

党的组织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组织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最具经常性、普遍性的基本建设,是实现党的纲领及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物质保证,也是党深入进行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物质基础。

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制度建设

党的制度建设即党为了建立健全党内规章制度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它是党的建设中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

党的纪律建设

党的纪律建设即为加强党的建设在纪律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既是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党的纪律建设的具体内容:一是党纪的理论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为指导,从理论上探索和阐明党的纪律的起源、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遵守纪律和违反纪律的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二是党纪的制度建设。根据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和党员思想水平的发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有关党的纪律的条例和规定。三是党纪的实施。用纪律规范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给违法行为以必要的纪律处置。

党的制度建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党员的接收和管理,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培养,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规章和办法。二是领导制度建设。包括党内上下级组织关系、党委内部关系、党委与党委职能部门之间关系、党员与党的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定。还包括党与政府、军队、群众团体的关系以及党在企业、事业单位中活动的规定。三是工作制度建设。包括党的日常工作的规定。四是生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党内选举、党内生活等规则要求,讨论和决定党内重大问题,学习和贯彻党的决议等规则要求。五是监督制度建设。包括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及党组织的监督,党的上下级组织相互之间的监督,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对党员及党组织的监督,以及党外群众、群众团体、其他党派对党的监督的规定。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党纪、党风、党性教育,培养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加强检查监督,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严格执行纪律,纠正不正之风,端正全党的思想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规律是:党风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作风建设与政治建设相互促进;党风是党性、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作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互贯穿;优良作风是在与不良作风斗争中培养、发展起来的,健全党的生活,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是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作风建设的基本方法;作风建设的成果要通过制定设来巩固。

党的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民主集中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员队伍建设等三项任务。

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制定一条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的组织路线,坚持并不断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生活;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机构的建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党的任务需要的各级干部;认真做好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制定和维护党的纪律;加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组织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等等。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任务是:确保党组织的严密性和行动的一致性。它的重要任务是健全和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干部队伍建设居于核心地位。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

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

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第三篇: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政法学院

刘晓文

内容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是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的根本指针;是勾画未来发展前景的行动航标。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

指导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科学发展观是树立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创新发展理念、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首先,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发展的新境界、提供了发展的新坐标。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研究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深刻地阐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在关系,深刻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深刻地阐释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一发展观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发展的新境界,其首要价值在于以全新的视野审视世界各国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以新的理论概括凝炼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精华,整合了我们党对中国发展的认识成果和成功经验。

其次,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发展的新理念、丰富了发展的新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与以往的其他发展观比较,创新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以物为本”的价值观念,达到了全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新境界。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整体推进的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是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相统一的发展。

再次,科学发展观完善了发展的新思路、探索了发展的新模式。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思路上的鲜明特点,就是强调立足全局、注重统筹兼顾。在发展思路上,更加注重宏观布局,更加注重内在协调,更加注重良性互动,更加注重机制创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因此,也更加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人类对发展模式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早认为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式”,到逐步认识到“社会协调发展模式”,再到随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问题的大量出现,人们开始考虑发展的持续性而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对以往的发展模式进行了革命性的扬弃,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形成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指导性的发展模式,它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全新意义的发展模式。

二、科学发展观是解决现实发展问题的根本指针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发展的黄金时期与矛盾的凸现时期交叉。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科学发展观对全局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科学指导。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日益加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中国发展的空间和速度。在愈来愈恶化的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面前,如果再走“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我们的发展必将走入死胡同。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避免曲折、顺利发展的战略思想。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 “关键时期”和“重要关口”,党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无序推进则乱”的严峻挑战。如果我们处置得当,我国将顺利进入现代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果处置不当,就可能出现经济停滞、社会动荡。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完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今世界在发展认识上和实践上的积极成果。

再次,科学发展观是澄清错误认识、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非易事。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观念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仍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有的还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以速度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还有的依然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所谓的发展,甚至弄虚作假,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借“统筹”之名搞新的形式主义,歪曲和背离科学发展观等等。显然,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而要实现这些转变,关键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指导实践。

三、科学发展观是勾画未来发展前景的行动航标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针,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首先,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深化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而改革能否成功,全看我们有什么样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的改革沿着科学合理的轨道前行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其次,科学发展观为小康社会的建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十分鼓舞人心的宏伟蓝图。其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消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矛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和工作重点。科学发展观则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确立了价值目标;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实现途径。

再次,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操作准则。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要发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回答,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确立了重要的目标指向和行动准则。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新境界。只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定能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最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抓住“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这个根本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只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必定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并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

第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把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只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关系,就必定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充分彰显。

第四,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为我们在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提供了实践思路和崭新途径。只要我们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总之,科学发展观既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有效实践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将对全人类文明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20实际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4.邓小平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毛泽东系统的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7.农村包围城市与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 8.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过渡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意义是,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0.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和多种分配方式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具有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中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以外,还有其他非公有制经济,这就决定了在按劳分配方式以外必然存在其他分配方式。

(2)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即使在同一种所有制经济中,也存在多种实现形式。如全民所有制经济,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根椐企业的性质、规模和技术特点,分别实行国家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多种实现形式。在这些不同的实现形式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职能、利益存在差别,他们获得收入的方式也必然不同。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市场经济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企业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并加入职工的收入分配,体现了不同企业的不同收入,产生了多种分配方式。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各类市场活动也给人们带来多种收入。如房地产市场活动带来的资产收益,资金市场活动带来的资金收益,还有市场竞争中获得的机遇收益、风险收益等。

总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这种分配制度适应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分配关系上能够调动各方面进行投资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1.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2.“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与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

