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与学
江铃学校 万德华
[内容摘要]:新课程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师生互动 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展开, 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那么,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今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这个问题。在十几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有很多的收获,有思索,也有对新课程的困惑。我觉得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探索的能力,使其能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触类旁通解决新问题;真正把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成为学生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技术必竟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它有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如操作性强,形象、直观,是学生们很喜欢学习的一门学科,所以要求我们教师要牢牢抓住这股吸引力,使之成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1.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程序。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的“问题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学习中,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学习,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以往避免教材中单纯的技术传授的现象。我在进行学习任务设计时,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涉及到天文、地理、科技和社会热点现象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在信息技术学习时,通过师生的层层设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挑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且锻炼能力。
还有一点我认为学习的任务不一定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完全可以是师生学习过程互动产生的,教师在学习时要注意创设与知识有关或类似的情境,以利于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发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主人翁感。同时老师要积极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做好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
我觉得作为一个课程改革的教师,不能一味迷信书本,要花苦功钻研教材,一定要有凌驾教材之上的能力,设计出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如画美丽的地球家园,美丽的星空,保护青蛙的广告牌等,一个个任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兴趣爱好,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这样所担任的学科才会为学生所喜欢。当然我们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作品。
2.“主题化课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界线,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以主题化课题探究的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新课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通过学生与电脑开展人机探险式对话,让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信息技术学科的优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例] 学习版面设计时,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奥运专刊(刚好奥运会在不久前召开),学生对此比较有兴趣,以6人为一组,考虑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和组间平衡,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由成绩好的一名任组长,组长及各成员一起讨论具体内容及设计方案,组长负责版面设计,其它组员从网上资料收集,老师在一旁也可作一些指导。制作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好的作品,让学生互相比较、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当板报合作完成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参与,通过比较、讨论,评出优胜小组。最后让优胜小组长讲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及制作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操作技巧,并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分析]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学习中,学生之间能主动展开对话,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潜能,对人的认识、情感、技能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互相比较,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习者认识过程的重建,提高学习者思维的自由性、灵活性;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习者积极的情感,增强学习者的团队协作意识,对团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协作技巧,人际交往能力。
3.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并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在课程设计时应该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信息技术在学校的作用,不应仅局限于教学的媒体和工具,它应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更是一种新的文化,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众所周知,由于学生的个性爱好与家庭环境不同,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总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好。因此,在笔者的信息技术课中,喜欢让一些出色的学生当小老师,与大家一起对话、交流、探讨,而自己和学生们坐在一起,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4.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机。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需要,又有来自于外部的要求,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才可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师生在对话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因此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在一次次学有所获的成功体验中,学生兴趣倍增,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教例]我在讲Excel的函数与排序时,事先设计好各班的成绩表,并填好各人的成绩(当然是随便填的)。上课时,我首先展示该班的成绩表,然后要求学生在看清老师的示范操作后,完成表格,看看自己在班级中处于第几名。对于这种实用性的任务,学生兴趣很浓。老师示范一结束,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做起来了。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我再提出:同学们帮其他班也排一下名次好不好?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快最好,同学们纷纷喊到:“好,哪个班?成绩表在哪个目录下?”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分析] 这样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常识、语文等学科的整合,也迫切要求我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知晓各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深入开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必须面对着这种变化,探索出更好的教学模式,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而努力。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摘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成新课程标准的支撑点,新的数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大众教育,也是培养数学家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让数学课程瞄准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而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如何主动地去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和方式探索“呈现新知识”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较好地驾驭课堂,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理念:实施的准备;实施的策略
正文: 时下,很多地区都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中采用新课程,而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课程内容力求体现时代性,反映数学学科及其应用的进展,渗透了现代数学思想,加强了与其他科学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注重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它是素质教育从形式走向实质,从探索走向实施的标志,真正体现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也正是在教学实践中才真正感到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矛盾。即一方面努力想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与标准。另一方面又遭遇传统技能技巧测试造成的尴尬。
