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时间:2019-05-13 00:2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第一篇: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

六安九中

车福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实现了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新的学习方式呢?新的学习方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主要特征是 “主动、探究和合作”。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笔者以为应逐步把传统的他主学习转化成自主学习,将信息输入式学习(被动接受)转变信息输出式学习(这里知识处于主动运用状态)。此外,要引导学生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一.通过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交流,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通过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为优化教学过程出谋划策,比如学什么内容,怎样学要倾听学生的意见,采取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通过优化作业方法,让学生有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作业的自由,做到作业自主性,并增加作业的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创造性和趣味性,进行交互式批阅,让学生结对帮教,以此培养师生情谊,共同实现新的学习方式的建立。

二.以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育教学方式是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主要因素。有效的教学应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和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采取错位失配策略以鼓励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学习,使他们适应不同的任务和学习情境。要正确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通过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找到数学学科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点,构建有效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行为。

新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根本目标,表现为学生的亲自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因此要综合运用“观察”(仔细查看事物或现象)、“操作”(按照一定技术要求进行活动)、“思考”(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交流”(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探索”(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寻求确保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措施,如在教学中,要做到“四给”:给学生看的时间,给学生想的时间,给学生讲的机会,给学生练的机会。或者做到“五让”: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己看;学生能自己思考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学生能讲得出的问题,让他自己去讲;通过讨论学生能解决的疑难,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学生能独立完成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处理“讲练”关系时,力求做到精讲多练。心理学研究表明,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只能记住所学内容的20%;用教师写学生看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35%;这两者叫信息输入式学习;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70%;让学生动手练的方式,学生能记住所学内容的90%,这两者叫信息输出式学习。输出式学习要动口、动脑,所以效率高。因此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把输入式学习转变成输出式学习。

1.使用“发现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达到学习目的。可使用类比法(比如:分式的统分)、归纳发现法(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分析发现法(如:余弦定理)、直观发现法(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学习迁移发现法(过已知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知识结构发现法(如: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2.运用“研究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研究法”即教师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遵照教学目的,提出富有思考性的研究题目和要求,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研究,得出初步的认识和结论,再让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完成教学过程。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某人在横贯东西的公路上一点A处进行两次步行,一次步行5米,另一次步行3米,问有几种步行方案?终点与A点的位置有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学生开展探究,学生得出8种步行方案,并且归纳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拓展应用。又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学生探究一系函数系数的改变对其图象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数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3.采取“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法,培养后续学习能力

“自学”,就是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和有关参考书,自己动脑、动手理要点、做习题,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过程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也可自我进行,类型主要有:超前式学习、迁移式学习、实验式学习等;“议论”,就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交流讨论教材的知识结构,学习思维的途径,解题规律、经验教训等,可采用小组式、交往式、讨论式合作性学习;“引导”,就是教师运用点拨、解惑、释疑的办法,进行必要的讲解和答疑,从而把学生的自学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

4.设置数学活动课,给学生搭建发展的平台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实验、讲演、游戏、板报等多种形式,调动所有感官以获取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乐趣的课程模式。如在复习《圆》一章时,设计找圆心、硬币转圈(求圈数)、折纸找圆内接正三角形、正十二边形等的边长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知识,而且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主动发展。

5.使用“角色互换”教学法,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通过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参与教学当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而且增加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师确定课题后,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指导,让所有学生回家“备课”。通过划分教学环节、进行板块分解,让一个学生参加一个环节或板块,力求让各类学生都“展示才华”。为增强真实性、实效性,教师应指导成立“学生教研组”、“学生备课组”,推选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教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充当资料员,提供材料、教参,这样充分发挥“学生教研组”、“学生备课组”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们都能充分调动各种学习手段,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落实为自觉行动。

6.运用“情境”教学法,诱导主动思维

运用情境式教学法,可为学生的主动思维创造优化的外部条件。可在新课导入中创设情境,或从生活中提炼,或从复旧中孕新,或从疑点中设置,或从趣味中激发。如用“鸡兔同笼”问题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也可在新课讲授过程中通过激发“愤、悱”心理,创设悬念情境;通过暴露思维过程,创设探索情境;通过提供操作平台,创设活动情境。如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教学时,要求学生用一副三角板拼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通过活动,增加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

