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论,大学知识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地理教学论学科名称的演变。
地理教学论过去也称,地理教授法,地里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
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废除科举,新办学校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学制在小学堂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程。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课程。与此同时,为了讲述地理的次序,法则,当时在师范学堂开设了名为地理教授法的课程,这可以算作是我国最早设置的地理教学论课程了。
1919年,陶行知先生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教学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是教学思想上的一大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苏联地理教学法。如库拉佐夫的地理教学法。包洛文金的自然地理教学法。班老师记得学校经济地理教学法概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有些人对地理教学法这一学科名称片面理解,误认为地理教学法,仅仅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不全面,并认为地理教材分析是一个重要内容,也要体现在学科名称中,一度将地理教学法改称为地理教材教法,主要因地理专科培养目标和授课时时数限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在首都师范大学亚平教授等学者的倡导下,创立了一门新课程,地理教育学。
但目前地理教育学取代地理教学法的观点尚未形成广泛的共识。作为地理教育学,由于其理论学科的基本特性,以及他对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并不是具体的操作性的缘故。地理育人是地理教育学的根本思想。综上所述,地理教授发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教学法,第一教育法,地理教学论,这样一个弟弟教学论名称的裂变轨迹,反映了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它体现了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已由单纯的,研究教法转变为教法和学法并重,由单一的研究方法发展为研究地理教学的法则规律。有具体的操作性的功能过渡到理论性和应用性并重,这种进化对我国地理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定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因此,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涉及的问题虽不及地理教育学,但比起地理教授法,地理教材教法和地理教学方法却要丰富。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坚持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重视的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教的现象。而现代地理教学论,强调以学为出发点去研究教,研究教授为了学,以学为目的去教。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意味着地理教学论将,对地理教学活动的所有要素进行系统的剖析和研究。
二地理教学活动各要素。
导航八要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
学生是地理教师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地理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地理教学活动就不存在,因而学生是诋毁学习活动的主体。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因素,他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虽然带有主观的性质,但他却受到社会需要地理学科发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制约。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地理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活动中较活跃的一个因素,它包括各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地理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它具有反馈调控,改进教学的功能。地理教学管理是地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因素。地理教学环境是地理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但一被忽视的因素。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室,弟弟园的设施和布置,以及校内外的自然人文环境等等,无形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芳芳还有课堂上的气氛以及网络环境等等。
地理教学活动中的八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地理教学活动为学生而存在,所以学生占据着中心地位,地理教学活动的,最终任务是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根本目的,未达到经理叫什么地必须有气主导作用的地理教师来组织,并且只有通过地理课程和地理教学方法作为中介,运用教学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此任务。地理教学目的是否完成或达到什么程度,还必须从学生身上得到体现,通过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来判断,在整个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学教目的、课程、方法、评价、管理都要不同程度地受到教学环境的影响,同时以上要素也可以对教学环境产生反作用。三地理教学论的研究任务。
地理教学论,最终的目的是揭示地理教学规律,指导地理教学实践,因而构建地理教学理论指导地理教学实践就是地理教学论的总任务。总任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地理学科的性质及其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在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地理学科的教学目的,研究地理教学在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目的。
通过对我国学下地理课程发展的研究,我国与国外地理课程的比较研究,探索地理课程与社会需要,地理科学的发展,学生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地理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作用和分类,认识各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适用条件和场合,寻找各种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化组合,探索设计新的地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探寻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剖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接受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各种特点,研究如何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有机的融合这些方式。研究各种地理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及其特点,为地理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探索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途径。
研究地理教学环境的作用以及如何成功的,创设良好的地理教学环境,探索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课程内容地理教学手段,以及作为一种教学环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教学论隶属的学科门类。地理教学论隶属于教育科学。
二、地理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它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地理教学论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等一门科学。定位于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
第三节,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广泛涉及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管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等,本节仅就教学论关系最为密切、直接的教育学,心理学,地理学进行分析。
一、地理教学论的教育学基础。
二、地理教学论的心理学基础。
三、地理教学论的地理学基础。
四、是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的。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
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活动诸要素中一个最实质性的因素。第一节地理课程概论
一、地理课程的定义
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二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一,地理科学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肯定理科成建制的扩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推动力,第一,地理学本身的内在动力主要是通过发现并解决新的科学问题而使地理学得到发展,第二,社会需求的推动社会需求,提出新的命题和目标,从而拉动了地理学的发展,第三,技术方法的进步,改变了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手段,从而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三学生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三课程的类型。最常见的课程类型: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之间的界限:
是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生意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的。隐性课程是学生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一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是根据学科发展水平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他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学生活动而实施的课程,也常常被称之为经验课程。三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反,他一改分科课程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做法,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构成一个范围广泛的科目,规定为必修科目,同时尽量是其他学科以及配合。特点,除了学科间的综合而构成一个核心外,需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和掌握,外围课程:是为不同的学习对象准备的,是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四、三级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国地理课程的类型:
有向综合型、活动型、自主性发展的趋势。第二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设置
一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学地理新课程。1.我国新课程改革背景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21世纪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界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希望把长期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应试教育引向素质教育。社会背景――引发教育改革的根本原因 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生存发展面临困境。教育背景――直接原因。世界课程与教学改革蓬勃发展 我国教育现实与使命存在巨大反差 学校知识本位,中国教育优势弱化,学生无法获得全面发展,人格以及个性难以健全,传统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总目标,具体目标。世界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课程价值取向,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教育观,生态伦理观,个性发展观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基本理念 你学习的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课程设计思路
