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人性化城市》有感
读《人性化的城市》有感
杨红梅 1217408050
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关于城市规划的书籍,每一章都很让我深思。之前我都没有想过、仔细观察过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不管是从建筑样式,还是交通系统。读完《人性化的城市》我觉得城市应该是友好的、开放的、活泼的、安全的„„而不是现在这种充满鸣笛声的城市。
《人性化的城市》图文并茂,论点论据都很充足,很有感染力。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使城市生活分离,城市无生气,而人性化的维度则是鼓励人们的城市生活,让更多的人参与户外活动,在户外停留。城市中的建筑都可以发出“邀请”,增加自行车车道,减少汽车交通和停车,就可对人们发出骑行的邀请。人行横道对面“友好的”倒计时,向人们发出“赶快过马路,别阻碍交通”。所以,任何城市设都需要谨慎,从人们感官出发,从体验出发,建造人性化的城市。
汽车的出现,破坏了正常的维度。5km/h的观看速度为尺度的建筑是以丰富的感觉印象位基础的,空间小,建筑紧凑,重细节。而以60km/h的观看速度则要求大型空间和宽阔的道路,细节和具体化的感觉体验消失了,从一个步行者的视角,所有标志,符号和其他信息都要被奇异放大。在汽车充满街道的城市中,大型的空间、巨型的标志、大型的建筑和高的噪声等级,一切的一切都不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体验。
鼓励城市中的生活的关键词:紧凑直接且合乎逻辑的路径;朴素适中的空间尺度;以及清晰的等级体系,在体系中确定出哪些空间是重要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要求紧凑的城市结构,合理的人口密度,可接受的步行和汽车距离以及品质良好的城市空间。威尼斯样样具备:紧密的城市结构,短捷的步行距离,美妙连续的空间,高度的混合功能,活跃的建筑首层,卓越的建筑和精巧设计的细部——所有都是基于人性化尺度的。
盲目地扩大汽车道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只会让人们买更多的车,越来越多的车则会更加拥堵。人们在城市中难以步行,所以安全的城市要优先考虑步行,实行恰当的交通分离。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资源少,对环境影响较小,节省空间。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发展,人们平等地参加这种社交活动,增强了社会可持续。鼓励步行和骑行,让人们运动,是一种低廉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合步行的城市,少阶梯,走直线,纵向发展,平坦。如果一段500m的距离中只是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头的街道,则会让人感到乏味,走了一点就觉得走了很长时间,而在视平面如果纵向发展,多一点细节上的处理,那么在欣赏的同时,人们就感觉不到距离很长。
鼓励市民在城市空间中步行和骑车只是一个开始,必须鼓励人们坐下,停留。非必须的活动,停留,能够体现城市的品质。我们可以利用边界效应、凹进效应、钢琴效应来设计,让人们找到适合的停留地方。在城市中设计立面不平整,能够提供依靠点,邀请人们停留。增设一级座位、二级座位和可移动座椅,好的座椅布局利于人们的交流,提供更大程度的停留。
在高层建筑附近风是严重的问题,要根据气候设计建筑。在阳光强烈、气温较高的国家,城市规划通常采用较窄的街道,建筑物墙壁厚实,开口窄小。气候寒冷的国家,建筑通常高2~3层,采用斜屋顶,集中修建。只有考虑好天气,才能让更多的人在户外呆更长的时间,让城市更有活力。
城市尺度,场地尺度,人性化尺度,只关注前两个则会是灾难。从上面和外面来规划城市,就很难考虑到视平层面。这样就会使得城市空间太大,缺乏形态组织,街道太宽,人行便道和小路太长、太直。这种巴西利亚综合症,就是指城市规划只关注前两个层面上的尺度,而忽视了最小的人性化尺度,而不幸的是,却被当成一个规划原则广泛传播。应该从下面和里面开始规划,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生活,其次是空间,最后才是建筑。注重首层建筑,将大空间和小空间合理地结合,分开处理人性化景观和大型建筑。
城市规划的要旨在于对人的尊重。我觉得现在汽车真的对我们日常步行起到很大的阻碍,漫长的红绿灯等待,走几步就要过一条马路,过马路时要注意左右,时刻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不间断的鸣笛声,这都让人感到烦躁生气。苏州这种提供自行车租借系统,有种对骑行的邀请,但是骑行车道还不健全,并不能让自行车有优先权,在马路上骑自行成还是很危险的。这需要政策的支持,慢慢地改变,让步行和骑行融入生活。然后,注重视平面的享受,将首层建筑采用柔性边界,带来更多的感官上的交流。
第二篇: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城市——起源、演变和前景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城市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又经历了那些过程?有些什么功能?它起什么作用?达到哪些目的?