总之,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注重过程性和开放性原则。利用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参与,;构造问题梯度,鼓励学生参与;重视教学应用,激励学生参与,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行动中。

三.以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发展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的助推器。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担负的一项新的和重要的任务,教师要把它作为一项行动研究去实施。

第二篇: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与实现途径

宋有——黑龙江电大党委书记、教授

(2007年12月13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报告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怎样理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呢。

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基本涵义

经济发展方针,是指由政党和国家规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指导经济工作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它是经济路线的贯彻落实,是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指导策略、指导原则和指导方针.有时战略和方针也可以连在一起使用,称其为战略方针。方针与路线、政策相联结,战略和策略相对应。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性发展、创业性发展、模仿性发展、曲折性发展、快速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这样一个长期、艰难和顺序的发展过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着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的重要作用,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指导、调整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方针和战略正确,经济就顺利、健康发展,方针和战略错误,经济发展就遭受损失、停滞或走弯路。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必须符合基本国情,必须顺应民意,必须与时俱进。同时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还必须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简洁性。

二、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重大战略的理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所以,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方式,在本质上蕴涵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理念。近代欧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推进、货币向资本的转化,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日益凸显。这一时期,西方学术界和公众认同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对自然的统治和奴役。有工业主义精神之父之称的圣西门曾明确指出,工业革命的本质在于“把人力作用于物”。由此,在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判断社会的进步主要依据经济指标的量度,它意味着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机器转动次数的多少,烟囱冒烟有多长,产品的利润有多高。这种单一的、片面的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大规模投资、大规模生产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贫富悬殊、社会不稳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开始逐渐显现。而平民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环境改善、社会公平等进步因素,则被当作经济增长的代价而牺牲掉了。显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长远看来不利于人类自身文明的进步和生存条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检讨和反思。

我国经济发展也如世界工业化国家一样,经历了一个对经济发展规律从自然遵循到自觉遵循的长期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思想、路线、国策、方针指导下,蕴藏在人民群众和产业结构中的巨大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百废待兴,几乎走上崩溃边缘,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的基础上,刚刚复苏的中国经济,必然强调快发展大发展,必然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正是由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变,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伴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也有了很大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会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体现。这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但是,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数量压力巨大,活动频繁,规模庞大;资源和生存空间相对紧张;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资源和重要的矿产资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主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继续增加,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并逐渐向农村蔓延。尤其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些企业或单位片面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只注重经济效益,极力推行掠夺性消耗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看,以往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加之我国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产业结构层次都比较低,经济体制不合理,导致地区间低水平重复建设等原因,造成经济增长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对环境污染加剧。据统计,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业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5%.因此,这样的快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越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大,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这些情况表明,传统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改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能再仅仅靠GDP数量的增长,而应当纳入到社会这一大系统中去统筹兼顾,要有更为全面、更为辩证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们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别是强调了从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的转变,为此,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的世纪经济运行特点的认识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这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现代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增长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强调的是更多的产出,是量的增加。经济发展不仅仅包括更多的产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质的提高,是质和量的统一,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辨证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

谈不上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对我国来说,一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要积极地扩大经济总量,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如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城乡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难以解决;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体现。但同时,另一方面,我们所要实现的增长速度是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讲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长速度,是扎实的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有过硬的发展后劲的速度。就是说,我们要实现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统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既有较高发展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从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意义上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精神总体是一致的,都要求从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化。但是,具体来说二者还是有递进性、发展性的区别的。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但不是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概念。发展是积极的推动,更强调经济发展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影响,而经济增长方式更多地强调数字的量度,它对社会既可以产生正向作用又可以产生负向作用。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较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确。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较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更高、范围更广,更注重经济质量意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安全度与和谐度。最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更全面更直接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现了发展的偶合性、关联性、价值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们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合理适度的人口增长;维护社会秩序,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这样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内容。这样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发展,新跨越。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是对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全景式覆盖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和战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方针性指导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内需、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引进来走出去等等,在这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战略。是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对经济全局而言的,是关乎整体经济发展大局的,对各项具体工作方针起指导作用的总方针,所以是重要方针。是影响经济发展方向的,关乎我国经济大局长远和未来走向的,对各项经济方针政策起统领作用的总战略,所以称为重要战略。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又体现在各项具体经济发展任务之中。