有教育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叫我生存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之列初七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的数量。
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课程目标。
有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
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
第二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地理教学活动的要素: 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
2.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重点)。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之下,一句地理教学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材料,通过整理、分析、综合、概括,是感性认识上升到教学理论高度,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在中学地理教学界应用广泛,尤其是一些具有多年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运用较多。运用经验总结法一般应注意地理教学经验的去伪存真,注意地理教学经验手机的广泛性,注意辩证地收集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注意将个别的教学经验生化为普遍性的教学理论。
3.影响地理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试分析一下,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方法之间有哪些联系。
1)因素: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2)
第二章
1.地理课程的含义:地理课业及其课程,通常来说具体表现为地理课标准和地理教材等。
2.地理课程的功能:是学生掌握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生能力和生产能力。
3.我国地理课程发展的趋势:综合型、活动型、自主型。4.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
a)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两个术语“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习惯”,其中教学计划易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相混淆,教学大纲易与教师的教学提纲相混淆,而“课程标准”这一名称则比较简洁准确。b)课程标准的内容更丰富,涉及领域更广泛。
5.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而教学大纲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课程标准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二教学大纲是最高要资环08.4 徐欣怡 求。
3)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影视清晰地、可评估的,而教学大纲的描述相对笼统、模糊。
4)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地理课程的积极开发者、设计者,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成为教科书的执行者。
5)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教学大纲侧重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6.新教材的特点。
1)重视选取材料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
2)编写者非常重视在教科书中体现学习过程,在教科书中设置如“阅读”、“活动”、“实验”、“研究”等学习栏目,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
3)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层次性和可选择性,客户以让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灵活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4)教科书图文并茂,栏目多样。第三章
1.地理课程目标构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为课程的关键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课程的终极目标。
2.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层级:识记、理解、应用。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4.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材,学生。第四章
1.教材加工方法:精简,补充,调整。
2.教学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生实践情况,教师素养,学科特点,学校环境,认识规律。
3.教学原则六大体系:发挥地理教育功能的原则,广泛应用感性材料,应用乡土地理,科学阐明人地关系,地理事实和原理结合,激发兴趣。
4.地理教学方法的概念;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资环08.4 徐欣怡 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5.地理教学原则:完备性、独立性、简练性。
6.如何运用“大气的热力作用图”,讲解“大气的热力作用”个概念间的关系?试按讲解法的要求,设计讲解词。7.讲授法的优缺点。
优点:a.讲授法能将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简洁、快速的传授给学生,不需要经历地理学家探索地理事象那样曲折漫长的过程,因而在短时间里能够讲授较多的知识。
b.讲授法适应性强,方便、灵活,课堂内活在室内、野外都可运动,并能够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教学脚尖、教学对象修改讲授内容,也能够根据学听讲时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内容的深浅度以及讲授的速度、节奏。
c.教师进行讲述、讲解时的情感,语言的表达方式、逻辑顺序,甚至动作、姿态、风度等,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智力。
d.讲授法还能根据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国内外时事以及当地或学习的实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缺点:a.教师讲授得完善,不等于学生理解的完整,知识的传递“并不像传递物理东西那样直接简单。
b.教师的讲授假设全部为学生所领会,也并不等于学生就会应用。c.过长时间的讲授也不易维持学生的注意。8.主板书的种类:纲目式、表解式、图示式。
9.演示法: 是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者进行示范试验,使学生获得对地理事物感性认识的方法。举例说明。演示法的注意事项:
1.和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密切联系; 2.演示的时间要及时;
3.对于重点内容进行演示,无关紧要的内容可以不演示; 4.演示应突出实物的主要特征; 5.演示的数量应该适量。
资环08.4 徐欣怡 10.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11.“纲要信号”图表,就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教师所讲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文字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各种形式,把教科书中大段大段需要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
12.发现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13.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
①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 ②作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③创设情境,使学生面临矛盾;
④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⑤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相结合,加深理解; ⑥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14.运用发现法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②善于引导,讲求实效;
③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15.发现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般而言,一下几个方面的地理教学内容可采用发现法:
①在学习新的地理概念、概念性结论或解释地理知识间联系的教学内容时; ②在新旧地理知识联系密切、新学知识相对难度不大时; ③在学习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时。
16.情境教学法:提供学习资源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效率的一种教学方式。17.案例的呈现方式 1.先案后理型 2.先理后案型
3.案理同步型
18.分析一下,案例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举例说明有说明不同?
资环08.4 徐欣怡 19.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步骤。
发现问题或疑难
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性质 提出可能的解答或假设 选择一种合理的假设
对问题解决的总结评价
20.合作学习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第五章
1.地理教师的角色: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2.有人认为,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的结合固然完美,但这是理想化的甚至是矛盾的。因为,一位教师要做到二者兼顾,难度非常大。你认为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3.学案: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编制的供学生课外预习和课内自学的学习方案。
4.地理学案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知识结构,学法指导,技能训练,学生反馈,新课预习。
5.运用学案进行教学,主要是安排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这是否意味着完全排除了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为什么?
6.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教研人员或评委,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第六章
1.地理学习过程环节。
2.地理表象形式:单独地理表象、普通地理表象、想象地理表象。3.地理学习兴趣分类:直接兴趣、间接兴趣、相关兴趣。
4.图像教学教师应引导转变:从知识点识记到空间概念的落实;从图像信息归纳到地理规律的分析;从现实素材采集到地理图像的设计。
5.设计一节地理课的教学活动,从中体现“生活经验”、“科际联系”、“地域文化”、“全球视角”等要素。第七章
1.地理教学测量:对测评对象的特征、属性、及其运动、发展规律的定量描述。
资环08.4 徐欣怡 2.相对性评价:以一个学生的地理成绩与同一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互相比较,从而确定该学生的地理成绩的水平或程度。
3.诊断性评价:是在新的课程或某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价。
4.地理学习评价信息的收集途径:观察,访谈,问卷,测验。5.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举例说明)
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学生自评; 6.开展学生自评的关键内容。
重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培养;给学生提供评价的参照标准;保存学生自我评价的记录;对学生自评进行评价。
7.试卷编制的步骤:确定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目标,标志双向细目表,编制试题,测验试卷的编辑,确定评分标准。
8.评课: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的分析和评价,是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一些现象做出的解释。
9.评课的基本原则:促进提高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因人而异原则。10.书P220 第二题。第八章
1.地理教学计划管理:就是通过对地理教学工作和活动的按排,控制和指导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从而使地理教学活动处于良好状态,并取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2.对地理教学实施管理的过程:指导、协调、组织、调节。第九章
1.地理教学硬环境是有学校内外各种物质的、物理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有形的“环境”。它由地理教学设施、地理教学信息载体等构成。
2.地理教学软环境:有地理教学信息、地理教学组织、教学形式、课堂氛围、教学情境等构成。
3.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可样教学环境和课外教学环境两方面的关系?
