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认识家乡的石头-和庄奇石
校本课程:认识家乡的石头—和庄奇石
莱芜市和庄镇普通小学 周金宝 郭增新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认识家乡的石头—和庄奇石 课程类型:选修课
课程资源:新编(自编)授课对象:小学3-5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一学期 每两周一课时
一、课程背景:
和庄奇石是现今和庄本地特产。但是目前我们本土学生对奇石的了解还很少,因此要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进行教授。本课程旨在引发学生对本土奇石产生兴趣,进而去了解本土奇石的主要种类,了解奇石的形成,知道奇石的文化价值等等;从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我爱家乡的深厚感情;最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课程的性质和指导思想
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中学生选修类课程之一
2、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为指导,加强学生对奇石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激发学生对奇石及其文化背景的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庄奇石文化概况,从而了解和庄文化;
2、发展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家乡热爱的浓厚感情。
四、课程内容
第一章 和庄奇石的概况及成因
第一节 文化概况 第二节 地质成因
第三节 发展历史
第二章 和庄奇石的鉴赏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赏石方式
第二节 本地石的鉴赏标准 第三节 和庄奇石的特点
第四节 赏石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三章 和庄奇石个案赏析
第一节 “大话西游”石
第二节 丟腿的石马 第三节 无意中捡到的化石 第四节 部分奇石图片汇总 第四章 和庄奇石的采集与加工
第一节 和庄奇石的采集与加工
第二节 现代赏石文化的意义 第三节 学生作品“电子报刊”欣赏
五、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内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外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的奇石基地进行参观和野外奇石搜集等为主的活动。
六、评价方式
(一)评价的指导思想:
通过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家乡的热爱。
(二)评价的方式:
1、学时学分:出勤情况,满分100分,占总分20%。未出勤一次扣5分。
2、课业学分:满分100分,占总分40%。学生纪律、活动参与情况,团结协作情况。过程性评价。
3、成绩学分:满分100分,占总分40%。根据学生上交的心得体会、总结等材料及答卷情况,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具体内容
1.1和庄奇石文化概况
一进入205国道和庄段,你立刻就会被道路两旁林立的怪石所吸引。大大小小的石头,经过人工精心挑选、安置,或立或卧,姿态各异,独具风格,让人赞不绝口。这里便是和庄奇石市场。
一方石头造福一方百姓,一方石头弘扬一种文化。近年来,为做大和庄奇石产业,打造一方特色文化,和庄镇党委政府协助西平洲等村成立奇石协会,并引导村民由奇石开采经营,发展到品石、藏石,参加各种奇石
文化交流,扩大了平洲奇石的知名度。平洲奇石曾一度代表山东省参加亚太地区奇石文化展,并收获了十几项大奖。
目前,和庄镇党委政府已着眼于提升奇石文化的档次和产业发展,规划五年内在规范8公里和庄奇石市场的基础上,在西平洲村通过引资建设占地40亩的奇石大市场,为全国各地的奇石爱好者搭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经营格局,为全镇奇石文化产业发展引入源头活水。