———《城市发展史》
一、前言
因《城市发展史》一书着重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演变,并展望了前景,还揭示了城市发演变与各学科领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所以我也是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演变、城市的前景这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我在读了此书之后,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一些见解。
二、城市-----起源
为了使我们对当今世界的城市有足够的认识,作者专门回溯了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一般开始于一些神圣地点,散居的人群会定期回到这些地点进行祭祀仪典,因而古代城市首先是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而当人们逐渐产生出更高级的合作能力时,信息流通和情感交流日趋频繁,城市便不再只为聚会而存在着,开始变化,顺着人类的目的。于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传统、不同的语言,不再受着区域的阻碍,随着当时社会的需要,都聚集到一起,并且相互融合,突破了乡村的封闭与自给自足。芒福德对于城市起源和历史的发展的东西比较的有意思,在其论述中,认为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我理解为:起源于以能够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文化为基础,而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更为完备、开放和鼓励进取和发展的文化。
三、城市------演变
城市在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在它发展演变的具体过程中,总是要受控于一些具体因素的影响。一面是王权的意志,一面是生活的自然需求---文化和商业,它们共同决定了城市的物质要素及其结合方式。
▶王权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般来说,村落过去所有的功能和要素基本上都被城市所承继,但在王权的介入下,一切又有了新的变化,使得城市同以往的村落有了本质的差异。我们知道,城市的兴起是在一个有限的地域环境内将此前处于自发分散和无组织状态的许多社会功能聚拢,形成一个复合体。如果没有统一的号令,这样聚拢的顺利实现是很难想象的。在王权制度形成以后,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为了对内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外进行防御或攻击,有必要建立一个力量据点。在这种动机下,统治者以强制的手段将长期以来处于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社会因子、社会权力动员起来并束集在由城墙封围而成的“城市”这么一个大容器中,形成以政治、军事或宗教为核心元素的城堡,控制着辖区之内的社会组织并对其活动发出统一的号令,这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大发展时典型的社会运动现象,是城市形成的直接促动因素。刘易斯·芒福德明确肯定了王权制度在城市诞生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说:“从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参变因素是国王,或者说,是王权制度。在城市的集中聚合的过程中,国王占据中心位置,他是城市磁体的磁极,把一切新兴力量统统吸引到城市文明的心腹地区来,并置于诸宫廷和庙宇的控制下。”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价值,在对剩余价值的争夺中阶级分化,造就了王权,城市在“王权”这只手的直接操作下才得以成型。
西方城市也只是在中世纪之后,市民阶级兴起,城市才逐渐摆脱了封建王者的统治,取得独立的政治地位,表现出新的形式。在它初始的时期和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有受王权的支配而呈现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的阶段,有充分理由认为,王权作为最重要的参变因素在城市的产生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介入触发了远古村落的细胞分裂,生成城市这个新的生命有机体,并且象基因一样主导着城市机体的生长过程及功能和形态特征,构成城市的第一个起步台阶。
▶商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是作为统治的工具出现的,但如果它的作用不曾突破此囿,它也就不成其为今日意义上的城市。早先贵族统治者往往对商人采取敌视和压制的态度,因为商人大都是来自另一个阶级的人,通过商业掌握了雄厚的财富,从而形成可能颠覆其统治的潜在势力。在中外城市历史上都有过排斥商业的情形。
如公元前6世纪之后,古希腊的商人、银行家已经开始威胁到早先贵族和武士们的权力,然而显贵和大思想家们却始终将新生的商人团体排斥在城邦国体之外。甚至连一些商业城邦的宪法对待商业也视同无物,按照规定,市民不得经商,如要经商,必须象陌路人那样移居到另一个城市去。只有象爱基那等少数几个城市才准许市民从事商业活动。即使在不太有利的环境下,商业还是顽强地植根于城市中,并一天天地长大起来了。罗马帝国时期,带有柱廊、宽阔而极长的商业街成为这些城镇的典型特色。表明商业精神不顾文化的其他特征,已产生了自身特有的形式。
