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6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英语阅读课开展“讨论式”教学的若干实践
内容摘要:本文以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据,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哑巴英语”现象,通过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实践,说明讨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对英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能体现以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学理念。关键词:语言习得讨论英语阅读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一、概述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的目的作了如下的描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语感,获得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由此可以看出该标准更强调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笔者在十几年的英语教学中却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好多学生笔试成绩相当理想,但却难以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不是语言的交际运用上。许多考上大学的学生都觉得到了大学后学习英语较困难的一关是听说关。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如何将学得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性学习作好准备成了我们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强调,语言学习是习得,即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英语课程是以培养语感,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英语是言语交往的活动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通过言语交往来实现,学生一方面通过言语交际活动习得英语,一方面又将自己与语言习得环境相融合。学生必须在言语交往中学言语交往,在言语活动中学言语活动。因而我在课堂特别是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引进了“讨论式”教学法。
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地吸收、思考、理解、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分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是培养学生对文章表面信息的把握;深层理解是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对文章主题或一章节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而评价性理解建立在从整体角度对课文深层理解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或自身生活,对某一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
“讨论式”教学法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运用已有言语知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从教学法角度看,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情境、刺激方式和评价手段三个方面。课堂讨论是改良和强化教学的一个具体方法,它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情境,把课文以外的信息和学生的意见引进课堂,让学生获得一种平等和谐的感觉,形成一种实事求是、各抒己见的气氛,并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学生心理由好动、活泼转为腼腆,由直率外向转为沉默内向,思想渐渐趋向成熟。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进行更复杂、更有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渴望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他们却不愿意主动举手发言。而讨论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
二、若干实践
1、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深度学习”。
高中人教版新教材有许多世界著名人物的阅读文章,学完这些文章后笔者设置了一些讨论 1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题,让学生先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然后在正确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讨论,从而挖掘课文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使学生深深体会到这些名人坚强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而对学生起到前途理想教育。如上完SB2BU13AlbertEinstein后设置如下讨论题:WhatdidAlbertEinsteindowhenhemetwithdifficultiesduringhisscientificresearch?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在课文中找到较完整的答案:Hejuststucktohisopinion.这时老师又提出了深一步的思考题:Whenhisnewdiscoverywasmadeknowntotheworld,onlythreepeopleatthattimecouldunderstandhim.Manyofthescientistswouldnotaccepthisscientificideas.ButwhywouldAlbertjuststicktohisopinion?学生踊跃参加讨论,积极思维,运用课文中提供的信息以及学生自己了解的有关爱因斯坦的知识加上他们自己的推理判断,从而得出下列结论:Hebelievedinhimself.Hebelievedthathewasright.Hecouldworkouthowmuchthelightwasbent.Healsocouldworkouthowfarthestarswouldappeartohavemoved.Hebelievedthathisdiscoverywasbasedonhisscientificresearch.Hebelievedthattimewouldprovehisideastobecorrect.接着老师乘胜追击提出了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WhatcanwelearnfromAlbertEinstein? 学生们经过思考,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Wemustbelieveinourselveseventhoughwemeetwithdifficultieswhenwedosomething.WeshouldlearnfromEinsteinandworkhardatourlessons.Weshouldn’tloseheartwhenwehavedifficulties.Weshouldlearnhisspiritofspendinghistimeonscientificwork.Oncewestarttodosomething,wemustkeeponuntilwesucceed.针对同学们的这些学习心得,我及时给他们补充下列重要词语:self-confidence(自信),determination(决心),perseverance(毅力),devotiontosth.(致力于)等等。这次讨论不仅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运用学过的知识于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又扩展了词汇量,而最重要的是对他们进行了前途理想教育,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学好各门学科尤其是英语。
2、通过“讨论式”教学,提升了学生信息处理及语言交流能力。
如SB1BUnit20Paper这一单元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四项发明中的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展历史。在阅读课文结束以后,笔者要求学生查阅有关指南针和火药的发展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在阅读课的复习中,首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把他们所查询到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趁热打铁提出了下列讨论题:WhatwouldhappeniftherewerenofourgreatinventionsbytheChinesepeople?学生运用课文中提供的和他们自己收集来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采用逆向思维法,运用虚拟条件句得出了下列一些结论:Iftherewerenopaper,wewouldnothavebooks,newspapersandmagazinestoread.Iftherewerenocompasses,peoplemightbelostwhentheyweretravelingintheforestorwhentheywereatsea.Ifpaperandprintinghadnotbeeninvented,itwouldhavebeenveryheavyforpeopletocarrythebooksbecausepeoplecarvedthewordsonpiecesofwood.IfpaperandprintinghadnotbeendevelopedbytheChinesepeople,alotofimportantinformationabouttheancientpeoplewouldnothavebeenkept.有些思维特别活跃的同学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看法,他说:Iftherewerenogunpowder,therewouldnotbesomanykillingsandpeoplewouldbemuchsafer.不管怎样,在这次讨论中,学生一方面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了祖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对祖国的贡献,更深地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喊出了WeareproudofbeingChinese.同时学生在此次讨论中运用了虚拟条件句,对学过的该语法项目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再者学生将历史学科中的知识运用到英语课堂中 2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来,起到了跨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作用。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一方面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语言的交流运用能力。这样的讨论还可用于介绍某个国家或者自然灾害类等的阅读课文中。如:SB1AUnit7Earthquakes;SB2AUnit7Canada;SB2AUnit11Hurricane;SB3AUnit3Australia等等。
3、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的社会意识。
高中人教版新教材有许多阅读文章涉及到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如饥饿、污染、环保、能源等一些严重问题,如:SB1BUnit17MiludeerreturntoChina;SB1BUnit26Aninterestinglife;SB2AUnit9Savingtheearth;SB3AUnit4Feedtheworld,Unit6Dealingwithwaste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上完MiludeerreturntoChina这篇课文,设计下列问题:Manykindsoflivingthingsarenowinthedangerofdyingout.Whatshouldwedotoprotectthemandstopthemfromdyingout?上完Aninterestinglife这篇课文,可设计下列问题:Therearemillionsofpeopleintheworldwhodon’thaveenoughtoeatatpresent,whatshouldwedotohelpthem?Savingtheearth及Dealingwithwaste这两篇课文后的讨论题可这样设计:Thoughmanypeoplehaverealizedtheseriousnessofpollutionintheworld,stillmanyotherpeoplehaven’t.Whatwillyoudotoreduceorpreventpollutionwhenwefacesuchaseriousproblemofpollution?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当今社会所面临的巨大的问题,强化他们保护环境、爱护动植物、勤俭节约等意识,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积极地投入到环保工作中来。
4、通过“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如SB1BUnit18Thenecklace;SB2AUnit10Attheshop;SB3AUnit11TheMerchantofVenice等课文都选自一些著名作家的著名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些篇章的阅读、分析与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不同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进一步领会作者写作该文的用意,体会著名文学作品中的内在涵义。在上Attheshop一文时,在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分析讨论下列问题:Whatweretheattitudesoftheshopassistantandtheshopownerbeforeandaftertheone-million-poundnotewasshowntothem?Howdoyouknowthat?Whatkindofpersondoyouthinktheyare?Whatdidthewriterwanttotellusfromthistext?学生们得出了下列结论,也即是作家意图告诉我们的:Moneyiseverythinginthecapitalistsociety.Withmoneyyouhaveeverythingandyouarerespected;withoutmoneyyouhavenothingandyouarelookeddownupon.然后老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下一个问题:Doyouthinkmoneyiseverything?What’syouropinionaboutmoney?通过应用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贪污腐败案例,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以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与工作。