一、教师的准备和应对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首先,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做到正确地驾驭教材,使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下分几方面讨论:
1、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适应
新课程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有较多不同的地方。
新课程在教学中,要求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例如:必修Ⅲ中新增了算法一章。充分体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上课通过边讲边演示操作,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另外,新课程教学中还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老师的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
在对学生的平价方面,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而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人格、价值观等,这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改变学生以往对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等方面将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面对这么多“新”东西,教师是否适应得了?应该如何去适应?而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因为教师不仅是考察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否适应这些新的改变,是实际教学活动中能否将新课程按照课程射箭者的理念、思路实施的关键。即是说,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使用程度是关系到这次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那么能否适应、如何更好地适应,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及思想和行为方 面的准备状况。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能够对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进行反思,成为“研究型教师”。就是说,教师必须各方面做好准备,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好。
2、高中数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据了解,数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远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思想很难改变,即使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也会出现“两层皮”现象。二是处于“亚健康”状况的身心素质,由于工作超负荷,将近半数的数学教师身体状况欠佳;部分教师经常对教育教学忧虑,心理素质不容乐观。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数学教师多年来更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人文艺术及社会学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特有的博学、文雅,多才多艺的气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四是建设的业务素质急待提高,教学的出发点仍以学科为本,而不以人的发展为本,教学方式缺乏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互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科研意识、科研水平较低,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而这些方面将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校和社会在课程改革之初,要给予教师足够的关心与理解,使教师能够有精力与体力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另外,尽早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这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当务之急。
3、高中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数学教师,为了使数学课程改革富有成效地进行,必须认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观念,迎接挑战,《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方式提出了基本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也是对数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一种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还学生自主学习权利,真正地使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要渗透到数学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不懈努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用心揣摩《新课程标准》在理念层次、目标层次、内容标准层次、教学实施建议和教学资源开发层次的内在要求与本质含义,用心地去尝试,实践《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思想,总结经验,使《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只有课程改革的承载者广大教师有了课程标准意识,用标准不断检验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并创造性地从事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使课程标准有内在的生长力,才能不断地促进教师尽快地走进数学新课程。
二、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新课程的实施中,其次,对于学生来说,如何自主学习,也就是学生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迎合、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以下分几点讨论:
1、加强对数学教材的阅读
加强语文和英语的阅读训练,其重要性无可非议,毋庸置疑,但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因袭以做题为重心的模式,从而轻视了对材料的阅读指导,以致使一部分学生误认为数学课就是解题课,他们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概念的引入、定义、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等等,不是通过阅读教材去分析、理解、掌握,而是寄希望于讲解题目,反复练习,以期达到重复记忆知识的目的,结果学得吃力,事倍功半。《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为此,但凭借做题显然是不能奏效的。笔者讲授“函数的概念”曾经历过这样一个事实:前年,笔者任教了高一(1)(2)两个班级的数学科工作,其中(1)班基础扎实、成绩比较好,(2)班成绩一般,由于(1)班学生配合默契,因此讲函数的定义域概念便一带而过,更没有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认真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虽然他们求函数定义域作业做得很好,但是在函数的单调性练习中,求函数ylog0.5(x2x6)单调区间时,不少学生却割裂其与定义域的联系错误做出11答案,,,。后虽经反复练习得以纠错,但这部分知识仍不巩固,22以致于在期末考试时,此类题竟有近一半的学生忘记考虑定义域而做错答案,(2)班学生基础较差,讲授概念时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先让学生看教材,然后要他们把概念好好读几遍,再背诵“函数”,“定义域”等,最后提问函数定义“如果A、B都是非空的数集,那么A到B的映射f:A→B就叫做A到B的函数”及“集合A叫做函数y=f(x)的定义域”中“A、B都是非空的数集”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定义域的重要意义,离开定义域,函数也就没有意义了;后来求ylog0.5(x2x6)的单调区间时,绝大多数学生做出了正确的答案113,,,2,期末考试时此类题正确率达到70﹪,仅此一例,当然不足以22说明教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窥斑见貌,举一反三,对我们重视教材阅读的教学不无启发。
2、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
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问题一定要准确,因为学生认知起点的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因此,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把握,就显得相当重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不断改变,学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不只限于课堂,他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学,从教材中自学,从网络中学,从课外读物中学,从活动的交流中学等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去寻找学生的认知起点,而忽略了学生本身的现实认知起点,就难免要面临课堂上突如其来的问题而陷入尴尬的场面,如果处理不当,还极易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严重时还可能使师生的关系失调。
