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4.12.20
调研对象: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龙子湖校区宿舍楼建筑群(第一生活区)
调研目的:通过对宿舍楼建筑群场地设计的调研,来学习规范中场地设计的基本内容及要求,为以后的场地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使设计更加规范。
正文:
一、宿舍楼建筑群所在地与周围建筑关系
华北水院呈梯形状,南北最长约为1400m,东西最长约为1500m,整个校园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建筑的建设。整个校区建筑成组团布置,宿舍楼建筑群(第一生活区)位于基地的东北侧,毗邻活动区、娱乐区、教工生活区。且靠近学校北门,有较好的出行便利。
二、场地内的建筑布局
第一生活区的宿舍楼大致分为五个块,分为12-15号宿舍楼、1-3号宿舍楼、4-5号宿舍楼、6-9号宿舍楼、10-11号宿舍楼,每一块的楼与楼之间有连廊相连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休闲空间,同时也方便学生的行走。宿舍楼夹在五条步行道路中,块与块之间的建筑整体呈错落布置,每一块中的建筑呈凹形或s形布置,整个布局保证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使每个宿舍楼都有良好的自然采光。
三、场地内的道路
宿舍楼建筑群中夹杂的横竖交错的五条道路是进入宿舍区的主要入口,道路3米多宽。路面装饰有块状石材铺地和现浇混凝土路面。宿舍区内主要步行道路西可到达教学区,向南则是商业区,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很方便、快捷的得到满足。宿舍楼通向餐厅及文体中心的道路为宽6米的规则式道路,路面为现浇的混凝土路面。宿舍区内的道路与主环道交界处用圆柱形石墩分隔,充分保证人行道的安全。
四、场地内的绿化 宿舍楼建筑群中有四大块绿地,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内穿插有形状不规则的景观步道,景观步道不以捷径为准则,而是“莫妙于迁”,路线多以曲线为主,道路宽度也各不相同,有较窄的林荫小道,路面的装饰为条阶石或鹅卵石;也有有中心花坛呈发散式布置的宽阔路面,路面装饰为块状的石材铺地。景观步道的美感在于铺地材质的选择与基地环境的融合。六号宿舍楼南面的绿地高低起伏,中景观步道有两三条,曲折蜿蜒,在搭配上集中树木,花草,使得绿地显得十分生动,铺地个不相同,鹅卵石、条阶石等相互映照、相互对比,很具美感。很受学生的喜欢。
五、场地中的排水组织
宿舍楼建筑群中的路面积水是以顺路面坡度排水的组织排水,但很显然,这方面做得不好,路面的坡度不一,凸凹不平,一到下雨天,路面在不同的位置总是有很深的积水,给学生的生活造成不便,有待改善。
六、调研感悟
宿舍楼建筑群内的步行道路规划合理,合理恰当的划分开了五大块的宿舍楼,使整个建筑布局结构清晰。场地设计运用点线面结合的原理,融合了动与静、密与疏、快与慢等多层次的行为心理感受,为学生创造了多功能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的场所。但宿舍区内的道路有些地方不便于自行车的骑行,绿地内的功能性小品较少,且没有设置休闲座椅,不能让学生驻足观赏。
第二篇:场地调研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百景园场地调研报告
姓名:张文韬班级:建筑1202 学号:U201215276 任课老师:郝少波
1.场地范围:场地方位、面积、朝向、道路红线与建筑控制线等,以及与现状地形、地物的关系
百景园位于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内,百景园位于西四路与北一路的交叉处,西北方就是校外了,东面为华宏学生公寓,西面广场旁为后勤集团苗圃,南面为西边高层小区,北面为西十一研究生宿舍。学生非常集中的紫菘公寓、体育场、西十二楼也应当属于百景园的服务范围内。百景园场地近似正方形,根据百度地图的测距工具测得东西向约100米,南北向约100米,整个10000平方米。
根据百景园场地现状来看,百景园主立面(前面有广场和喷泉的立面)大体朝东,建筑占地面积根据百度测距测得大体面积为3600平方米。因为建筑红线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而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所以我认为道路中人行道的边界线就是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根据百景园场地的现状,我认为道路红线也是建筑控制线对于地形方面,百景园是地形简单,是一个基本为平地,局部有缓坡。
地物就是场地内地面上的固定性物体,百景园的建筑物,前面入口广场内的系列景观小景,绿化部分的植物,停车空间的一些构筑物等等。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场地环境:场地在城市中的区位、附近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空间及绿化情况、道路及停车场、车辆与人流的进出等交通设施状况。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交通流线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周边道路都为六米宽的校园道路,其中南向道路直接与城市主干道珞瑜路相连,主要的货物流线就是从南三路到达杂物院进入厨房。办公人员主要是从北面的道路进入场地,消费人群消费的主要人群是西边高层的职工人员和研究生,所以主要是从南面的道路及北面道路先进入场地内广场,再根据需要从不同的入口进入到建筑。货物停车是在西边的杂物院内,办公人员停车在北侧办公人员的停车处。顾客主要是停在广场的停车处,流线很清晰,互不干扰。
货物运输通道 次入口
次入口 主入口
员工进入通道
3.场地地形及地质、水文等:场地地形坡向、坡度,有无高坡、洼地、沟渠;场地岩脉走向、承载力情况,有无不良地质现象;附近水源、洪水位和地下水状况;有无古迹以及场地建设状况
场地内的地形基本为平地,整个场地比南边道路约高出1米,一方面可能是当时建设时场地本身与道路存在高差的原因,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为了限定空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间的需要。附近最近水源为东南方向青年园内的池塘,场地内有几个景观水池。没有古迹。地质方面无从查证。
场地内建筑物只有百景园食堂和其一些辅助空间,没有旧建筑,看不到原有物。场地的构建物主要是入口广场内的水池,矮墙。矮墙的设置分隔了就餐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交通流线又不至于在空间上产生闭塞沉闷的感觉,故而是比较合理的。
4.场地内外交通运输:毗邻道路的等级、宽度及交通状况,场地对外交通、周边交通设施情况,人流、货流的流向,有无过境交通穿越,有无铁路、水运设施及条件