考试题型:填空(15’)名词解释(15’)简答(20’)综合设计+辨析(34’)论述(16’)
资环08.4 徐欣怡
第三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学地理教育是运用地理知识培养中学生的教育活动,是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教育基本目的:1.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教育目的;2.培养地理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目的;3.地理思想品德教育目的。
三项目的间的关系:
1.地理知识、技能教育是基础;任何能力都是以知、技为基础,在知、技的学习中逐渐发展的,同时,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智力的发展。而地理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在具体的知识技能教育上体现出来的,其过程与知、能教育过程同步。
2.培养地理能力、发展智力的教育目的既是地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指向目标,同时也对其它两项目的有促进作用;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道德知识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思想品德教育是具有根本性质的保证性的目的;决定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高尚的思想品德。三项目的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强调其中之一方面。
第二章:
课程标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用以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体现国家对地理教学的统一要求。课程标准更强调国家对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内容设计:
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安排: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
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课程内容设计:
基本理念:
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设计思路
1、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4、高中地理选修课程由七个模块组成。“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各2学分,36课时)
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高中地理选修课程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本课程标准对选修课程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部分学校因条件不具备,可暂缓开设“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但应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开设。
5、报考普通高校相关专业(如地学、环境、农林、水利、经济、管理、新闻、旅游、军事等)的学生必须修满地理选修课程4学分。
第三章:
中学地理教材与地理科学的关系
联系
①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从地理科学知识中选择而来,反映了地理科学体系的基本结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地理学
②中学地理教材反映地理科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 ③中学地理教材的水平受地理科学的发展水平制约 ④中学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与地图学的关系。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图,有关地图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中学地理教材的一部分 区别
①地理科学立足于揭示地理规律,发展地理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地理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形成的知识体系,使用地理科学知识来教育学生,发展教育事业 ②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狭小,仅是地理科学的一部分
③地理科学关心的是科学价值。而教材更关心教育价值,教材只选择教育价值大的内容 ④地理科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的研究是教学方法 中学地理教材局部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局部分析的方法
1.划分教材的知识组成(结构分析),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教材知识的内部联系,将章节教材划分成若干个小的组成单位。即教学中的知识单元,称教学因子 教学因子的划分 方法: ①以教材的黑字标题为依据
②根据区域的自然和经济特征的结构来划分(位置→地形→气侯等)③突出重点内容,中心问题式划分
2.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即各教学因子间的联系—逻辑关系。弄清教材的结构。
教学因子关系类型:并列、主从、递进(含因果关系)等。
3.确定教材的外部联系,包括前后知识联系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等
原则 :相关性,适应学生水平,利于知识体系形成,利于发展智力
外联类型:比较外联:用于建立新概念。加深外联:运用其它科学知识。应用外联: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4.确定教材的能力培养目标,每一章节都存在着多种能力培养因素。教师要弄清层次(操作及想象、观察、分析、综合、推理、记忆等),确定每一章节的重点能力培养目标 5.分析教材的教育作用——品德教育目标
6.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
新课程在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的课程观
1、旧的的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而存在。
2、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强调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要给予新的内涵!
新的教材观:
1、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有助于引导教学,有利于培养能力,有益于实践活动。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
2、新教材的调整要点(表达方式上的调整)
旧教材: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新教材: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旧教材: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新教材: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鼓励 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旧教材: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终结 新教材: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新的教学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四章:
地理感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地理事实知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
地理理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加工而形成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地理概念: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在感性知识基础上经抽象概括而成。分为:单独地理(地名)概念、一般(普通)地理概念和集合地理概念
地理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的知识,是人们在地理现象、地理景观等地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而得到的知识。包括:地理联系的规律、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
地理理论:反映广阔地域中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及其规律的地理知识,是由概念和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
地理记忆表象: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大脑记忆的过程而形成的地理事物形象。
地理想象表象: 是对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综合加工而成的从未感知过的地理事物形象。地理技能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地理智力技能是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头脑里遵循的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 地理动作技能是在地理实验活动中,学生以一定的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动作。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各种地理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属特殊能力。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人地关系理论对地理教学过程的重大指导作用 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
人与环境都是物质的,是可以认识的 人地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人类与环境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2.以辩证唯物主义人地观指导地理教学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自觉性和能力。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线索的新型教学内容体系。
二、地理教学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1.广泛性:地域范围:乡土—国家—地球—宇宙。认识范围:自然、社会
2.综合性:地理教学内容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地理环境,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分析—综合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3.区域性:
地理教学内容以具体空间区域为认识研究单位,重在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
三、地图广泛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任何有效的地理教学都要充分利用地图。因为地图既是地理教材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已成为地理教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因而也成为地理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四、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广泛联系实际的过程:联系生活,联系时事,联系其它学科 地理技能及其分类
地理技能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动作或智力活动方式。分类:
地理智力技能:地理观察调查技能,地理分析技能,地图、图表的识认技能
地理动作技能:地图图表的绘制技能,地理仪器的使用技能,地理统计、计算技能 地理智力技能是认识地理事物或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头脑里遵循的合理、完善的活动方式 地理动作技能是在地理实验活动中,学生以一定的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动作。学生学习掌握地理技能的过程 1.认识地理技能阶段:
教师讲解 并提供示范(明确目的,提供示范)目标:在学生头脑中进行活动定向,形成活动映像,这是形成地理技能的起点和基础。映像的清晰度是关键。
2.重复实践,自我体验阶段:(练习阶段)地理技能是依靠学生多次有效的练习,才能使学生掌握动作或心理活动方式并趋于自动化,从而形成技能。
两种技能练习的过程不同:
智力技能:练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式和方法
动作技能:练习的过程是练习中的活动映像与头脑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动作表象(教师教学中形成的)不断对比,协调的过程。
3.活动自动化阶段(形成地理技能阶段)地理技能形成的明显特征是“活动自动化” ——不需要由意识对活动进行一一调节和控制,而能自动实现,即“运用自如”。两种地理技能达到自动化的标志是不同的 :
地理智力技能的自动化标志:内部语言控制。地理动作技能的的自动化标志:动觉控制
4、两者在教学上应注意的要点
以掌握地理知识为前提,以反复练习为途径。地理智力技能应注意概括其步骤。地理动作技能在于动觉控制的练习发展地理能力的途径
1、重视非智力因素在地理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1)根据学生先天素质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拓展学生能力(2)激发兴趣与动机:浓厚的兴趣和正确的动机利于能力的发展
(3)培养良好的意志、性格等,良好的意志、性格等品质利于能力的发展
2、搞好双基教学是发展地理能力的基础
①地理知识与地理技能的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能发展学生地理能力。但只有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活动才能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进行启发式教学 加强地理技能的系统训练
②促进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关键,知识、技能的迁移过程就是地理能力的形成过程。
发挥重点地理概念和规律的作用 使教学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知、能的顺利迁移 道德要素间的联系