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城市相

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因此,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坚持不懈地实施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方针和政策,在继续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鼓励东部地区率先现代化的同时,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投入。从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着手提高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要努力调整投资消费关系,把增加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

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阶段,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调整增长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资金、资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的因素实现增长。而经济发展从整体上不仅需要调整要素投入比例,还需要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工业内部的冶金、石化、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制造业中传统加工业与精细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的协调发展,以便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科学发展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从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资源转向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转向以环境优化增长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警戒线。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进口依赖程度已经超过40%。而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务十分艰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环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节能减排不仅是节省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等科学发展的全局。

三、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的理解

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只是一个提法变化的问题,而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问题,是破解世界性难题问题。根据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在推进经济发展时,我们强调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在推进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里,在经历了快速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后,历史性的必然要求推进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使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加完备,意义更为重大和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更丰富更艰难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有计划的快速推进。

首先,要更新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其次,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从新世纪新阶段开始,发展将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现代发展体系:一是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二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研等),以及社会组织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三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质以及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参与等。我们应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发展以新的涵义。

最后,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变成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使其融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贯穿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和过程。

第三篇:电磁兼容性实现途径及方法

电磁兼容性实现途径及方法

这要从分析形成电磁干扰后果的基本要素出发。由电磁骚扰源发射的电磁能量,经过耦合途径传输到敏感设备,这个过程称为电磁干扰效应。因此,形成电磁干扰后果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1、电磁骚扰

任何形式的自然现象或电能装置所发射的电磁能量,能使共享同一环境的人或其它生物受到伤害,或使其他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发生电磁危害,导致性能降级或失效,这种自然现象或电能装置即称为电磁骚扰源。

2、耦合途径

耦合途径即传输电磁骚扰的通路或媒介。

3、敏感设备(Victim)

敏感设备是指当受到电磁骚扰源所发射的电磁能量的作用时,会受到伤害的人或其它生物,以及会发生电磁危害,导致性能降级或失效的器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许多器件、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可以既是电磁骚扰源又是敏感设备。

为了实现电磁兼容,必须从上面三个基本要素出发,运用技术和组织两方面措施。所谓技术措施,就是从分析电磁骚扰源、耦合途径和敏感设备着手,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抑制骚扰源、消除或减弱骚扰的耦合、降低敏感设备对骚扰的响应或增加电磁敏感性电平;为个对人为骚扰进行限制,并验证所采用的技术措施的有效性,还必须采取组织措施,制订和遵循一套完整的标准和规范,进行合理的频谱分配,控制与管理频谱的使用,依据频率、工作时间、天线方向性等规定工作方式,分析电磁环境并选择布置地域,进行电磁兼容性管理等。

电磁兼容性是电子设备或系统的主要性能之一,电磁兼容设计是实现设备或系统规定的功能、使系统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必须在设备或系统功能设计的同时,进行电磁兼容设计。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使所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实现电磁兼容。其要求是使电子设备或系统满足EMC标准的规定并具有两方面的能力:

1.能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故障;

2.对该电磁环境不是一个污染源。

为个实现电磁兼容,必须深入研究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对于电磁骚扰源的研究,包括电磁骚扰源的频域和时域特性,产生的机理以及抑制措施等的研究。

第二,对于电磁骚扰传播特性的研究,即研究电磁骚扰如何由骚扰源传播到敏感设备,包括对传导骚扰和辐射骚扰的研究。传导骚扰是指沿着导体传输的电磁骚扰,辐射骚扰即由器件、部件、连接线、电缆或天线,以及设备呀系统辐射的电磁骚扰。

第三,对于敏感设备抗干扰能力的研究。这种抗干扰能力常心电磁敏感性或抗扰度表征,电磁敏感性电平越小,抗扰度越低,抗干扰能力越差。

第四,对于测量设备测量方法与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由于电磁骚扰十分复杂,测量与评价需要有许多特殊要求,例如测量接收机要有多种检波方式,多种测量带宽、大过载系数、严格的中频滤波特性等,还要求测量场地的传播特性与理论值符合得很好等。如何评价测量结果,也是个重点问题,需要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工具。

