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开展讨论式教学的
研 究 报 告
一.现状分析:
美国教育家科威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语文教育同时存在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如何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网络产生整体效应,是语文教育界正在解决的问题。要学好语文,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光靠课内学习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的营养补充。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对于故事性、生活性的学习内容倍感兴趣。根据我的调查,在童话故事、漫画、作文选、科学类、音乐类、美术类等书籍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故事类书籍。由此可见,学生对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的内容有浓厚的阅读欲望。我们应该把握这一点,有选择地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以什么样的形式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开展讨论式的教学活动值得一试。
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思考,主动设疑,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展示结果,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阅读课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学思想的一个解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增强独立性和自信心,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怎样在活动教学中进行“讨论式”学习,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依据: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的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课堂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讨论式教学的特点
讨论式教学的实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转变为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占有主导,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二是可以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实践遵循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书有好坏之分,在选择课外书籍时,不是所有能引起孩子注意的书都可以放到研究设计中来。某些带有宣传暴力、有色情倾向的儿童画册就不能选取。
实践性原则:本课题所选取的课外书籍必须经过实践检验。所采用的设计方法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边修改边调整。
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必须是在教学中真正可以让教师运用,并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三.实践内容:
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讨论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通过他们自己的听、看、做、说、质疑和相互的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去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讨论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营造平等氛围——以积蓄力量,形成良好的群体生态
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由学生自身决定的。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乏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从众倾向和退缩行为。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因此,讨论式教学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才能正常进行,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才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讨论式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教学中,当学生表现良好时,我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激励;当学生回答问题卡壳时,我给予自己的见解或巧妙地引导讨论。长期坚持这样做,我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或者平时交流中变得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积极思考了。这样无所顾虑,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使他们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情感。
抽刀断水,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形成平衡的教学活动生态体系,让被截的水流积蓄强大的力量,等待释放涌动的能量。
第二步:水涨船高(以激发兴趣,自学探讨)
讨论主要是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就能越深入,效果就越好。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最好办法。能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能力,许多重大的发现都是在好奇中产生的,提出问题后,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发现问题,还需要有一个吸引其注意的诱源。学生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我们就选择一些有故事情节的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想读、爱读,积极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同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低中段学生来说,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学生的阅读就如没有舵手的船,漫无边际的漂荡。如果说让学生充分读书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指导是讨论的关键。
讨论前我 “提倡预习,初步质疑”。出于满足学生的发现、探究、探寻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我提倡学生在家的预习,并在此基础对教材初步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抓好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力量,掌握部分学习的内容,获得成就感;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目前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引起探索和质疑的兴趣和欲望,为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形成了一种期待情境。
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
我对课文中生字、词语、句子、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的预习都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此外,我还对学生预习课文的步骤提出以下要求:(1)总体浏览;(2)要点记忆;(3)初步质疑;(4)提出难点。经过预习,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的疑难与问题,这些问题源非常重要。其一,它主要是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因而学生对其很感兴趣;其二,必须在众多的问题中选定典型而恰当的疑难与问题。这两点是“讨论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定讨论议题考虑四个因素。
除了讨论的问题坚持主要源于学生之外,我在精心选定讨论议题时,还考虑了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
在自学探讨活动中,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自己去尝试、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做好发表问题的心理准备,使学生的表达欲望水涨船高,只有这样,讨论式才能成为可能。
第三步:一泻千里(讨论活动的展开)
讨论学习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在主动探求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讨论内容形式可以多样。
小组讨论