例如,《不等式的性质》一课,教师先复习了实数的基本性质(任意两个实数的三种等价形式)和它们的几何解释,并且指出它可以作为推导其他不等式性质的基础,然后,创设了“学生先写出几个不等式,教师在这些不等式的基础上利用颠倒它们的方向,或两个相加减,或两个相乘除的方法,得到一些新的不等式,再让学生进行检验”的情境,通过教师算得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 悬念,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接着教师出示了一系列与前面问题相仿的问题,让学生去判断,目的要让学生发现,不等式经过前面的方法处理后,哪些结果是正确的,而哪些结果是不正确的,从而得出不等式的性质,这样的设计,从知识逻辑关系上来说可谓是天衣无缝,然而,部分学生对不等式的一些规律并非一无所知,他们无法盲从于教师设计的程序,硬是直接说出了其中几条不等式的性质,还特地指出,这就是几何中的某某公理„„使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活动耗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如果教师在设计时能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认知,从学生认知的现实起点出发设计教学,在学生充分展示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再针对性地组织探究活动,这样教学就会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3、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把教材中陈述的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成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究方向的研究材料,让学生从中自主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对数函数是学习运用所学函数知识,研究具体函数中一个重要的初等函数,而对数的运算法则是学习对数函数、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基础和工具,因此是教学中的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实践过程中,我又意识地把“对数的运算法则”设计为探究性课题,搞了一次“数学实验”,让学生4人一组,利用计算器,自定M、N的值,自主探究
lgMMlgM,lgN,lgMlgN,lgMlgN,lgMlgN,lg,lg(MN),lgMN,NlgMlgNN等之间的关系,并要求每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探究结束后,请他们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向大家介绍小组探究历程、交流实验心得、证明数学猜想,实践结果表明,学生们在“数学实验”中不仅兴趣高涨,而且通过计算、观察、归纳发现了对数的运算性质,体验了数学发现,创造的历程发现了创新意识,不仅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而且身心和品质也得到发展。
4、课堂实施中要注意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主要是指对例、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合地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
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规范模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境或问题呈现的形式,使事物的非本质特征时隐时现,而事物的本质特征却保持不变,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变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下面通过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1案例:在数列 an 中,已知an1an2,a1,求通项公式an 解:∵an1an2 ∴an1an2
1,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213∴ana1(n1)d(n1)22n
221变式1:在数列中an,已知an12an,a1,求通项公式an。
2即数列an是首项为解:∵an12an ∴an12 an1,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2即数列an是首项为∴ana1qn112n12n2 21,求通项公式an。2变式2:在数列中an,已知an13an2,a1解:∵an13an2 ∴an113(an1)即an113 an13,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23n13n3 22∴数列an1是首项为∴an1a1qn13n1 即 an23变式3:在数列an中,已知an12an,a11,求通项公式an。
3解:式子an12an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lgan13lganlg2
11∴lgan1lg23(lganlg2)
11∴数列lganlg2是首项为lg2,公比为3的等比数列。
2211∴lganlg2lg23n1
22即lgan1lg2(3n11)lg22n13n112lg(2)3n11
∴an(2)31
1,求通项公式an。2变式4:在数列an中,已知(3an1)(2an)6,a1解:由(3an1)(2an)6 得
3an2an1anan13an11an121an1)2(11)an
即3(121∴数列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3an121()n1an31223()n11an33n1n1n1
3n1∴ann1
23n1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多样化的,变式教学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较好地改变了以前教学中单一而繁杂的情况,更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对教师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深刻内涵,扎扎实实,一点一滴地从基础做起,即以高质量的教学设计为切入点,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通行,才能让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用高尚的品质去感染学生,用超人的教学艺术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去启迪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信赖我们,尊重我们。这时,我们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我们的行为他们会当成楷模,我们的课堂他们会跟着我们的感觉走;我们的成功,他们会为 我们喝彩,也将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奋发向上。事实告诉我们,要想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效果,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崇高的形象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石欧,彭慧芳;课程改革:在实施中异变的原因与对策;课程、教材、教法,2004.3;
3、吴莉霞,刘斌;变式教学要把握三个度;2-501,数学通报,2006年第4期;
4、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 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创新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勒玉乐,宋乃庆,徐仲林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 谈新教材功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曹勇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经;2-501,数学通报,2005年第12期。
第三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衢州一中 全 苗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是指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度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约着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度和效度。2006年下半年浙江省全面实施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研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信息技术的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教材的使用让许多教师感觉压力不小——它的涵盖面扩大、灵活性增强。整个教材没有明确的训练目标,让人觉得无从下手。一堂信息技术课究竟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教材就是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使用新内容的同时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形成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立足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鉴别、积累、使用者,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涉及面很广、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于课堂经验相对比较缺乏的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然而,信息技术教师有他们自身的优点: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思想前卫。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时间相对宽裕、上网时间长的优势,通过不断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论等,使自己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转变,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开发新课程、新资源,逐步理解、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资源开发意识。只有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才能在实践中做课程资源开发的有心人。
2.更新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丰富教学理论,提高业务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不断发展、更新。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信息技术老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涵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涉及到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还渗透了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由的一些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老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需要一壶水”,这一条在新课程中仍然是教师们提高自身水平应该追求的方向。但是,在新课程中,不再把学生当作一个被动接收的水杯,而是有自主意识的发动机,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储存到更丰富的能源,产生更大的能量。因而教师还必须要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理论,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3.