场地周边道路都为六米宽的校园道路,其中南向道路直接与城市主干道珞瑜路相连,主要的货物流线就是从南三路到达杂物院进入厨房。道路主要的车流是校园内人员的,同时因为有一个入口广场的存在,所以现状比较好,没有出现拥挤状况。人流和货流分开,没有过境的交通穿越,也没有铁路,水运设施及条件。由于其主要就餐人员来源为南四路从西边操场方向来的,所以大部分同学选择从侧门进入,缩短了同学们的步行距离,故而两个侧门的设置是非常有必要的。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以上三幅图为百景园环绕周围的三个交叉路口
5.场地评价
我我认为百景园从场地设计方面来考虑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因为它结合了其周围的道路情况以及使用者的情况,较为合理地布置了其交通流线,然后其主立面前广场的设计也是结合了绿化、水池、矮墙等景观营造出一个较为宜人的环境。同时其场地的水电线路以及排水系统都考虑地较为清楚,没有给使用和景观造成任何干扰。
6.我对场地设计的认识
我认为场地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建筑设计前期和后期,与建筑设计为一个整体的,我们不应该将其与建筑设计分开。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对场地进行设计,一些细节可以在建筑设计后期进行细化。
第三篇:东莞可园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东莞可园历史建筑群调研报告
一、概述
广东省东莞市晋朝时属于东官郡,唐代分置为县,因县内盛产莞草,改名东莞。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东莞河网纵横,沙岗错落,气候“三冬无雪,四季常花”,一派秀丽的水乡景色。
东莞可园,坐落于莞城西的博厦村,面积较小,约2200平方米,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广东近代四大名园。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可园布局灵巧,构图清新,园景幽致。园内古建筑高低错落,层楼叠阁,廊庑萦回,亭台点缀,叠山曲水,极尽园趣。可湖与可园,碧水丹亭,秀美可人。可园又是岭南画派重要策源地,文化内涵丰富。可园蕴秀,寓意了可园秀丽的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气息。今天,可园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蕴秀”是东莞八景之一,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旅游景点。
二、历史沿革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三年后竣工,此后经历多次扩建和改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
可园原址为冒氏宅园,昔日园主友人居巢曾写诗赞曰:“水流云自在,适意偶成筑。拼偿百万钱,买邻依水竹。”园主病逝后,后人逐渐崩败,收藏的书画古物变卖无几,园内建筑也多荒废。1961年后两经修复,使得大部分楼阁保存如旧。近年来,可园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大力保护。1997年,在东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对原有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缮,新建了博物馆、展览馆等建筑,可园景区从原来的5.5亩(3630平方米)扩大到30亩(20000平方米)。
2001年6月,可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作为东莞地方文化展示的平台,不断完善,更加可人。
三、建造背景
1.园主其人
张敬修(1823-1864年),字德甫,东莞市莞城区博厦人,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青年时投笔从戎,一生三起三落,宠辱不惊,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历十余年心血建起一座岭南名园—可园,同时,也是一介文人,广涉金石书画、琴棋诗赋;一位雅士,广邀文人墨客雅集于可园,抚琴吟诗;一位伯乐,延请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和居廉在可园长年作画,奠定岭南画风。
道光末年,剧盗萌起。此时,年轻的张敬修放下圣贤书,投笔从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他援例捐官,因为在家乡修筑炮台有功,任官于广西,其后屡次立功,仕途平坦。但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张敬修请朝廷剿灭广西盗贼的建议未被采纳,遂请辞回东莞,次年开始建造可园,此为“一起一落”;道光三十一年(1851年),张敬修被朝廷起用剿匪,屡立战功,升任广西按察使。但该年9月,张敬修因为失守浔州,被撤职返莞,此为“二起二落”; 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派舰进犯珠江内河,直逼广州,张敬修临危受命,再被重用,但不久因病回家乡休养,以可园为休憩之所。清政府欲再次重用张敬修,但因其身患重病无法再为国效力,此
为“三起三落”。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卒,享年42岁。
张敬修虽出身行伍,却是一位文化修养很高的雅士,可谓能文能武。根据史料,张敬修“嗜翰墨、工诗词、善画梅、长写兰、好金石、爱名琴、喜搜石。” 张敬修作为可园的主人,其言行修养在可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张敬修的画秀逸天成、笔墨超绝、清雅秀逸、笔力雄健。张敬修不仅修筑了可园,而且以诗吟园,以文咏志,留下不少佳作。可园虽小,却占尽风情。在张敬修的诗文中,也记载了可园内的秀美景色、高雅情调。如他的《题蕙》:“芳草似畸士,空山养孤洁。唯有石丈人,同岑意相悦。”张敬修酷爱书法,可园门口的“可园”二字即是其亲笔书写,二字均一笔写成,雄浑有力。张敬修素喜花草,尤其是兰花。他不惜花重金购买,遍植可园。张敬修爱好名琴,不惜在可园中斥资修建绿绮楼,用以珍藏岭南四大名琴之一——绿绮台琴。张敬修与“居派”宗师居巢、居廉相交匪浅,可园孕育出岭南“居派”艺术,而“居派”艺术也对可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社会背景
3.名字由来
可园初名“意园”,取其“满意”、“合意”之义。后来,园子修好以后,张敬修
邀请各方名士前来观赏。宴席过后,张敬修陪同客人参观家宅,评点一番。客人不知如何应答,又生怕惹恼张敬修,只是点头称许:“可以、可以”。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敬修觉得“可”有“合适”、“称心如意”的意思,而“以”与“意”发音相近,很合自己的心意,于是将意园改名为可园,一直沿用至今。
四、建筑分析
1.建筑风格
2.建筑群组成3.建筑环境的营造
(1)独具匠心的平立面设计
可园占地面积不大,仅三亩三约2200平方米。大门入口设在东南角,朝东,正对