学生四个或五个人为一组,集中在一起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要求组员必须专心致志地讨论阅读作业中的问题,他们可以向小组中的任何人提问,指出短文中的难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后评出最优秀的小组,成为全班的示范。这样的讨论不必让大家来评判答案的正确与否,讨论活动轻松、舒适,没有压力,学生可在自己的伙伴面前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比较胆小的学生来说,完全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拘束感。每个小组都在为能交上一份最好的讨论成果而努力学习,讨论因此而更加激烈、仔细。学生分组的形式也有多种:
A.自由组合 选择自己的好朋友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信任,坦诚交流。B.个性组合 把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一组,因各自的想法和意见不同,能使讨论更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C.固定组合 以前后桌4人为一组,固定的小组,能让学生养成一种自然的讨论习惯。在日常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自然而然的走在一起进行讨论。
D.同质组合 把具有相同意见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讨论更具有目标性,大家想法一致,有共同的向。可以与其它组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一些问题,解决不了的拿到全班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全班讨论
这样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更大地学习空间,能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听取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相互理解和同时参与。但这样的讨论难以管理,有可能使讨论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还有一些学生会保持沉默,而使讨论成为一小部分学生的对峙。为了使讨论持续下去,最后还需要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总结前面的讨论,再发表一些独到的见解。让学生的激情在讨论中迸发,让心里的想法一泻千里。
第四步:海纳百川(合理调控,提高效率)
讨论可以使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引导学生在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中逐步具有自学能力和自我检验、相互评判、自我把握进步方向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思考、独立钻研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效的学习者。讨论教学中,学生有自己分配时间的主动权;有充分地思考,发表自己意见,表现自己个性,安排学习活动的机会;这为发展学生自身素质,表现个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这也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处,在讨论教学中,教师始终应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位置,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教师应以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教学组织与教学技巧,以及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为感召力。有利于学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愉快健康的情绪,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讨论的乐趣。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地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满足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欲望。我在实践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要把握讨论的时机
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讨论式教学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讨论,从学生角度想主要是当学生产生疑虑的心理状态时或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要及时讨论。具体说来,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多样时都最好能安排讨论。比如 “草船借箭”一课,让学生说说课题有什么特点时,有的学生课题中的“借” 字提出了质疑,这时就是难得的讨论机会。又如,学习“小音乐家扬科”中,学生对 “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中“真愿意”一词的理解产生分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机会。
合理调控讨论过程。
要使讨论活动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讨论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一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在讨论中,学生极易出现强烈的情绪,有时甚至影响纪律,降低讨论质量,所以,既要激发学生的情绪,让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又要寻求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二是调控进程,讨论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证讨论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益。
在实行“讨论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有必要积极引导对各类讨论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我在教学中尝试设计了“三轮”讨论方法。第一轮:泛谈式讨论。这是在学生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的基础上,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问题,组内筛选后,再由小组代表向全班提出问题,教师则在众多问题中整理、归纳出若干有共同性普遍性的问题推向全班。第二轮:探索式讨论。这是在“泛谈式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讨论的问题,教师发动学生进一步酝酿,展开探索研讨。第三轮:交锋式讨论。“交锋式讨论” 其实是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进行辩论,从而探究更深层次的问题。有时双方交锋会出现争执不下的场面,这是好事,创新的亮点也许闪现在其间。我看重的倒不一定是这样或那样的结论,我看重的是讨论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是正确的思路和创新思维的方法。个别学生在交锋式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激情绪,甚至出现不恰当的言词,教师要正面引导,使学生养成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又能容纳别人不同意见的习惯,养成自信与谦虚的品质。在交锋式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适时发现自己的见解,以理服人;有时也可对讨论的问题作一归纳或小结。
力戒讨论的“假”与“浮”。
我在听课时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讨论,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二分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这些现象我在尝试中也出现过。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不断尝试。
灵活展示讨论进程。
当然,讨论结果的呈现方式,评价方法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教师的评价很重要,让学生主体来评价也很重要。
成果展示法:把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到的最满意的答案张榜公布,让其它小组去评议。如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在此之上写上本小组的建议,从而形成组与组之间的讨论。
志趣相投合作法: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再把相同意见的分成现至四组,进行学习成果交流。
针锋相对辩论法:通过学生的研究讨论,最后整理形成2—4种意见。然后以小小辩论形式,进一步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可以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犹如海纳百川流,前途广阔,学生可以在更加广阔的知识海洋里畅游。
第五步:细水长流(内外结合,提高能力)
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可以渗透到课前准备,课中补充,课后拓展延伸中,也可以每星期按排一节课外阅读活动课,放手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探索、学习,细水长流,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
课前准备
充分地、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课内外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中拓展阅读
