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定稿)
物理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按照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按照这一精神,我们应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把品德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之中的途径与方法。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在物理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掌握好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自己十几年来从事物理教学的经验和体会。我认为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在物理学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要善于发掘有关内容不适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物理教学内容中,适当地、有选择地引入我国古代物理学发展史和现代我国物理学家(包括外籍华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学史上有过光辉灿烂的篇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我国物理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学内容。(1)如:在讲力学时,不妨先给学生讲一下公元前四世纪的《墨经》记载的关于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成像的观察研究事实。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作贡献。
(1)当教学进行到“机械运动”这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体育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如:在1993年第25界奥运会女子游泳比赛中,我国获金牌选手杨文意在女子50米自由泳以24秒79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纪录等。以激发学生感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热情,使他们为我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感到骄傲。
(2)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到《物体的浮与沉》、《杠杆的平衡条件》、《多彩的光》这几部分知识时,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人民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及其成就和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教学到《多彩的光》时,告诉学生早在二千三百多年前,我国的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写成的《墨经》里就系统地述论了光的直线传播、影的形成、光的反射、球面镜成像的实验等等。《墨经》里的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光学著作。用以激发学生接受我国几千年的光辉的文化和巨大的科技成就,以及对世界科技作贡献的热情。
在教学《杠杆的平衡条件》这部分知识时,也可向学生讲述我国古代对杠杆的研究和应用。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就已经十分繁盛,而且留下许多创造发明,对后世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墨家学派的学者们创作的《墨经》,其中有两条专门记载杠杆原理的。一条说:“衡木,加重焉而不饶,极胜重也;右校交绳,五加焉而绕,极不胜重也。”意思说:在杠杆的一端加上重物而不致发生偏转,那一定是预先固定有石块的一端的转矩,足以胜任重物一端的转矩。如果此时把支点移近“极”端,即不必另加重物也可以使杠杆偏转,这时,“极”的转矩不能胜任重的转矩。
另一条是专门从杠杆原理讨论天平与杆秤的。条文是这样说的:“衡木,加
重于其一旁,必捶一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一标权也”。这段文字上半段是说天平的。意思是:天平横梁的一臂加重物,另一臂必须加砝码,两者必须相等重量,才能平衡。下半段说杠杆的。意思说,杠杆的提纽到重物的一臂比较短,提纽到秤锤的一臂比较长,如果两边等重,锤一边必下落。为什么呢?应为秤锤对“标”一边作用大了。这样的记载,在世界物理学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还有我国古代对杠杆也有许多精巧的应用:古书《天工一物》中就有记载:大约三千年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中汲水的枯槔,做得比较精确的天平和杠杆等,1981年在长沙发掘出土的一架战国时代的天平和砝码,做得相当精细,与现在用来称量的实验室天平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在很早就开始对杠杆和天平等进行研究了,而且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师发掘这些内容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祖国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并把自己锻炼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人才。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即在学习物理知识以增强智力,又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也让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发展,教学中要着重抓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得注意方法,就得善于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有关我国人民对物理学的贡献时,要把历史和奉献精神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物理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科学的发明创造及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学习科学家们热爱祖国,为中华的繁荣而辛勤劳动的精神,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的期望,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让学生初步树立起为富民强国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还要联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从物理科学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和中外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和观察、作业、制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此我们不能单纯地上物理课,要善于引导,当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其发展智力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相应的发展,为将来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实验教学、课外物理兴趣小组活动,甚至是学习环境中,都可以进行德育。如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物理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现念、道德品质,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还有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教学态度、对待事业的感情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时,不论是讲新课还是复习课,分析实验还是讲解习题,都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讲到祖国的成就先要有自豪感,处处表现出与祖国同命运共呼吸的强烈爱国热情。课堂讲授,实验操作时的科学态度,负责精神都是无声的教育,只有教师自己言行一致,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让学生发展智力,同时要不断发掘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并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把它们与课文有机揉合在一起进行教育,让学生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相应发展。教师只有善于发掘有关内容,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健康成长。
第二篇: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蔺慧
摘要 :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摆在了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强调 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现实针对性,明确了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根本任务。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传播运动技能、运动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德育工作的渗透,为社会培养品德高尚、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