东莞夏季主导风向。门前有一约20平方米的荷花池,园外北面有宽阔的可湖,西北面有后花园。园内主要建筑物:“可堂”、“雏月池馆”、“绿绮楼”位于北部,“双清室”、“可轩”、“邀山阁”位于西部,这些建筑物大都是南北向。中部为露天庭院,环绕庭院布置了半边廊一一“碧环廊”。全园立面为东部、南部低,北部、西部高,全园最高的邀山阁就位于西部。围墙也是东部矮且通透,西部、南部高而厚实。
这种平、立面设计的目的正是利于引夏季清凉的主导风入园,并且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西面、西南面围墙高而密实,且贴墙分布不少天井、冷巷,正是为了隔绝西晒,造成较多阴影区,利于园内空气冷却。园内水体面积少有利于防止园内空气过于潮湿并利于园内游览路线的安排。
(2)防太阳辐射的设计
可园防太阳辐射的主要手法是“遮”。可园门前、园内虽有大片露天硬质铺地,然而设计者巧妙地设计了不少人腰高的长条形花基,花基上摆满盆栽植物,花基立面与盆栽植物正好遮挡了对地面的日晒,在地面形成了大片阴影区,减弱了太阳对地面的热辐射。而且,这些花基对园内观赏路线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园内水面少、露地多,设计者就在大面积的中部庭院建造了“拜月亭”、“兰花台”、“狮子山”三大件品字形摆开,对遮挡太阳对地面的热辐射起很大作用。“ 碧环廊” 的卷棚顶及沿廊边种上的树木翠竹,也遮挡了园内交通路线免受日晒。“ 花之径” 小路虽为露天独辟, 但昔日有沿径而架的凉棚, 棚顶有攀悬植物, 被称为“ 藤罗架” , 这也是一种遮阳手法。由此可见, 虽然中部庭院占全园面积近一半, 但真正受晒面积并不多, 因而地面长波辐射的热效应就不强。这就创造了内庭院不用大面积水体也一能得到清凉效果的设计手法。
园内还有一个紧靠“ 绿绮楼” 的小庭院, 这里种满了各种亚热带植物, 给“ 绿
绮楼” 造成了非常宜人的小气候图四。值得注意是园内建筑物屋顶大部分采用轻巧的卷棚歇山屋顶, 深挑的飞檐也是遮挡日晒的设施, 它在外墙表面造成阴影区,使之保持较低的温度。
(3)通风散热的役计
广东沿海一带陆地夏季盛吹东风、东南风, 风质凉爽, 热环境设计上可以利于夏
季主导风对室内散热降温。但因风速不大, 就一须创造各种引风入室、组织通风的手法。可园的通风散热设计正是注意了这一点。
首先, 当地主导风—清凉的东风进入朝东的大门之前, 先经门前荷花池及其周边的绿化盆栽形成的宜人小气候的冷却, 然后经门斗聚集进入门厅, 风进入门厅后分三路, 左路进入“ 草草草堂” , 再经南面的窗进入三角形平面的天井出外右路经“ 过厅” 进入客厅前的小天井, 部分折向客厅,部分上升离开小天井, 部分穿过小天井西边小门进入内院中路直经半边亭“ 掌红小榭” 进入内院, 与上部越过入口屋脊的东风汇合后, 一部分进入“ 环碧廊” , 大部分经曲池水面和曲池前花基盆栽再冷却后
进入“ 双清室” 和“ 可轩”。这就是建筑所造成的自然通风之一的“ 风压通风”。
可园在自然通风设计中还有一个特点, 就是沿西边、西南边外墙设置多个三角形
或方形平面的小天井, 还有露天“ 冷巷” , 在静风时, 因天井下部入口的空气温度较低, 上部出口空气温度较高, 出入口的空气温度差、高度差就形成“ 热压通风”。温度差、高度差越大, 热压通风效果就越好。这就是天井的“ 抽风效应” 也称“ 烟囱效应”。可园的这些小天井的抽风效应对到了“ 环碧廊”、“ 可轩” 和“ 双清室” 前而风压已减弱的自然风再起加压作用。于是, 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共同作用, 使可园形成了完善的自然通风系统。
其次, 紧靠“ 邀山阁” 北面的一个深天井, 上部风口与下部风口高差超过, 为
热压通风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天井开口不大, 约。下部终日不受烈日照射除夏至前、后某天中午, 成了通风系统中的“ 冷源”。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这个冷源设计了人工通风, 在接待贵客的“ 可轩” 地面正中装有铜管, 连通隔壁小房。小房设有一风柜, 仆人转动风页, 从冷源抽冷风向铜管鼓风。于是, 可轩内, 凉风从铜管口徐徐冒出, 客人在盛夏到此饮宴, 凉风阵阵, 沁人心腑。宾主不管高谈阔论或细语密斟, 也不会受仆人干扰。离地面越高, 风速越大。米高的“ 邀山阁, 位于“ 可楼” 顶层。这里是园内风速最大的地方。阁内四边开窗, 不管哪个方向的风吹过, 都劝翅向此阁的楼梯口形成负压, 于是楼梯也成了通风的风道, 天井下部阴凉的空气就沿夭井经楼梯被抽吸向各层室内, 这也是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图五。
再次, 可园大部分建筑物的屋顶都采用卷棚歇山顶, 室内吊平顶。平顶留有约’的方形格栅口,平顶上部两边东、西山墙开圆洞以利通风。东西向有风时, 这两洞口
就是风压通风的进出风口。静风时,平顶格栅口就是热压通风的进风口, 两边山墙圆洞口就是出风口。这种设计对加快屋顶散热非常有利图六。值得注意的是在“ 可轩” 邻室外、围墙内有一条儿米长的冷巷, 其两端各有一个小室。这两室在通风过程中有“ 藏风” 作用, 相当于现代通风工程中的“ 静压室” 作用。它使冷巷内空气压力稳定, 以利“ 可轩” 邻室内的人工通风图七。
4.植物配植
5.建筑材料
五、结语
第四篇: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景观场地调研报告
地点: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博物馆的正门所对的就是右上图这条依水的房屋建筑,所对之处正好是可以下至河边的阶梯,视野更开阔。左上图则是苏州博物馆门前的道路,苏州博物馆的外立面建筑风格与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趣,不难发现,这条道路上的路灯的设计风格也同苏州博物馆以及周围的建筑风格相映衬。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块,第一块中央部分,由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构成;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都恰到好处。而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旁边就是忠王府。新馆分为两层,一层地下,一层地上,这样的建筑方式使得馆内内部建筑面积增大,但从建筑的外立面看起来又和旁边的忠王府以及周围的建筑合为一体,不打破原有的建筑风格,并且又用现代的设计方式巧妙地将其和四周的建筑相结合。
走进大门和中央大厅,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内部建筑风格既延续了苏州古建筑的基本特点,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善。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的坡顶景观,在新馆的屋顶设计上演化成了另一种几何形态,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很好的将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相结合,让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让参观者在馆内参观的同时仍像置身庭院之中没有压迫感,反而更加的心旷神怡。而古建筑中的木梁和木椽构架在新馆的设计中全都被开方式的钢结构,和类似于百叶窗的遮阳片所取代,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的风格特色,又将其赋予另一种设计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并且也很好的将自然光引入展厅当中,使馆内光线更为柔和。