三、教学体会
1、“讨论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运用已学知识在言语活动中进行言语交际,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体现了英语语言是习得的特征。
2、教师在设计讨论题时要注意尽量做到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3、学生为了有效地参与讨论必然会在课外查阅各种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信息量,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还要应对其他同学的提问,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和与人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以利于创新性思维活动的进行。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4、“讨论式”教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相互合作、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学习习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5、在讨论中老师只是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这就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原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式”教学,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从而也强化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能将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主动寻找资料进行课外阅读。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生词汇量的不足影响了他们的表达,有限的时间阻碍了讨论的深度与广度等。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总结以往的经验,使讨论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第二篇: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习的方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一模式的主要形式是: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学习的内容、目标、学习方法。
(二)初学新知识──由学生去讨论和探讨新知识及其规律,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由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教材,掌握知识。
(四)巩固知识──由学生讨论巩固知识的方法,选定练习题,并进行练习,教师帮助订正。
(五)总结学习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本课所用的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由学生讨论并选定本课作业,教师进行指导。
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二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讨论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的方法。2.教师归纳学生讨论的结果。
学习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加法的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并初步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方法是:自学教材,初步尝试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分小组讨论并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或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解决。
(二)初学新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选定练习题,进行初步练习,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巡视并指导。)
(三)掌握新知识。
1.小组讨论,初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2.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班内讨论解决。3.教师帮助解决班内不能解决的问题。4.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
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有关的定义是: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注意的问题: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a+b=b+a)
(四)巩固新知识。
1.学生讨论巩固的方法。2.按选定的方法选定练习。
3.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和订正。
(五)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效果。
(六)作业。
1.选定作业,教师进行指导。2.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这一种模式由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由于是由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了教学的整体效益。交互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在讨论教学模式基础上的改进与优化,增强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主要的形式可以这样归纳:
(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目标与学习方法;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教师进行分析和归纳。
(二)初学新知识。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和应用。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归纳,初步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练习。
(四)巩固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进行练习,学生提出遇到的问题,教师帮助解决。
(五)作业。师生共同讨论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考查本课的实际效果。
这一模式由于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更加及时地了解课堂的动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践式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实践性较强而且具备必要条件的课型进行设计的。其主要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九义教材数学第二册第二单元《厘米和米的认识》,就可以采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讲座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主要是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方面的潜在因素进行专门的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组合
当然,教学艺术没有止境,课堂教学也绝不是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就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去分析和选择,采用最能达到目标的教学模式,同时在一种模式中结合多种模式的有利因素,优化组合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经过研究和探索,提出“四环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把数学学习的乐趣还给学生,回归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生活性、真实性、实践性。其基本操作程序为:
1、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2、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3、展示交流
内化提升
4、回顾整理
拓展应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创设数学情境的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2、研究情境——发现问题
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并对数学情境中的信息进行数学化整理,而后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注意事项: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
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
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不宜过于发散。
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环节:“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合作交流中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课堂上加以落实,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
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
1、自主探究——分工合作
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每个同学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初步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就是在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注意事项:
1、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
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
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这一环节主要任务:
1、小组展示——汇报交流
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师生探究——内化提升
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注意事项:
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
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
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
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5、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
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第四环节:“回顾整理,拓展应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教师要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时进行适当总结,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再通过拓展应用检验学生对新知理解和运用水平。
本环节的主要任务:
1、回顾整理——总结反思
就是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结合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回顾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进行回顾总结。
2、深化提高——拓展应用
就是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并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注意事项:
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2、拓展深化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深化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
4、拓展深化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5、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
6、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7、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8、应用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9、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
这种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再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多向交流,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强化人与教学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模式只是给教师们提供一个上课的基本框架,在落实教学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灵活运用,不宜机械套用。另外,任何模式都有它的局限性,要使模式适合更多的课型,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实践、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模式更加完善和实用。
第三篇:b6雨点—教学设计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本文为本人珍藏,有较高的使用、参考、借鉴价值!