即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的原则是:客观性——资料在经过甄别后确认是可靠、可信的;形式多样性——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补充资料的内容: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研究成果(有关的专著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
课后拓展阅读
学完一篇文章后,教师可以导读有关的链接文章,或是提出新的质疑,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解疑。
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讨论教学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读”的能力,又提高“说”的水平。“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精读”,在读中揣摩、探究、寻找答案,最后再把找到的和想到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与同学们交流。这样不但能使“读”在讨论式学习中得到落实,而且不创设了一个有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加深了认识,拓展了视野。通过讨论,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艺术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等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学生为了在讨论中更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会自学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和运用自己以前掌握的有关知识,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查阅大量的资料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点和论据。
因此,在讨论中,在加深学生认识的同时,又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以诱发学生的读书热潮,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使课内外阅读得到了有机结合。在讨论式学习中,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放飞学生的思维。在讨论式学习中,同学们共同地研读,共同的探索,交换意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批判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敏锐的捕捉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阅读教学心理学》马笑霞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学教学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焦虑的恐惧的心理。他能创造一种生动活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学习,体验自己动手取得地成功。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发布者:吴占月发布日期:2011-11-08 19:19:14.0 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自小喜爱地理,并具有一定的地理才能,他们不满足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学知识,而需要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地理课外活动可满足这些学生渴望获得地理知识的需要,促进他们地理才能的发展。
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育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学生获得地理知识、技能、及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品德,拓展有限的课本知识,促进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需要,地理课外活动可分为: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地理科普活动、地理群众活动、地理参观活动、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等等。
(一)地理课外活动小组活动
几年来,我从初一开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的活动内容,把初一每个班分成3个小组,如气象小组、地质地貌小组、地震小组等等。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各组,教师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为便于开展活动,在充分考虑以上同组成员性格、知识、能力水平等特点后,每组由同学民主推荐产生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长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活动的开展,记录员负责记录活动过程的主要事件、小组成员的发言摘要等。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制订活动计划、目的、内容,并在活动结束后写心得体会等等。三个小组活动的主要内容如下:
1、气象观测小组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气象基本知识和气象观测技术; ②定时气象观测;
③收听本地区和相邻地区气象台站的天气形势和近期天气预报; ④绘制简单天气形势图,作涵江区天气预报; ⑤物候、天象的观察和记录; ⑥收集本地民间留传的天气谚语; ⑦整理资料分析涵江区气候特征。
2、地质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地质基础知识和地质野外工作的简单技能; ②请熟悉当地地质结构的科技人员讲本地区地质状况; ③熟悉本地常见的矿物和岩石;
④根据本地地质构造图到郊外了解本地地质状况; ⑤采取矿物、岩石标本;
⑥绘制涵江区的地质构造图及垂直剖面图。
3、地震小组主要活动内容
①学习有关地震知识,明确地震观测的意义;
②根据本校实际建立一个地震观测站,采用地下水、及生物异常反映等方法进行观测;
③定时的观测和记录; ④震情的通报和地震预报;
⑤有关地震知识的普及宣传工作。
(二)地理科普活动
坚持每月开展一次地理科普宣传。主要方式有黑板报、壁报、小报及广播等,定期穿插进行活动,也有报告会、展览等不定期的活动。由学校或班级组织,每班确定由地理科代表任组长、各活动小组长为组员的科普小组。各种活动虽然具体宣传形式、方法不同,但大都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宣传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由各班的地理爱好者共同商议、制定每期宣传计划、确定宣传目标;
(2)宣传稿件的来源:一般可发动学生广泛投稿,教师可介绍有关的资料来源(各种书籍、报刊等出版物)以备学生查阅、参考;
(3)宣传内容:整理稿件、确定宣传内容指定专人负责选择修改稿件,最后确定宣传内容;
(4)活动进行:宣传工作由专人负责抄写、刻印或广播选定的宣传内容,进行宣传活动;
(5)宣传效果:进行地理科普宣传后,要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便了解宣传效果,改进工作。坚持不断地开展地理科普活动,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也活跃了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更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三)举办地理课外群众活动
地理课外群众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的群众性活动。通过有趣味的地理活动,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地理自我教育的过程。地理课外群众活动要体现趣味性,采用晚会、知识竞赛、录相放映等生动活泼的形式。由于群众活动的准备工作较为复杂,花费时间、精力较多,不宜过多进行,大致每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各种地理课外群众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地理知识、技能,丰富和扩展地理知识,而且活跃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
在准备各种地理群众活动时,我不包办代替,而是发动学生自己筹备该项活动,并指导学生自己创作各种有趣的活动形式和节目,如放映地理录像时,也由学生自己组织和讲解,以求得更好效果。
(四)地理参观活动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新县劳动实验基地、大洋森林公园,观察其地质地貌植被水文等等;组织天文观测活动,观测太阳高度年内变化等等。这种活动一般是自愿参加的,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贴近社会,走近科学,参与实践,服务现实,以增强对社会和未来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提取能力,强化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养成,陶冶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道德。我立足涵江实际,指导学生开展《苍林河污染原因的分析》、《涵江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调查与展望》、《涵江地质的形成》等课题研究,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不仅做了大量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翻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工作,并把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好地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
