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构建开放活跃语文课堂论文
浅谈如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翁堵初级中学 李润
【内容摘要】: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上时空和教学内容的封闭,解放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再受到禁锢,使得语文教学真正融入生活之中,还语文的本来面目,是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是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本文将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 开放 语文 教学 学习课程
前言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二、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
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三、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
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春天,带领学生去茶园采茶,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收割粮食„„那美丽迷人的景色,挂满枝头的果实,热情好客的农民,热火朝天的收获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采的茶又多又好,谁收收获的粮食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采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四、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三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课前,我了解到学生几乎没有到过北京,对天故宫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故宫博物院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结语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参考资料】:
1、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1994年《教育参考》第4—5期合刊。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3、《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内 容 提 要
课堂是一门艺术,我不能让我的艺术殿堂没有味道,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没有魅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四、课堂的活跃离不开教师的幽默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课堂“源头活水”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定能找到这股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师,若在语文课堂中用活语文教材,贯穿新课程理念;促活学生,回归孩子的世界;激活教师,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模式。课堂是一门艺术,我不能让我的艺术殿堂没有味道,没有值得回味的地方,没有魅力!但是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光彩有是极其困难的。怎样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把你所教的学科作为一种乐趣?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过去单调枯燥的弊端,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氛围、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跃起来。
一、让课堂教学“实”起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确立,必须牢固建立在学生学习语文习惯的养成和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备课要“实”,上课要“实”,各种教学措施要“实”,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
步应用语文的各种基本技能,为真实运用语文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阅读、写作、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和中外名著,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也有学者说:“最宽的时候是创造性思维最活跃,创造力最丰富的时候。”语文学科内容的广阔性、体裁的多样性、语言的鲜活性、作品风格的差异性等,都不能靠老师一个人的简单传授,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的感悟体验。很难相信在课堂上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学生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我们固然不可奉行西方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可随意站立、走动,甚或可自由出入,但我们的课堂气氛至少应该是在不摒弃严肃、庄重的同时多一些宽松与和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引导作用,是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创设者,是引发“主体”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是课堂气氛的“调色板”。例如:通过语文课上的教学朗读,激情洋溢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如果再配上情调和谐发展的音乐作背景,就更能给学生一种直观的感受,从而营造出更为强烈的情感氛围。如教学《傅雷家书两则》,可用贝多芬的《命运》作背景音乐。还有一些课文的学习,如《孔已己》、《变色龙》等文章的教学,如果能让学生在预习了解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模仿人物的语气、语调、神情,学生的兴致会很高。再如让学生扮演课文中人物的角色,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 的话剧舞台”。如学习《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章,可以让学生把它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演、自评的方式,学生扮演得有声有色,不但使他们的情趣浓,课堂气氛宽松和谐,课堂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在学习《藤野先生》一课理解藤野这个人物形象时,我有这样一段表述:“昨天我们到了日本的仙台医学专科学校,礼节性的拜访了一下鲁迅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今天我们要和藤先生做一下亲密接触,探究探究他的为人。看看藤野究竟有如何的魅力让我们这位现代文学泰斗鲁迅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这一段表述之后,学生都笑了,还在议论:“藤野又黑又瘦,还有魅力?”我接着说:“有啊,美丽无限啊!赶紧阅读课文,为藤野的魅力找证据。”这段话的独到体现在:“藤野究竟有如何魅力”一句话上。以往分析人物形象,一般会这样问:XXX是个什么样的人?XXX的人物性格是什么样的?从课堂效果来看,这句“藤野究竟有如何魅力”确实激起了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所以我想说:独到的往往受关注。而这段话中的“牵一发动全身”,则体现在“阅读课文,为藤野的魅力找证据”这一问题上,他串联了许多知识点,解决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从同学们对学习成果的交流来看,解决了这些问题:分析人物从事件入手,分析事件要抓住细节,选材要生活化典型化。这样的牵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够做到优质高效。