1、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2、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关键,任何道德观念与情感只有在持久表现出道德行为时,思想品德才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形成。
3、道德情感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中起调节作用,是道德观念向道德行为转化的驱动力。地理道德观念的形成
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经过地理知识向道德知识的转化,再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的信念,而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例:“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的形成
地理知识:自然资源的性质、分布、开发利用现状等。道德知识: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珍惜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应该成为社会公德。道德观念的形成:学生对上述知识中珍惜自然资源等道德知识的认识还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否成为学生的道德观念,还需要一个接受观念的过程即“信服”的过程。这与学生的原有道德基础及教师的讲解是否生动有说服力有关,也与教师的观念有关。
第五章:
功能分类法:按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性质,即功能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基本教学方法:
①组织教学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自学、程序法、发现法、纲要信号法等 ②认识活动的方法:观察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记忆方法、问题解决法等
③提供认识对象的方法(教学手段):教科书、地图、直观教具、电化手段、计算机多媒体等
④组织教学的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发生直接行为联系的活动方法,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外在形式,其优劣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状态与过程。讲授法特点及运用
定义:教师通过讲述、讲解地理知识,达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的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 特点:
①教师控制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教学与知识的传递过程结合在一起。
②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组织方法。时间短、知识传递效率高。
③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示范地理技能、地理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学生一般缺少学习地理技能的自我体验与实践的机会。讲授法的运用要求
①教师要熟练掌握教材,讲授中要脱稿。
②讲授语言要清晰、准确、生动形象,音量与速度适中,要用普通话。
③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④应用直观教具:如地图、图片、模型 ⑤注意学生的状态与情绪。谈话法特点及运用
定义:教师通过与学生相互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由于谈话法的形式大多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故又称地理问答法。特点:
①也是一种教师直接控制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方法。但和讲授法不同,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思考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②谈话法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程,又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新旧知识的结合。
③一般只适用于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活动中,对于与学生已知知识联系不大的新内容,存在局限性。
谈话法的运用要求 ①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谈话的中心问题有周密的准备,拟定谈话提纲。②教师的提问应明确、具体、难易适当,问题要有逻辑关系。③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不得任意打断。④面向全班提问。⑤及时结论,对学生的答案给以肯定、否定或补充等评价。讨论法特点及运用
定义: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学生或分小组进行,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方法。
特点
①是教师间接控制学生活动的组织方法。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讨论的内容和方法指导,控制讨论的进程,但一般不参与或少量参与讨论。
②培养学生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探索问题实事求是的精神。③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准备知识及论证阐述问题的能力。④“时耗”较大,知识获取速度较慢。讨论法的运用要求
①明确问题和方法,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②鼓励学生发言,注意普遍性。③注意控制讨论进程,不要跑题。④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
指导自学法特点及运用
定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它参考书,地图册,观察各种地理图象、模型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并培养学生独立获得地理知识的能力的组织方法。
特点
①教师间接控制学生,只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讲清学习方法,全部过程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②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独立思考的优良品质。
③适于各种地理知识的学习。④相对削弱教师的示范作用,应与讲授法相结合。指导自学法的运用要求
①明确学习目的、内容、方法、要求。②教师巡回指导,共同问题,集体辅导。③培养良好的学风,指导学生形成自学地理知识的技能。④要及时检查学习效果。认识方法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发展地理能力的心理活动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易被觉察而又决定教学过程实质的基本方法。
分析法:把地理事物整体分解成部分,或是从整体中区分出个别的特点、个别的方面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把地理事物的各组成部分或不同特性、不同方面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空间分析—综合的一般步骤
a.分析地理事物的范围和地理位置,这是起点
b.根据地理事物的结构划分地理事物的组成部分
c.分析各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各部分在构成地理事物整体中的作用 d.分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结构联系
e.综合各部分的特点及联系——要素特点的联合,是综合,不是拼合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觉活动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是学习地理感性知识,建立地理表象的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
定义:确定事物(2种以上)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适用于同类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间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法常用于帮助学生建立新概念,区别地理事物的特征等。
比较法的类型
并列比较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凸聚比较法:把某一地理事物与其它几个地理事物同时进行比较的方法。
综合比较法:对区域地理要素进行多方面比较,以获得总体特征的方法。
归纳法:从具有相同属性的地理事物特征中,概括出该类地理事物一般特征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推理方法。称归纳推理。归纳的一般步骤
a.确定被概括的地理事物的范围。应是同类或具有同种属性的。b.概括各地理事物的共同点,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
c.推出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征。
演绎法:运用一般地理规律或理论认识具体地理事物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推理方法,称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一般步骤 :
a.根据地理事物的特点、性质,选择必须的地理规律。
b.运用规律推理具体地理事物的特点
教学手段:指地理教学用具及其使用方法,是组成地理教学方法的要素之一。
中学地理教学地图:也称学校地图,分教学挂图、地图集、教材附图和插图、暗射地图、地球仪(立体地图等)。
课堂教学方法的横向结构:三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方法亦即认识方法、组织方法、教学手段在组成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时的联系方式,构成课堂教学方法的横向结构。
同一功能的各具体教学方法在组成课堂教学方法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教学方法序列,构成了课堂教学方法的纵向结构。包括认识方法结构、教学手段结构、教学组织方法结构。观察的教学组织方式
①教师讲、学生看—讲授法
②教师先讲,学生再独立观察—讲授+练习③学生独立观察,教师指导—指导自学法 挂图的使用
1、指图规则
教师的站位,不能挡住学生视线
指图的位置要准,忌空指图
图上的点、线、面状地理事物要区分指法
指图杆的运动方向应与教师的语言相符合
速度要慢,并与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相符
2、师生共同观察和分析地图,引导学生思考,忌教师独白
3、与其它手段配合,如略图、桌面图等
4、可以使用辅助标记和符号突出某一内容
横向结构中认识方法、教学手段、组织方法的关系 ①认识方法决定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
②教学手段提供学生认识活动的对象,是认识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认识方法的效果。③组织方法是使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认识方法进行学习的保证措施,影响教学手段的使用效率和认识方法的效果
纵向结构中各具体教学方法间的关系
①纵向结构反映的是与学生的认识活动阶段相对应的认识方法序列,以及与认识方法序列相对应的教学手段和组织方法序列。是教学过程中各具体教学方法使用的先后顺序。②纵向结构中,同一功能的各具体方法间相对独立,每一个具体教学方法是由认识阶段的需要决定的,不是由前面的方法决定的。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步骤
1、先确定认识方法
2、再根据认识方法确定教学手段
3、最后根据认识方法和教学手段确定教学组织方法
4、整体的平衡与调整
第六章:
地理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探究式学习通过设计和创造恰当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实践活动,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再得出共同的结论。
研究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目标评价是以教学目的为标准,通过检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地理能力的发展等情况,确定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地理教学进行评测的过程,通常的期中或期末测验就属于这种评价工作。
标准化考试: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起来,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
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对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项要素的状况及各环节的活动水平进行评定测量的工作。
课堂教学模式的分类
1、按照教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程度分为: 封闭型:教学内容与过程完全由教师决定
引导型:师生共同明确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探索和多种解释 开放型:师生共同讨论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的分类: 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的分类:讲解——接受式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咨询——研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基本程序与特点
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给学生提供需要调查、探究的问题范围及所要使用的方法 第二阶段,引导学生确定调查、探究中的困难,并把困难转化为问题 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尝试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案
第四阶段,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和整理资料,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一致的结论,并加以验证 特点
①适应于多种教学内容