体育
德育
渗透
新课改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教学角度看,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教师应身正为范即是此理。
一、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1.健身功能
从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看,体育的直接作用增强体质,因此,健身是体育的主要功能。
2.智育功能
体育是促进智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手段,知识的获得,所依赖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通过体育锻炼,使体质增强,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都得到训练,不断提高脑中枢传导速度,从而使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有助于牢固掌握科学知识。
3.德育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内涵,通过复杂的练习,克服来自生理、心理方面的各种困难、阻力等,磨练刻苦、勇敢、顽强、坚毅等意志,通过集体活动,树立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等群体意识和观念,通过竞赛,培养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等良好道德风尚;通过体育史和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体育教育还具有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教养、美育、文化传播等功能。但是,体育教育的功能具有潜在性,只有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组织实施,才能使体育的功能得以发挥。本文从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探析对学生德育的潜移默化的功能。
二、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改革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是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师生关系可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划分,有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发生的教育关系,也有单纯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即社会关系,概括为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1.从行为学的观点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受教师的主观行为而控制的,教师的行为有心理行为和付诸实际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外在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和身体行为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道德品行影响也较大,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是一种道德关系。学生会因教师的鼓励、支持而更加勤奋地学习,教师对学生的好恶作为某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行为具有调节作用。因此,体育教师与学生间的道德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和巩固,建立健康的道德关系是体育德育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不仅要肩负教书任务,更应担负育人的重任。
2.从教学角度看,高校体育教学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其深刻的意义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言一行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教师的道德行为是学生道德行为的楷模,教师应身正为范即是此理。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价值,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从而为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要求,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奠定科学的、理性的基础。
3.新课程改革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归宿,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落实常规教学的同时,实现“三个转变”,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转变由单一的课本课堂为主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转变“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试题答案的单一性,提高学生解答开放性试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转变学生思想主阵地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大胆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施教者首先应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1.教师应做到表率作用
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只有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教风端正,行为高尚,谈吐文雅,爱护学生,严于律已,处处、事事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称得上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如果教师忽视自身的思想品德建设,在教学工作中,不负责任,作风浮夸,行为散漫,其后果必然误人子弟,害人害已。德育工作始终围绕着紧张的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结合进行。在学生身体活动中抓活的教育,体力活动引起思想活动,思想活动又往往影响和指导着体力活动。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小的东西,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如在体育理论课中,可以通过我国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及树立远大理想。2.体育教育中如何参入德育
规范课堂常规。上课时,提出本学期体育教学任务、要求、教学内容、考核项目与标准,以及本学期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安排等。对待新生还要向他们介绍本校体育方面的成绩,宣布各项规章制度以及上课的常规要求等。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以激发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上好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教育。常规是对师生提出基本要求,内容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种种常规。这些常规内容和讲文明礼貌、讲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安全教育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制度化。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保证课的正常进行,培养良好的班风班貌。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更有助于正确思想品德的形成。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并无先后轻重之分。教师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校工作实际和学生思想状况,有条不紊地重点实施,要深入分析结合对象,努力把握结合时机,有效掌握结合程度,不断改进结合方法,保持学生共性特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四、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实施方法
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身体、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教育,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发展理性行为,提高思想觉悟,充实智力活动,扩大经验范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如下: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参考文献:
[1]张振川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2]袁振国著.教育改革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3]金一鸣.教育原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4]乐龚进.教师职业道德.北京教育出版社.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第三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教育过程重理性教育,轻情感体验,反映到德育教育观上,也是重理性道德的灌输,轻教育过程中的“情”的教育。