第五,对于系统内、系统间电磁兼容性的研究。系统内电磁兼容性是指在给定系统内部的分系统、设备及部件之间的电磁兼容性,而给定系统与它运行时所处的电磁环境,或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电磁兼容性即系统间电磁兼容性,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广泛的理论知识与的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应当指出,由于电磁兼容是抗电磁骚扰的扩展与延伸,它研究的重点则是设备或系统的非预期效果和非工作性能,非预期发射和非预期响应,而在分析骚扰的迭加和出现概率时,还需按最不利的情况考虑,即所谓的“最不利原则”,这些都比研究设备或系统的工作性能复杂得多。

总之,电磁兼容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核心仍然是电磁波,其理论基础包括数学、电磁场理论、电路理论、微波理论与技术、天线与电波传播理论、通信理论、材料科学、计算机与控制理论、机械工艺学、核物理学、生物医学以及法律学、社会学等内容。现在,电磁兼容学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迅速发展的学科,预计在21世纪,它还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

第四篇: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

作者简介:赵敏(1977-03),女,汉族,上海财大经济学博士,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能源经济与环境政策。Email:sxaujmxyzm@163.com,通讯地址:山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邮编:030801

低碳消费方式实现途径探讨

赵敏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摘要:低碳消费方式是在全球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下产生的新型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是从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而采用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本文就我国低碳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比较单薄,消费结构和过程高碳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完善低碳消费市场机制,优化低碳消费结构等实现低碳消费方式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低碳 消费方式 The study on the way of realizing low-carbon consumer lifestyle

(Zhao min)

(Shanghai Univ.of Finance & Economics The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 Research)Abstract: Low-carbon pattern of consumption is the new way of life under glob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crisis.Low-carbon pattern of consumption can protect consumers health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consumer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ard, which reduce the resources waste and air pollu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sumption is a rational consumption way.This article analysis some questions: our low carbon consumer market imperfections, less low-carbon consume idea of consumers,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procedures high carbonization.According to ques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way of realizing low-carbon consumer lifestyle: set up low-carbon consumption conception, made the low carbon consumer market mechanism perfect, optimize low-carbon consumption structure etc.Key Words: low-carbon

pattern of consumption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能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倡导节能减排,大力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不仅是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改变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消费方式,从而充分发掘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低碳是近几年最热的词汇,世界各国都出台各种政策文件,为各行业的低碳减排做政策导向。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主题为——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2010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低碳经济,绿色发展”,我国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0年“6·5”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从公众对低碳生活的态度看,低碳正成为一股时尚潮流,低碳生活正在成为有品质生活的标志,更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1]

2低碳消费方式实现的紧迫性

“低碳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而政府和民众对发展低碳经济的影响最重要,企业则是被动的。[2]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些都说明了民众的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消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这里的消费是指生活性消费,而非生产性消费),它能直接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可以反映其消费生活特征、消费价值观、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在实际消费生活中,它内在地通过消费偏好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对不同消费品的选择必然引导着不同消费品的生产,从而不同的消费消费方式必然引导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广大民众可以通过现实的消费需求引导低碳生产的方向,同时又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消费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3]

2.1 低碳消费观念淡薄

眼下低碳一词可谓流行至极,但真正崇尚低碳生活,认可低碳生活,实践低碳消费方式的人确是少数。其一,宣传不到位,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理解有偏差。据北京网络媒体协会近日联合第三方万瑞数据公司,共同推出的《网民低碳生活调查报告》显示:低碳生活宣传和实践中,网民态度和准确认知不匹配,网民“低碳”的态度积极,但对“低碳”概念准确认知度低。97.8%的网民认为,低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94.2%的网民认为,应该倡导低碳经济而不是低碳生活;仅有10.5%的网民能够准确认知低碳概念。绝大多数网民存在低碳理解误区,62.8%的网民误认为是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有害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其二,对低碳的认知和实践存在偏差。一些消费方式明知高碳却已成习惯,比较难更改;一些消费方式则明知低碳却难实行。政府与公众的消费惯性使得低碳实践难行。政府的形象工程、各大游乐场所的构建;公众对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的使用,明知是典型的高碳行为,却难以戒除。其三,现在对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宣传更多地停留在口号阶段,没有将其上升为内在的消费文化。2.2 低碳消费市场体制不完善