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增强教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是促进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也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信息技术教师群体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群体,缺乏的是老教师的经验和引导,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虚心向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老教师学习,积极申报课题,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做到年年有课题,人人有科研,把参加教育科研作为提升自我素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才能让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快速成长,形成具有个性的、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教师才能成为新课改中最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二、关注学生,努力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首先,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这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因为新知识的获取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其次,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课程也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备也要更新。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学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显得犹为重要。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1. 科学、合理的开展实践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课程比较特殊,有大量需要学生实践的内容,因此,让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走入了误区,以为让学生动手了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活动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目前,学生水平差异大是信息技术课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和认知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运用自己已有经验、知识储备以及其它可用资源,有创造性地完成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从而,也能为新课改提供大量的、宝贵的课程资源。
2.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因此,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就成了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工作。表面上看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信息技术课充满了兴趣。只有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最清楚,掩盖在这种兴趣下的,其实是一种浮躁的心理,对什么都有兴趣,但都不会长久。因此,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挖掘、不断发现。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育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尽快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要求。
3.善于利用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
学生的思维方法可能千差万别,教师应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比如课件的制作、设计等大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方法,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不乏有很多的奇思妙想和捷径,教师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索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环境,使敢想、敢说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拓宽了其他学生的思路,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得到充分提高,而且在思维方法上也会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加强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必要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是课程实施的物质基础。要配备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等设施;配备数量合理、配置适当的计算机和相应的外部设备(打印机、投影仪、扫描仪等);具备上网条件。同时,基础设施与设备的配备和管理必须科学、合理,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对此,笔者有以下看法:
1.合理投入、充分利用
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购置设备时,要遵循“合理投入、充分利用、避免浪费、量力而行”的原则,对投入进行全面规划;切忌目光短浅,设备配置低端,导致重复建设,或者,一味地追求设备配置,随大流,“盲目攀比”。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校的硬件设备与软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还要结合本地或本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因地制宜。
2.科学管理、有效保护
在管理和使用已有设施和设备时,坚持“面向教学”的原则,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有效服务;注意提高学校现有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等要尽可能向学生开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之间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电视台、展览馆、信息中心以及其他可供利用的校外资源。
要根据教学要求,做好有关设备的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必要的设备更新。
四、教学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
1.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互联网,因此,数字化资源成为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形式。校内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多的是关注给学生提供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本身,因此数字化校园网建设成为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的重要手段:1.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备课系统,提供信息技术教师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信息技术教师间的交互;2.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3.建设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站资源信息,收集学生的优秀作业和探究论文等。
2.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
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过分依赖互联网上的网络资源,而忽视传统的媒体形式的资源,如图书、报刊等纸张印刷品。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媒体目前在我国依然起着主导作用,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出于版权方面的考虑,并不通过网络传播。因此,合理开发、使用非数字化资源,也是开发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
[小结]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学校教育服务。为了确保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我们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共享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组织、开发,让学生在参与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应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关网站的开发、应用与管理,为信息技术的学习创设丰富、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胡济良 李尚仁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2—3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学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鄂傲君 南京第五高级中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潘长利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教学法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教学法探析
【摘要】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预设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统一体。而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在新课程理念下实践“问题教学法”,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对教材预设问题、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使用“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教学法 引言
在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选取知识点的改变;知识内容的编排与逻辑结构的改变;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面对教材的变化,我们应如何增强对现行教材的理解、改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呢?