接下来就是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主庭院,主庭院的东、南、西三个面都由新馆的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这一处的景正好从大厅通往下层展厅的廊中的窗户中展示出来,不仅和
正对大门的景相呼应,同时也是从另一个视角观赏主庭院,这样的同时,也将廊中单调的白墙增加了一抹色彩,像一幅挂在墙上的画。
走到长廊的尽头是这一处人工水景,这一处的人工水景的小瀑布荷花池,荷花池上端是玻璃屋顶,下端是人工水景,这一处室内水景将自然光线与人工造景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悬臂扶梯的外围也采用了透明的玻璃材质,使参观者的视角更加的完整,浑然一体。
这一处仍然是运用开放式钢结构和遮阳片塑造的坡顶景观,这样的设计也给人一种递进感,引导参观者。同时,这样的遮阳片阳光下影子映在墙上,同样也衍生了另一个独特的视角,给白墙添色。
接下来就是不同的展厅,每个不同的展厅运用了不同的颜色搭配和不同的展示柜。每个展厅的主题标识都是简单的白底黑字的搭配,进入不同展厅就能发现每个展厅根据展厅的主题有不同的颜色搭配,同的展示柜,这些展厅的搭配与安排,给参观者一种新鲜感,和一种融入主题的氛围感。例如,服装展示的纯白色两面玻璃的展示柜,等等。
馆中随处可见的借景手法,用窗外的景,用阳光照射留下的影子等等。这样的方法既将封闭的馆内变的更加生动,也给参观者带来一种舒适感。设计师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也反复用到的传统的造园手法,借景。同时遮阳片在遮阳的同时并未将所有阳光全部遮住,而是让适当的自然光照进室内,不仅加强了室内的通透感,同时,也提升了室内的温度,让参观者感到更加的舒适。
这一部分是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从新馆的通道就能直接走到紧挨着的忠王府,忠王府作为新馆的一部分,其外观以及地形地势都与新馆相呼应,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
这是在馆内的一个休息区域,此处的设计运用了自然的爬藤,和铁艺的座椅,上方的栏架和植物很好的风的延伸。忠王府则最原始的建筑风格,一边是飞檐翘角,一边是几形式的坡顶,一边是青石板铺装,一边更多的运用到了大理石突出纹理感。忠王府的铺装样式更为丰富,鹅卵石,青石,不同材质不同的铺装样式。
门窗上的雕花和新馆的大理石铺装形成对比,一新一旧相结合,相呼应。
这是一些利用到自然地形的地方,用自然的地形做一个过渡,与水景植物相结合。
忠王府中的植物配植更加突出层次感,以墙为背景,更多的是整片的绿化,而新馆中更多的是单棵植物的花坛,盆景等等。
在新馆的设计中,主庭院的排水口较多。而忠王府中,排水系统并不完善,其次,设计中大部分地方也考虑到了气候条件,新馆的遮阳板,透光性强,同时,新馆中玻璃材质运用的很多,室外景大都用透明玻璃与室内相隔,较好的解决了气候的问题。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是在于陈列展示,从其外观到其内部结构都考虑到了其所处的地形位置,使一个现代的建筑和其紧邻着的忠王府,拙政园相协调。其外部也大都使用黑白色调,白色粉墙,外立面高度也和忠王府相协调呼应,并不显其突兀,馆内铺装也大都采用最简洁的青石铺装,人在馆内走路的声音并不会很大,符合博物馆内安静的氛围。而忠王府的铺装则恢复了其古建筑特色的一些铺装,在园中漫步应和着鸟叫与树的沙沙声。
同时这样的设计分配也很好的进行了功能上的分工,博物馆新馆内更多的是展柜等,而忠王府更多的展示的是家具,或大件的雕花门窗等无需特别注重保存的展示品,也使参观者更加融入其中。
第五篇:场地调研报告PPT
目 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周边环境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3)交通流线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1)构成要素(2)停车空间分析
3、建筑物
(1)建筑概况(2)地形处理
(3)建筑构造及朝向
(4)辅助设施
(5)缺陷
4、景观空间分析
(1)建筑外围景观
(2)建筑内部庭院
三、综合分析
四、对场地设计的认识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华中科
技大学校园内,附近
区域可以大致划分为
运动休闲区,教学区
和学生生活区,所选
场地---西十二教学楼
位于教学区内,比邻
运动休闲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920平方米(以西十二教学楼周围道路为界作为所选场地界限)。
2、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
院系教学楼和一些小
工厂,稍远处有图书馆
和宿舍楼。北面有运动
场,东边有休闲的广场。
其中,宿舍楼、操场、图书馆的使用人群是
全校师生,人流量较大,而印刷厂和院系楼,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大致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3、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
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
生一般集中在上下课高峰
期,平常的时间点会有零
零散散来自习的同学。主
要的活动是上课、自习,也有少部分在周围绿地休憩。
工作人员:包括老师、清洁工等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以及附近居民。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考虑到校园生活特色,有时间波动,故分时段分批次进行了观察统计。分别选取工作日和周末两个不同日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对场地活动人群进行观察与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画出如下示意图(因上下课高峰人数无法计量,此处数字仅表示各时段的大体数量关系。下午及晚上与上午类似,分上课高峰期及上课途中两个阶段,下图只列出早上的数据)。
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工作日人流量主要集中在上下课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分别有零零散散去自习的人,以及在旁边绿地工作及休闲的人。