目前低碳消费没有成为生活主流,与其市场不完善是有很大关联的。其一,国家财政、金融体制对低碳产业扶持不足,因而低碳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是造成消费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二,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建设不完善。我国有关碳足迹的计算及碳标识制度还未建立起来,而现有的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标志管理也比较混乱,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比较低。其三,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参差不齐的低碳产品充斥市场。许多商家借低碳的东风,以子虚乌有的“低碳”概念欺骗消费者,许多商品被贴上“低碳推介标识”,其中不仅有节能电器,还有各种滋补品、有机食品、进口纯天然奶制品、休闲特色食品、环保面料的床上用品等。而一旦被贴上“低碳推介标识”,商品的价格都会比同类贵10%甚至20%。此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消费的利益和消费信心,更使得低碳消费市场混乱,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2.3现有生活消费结构高碳化 实现低碳消费方式的紧迫性,具体表现在吃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现代化消费方式使人们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和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人们越来越以来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依赖于大量消费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4]

2.3.1饮食方面 其一,随着生活水平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消耗能源、多排放为代价生产的肉食为主的膳食结构。食谱过多偏向动物食品,一方面直接导致了人普遍的身体超重和肥胖,伴随之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发病率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渔肉产业迅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7年的一项报告表明,畜牧业占用了地球30%的土地,不仅造成全球暖化与生态危机,更造成全球粮食危机与粮价高涨。联合国粮农组织多次声称“畜牧业是造成严重环境危机三大主要元凶之一!” 有数据为证,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有18%来自肉食,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甲烷有37%来自肉食(甲烷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3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有65%来自肉食(一氧化二氮的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96倍)。其二,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大受欢迎,出现在人们的餐桌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高水平生活的标志之一。然而反季节蔬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营养较少,添加的农药、化肥和催生剂也危害健康。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饭店消费越来越普遍,剩余饭菜的浪费让人触目惊心。据统计,北京市平均每天产生约1600吨的剩菜剩饭柑水,占垃圾总量的17%。按照餐饮界的保守估计,人们就餐浪费掉的食物占餐桌上食物的10%左右,占GDP总量约5%。

2.3.2 建筑方面

我国城乡民用建筑面积约为400亿立方米,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CO2,建筑能耗占总能耗28%。城市居民消耗的能源和排放的二氧化碳远远高于农村,分别为农村的2.96倍和2.74倍。城镇居民生活行为中最大的能源密集型行为是居住,占城镇居民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的45.1%。中国城镇既有建筑约150亿平方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将以10亿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国城市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住宅能耗高3.5倍,每平方米建筑用钢55kg,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20%。[3]建筑能耗主要表现在建筑保温、采暖、照明及装修等方面。首先是建筑保温状况的差距。发达国家普遍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复合的墙体和屋面,以及密封性能好的多层窗。如果以北京传统的37厘米砖墙的多层住宅作为代表,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建筑进行对比,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很差,外墙、外窗漏风严重,因此,我们的单位能耗,外墙为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2.5-5.5倍,外窗为1.5-2.2倍,门窗气密性为3-6倍。其次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能够调节控制和用热计量的采暖系统,锅炉和管网热效率也高,而我国常用采暖系统则十分落后,普遍采用一根单管上下串联散热器的做法,居民用热没有计量,也无法控制调节,不能调动住户参与节能的积极性,加上大量使用分散的小锅炉,锅炉的运行效率很低。在照明方面,从煤所含化学能转化为白炽灯照明,其总效率仅为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大户型房屋,房屋大肆装修蔚然成风,更加剧了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2.3.3交通方面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加,交通用能迅速增加,已在总能量需求中占30%的比例。汽车交通用能大量消耗液体燃料,加剧了石油资源的快速消耗。然而,汽车交通的能量利用效率并不高,据专家计算,汽车交通运输过程中汽油的总能量利用效率仅为0.3% ~0.5%。[5]。与不少发达国家家庭愿意使用小型汽车、小排量汽车相比,我国购买豪华型、大排量汽车可谓首当其冲,是典型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很多人认为汽车的豪华是车主身份的象征,地位的炫耀。2009年第一季度全国车市销量增长最快的是豪华车,其中高档大排量的宝马进口车同比增长82%以上,大排量的多功能运动车SUV同比增长48.8%。[6]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有效刺激了汽车消费市场,汽车产销呈高增长态势,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中国进入了私家车购买的攀高期。从私人小汽车增长势头可见,突破千万辆用了近20年,突破2000万辆仅用了3年时间。购买私家车无错,但国人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甚至几百米的短程都要开车。日本私家车普及率达80%以上,但一般年行驶3-5千公里,而上海私家车一般年行驶1.8万公里。小汽车百公里的人均能耗是公共汽车的12倍,地铁的20倍,电车的25倍,是自行车的42-43倍。小汽车的无节制使用必然导致能耗大幅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交通堵塞严重。

