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梁工程课程讨论式教学实践方法研究论文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高效实用的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本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受讨论方法、软硬件设施和相应规章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讨论式教学法在运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文章结合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针对工科专业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桥梁工程;问题设计;讨论形式
讨论式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高效实用的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以高级专门人才培养为中心工作的高校必须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2-3]。
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专业人才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整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创新人才培养,倡导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积极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4-5]。
桥梁工程是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本文结合该校桥梁工程课程教学,针对工科专业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展开研究,以期找到一条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讨论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
一项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中,学生认为教师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占35.2% ;认为教师采用启发式的占34.8%;认为教师采用研究式的占11.1%;认为教师采用讨论式或其他的分别占12.3%和6.6%。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师生互动性程度的评价,2.9%的学生认为课堂互动很多;19.3% 的学生认为较多;52.9% 的学生认为一般;21.5% 的学生认为偶尔;3.5%的学生认为没有。可见,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师生间缺少课内互动和交流的情况十分普遍。这种单向信息灌输式教学不仅为学生所厌倦,也使学生渐渐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课堂教学和大学教师在大学生专业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6]。
(二)课程讨论重形式、轻内容
在教学改革中,课堂讨论受到重视,似乎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因为这样看起来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如果无视教学内容,对没有必要展开讨论的问题进行讨论或对讨论组织不当,不仅作用有限,而且学生也缺乏兴趣参加。
(三)讨论问题设计得不够严密
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大或过小,提出的问题不够清晰明了,课堂讨论组织得不够完善,会使学生感到
无从下手,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此外,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就会在讨论中感到无话可说,把自己置身于课堂讨论之外。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讨论形式和方法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讨论的焦点、时机、形式及方法,各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教师把问题提出来后就任由学生自由讨论,缺乏精心组织,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主导地位.没有教师适时的调控和点拨,会使课堂变得无序,影响学生的理性判断,收效甚微。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改革途径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效,改变高校课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维、创新学识、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提倡大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将已学基础课程系统化,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桥梁工程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很多基础课程的支撑,如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等等。要调动学生对该课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实效,必须首先将此类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在教学时也应精心设计各个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使专业课与基础课的知识点融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基础课程与桥梁工程课程的联系,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也
能独立解决问题。将基础知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还提高了学习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结构力学课程讲授的是简化的结构受力图式在各种力的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与实际结构有很大的差别,很多学生很难将其与桥梁工程课程中的每种桥梁相联系。因此讲授桥梁工程课程概述中的桥梁分类时(桥梁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以及组合体系桥梁5大体系)先展示各类桥梁照片,然后绘出每种桥型的简化受力图式,再在相同位置作用竖向力,分析其支点反力和截面内力,最后强调实际的每类桥梁与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各种受力结构的对应关系,使学生理解其中道理,同时也把自己原来学的结构力学课程中的抽象知识与实体桥梁工程相联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二)精心设计教学课题
要提高学习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讨论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四点: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教材的重点难点;实际的工程事件;结合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讨论课题,使学生有兴趣参与讨论,也有能力分析解决问题。
在桥梁工程课程教学中,由于缺乏工地实践经验,各种桥梁施工方法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现在网络上各种桥梁施工图片、视频很多,可选取一种桥梁施工方法——如较难理解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对称悬臂施工法,布置题目和问题:(1)对称悬臂施工法的适用场合;(2)对称悬臂施工法的构造组成;(3)对称悬臂施工法施工工序;(4)对称悬臂施工法如何行走。推荐制作较好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在课外带着题目自学,然后课堂组织讨论其中未理解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讨论中互帮互助,最终解决问题。
(三)各种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的综合应用
组织课堂讨论时,必须考虑讨论的实效性,最初可以采取学生与教师讨论的方法,请学习比较积极的学生如学习委员等先参与,再带动其他学生参加,后期也可采用学生分小组自己讨论的方法,力求
满意的效果。
(四)根据实施情况,改进课堂讨论方法