雨点
厉庄镇中心小学 王素芹
设计思路: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低年级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精心构思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系统地进行学法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信息,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会主动发展的目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雨点的动态变化了解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让学生体会雨点的动态变化。教学难点:
了解雨点的特点,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之美。教学准备:
投影片(天空片片乌云,落下几滴大雨点,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等图片),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
2、识认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老师给大家出了个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小朋友猜猜看,这是什么?(雨)
二、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看投影片(天空片片乌云,落下几滴大雨点)小朋友看到了什么?(雨点)
2、板书:雨点
小朋友,本文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雨点落进哪些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呢?你认真读了课文就会明白了。
[这样简短而又亲切的导语,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又提示了学习态度和方法——认真读书。]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减字,不重复词句。不唱读。初步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小声读)
2、课文一共有四句话,配有四幅图。请小朋友按顺序看一幅图读相应的一句话,再想想它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你知道雨点落进了哪些地方?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有什么不同?现在我们就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好。
[老师两次引导学生读课文,每节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第二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大意。老师相机出示了四幅图,让学生看图用一个“雨点落进……”的句式,说清楚内容大意,把感知课文与听看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自主实践,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选生字,介绍识记生字的方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1)找规律:“跑”、“跃”还有“跳”都是跟脚(足)有关系,都是“足”字旁。“足”字旁加个“包”,就是“跑”;加个“夭”就是“跃”;加个“兆”就是“跳”。
“海、洋”都是跟水有关。加个“羊”就是“洋”;加个“每”就是“海”。(2)换一换:去掉“学”下面的“子”,换上“见”就是“觉”。结合教“见 2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字底”。
(3)编字谜:“步”,上面“止”字头,下面“少”字少一点。
[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识记生字的方法:找规律、换一换、编字谜。既让学生学会了识记生字的方法,又强化了记忆,激发了识记生字的兴趣]
2、指导写字
(1)让学生分析记忆字型形,注意字的间架结构。(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五、总结反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
1、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看几幅图,好吗? 投影出示:
2、这几幅图是什么?请把词语贴在相应的图上。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相机展示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点,加强了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精读感悟
1、指导读第一句
(1)创设情境:现在空中正下着雨,有一滴雨点来到池塘里,池塘里多安静啊,你想小雨点落下后会怎么样呢?
(2)学生练读,体会“睡觉”一词的读法。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3)送给学生一个词语“水平如镜”——平静的池水,看上去一动不动,像在睡觉。池塘在睡觉,小雨点也在里面睡觉。
(4)齐读第一句。
[让学生一遍一遍地练习朗读,体会“睡觉”这个词语怎么读,从语感上悟出睡觉的意思。这便是紧扣词语,边读边想的感悟训练。下文的“散步”,“奔跑”,“跳跃”也是如此。]
2、放手自读其它三句
雨点多可爱呀,你想跟着去哪里游玩就把那句话仔细地读读。
3、品读
(1)自由读,试着说出这样读的原因,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
相机出示:小溪画面。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就像在干什么?课文示怎么写的?
相机出示:散步
(2)散步是怎么走的呢?
小溪的水缓缓地流着,小雨点也跟着缓缓地流着,就好象是在散步,多自由自在,多舒服啊!
你能读好这个词吗?(指导读好“散步”)
(3)指名读第二句,其他同学听,能不能感受到小溪就像在散步?(评读,引读边读边体会,范读等各种形式的读)
4、下面读小朋友看第三幅图,自己小声读读第三句,能不能把意思读懂。(相机出示:江河画面)
(1)指名读第三句,大家注意听,听他读懂了没有。出示:奔跑。指导读好“奔跑”。(2)雨点在江河里像“奔跑”吗? 江河里的水流得很急,真像在奔跑。齐读第三句,(3)小结:边看图边想象。
5、现在请小朋友再看一幅图,自己读读第四句话,能不能把这句话读懂,4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读好。
(1)指名读。(评读:他读懂了吗?从哪里听出他读懂了?)出示:海洋
(2)海洋很大很大,一望无边,怎么读好?