四、课堂的活跃离不开教师的幽默
著名的大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便是幽默。”教学幽默可以是语文课堂教学多一份轻松,平添一份愉悦。可以让学生在笑声中自觉地、扎实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了,知识的吸引力提高了,进而学习的效果也是高效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把幽默艺术运用于课堂,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可以造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乐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往往能产生良好的效应。比如,开学初我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就设计了一段开场白,因为我比较瘦,又戴了一副眼镜。我就自我介绍道:“虽然我戴了眼睛,但是老师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你们(不歧视你们),我是这
个学校里最‘忧瘦’的语文老师。”学生们以为老师发音不准,马上纠正:“老师,是‘优秀’吧?”老师补充说:“是‘忧瘦’,因为我很瘦,担忧自己会再瘦下去。”学生至此恍然大悟,微笑起来。笑声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就是仿词所起到的幽默效果。又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我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有意把唐雎的话“否,非若是也”改为洋味十足的“No,不是这样的”,引得学生哄堂大笑,也使学生在笑中记住了这句话的翻译。——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人对话是不可能用英语的,教师让唐雎说英语,是有意犯错,这一“错”,错出了强烈的幽默感,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增加了几分生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接受知识更快,教学效率会更高。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激活课堂“源头活水”的方法有许多,只要我们努力去研究,去探索,定能找到这股源头活水,让这股“源头活水”像清泉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作为语文教师,若在语文课堂中用活语文教材,贯穿新课程理念;促活学生,回归孩子的世界;激活教师,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必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第三篇:语文课堂要活跃气氛
语文课堂要活跃气氛
定兴县柳卓乡教育中心 张红玲
[摘要]: 本文从课堂提问、教师教法、教态、适当地开展竞赛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活跃语文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形成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真正使学生成为乐学、愿学的学习主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亲和力、竞赛、主动学习
语文课纯文字性的课文学生觉得乏味,更有些语文老师只顾分析讲解任务的完成,整节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而不顾学生听课的兴趣,课堂中出现“一言堂 ”,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差。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活跃呢?本人有几点浅见。
一、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过去有些语文老师上课时自己一味地讲,要学生一味地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完全成了一台录音机,课堂没有生气。如果老师换一下方式,多设置几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提几个问题,课堂上一问一答,互问互答。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几得。
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每课精髓,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切忌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到知识的重点,详略得当,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应答能力,将问题尽可能落实到个人,并要考虑到学生可能需要的准备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使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爱听,人人参与,尽可能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切忌讽刺挖苦,以免学生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如《海底世界》一课,引导学从“怎样读才能读出海底世界的美?”入手,让学生在赏读中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如《草船借箭》一课,有人对战斗场面津津乐道,有人对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心仪已久,有人对谋篇布局颇有心得,这些个人的感受都是很独特的,都是良好的切入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期殊途同归。主要学习任务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
二、增强教师的亲和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上课总是板着面孔,一副严肃相,会给学生制造紧张空气,影响学习效果。如果面带微笑,言谈举止幽默,就能使气氛活跃,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有一天,我在上语文课时,教室里突然飞进一只硕大的蝴蝶,一个同学喊了一声,结果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蝴蝶身上去了。我这时并没有板起面孔训斥他们,等他们看够后,我面带微笑地问:“ 同学们,蝴蝶为什么 不肯飞离教室呢?”同学们无从回答。我又笑着说:“这是由于“蝶恋花”,你们可是祖国的花朵哟。”同学们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时我固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分析之中,这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三、改教法,变乏味为有趣
教书也是一门巧活,掌握了好的技巧,能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教学生如何理解会意字的含义时,就运用了美术知识辅助教学。我用二张纸分别作画,一张纸上画了一只拿瓢的手,另一张纸上画了一个盛水的大缸,然后我将两张纸合拼在成一幅画,画面上就是一个手在舀水。我告诉学生:会意字就是由两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的字。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就鼓励他们用画图拼凑的办法去理解“采、休、牧”等会意字。
四、适当地开展竞赛,是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手段