新世纪需要的是有创造性的人才,接受的应是现代德育教育观。而“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美育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他们既具有个人审美发展的独特性,同时又是全面发展人的教育。因此,个性的良好发展是创造力产生的前提,高尚的审美教育应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和“思索”,使学生能够由被动的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的达到心灵美的境界的转化,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发学生去了解我们祖先创造的艺术文明,如:“创作必先立意”,画者必先沉浸在生活的境界里面,画者与对象之间在精神上有了联系,被对象所吸引感动的时候,才能触发灵机,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全神贯注于事物客观实际,正确地认识对象,“于是,始得其天”,展现于作品.打动观众心弦.如:李可染的《清漓风光图》;石涛的《天门山图》;郭熙的《窠砰远图》等,用审美的规律去感受和欣赏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艺术文化遗产,让他们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教育德为首,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教学质量。如:告知学生:牡丹、芍药、鸾凤、孔雀象征高贵;松柏象征长寿;梅菊象征晚节等。“独立凌冰霜”正是“秋菊”的写照,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只画蝌蚪不画蛙,十里之外自有蛙声一片,无中生有。这种手法,可使人味而得人,画之意境贵在含蓄;创作立意,意在笔先;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明确:它是中国画中素材最为广泛、技法最为复杂、难度最大、品种最多的画科,是 以描画山川自然景色为主题的绘画。中国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国山水画的优秀传统,热情描绘我们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及日新月异的变化,应该是我们的责任,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观念。
三、消弱“重理性”的道德观念灌输,增强“情感”教育。教学前,教师应搜集有:山石、树木内容的写意山水中国画作品供学生欣赏,借鉴,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家是如何观察、认识、分析和掌握树木的结构和特征的,了解和领会中国画的基本精神和要求。在课堂作业和练习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让他们根据课前布置的观察、速写、记忆,大胆地表现山石、树木等形象,这样既可以拉进师生距离,又可以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心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如:教学生中国画--秀丽的山水时,传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着不同的空间意识和观察方法,形成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绘画理论。在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同时出现仰视俯视等多视点变化,进而产生有高远法和深远法等绘画的构图方法,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宏观意境,教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蔼可亲的表情和恰到好处的手势,特别是自身的道德情感和行为,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授课中选择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王希孟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供学生欣赏,作品气势宏大。流动不滞、旷远如带的江水倒映着峭拔、险峻的峰峦,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古诗的意境,形成一种深远辽阔的气象,令人神往,使学生从中体味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魅力,进而产生喜爱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强烈欲望。
四、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许多人认为:个性是成人以后的事情,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就是它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与发展,强调学生们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对于美术教师来说,爱护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心态个性,无论他们将来从事美术专业,还是做其他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中有的想象力较丰富,有时也许可以画出较生动的画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时也会对要表现的内容不知所措,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辅以正确的引导,光注重基础教学而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则容易禁锢学生思维,使他们产生依赖心理,对自己没信心,停留在临摹,不会创作,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特征,减弱了一个强者的自尊。如教学生“菊花”一课时,利用《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菊花不仅千姿百态,清香四溢,而且傲霜挺立,凌寒盛开。来教育学生,告之古代诗人常把菊花喻作有骨气的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古代诗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称为借物抒情的好题材。长期以来,经过广大人民精心培育,菊花已拥有二千个多品种,目的是弘扬我国民族艺术传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学习菊花志气凌人的好品格,潜移默化的接受美的熏陶,并自觉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愉快地表现美、创造美,使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久而久之,学生真会成为有个性的人,以增强他的信心,树立自强、自立的人生观,领悟出做人的道理。
五、通过美术教学,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尽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大胆创作,有助于个性和良好的思想心理发展。夸张的造型,鲜明的色彩,无拘无束地想象,这些都是鼓励学生在创作上采用的表现手段,它使学生得到了充分展示内心思想的机会和媒介,同时给每个学生的作品以充分的肯定,也会增强学生成功的喜悦感,这也是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品德和良好个性的有效方法。
艺术不需要雷同,雷同的作品不是好作品。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和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应重视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等。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而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认识中,特别是国画技巧的皴擦、点等,更能体现出对一些非智力因素的磨炼和培养。
美是无处不在的,但重视美育的过程、思想品德的传授更为可佳,它不但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溶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中,它使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在社会中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的美,生活丰富的美,激发学生新一代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因而重视美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便更是不容忽视的一环。
教给学生完整的理性的、健康的、崇尚的符合艺术客观规律的审美知识,使教师在教学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这些知识是前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所积累起来的,它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这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展示了美的规律。因此,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良好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培养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求他们严格地用理性的客观绘画规律来表现美好的事物,提高他们感知和欣赏科学美的能力。
第四篇: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
雁江区清水乡中心小学文德旭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我觉得只靠这科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呢?