②可以较好的把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培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综合在一起,较全面的达到各方面的教学目标。③要求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而且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插入必要的讲解。研究性教学模式及基本程序与特点
基本程序 第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选择并确定研究的课题 第二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案和组织分工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进行研究
第四阶段,学生讨论,教师解疑,学生提出研究成果 第五阶段,各组学生交流研究的方法、体会等
特点
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完全开放的教学模式。适宜于学生按照类似科学研究方式进行学习与实践活动,可以得出全新的结论和观点,制造出新的产品。
②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创新,利于培养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③耗时多,实施难度大是其明显的局限性 课前备课步骤
①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划分教学因子,列出提纲
②研究学生实际,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等
③拟定课时教学目标(目的),a.知识与技能目标b.过程与方法目标c.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④设计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因子,按认识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方法的顺序来设计(采用表格)⑤设计板书提纲 教案的格式
基本项目:课题、教学目的(目标)、重点及难点、课型、课时、教学方法(结构)教学过程(环节)安排,其中,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有关。如:讲解——接受模式的教学过程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巩固、布置作业等 课后分析
目标评价的基本工作
1、确定目的(测试要达到的目的。如诊断)2.、制定目标(三维目标或识记、理解、应用等)
3、明确内容(测试所覆盖的内容)
4、试题的编选(定题型、设计题目与评分标准、组卷)
5、测试成绩的评定(判卷、计分)
6、试卷的分析(学生答卷情况分析、试卷质量分析)
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教师的活动
教学态度:课的准备、对学生的态度、教学责任心
教材处理 :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处理、教学因子的关系处理、教材的外部联系 教学方法 :认识方法的准确度、教学手段的恰当、灵活、先进性等、组织方法的灵活与恰当性
教学基本功 :口语表达、板书、板画(图)、教学姿态:
课堂结构 :教学环节搭配、各环节时间分配 ②学生活动
学习态度 :目的、兴趣、对教师的态度
学习习惯和方法:纪律、用具、技能、思维活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教学效果:知识的掌握、技能训练、能力特长、思想教育 ④其它:教具质量、室内环境、对环境的态度等
第四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复习
1、地理教学论是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系统,研究组成地理课程与教学系统诸多要素相互作用的本质,认识和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2、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3、隐性地理课程,是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传递给学生地理学习信息的教育活动和学生自发的地理学习活动。P40
4、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问题,激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P153
5、微格教学:
6、教学活动的根本要素:
7、心理品质的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这个内容不是书上找到的)
8、口头表达语言的特点:⑴语言学特点:字正腔圆的语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得当的语速。⑵专业性特点:科学准确的词汇、生动形象的语言、逻辑清晰的概括。P165
9、说课类型:研究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示范性说课。P159
10、目标陈述法的特点有哪些:P132
11、教学设计的内容有哪些:P123
12、新课程的基本理念:P49
13、分科课程的优点:P41标准链接下第二段
第五篇:《地理教学论》复习资料
地理教学论
一、填空
1、地理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学生)、(地理教学目的)、(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地理教学环境)八要素。
2、地理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有(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艺术性)。
3、从地理课程理论角度分析,地理教学形式呈现方式可以划分为(显性地理课程)和(隐形地理课程)。
4、活动性课文的基本特征是(互补性与灵活性)、(开放性与参与性)。
5、地理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理论演绎法)、(经验概括法)和(实验实证法)。
6、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有:(讲解)、(自学)、(引导)、(咨询)。
7、说课的功能有:(加强交流)、(提升研究)、(反思成长)。
8、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9、地理教育的学科特点(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艺术性)。
10、地理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背景分析(课标要求与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11、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
12、地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社会性)、(边缘性)、(概论性)。
13、(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中阐明了地理作为独立学科学习的必要性,确定了学校地理教育各个阶段应学习的地理内容和教学原则。
14、地理教学设计的特征是地理性、继承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五方面。
15、地理教学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是(地理课程),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
16、说课的类型有(研究性说课)、评比性说课、(示范性说课)。
二、名词解释
1、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
3、地理课程:地理课业及其进程。通常来说,它具体表现为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
4、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解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任务,为实现教学目的而采用的符合教育和认识规律的手段和方法。
5、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因此,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6、地理教学设计: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确定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的方法和步骤,并作出系统安排的过程,是一种解决地理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
7、学校地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学科课程,包括学术性地理课程和活动性地理课程。学术性地理课程还包括地理必修课和地理选修课。学校地理课程具体通过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教材等来实施。
8、学校地理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编选的材料。
广义: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
狭义:是指地理课本,或地理教科书
9、地理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控、改进教学的功能,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是地理教学活 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0、地理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为达成地理教学目标,根据特定的地理教学内容,而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方式、技术、策略、步骤及行为的总和。(地理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教学目标、受特定教学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守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是采用符合教育和认知规律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
11、地理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
12、学校地理课程标准:是指导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的,是教学领域里的法规,体现国家对地理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
13、部门地理教学论:是中学地理某一教育活动或某一范围教学内容的教学法,研究具体的地理教育活动规律与方法。根据教学法研究的内容又可分为区域地理教学法,及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法,是中学地理教育的一般规律与原则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14、地理教学过程系统:是由地理课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功能系统,各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5、说课: 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 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地理说课是指地理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或研究人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导手段阐述某一地理课题的教学设计,并与听者一起就地理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及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共同研讨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地理教学研究过程。)
16、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通常由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以及师生互动等要素组成。
17、地理教学过程系统:地理教学过程系统是由地理课程、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与评价、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
18、显性地理课程:又称正式地理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地理课程;是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地理课程。
三、简答
1、地理教学活动八要素及其作用
学生: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占据地理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是教学活动中的根本要素。(主体、中心、根本)
地理教学目的:地理教学活动的基本因素,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说明了为什么要组织地理教学活动。(基本)地理课程:指地理课业及其进程。地理教学活动中最实质性的因素。(实质性)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不可替代的因素。教师决定教学认识的方向、内容、途径等,并且对他的结果和质量负责。(主导)
地理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
所采取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是教学活动中较活跃的因素。(较活跃)
地理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控、改进教学的功能,是对教学的价值判断,是地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可缺少)地理教学管理:是地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因素。通过管理建立起稳定的地理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和教师积极性,保证地理教学目的的实现。(保障)地理教学环境: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空间或氛围中进行。(重要但易被忽视)
2、列举新课标倡导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及教学程序?(1)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提出议题→小组讨论→观点辨析→师生评价→归纳总结(2)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确定主题→制定方案→收集资料→提出假设→得出结论→迁移运用(4)参与—活动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提出问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5)角色扮演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确定问题→角色分配→表演→讨论评价→总结
