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中期报告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信息化教学必定是和某种学科进行有机整合下的一种教学。所以制定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教学设计方案,是顺利开展课堂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前提条件。这种有效教学设计方案,即有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和程序,但更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学习的有效性、开放性、选择性、自主性、互动性、丰富性、形象性等。如何充分吸收一般学科教学的优势,巧妙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丰富的教学个案中归纳出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应用的学习模式,这是本课题需研究的范畴与重点。
一.课题概况
(一)课题名称:信息化教学在语文中应用的研究。
(1)研究信息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结合点、有效措施。
(2)研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中,从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式等多方面探究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力。
(3)通过探索,树立新的教育技术观念,把教育信息技术融入语文学科教学之中,使媒体成为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和帮助学生探索知识,延伸自身潜能的工具。
(4)在恰当的时候,找到能合理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措施,达到现代信息技术或校园网络与小学学科的最佳整合。
(二)课题周期与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5月2014年9月)
1.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可行性调查论证,准备有关研究实验材料,申报、立项。
2.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子课题研究骨干成员名单,形成具体的研究工作网络。
3.完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论证,制定课题实施计划(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2月)1.根据课题2014——2015学年度实施计划、方案展开研究
(1)定期召开实验教师会议,开展研讨活动,交流经验,探索规律。
(2)有针对性、递进性地听取专家作专题讲座,提升教育理论水平,以理论为支撑,拓展研究思路。
(3)定期(多次)开展多项有层次性的教研活动,展示阶段性研究效果,提高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与辐射度。
2.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各种案例,有针对性撰写研究文章,汇总阶段性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汇报阶段(2015年3月2015年6月)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课题小组提交研究报告,进行总结。2..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汇报。
(三)问题的提出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在教育领域的供给、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教育信息化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教育信息化推动着教育现代化,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将面临教育信息化的猛烈冲击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巨大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对本校而言,全面推进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是关于到我们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本实验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随着我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全面实施,我校连接宽带网,学校联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班班通”,基本达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一般要求,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加强管理、优化手段、提高质量,即研究信息化教学在语文中的运用,深化素质教育。因此,本实验是学校工作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教学在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的研究,能带动学科教学。
(四)问题的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教学应用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班班通”工程的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通过网络传输和呈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实时、逼真地将生活与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而21世纪对教育的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语文教学的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信息化、全球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挑战,它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已经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已不再适应全社会倡导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创新研究,探索课堂教学如何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突出主动探索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实现未来的发展。一句话,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传统的“教”和“学”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这场教育大变革将深刻影响并极大促进课堂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质”的飞跃。因此,将小学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
(五)研究现状
1.国外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英美等发达国家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早,代表了信息化教学研究领域的世界水平。仔细的分析国外的研究,美国教育技术国际协会的标准主要强调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合进课程当中,来帮助学习者获取、分析信息,可以看出该标准还是把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具;相比较而言,美国著名的“2061”计划则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来定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项计划的目标是大力提升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强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这项计划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虽不是很具体,但是它是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层面上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较详细的阐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思想的是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的第三年度(2000)报告,该报告具体的分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在美国乃至世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从上面的三项研究不难发现,国际上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趋于成熟,每项研究的角度有略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宗旨,就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学科的优势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这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2.