海洋里波涛汹涌,一浪更比一浪高,就像小朋友在跳跃。出示:跳跃(指导读好)(3)齐读这句话。
三、赏读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图尝试背诵。
3、背诵交流。(互评)
4、背诵全文。
四、迁移训练。
我们已经读懂了课文,想一想,春天的雨点还会落在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了哪些变化呢?小朋友到村外去观察,你就会发现了——
雨点滴在果园里,点红了桃花。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柳芽。雨点落进田野里,滋润了庄稼。雨点落进池塘里,唤醒了青蛙。
教学反思:这样的阅读课文,遵循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借助图片,把词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教师巧妙地抓住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不同特点,从教材中提炼出“睡觉”、“奔跑”、“跳跃”等动词,在启发学生根据相机出示画面,组成有机整体,学生自然地层次分明地把握全篇主要内容。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主要围绕着本学期品社(品生)组的课题进行讨论和进一步商讨。对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中的理论依据进行了如下修改。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传统的品德教学中,我们已经注意到了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往往忽略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品德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总在教师的思想里兜圈子、从众心理较强,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很多的课堂中已经开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较多地运用了讨论式教学,但往往是游走于形式,看似热闹,却没有多大的实际效果。分析下来原因主要在于讨论的准备工作不充分,没有选择恰当的讨论主题和灵活地运用合适的讨论形式,有的反馈形式过于单一,都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设计了各种问题、大量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在讨论的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在丰富多彩的讨论反馈中,学生能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经过认真地探讨与研究,感到要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于是我们确定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讨论式教学法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依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2、教学过程要符合人的心理认知秩序。教师要按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人类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遵循从个别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秩序。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他们只有在遇到问题并感到疑惑时,才会调动起自己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摆在面前的问题。
10.25
参会人员:全体教师 交流内容: 一 情况分析
我校《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担任,教研组成员呈老、中、青结合,在教学中,老师们能努力探寻本期课改的精神实质,他们积极进取,勇于实践,能运用新理念新教法新手段组织教学。二 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针,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导处计划及品社教研组细则为工作核心,将《两纲》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渗透,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学规范、评价标准,优化教学过程,深化教学改革,注重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工作
1、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2、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3、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四、本学期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1、常规听课,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1)品社课规范化听课,教研组长和行政对一至五年级的每位教师听随堂课,并当堂打分,与上课教师及时交流反馈意见。
(2)提出专课专用的要求,并以组内互查,教导处抽查的形式进行检查。(3)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机械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等先进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教研组内的课堂教学研究。
(4)课堂教学与学校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与本学期学校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与“两纲”教育相融合,列入课堂教学目标之中,在每篇课文中渗透切入点,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整合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2、加强教研组建设
(1)、认真学习二期课改课程标准。在读懂、读通《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课前准备。力求在上课时做到准确把握认知目标;有机挖掘情感目标;科学寻求行为目标。
(2)、充分发挥区学科中心组的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学校大组与中心组的联动活动,每学期向全区做一次开放性教研活动展示。在保证每次区教研活动由相关年级组一人参加的基础上,以提供教案、讨论案例、解答困惑的教研组活动方式为主线,提高教研质量。
(3)、每月一次教研组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备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以群众性的研讨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点带面,尽力使任教教师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教学规律,提炼教学经验。
3、精细教学流程管理细则
(1)落实开学初与学期末的两次教师备课检查与评比打分。(2)出好期末品社练习试卷,试卷要求符合二期课改目标。
(3)完成两次学生课后作业的抽查,作业中要注重学生搜集并整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4)根据各年级制定的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人表现,利用成长纪录册,开展品社学科的全面评价:具体以“评价内容科学化——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评价形式多元化——口头、书面、解决实际问题;评价时间分散化——日常评价、综合评价、考查评价;评价结果激励化——等级”为主要标准。
(二)落实三个融合,全面渗透两纲教育 三个融合
结合教材中“两纲”教育渗透的内容,将心理辅导活动与一系列的德育活动三者融合,既丰富了“两纲”教育的形式,有丰富了品社课的课堂教学内涵。
1、与“两纲”教育相融合,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进行两纲教育进入课堂的教学教研活动。
(1)以年级组为单位,整理出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2)挑选其中的一篇课文进行集体备课
(3)以年级组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说课或教学实践,力求凸现两纲精神教育内容
(4)进行集体评课,根据两纲精神教育的渗透实效,形成简单的环节式教学案例。
2、与心理辅导活动的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在品社学科渗透一览表中,结合学校心理辅导开展的内容,把相同年级、内容相近的进行整合。一个年级设计出一个配套的系列活动。
3、与学校的德育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参观学习,加深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少先队组织紧密结合,即本学期大队部的微笑行动,行为礼仪教育相渗透,根据每月行为规范要求,既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突出重点,利用课内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更要以实践体验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进行教育,使课内外形成合力,落实行为规范教育。根据品社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切入点,以及学校的各类演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心理发展,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开发活动课程,促进教学深入改革
1、开发《品德与社会学科两纲融合的课外活动课程》
2、推出一堂校公开实践研究课
(四)、每月安排 九月份
1、制定品社教研组计划。
2、搜集寒假中整理出的上学期教材中具有显性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的课文。
3、检查品社备课并评比打分。十、月份:
1、听各年级品社随堂课,组长与上课老师及时交流评课。
2、交流上学期教材中两纲渗透课文的情况与改进方法,做好本学期两纲渗透课文搜集的准备。
3、检查课后作业情况并反馈意见。
十一、月份:
1、为学校教学评比做准备。
2、学习新课程标准
3、听校级品社公开课并参与共同评课。
十二、月份:
1、各年级进行《两纲渗透品社学科》汇总
2、组内听课
3、评课,形成简单案例 元月份:
1、体会交流
2、完成成长纪录册品社学科评价
3、学期小结,资料规整
第五篇: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实践