一、利用英雄,教育学生知荣辱。
以时代英雄,进行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的人民配合八路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出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小英雄雨来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的好品质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勇敢机智、顽强坚韧的意志,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和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英雄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掉陋习,争做优秀学生呢!
二、利用典型人物,教育学生真诚处世
学习《十年后的礼物》课文讲十年前,音乐家爱德华与守林人的女儿
达格妮相遇,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果然,十年后她收到了最好的礼物 ——《献给守林人女儿达格妮》,使人感受到礼物的珍贵,从而感受到大音乐家爱德华信守诺言的崇高品质。让学生想想自己信守诺言吗?今后该怎么做?学生非常感动,讨论时,有的红着脸说出自己失信的事,有的认识到说谎话的错。大家都说今后一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学习《月下浆声》,课文中的小姑娘退还“我”无意中多给的鱼款,她在万般无奈之下多收了三角钱的鱼款,然后用一把大葱来补偿鱼款。“我”被姐弟俩的诚实深深感动了,以至每夜都想念他们。结合学生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学生适时教育,效果很好。
三.学习欣赏大自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是画家,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画卷;大自然会说话,为我们讲述了丰富的知识;大自然是奇妙的,它让世界 千变万化;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时时带给人们震撼。我让学生读古诗,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情怀。《海上日出》作者称赞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表达作者对这一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无限赞美及光明之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会写大自然的美景,热爱大自然。
四、了解中华文化,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人的光辉足迹令人怀想。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心正笔正”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艺术家梅兰芳„„他们一个个动人而曲折的故事,在告诉人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伟大使命。我在教学《孔子》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平时的言行,在这部著作中,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
家学说,教导学生怎样为人处世。在教学《“心正笔正”的柳公权》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大书法家。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深得世人钦佩,让学生感受柳公权正直不阿,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梅兰芳》这一课时,让学生知道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一次次地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迫于无奈,不再登台,他的生活日渐窘迫,但他仍然坚持,等待抗日胜利。让学生理解他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的精神。
五、欣赏名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欣赏名家笔下的艺术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这是一个斑斓而奇妙的文学世界:透过天窗,我们仰望星空,寄托梦想;一只小猫偷吃年糕时,竟然发现了许多“真理”,让人哑然失笑;至于大闹天空的孙悟空碰上二郎神,假扮土匪的杨子荣面对匪首的考验,喝醉酒的武松遭遇到老虎,又该是这样的精彩的场面呢?学生在阅读《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时,了解他们大战的故事,让学生理解猴王的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杨子荣借题发挥》时,知道侦查员杨子荣在虎穴中与座山雕斗智斗勇的故事,学习杨子荣的沉着、机智、勇敢。学生阅读《武松打虎》时,知道武松酒后在景阳岗上次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学习武松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的英雄性格。
六、利用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在写记人的习作时,先让学生们谈了现实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致的关怀,但自己不知道感激,反而嫌父母啰嗦,学生们不但反省了自己,还决定在以后的生活中珍惜亲情,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后学生以自己的父母为题写一篇作文。因为学生最了解自己的父母,写出了一篇篇的生动感人的文章,描写出了慈祥的父母伟大的爱,同时也写出了学生力尽孝道。相机对学生进行尊敬父母的教育。
(二)、在写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时,以雷锋的事迹为例,学生听了雷锋的故事后,很受启发。然后在身边找小雷锋,写出了很多助人为乐的故事,也发现了不少的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学生。不但教育了学生助人为乐,还鼓励学生以实际行动学雷锋。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使语文教学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有关德育的任务。
第五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新形式下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每个学期初,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例如,告诉学生不准迟到、不准早退,要听从指挥,规范操作,爱护机器;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要养成习惯,正常关机,摆齐桌椅。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就可以让学生渐渐地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都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认识计算机、认识“我的电脑”、认识键盘、指法练习、认识“写字板”、输入汉字、认识“画图”、输入图形、修改图形、玩“纸牌、扫雷、空档接龙、红心大战”游戏;认识WORD、输入文章、修改编辑、排版设计、认识因特网、网页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网页设计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枯燥乏味的恐怕是指法训练、输入文章,而最感兴趣的是上网浏览、玩游戏等。接下来,我就以指法练习和上网玩游戏为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游戏中的思品教育
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玩“纸牌、扫雷”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二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二个有益、益智,又有一定难的适合二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训练中的思品教育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中,指法训练是各个年级都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熟悉操作计算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在练习时也是最枯燥和最不容易掌握的,特别是在刚刚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学生到了机房以后都是很兴奋的,同时其注意力又很容易被外界情况分散,以致于练习时间无谓的浪费。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两个同学必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在一个学生练习时,另一个同学在旁边观看,指出其不对的地方。别外,一个同学练习了五分钟以后要自觉换另一个同学练习。”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3。学习中的思品教育