国内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在国内,我国学者十分关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各位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一种观点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营造新型的教学环境,即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种观点则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教具性。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教学用具,更有效的辅助教师的教学,同时帮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第三种观点认为应该突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的过程。从表面看来可能还是强调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但这种观点的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提升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此外,还有一种观点则是“大整合”观,强调信息技术应该与课程整体的每个领域进行整合。
我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研究是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得比较充分的整合学科之一。其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推动了该研究的快速发展。1994 年,以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为首的研究组在全国开展小学语文学科“四结合”的实验研究。1998 年,我国首次引进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 1998 年 6 月 “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被列入到“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当中。1999 年初“课程整合”课题进入了正式的有组织研究阶段。2000 年 10 月,陈至立部长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后全国掀起了“课程整合热”。3.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教学设计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研究教学设计的理论,也就是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理论。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较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要考虑影响学习的因素。这一观点也是当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设计过程中主要遵循的理论之一。较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而言,瑞格卢斯则是提出了一个很有创见的观点,该理论强调教学系统设计是“教学科学”,同时他认为应该建立教学设计理论的知识库。此外著名学者梅瑞尔提出成分显示理论,该理论指出知识可按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分为两类。行为水平包括记忆、运用和发现;内容包括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可以说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不过我国学者也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如翻译国外教学设计理论著作,开设教学设计课程等。可以说目前为止,国外对于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二个方面是研究教学设计的设计过程,也就是研究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目前的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过程模,但在名目繁多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当中也能发现它们的共性,可以依据教与学的形式划分为: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可以说经过分类能够看出现在有关教学设计过程的研究现状,人们已经从杂乱无章,纷繁复杂的模式中掌握了大体的类别,便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教学设计“怎么做”的问题。
(六)研究目标与研究策略
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在新颖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堂上,充满兴趣,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研究策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观察及思维能力;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扩展链接等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学习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共处的能力。
(七)研究方法(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信息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八)研究对象
全校1-6年级全体学生。
(九)研究组织机构 1.总负责人: 崔艳 2.具体负责:
语文学科教育:田爱玉 3.理论指导、材料整理:田爱玉 4.信息技术指导:崔艳
(十)课题研究工作进展
在2014-2015年度中,课题按照预定的开展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主要的研究、实验和实践工作有:
(1)2014年9月份,做好《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开题工作,做实验实施计划,开展信息化教学在本校实施过程中的优势、缺点及对策研究。
(2)2014年10月份,结合教学实验,讨论开展教师有关信息化应用的培训工作。
(3)2015年3月-2015年6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二.信息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教学方式的有效改变是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
传统的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个要素,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相关的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来源。
信息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学习潜能,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以交互式的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创造进行探究式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从而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媒体不但是学习教材内容的手段更是用来创设情景、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材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多个途径之一。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而达到有效所追求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点极主动的学写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这些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能够很完美的实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并养成学生的探索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究开发工具的角色。