运城市教研室 孙精珍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基本能力,培养优秀公民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于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中学语文重头戏的阅读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提高教师多角度研读课文的能力,设计大量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新时代、新课程,对语文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北师大语文教材应运而生,对7—9年级语文教育各个层次的具体理念和操作程序进行新的设计和探索,突出了教材的实验性、探索性、创造性,尤其注重人文精神的丰富性,经典文本的多样互补性、问题探究的可操作性。在教学实际中,特别注重“同类比较”。比较探究就成为我们当前语文教学的主旋律。我市使用本套教材已经两轮了,第一轮使用,教师可以说是怨声载道,有老师给我来信说:“北师大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对这套教材,我们丝毫不敢有懈怠之心,第二轮开始,组织全市语文教育精英,研究工作思路:立足课堂,研究教材的内蕴。明确研究任务:初中语文比较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下面我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比较式教学实践。主要议题: 一是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二是比较式教学实践。
一、比较式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教师讲,学生记,根本没有学生和教师的个人见解,教师是专家的传话筒,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器,整个语文教学出现被动格局,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只有比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只有思维发生碰撞,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活动中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较法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并被一代又一代的语文大师发扬广大。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适当地采用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归纳和积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张志公在《说“比”》一文中就说道:“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若采用比较教学法,可以让学生积累得更多些,更快些,归纳得更准确些,更深入些。”叶老也说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其实传统教学中也经常使用比较教学,如形似字的识记;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外貌、言行的比较、故乡景物描写的比较。现在孙绍振教授将传统的比较法教学与新课程改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主题来结构单元,在同一单元中精心选编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文章,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内涵,既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在比较中,寻求真善美,涵养情操。
1.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比较法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将比较法运用于阅读教学就
是比较式阅读教学。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的阅读形式。五种方法:增删法、替换法、图表法、假想法、勾连法。
比较探究的方法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要借助一定的方法,只有方法得当,做事才能顺利成功,甚至事半功倍。如果缘木求鱼,就会南辕北辙。吕叔湘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示出来,语文也是这样。”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可谓由来已久。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都在尝试着比较阅读教学,课改以来,尤为关注,各种语文杂志都曾开辟过比较阅读专栏,主要刊载教师的比较阅读成果,但比较阅读教学理论提升方面的文章还很稀少。尤其缺乏比较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现将一些语文老师及笔者在比较阅读教学实践中所采用的方法总结、提炼如下。
①增删法,即在阅读文本中增加或者删去某些词语、句子、语段等,以便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如《项链》中的第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取掉也字,读一读,感觉有什么变化?
采用增删法进行比较探究,学生不仅提高了的炼字炼句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刻领会了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同时也习得了遣词造句的方法和技巧。
②替换法,即将阅读文本的某个词语、句子,换成另一个意义相近的词语、句子,或者改变语段的顺序,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的结尾三段依次是: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把三段任意交换一下顺序,请学生与原文比较一下,是否可以呢?学生经过比较探究,就会明白,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春天分别比作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依次体现了春天的新、美、壮的特点,这三个比喻句诗按照春天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如果交换顺序,就不符合逻辑了。
采用替换法进行比较探究,可以有效地制造矛盾,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引领学生品味了精美语句,较好训练了学生的炼字炼句能力,提高了写作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③图标法,即将阅读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和关键性词语摘抄下来,通过画图或列表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④假想法,即引领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经验,假想出与阅读文本相关的某些内容,进而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的结局是:主人公马蒂尔德用了十年的青春还清了债务,才得知那挂项链是假的。小说到此戛然而止,给人意犹未尽之感。为了引领学生认识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如此结尾的匠心独具之妙,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写小说。学生们又得写马蒂尔德要回了真项链,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生活有所改善;有的写马蒂尔德精神受到严重刺激,从此神经失常。有的写佛莱思恩节夫人要把真项链还给马蒂尔德,而她慷慨地一笑置之,不愿收回。„„然后让学生将
自己续写的结尾与原文结局进行比较探究,学生就体悟出原文的结尾更高妙。因为原文荒诞可笑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极具幽默讽刺效果,耐人寻味。
笔者认为,采用假想法进行比较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使学生获得写作方面的启示,即文学创作若能适当采用留白艺术,就会产生“言有尽意无穷”的奇妙艺术效果。
⑤勾连法,即在阅读文本时,就文本中某个知识点勾连出与之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课外知识,并进行比较探究的方法。
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尾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借机引导走出文本,收集古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学生就会尽其所能,集思广义,搜集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处长”;李清照的“只缘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经典诗句。再把这些写愁名句进行比较,进而探究这些语句的异同之处。作者都尽力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而又同中存异:李煜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李白用“白发三千丈”比喻愁绪之长;李清照用“船载不动”形容愁绪之重;马致远用“断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羁旅愁死。这种动手搜集材料,继而比较探究的训练,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动手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到诗歌意象的生动形象性。
笔者认为,勾连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温故而知新、拓展阅读视野,并使学生的阅读不断的纵深发展,当然
比较阅读式阅读的方法不止以上五种,还需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2.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在发现两种和两种以上事物的区别与联系方面,比较法常生奇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带有聚合和发散的性质,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提供训练的渠道,拓展的空间;比较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会逐渐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从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它广泛应用于人们认知事物、区别事物的过程中。比较法作为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将比较法运用汉语阅读就是比较阅读。目前关于比较阅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法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形式;二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的阅读形式。第一种定义既包括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也包括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第二种定义仅指文本之间的比较阅读。我们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应用及其广泛,小到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大到篇章、单元、作家风格的比较等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态度”,“应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展联想与想象,拓展思维空间”。无庸置疑,培养学生的质疑