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基本特征:开放性,跨越性,整体性,特色性。13.如何理解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意义: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五,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六,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1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科学内涵---一是人自身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是人们重新审视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三是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利之所在,天下趋之。”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

四是国家内部系统诸要素的和谐。比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之间的发展协调、关系和谐等。

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本世纪(即20世纪)八十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成为新时期党和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总目标。

16.胡锦涛同志就新形势下对两岸关系问题提出的几点意见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7.中国的政体和国体

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后香港、澳门回归,因历史原因,实行“一国两制”,即在中国大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台湾由于内战原因未能统一,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回归后也适应“一国两制”,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18.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积累了那些成功的经验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经验:必须坚持推进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知道新的实践;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上述这些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发展。

19.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五篇: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成渊源深厚,概括全面,因而,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及其意义,应该溯本求源,以史为证。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意义。

引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根本原因。发展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体现。发展观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起到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社会形态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发展观的多样性。同时,发展观又将作用于社会形态,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指南针。

一、改变中国的两个发展战略和带来的思考

1、毛泽东时期的大发展战略

翻阅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自1847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产生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整整一百年里,中国始终没有出现倾全国之力开发电力、石油、煤炭、钢铁中的任何一项的举动,这些资源的匮乏,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工业发展,而工业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了经济的发达程度。在这一百年里,虽然对资源有小规模的开采,但中国的民族资本家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资金,也没有能力进行影响和推动国民经济的投入和开发,这就是中国国力一直都不

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来说,要想改变旧中国的贫穷面貌,就得尽快摆脱100年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对于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加之列强的封锁战略,让依靠国外力量的想法落空,中国的发展只有靠自己。面对这样的局面,唯有倾举国之力来进行这场极其艰苦的伟大创业。这才有了举国上下的全民大炼钢之类的大跃进式的发展。当时国家的困难我们也许难以体会,可以用个小故事来说明。坊间传闻,是有科学家在路上突然被人带走,从此人间蒸发,杳无音讯。干什么去了呢?在找那些工业发展需要的资源。正是由于几代中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版图上才多了一个又一个资源标识图标。毛泽东时代倾注全国之力,孤注一掷的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旧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实现了中国工业众多的零突破,但如此巨大的代价,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才值得付出。而在当代其应该得到符合时代的诠释。

2、邓小平时期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研究如何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区域的产业发展与布局,以便能够在一国或一个地区内形成聚集与分散相结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区域的地区优势,又能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体系。

针对建国初几十年中为了达到一种均衡发展而牺牲效率的状况,效率优先导向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创举提出并施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以经济效率为目标、以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为出发点,符合当时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要求,它的具体实

施,扭转了改革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率发展局面。总体上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中国的经济,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作为一种针对区域比较优势区别对待的经济指导思想,非均衡发展战略没有兼顾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从而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导致了东西部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东西差距的迅速扩大不仅在经济方面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约束,而且也诱发了一些社会问题甚至于政治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小觑,处理不好,将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不同的发展观

1、发展观是一个国家的指南针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观是一定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思想观念层面的聚焦和反映,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及怎样发展的总的和系统的看法。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社会形态,主要是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等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发展观的多样性。同时,发展观又会作用于社会形态。这也决定了发展观将伴随各国经济社会的演变进程而不断完善。因此,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指南针。现阶段,可以笼统的把发展观概括为西方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

2、西方发展观

对于西方发展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释,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其最根本的发展观是“丛林法则”,即“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演变而来,强调大自然中最根本的法则。其次,二次大战结束后西方发展观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由以单一经济增长为目标,到注重社会的综合发展,再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再次,就是1972年,在人类第一次环境大会上,《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西方发展观才有了新的发展。西方发展观在漫长的工业化进程中艰难的前进着,虽然经历了从追求单一经济利益到综合考虑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但在西方诸强的字典里,“丛林法则”依旧是其赖以发展并且坚持百年不动摇的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历史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4、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在积极借鉴西方发展观的有益成果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和超越。主要表现在:一,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物本”思想,而且以其人民性而在发展目的和发展动力上超越了西方当代发展观的“人本”思想;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经济增长论”,而且以其系统性而在发展内涵和发展方法上超越了西方当代发展观的“综合发展观”和“整体发展观”;三,科学发展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但扬弃了西方传统发展观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以其和谐性而在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上超越了西方当代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所回答的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是对世界上各种发展观的一次新概括和新总结。在一定意义上,科学发展观所回答和解决的已经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也回答和解决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人类诸多矛盾、缔造一个和谐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对当代西方迄今所实行的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的超越。

三、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仅仅只是“观点”。毛泽东曾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无的放矢”,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说“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如何避免成为古董鉴赏家,而浪费了科学发展观这支利箭呢?要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实处,就先得把握其脉络,理解其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首先,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发展,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次,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各个要素,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发展的基本内容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和谐中国、和谐周边、和谐世界。最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几项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把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做到发展的统筹兼顾。

结语: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有所改变,收入分配格局日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和谐社会正

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找到了一条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康庄大道,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必将富强,中华必将复兴!

参考文献:

[1] 《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对西方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 2010 李曙新青岛大学师范学院

[2] 《中国和西方发展观问题之比较》 2009-05-18 青岛新闻网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嬗变》 2007 高新才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下载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在煤集团资源整合工作中的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

    科学发展观在新学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在新学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号召,全面贯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党支部的大力支持......

    在路政管理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在路政管理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公路路政管理是路政管理机构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公路进行的行政管理,目的是为了保障公路使用质量,提高公路的社会经济效益。路政管......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认真学习《胡锦涛文选》 冷 溶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23日 06 版) 编辑出版《胡锦涛文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辽宁事业单位微信:lnsydw (一)历史地位 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

    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