3、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2)地理学科的知识特点
(3)教材内容安排及组织形式
(4)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征(5)学校的设备条件
(6)地理教师自身的条件
4、科学与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任何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是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的和选材原则,从这门课程所对应的那门科学研究成果中选择出来的。区 别:
①从范围方面看:一门科学研究的范围比课程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②从任务方面看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探讨未知的世界,课程的任务是将 科研成果挑选出来,传授给受教育者。
③从功用方面看 :作为一门科学,其功用要宽广得多;而作为一门课程,共功用狭窄得多。④从方法方面看: 科学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所用方法是教法和学法。⑤从发展历史方面看:科学发展的历史自然要比课程的发展历史远久得多。⑥从价值观方面看 :科学在于探讨与研究,课程在于传授和学习。
5、简述地理教学实践的意义?
①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认识体验领域;
②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③可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 ;
④可以培养学生认识、改造地理环境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
6、国外地理教育改革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1)适当增加地理课程的课时;
(2)设置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地理课程;
(3)突出学生发展和地理教育的需求,打破地理学科式的课程内容以体系;
(4)课程标准知识要点粗化,说明及教学要求细化;减少教学内容主题,增加单元教学时间;(5)开展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转变传统学习方式,等等。
7、简答说课、备课、上课的联系
(1)说课以备课为基础,是对备课成果进行的理论提炼与反思。说课是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进行更为系统的理性思考。
(2)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使得教学目标的确定更加合理,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保证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学会提供保障;对教学程序重视,推动了备课质量的提高,并提升了上课质量。
8、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保持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平衡,起到调控作用;(2)把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起到桥梁作用;(3)对开发学生智能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4)使教学活动有秩序的进行,起到指示作用;
(5)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起到显示作用;(6)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强化作用。
9、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原则(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原则;
(2)经常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直观教具的原则;(3)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的原则
(4)地理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10、简述国外中学地理课程的改革特点(1)地理课程地位,设置类型多样;
国际地理课程改革使课程地位在基础教育中明显提升,其特点是:地理课程一般作为必修课程;地理课程设置多样化;地理课程年限长;地理课时较多。(2)地理课程目标全面,重视能力培养;
国际地理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的发展(3)课程组织以区域学习或专题学习为基本结构;
(4)地理课程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是世界各国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人地关系为核心,以可持续为核心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11、简述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
(教材加工、语言表达、动手表达、指导实践、开展活动以及运用技术等能力)(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12、地理教材的整理分析(主要从教材的发展背景分析、内部联系分析和外部的联系分析)(1)发展背景分析: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社会的发展变化、地理科学的新进展、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几个方面的分析。
(2)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主要是地理教材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和组织形式分析。(3)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指高中地理教材、地理教材与相关学科以及学生生 活之间的联系分析。
13、怎样科学合理的安排地理课堂教学时间?
(1)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整体时间分配(2)应保证学生的时间
(3)科学规划每堂课的时间分配(4)应尽可能地增加学生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的遗失
(a课堂偶尔事情引起的中断 b过渡时间过长 c练习时间不当)
14、什么是地理教学模式,它包括那些组成要素,具有那些特征
(1)地理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地理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2)组成要素: ①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 ②地理教学目标 ③地理教学程序 ④师生互动(3)特征:①完整性特征 ②中介性特征
③操作性特征
15、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的类型以及其程序
地理教学过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通常由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以及师生互动等要素组成。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
(1)讲解—接受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检查反馈(2)自学—辅导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提出要求→独立自学→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习总结(3)引导—发现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提高总结(4)咨询—研究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提出课题→设计活动→收集资料→研究课题→总结评议
16、地理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解决问题的手段。地理教学论研究的主要方法有:
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一般要经过选定课题、积累资料、提出假说、理论推理、实践检证、成果评价等步骤。
17、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与关系(1)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2)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3)正确处理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
18、地理教材的运用包括哪些方面? 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2)树立“一标多本”的教材观(3)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4)树立开放的教材观
运用地理教材的基本策略
(1)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材内容(2)依据教学逻辑,梳理教材内容(3)为了学生发展,拓展教材内容
19、地理教学论学科名称的演变 地理教授法(1904)——地理教学法(1919)——地理教材教法(1960S)——地理教学法(1970S末)——地理教育学(1980S)——地理教学论(1990S)20、简述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1)社会发展:开拓了地理课程的视野,对课程提出时代性的要求。
(环境观念 全球性问题)
(2)经济发展:(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经济全球化)(3)文化发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21、中学地理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1)是学生活动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是学生收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3)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进一步发展;
22、简述说课的内容(1)说课程标准:把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相应要求作为说课课题的指导思想,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驽地理教材和指导地理教学设计。
(2)说教材内容: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的载体,是地理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信息来源。说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与难点。
(3)说教学方法:说教学方法主要涉及方法选择的依据和方法的优化组合两个方面。
(4)说学情学法: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情至关重要,说学情既要分析学生的整体特点,也要分析学生间的差异,切勿空泛化。说学法,具体要具体说清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两个问题。(5)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及其依据,要逐点解释教学思路设计的依据,依据的解释要联系教法、学法、教学手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方面加以说明。
23、简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1)课程的内容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2)课程的建设理念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建设理念。必修、选修、地方、校本、综合实践活动(3)课程的学习理念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理念。(4)课程的技术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技术理念。(5)课程的评价理念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是是高中地理课程的评价理念。
24、我国大陆地理教材有什么特点?(1)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渗透研究性学习、创设教学的空间、联系生活的体验、注重内容的应用、文图互补的形式
(2)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突出人地关系、重视信息技术、符合学生心理、体现国际视野(3)鲁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体现面向全体、紧扣发展主线、做到三个有利
25、中国版地理教材的特点
探究的呈现方式、鲜活的学习内容、多样的课程资源、丰富的图表类型。
26、简述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的内容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2)课程的学习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3)课程的建设理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必修、选修、地方、校本、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的技术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
(5)课程的评价理念——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27、简述讲授法的特点及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特点:①信息量大;②灵活性大,适应性强;③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④缺乏学生直接实践和及时作出反馈的机会,有时会影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的存在。基本要求:①认真备课;②教学语言要准确;③充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④讲授的内容宜具体形象,联系旧知;⑤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板书与直观教具
四、论述题
1、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讨论预设