能力、谈就能力、创新能力,比较阅读能够承担这一重任。于是,我们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比较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即我们所提倡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所谓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研究文本,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有人说:“数学是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语文学习的特点,点明了语文学习的广度和难度。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语文学习涉及到读音、字词、标点、阅读、写作、书写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常给一些学习不得法的学生以“老虎吃天,无法下口”的无奈之感。尤其是几乎涵盖所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阅读理解,更让许多同学没有了学习自信,进而丧失了阅读兴趣。《论语》有言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采用比较法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令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地去阅读文本,体验文本,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体验和认识,收获阅读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这也瘵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不断向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进发。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而然养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良好阅读写作能力习惯,并终身受益。②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研究,在探索中逐渐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在合作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更深刻。具体表现在:
由于比较内容的多样性,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音、字形、字义的比较,可以是遣词造句的比较,可以是写作手法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中国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的比较等等。这样就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由于比较式的多样性,可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比较的形式可以是单项比较,也可以是多项比较;可以是文本内部的比较,也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比较;可以求同,也可以辨异。这种比较形式的多种多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在见仁见智的心灵碰撞中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当前,许多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常常是蜻蜓点水,以为扫除了字词的障碍,就读懂了文本。他们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没有真正深入文本内部,只在“文本的表面滑行”,这种“浅阅读”状态当然无法使学生体悟文本的深刻内涵,不能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的“自序”中写道:“自然科学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是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有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深有同感。因而,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能够“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化为未知,在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去品味和探究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认识。其次语文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用生命和心灵去体验文本,探究发现文本的奥妙之所在,进而生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精彩的见解。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积极和谐的阅读氛围,给予学生科学有效地学法知道哦啊,引领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体会探究的乐趣,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比较探究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阅读方法。师生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探究式阅读,可以明辨优劣,对文本做出相对科学的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形成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新见解。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当作为比较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一致,甚或相悖时,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积极探究,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这种语文课(研究性的学习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地分析活的语言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自觉地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时的困难已经形成明确的待解决的问题)” 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戴着“少、慢、差、费”的帽子,为了打造中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课堂,无数的专家、学者昨一线教师在进行着不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造成中学语文教学令人堪忧的“高耗低效”现状的主要是原因是,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不力,导致学生兴趣低下。众所周知,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高效无从谈起。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常是抓住一篇文章条分缕析,精剖细解。对学生而言,课堂常常出现一种“你讲我记,你问我答”的被动格局。同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又常常受到所谓教参标准答案的禁锢。若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教师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并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的合作讨论,激情四射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和感悟。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又何愁学习氛围不浓厚呢?又何愁学习质量和效率不高呢?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不仅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而且继承并发扬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不仅开拓了学生阅读的广度,而且挖掘了学生阅读的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比较式教学实践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的扉页写道:“我们的目的在于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使学生可以多学„„”比
较既是一种思维方法,又是一种思维过程。如果能够建立起科学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并能在实践中运用恰当,就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法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统一。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改的推进,语文比较阅读教学也再次受到重视。然而,实际教学中,中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尚缺乏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随意性很大,难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如何构建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比较式阅读教学策略,充分发挥比较式阅读教学的优势,解决长期以来比较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研究和探讨的方向。下面结合九年级教材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1. 分析教材,明确方向
九年级上下两册除了各单元主题外,上册以“文学”“艺术”为话题;下册以“经济与文化、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话题。能力培养注重“探究性阅读”能力;在阅读方法上,九上以去粗取精,知入知出等批判性阅读;九下以拓展、活读、致用等创造性阅读。选文以文学艺术作品为主。在这两册中,合计安排了五个单元的文学知识趣话,介绍了小说、散文、诗歌的基本知识以及文学鉴赏等方面知识。所以,我认为九年级教学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比较、赏析、评论为主。
2.重组教材,科学选点
重组教材:根据文章的题材和主题重新安排教学顺序,便于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是老师们公开课的常选。这样的文章,我们传统的教学设计思路,首先是整体阅读,把握文意,然后是选取课文中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部位,进行精段品读。也就是说,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