2.3.4 日用方面

家用电器的使用是日常生活用能的主要部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机、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增加。2006年平均每百户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拥有量分别比2000年增加17%、14.5%和17.7%,城镇家庭普及率分别达到96.8%、91.8%和137.4%。但我国农村彩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到2006年底,彩电、冰箱在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量分别达到了138.7、91.8,而农村地区的数字分别为89、22.5,普及率仅相当于中国城市上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随着国家家电下乡力度的加强,农村家电拥有率将会大幅提升。从家用电器的消费来看,其消费的特征是以既消费重化工材料又持续消耗能源为支撑的,家电的大量使用必会造成煤炭资源、电力资源的紧张。比如过度使用空调,既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过度消耗能源。夏日里空调每调低1度,冬日里每调高1度,就会多浪费10%能源。

此外,许多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消费行为存在巨大的能源消耗。“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比比皆是,这些消费方式浪费了大量的能源,造成了更多的排放。“便利消费”,比如大多超市使用敞开式冷柜,虽然方便消费者购取,但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塑料袋的使用也是典型的便利消费和一次性消费。我国每年用掉塑料袋1万多亿个,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若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CO2。因而限塑令的意义绝不仅仅减少白色污染,更多地是减少能耗和碳排放量。而过时过节的礼品过度包装即属面子消费,过度包装消耗了过量的资源,产生过量的垃圾,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低碳消费方式实现的途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从低碳生活的角度考虑,低碳经济要求改变传统的高碳消费观念 树立低碳消费观,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实现低碳消费方式需要从政府、社会、居民三个方面着手。

3.1 低碳生活,政令先行

低碳生活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政府有责任予以倡导并大力推进,配套相关的政策体系及体制机制建设。

3.1.1 政府应对低碳生活的实现构建详细蓝图

构建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国民是主角。政府应为国民实现低碳经济做出具体的规划。规划应包括明确低碳社会的内涵,描绘低碳社会的前景;构建低碳社会的意义,要让国民理解实现低碳社会必须付出的代价和实现低碳社会的好处;引导国民低碳消费,划分实现阶段,制定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低碳生活;开展国民低碳消费教育,明确每个国民应有的具体行动及如何行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规章。

3.1.2 完善政策体系及机制建设,提供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

政府首先应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建立低碳发展机制。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并将它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提升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改革财政税制,利用税收、财政等经济杠杆鼓励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对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实行减免税优惠;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高碳消费品征收高额附加税惩罚。再次,大力推进与低碳消费有关的标准及市场准入制度建设推广和实施能效标识制度、碳标识制度及其他的生态相关的标识制度,建立健全的监督体制,提供良好的低碳消费市场。此外,在消费领域,实施“碳足迹制度”和“食物运送里程制度”,推进二氧化碳可视化进程,为消费者选用低碳产品和低碳食品提供参考依据。

3.2 倡导低碳理念,引领低碳生活

观念是行动的前提和先导,在中国推行低碳消费方式必须首先进行观念破冰。消费者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是实现低碳生活的终极支撑。尽管“低碳”一词现在炙手可热,但真正的低碳生活离我们还有很长的距离,究其原因就是低碳生活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因此,展开全民低碳教育,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不断克服长期形成的消费倾向惯性,才能实现低碳消费方式。