通过开展研究性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探索过程,享受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做完地理活动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
课外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参加活动的表现及收获所进行的评价。评价应由学生本人和集体共同进行。评价中应将目标要求与学生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要求结合起来。评价内容可包括:
(1)参与活动的态度。(2)合作精神和和合作能力。
(3)基本能力。主要是独立寻求信息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活动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等。
(4)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5)岗位职责。包括个人承担的任务完成得如何,对个人所担当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报告撰写等)。
为倡导合作、鼓励竞争、体现个性,评价按小组单位,具体到个人,进行“量化”评分(即:每一项评价内容,按不同的标准给予不同的分值)。并按月公布,把其折算适当比例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另外,把学生参加活动所形成的材料成果,定期收集放进学生成长记录袋中。这样,学生便能从活动中得到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做到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教师应坚持鼓励性的评价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达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要成功做这些地理课外活的要素:
(一)明确的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开展什么内容,都要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尤其是我校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如果没有明确目的,不但不能完成活动任务,反而会使学生散漫松懈,受不到教育,得不到锻炼。
(二)周密的计划
为了使每项课外活动的目的都能实现,设计课外活动的方案就要有周密的计划。活动目的与计划是相互联系的,目的是计划的出发点与归宿,计划是目的实施。所以,活动方案的计划要从学校、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出发,要切实可行。
(三)多样的内容
因为课外活动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开展活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就要求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充分考虑学校及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物质条件,做到活动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种多样。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虽然有兴趣,毕竟是不够成熟。所以,在设计方案内容时,一定要把每次活动的内容写具体:活动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等。内容确定之后,每次活动不能千篇一律,形式一定要灵活、生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活动中受到锻炼。
(四)主动的参与
课外活动既然是学生自愿参加的活动,是发展学生专长的活动,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精神,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征询学生对方案的意见,使学生有一种主人之感。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培养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这方面正是有时教育忽视之处。
(五)多方的配合
设计学生课外活动方案时,虽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还要积极争取学校、班主任、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联系、支持。否则,学生的课外活动会受到多方的干扰,影响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如果学校、班主任、家长不积极支持配合,学生的活动很难成功;社会环境不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就可能产生负作用。所以,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尽量把家庭、社会因素纳入方案,给学生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四篇: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引言
新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它是以教师单一的讲述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适应教师的教。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为了克服讲授式的缺点,新课标向教师们推荐了讨论式教学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一名好的教师不仅要将知识教给学生,更需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和一种精神,给他们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而不是一只装满宝物却无法开启的箱子。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课堂中,师生不仅仅是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共同参与互动交流的关系,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
[2]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符合课标的要求,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完成,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相互交流,还可以与组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目标,在这样的合作和交流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因材施教,他曾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3]。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们对某些问题的见解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分析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制定适当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讨论式教学法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使其在近些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中被重视并应用到各学科中,本文主要探析的是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的含义
谈到讨论式教学,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哲学家苏格拉底主张用辩论和对话的方法发现真理,将其称之为“精神助产术”。因此,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又称为“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其实,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其“诲人不倦”的作风也是讨论式教学法的一个鲜活例证。在《论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与其弟子们就某一问题的讨论与对话。我国清代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要求教师用“讨论式的讲授”以适应教学方法的改革[4]。历代智者先贤都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法,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必定有其独特的益处。那么什么是讨论式教学法呢?笔者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准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们讨论的结果和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给予评价,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的目标是要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开放的氛围,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独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能根据其他学生的观点补充或调整自己的观点,集思广益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和明晰[5]。俗话说:“理越辩越明”,讨论式教学法通过这一“辩”字使学生们更加清楚透彻的理解了所要掌握的知识,并且使学生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独立地解决问题,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的一次新的转变,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3.1.1因材施教,恰当设计问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问题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并且也是非常难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提出最恰当最有价值最值得讨论的问题。对于问题的设计有如下几点建议:
(1)问题的难易要符合学情
讨论的问题如果设计的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讨论就可以轻松回答,那么很显然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相反,如果问题过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是无法说到关键之处,这会浪费许多时间而学生仍懵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懂懂。问题的难易是相对而言的,要恰当地设计问题,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情况,考虑他们不同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年龄层次等设计不同难易的问题。例如,高中必修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有的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时“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属于哪一阵营的?各阵营的关系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只要阅读课文之后就可以轻松地回答并不需要讨论。在学习七年级上册中《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有的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是“‘园中的紫藤萝花架也都拆掉,改成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句话暗示着什么?”我认为这一问题对于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是很难的,他们对于“左”倾年代的历史不了解并且也想不到政治方面的问题。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想应该落在它的美上,感受花之美、情之美、意之美,体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既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收获,学生在努力思考和讨论之后得出答案会使他们产生成就感,更加乐于参与到讨论中。
(2)确保问题有条件讨论
曾听一位教师讲《苏武传》时让学生们讨论“如果你是苏武你能坚持三十年吗?”,中学生还不知道三十年有多长所以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条件讨论而且也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还有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仅通过阅读和思考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查阅资料,那么这样的问题就很难在课堂中讨论了。因此,教师在设计共同讨论的问题时要确保该问题有讨论的条件,才能将讨论落到实处,成功地将讨论式教学法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3)避免教学目标偏离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时,有的教师常常为了讨论的热烈,学生有话可说,将讨论的问题设计的偏离了教学目标,使得讨论只是流于形式而偏离了初衷变得毫无意义。如《归园田居》(其一)设计的一个讨论问题是“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选择归隐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发挥的空间很大但是却与课文关系不大,对于完成教学目标也毫无益处。还有的教师将讨论的问题设计成谈感受,结果学生讨论出来的都是浅显的正确的空话。因此,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防止偏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中的苗春宝老师在《祝福》一课设计的研讨问题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其教学目的是把握人物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6]。其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其设计的讨论问题是①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关键词复述课文。②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本故事的悲剧性?③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④祥林嫂是否进行了反抗?这些问题是逐步深入的,并且每一个问题也都是与课文息息相关的。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4)问题要有助于拓展知识、掌握学习方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仅理解一篇课文不是教学的目的,学生应该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拓展更多的知识,因此,问题的选择和设计不仅要在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源于课文的问题并且问题还要在此基础上适度拔高,设计一些有助于拓展学生知识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必修课文《故都的秋》可将共同讨论的问题设计为:下列描写秋的诗词你最喜欢其中哪一首?为同学们简要的赏析你最喜欢的诗词。给学生提供几首写秋的诗词,如刘禹锡的《秋词》《望洞庭》、范仲淹的《苏幕遮》、杜牧的《山行》、王维的《秋夜曲》等。这些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再如,学习《故乡》一文时分析闰土的形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从闰土的外貌、语言、神态来说一说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②从他的变化、经历、命运说说他是怎样的人。③作者塑造闰土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7]?学生通过这几个讨论的问题不但可以深刻地了解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并且也学会了怎样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3.1.2做好预习,充分阅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成功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做好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有整体的了解,设想他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还要对本堂课有一个总的目标要求和方向以便调控好课堂,防止课堂讨论一片混乱找不到重点。学生要对课文做好预习,对它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如果学生从没有读过课文,不知道它大概写了什么,甚至连一些基本的字词也不认识、不理解,那么又何谈让他们讨论、发现和深入挖掘呢!因此,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和学生务必要做好预习。如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祝福》一课,教师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这些资料,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鲁迅的《我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之节烈观》等。教师还要预设共同讨论的问题,如为了揭示《祝福》的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学生们共同探讨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和周围的人对她命运的影响两方面着手。学生在课前要自己解决生僻字词,通读全文,弄清《祝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划出自己有疑问之处。3.1.3科学分组,优势互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有时会出现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只有少数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成绩好的同学尽情讨论,其余同学几乎不发表见解也不提出疑问。长此下去,他们变得习惯了沉默,仿佛这个课堂和他们无关。教师如果只是把目光放在那些经常发言的同学身上而完全忽视其他同学,那么讨论式教学法在这个课堂中的应用是彻底的失败的。成功的语文课堂是让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讨论中,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不能只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要避免其他学生仍被动学习,在优等生的光芒下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出现厌学心理,成绩大不如从前而导致班级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们进行分组,分组要讲究科学,盲目的分组不但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课堂更加混乱。