我们观察到,早上第一波上课高峰,人流主要来自于寝室和操场方向;第二波上课高峰主要来自寝室和操场方向以及西五教学楼和图书馆方向。下午也分两波上课高峰,情况同上午类似。晚上主要为自习的同学,活动比较自由。人数统计情况示意
人数统计折线示意图 篇二:校园场地设计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目 录
一、场地概况
1、总体区位
2、历史变迁
3、周边环境
4、人流分析
5、路径分析
二、场地内部因素分析
1、场地入口
2、场地用地构成
3、空间序列
4、阴影关系
三、尺度与人群行为分析
1、视线与人群行为分析
2、高宽比、围合感与人群行为分析
四、场地人群及活动分析
1、主要人群分析
2、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活动频率分析
五、综合分析
六、问题总结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所之所以精彩,是场因为她有这样那样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精神。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这块场地逐渐失去活力,虽然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出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场地当年的风姿已不复存在,正一步步走向风烛残年。其实,该场地地处校园中心地区,一综性质虽变,但它仍紧邻图书馆,面向运动场,人流量大,并且已拥有良好的植被景观资源,那么,如何让该场地重新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晨读休憩的好去处,同时又能丰富校园内部景观呢?我们小组的调研,将就此相关问题一步步展开调研,并找出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背景:本次调研场地是位于第一综合楼北侧入口处前区广场,现第一综合楼已变为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办公楼,建筑未发生大的变化,场地更是未经调整,一直以来保持着上世纪初始设计时的摸样,管理缺乏,设施陈旧,人流量小,成为校园中比较消极并且不稳定的一块场地,不能满足b区同学学习生活的相关需要,一步步成为校园中失落的场地。
调研前期:通过老师上课的知识提取及现场勘测观察,整理出大概的场地的现状。包括构成的景观要素、区位关系、周围的交通流线、二十多年来的使用情况及变化。然后总结调研内容。
调研方式及内容:抽取一天的时间在清晨、早晨、下午、傍晚、晚上五个时间段去场地观察记录适用人群、数量以及场地内的家具区域使用情况并记录。在观察时随机抽取几名使用群众记录下其使用时间、主要活动以及对场地的改造建议。并用相机记录下人们的活动。
每人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自由观测。并从这个角度在场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
调研大纲:
·场地概况及周边的交通流线、区位关系、日照分析等。
·场地内水体、植被及座椅等景观要素以及空间序列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场地视线、尺度及空间围合感、高宽比与人的行为关系。
·场地内适用人群、活动时间段、人们进行的行为活动及频率、空间情境。调查结束后,整理出数据、图片分析出结果,然后绘制分析图,制作ppt,写调研报告。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概况
总体区位
场地位于重庆大学b区校园内,校园校园可以大致划分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该场地位于教学区内,比邻体育运动区。场地沿东西向展开,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
历史变迁
该场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由于一综是校区的教学中心,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场地作为附属于一综的一块开阔、环境优美的场地,常常作为学生活动的地点,充满活力。90年代至今,随着一综地位的衰退,其前区场地越来越少有人问津。场地性质渐渐转变为静谧的观赏型场所。
周边环境
场地周边建筑有机电楼,第一综合楼,图书馆,第二综合楼和建工楼,北面有运动场。其中,第二综合楼,图书馆和运动场的使用人群是全校师生,所以人流量较大,而建工馆,机电楼和第一综合楼,目前均为院系使用场地,人流量较小。从周边场地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可将场地周边划分为闹区和静区。
使用人群及人流分析 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 学生:来到场地的学生一般集中在清晨,主要的活动是背英语单词,其余时段基本属于路过场地去二综合楼、图书馆等。工作人员:由于一综合楼的由学生教室变成了经管学院的院楼,使得这块场地的教职工人流明显增多,来到场地的教职工基本都是经管学院和图书馆的老师或清洁工,使用性质基本是路过。
外来人员:场地的外来人员包括了在学校闲晃和旅游的人员以及家住学校的教职工家属,路过场地的外来人员基本是一三七中的学生,也基本是上学和放学路过。在放学的时候只要天气晴好,很多中学生会选择在场地停留多玩一会儿。篇三:建筑与场地设计研究调研报告 xx大学2013-2014学年 第一学期学术活动周考察报告 建筑与场地设计研究调研报告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 ? 基本信息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由江苏伟业建设集团西宁伟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建设,项目现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香格里拉大道8号,总用地面积约3700亩,总开发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未来居住人口约12万余人。
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由美国wy国际设计顾问公司、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建筑设计由世界一流顶级设计公司美国edsa公司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景观设计则由广州茏腾园林景观设计有限公司独自承担。整个片区的规划配套涵盖了生活机能配套、商业商务配套、科教娱乐配套、社区辅助配套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大润发超市、五星级酒店、主题公园、幼儿园、小学、高档会所、公交站场等等。因为西宁市属于西北偏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城市繁华程度偏低,这样的具有豪华档次且多功能配套的居住区在全西宁市甚为罕见。其次,这也是“城市花园”这一鲜活的设计理念在我市的成功实践案例,所以本次调研我选择了香格里拉作为考察对象。在假期闲暇之余,我对整个小区以及小区周边进行了走访和参观,并从小区的售楼中心获得了一些楼盘、户型和小区整体规划的具体信息,同时在相应的网站上查阅了相关资料,对其作了大概的分析和统计。? 面积统计