由于学生已习惯了填鸭式教学,最初的课堂讨论效果也许并不太好,很容易出现冷场,教师必须适时针对讨论时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做出课题和方法的调整。方法如下:一是改进课堂讨论方法。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与教师的讨论或学生与专家的讨论可轮换进行。二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优化课堂讨论形式,可以是全班讨论、小组讨论,也可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无论选择哪种讨论方式,教师都要及时关注学生参与的范围,力求做到人人参与。同时,讨论过程中要及时归纳小结,对学生的不同见解进行归类分析,纠正错误认识,肯定合理意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加强教师在讨论中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不要让讨论无序和漫无目的地进行。教师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学生尚未觉察或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对讨论中有争执的重要问题要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解决,使课堂讨论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三、结语
高校课堂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实践中收效甚微。因此,努力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讨论方法不仅必要,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重庆交通大学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立足于学校工科专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方法和手段,逐渐探索出适合工科专业的讨论式教学法,使其成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课堂讨论式教学方式旨在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同时,这一方法对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认识,提高其学习实效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110-113.[2]张国利.建设性论辩模式在EFL 课堂讨论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2-164.[3]叶锦韶,尹华.讨论式教学在环境微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3):9-10.[4]李传伟,姜子云.论有效组织大学课堂讨论的条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3):86-89.[5]吴贵栋.教师要成为课堂讨论的“舵手”[J].甘肃教育,2011(11):75.[6]王明莉.大学课堂讨论式教学法运用的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6-178.
第二篇:高校项目式设计教学实践方法研究
高校项目式设计教学实践方法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课程是高等教育中考察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项目式教学实践是根据课程内容将对应的项目任务融入到课程当中,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锻炼专业技能,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个别差异性,不成体系。因此,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实践教学现状,结合云南西翥陡坡旅游文化园的导视系统设计为教学案例,尝试探讨项目式设计教学的新方法,为高校教学提供参考。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75144.htm
一、项目式教学实践现状分析
首先,从教学培养方案上看,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实践十分突出,已经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是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实习课程来进行教学,教学实践内容是根据任课教师自行制定的,教学培养没有统一标准,学生技能层次差异大;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大多数高校在教学实践部分是通过已有案例进行分析后再设计,�@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锻炼了再设计或者设计改造的能力,但缺乏创造能力;第三,从教学内容上来看,一直采用教材加案例的模式进行讲解,并制定主题进行模拟训练,没有根据实践部分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无法了解社会平台的设计流程,对设计形式没有亲身的体验,虽然没有绝对理想和统一的教学模式,但不可否定,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新的实践模式进行设计教育,以应对社会需求和环境变化。
二、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需要把握实践原则和相对标准化,由传统的实践的改造型实践活动,转变为创造型实践活动。这就
要求实践从设计项目的整体性出发。系统的整体性思维主张从一个系统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从整体上去认识局部,再综合到整体,这是分析和考察事物的一个基本方法。下面以云南西翥陡坡社区白族文化园规划项目中的导视系统设计为例,尝试探讨项目式设计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或学校提供实际项目,实景调研
在实践课程开课之前,应由教师或学校对课程制定社会项目,学生参与项目设计。西翥街道陡坡社区陡坡村白族文化园景观规划设计是经由陡坡社区委托学校规划设计的一个改造和创造型设计项目,由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实地调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详实了解项目所处地理位置,文化园位于云南南北向狭长山谷中,居住区依附于两山之间的峡道,在原有规划中,道路已经规划完成,但道路导视系统并未规划。
因此,从导视系统设计入手。首先,带领学生作详细位置标记,对引导标识的设置区域进行了严格的测量,根据地形高度和房屋高度配合导视设计都需进行对应标记,并讲解特殊地形的设计方法;其次,考察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对设计复杂性适当加减。项目实地调研让学生能够掌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方法,进入设计策划阶段。
(二)教师根据项目区域划分讲解设计策划的方法
陡坡社区导视系统设计分为两大部分,休闲区和商业区导视设计。陡坡休闲区位置处于居民常住区域,应考虑人居环境的因素。人性化是导视系统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设计体验的基本要求,人性被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关注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因此,首先提出设计疑难问题,社区中的房屋位置、横跨社区的河流、农林种植区,这三个
部分不能变更。陡坡的地理位置迫使房屋依山而建,道路分岔口较多。同时,房屋不在同一水平面上,参差不齐,造成视线受阻。由于限制条件较多,根据实际情况,计划了以下几方面:首先,带领学生进行移步式体验,在需要引导设计的位置做上宽高标记,以及材料名称;其次,以人体平均高度为标准,对标记的位置进行自然光照射观察,记录日照时间,使导视设计的高度和设计形式配合光线变化;最后,制定色彩方案,以色彩心理学中每种色彩给予人的体验为依据,目的为吸引视觉焦点。
西翥陡坡商业区的区域位置属于创造型规划地块,首先让学生了解商业区的规划原则,将商业区动线设计作为设计理念,设计规划从三个层次出发:第一,商业区分为三个空间,消费空间、服务空间、商品空间,商业区属于是流动式的空间,让空间互相产生序列性;第二,明确商业区的整体规划风格,根据风格确定导视系统设计所要使用的材
料和造型;第三,提取白族元素,对导视系统视觉元素的使用进行统一布局。在这一部分,学生通过商业区的设计策划,了解到项目设计不仅要考虑项目属性和委托方的设计要求,同时要考虑大众对项目的期许。除此以外,带领学生补充项目中未出现但有必要性的设计规划,比如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前往陡坡村的交通虽然便利,但进入社区之前因没有指示图造成不便,道路导视系统几乎没有设立,仅在陡坡社区入口后200米设立了一个牌坊,信息传达模糊,同时,没有社区的简介和规划图;没有明确区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路,交通分区混乱。这一部分可以锻炼学生在观察和策划项目过程中学会考虑规划的整体性,在观察项目的缺失中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三、结语
项目式教学实践方法的研究发展必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中国对部分高校实施独立负责原则,相关