3.2.1政府全面开展全民低碳教育 使消费者学习有关低碳消费的知识,正确理解低碳消费的内涵和意义,才能使低碳消费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生活才能得以实现。其一,建立和完善学校消费教育体制,把低碳消费教育纳入普通国民教育体系,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推动我国的公民低碳消费教育。其二,政府可出面组织成立具有权威性的低碳组织对消费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宣传推广低碳消费理念和知识,加强对消费者行为的监督,强化环境意识。要在各企事业单位、生活小区等所有场所开展低碳化教育,使得国民养成低碳化行动的好习惯。让广大国民主动选择低碳消费,追求低碳消费时尚。其三,政府率先垂范,低碳化运作,树立低碳消费榜样。

3.2.2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功能,促进低碳理念深化 各大网站、媒体、环保社团应配合低碳经济发展形势和政策,强化低碳理念,大力宣传低碳意识,普及日常生活低碳化的知识,传播低碳文化,以提高大众的低碳消费能力和水平。消费者协会应该从维护消费者权益出发深入并积极展开低碳消费主题活动注重活动效果增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信心。

3.2.3 强化道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建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 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它要求人们的消费方式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文明、健康消费消费方式。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的消费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并通过道德教育,使得公众自觉履行低碳消费义务。在具体生活和消费中,应以珍惜资源为荣浪费资源为耻;以适度消费为荣,奢侈浪费为耻。

3.3 优化消费结构和过程,推进低碳消费方式

在不降低社会人群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领域节能,消费结构低碳化,可以使得我们的消费方式更健康、更科学,同时降低能耗和减少CO2排放也有巨大潜力。

3.3.1 饮食低碳化

低碳饮食,就是低碳水化合物,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低碳饮食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实现低碳饮食,一是在原料的选取方面,尽量选取应季的天然绿色产品。二是加大膳食平衡,加强菜品健康营养管理,在吃得健康、吃得营养的前提下,多吃谷类、蔬菜,尽量减少肉食消费。三是培养合理科学饮食习惯,倡导“均衡饮食、重质适量、剩菜打包、减少垃圾”的意识。[7]四是节能做饭,选用节能灶具,节能烹调方式,从而降低饮食消费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3.3.2 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指在保证提高建筑舒适性的条件下,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改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采用节能型的技术、设备、材料及管理实现提高建筑中的能源效率,降低能耗。建筑节能可以采用建筑物采暖、太阳能利用、推广节能灯、生态设计等多种手段。采暖方面,提高隔热保温环保建材及低碳装饰材料的使用率,入户取暖热水(或蒸汽)分户计量收费、补贴窗户双层玻璃改造、纤维板装修内保温、太阳能蓄热、地热取暖等均为有效的方法。在照明方面,从煤所含化学能转化为白炽灯照明,其总效率仅为3%;如采用荧光灯效率可以提高数倍;如果采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照明,则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0倍以上。[5]当然城市建筑节能不仅仅是使用节能灯或者“熄灯一小时”活动,城市应限建高耗能的人工瀑布、喷泉及水上娱乐城等,更应提倡生态景观设计,多营造树林绿草地,绿化都市屋顶,建设空中花园,既可使建筑隔热保温,降低建筑能耗,又可扩大绿地面积,净化城市空气,美化城市,降低热岛效应。

3.3.3 交通节能

面对大城市机动化及全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出现的交通与环境恶化问题,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出发,应优先考虑在短期内放慢排放量增长速度同时开发替代的新技术和交通方式。[5]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分担率,既可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费和减少大气污染,又可提高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率。二是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体系 200万人口以上有条件的城市都应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三是控制私人汽车无节制增长和使用。从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中公交与小汽车竞争的经验得出,“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对小汽车进行控制”,应科学引导与管理,设法避免其大量出行。[8]四是通过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五是倡导环保节能的绿色交通,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在这个提倡“节能降耗”的时代,人均拥有小汽车比例十分高的欧美日发达国家积极采取使小汽车交通向自行车交通转换的政策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利用。