▶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承载了太多的文明和历史,即使一个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城市作为不变的基点依然存在。就如同我们依然可以从雅典卫城,庞贝古城等城市遗址上感受到当时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魅力,文化因素在这中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代人的文化观念,对古代城市形态有明显的影响,如古埃及的死者之城,中国的天圆地方说、天人感应思想、风水说和伦理观念,都成为古代城市发展因素,使古代的人类文明蕴含在城市建设当中,文明得以循序渐进的流传下来。而渗透着这些文化观念的城市形态,也必然又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所要表述的不仅仅是城市的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城市人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文化系统与政治经济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城市的物质和精神形态,又强化和巩固着居民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心理情感模式。如果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广义的理解,那么,城市本身便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成果,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现象,最早是人类创造了城市,然后城市便创造着人。应该说,城市与生活于城市中的人,始终处于一种相互创造的关系中,正是人们创造了城市,而城市也传承这人类的文明。
战争曾经造成了一部分文化得以流传,一部分文化却永远毁灭。但是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即使毁灭也可以重建,这种蕴含在城市内部的文明和精神是战争摧毁不了的,战争可以毁灭一座城市,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可以延续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环境。比如,中国近年很多城市也正在探讨把政治集会广场改造成市民生活中心广场的途径,并在城区开辟了很多绿地和小广场,为城市空间改造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总之,在城市物质形态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文化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城市------前景
城市发展了几千年,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近现代产业革命引起的社会经济领域和城市规划结构的巨大变革,导致出现城市化的进程,即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并且工业化进一步推动着城市化。芒福德认为城市化是一种对于不断的出现的但是散落各处的社会因素的内向性的整合、聚合的过程。城市的发展,城市化的进步固然是好的,但是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城市无序蔓延的情况,城市的蔓延在促进城市间联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后果。例如:低层低密度住宅沿公路向城区之外蔓延,大量森林、农田、空地被占用,既浪费了土地,又危害了环境;人们距市中心区越来越远,工作地与居住地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私家汽车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无端消耗时间的同时,也使能源消耗呈大幅增长的趋势;许多城市中心区因此变得萧条,老城区破旧,设施得不到更新,商业服务、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的优势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等。在城市群、城市带加速形成,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当利益激烈冲突、关系紧张时,规划往往难以实施,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们的主观思想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
五、后记
读完《城市发展史》,我真的受益颇多,这本书不仅详尽叙述了城市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功能和形式,以及形成不同城市形态的不同渊源和宗教、经济、社会、政治等致因;还细致具体地介绍和评价了米利、巴洛克、机械式、有机式的城市规划思想和实例。同时还引人入胜地回溯了城市和人类文明寂静的过去和动荡多事的当今;同时又满怀信心地预言了城市和人类文明未来的前景。作为一名城市规划的学生,对待城市的发展与蔓延,我们应该注意的更多——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交通,以及如何用规划的手段控制城市的蔓延趋势。《城市发展史》中提及了“无形的城市”,提及了“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互惠关系”,以此为基点,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规划知识让城市变的更加美好。
第三篇:读《城市论》有感
读《城市论》有感
在当前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领导干部“三力提升”活动的大背景下,研读王国平书记的专著——《城市论》有着一层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城市是是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在当前,城市化和城市化建设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主阵地和主抓手。而《城市论》恰恰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时代发展的大趋势的高度,以“城市有机更新”为主线,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杭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全过程地展示了数千年来杭州城市发展演变轨迹,全景式地展示了杭州新世纪以来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新方法和新举措,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了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和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为认识城市、发展和建设城市提供了新思想、新理念,称得上是一部兼具学术性、系统性、操作性、通俗性的城市研究力作。