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建立完整的项目式教学系统,利用企业中的社会项目资源,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检验教学成果,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在校园和社会的无缝连接,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够实现这样的良性循环,在短期无法实现学校和企业长期合作的阶段性中,如何应对教学实践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应该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第三篇:《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学习心得
为期九周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即将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我算是坚持下来的。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正在掌握的或者说正在消化的东西有多少,但是我确定自己多少还是有所收获的。
大二的时候,第一次上季老师的课程,觉得非常有趣,至少不是照本宣科的。不喜欢课件满满都是字的,都是书本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抄。很枯燥很乏味,所以上季老师的课都比较感兴趣,就是因为不会催眠。这个学期的课程有所不同吧,老师讲的也都是理论,所以少了很多幽默风趣的,或者令人深思,研究的故事。这个课程中,我才正在知道很多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例如,毕业论文的格式,组成部分,写作的注意事项等等。下面是我通过课程和搜索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关于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
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都说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选择课题,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首先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搜集完资料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接着就应该在拟定好提纲的基础上,执笔撰写,注意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求了。最后就应该修改定稿,通过这一环节,可以看出写作意图是否表达清楚,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是否准确、明确,材料用得是否恰当、有说服力,材料的安排与论证是否有逻辑效果,大小段落的结构是否完整、衔接自然,句子词语是否正确妥当,文章是否合乎规范。
这就是这几周来我学到的东西吧,我知道写论文不是靠有这一套套理论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有所学有所想。所以在今后的日子里,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多看书多学习,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论文
1引言
信息管理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目前高校信息管理学课程主要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即围绕教师、教材、课堂这三个中心进行集体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学习内容上重视对教材现有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对教材外最新知识的延展,学习方法上强调对教材知识、答案的记忆却漠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过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生生存”[1],并着重强调在学校教育中不应该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书本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具备获取更多知识的方法,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才能具有更高的科学素养,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围绕这一观点,国内学校教育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并通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寻找能够弥补“填鸭式”教育模式缺陷的有效方法,其中,探究式教学是体现这一教育宗旨的有效途径。
2探究式教学概述
2.1探究式教学的思想起源
探究式教学思想是在现代教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探究的思想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18世纪,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提出,最初是由杜威提出。杜威是美国的著名教育学家,他认为“探究是人类四大本能之一”,并极力主张“学习应该从做中学”[3]。而明确将“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的是美国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J.J.Schwab),他认为“传统课程是对科学进行结论式的静态描述,从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科学知识不断发展的真相。”他还极力主张,“学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4]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在世界各国被广泛接受和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范围内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5]
2.2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探”指的是对问题的“探索”,即发现问题和探本求源;“究”是指对问题的“研究”,即研讨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6]简单地说,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探究教学是以实际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为载体,通过设计一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围绕特定问题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索学习,目的是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探究中领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升科学思想的一种教学过程。[7]
2.3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核心,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更能让学生通过主体学习体验知识的动态构建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1)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全面提高。像科学家一样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知识学习是探究式学习的主旨,而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最好引导者。合理地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求知识的方法,领悟科学研究的精神。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更能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变化主体角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和中心,而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教师不再单向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也不再被动地接受,而是教师鼓励学生攀登知识高峰,并在遇到困难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探究中,由于同龄人之间认知方式相近,同学之间的交流意愿增加,学生通过交流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增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化思维,更能提高其主动探求、动态认知知识的能力。