3.3.4 日用节能

实现宏伟的节能降耗战略目标,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习惯的节能细节。一是家电节能,选购节能产品,合理使用,适时断电,及时拔下插头,单是这些小习惯全国4亿户家庭就可节约用电量400亿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万吨。二是戒除一次性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等消费嗜好,提倡适度消费,健康消费。三是充分利用新能源,加强能源的循环利用。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日常节能方法都可以减少能源浪费和二氧化碳排放。节能科技部组织专家选取了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六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开展了《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研究每一项日常行为指标的节能减排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结论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或许无力解决臭氧层保护、沙漠化防治等重大环境课题,但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做到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实现低碳消费消费方式,就是为低碳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管个人的节能减碳多么微少,只要乘以人口数,就是巨大的数字,低碳生活没有旁观者,它重在人人具体行动,贵在不懈坚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每个民众有责任、有义务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参考文献:

[1]徐绍史.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写在第41个“世界地球日”[J].资源导刊,2010,(4):4-5 [2]田晨.低碳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方式——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J].世界环境,2008,(2):31-33 [3]刘敏.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湖南低碳消费消费方式研究[J].消费经济,2009,(10):60-63 [4]吴晓江.转向低碳经济的消费方式[J].社会观察,2008,(6):19-23 [5]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18-23 [6]转向低碳经济消费方式的途径[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1):14 [7] http://club.changsha.cn/viewthread-749287.html [8] 朱兆芳,赵建伟,张欣红.城市道路交通与节能降耗[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8,(10):1-8 备注:本文节能减排潜力数据引自或是参照《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而得。

第五篇: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十二五”的六大政策选择: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中国经济结构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内容?如何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线,以实现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公选王专家认为:综合以上对国内外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的分析,今后一个时期要保持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一是着力解决好内需潜力巨大与释放受阻的矛盾。关键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二是着力解决传统竞争优势减弱和新优势形成缓慢的矛盾。关键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三是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等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不协调的矛盾。关键是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力度。

这四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可归结于一个主要矛盾,即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与新阶段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要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就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推进资源价格、社会性规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企业制度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因此,科学规划“十二五”发展,要求将“构建支撑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作为“十二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要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要通过深化改革和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释放发展潜力,争取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以提升产业中高端竞争力为重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初步研究成果,有可能、有潜力形成中高端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有以下四个领域: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具有竞争优势提升空间的产业、具有系统集成能力的产业、国家直接大量投入支撑的产业。当然,哪些产业能够形成长期竞争力,最终将取决于市场竞争。

三是以完善社会保障和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为重点改善民生。这既是发展的宗旨,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及有效扩大内需的需要。重点解决覆盖不全、碎片化、难接续、水平低等问题。建立全国联网和功能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四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两个轮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现代化达到更高水平。在当前情况下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土地制度,加快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五是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进一步增大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力度。这既是应对国际压力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制定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战略、行动纲领和分阶段实施方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道德规范等手段,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和责任体系,形成节能减排增效、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

下载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实现初中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途径与方法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市实现跨越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新体制、高科技、民营化、外向型的方向,着眼未来发展,稳石油、强石化、兴替代,走出一条非油工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经济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和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平衡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同时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能源、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

    政府职能及实现途径一、政府职能1.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原则政府职能就是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维护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政府职能的原则和目标,政府做任何事情都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

    论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五篇)

    论实现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摘要]吉林省具有极其丰富且得天独厚的旅游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近些年来,旅游接待设施明显改善,旅游收入明显增加,成为促进吉林省经济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高新区跨越发展 陈万波 2011年第8期 ——经济建设 襄阳高新区成立19年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经济指标......

    开题报告实现途径

    篇一:开题报告最新模板(1) 重庆科技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特定文化场域下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学 院法政与经贸学院 专业班级社会工作 社工普2008-02 学生姓名何......

    珍惜学习机会实现三个转变

    珍惜学习机会实现三个转变 能够放下繁忙的工作,抛开繁琐的家务,静下心来学习理论知识,加强党性修养、拓展世界眼光,感到机会实在难得。在3月13日的入学教育上,党校培训部领导要求......

    紧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

    紧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李伟在第十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致辞 2012-01-09 09:25 尊敬的陈昌智副委员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值此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