所谓科学的分组,首先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特长、能力等,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为一组,使他们彼此依赖,优势互补。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知识水平差了一些但是组织能力强,可以让他组织小组讨论使本组的讨论井然有序;有的学生比较贪玩,不遵守课堂纪律,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强,他可以担任小组的发言代表,将本组的观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或者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辩论[8]。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其优势,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学生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地增加,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浓。相信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成功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的学生也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3.2讨论中的注意事项
3.2.1充分民主,学生自主
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讨论式教学法的这些优势要发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挥出来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民主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讨论,切不可反客为主,过分干预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设计问题让学生们讨论,看似是讨论的形式然而在教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的追问下,讨论俨然变成了提问,这种所谓的讨论是万万不可取的。学生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的答案简单肤浅甚至会出现错误,这时教师如果只是把答案抛给学生又开始问下一个问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仍然不会思考,思维也会更加混乱。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讨论与交流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去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充分发挥民主。3.2.2激发学生讨论兴趣
兴趣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常,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不断地探索新知。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道路上来。讨论式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语文教学的要求。然而如果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缺乏讨论的兴趣就会大大削弱讨论式教学法应有的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优势。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如何激发和保持学生讨论的兴趣成为了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呢?我认为灵活的设计课堂讨论方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设计讨论的方式。如竞赛式的讨论、自由式讨论、逐步深入的讨论等。竞赛式的讨论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将课堂教学中注入竞争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发表见解,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9]。3.2.3明确目标,抑制放纵
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有时会突然出现难以预料的扰乱教学方向的问题,如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虽相关但没有价值的、根本不值得学生们花费时间去探讨的问题,这时教师决不能以民主为由纵容学生在这样的问题上大谈特谈,否则教学目标会被学生扰乱,教学活动事倍而功半。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认真辨析每个要讨论的问题,不能放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纵学生过分偏离教材,讨论不着边际的问题。3.2.4及时评价,正反结合
在应用讨论式教学法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非常活跃,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发表更多不同的见解;对于学生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给予评价,尤其是要及时的调整学生出现的错误的见解和思路的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充分民主,教师不应该给予评价要让学生自由,还有的教师认为评价会浪费时间所以很少评价或不评价。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民主并不意味着容许学生犯错误而不纠正,相反越是这种自由的讨论教师越需要给学生及时的正确的评价。教师在评价时不能一味的没有原则的表扬也不能尽是批评,要尽量做到正反评价相结合。有的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发言,在课堂上对于学生所发表的见解都说“好”,这就可能肯定了学生的一些错误的答案和观点,实在是不可取[10]。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其思维是否出现偏差,是否抓住了重点,因此,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也要及时给予评价,及时调整学生错误的思路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相反,如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经过推敲就和学生们用大量的时间热烈的探讨,那么这堂课必定不会成功。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极高,很少表扬学生,并且他们常常认为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是必要的,而对学生的鼓励是可有可无的。可以想象得到,学生长期受到批评,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在课堂中越来越沉默,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批评,最终使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其实,教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必要的。另外,教师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以便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明确、系统的认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一定不可忽视评价,切记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评价,鼓励和纠正错误相结合。结语
综上所述,讨论式教学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本文仅提供了一点小小的建议,还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演绎出它的精彩。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刘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中专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32-3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吕德雄等.陶行知师德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32.[4]王华.刍议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6-168.[5]张建荣,贾亚莉.讨论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实施[J].价值工程,2011,(15):282-283.[6]韩其文等.《祝福》三人教[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3,(01):18-23.[7]陈玉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与“不变”——韦瑞玲老师《故乡》案例评析[J].语文建设,2009,(03):42-45.[8]鲍小玲.课堂讨论中的“三欠“问题与改进[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7):23-25.[9]王贞纯.语文讨论式教学的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11,(7-8):53-54.[10]刘真福.课堂合作研讨的有效策略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11,(06):29-30.