1.2和庄奇石的地质成因
我们莱芜市和庄镇是典型的石灰岩丘陵地貌,生产各种类型的文石。和庄文石源于山体岩石,经漫长风化、地壳运动、水流冲刷等作用,被解离出来的石块深埋于酸性红壤土中,在含有机和无机酸的地下水长期溶蚀下,而残留下险怪多变或玲珑剔透的形状。当岩石中有裂隙时,其裂隙常被溶穿,形成沟、壑、孔、洞和千奇百怪的外形。
和庄文石大都深埋于巨石间酸性红粘士之中,新出土的原石表面沾满泥浆等附着物,孔洞中多为褐、褚色软土充塞,须洗刷、剔除后方可把玩。一般先用钢丝刷顺其纹路粗刷一遍,然后用稀盐酸冲刷,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若石表有比较坚硬的黄色钙质附着物,需用工具细心剔除;一时难以剔除的,可将其置于露天,经长期日晒雨淋,待有自然风化状时,再经人工剔除,则会露出其质朴无华的自然形态。1.3和庄奇石的发展历史
西平洲村开采并经营奇石是从1986 年开始的,时任村主任的郇宜和,眼瞅着一年打不了多少粮食的片片山岭薄地,着实为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
而发愁。有一次,正在田间劳作的郇宜和无意间发现,地头堰边的几块大石头奇形怪样,很像城市公园里的一些石头,由此他迅速冒出一个念头,把这几块石头采出来卖掉。几天后,三四块石头竟然换回了1200 元,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很多村民受到启发,开始纷纷效仿,结果都尝到了甜头,于是全村奇石开采业便一发而不可收。随着村民经济意识的不断提高,他们发现,自己开采的石头再运出去,远不如石头贩子赚钱多,何不自采自销呢?于是由村委牵头成立了奇石协会,负责到外地联系客户,奇石销售价格一下子翻了几番。现在西平洲村的奇石已销往省内各地及北京、辽宁、江苏等地,自去年开始还打通了通往韩国的销路,每次订单都在50 万元左右。
靠发展奇石富裕起来的西平洲村人没有满足,他们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决心把奇石产业做大做强,拉长石材产业链。目前他们在803 省道旁建立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两处奇石销售基地,现有17 户在此经营风景奇石。此外,他们在室内观赏石头上做文章,在石头的加工、整理、配饰上下功夫。笔者走进奇石专营户郇宜俊家,只见300 多平方米的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奇石。来到屋里,真是叫人眼花缭乱,百余块奇石按大小有序地排列开来,简直把人带到了神话世界,每块奇石都配有得体的名字,什么“太白醉酒”、“醉八仙”、“嫦娥奔月”,细细品味,意味无穷,让人流连忘返。据他介绍,去年一块室内观赏石就卖了36000 元。
奇石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产业,富了西平洲人,现在西平洲村有20 多辆卡车服务于奇石业,全村青壮年劳力没有一个外出打工的,都在村里从事奇石的开采、加工、销售。村民郇正荣在经营奇石前住着三间破草房,仅有的一台14 寸黑白电视机是最值钱的家当,现在他把房子翻修成了前后出厦的大瓦房,面积是原来的3 倍,室内装修一新,全家人看的是液晶电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1中国古代的赏石方式
赏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时称为供石(贡石)、奇石、美石、雅石、禅石、石玩等等。总之自古以来,无论是皇卿国戚、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对奇石、石玩都十分喜爱.周公植壁于座(周礼.注称》,隋炀帝叠石雄山辟西苑,(隋志)宋徽宗以石为伴,唐宰相李德裕藏石于平泉山庄,宋代书法家米芾拜石为兄、明清文学家蒲松龄的藏石留传至今。由此见,赏石不仅展示了自然美与内在美的一面,而且也展示出神韵美和意境美的一面。这是古人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往今来,历代人们在长期的收藏、品玩、鉴赏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高雅的欣赏方式:
一、静赏与雅赏
人们在赏石时,通过整洁、安静的静赏环境,达到触景生情,陶冶情操的雅赏之目的。无论对在深山寺院,幽林茅舍,还是处在一城中皇家园林,私宅花园之中。赏石大多在安静、素雅、悠闲的小环境实现的,如庭堂、书斋、卧室等较为静态氛围中欣赏奇石的形色质纹韵,以及寓意和精神的。