通读《城市论》全书,我感觉这是一本经得起推敲和琢磨的好书,不同知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书中对“城市定位”的阐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书中讲到,城市发展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接着提出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这一目标,并提出了坚持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由此联想到瓶窑
在建设宜居城镇上完全具备基础、条件和优势,应该说,无论在地理交通位臵、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底蕴积淀、城镇发展趋势都已经具备了建设宜居城镇的条件,也同样应该遵循王书记在《城市论》中主张的一整套的建设理念,特别是要做好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文章。
一要传承历史,彰显大气。正如王书记在《城市论》上册中谈到的,杭州是一座拥有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就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良渚古城,而被誉为“中华第一城”的良渚古城就座落于我镇大观山。因此,瓶窑的城镇发展离不开,也不能离开这段辉煌的建城史。瓶窑在城镇建设上也更应传承良渚文化“首创、原创、外拓、创新”的精神内涵和良渚玉文化中“精致和谐”的原始基因,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培育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城镇气质。提升完善各项规划,既突出瓶窑在瓶窑组团中的地位作用,又能很好地传承良渚文化遗产的精神实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的管理,实现规划设计与现实发展的有机统一,拓宽发展空间,以适应未来城镇发展的主流需求。
二要做强经济,凸显生气。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瓶窑而言,城镇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之路。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紧紧围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重要课题,着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硬环境,实施招商引资和科技创新两大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按照这一思路,必须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特色产业,做强传统增长点。
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涵,帮助现有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的步伐。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自主创新战略,引导传统优势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转变,推动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发展新兴产业,培植后续增长点。要以“对接主城区,融入大都市”为主攻方向,以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为主要方式,以落实责任、强化考核为主要动力,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特别是要采取有力举措,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与周边特色制造业相配套的产业,主动融入“环杭州湾”经济带,努力形成多极增长的新格局。三是放大聚集效应,打造区块增长点。集中力量建设好凤都工业区块,继续完善工业区块内及其周围的路网、水网和信息网,提高区块的投资率、企业的入园率和项目的开工率,将之逐步建成为布局功能合理、设施功能齐全、集聚效能强劲、整体发展协调的优质工业功能区块,使其真正成为瓶窑工业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地带,不断提升瓶窑作为中心城镇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三要依托文化,增添灵气。如果说生态环境、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那么繁荣文化就是宜居城市建设的精神动力和内在基础。可以说,文化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建设宜居城市的灵魂所在。王书记在《城市论》中谈到:“城市是文明的标志,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并且用了“生命力之本、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这三个重量级的词汇来强调城市文化的地位。瓶窑的城镇