第五篇: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新课标下语文讨论式教学浅析
【摘要】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精心设计选题、教给学生正确讨论方法、营造宽松讨论氛围、建立恰当课堂评价机制等几方面谈如何开展语文课堂的讨论式教学,以期对语文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 策略 【正文】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课堂,老师们都在潜心摸索并贯彻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教学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然而,综观讨论式教学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学生参与率不高;选题随意,缺乏研究;追求形式,不重实效;课堂评价,鼓励泛滥等等。
课堂上运用讨论式教学,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但并非每篇课文运用讨论式教学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样并非每篇课文用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更好。但在近两年的学习观摩活动中,我发现我们教师又走入了一个“怪圈”,不管什么课文都要进行讨论,而且讨论的流程如出一辙,一般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组讨论,交头接耳,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几分钟过后,教师要求各组选派代表发言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就是公布“标准答案”。很多情况下,这种流程只是在形式上让学生讨论,似乎在让他们发挥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只是无所适从地或者说演戏似地进行表演,为了应付老师的要求,他们像《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明知道没有穿什么衣服,却在镜子面前装模作样。幸好总有几个聪明的学生,他们被选为代表做最后发言人,由他们来帮助老师完成后面的表演环节。这样的课其实是老师的一种表演课。试想,这样的讨论会有效果吗?
针对讨论式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看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所借鉴。
一、精心设计好讨论议题
讨论的议题要精心设计好。如果讨论的只是单独的一个问题,或者是比较容易明确的答案,那么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指向一个点,学生可能没有与别人讨论的兴趣和需要。当然如果难度太大,学生无从回答问题,也就无法与别人进行讨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设计有交流意义、探究价值的问题,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带动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应当在大题目下形成基本问题的相关问题链,使问题增多,学点分细,问题涉及面增广,那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同时处理一连串相关的信息,他与别人讨论、印证、搜寻、斟酌,以整合出相关答案的需求相应增大。这种情况下的讨论,自动化能力的性质就比较明显了。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我设计了以下这些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件什么事?围绕这件事,文章写了哪些人,你对这些人各怎么看?你认为怎样处理文章中所写到的 类似事件比较好?你能感觉到作者的感情倾向吗?(待讨论完这些问题后,我再让他们讨论“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这样关于一个中心问题形成相关的问题链后,学生探索的兴趣极为浓厚。
在选定讨论议题时,还应该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要选择与达成教学目标关系紧密的议题。例如,《社戏》中“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我’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吗?他应该有另外的的意图吧”?《背影》中“‘我’为什么会三次流泪?”„„这些议题都能涉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要选择容易引发争论的议题。如《荒岛余生》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滨逊独自在荒岛上生活,你觉得有意义吗?”,有同学回答“有意义”,也有同学回答“没有意义”,通过两派学生的争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营造课堂讨论的气氛。
(3)应选择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如《紫藤萝瀑布》最后一节为什么写“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样的议题可能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回答,需要同学间相互讨论、教师的引导才能完全解答,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4)应选择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议题。如教《散步》一文时,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①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②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③“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④怎样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其中①②两个问题较浅,一般同学都能说,第③个问题稍深一些,第④个就是难度最大的,也是理解这篇课文主题的最为关键的地方。这样可让班里语文水平不一的各种学生都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此外,所有选题都要让学生充分酝酿后再发言交流,这样可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讨论方法
讨论的形式不同,讨论的方法也就不一样。我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进行讨论方法的指导。如,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对学生怎样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予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从史出,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并将讨论按形式分为班级讨论和分组讨论,分别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班级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对若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而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通用形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分组时指定小组的主持人和记录人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发言要点,并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各种观点。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深入各小组,在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由讨论时的无话可说到争论不休,由不会抓重点与关键到抓出继续讨论的话题,兴趣盎然。如在教《风筝》一文时,等到同学们讨论完这篇课文的一些主要问题后,一位学生居然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第8自然段中写“我”去讨弟弟宽恕时,以为弟弟会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于是“我”就可得到解脱;但他弟弟已完全忘却这回事,只是说了“有过这样的事吗”?照理说“我”的心可以轻松了,但为什么又说“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当时,我真有一种成就感,我已经真正把学生引进了课文。