所以,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关键在于改变以封闭式教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因为它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和“人本主义”的育人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初步感受了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魅力。
第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阅读和作文,而在阅读教学非常注重词句汇和句子的理解以及文章的赏析训练,而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文章的赏析需要一定的情境支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多彩、声形并茂的情境,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生动的课件配上声情并茂的图片,可以让同学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用课件执教某些描写故事的文章时,既设计了人物的形象模型,还有从网上下载的有关作者资料、图片,还有用 FLASH 动画制成的短片,再加上给人物的生动配音,让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之中。在上课时,同学们不但能够听老师讲课,还能像看电影一样的学习,同学们的学习效率也能提高很多。在作文的教学中,要根据同学从小喜欢动画片的特点,借助多媒体让同学们观看生动的影片,从影片的语言、色彩、空间、时间等内容的形象性,激发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让孩子们避免只是单一地面对枯燥的文字阅读。这样,当同学们有了阅读的兴趣之后,慢慢地再去引导写作。
第二、运用信息化教学丰富学生学习感受
学习是真情实境的体验,同学们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的更加有效,我们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一些课堂表演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节,但并不告诉学生要从中体悟什么,只把表演当作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如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让学生表演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这样的表演我们看不出其意图,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样,听到的只是学生阵阵哄笑声。还如课堂阅读,只要求学生读课文,但不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学生凭感觉自由阅读,阅读的低效化也就成了必然。看着这一幅幅画面,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之中,接着,教师抛出点拨式质疑:如果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来表演?学生马上被这一有创意的设计吸引过来,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得益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如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课例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把每堂课呈现出来,课前先倾听秋天大自然的音乐,优美的旋律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然后让学生介绍秋天大自然的声音,激发学生语言交流的欲望,我口说我心,教师借机进行作文写作指导,体会小作者语言之精妙,习作的表达很容易就水到渠成。由此可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阅读习惯。第三、运用信息技术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可以可以通过网络、光盘、书籍扫描途径来搜集一些图片资源,这些图片资源可以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准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这些作品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学作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购买及通过电视录制的方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时,我们把搜集的秋天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大屏幕显示出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文字材料,谈谈你最喜欢哪个图片。通过对画骗的争论,学生从多个角度更深入地了解了秋天。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我们可以通过播放《雷锋》的视频录像,让学生在影视作品与文字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我还能利用网络与光盘的优势,大力开发电子图书资源。这不但大大丰富了教师的备课资源,还能极力于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上的研究性学习。
第四、信息化教学与语文学科整合,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从语文知识的纯教学内容中走出来,把理论知识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全方位教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注重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这也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当学生学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当学生强烈地感知到当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人类为了自己生活好,却在糟蹋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时,愤怒、痛苦之情油然而生,产生了强烈保护环境的意识。学完课文,教师就把教材中的资源问题转化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保护环境》。这样把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充分挖掘了学科资源,把学科内部开放性的作业转化成有主题的探究实践活动。第五,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练,体会故事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上课初,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紧张而活泼。在理解诗意时,我演示了课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对诗意的理解就显而易见。
第六,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第七,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总之,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化教学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使教师经历“我有信息技术设备和资源”到“我用信息技术”,到最后“我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三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运用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三.阶段成果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为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与学中争光添彩,让教师方便教学;让学生愿学、乐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效率。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阶段工作设想
存在问题:
1.信息化程度及共享程度较低。
2.学校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广度及深度还不够。3.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不足,有的还有待开发使用。4.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的能力、师资培训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充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下阶段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学习素养和技能,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从而推动课题以良好的态势保持健康的发展。