建设也要依托文化,善于为城镇塑魂。良渚文化、南山文化、竹文化这些瓶窑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城镇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瓶窑还有着悠久商贸流通历史,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商业中心,是安吉、临安、孝丰和我区西部山区山货、农货的集散地。交通枢纽彭公更是瓶窑西部的中心集镇,一直到现在仍是浙北竹、笋制品及农副产品最大的集散市场。区委、区政府目前正在着手实施的良渚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和大美丽洲项目与瓶窑密不可分,是今后瓶窑城镇发展中的点晴之笔。我们要像王书记在书中谈到的那样,传承好历史文化、发展好现代文明,以先进文化增强城市凝聚力,以南山文化休闲旅游区、彭公竹制品市场等大项目为带动,挖掘三产新亮点,为城镇集聚人气、财气和生气,从而提升城市经济核心竞争力,为城镇点晴,增添灵气。
四要以人为本,增强和气。建设城镇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原则,着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体育、就业、医疗、保障、安全等方面的协调健康发展,不遗余力地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城镇发展的“软实力”,努力营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人居环境,给全镇人民一个和谐温暖的生活氛围
第四篇:读《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有感
读《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有感
戴山学校502班郭逸威
指导老师费丽雯
今天, 我在书上读到了这篇题为《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市》的文章,不禁使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文章写的是一个年轻的军官——孟详斌,为了抢救一名素不相识的轻生女子,在寒风刺骨的冬日,毅然跳进了冰冷的江中,挽救了女子的生命,而自己的生命却永远的定格在了28岁.我想,如果当时孟详斌叔叔知道他此去就回不来的话,他会这样做吗?答案是可肯定的,因为在战友眼里,在亲人眼里,他一直都是这么一个真诚,豪爽,热心肠,重情义的好汉.英雄就这样悲壮的去了,留给人们的却是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整个金华市乃至整个世界都被感动着,正是孟详斌壮烈的一跃,唤醒了人们心中的真情和良知,人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见英雄的最后一面,出事的桥上摆满了鲜花和蜡烛,还有人力所能及的资助英雄留下的那个风雨飘摇的家…….每个人都自发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真诚的敬意.“人故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与生命的长短并无太多关联,一些庸碌的生命在久活中营营且且,一些罪恶的生命在苟活中几近死亡,而那些高贵的生命却能在一瞬间留下永恒的记忆.在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就涌现出了无数个这样的英雄,许多武警官兵和志愿者们都加入了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毫不畏惧,奋力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有的甚至以身殉职.他们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奏响了一曲曲生命的壮歌.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生命,对于任何生物都是何等的重要,但我们的英雄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和真谛.可敬!可叹!
生命是短暂的,要想让生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我想就在于奉献,在于为他人着想,在于为全社会做贡献!
第五篇: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读《看不见的城市》有感
2010.02.2420:00
一个关于城市的梦想
关于卡尔维诺
伊塔洛.卡尔维诺,园艺师和植物学家的儿子,名字在意大利语中意味“意大利”的男孩,农学系与文学系毕业生,前意大利共产党员与意大利共产党的脱身者,近似于吟游诗人的意大利童话整理者与传唱者,这一切身份与头衔之后应再加上他为全世界熟知的那个光环:意大利作家。
他是当之无愧的、在现实与幻境间来去自如的作家。卡尔维诺是个严肃而勤奋的作家,他有强烈的作家使命感和对文学的炽烈的热爱,在他并不算长的一生中一直坚持思索和开拓小说创作的无限可能,他的作品也成为文学宝库的奇葩,绽放异彩。阅读卡尔维诺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好像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徒步探险,一路上迎接你的都是奇谲瑰丽的画面,令人目不暇接。
关于<<看不见的城市>>
对我们来说,今天的城市是什么?像作者在序里问的那样,我开始思索这个问题,我们越来越难以把城市当作城市来生活,城市是一个牢固的壳,包裹着我们需要的人,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欲望。城市是众多事物的一个整体:记忆的整体,欲望的整体,一种言语的符号的整体;它交换的不仅仅是货物,它更是话语的交换,欲望的交换,记录的交换。游历一个又一个幸福城市,心门打开并合上。这些幸运城市不断地形成并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你的辛苦会为欲望塑造出形态,而你的欲望也会为你的劳动塑造出形态。你以为自己在享受整个阿纳斯塔西亚,其实你只不过是她的奴隶”
“决定故事的,不是说话的声音,而是倾听的耳朵.”