(3)参与性强,重视知识的构建过程。探究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主要特点。通过学生自身参与实践,在问题的分析、信息的搜集、结论的整理中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不仅积累学习经验,更能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结论虽然很重要,但是在体验知识动态构建过程中掌握和理解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有意义。
3探究式教学在信息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1)探究情境创设。情境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学前要将授课中的教材内容与授课对象日常生活中能够感知的真实经验结合起来,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创设情境,制造玄机,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萌发灵感。具体包括问题情境创设、思维情境创设、活动情境创设和环境情境创设四个类型,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情境创设类型。
(2)探究问题提出。探究问题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起点,是整个探究教学活动的焦点。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探究基础水平,问题可以直接给出,也可以把问题隐藏在某种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提炼问题。
(3)探究活动展开。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主动获得的知识比被动式接收的知识更容易掌握和理解,同时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更能了解知识的动态构建过程。
(4)探究成果展示。成果展示是探究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重视探究过程的体验,也要重视探究的结论。通过成果的展示,学生们可以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文字或者语言表达出来,不仅锻炼综合能力,更能够在展示中获得知识的升华。
(5)探究结果评价。探究教学能否取得好的结果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待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要求教师对探究进行过程监控和成果评价,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探究过程的回顾进行反思与总结,为下一次探究积累经验。在信息管理学的实际授课中,通过近4个月的探究式教学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不仅积极参与课外调研活动,寻找方法解决所遇问题,而且乐于与同学们分享探究过程和成果,整个班级形成了自主积极、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
4探究式教学课堂应用实践中的教学启示
作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补充,探究式教学方式理论上有着诸多优点,但若想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教师在应用中应该遵循几个原则:
(1)课堂植入时要循序渐进。一般来讲,我国的学生习惯讲授式教学模式,刚开始对这种学习模式会比较陌生。所以刚开始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时,要采用学生参与度高、能够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进行。等到学生适应了这种模式,再拓展更多的探究活动。
(2)设计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安排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方式,恰当选择不同类型的创设情境,通过调查探究和讨论探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3)对教师组织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探究式教学具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课后调研、资料查阅等不同的操作方式,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场所从课堂内扩展到不同场景中,教师需要对各种环境下的学习进行指导,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4)要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式教学,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淡化教师的权威,避免情绪过于严肃,通过自己的民主教风影响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动力。
5结语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探究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和核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将其引入到信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对所筛选的、与信息管理学课程密切相关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采用网络学习、分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学习形式,启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变学生单向被动接受知识为多向主动探求知识,着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林举用论文: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阳东县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 :小学数学
论文题目: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作者姓名:林举用
作者单位:阳东县雅韶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662-6790286
实行探究讨论式教学
【内容摘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自我表现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讨论式教学 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探究讨论式教学是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类似科学研究或探究 2
方式”进行的一种数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探究方式,充分质疑、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达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从而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提供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探求新知、解决问题的自我表现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从中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在猜想中探究讨论,萌发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这样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猜想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数学猜想有助于设定思维目标,有助于锻炼数学思维,有助于数学发现,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小学生来说,猜想还有助于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喜欢猜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的学生摆脱“常规”的意识强。这种创造性学习的尝试,实际上是未来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演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给予鼓励、支持、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猜想、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的“权威”结论,敢于“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为此,我在每节课中都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猜想,然后探究、讨论,促进 3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再在圆上画一个以r为边长的正方形(如图),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大约等于多少? 