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预设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统一体。高质量地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有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一方面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索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为充满变数、洋溢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导航,从而培养学生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创造性的激发。
预设问题和问题解决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从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可以见到答案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马赫穆托夫这段的理论概括,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做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实践“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改的重要标志之一。课本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新课程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强化“以人的发展为本”,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问题教学法”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因为它的课堂教学主要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参与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并在参与全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2.1 在教学中对教材预设问题 首先是基于“---是什么”的问题。这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问题,回答了“信息技术是什么?”、“信息时代主要特征是什么?”、“信息技术学科是什么样的学科?”这对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学生作概念的界定。信息技术学科基础部分中基本问题所占比例最大,以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 “信息获取” 为例,共阐述了下列“---是什么”的问题。
(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2)因特网信息查找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什么是网络中的文件?什么是文件的重要属性?文件的类型是什么?
(4)什么是网络数据库?常见的网络数据库有哪些?
这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陈述性知识,即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达,为其知识建构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次是基于“---为什么” 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起积极作用,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为什么” 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回答学习意义与目的、学习兴趣、学习导向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促进作用。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 为例,并未直接涉及此类问题,隐含及间接涉及到的有:
(1)为什么要主动获取信息?(生活案例)
(2)为什么要通过计算机/因特网获取信息?(各种传播媒体的特点比较)
(3)为什么要进行信息评价?
(4)为什么要借助网络数据库查找信息?(生活案例)
这一类问题传递的是一种内省的知识,往往触及学习者的内心,引起学习者反思,思索学习的目的、意义,提升学习的兴趣,进而调整学习的策略,改善学习。
最后是基于“---怎么做” 的问题。作为科学技术课范畴的信息技术学科,其课程目标向来注重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新课程背景下又拓展到信息思维训练、应用技能训练以及解决信息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所以,基于“---怎么做” 的预设问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仍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信息获取” 为例,涉及到的问题有:
(1)怎样选择信息的来源?(信息思维训练)
(2)怎样确定合理的信息获取方法?(信息思维训练)
(3)怎样评价信息?(信息思维训练)
(4)怎样使用搜索引擎?(应用技能训练)
(5)怎样进行文件下载?怎样借助工具下载?(应用技能训练)
(6)怎样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应用技能训练)
(7)怎样评价网络数据库?(信息思维训练)
这一类预设问题为学生提供了程序性知识,让学生面对信息事件时具有判断评价能力,懂得处理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2 在教学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教学要准允学生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准允学生自由提问,更要准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合逻辑,或者漏洞百出。对于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来解决,超出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解答。这样,学生就没有精神束缚,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其次,通过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想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任务不应当是对每一个具体操作都提出具体要求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探索性,把发现问题的程序留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探索。任务的设置要触及每个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教师提出的任务过于简单,对学生来说,缺乏探索性,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兴趣;如果任务难度太大,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及能力很难达到,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所以任务的设置一定要掌握好难度。
最后,创设应用性问题情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情境设置,根据生产和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实际意义,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设置问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目的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性原则---问题的设置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适应性原则---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层次性原则---问题的设置应当是循序渐进的;新异性原则---问题的设置要有新鲜感、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2.3 在教学中使用“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在创设情境中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是问题产生的基础与前提,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将得到“刺激”,从而激活学生知识间的联系、思维上的联想,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自然也会专注起来,从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这一问题。
其次,在小组分工中分析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各个小组成员进一步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列表的形式记录小组成员关于问题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例如,电脑死机是硬件原因、软件原因、病毒入侵、操作不当还是其他的原因;界定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例如某个同学认为是硬件的原因,那么他可能继续研究哪些硬件会引起电脑死机,硬件引起电脑死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呈现的情境中是否有这种现象,有什么解决办法。