据统计,香格里拉·城
市花园目前已建成的一、二
期总的建筑面积36万平方
米,三期建筑面积为35万平
方米。已建成的北会所建筑
面积1.6万平方米,内外商
业街1.3万平方米,在建的四期锦园香格里拉综合商业
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
米。? 获得荣誉
近几年随着香格里拉·城市花园逐步推向市场,一直都在为打造西宁城市形象做着不懈努力。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多项殊荣:“青海省建筑节能示范小区”“全国施工安全文明工地”、、“中国最佳景观典型楼盘”、“中国城市标志性楼盘”、“中国生态楼盘”、“中国明星楼盘”等;2007年、2008年连续二年荣获全国住宅产业最高奖“广厦奖”及全国建筑产业最高奖“鲁班奖”荣誉。? 功能简介 1.休闲会所
在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入口,映
入眼帘的便是售楼中心(北会所)。
作为整个小区的首个休闲会所,北会
所代表了香格里拉·城市花园的整体形象,需要突出轻松休闲的格调,彰显尊贵高雅的生活品位。整个会所总共两层,其规模效仿欧洲教堂的大型穹顶,在顶部装饰大面积天窗用于自然采光,色调柔和,装饰自然。
其中一层大厅作为展示厅,设有led显示屏、小区整体规划模型、小区局部规划模型及部分户型的室内装
饰模型。会所内部还设有中西餐厅、儿
童娱乐区、室内温水游泳馆、桑拿中心、塑身康体吧、斯诺克休闲吧、电子阅览
吧、国际影视中心、休闲酒廊、vip休息
室、国球乒乓室等豪华设施。2.集中式地下停车场
为整个小区的管理方便,以交通主干道为界,对所有的住宅楼均进行了划分,每个片区包含约10栋住宅楼,分设一到两个出入口和一个集中式停车场。停车场设在地下,与人流不发生冲突,达到了人、车分行的目的。3.新办公楼(在建)
在建的全新办公楼以5a甲 级写字楼标准进行建造。5a包
括:oa(办公智能化)、ba(楼
宇自动化)、ca(通讯传输智能
化)、fa(消防智能化)、sa(安
保智能化)。整个办公楼采用了立
体化,高效型办公模式,提供最便捷的企业决策与执行。4.商业中心(在建)
在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香格里拉综合商业区内设有纯英伦格调商业步行街、国际品牌大润发超市,计划引入儿童主题商业,星级影院、时尚精品百货、主题餐饮以及多个品牌专营店。
作为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唯一在售的欧洲小城镇风格中心商业
街区,采用了全临街、全通道的人流价值优化设计,每一层都能
最大化吸引聚集消费人流。
在已经建成的居住区巷道,全国各大银行已率先进驻。一些小型的便利店、特色餐厅、药房、美容美发、康乐室、花店、面包房、洗衣店和超市分上下两层分布,在便民的同时,还有利于形成一个便捷的生活环境,装点小区商业氛围。5.幼儿园、小学(在建)
现小区已经完成规划18班国
际双语幼儿园和27班标准小学,这样的设计也为小区众多家长解
决了诸多教育方面的难题,在小区
内部设置高质量教育机构,既免去
了学生上下学家长接送带来的不便,同时也保证了孩子们在校期间的身心安全。6.星级酒店(在建)
小区在别墅区还设有英式度假酒店,露天游泳池,丰富高级人员的生活享受。? 区位分析
香格里拉·城市花园地处西宁市的西南部,位于西山脚下,与西塔高速(原宁贵高速)路
相邻。因小区远离闹市,又依山而建,所以基本
上不存在噪音污染,所处环境舒适宁静,适合居住。小区周围除了青海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和
树园加油站之外,其他标志性的服务设施较少,高速路周围汽车修理厂的数目较多。小区
周围的繁华程度和人口密度与市中心不
能相比,这也是城市花园规划和设计内部
商业区的主要目的之一。待小区的建设工
作全部完成,该区域的商业繁华程度将大
大提升,百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将同时附有
商业活动的功能,自然弥补了周边基础设
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的不足。篇四:场地调研报告——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
场地调研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及其周边环境调研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场所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着宽容的性格,容纳了不同的行为和精神。时间一点一点流逝,虽然过了很久,但场地中处处仍可以看到设计师当初的深思熟虑和良苦用心。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也是如此。一砖一瓦,岁月流挥,把星星盼了,把汗水流了。在连接东校区和主校区的路途中,巍峨矗立起了一座东九楼。从韵苑直上延绵无尽的陡坡,脚踩单车的同学挥汗如雨。东九楼成为了一个路标,超越了它,也就超越了一半的艰难,实现了一半的努力。故而,东九楼实际上是一个信念寄托,而它所寄托的是对阳光大道的征服和漫漫求学路途的奋斗不止。
若日西沉,断鸿声里,华中大学子。回眸远望,见门外楼头,风雨依旧。
调研背景:
华中大的教学中心向来是在主校区的,各个院系的院系大楼几乎都在主校区。进入主校区,绿荫葱茏,幽雅闲静,处处感受到的是一种研究的缜密和治学的气定神闲。东校区主要是生活区,只有几座教学楼。东西功能差异分界鲜明。然而,东九楼的建成,无形中正在改变这一种格局分化,它巨大的容量性至使很多院系原本在主校区的教学迁至东九楼。这是不是一种教学中心东移的趋势?结果并未得知。
调研方式及内容: 挑选一个或多个感兴趣的角度进行现场调研,并从这个角度在场地内亲身体验,测量必要数据然后分析尺度、材质、周围环境等影响因素。并对场地内活动者进行调查。1 / 8 场地范围:场地方位、面积、朝向、道路红线、与建筑控制线等,以及与现状地形、地物的关系;
场地环境:场地在城市中的区位、附近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空间及绿化情况、道路及停车场、车辆与人流的进出等交通设施状况;
场地地形及地质、水文等:场地地形坡向、坡度,有无高坡、洼地、沟渠;场地岩脉走向、承载力情况,有无不良地质现象;附近水源、洪水位和地下水状况;有无古迹;
场地建设状况:原有建、构筑物、绿地、道路、沟渠、高压线或管线等情况 场地内外交通运输:毗邻道路的等级、宽度及交通状况,场地对外交通、周边交通设施情况,人流、货流的流向,有无过境交通穿越,有无铁路、水运设施及条件。
具体场地调研内容 一.场地范围:
东九楼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主要教学楼之一,位于学校的东校区与主校区之间的大块发展用地之上,所以对于建筑而言,可设计和利用的场地是比较充分的。故而在建筑形体的选择上,东九楼有比较大的灵活空间。