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
竞赛的方式和内容可多种多样。个人竞赛,如朗读比赛,一名学生读完第一小节后,教师说:“读得声情并茂,真好,谁能比过她?”另一生读后,教师评价说:“读得如行云流水”,这样,学生再读时,一个比一个读得好。但个人竞赛也有弊病,那就是会引起学生中的嫉妒心理,容易造成少数学生的自卑感。为了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有时我也采取团体竞赛的办法。例如,我在一班上课时讲:“请同学们用五分钟把课文背下来,你们能吗?”估计有一半同学能背,我又说,二班同学用了4 分50 秒,看你们如何。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提高了,背完后我夸奖他们比二班提前了20 秒。到二班我也用同样的办法,同学们的情绪明显高涨。课堂分小组讨论时,就比哪个小组讨论得热烈、有深度,还可提问抢答评分,按小组评名次。但团体竞赛也不可经常进行,因为它能使个人没有地位,还使有些同学增加依赖性、惰性。最好的办法是个人竞赛和团体竞赛交叉进行,由团体推选代表参加朗读竞赛、背诵竞赛、讲演比赛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根据教材,掌握时机,合理运用。
总之,活跃课堂气氛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而活跃气氛的方法靠自己去不断地探索发现。
第四篇: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陈军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2、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橘园采摘橘子。那挂满枝头像红灯笼般的橘子,热情好客的果农,热火朝天的采摘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摘的橘子大,谁摘的橘子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摘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4、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非常壮观的,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语文。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从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生活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第五篇:有趣,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有趣,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39-01
阅读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得“言”――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遣词造句,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还是学生得“意”――触摸作家心灵,感受作者思想;还是学生得“法”――学会自主阅读,习得阅读之法,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有趣、感兴趣的基础之上,否则“强扭的瓜不甜”――学生不喜欢枯燥无趣的课堂,不喜欢无趣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理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阅读之乐。这“乐”能让学生更爱阅读,更爱语文学习。
一、创设情境以激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在设计教学情境上下工夫,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他们才能体悟到文本之意蕴。
在教学《水上飞机》一文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从文中了解水上飞机的用途,那么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无趣、无味的。我在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喜爱角色扮演的心理,设计了这样的情境: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各种飞机形状、飞行的画面,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各种飞机的用途、功能,然后引导学生互换角色,用“我是正在(干什么)的飞机,我想说,飞机真是(怎样的功能)”的句型练习说话。学生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水上飞机之中,通过角色互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水上飞机的特殊及其用途。随着“水上飞机真是有好多的用处啊”“水上飞机的本领好大”“要是我也有水上飞机多好玩啊”“我长大了要发明创造出更多的飞机”等语言表达的真情流露,《水上飞机》这篇课文不再是一篇枯燥无味的科普说明文,它俨然成了一个趣味盎然的水上飞机“王国”了。
二、细读文本以捕趣
苏教版语文教材注重文本的趣味胜,这些童趣往往隐藏在文本的细节中。因此,教学中应让学生细细品读文本,捕捉其中的趣味奋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捕捉文本中的细节,包括典型的语言和精彩的内容,这对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执教《船长》一课,可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中的对话为什么要一句一小节,而且没有提示语。这种语言的特色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并反复地和有提示语的对话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到当时船上情况的危急和紧迫,如果用了大量的提示语就不能体现这一紧迫感。船长和大副的语气和此刻的心理活动都蕴藏在他们短促又急迫的对话中。以这种语言特色为支点,把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水乳交融地融合起来,就能让学生领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领悟到文本语言表达的奥秘。
笔者在研读《黄河的主人》一文时发现,作者在文中非常详细地写出了数羊皮筏子的6个数字。在习作中,这是较忌讳的、无意义的事情,为什么作家袁鹰反而要这么写呢?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各种语气、各种停顿来表演读这一句。于是,在“一、二、三、四、五、六”6个数字的品读中,学生读到了作者的惊讶和慨叹,读出了作者的深意?D这样危险的黄河之上,这样轻小的羊皮筏子之上,硝公拥有何等的智慧和胆量啊!文本所要表达的,教师要学生体会的,全在这一教学设计之中。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细节之中,学生捕捉到了文字表达的乐趣。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吸引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使情与理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得距离学生生活略远的文本一下子趣味盎然起来。
三、研究教法以设趣
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趣创设。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满童趣,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比如,合理使用精彩的导入语、恰当的体态语、优美动人的课堂教学语言、出乎意料的提问方式、恰当的教学辅助设备等等,每一个细节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中的“趣”就是这“源头活水”,在语文教学中注入这快乐的“活水”,就能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潭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