第三,在确定方案中解决问题。对问题作出分析以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也就是提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调查、访谈、查阅书籍、上网等)搜集相关的信息。将小组搜集的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加工,评价、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充足性,判断所搜集的信息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建议、主张、方案。如在教学小报设计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小报设计假设,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媒体资源,并结合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经验及能力,从而将不同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重组,通过“三个活动”(心理活动、思维活动、探究活动),从而寻找出利用 Word 来制作小报的有效途径或方法。在运用信息技术及网络资源进行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实现了自己的假设,但也有的学生推翻了自己的设计,从而重新设计了方案进行论证。
第四,在展示结果中将成果汇总。展示的结果可以包括小组对解决问题的建议、推论、方案等,可以是鼓励学生简单地阐述自己(或小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可以是询问学生的某个想法是怎样与事实相联系的。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小组成果,其他小组同学参与讨论;把各小组制定的讲解计划和大家一起交流。建议学生使用多种方式表现成果,例如可以是电子文档、多媒体、动画、表格、网页、程序设计等,也可以写成简单的书面报告,如调查报告、解决方案报告等。
第五,在评价总结中反思拓展。评价方式有同伴互评、教师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评价形式有口头陈述、书面报告、作品集、实践考试、书面考试等等。反思主要指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第一类是关于学习内容的反思,学生提出诸如“如何用这些信息达到项目目标”,“我学到了什么”,“这个概念我理解了吗”等问题;第二类是关于学习过程的反思,学生提出诸如 “在此环境中我怎样做一个自主学习者、一个问题解决者、一个合作者”,“我的优点及缺点是什么”,“我如何改进提高” 等问题。如在教学《计算机病毒》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新知识进行反思,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对小组活动中所涉及的关于电脑病毒的新知识进行总结;对其他小组和个人进行评价,尤其是平时不愿意发言的学生或者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使用“问题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便于控制课堂节奏,节约时间,多“灌输”一点,提一些确认性或者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回避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所造成的尴尬与不愉快。老师这样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思维锻炼,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其实,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用其所知而知其所不知,教师提问的难度要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作用。还有,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带有主观色彩,难免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首先对于狭义问题,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最好通过讲解、演示、讨论的方式来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对于开放式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一样的答案,否则也就失去了开放式问题的本质,因为大家都无法说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什么。这时候教师的价值就在于很果断地判断哪些肯定是错误的答案,敏锐地发现那些有价值的答案,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继续深入地探讨,或请教老师、同学、家长,或借助一些资料、网络等来解决。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线教师的本职,大家应不遗余力地响应新课改,把新课程理念有机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坚信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之路会越走越宽!
第五篇:参加《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会》学习体会
--精选公文范文--------------------------参加《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会》学习体会
xxxx年10月19日至23日,依教体局小学教研室的安排,我们镇内三所小学一行6人参加了由xxxx市xxxx区教育局主办的《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变革研讨会》,现就此次研讨会情况及学习体会做如下汇报和总结。研讨会情况
此次研讨会是由xxxx市xxxx区教育局主办,由xxxx市xxxx区、xxxx市外区县及外省市部分领导和教师参加的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研讨会主办单位展示了xxxx市部分区县学校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管理、学生读书卡、学生绘画小制作等资料,xxxx区教育局副局长闫平清致开幕词;xxxx市教委副主任刘长兴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闫局长主要讲了三点:一是要理解此次研讨会的意----------------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义,二是要明确研讨目标,三是要着重研究方法;xxxx区教育局副局长宋文华以〈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实践〉为题,作了大会交流,与会人员每人看了两节教改示范课;xxxx市咸阳路小学、xxxx市武清区杨村第六小学、xxxx市灌西区闽侯路小学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大会邀请了中央教科所腾春教授、北京宣武区特级教师刘德武教授、北京市教研室杨德伦教授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最后,xxxx市教育学会会长王宗敏同志做了总结讲话。研讨会收获及体会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实践”交流研讨。即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问题。xxxx市xxxx区教育局的主要做法是:
一、培训先行,转变观念。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干部教师的培训,加强观摩、研讨,引领教师感受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
二、探索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他们重点在教学管理、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实践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的变革。
1、以“管理者论坛”为载体,引领学校形成正确的办学思想。
2、按照新课程理念,重建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新课程理念下教育方式的变革。他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而且还包括学生的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自主学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课堂自主性学习,另一类是在家庭生活或社会实践中的自主创新性学习,主要从以下途径加以实施:
1、搭建“家校联系”平台,进行德育作业的尝试。
2、努力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班集体,使其产生教育功能。一是开展十个文明习惯“的强化训练活动,加强班风学风的建设;二是”实施“小干部轮换制”和----------------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中队值周”制度;三是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精选公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