2.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焦点,把课题研究与实际教学工作有机密切地结合起来,要全面记录教学和学习过程,做好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六.结束语
我们相信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互相协作下,通过各实验教师的积极探索和教学实践,我们这一课题必将会硕果累累,必定会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本调研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以及调研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少使用信息化教学,无论是教学还是处理一些办公软件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思维,他们往往不能够很亏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经验为主导,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还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巨大魅力与便捷的形式所带来的方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够很好的运用、驾驭,有时,他们也在钻研,却是事倍功半,所以结果就是只能够看着信息化的好处,却不能够为自己所用。造成以上种种原因,我认为在于以下几点:
1、在与近年来信息化技术推进较快,教师的能力提升不足,同时由于教师的实际情况,能够给予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
2、在培训时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的更新,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还是习惯于自己的传统经验,对信息化的作用不能够充分重视起来;
3、一些教师即便能够参加培训,在培训时能够很好的接触并掌握一些使用方法,但是由于信息化硬件水平的限制,没有检验理论的物质基础,也造成信息化不能够在教学中大面积的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1、硬件设施已经齐备的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对于硬件不足的学校,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接触信息化相关的一些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积极争取一些物质基础设施。
2、在学校内要形成重教研、终身学习的氛围,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在学校开展一些技能竞赛等活动,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参与进来,掌握技能,运用技能。
3、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信息化进程在稳步推进,考虑到信息化与教学的结合一个新生事物,基层的教师接触与应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接纳时间,但这个时间不应太长。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有时甚至产生一些笑料,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
四、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课堂上应用这些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河南省偃师市实验中学
刘晓梅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启动“班班通”工程,这些措施的核心就是推动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教育信息化,不光是教育手段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离开了教育信息化,谈不上教育现代化。
要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应当从这里寻找突破口。
信息技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工具,在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的同时,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源和工具的优势,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整合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去。我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及反思语文课中的一点感悟,在此谈谈我的一点肤浅之见。
一、再现情景,激发兴趣。
多媒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一些优美的画面能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我在上《竹林深处人家》一文时,问学生见过南方茂密的竹林吗?大部分学生都说没亲眼见过,随后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动态的竹林图,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竹子那碧绿的、笔直的、有风骨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自然而然涌现出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解说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竹林的宽阔无边、深不可测、密密匝匝,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二、渲染气氛,情感共鸣。
例如学到朱自清的《春》。我制作了课件,特地选了童声《春天在哪里》导入课文,在欢快动听的音乐声中,引领学生去寻找大自然的春的足迹。在朗读课文时,配上和弦的钢琴曲,学生情绪顿时热情高涨。一轮一轮的朗读比赛开始了。我和同学们研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这一幅幅图画时,配上真实生动的图片,时值秋季的课堂也有了春天的气氛。最后我又一次播放出音乐,让学生美美地朗读,从学生的表情中,不难发现他们也陶醉在这配乐朗读中了。
三、运用“动态”立体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它与生活俱在,充满人性之美。然而,传统教学繁琐的分析,使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集成功能、丰富的图像及声感信息,对创设
教学情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在《小溪流的歌》教学中,我运用计算机网络构建形、声、像、文同步的动态教学环境中,让学生随画入境:奔流的小溪流,流过沙滩、流过山谷……最后融入大海。在形象视觉的感应中,干涩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鲜活的画面。此时的学生,处于极度的愉悦的学习状态中,我及时抓住导学的契机,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倘若你是小溪流,你会畏惧困难吗?伴着轻快的音乐和动感的画面,学生由徜徉于诗境中的欣赏者演变成经受生活洗礼的当事者。角色的换位、体验和想象触及了学生心灵,使学生既了解到小溪流抗拒诱惑,又学习到它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在构建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可以从以下层面入手;1.通过网络引疑,创设研讨情境;2.巧用相关音乐,创设联想情境;3.运用动画刺激,创设直观情境;4.通过角色换位,创设体验情境。这样以动促动,动中求变,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中,认知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
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我在上《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篇课文时,我出示了今天的罗布泊图片,配乐朗读,导课。这里给予多媒体具有视、听及一身的效果,再加上声情并茂的导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学生对罗布泊的今日很快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迫切地想知道造成今日罗布泊枯竭的现状的深层原因。随着学生在情感上对罗布泊忧心忡忡之时,我又出示了一组组照片,那是枯死的胡杨林,那是萎缩的月牙泉,那是污染的青海湖„„触目惊心,我用沉重地话语问道:“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义愤填膺时,我又问“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呢?”于是一个个实际行动(如植树、搞宣传爱护生存的环境等)便动态生成,学生不仅在思想上,更重要的是在实际行动中得到深深地教育。