什么问题可供讨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设计讨论问题的内容。问题的设置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按照“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认知盲点、疑点、模糊点和发散点寻求突破怎样表达讨论的问题。对讨论问题的表达要明确、具体,要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讨论问题的关键预设什么样的讨论程序。课堂教学讨论的基本程序:展开问题情景,提出讨论问题;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观点雏形;组内交流研讨,教师广泛参与;小组代表发言,组间相互评价、完善;教师评价,实现师生共进,切记只有问题、只有形式,没有结论的讨论。
2、分析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在结构上的差异
差异表现:地理教学大纲由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考试与评估、教学设备和设施六部分组成;地理课程标准有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措施四部分构成。
差异分析:课程设计从经验设计变为理性:理性表现在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明确表达,也反映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设计上。
课程内容从学科本位变为学生发展本位。地理教学大纲强调的重点是学科的系统性,这种系统性是按照学科逻辑所划分的知识类型,以知识点的形式呈现出来,表现出学科本位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表述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从刚性“要求”变为弹性“建议”。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求的语言表述偏重商量式的语言
3、论述如何开展地理探究性学习。
(1)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经常处于探究的冲动之中;
(2)探究要有问题空间,探究的开展主要是问题的设计。问题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设计,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提问;
(3)教师设计问题主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考虑:内容上,教师设计问题 必须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太难太简单都没有探究的意义;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的设计一些发散性问题和因果性问题;
(4)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5)探究要有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
(6)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教师的目的就是增加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形成探究的思考方式,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4、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地理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用和价值。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体系,通常由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程序以及师生互动等要素组成。区别:
(1)地理教学模式是地理教学方法论中的理论性部分,常被人称为“小型教学理论”。
(2)地理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用以组织和实施具体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策略体系。
(3)教学模式是一个广义化了的教学过程,它往往可以用于各种科学的许多不同课题的教学,一种教学方法则用于一个具体地理课题。联系:
(1)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对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化和提高。
(2)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是旨在研究已有的,或尚待开发的地理教学过程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和实践的基础。
(3)习惯上把教学模式视为“宏观方法”,而把具体的地理教学方法视为“微观方法”。(仅供参考)
5、论述地理课程的含义,类型及划分依据与影响因素
含义:地理课程就是地理课业及其过程,通常来说,他具体包括地理课程标准(或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材(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册,音像教材)等。类型及划分依据:
(1)显性地理课程与隐性地理课程,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依据;(2)必修地理课程与选修地理课程,从地理课程实施来区分;(3)分科地理课程与综合地理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区分;
(4)国家地理课程、地方地理课程与校本地理课程,从课程的管理主体来区分。影响因素:
教育实践表明,课程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地理课程发展是“三因素”综合制约的结果。“社会、学生、地理科学知识”
(一).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1)社会发展
开拓了地理课程的视野,对课程提出时代性的要求(环境观念 全球性问题)
(2)经济发展
(新现象、新问题、新方法
经济全球化)(3)文化发展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二)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设置的。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1)影响地理课程类型的设置——必修、活动、选修(2)影响地理课程目标的设计——统一和衔接(3)影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逻辑顺序
(三)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现代地理科学的两个发展趋势并存
过程、实验、微观
全球、宏观、综合
地理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地理课程的知识教育目标要做出相应的变革,应当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地理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而且要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其应用,还要了解地理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详细版本)简述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因素
(1)社会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①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社会发展开拓了地理课程的视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无论在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方面都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 式,也导致了传统意识观念的变革;社会发展除了对地理课程具有传统意义的需求之外,还有时代性的要求;社会发展要求设计新的地理课程时,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加强分析综合的力度,加大理解问题的深度,侧重于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结合,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的结合。
②经济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现象、新趋势,将极大丰富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对地理课程的深化并与社会经济的实际结合提出了挑战。经济发展中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经济空间概念,改变以往区域经济自成体系的封闭状态,使得地理课程的有关内容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补充。
③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文化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区域文化景观的变化和差异方面,进而体现于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明。物质文化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往往表现为直接性和动态性的内容;制度文化使得地理课程的设置应从此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素质和积极的社会态度;精神文化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改造自然界,逐步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行为准则。在地理课程中应从此角度强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并把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
(2)学生因素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课程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设置的,地理课程不仅受社会因素的制约,而且受学生因素的制约。学生地理认知的发展有赖于地理课程的指引,地理课程的设计也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差异以及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需求。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差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类型的设置。
②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目标设计。
③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影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3)现代地理科学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地理科学知识与地理课程内容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类长期积累的极其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是地理课程的重要源泉。地理课程知识的发展对地理课程的内容与结构的改变均有重要的影响。社会需求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进步也为地理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使地理科学研究水平日益提高,并促进现代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条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
6、联系实际谈谈一个合格的地理教师的职业素质(1)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①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
②广博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2)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①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②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 ③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 教育机智(3)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教育事业 ②热爱学生 ③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7、新课程倡导的四种地理教学过程模式的教学模式以及评价(1)讨论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程序:
①提出议题。②组内讨论。③观点辨析。④师生评价。⑤归纳总结。
评价:讨论式教学模式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和价值观,适应于科学观点的树立、科 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有利于对知识的深入分析思考,以及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但这种教学模式较费时间,掌握知识的效率也不如探究式和讲授式。(2)探究式地理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程序:
①确定主题。②制定方案。③收集资料。④提出假设。⑤得出结论。⑥迁移运用。
评价:探究式教学过程模式适应性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教学内容。在准确把握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下,提倡在实施地理课程新标准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相比,探究式教学模式扔保持着明确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的教学任务,以及需要通过教学过程解决的知识与技能问题的优点。区别是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不是教师的讲解,而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和师生的共同探究,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要防止“照本宣科”,但是探究式教学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活动,而且探究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插入必要的讲解,这是需要在课前设计时充分考虑的。(3)参与—活动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程序:
①提出课题。②设计活动。③收集资料。④研究课题。⑤总结评论。
评价: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能使学生从比较被动的学习状态过渡到学会学习,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模式的应用对教师的要求高,难度大,也费时间,所以教师教学水平不够,课时不足,外部条件不具备时不宜采用。(4)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模式 教学程序:
①确定问题。②角色分配。③表演。④讨论和评价表演。⑤总结。
评价:角色扮演教学模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学习,不只是客观地表达一种观点,而是以一个特定身份表现观点、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助于提高个人认知水平,发现自己的才能,发展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表现能力。它适宜于主题鲜明的实践活动。但这种方式费时较多,自由度较大,应适当开展,并有充分准备,不宜大量开展。
8、如何正确处理地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1)树立“标准本位”的教材观。地理教材在客观上与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真正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新课程的教材观要求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旨在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
(2)树立“一标多本”的教材观。“一标多本”即一个标准,多套教材。在地理教材分析运用中,应注意吸收不同教材的优点,尽可能的使教材资源利用效果最大化,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打下基础。
(3)树立“学生为本”的教材观。新课程地理教材的显著特点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创造天性。教材中运用活动教材的形式设计了许多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题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亲身体验、探索思考,理解地理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4)树立开放的教材观。树立开放的教材观就是要求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将鲜活的地理事项及时引入地理教学,更替教材中过时的地理事实资料,使地理教学过程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发展的动态的地理空间。
9、试论述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
(一)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
1、中学地理基础知识是一个范围宏大,内容广阔的系统。
2、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1)应该广泛联系实际(2)开阔学生的视野(3)促进知识的迁移(4)推动教学改革
(二)地图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1、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又是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2、地图能够全面的反应地理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地理事物及其认识方法的综合性
(一)地理事物的的综合性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行成一个统一整体。
2、地理环境在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变化。
(二)对地理事物认识方法的综合性
1、找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充分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
2、从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认识和总结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分析——综合方法
1、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
2、抓住各要素之间的主要矛盾
3、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的运用
三、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运用比较法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性
(一)地理事物的区域性
1、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之内,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
2、不同区域的地理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二)运用比较法认识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差异性
1、准确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
2、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规律
3、通过比较和归类找出地理事物的差异性
(三)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差异性和运用比较法
1、充分发挥图像媒体、电教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的功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2、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比较和归类
10、论述地理说课的内容和要求
1、说课的理解
所谓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面对同行或评委,系统的说出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科研活动。
说课是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2、说课的内容
说课则主要是体现备课的思维过程,重点是不仅要解决什么,如何教,更重要的是说清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理论依据,说课的重点在于说理。(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3.说教材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4.说教材处理(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选择及其依据 2.说教学手段及其依据
(三)说学法指导
(四)说教学程序
1.说教学思路设计及其依据 2.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3.说板书设计及其依据
三、优化说课的基本要求
1.完整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2.理论性分析和实际操作设计相统一 3.要兼顾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11、地理教材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地理教师为实现地理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正确分析和合理运用地理教材。请你从整体和具体两方面对地理教材进行简要分析。
(一)地理教材的整体分析(1)地理教材的发展背景
①地理教材的时代背景
a.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b.社会的发展变化 ②地理科学的新进展 ③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地理教材的外部联系分析 ①与以往地理知识的联系 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③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科际联系)(3)地理教材的内部联系分析
指教材各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与组织形式。这种顺序和形式是在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并依照一定的逻辑联系所形成的。如并列关系、主从关系、因果关系、层次关系、递进关系等。内部联系分析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明了章节之间或专题之间的联系。
(二)地理教材的具体分析(1)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与技能”是其他教学目标的基本载体 ①明确教学知识点
②划分教学因子(通常为教材框题)
③分析教学因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方式(2)地理教材的能力结构分析
“过程与方法”主要针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①认知能力
地理感知、记忆、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 ②地理核心能力
提出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a.地理观察、实验、调查,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 b.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收集、整理、分析并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c.研究能力
提出问题、设计探究方案、解决问题
实践、表达、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终极目标
①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科学的态度、地理审美的情趣 ②关心地理国情、爱国爱家
③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价值、全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4)地理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 ①每章节、每课题、课时都有重点; ②重点不全等于难点;
③同一难点对不同学生而言,难度也可能是不同的; ④难度也跟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联。(5)地理教材的表述结构分析 ①叙述性课文分析
“说理”是叙述性课文的主要特点 ②活动性课文分析
活动性课文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亮点
12、论述地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一)地理学基础
各门专业学科都是各学科教学论建立和发展的“土壤”。地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现代公必备的地理素养。没有地理学这门学科,也就不存在地理教学论了,因而地理科学是地理教学论必然的理论基础。地理教学活动涉及的首要问题,即地理教学目的的确定,必须依据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地理课程是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最实质性的要素,学校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只能是来自地理科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很关键的两个要素——地理教师和教学方法,也都打上了很深的地理科学的“烙印”。
(二)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为地理教学论奠定基础,是地理教学论的理论支柱。教育学(教学论)的理论框架结构,是建立地理教学论的重要参照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为地理教学论所借鉴和应用。
(三)心理学基础
学生是地理教学现象的核心因素,如何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地理的个别能力差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持求知欲、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等,都需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地理教学目标体系和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制订都必须依据心理学的智力理论所提供的参考框架。
地理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也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营造舒适方便、轻松愉快、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学环境,以及如何充分发挥教学反馈激励机智来促进地理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这也必须从心理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四)行为学基础
行为科学研究个体行为,对人的行为进行微观的考察和研究。人类学习的实质,是一种个体行为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知识、能力和经验的文化活动。学生的地理学习,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系列行为过程中习得的结果。学生的地理学习既有个体行为特征,也有群体行为特征。
(五)系统学基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六)教育技术学基础
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对地理课程设计与地理教学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尤其是视听教学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与技术、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技术等,更是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生动直观,对提高地理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