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最后是提炼主题,概括特色,一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但是,北师大教材编写的最大特色就是突出“同类比较”,每单元同类主题或题材的课文组合,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现成的可比性,通过比较、显示同类中的共性、个性和差异,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进入探究学习的深层次,这也是我们多年教学的难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这项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即一篇一篇地教课文,而是要实行单元教学,对教材选文进行重新组合,选准比较的切入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我们的教学更能突出比较的探究。
科学选点,就是科学地选择比较点。比较一般是由比较的对象,参照物和比较点组成,所谓比较点就在比较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构成一篇文章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细节设置、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等。那么在比较式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设定比较点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由于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丰厚,阅读视野相对狭窄,一般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当选择比较对象及参照物,并预设比较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充分感受文本,自主思考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互相启发,进而随着学生阅读面的不断扩大,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高,当学生能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比较法来探究文本的异同时,教师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跟着阅读感觉走。当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出现了“愤悱”状态时,比较点就会来自学生的阅读体验,来自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就会给学生“豁然开朗”之感。无论是教师预设的比较点,还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的比较点,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启发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中,如果比较点设计巧妙,运用恰当,可以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恰到好处的比较点,如同学生思维的引爆装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地深入文本,积极地分析文本,在字里行间乐此不疲地寻微探秘,并结合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文本进行生命的交流。如七上的亲情歌吟单元中的比较点是这样设计师的:母爱是天底下最为美好的情感,难道也会有所不同吗?学生就打破思维平衡,走进文本探求母爱的不同内涵和表现形式。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深刻性。在文本的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如果比较点设计深刻、准确,可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效果。张志公先生认为:“只要比得恰当,越比理解的越清楚,印象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
比较点的设计要力求具有适合性。采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因而,比较点的设计要与文本的特点相适合,要与教学的重点、难点相适合,唯有如此,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率。若比较点与文本的特点不适合,与教学的重点、难点不适合,比较探究式阅读教学就会流于形式,甚至使阅读教学事倍功半。
如九上:第一单元:生活况味。教学顺序为: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在这个设计里,莫泊桑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教读,第一条项链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第二条项链使一个男人蒙受羞辱,普希金的诗是读给玛蒂尔德,宫玺的诗是读给朗丹的女人,最后一首诗是经引起学生对生活况味的思索。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文练习:设想推论: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之后立即知道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会怎样?请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的短文。
第二单元:感悟艺术。教学顺序为;留学巴黎——心血凝成的作品——琵琶行(节选)——李凭箜篌引——《老残游记》的文学技巧——口技。前两篇目文章是写冼星海的艺术人生。两首诗是唐代描写音乐的名篇,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调动各种感官,用文字恣意描写音乐。《口技》是一篇传统美文,虽然放置在不显眼的地方,教师还是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紧扣一个“善”字,品析课文。有时间的话,扩读《核舟记》,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写技艺的,都用了描摹的方法。
作文练习:搜集一些名家运用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揣摩通感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人生境界。教学顺序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最苦与最乐——登岳阳楼——诗两首——谈生命。
前三篇文章注重忧与乐,三首诗都与洞庭湖有关,最后以冰心的生命作结。
3.文内设比,发现内涵。
“文内设比”,指教学一篇文章时,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巧设比较式教学内容。从思维的深度来讲,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带动学生反复研读,挖掘文章的内蕴,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如:九下中的《孔乙己》。课文《孔乙己》有个学习重点为“体会含蓄精巧的布局”。这“布局”二字,包含的内容太多。我觉得,作为同学们来学习这一课,需要体会此文展开故事、塑造人物的两个重要特点。教学《孔乙己》时,说说孔乙己的手
在鲁迅的笔下除了替别人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还有四种特殊的用途:第一,蘸酒写字;第二,偷窃东西;第三,书写服辩;第四,代脚“走路”。作者通过对手的描绘揭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刻的表现了封建社会里旧知识分子中大多数人的悲惨命运„„ 第二步,实践一种基本的方法,课内比读。
请同学品读课文的第四段和第十一段,进行比较阅读。
活动的内容,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鲜明的对比中表现出来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第4段: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 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 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⑵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 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 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 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 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⑶,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 快活的空气。
第11段: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 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
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 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 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 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 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 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同学们比较的细节有:站着与坐着、长衫与黑瘦、文言和白话、眼睛与眼色、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出现与消失,以及时令、站着、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钱数、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全文始终贯串着对比。
《孔乙己》通篇使用了对比手法。例如,孔乙己的出现与消逝、爬上去的丁举人和跌下来的孔乙己、酒客的“快活”和孔乙己的孤寂、孔乙己的生命价值与粉板上的十九个钱、阴冷的天气与热闹的笑声等,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总的来讲,文中的对比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描写社会环境时的对比。如小说开头一“长”一“短”、一“站”一“坐”、一“里”一“外”的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清末封建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状况,为孔乙己的出场点明了背景。又如通过掌柜对三种人不同态度的对比,把当时社会欺贫媚富、冷漠虚伪的人际关系作了生动的表现。二是人物描写中的对比。如孔乙己和丁举人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拓宽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喜剧气氛和悲剧命运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刻揭露了社会的病态。又如最突出的一组对比,即孔乙己第一次亮相和最后一次出场,在外貌、语言、声音、神态、动作方面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上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一个特点是,文中多角度铺展了人物描写的线条。