总之,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美感、兴趣与创造力。
第四篇:浅谈音乐在语文课中的运用2013
浅谈音乐在语文课中的运用
语文是一门闪耀着人文光芒的学科,它是真善美的统一,是情理意的升华;音乐则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它那动人心弦的节奏、起伏跌宕的旋律,让学生的思维超越时空,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好的文章有音乐般的韵律美和旋律美,生动的课堂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和结构美。而音乐带给人们以快感,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道德认识、美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都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试想,倘若能在语文课堂上看到跳动的音符,让音乐的魅力在语文教学得以淋漓尽致得发挥,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艺术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岂不快哉?笔者在教学中做过一些尝试,产生了一些想法,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音乐在语文课中的作用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入音乐,可以利用它不同的旋律、变幻的节奏唤起学生记忆中的各种体验,触动学生去品味、想象,引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我们都知道,一堂课的开篇是非常重要的,“善于始者,成功已半”。上课伊始,音乐响起来,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臵身于教学内容相应情境之之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课一开始就播放了班德瑞的轻音乐《巴格达的星星》,孩子们一下子就被这神秘的音乐所吸引了,入神了,在音乐声中,教师动情地描述:“遥望星空,那闪闪烁烁的繁星,总是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每一颗星星里面都藏着无数的秘密,每一颗星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大熊星座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这样的开场,为整堂课奠定了一种唯美的基调。音乐,为课堂构建了一个和谐、平衡、美妙、诗意、水乳交融的生态环境。
(二)、将音乐融进书声,拥抱文本。
音乐用节奏、旋律、速度等各种手段来表现人的情感。而文学的音韵、节奏就吸取了音乐的技巧,时而柔和,时而铿锵,伴着美妙的音乐诵读,让音乐诠释课文。因此配乐朗读很自然地成为现今语文课上一种常见的形式,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朗读者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他们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例如在教学清新自然的《荷花》一课时,采用班德瑞的轻盈、清新、静谧的《寂静之音》,那来自阿尔卑斯山的鸟
儿的鸣叫、泉水的叮咚,以及那梦幻般的乐声,让孩子的心不由得飞翔起来,伴着音乐,当他们读到“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时,竟情不自禁地摆动起身体,教室,成为了他们尽情舞蹈尽情飞扬的舞台;再如,我教学《小小的船》一课,让学生边看着书上的情境图或动画演示,边听歌曲。听着听着,孩子们仿佛觉得自己也成了金黄色的小船,在蓝色的天幕上荡啊荡……他们的身体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轻轻地哼起了这首歌。这样,学生不仅较好地领会了课文的意境,身心也得到了有效的放松。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课文,连平时最不喜欢朗读的学生都读得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学生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有人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所以,很多很多的语文课,用不上我们去多讲什么,就让孩子们尽情地去读吧,给孩子们来一段音乐,让他们的心飞翔起来,让他们的声音悦耳起来,当乐声和书声水乳交融了,那必然是课堂上最动人的旋律。
(三)、用音乐打动心弦,升华情感。
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升华情感。课堂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作一番心灵的游历,充分感受美的魅力,对提高课堂效果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如我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想象鸟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对树的深情与留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出示课文插图并配以世界名曲《神秘花园》为背景音乐,然后深情地说:“同学们,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有何反应呢?”在音乐的渲染和老师的伤情的引导下孩子们的情感得以升华,有的同学眼睛里竟闪动着激动地泪花,有的学生说:我会热泪盈眶,再来个热烈的拥抱。有的说:树朋友哇,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还有的说:树哇,我找你找得好辛苦哇……此时的课堂,仿佛成为了一个无比神圣的殿堂,音乐,仿佛让每个孩子都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深刻、自然,音乐在其中所起的感染作用是其它教学手法无法比拟的。
(四)、以音乐激发想象,拓展思维。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它负载着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比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认知能力,丰富情感,增强生活体验等等。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是让孩子们读读,认认,组词等等,这些方法比较单
一、枯燥、机械,很难充分调动学生识字学习的兴趣,不仅影响了学生的
识字量,而且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音乐有着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能力。为了改变以往的识字课的教学模式,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结合教材编排的的特点,进行精心设计:让音乐走进识字课堂,让音乐帮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音乐的牵引下想象词语意境,尽而再将词语串联成一段话,续编成一个故事。这样,在识字课上,孩子们不紧紧只是认识了几个生字和词语,更在识字的同时发展了自己的想象力。
例如我组一年级老师在教学第二学期《识字1》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在结合图文学完词语后,老师问孩子们,课文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风景?课文用词串的方式赞美了春天美好的景色,那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天就在我们用情朗读的词串里,春天还在小朋友的歌声里,请听——(音乐播放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听完后让学生闭目随音乐想象春天的景色,教师随音乐激情朗读词串,然后激发学生边想边读,教师读完后再激发学生将词语串连成一段话。这样,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在随后的环节里,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许多。如此看来,在识字课上适时借助音乐渲染,不但能陶冶孩子们的情操,而且能更快的帮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语文课中音乐运用的技巧
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陆续进入了语文课堂,成了开启学生顿悟之门、激发学生想象、陶冶学生情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音乐走进语文课堂,也不能只是为了“赶时髦”,音乐的运用也要讲究技巧。
(一)、音乐要与主题相符