三、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
“讨论”可以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气氛。当代语文教坛中,魏书生是营造良好 学习氛围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高手。有人曾问他为什么上课很顺手,为什么学生学的那么主动,他的回答十分简单:“就是和学生商量,商量商量就顺手了。”这商量,摒弃了师道尊严,改变了教师角色,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在宽容民主、和谐自然的学习环境中敞开心扉,互相接纳。在“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最真实的感受到自己是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会思考、有见解的主动者。过去课堂学习的气氛之所以沉闷,就是因为教师完全抢占了讲台,学生无法全员全程的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虽然口舌冒烟,心力费尽,但也只能落个“诲尔谆谆,听我藐藐“的结果。因此,在讨论式的课堂中,要特别注意:一是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用爱心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灵放松、敢于质疑的氛围;二是留足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精讲,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满堂灌、问答式,那么,就失去了讨论的物质基础。在教《第一次真好》一文时,我是这样引发同学们讨论:师:你们认为读这篇文章有没有意思?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师:不用惊讶,我们可以来评论文章的好坏,但请你们再看一会儿。生:(阅读课文后小心翼翼地讨论着)。师:请大胆地说,先不用在乎你讲好讲坏。被我这么一说,同学们心理感到很轻松,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有意思,这篇文章写出了我们曾经有过但不曾表达过的感受(他们自己举例说明);有的说,有意思,这篇文章写得好,写得言简意明;还有的说,写得好,有几个词语特有意思,如“秋日风情画”、“低回”、“具体而微”等。最有意思的是两位同学争论,一位同学说:文章不是很好,篇幅这么短,好像内容不够充实;而另一位同学立即反唇相讥 :你错了,这篇文章有详有略(她举例说明),而且还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多尝试第一次,珍重第一次,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我当时很激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后来,我还让学生们讨论了“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同学们都是踊跃发言,整堂课都处于良好的讨论氛围之中。
四、正确评价讨论的结果
新课程倡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点我们许多老师都在积极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透过我们广泛鼓励的背后,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不再教学生分辨是非:“你说得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这些漂亮的话语已经完全充斥我们的课堂。想来也怪,我们的学生不知什么时候一下子都变得很聪明,似乎没有人再有错的时候,是不是过去曾倡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的 “课堂上是没有错误的”这句话完全发挥了神力,我们的学生是没有错误了。说实在的,现在的公开课上,我发现我们教师极少对学生的答案说“不”。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那些“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比如,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讨论这个同学的回答,反复修改,一步步直到求得正解。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体验”也会更深刻。只有深入理解了文章本身,“体验”才会更“独特”。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面对文中主人公爬坡遇险这一情况,个别学生提出“文中的事情不符合现实”。对于这样的问题出现,如果简单加以肯定或否定,效果都不理想。如果肯定,那么有悖事实;如果一味否定,那么课堂上将失去一个富有想象又有创造力的学生。于是我将学生所提的问题抛给了班内其他同学,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时,刚才提问题的同学发现自己没有细看文章内容,忽略上下文 的联系,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提倡学生求异求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赞赏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而适当的表扬鼓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动力。但是鼓励一旦泛滥就未必是好事了。因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不成熟,看待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讨论交流中难免出现谬误,出现是非不分、认识低层面的现象。如果谬误得不到纠正,是非得不到辨别,平庸得不到升华,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一味鼓励中沾沾自喜,只能在窄小的空间中自得其乐。在课堂评价中滥用鼓励机制,有可能使课堂成为虚伪做作和浅薄无知的滋生地。
五、选择时机适当运用讨论式教学
运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也要注意适时而用。并非每篇课文、每个问题都要来个大讨论。讨论必须注重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耗时较多,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抓住契机,适时而用。如果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就容易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课堂讨论,一些容易引发争议,适应学生心理及知识水平的,大部分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有时候,我认为不一定要讨论,我在教《最后一课》时,首先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让学生们独立思考。
1、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2、课文中所写到的哪些内容让文中的“我”感到特别,异乎寻常?问题提出后,每个同学都认真读课文,大概花了十多分钟时间,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回答多数令人满意。在这节课的开始阶段,我并没有组织学生讨论,但是可以说,每个同学都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学生有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关键是看学生有没有在课堂上真正进行思维。如果他们动脑筋了,真正思考了,哪怕一堂课一点声音都没有,但你只要看一看他们的眼睛,看看他们是否会因为教师的启发而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决不是沉闷的,相反学生会转变。因此教师不要为讨论而讨论,要从课文的实际情况出发,适时组织讨论,并且要注意引导。“讨论”不是漫无边际的放野马,课堂学习必须有目的性,讨论过程也就必须有指向性,因此教师必须相机点拨,适时引导。使“讨论式”的课堂学习策略发挥其综合效应。
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门技术更精湛,艺术更完美,还须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
参考文献:
1、李微.《讨论式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P72页)
2、杨公平.《走出新课程语文误区》.(《语文教学之友》.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