同样,决定城市的,并非一座座可复制的高楼,可重复的景观.不同的城市可以拥有同样的高大楼宇和精致的屋顶.这些都使我们产生幻觉,以为或许我们从未到达过一个新的地点。因此,即使在不同的城市间更换、穿梭,我们也会察觉到生活内容的重复,产生厌倦的情绪。是什么使我们记住这个城市,是什么使我们对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情感,是生活在这城市里的人群,动物,植物以及这些生物的生活给了这城市不一
样的特质.“组成这城市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它的空间面积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灯柱的高度、被吊死的篡朝者摆荡的脚与地面的距离;系在灯柱与对面铁栏之间的绳索、女皇大婚巡行时沿路张结的彩带;栅栏有多高、偷情的男子如何在黎明时分跃起爬过它;檐槽的斜度、他闪进窗子时一头猫怎样沿着檐槽走过;突然在海峡外出现的炮艇的火器射程有多远、炮弹怎样轰掉檐槽;鱼网的裂口、坐在码头上的三个老人怎样一面补网一面交换已经讲过一百次的炮艇和篡朝者的故事——有人说他是在襁褓时就给遗弃在这码头上的、女皇的私生子”.当我们进入城市并行走在其中的任何一条街道上时,我们在通过眼睛寻找它的特质时,我们自身也成为了标志这个城市迥异于其他的一个提示符号。
当有一天我们老去,放弃奔波,在静坐时能在心中找到一座自己一生都想到达的梦中之城,这座城有所有城市的优点,但是我们却永远也抵达不了。原因是首先它不存在,其次它即便存在,我们也已老去。
对于一个城市的描述可以是不生动的:介绍它的外观、建筑的布局、规则制度;当然也可以是很生动的:回忆城中的某个给你印象深刻的人的笑容、你在城中迷路后的遭遇、人们亲切的言谈等等。我们曾经以为只有坚固的墙壁、厚实的石板道路、丰富的橱窗中的售卖品才能给我们切实的存在感和存在意义。其实却恰恰相反,正是那些漂浮在空中的言语、欢笑、多样的情绪、音符和香气——这些“虚幻”的东西给了我们城市的意义,并使得我们感觉踏实.每个城市都在改变,却是朝着一个统一的模子改变。城市渐渐都上了发条,成为了一个个机器般的城市。
而马可波罗说过,没有一块块石头,就不会有拱桥。
他的意思是,没有一个个住在城市的人,也不会成为一座城市。
“我相信这本书所唤起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时间无关的城市概念,而是在书中展开了一种时而含蓄时而清晰的关于现代城市的讨论。”
作者在结尾中再次强调,那架势真有如末日将临:
“免遭痛苦的方法有两种,对于许多人,第一种很容易:接受地狱,成为它的一部分,直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第二种有风险,要求持久的警惕和学习:在地狱里寻找非地狱的人和物,学会辨别他们,使他们存在下去,赋予他们空间。”
在卡尔维诺的叙述中,每个故事都是先知般充满着寓言意味。而寓言总有着残缺的美学价值.我们蓦然惊醒,发现我们的现代城市竟是如此不堪居住,而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默默承受。
我们一直想要追寻的,其实并不是城市本身.我觉得这梦中的城市更像我们所追求的某种超越物质的东西,总是存在,却总是无法追寻,而得到了的总是会有哪怕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别。
也许我们永远都找不到她,她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可我们仍继续寻找,看不见的城市。
整本书描述的是青年描述不同城市的故事,其实却是揭露了现在社会都存在的一种问题。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认为的一座城市,并且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着这样的城市。憧憬的往往是记忆中出想过的片段拼凑出来的美好蓝图。人们总将梦想放到了最后的地方,以为自己终将完成它。然而工作的奔波,待到准备闲下来好好去寻找自己的梦想了,才发现那座想象中的城市根本找不到。
不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城市,而是留给他找城市的时间已经没有了。
无数的人们,就在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时候也明白,梦想也随之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