东九楼
场地方
位
场地主体部分位于穿过校园的喻家湖路和联系学校东西校区的主干道的交叉路口。东面以及南面是一片湖水,西面和北面是道路。场地外部道路,其中校园内道路为8m宽双向单车道,喻家湖路为24m宽“三块板”的城市道路。
基地内部地势基本是平坦的,只是背面与道路有约2m的高程差,而场地东北方向呈一缓坡逐渐与路面平齐。
建筑的主要朝向为东西走向,东面为建筑主入口,平面造型上采用最基本的与道路发生一定的延续关系。
/ 8 东西方向上与北面的道路平行,在西面的处理上,也采取了运用不同面宽来保持与喻家湖路平行的大致关系。而在东面临湖的边界却是与湖面曲线相适应而成了一条圆弧,可以说建筑几乎是场地内轮廓的一个缩进与演变。
东
九
湖
东九楼形态与场地关系分析 3 / 8 东九楼在城市中的区位及附
近公共服
务设施的分布情况
由于场地面积较大,建筑的容积率相对较低,所以场地绿化率是比较高的。在东面临湖的区域中营造了一个美化的广场,运用杜鹃及红花檵木组成华中科技大学的字样,与湖面形成呼应。
在建筑的四个分体量之间及建筑与场地之间的空隙中都有大量绿化的存在,多为含笑、笔柏、杜鹃、桂树等常绿树种,保证了场地内部一年四季的绿意。
而在场地东北角的缓坡上,种植有大量的乔木,运用银杏作为行道树,同时保留了一大片草地,满足不同同学的不同需求。东九楼
植被状
况 4 / 8篇五:书吧整体策划及场地调研报告 书吧整体策划及场地调研报告
土木系结02班组员: 梁东星,胡皓宇,陈伟
背景:“书吧”
集图书馆、书店、茶馆的优点于一身,可以在人们喝茶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或流行小说,也可以让人们在舒缓的音乐中,忘记工作的疲劳和学习的压力,放松身心,同时也是交流、聚会的好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书吧”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等相继出现。“书吧”属于小型图书馆,在看书的同时还提供餐饮、上网等服务。当时北京大学东门外有一条“成府街”,这条街上不仅有一处名为“万圣书园”的书店,还有数家被大学生称作“书吧”的咖啡屋,每当夜幕降临,尤其在周末,那里几乎座无虚席。在我校附近有三家环境条件等与所要建造的书吧相似,让我们先对它们进行一些了解,从而对拟建的书吧做出参考和借鉴。这三家分别为雨枫书院、蓝羊书坊、万圣书园。雨枫书馆
出口朝南,日照相对比较充足,但是入口较小,内部需要人造光源补充,且通风较差。临近主干道成府路,且地处大学城,交通便利,在书店门口有自行车停放区域,但车辆停放有困难。整个空间比较狭长,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流承载力相对较弱。其室内设计,在色调上选择紫色与白色搭配,显得高贵、典雅,整体效果突出女性韵味。走进书馆,依墙蜿蜒的小小鱼池,葱郁的绿色盆栽,和女性的柔美互相映衬;而且还设置了儿童阅读区,里面有儿童图书、垫子、儿童玩具,充分满足妈妈们的特殊需要——既能安心看书,又能照顾孩子。在阅读区中提供桌椅,在远离嘈杂的安静环境中阅读。
蓝羊书坊
创办于2000年春天的营业面积50平方米
(院子大于50平方米)的蓝羊书坊主要以电影
类图书、碟片为品种定位。地处北京市海淀区
水磨新区3号。从清华西门向北200米,一个
地处偏僻的巷子里,隐藏着一家叫做“blue goat books & cafe”(蓝羊书坊)的书店,而
且周围都是住宅。显然蓝羊书坊的地理位置不
易让前来买书看书的人找到,同时也营造出了
一种无比宁静,超脱世外的感觉。临近中关村
北大街,且距清华西门不远,交通较为便捷,但缺乏停车场,附近有不少餐馆,也为出行购书提供了便利。不同于大型连锁书店,蓝羊书坊属于独立经营的特色小店。门口的白墙上有店主老景手绘的彩色图像和店名。走进木制的大门就是一个院子,院子的地上摆放着一些盆栽植物,左边有一棵手腕粗的柿子树,阳光相对充足。有一种原生态的亲近自然的感觉。确实有让每一个来访者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不平凡。进入书店正门,首先看到的是眼前架子上摆放的各种工艺品:烟灰缸、小杯子、老照片之类,零零碎碎,形态各异。右边是收银台,再往里就是书屋了。书店左侧,用红色挂帘隔出另一个房间,是书坊的咖啡小屋。这儿的桌椅都是木制或者藤条的,桌上放着一摞一摞的杂志,旁边是一个布面的长沙发,还有一些瓷碗,装满各色干花。营业时,店里时常播放一些轻缓的电子合成乐或者电影原声,为光顾的客人提供一种与外界不同的节奏和氛围。再加上店里整体设计,形成一种蓝羊才有的独特格调。主要经营文艺类的图书、杂志、碟片,同时还兼有咖啡屋的功能。
整体来讲阅读气氛很好。周边的也算是有吃有喝,能够满足购书看书者的各种需求。虽
然地处巷子的偏僻处,但因为临近清华大学,营业对象比较庞大,也凸显出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万圣书园 万圣书园具有朝南的入口,主体结构在二
楼,一楼上只有部分新书。二层的阅读区靠近
书区,为读书者提供便利。内部布局分为相对
独立,分为几大板块。书园中播放音乐,营造
出舒适宁静的阅读环境。在整个区域的中间有
书摆着,有参差错落感。但摆放的过于密集,且光线不足,让人有种压抑感。在万圣书园店内开设了一间“醒客咖啡厅”(thinker’s cafe bar),咖啡厅营业面积近400平米。与书园
相辅相成,格调相似,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交通上靠近城府路,是大学城的主
干道之一,比较便利,但停车区域较少。
对书吧的见解: 书吧是近些年在一些城市流行起来的一种读书场所,集图书馆、书店、茶馆或咖啡馆的特点于一身,人们可以在喝茶、喝咖啡、聊天的时候翻翻时尚杂志、流行小说,在舒缓的音乐中放松身心。这种集成式的组合在为读书者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其自身的多功能作用加分,赢得更多的营业利润。本组认为书吧应在自然条件、交通条件、周边建筑及环境、文化特征、功能分区及其需求管理者行为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考察和评价。
1.自然条件:需要充足的日照和通风,给读书者提供良好的阅读自然环境,在身心上接触
自然,地形应相对平坦,给人开阔的视野,尽量做到读书时能够同时欣赏自然的美景。不需要高大的植被,矮灌木和草地就能够提供这种氛围。会在选址时考虑这一点。2.交通条件:在学生教师公寓和交通干道附近建成书吧,为学生教师前来阅读提供一个便
捷的交通。书吧附近需划分一块区域以作停车场用。且书吧位置不得过于靠近道路,应有曲径通幽之感,同时也能远离嘈杂的环境。3.周边建筑及环境:应考虑与周边建筑和环境想融合,不能过于突出醒目。对于不同的选
址应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因地制宜。4.文化特征:要有典雅舒适的基调。营造良好的阅读气氛。5.功能分区:阅读区、开架区、服务管理区、库房、卫生间、停车场、员工休息区 场地选择:
对场地二和场地三的评价:
清芬园的小花园,这个地方是一个供休息的小花园,周围有一些花草树木。四周有清芬园食堂、学
生超市、团委和即将落成的人
文图书馆。清芬园是距离教学
楼最近的食堂,所以到了用餐
时间会有很多人抄近路路过
这个地方,既快捷又清静。如
果把书屋建在这里,把路封住,那么会出现同学们绕着书屋