“孔乙己的‘偷’”是人物描写的线条之一。“偷”是孔乙己喝酒的经济来源之一。为喝而偷,深刻表现了孔乙己好喝懒做的性格。“偷”也是旁人取笑的中心内容。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众人、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和无聊哄笑,都与“偷”字有关。由“偷”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更是孔乙己挨打的直接原因。具有悲剧意义的是,成了举人的读书人丁某没有打折孔乙己那双偷东西的手,却残酷地打折了他的双腿,最终断了孔乙己的生活之路。
“孔乙己的‘手’”也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除了抄东西赚点钱之外,孔乙己的双手有四种特殊用途: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由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孔乙己这个写得一笔好字的人,其功夫的最后显现,竟是在一个中了举人的“读书人”面前写认罪书;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可见,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反常”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
“孔乙己的‘脸’”又是人物描写的一个线条。课文用“青白”“红”“灰”“黑”等寥寥数字,对孔乙己的脸色变化进行了五次描写。这些极为简省的笔墨,也是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涨红”显示了他不敢正视现实、害怕别人揭短的心理,“灰色”则表现了他内心的遗憾被人深深击中之后的痛苦。又如孔乙己出场时是“青白”脸色,而最后一次出现时,已是拖着断腿,面目全非。“青白”,表现了他只是在半饥半饱中延续生命,“黑”
则表现了他已受到巨大摧残,完全没有了活力。从“青白”到“黑”的变化,包含着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的许多悲哀。
还有“孔乙己与‘酒’”、“孔乙己与‘笑’”都是人物描写的突出线条,建议同学们学着老师的讲析自己揣摩品味一下。
如对《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选段的比较式赏析: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
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
段写滁人、宾客、太守的野游,现层层递进之状。
从氛围表达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从质感描绘看,前段显“色”,后段传“声”。
从表现手法看,前段描写景色,对比鲜明;后段描写活动,烘托有力。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是一句一景,后段则是一句一事。从情感表达看,前段寓情于景,后段在叙事中抒情。
用影视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一组快速闪过的空镜头和一个内容充沛的长镜头。
用美术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是美丽的风景和生动的风习画。用绘画技法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运用了简练的写意之法和细致的工笔之法。
用美学知识来赏析,这两段分别表现了“美中之乐”与“乐中之美”。用句法知识来赏析,这两段骄散相间,文笔多姿,音调优美。用音韵知识来赏析,两段文字中“者„„也”选用,往复赞咏,自然流畅,一唱三叹。
人们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也往往用“力透纸背”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练。其实,语文
教师的品读功夫也应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如果能将诗文的技巧意蕴美点妙要尽收眼底,那对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作用还用说吗?
4.多文联比,丰厚内涵
多文联比,是指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有其它相同之处的文章进行横向比较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加了阅读教学的容量,让学生在多篇文章中反复理解文章的内涵,去粗取精,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包括:
同一题材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项链、珠宝、诗三首 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比较探究;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 教读文与自读文的比较探究; 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较探究。
如,《项链》、《珠宝》《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这首诗,要很好的理解“欺骗”的含义。“欺骗”可以广义地理解为“生活给人们的打击”,如被人欺骗、被人欺侮、命运不公、生活艰难、病痛严重;如失学、失恋、下岗、离婚、失事、破产;如饱经挫折、理想破灭、灾难突降、命运陡转、遭人陷害,等等。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生活打击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宫玺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悔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读这首诗,重点要理解诗中“欺骗”、“诚实”两个词的含义。我们欺骗
了生活,小而言之,是对生活的不诚实,对青春的不诚实,自暴自弃,说谎逃学,抽烟喝酒,小偷小摸,屡做坏事,无节制的上网„„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学会脸红,应该“吾日三省吾身”,应该用诚实来收获自己的幸福„„
这首诗对我们的启迪是——要诚实执着。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邵燕祥,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要自信自强!
如《白杨礼赞》和《松树的风格》这两篇散文,内容上完全不同:一篇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一篇作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篇写的是白杨,一篇写的是松树;一篇歌颂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一篇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们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异中求同,就会发现新的东西:两篇散文都是从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中引出象征意义,歌颂人的精神品质;都是先咏物,后抒情。
再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都是写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遭遇,他们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而获取功名利禄的生活,都蒙受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思想受毒害,身体受折磨,性格偏迂腐,精神偏异常。两篇小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上的毒害和身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封建制度的罪恶。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两篇作品组合在一起,同中求异,就会发现新的东西。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而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突然中举一跃而进入上层社会。
其一,孔乙己自视清高,范进自卑自贱。孔乙己对自己认识几个字
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可见,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的自视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范进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范进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可见,范进怯懦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范进在自卑自贱中苟延残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其二,孔乙己迂腐,范进圆滑。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可见,孔乙己是迂腐的。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范进明知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可见,范进是圆滑的。范进已成为官场的腐蚀品。范进世故圆滑,足见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其三,孔乙己善良,范进虚伪。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但是有善良的一面。孔乙己穷困潦倒,但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还教小伙计写字。这是一个善良的人地善良之举。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范进在他母亲死后,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
拣出了一个大虾仁丸子送到嘴里。这说明范进虚伪、狡诈。范进的虚伪招来了指责。
其四,孔乙己自我安慰,范进神经脆弱。孔乙己穷困潦倒,没有精神寄托,只能在心里自我安慰,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中自我解嘲。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就出现癫狂的状态。
语文课本常常把同一题材或同一文体的文章组合在同一单元,方便比较阅读。师生在比较中把握每篇课文的侧重点和同一单元的课文间的联系。比较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讲、议、练的过程,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把相关或相似的读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就可以加深对读物的认识,获得新见解。在课文教学的品析阶段,运用这种相互比较的方式教学,可深化对课文的认识、理解、品析、欣赏和探究。
5.加强评价,推进教改
比较阅读可以较好地融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所以多年来,我市统一组织的调研测试,试题制定特别注重比较阅读,有古诗词与文言文、文言文与文言文、课内现代文与课外现代文的比较等等。以试题的命制,强力推进课程改革。
结束语:比较式阅读教学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研读,只有读透文本,读出新意,才能选好比较点,设计好富有创意的进行比较的问题。这样,学生的课堂活动才能精彩纷呈,我们的教育生活才能充满诗意,让我们认真学习北师大教材,积极开展比较式阅读教学实践,倾注全部热情,共创语文教学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