音乐的选用重要的一点要能切中主题,不能有貌合神离或 “风马牛”之嫌。说白了,语文课堂中的音乐更重要的是为了服务好我们的语文教学。脱离了所教授的文学作品,再经典的音乐也是无用之功。因此,音乐与文章主题的相符就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了一些规律。例如:说到绵绵相思之时,我会选用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或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说到金戈铁马、战死沙场时,我会选用琵琶曲《十面埋伏》;说到奔腾澎湃、巨浪滔滔时,我会选用冼星海所作的《黄河》。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将文学作品的震撼力推向了极至。二年级有一篇课文叫《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本是由一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编成的一首歌曲,而课文的内容也正是歌曲的歌词。我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这首歌曲。如泣如诉的旋律,感人肺腑的故事情节,仿佛让学生们回到了那个艰苦抗战的年代,仿佛看到了那个为了抗击外敌、为了保护乡亲光荣牺牲的王二小。当听到王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上面时,涌动的旋律让
学生们热血沸腾。再次朗读课文时,学生们的激情得到了迸发,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二)、音乐使用在课堂的比重要合理
音乐元素的加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了一丝新的气息与活力,音乐的作用的确不可小视。但是,音乐不能时时用,处处用,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犹如做菜时放的盐或味精,该用则用,不能滥用。我曾听到过一位老师的课,他从导入直至结束,整个贯共用了6次音乐,几乎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播放音乐。让我匪夷所思,这到底是一堂语文课还是音乐课呢?音乐的过多掺入,使得课极度饱满,课堂膨胀了,心胸充斥了,着急匆忙地接受着,来不及回味。思维便被挤压了,智慧能到哪里安家呢?
一段好的音乐,总是能震撼人的心灵的,一段好的音乐,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蒙迷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虽不是一堂语文课的教学主体,但是,它却能在课堂上充当重要的角色,就让音乐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语文创新教学》,延边教育出版社
3、《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
4、《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美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信息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手段在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研究推行“群文阅读”,是紧扣课标,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的一个绝佳途径,也是陶行知教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具有很高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本文围绕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教学资源,辅助小学群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群文阅读;小学语文
陶行知早在1935年就号召:“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群文阅读教学思想,是紧紧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新课标等最新教育指导的重要理念创新,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最新信息化手段发展进步,有创造性地将信息化资源引入群读教学课堂,将有效拓宽学生阅读资源组成结构,丰富群文阅读教学方法模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深入互动的群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教学重要意义
信息化条件下群文阅读课堂,运用当前迅猛发展的各型互联网资源进行辅助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大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也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营造多样化学习环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兴趣
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学生掌握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并吸收信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
—1—
改革,需要从改变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两方面入手,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信息化资源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及特点,借助不同的画面(静态与动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表现形式(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乐、声效等),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合的形象化阅读教学环境,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阅读内容,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记忆并掌握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阅读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二)提供个性化学习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由于各种互联网教学软件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系统原则,学生可以依靠电脑和软件的帮助,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认知风格和学习兴趣的需要,以人机交流的方式积极主动、卓有成效地自学。互联网海量数据对课堂教学带来的主要影响是使教师从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转向依赖海量数据教学分析进行教学,使学习者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从依赖教师有限理性判断转向对个体学习过程的数据分析,从而使传统的集体教育转向对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使提供的课程内容更符合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习成功的实现。
(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群文阅读要改变的并不只是学生的阅读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运用信息化资源开展阅读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在互联网资源辅助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及其它软件和硬件的帮助,让学生学会
—2—
自己学习,自己去探索,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它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使学习者的语言输入数量多,内容新,教学效率将大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将得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得以提升,阅读习惯更容易养成。
二、信息化资源在群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要支撑
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运用,就是要通过互联网把教育资源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让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一种流动的良性循环,让分享和贡献资源的渠道越来越多,让学习资源发挥的效用越来越大,受用地域和受用人群越来越广,最终形成一个互通有无、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资源信息化环境。