走而不向书屋来的情况,也使
得其他路线负担加大,如果不 封路,大量无意书屋的同学会
路过这里,对读书者是一种干扰,如果有人驻足,更是会造成道路通畅的问题。另一方面,此处四周都是建筑,如果再加建书屋,置身其间的同学们难免会有一种压抑感。同时,在餐厅附近停车也是一个问题,而且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
校团委处东南方向高大的树木较多,书吧的采光会受到影响,另外由 于与图书馆较近有竞争。而且该处
地势较低,容易造成雨水堆积从而
对书的库存带来困扰。由于毗邻主
干道,噪音也难以控制。
这两个场地显然有较大的环境氛围上的劣势。这对于书吧这种需要安静舒适
气氛的地方是最大的致命伤,所以统筹
规划、综合考虑后选址场地一。而后我们对场地一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地形地貌:
地段一西侧和南侧为竹林和草地,地形变化幅度较大,但基地坡度不大,因此主体建筑物的走势不会太受影响。西侧有一情人坡,建筑采用了与西侧情人坡相望的方式,建筑物的长边侧平行于情人坡,这样的布局既有着自身明确的秩序关系,更是对坡的顺应。
优点:自然的利用了草地的坡度以及周边适宜的景观,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地质条件:地表的土质与植被的生长情况密切相关,土质的好坏会影响到场地绿化的造价和维护的难易程度,场地绿化配置时,树种的选择应考虑到基地的表土条件。场地一现已有水泥地,但下部土质较软,主要成分为棕土,水泥地和地砖部分有小的塌陷,施工中应考虑到土壤的地质问题。
植被:
在植被方面来说,场地一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坡地植被种类丰富,具有多样性,并且植被茂密,有竹、草、树。而且在现有建筑前面已经有成排的树,这些自然条件都在基地中得到了利用,既优化了场地的景观环境,也优化了生态环境——优化小气候、保持水土、防尘防噪。
优点:保持天然景观资源并合理利用,经济环保。
风向:
北京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常年主风向为东北风。场地一中东北向较为开阔,没有植被或建筑阻挡,在夏季时,热空气顺着西侧的坡度上升,再结合周围植物的改善气候条件的作用,该场地有冬暖夏凉之效。清风徐徐,树叶婆娑,很美,很诗意,符合书吧的设计要求。
光照:
1.周围条件并未阻碍场地一的光照。2.西南侧的植物均为矮小的竹子等植物,不足以影响场地的光照条件。3.西侧坡地坡度较小,对光照没有影响。4.光照时间最长的东南方向基本上没有阻碍物,东测建筑均离场地较远,隔河相望。5.外部场地有少许大树,在夏天提供荫凉功能。
建筑物:
场地中已有建筑物,外部设施较为齐全,如路灯,停车处等。
道路与交通:
道路和广场是联系建筑内部和外部的最主要的枢纽。道路设计时短捷、通畅、避免重复交叉,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减少其相互干扰与交通返。场地已道路坡度属于低坡地。在距离主出入口处距外部交通道路较近,而较为安静的地区离道路较远。在这点上处理的比较合理。
紧邻场地一为一南北走向的沿河小道,南通第一、第二教学楼,大礼堂,逸夫图书
馆等;北通学生宿舍区,听涛食堂,青青面
吧等。交通比较便利。
在场地的北侧有一东西主干道,使得场
地一的交通格外便利,每天给书吧带来一定的人员流动。同时一定的距离又保证了书吧
不会受该道路噪音的污染。
下面是我们对一天中经过该场地的人员数
目的统计
? 7:00~8:00 52人 ? 9:30~10:00 45人 ? 11:30~12:30 186人 ? 17:00~18:00 139人 ? 19:00~20:00 32人
另外,在场地一北侧的院子和长廊上休息看书的人未记录。
室外活动环境:
室外活动设施是适应人们室外活动的需要,供休憩、娱乐交往的场所,是建筑室内活动的延续及扩展。对于教育和体育建筑来说,室外活动设施又是项目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场地一中的室外活动环境首先要说到的是其北侧的小院子,正如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图片,院子中已经有许多桌子和椅子,另外在靠近简易墙附近还有长椅,可以看到
每天都有同学在这里看书学习,因为这里的环境优雅,少了一些压抑,更亲近自然。同
时,院子中的设施已经算比较完善,出了看
书读书用的桌子凳子外,里面四周有路灯,并且在院子中种植有一些树,除了荫凉效果外,还给人心灵以静谧的感觉。院子再往北侧则为长廊,是在这个日益趋向于一个小镇的校园中同学们比较向往的一个地方。与长廊隔路相望的则是一个活动广场,清晨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这读书,打太极或者休息。
在场地一的西侧为情人坡,环绕现有场地有一圈石子砌成的小路,情人坡部分小路两侧被小竹林包围,环境优雅,时常能听见小鸟的叫声,我尝试着拍下小鸟嬉戏图但是没有成功。上了一个较小的坡,上面有一些较大的树木,之外便是草地。时常可以看到学生,尤其是情侣在草地上躺着呼吸大自然的气息。
情人坡偏南的部分有许多石头,学生可以坐在上面休息,再往南有一个小休息处,提供有桌椅等。上述各种室外环境条件,选址在场地一能合理的利用资源,减少成本,而且综合作用与书吧相辅相成,营造一种和谐安宁的学习氛围。周边建筑:
场地一与逸夫图书馆较为接近,约两百米左右距离。但并不会因此对书吧的利益和作用造成太大影响。首先,书吧是一种集成式的组合,集学习与休闲于一体。结合其周边的环境,能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少了图书馆的庄重的压迫感,更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呼吸。另外,能再额外提供一个学生学习的地方,减轻图书馆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和书吧之间有大片风景优美的绿地,因此在图书馆看书和自习的同学在感到疲劳的时候很容易想到到绿地周围逛逛,这样他们就很有可能会来到书吧。另一方面,来图书馆的同学中很大一部分都热爱看书,这个兴趣会引导他们来光顾书吧。还有,当来图书馆的同学没有找到他们所需要的书籍时,会自然而然的地考虑书吧里是否有可能有,这样也增加了他们光顾书吧的几率。
场地北侧为听涛食堂和学生公寓区,临近的十字入口为人流高峰地段。在用餐时间段可以一定地缓解人流高峰造成的影响。在非用餐的时间段,学生能在书吧喝茶喝饮料等。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午休地点和午后茶处所。对于我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提供一个缓解的机会。东侧为万泉河,提供一定的景致衬托。场地北侧另有一长廊,砖灰色
建筑,配有长条座椅,常有同学
在此看书及午休。此处也是校外
人员休息的场所。由于长廊位于
书吧选址和道路乙之间,所以像
一道屏障,把书吧和嘈杂的主干
道隔离开来,营造出安静的适合阅读的环境。书吧在设计时,应
该考虑如何把在长廊下看书的同学吸引过来,如果可能的话,可以讲长廊融入到书吧的设计
中,让读者坐在长廊下读书,但是给图书的管理造成了较大的难度,可以在此处设置杂志阅读区,配置一名工作人员,只提供杂志外借阅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