为学生提供猜测的机会。同桌讨论交流,人人参与。结果有的学生认为大约3r2,有的学生认为4r2,也有的说在3r2 与4r2之间,理由是:用四个边长为r的正方形可以覆盖住整个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我因势利导:圆的面积究竟等于多少?有什么办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能不能从过去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中得到启发?通过引导,使学生想到可以把圆的面积转化为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求圆的面积。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共同操作、互相协作、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氛围中,学生通过饶有兴趣的动手操作,自己想、自己悟、自己探究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验证猜想的准确性,体验到了一种创新的成就感。又如在推导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就有学生这样猜想:根据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想到分数除以分数应是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为此,我请全班同学举例探究此方法的可行性,顿时争论声此起彼伏,最后一致认为这种解法也是可行的。并举例如下:
÷828241=÷==1----27933÷279
÷72702702353====÷÷2--8580580÷51616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激起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往往伴 4
随着猜想而来。
二、在探索中诱导创新
布鲁纳说过:“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新课标也明确提出:“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整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动情参与教学活动,自主探究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参与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诱导创新,例如在教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个什么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操作探究,再在小组上交流。当大多数学生跟课本一样得到一个长方形时,却从一个小组中传来了争论声,原来他们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进行辩论。我示意他们停下后,对全班同学说:“圆柱侧面展开后会不会得到一个正方形,如果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圆柱?大家动手再操作探究一下。”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习活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探索,不仅证实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是正方形,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又如:我校二年级一位老师在教学完角的知识后,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这样的练习题: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多少个角?大多数学生立即说是3个,该教师没有立即作出判断,而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后再说答案。经过探索,得到了下面几种答案:
(1个)(2个)(3个)(4个)(5个)
经常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尝试,特别是成功的尝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导学生创新。
三、在操作中探究、尝试创新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有感性材料为基础,数学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思维因素,让学生动手摆、折、剪、量、画,以及分割等操作过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动脑探究,动口说,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探究,才能真正对所学的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才会尝试创新。如教学“圆锥体积”,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了一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倒进空的圆柱容器里,这样倒了三次,正好装满这个圆柱容器。学生们从中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V圆柱=S·h,所以学生很快就推导出V圆锥=·S·h。这一课时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探究,亲自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此,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利于学生尝试创新。6
四、在讨论中激发创新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它应当成为共同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在课堂上,针对数学问题,同学之间既要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又要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学会比较、分析,“移花接木”,善于创新。当学生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见解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检验,而最好试金石就是把自己的思路与别人的解法进行比较。这样,数学课堂就会成为全体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中心,成为“百花斗妍、百鸟争鸣”的学习乐园。随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此,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精心设计好学生讨论的题目,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提出,让他们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将使学生受益,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开拓创新树立自信心。
五、在应用中探究、实践创新
“学以致用”,在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使学生掌握解题策略,采用“变式”、“一题多解”等形式让学生在应用中探究,既起到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形成思维的灵活性,又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一列货车与一列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9小时相遇。相遇后,两车仍按原速度行驶。已知货车又行了6小时才到达乙地,问客车行完全程需几小时?”当学生会用“1÷(-
191)”解答时,我96问:“还有其他解法吗?”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索,又得到了下面几种解法:
① 9÷6×(9+6)②(9+6)÷(6÷9)③ 9÷6×9+9 ④ 9÷(6÷9)+9 ⑤ 9×[(9+6)÷6] ⑥ 9×(9÷6)+9 ⑦ ⑨ 69÷9+6 ⑧ 9÷(1-
9)969=911+÷-1()=9-9+6X9+6X ⑩
这样不但要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更深刻,应用更自如,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解题思路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灵活,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总之,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营造和谐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这用正确的策略,让学生大胆猜想、探究、讨论、操作,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