现在的有些小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特别是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总要买一些贺卡互赠。买贺卡互赠不但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环境污染。那么,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所学的WORD知识来设计一些贺卡,用于送给同学或老师。一方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通过制作贺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4。上网中的思品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看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期初在机房上课结束后,机房里总能找到一些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上课将结束前,我在座位下又发现了几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时机房总是很洁净,我们却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我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这时我把六(4)班同学利用每周二下午帮助打扫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没有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思品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结合榜样的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学生的榜样教育:(1)在第一次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前,可以先给学生投影本校学生以前制作的电脑小报(用于告诉学生这是我校某某班级某某学生用WORD制作,而且在某某比赛中还获了什么奖),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了WORD之后,能够做什么,有什么用处。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有了一个好的榜样之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不断探索。(2)教师每个学期都应在班级里评选了一些学习积级分子,积极分子中要选择一些先天条件一般乃至较差,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这样的评选可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2。教师的榜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教师师表美的作用,能够发挥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样,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效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设情境
?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教材中发掘出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能从中体会到家乡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自豪感。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指法学习是信息技术低年级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是熟悉操作计算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是在学习时,也是很枯燥和不易掌握的,特别是刚开课的年级,学生进机房很兴奋,注意力又容易被外界情况分散,练习短时间后就“玩心”四起,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低。因此在指法教学中,教师首先强调指法的重要性,学生明确熟练的指法是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基础;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导同学们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而且教师适时地设计一些课堂“小比赛”,看谁的指法掌握得好,打得又快又准确。通过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都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玩“纸牌、扫雷”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两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两个有一定难度、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组织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成为学生的第一审美对象。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思想动态都要靠教师去激励、去塑造,因而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为人师表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思想品德教材。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发挥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提高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能。
在信息技术课上,有的同学趁教师不注意打游戏,有的自己学会了但不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别的同学,破坏别的同学已经保存好的文件,有的甚至删除别人的文件或私自拷贝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帮助学生们尽快转变这些坏的行为习惯。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课堂上经常用警示的语言“随便删除他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随便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可耻”的等提醒学生。这类语言课堂上经常提及,且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示范。
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给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多姿多彩。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一项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上网浏览、下载图片、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开放的网络中,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有益进步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反动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看的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整合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提高教育教学量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合理有效地将它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不仅能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也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的互动平台。这一切都将会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