(一)移动互联网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移动学习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移动互联网教育掀起的热潮基于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普及。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3月,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增1394.1万户,总数达到8.17亿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96.4%。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平台,构建教师—学生—家长良性互动的教学平台,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技术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助讨论上,互助教学对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扩展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手机互动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学互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并且互动过程更生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学生家长中间组建QQ群和微信朋友圈等,引导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通过即时互动和合作进行文章阅读学习,学生之间分享阅读知识,—3—
相互探讨阅读心得。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互动,移动互联网使师生互动将更加开放、多元和频繁,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
(二)大数据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教育理论创新和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在群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大数据的云计算处理平台,教师可以把多篇文章课堂视频、学生问题、交流反馈等内容用云计算来处理,及时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由于各种阅读资源繁多,内容形式多样,占用空间大,小容量的存储设备(如U盘、移动硬盘等)已无法完成存储任务了,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一组群文时,需要大量的视频、多媒体资料对这些自然景色进行辅助教学。同时,无论是什么便携式的存储设备,都无法像云存储一样使用方便。因此,我们可以广泛地使用云存储来进行群文学习资料、学习课件、课堂视频的储存,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复习和巩固课堂知识。此外,这些云盘还有一个好处,即在相同的云服务器内部传输数据非常快速。通常在同一个云服务器内共享其它账户的海量数据也只是瞬间就能完成的,因此同学之间相互共享学习资料、交流和讨论课堂知识变得更加方便。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虚拟现实是指将某一现实情景借助计算机技术处理后在课堂上播出。这一技术能够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器官功能,使人能够沉浸在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境界中,并能够通过语言、手势等自然的方式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创建了一种虚拟化的多维信息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利用虚拟现实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习者真正进入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诱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和思考。比如,为了研究《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一组群文展示的壮丽景象,对于课文中描写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联想表达出来。而文中仅有一幅图片,即使教师再深情讲解,学生再深情美读,也很难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似乎也难于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而显得枯燥乏味苍白了。因此,基于3D虚拟现实等技术,还原出作者描述出的现场环境,进入文章设计场景进行交互体验等,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通过画面,尽情地发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三、运用信息化资源提升群文阅读成效的实践方法
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广泛存在并运用于群文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总结全过程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如图1所示。
图1 群文教学组织实施流程图
(一)群文阅读教学准备环节
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可基于教材单元整组、综合性学习等群文阅读教学,教材中本身就有主题。基于课外
—5—
阅读、略读课文等群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选文章。
准备授课素材。针对选好的文章主题,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知识资源,搜集群文阅读教学相关的图像、视频等内容素材,有助于辅助阅读教学。
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又有趣。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实现了动画、图形、声音、文字的整合应用,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利用前期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环节
分组递进引导。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一篇一篇孤立地呈现文章,也不能把多篇文章无序地全部呈现,最好有一定的结构,才能取得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应。分组递进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虚拟现实感受。学生借助必要的设备(如特制的服装、头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与群文阅读虚拟环境中的实体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生互动探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制作多种阅读场景、阅读思想选项,让学生通过答题、演讲等方式,参与教与学的互动,共同探究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等。
(三)群文阅读教学总结环节
社交软件交流。充分借助QQ、微信群等社交软件,使师生之间在群
—6—
文阅读教学后,能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学生在网络中不仅接受,同时也在表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可以与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向其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大数据成绩分析。大数据技术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最准确的教育评价和学习分析的依据。基于大数据的群文阅读成绩分析,由原来的经验式评价转变为基于数据的过程性评价,通过大数据支持来分析教学规律,通过存储和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数据,用以预测和优化学习过程,为教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个性化阅读指导。运用互联网资源教学着眼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根据教学管理软件,随时诊断学生群文阅读的知识缺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学生知识盲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老师进行“发现式”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途径。
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将教育现代化推动前进。
参考资料:
1.郜伟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研究[J].新校园,2015(8);2.罗良健.群文阅读从“在阅读”到“会阅读”[J].教育科学论坛,2015(5);
3.杨丽丽,张耀龙.从传统教学走向网络化的尝试性实践[J].雁北
—7—
师范学院学报,2006(6);4.刘京京,谈谈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2014(39)。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