二、自然赏
将赏石视为自然的缩影,或自然之物。以为“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中”是一件憾事,(李笠翁语)并深信赏石是“云之根、地之魂、山之骨,人之
灵。”于是通过石之质朴的外形,奇妙的纹理,和谐的环境,本体味绝胜深邃的意境,达到感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目的。
三、曲赏与声赏
l、曲赏、对石咏歌,对石抚琴,对石吟诵,以优美的典子,脱俗的词语听觉与视觉结会起来,相得益彰。
2、声赏‘利用器物对石的轻轻扣击,所产生的清脆玄妙的声音,达到悦耳和愉心的目的,两者具有异曲同功之妙。
四、茶赏和酒赏
茶可醒神、酒可激情。品茗赏石情欲浓,借酒赏石更醉人。利用味觉结合,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这多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兴趣和癖好。酒、茶、石、文被古人称为雅士之四雅。于是倍受人们的推崇。
五、字画赏
配以字画、楹联、赏石,能够使人把石的质朴,雅致与字画墨的情趣,风韵结合起来,产生雅趣交融、情感倍增。达到斋中有石、石旁配画、画中寓画、相互衬托的观赏效果。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既是名扬天下的书画家也是留芳百代的赏石家。他石、书、画玩得淋璃尽致前无古人。
六、月赏
晚利用月光欣赏奇石。这是古人的雅性之一。或漫步于石前,或半卧半坐桌边。通过皓洁的月光将奇石的外形轮廓、透洞、漏穴表现出来,尤其步移景迁、奇石所产生的各种形状的剪影,妙不可言。“使石的瘦、透、的表现。其效果不亚于白天观赏,使人更富暇想。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常借助于月光,观赏竹子与湖石的剪影,久而久之,月光下的石竹成为他感悟
人生体验和绘画的蓝本。
七、评赏 评赏奇石时:
1、注重环境的幽静清雅。字画诗楹的装饰等方面的谐调统一,以及几架陈设的经营。
2、着重讲究石的外形和质感(包括纹理变化)。
3、讲究命题,因为点题能够引起主人和朋友(观赏者)的理解和共鸣。当时人们通过评鉴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对石进行划分等级优劣,这与今人的趣味有所不同,古人更注重赏石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八、心赏与意境赏
古人注重人心与石“意”的对话,正如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以石为伴”、“以石为友”、“以石为师”。把奇石作为朋友和师长。师法自然,欣赏奇石也就是去捕捉石意、感悟人生、禅玄真谛。通过赏石得到自然的启迪,美的情趣和感性的飞跃、达到心赏、意赏、境赏、物化之目的,正如禅意、玄味、儒风、诗境、画韵、琴律,皆是心赏、境赏的结果。2.2鉴赏标准
1)形态:(50分)造型奇特优美,婀娜多姿,观赏视角好,能以型传神。2)意韵:(10分)文化内涵丰厚,意境深远,含蓄回味; 3)质地:(10分)韧性大,石肤好或差异风化强;
4)色泽:(10分)总体柔顺协调,或构型不同部位的颜色对比度好; 5)纹理:(10分)自然流畅,曲折变化与整体造型相匹配; 6)命题:(5分)立意新颖,贴切生动,富有文化内涵;
7)配座:(5分)材质优良,工艺优美,烘托主题,造型雅致。2.3和庄奇石的特点
和庄文石的石质为石灰岩,部分含有白色石英岩。石灰岩一般为灰白色,但常因含有各种杂质而呈不同的颜色,如含铁者带红色,含有机质者变成灰黑色。和庄文石造型奇特,富有神韵,或为物状,或成峰峦,或玲珑剔透,千奇百怪,具有瘦、漏、透、奇、灵的特点。其中山形石峰峦参差,皴皱多变,有独峰、双峰和群峰等;象形石浑雅灵巧,形象逼真,有人物、飞禽走兽等;玲珑石具有奇、怪、丑的特点,洞窍奇秀、嵌空玲珑,突兀挺秀,瘦劲苍奇。和庄文石石表纹理脉胳变化多端,具有点划交错、延伸、平行或弯曲等变化,形成斧劈皴、折带皴、披麻皴、荷叶皴、卷云皴、蜂窝皴、流水皴等立体皴皱。和庄文石大者多做园林庭院饰景,中小者的可雕座嵌之,陈设于几案欣赏。
2.4赏石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喜欢赏玩、収藏观赏石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在野外觅石时应注意:天然、稀少、形奇、图美、质佳、色靓、皮好、体完、神丰、韵足、出典入故、寓意吉祥。其具体含义如下:
天然:是指观赏石必须是在自然界里天然形成的,是上天造就的,天生的,决不能有任何人为的造型、造图、上色等。这是对观赏石的基本要求。但在个别石种中,为便于观赏,在不影响观赏要素的情况下,允许切底、切片、打磨、抛光。天然性是区分观赏石和工艺石的分水岭。
稀少:是指观赏石的存量很少,稀有、稀缺。在自然界里,普通的石
头遍地都是,而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却少之又少。这是因为石头的本质是坚硬的,加之观赏石的形成需要有复杂的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偶然因素和漫长岁月等,才使它们成为石中之奇者。观赏石的珍奇稀缺性,才使它具有收藏价值。
形奇:是指造型石的形状奇特、奇怪、奇巧、奇妙。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型令人不可思议、惊叹不已。造型石的奇既包括古典赏石的瘦、漏、透、皱,也包括现代人钟情的象形石(具象石、抽象石、)。因为象形石天生状物象形,或惟妙惟肖,或变形夸张,或形神兼备,令人喜爱。形奇最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购买欲。在象形石中,具象石毕竟更加难得,物以稀为贵,所以具象石往往比抽象石更有价值。
图美:是指画面石的图案清晰,构图合理,画面完整,意境美妙,形象逼真,神韵生动,主题明确,没有或少有干扰因素。如果是单色图案,色彩要有深浅变化;如果是彩色图案,色彩丰富、浓淡相宜的好。色彩能与图案巧配的则更难得。如果是文字,则应字迹清晰,有书法韵味或似名人手迹。总之,对书法绘画艺术的要求,同样可用在画面石上。
质佳:是指观赏石的质地上乘。观赏石的质地主要包括石头的硬度、纯度、密度等。只有那些硬度强、纯度高、密度大的石头才更抗风化、易收藏、把玩包浆快。反之,则易碎、易风化、难包浆,不利于收藏。质不但可以作为单一要素进行赏玩,它还是所有观赏石的物质基础,所以在选石时要尽量挑质好的。
色靓:是指观赏石的颜色漂亮。这里的漂亮不是单纯的光鲜艳丽,而是不同石种具有不同的人们喜欢的颜色。也许每个人对颜色会有自己的偏
爱,但在众多石友中还是会达成一些共识的。如大化的宝气、乌江的清气、三江彩的古气以及红、黄、绿、紫等都是众人喜欢的颜色。漂亮的颜色既可以作为单一要素来赏玩,更好是与质佳珠联璧合,定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最好是能与石头的造型或画面巧妙地配合,使形象更生动、更鲜活,内容更丰富、更完美。
皮好:是指观赏石的石皮(也称石肤)光滑、温润、有光泽、有包浆,并且完整、均匀、无裂隙、无碰擦伤等。或虽有裂隙,但已胶结发育好。观赏石的石皮是在千百万年甚至数亿年的风吹沙磨、日晒水冲、氧化镀膜等环境中形成的。它们有的是岩石自身磨光形成的,表里如一;有的是氧化镀上去的,表里不一。石皮越老到越有亲和力,让人喜爱。观察石皮还是我们鉴别石头是否被动过手的方法之一。
体完:是指观赏石的石体完整、完好、无破碎、残缺等。有破碎的是残石,轻者降低观赏价值,重者失去观赏价值。造成观赏石破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然界里形成的 ——即我们所说的天残或老崩,由于自然修复的时间短,老化的程度差,后生的石皮与原来的老皮明显的不一样,让人看了觉得不舒服。另一种情况是人为形成的,即我们所说的新伤或新崩,人为形成的破损断口形鲜无石皮。所以,选石时一定要通过仔细的看摸检查石头是否有残。
神丰:是指人物、动物观赏石(型石、画面石)的精气神足。观赏石的神是通过其形状或图形表现和流露出来的,能让赏石者感受到的,具有充分表现其特征的精神、神采、神情、神态、风度、气质等。观赏石的神存在于形中,神要靠形来表现。但具体到某一件观赏石来说,有形不一定有神:
有神者其形体必然符合艺术标准。神丰的观赏石必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定会使人怦然心动。神的展现,除石体本身应具有较好的形状、形态,其摆放的角度、姿势,观赏角度也很重要。
韵足:韵与神既有相同之点,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里,韵主要是指观赏石具有最能表现某种特色、特点的情趣、情调、意境、氛围等。韵足是指情趣、情调、意境、氛围表现得很到位。即我们日常所说的韵味浓,很有味。韵能给人一种情绪感染。韵味十足的观赏石不仅会让我们赏其具体的形态或图形,更能勾起我们的丝丝情愫和许多联想,甚或让我们置身其中,久品难尽其味。
出典入故:是指观赏石所表现的主题能对应上典故、寓言、神话、童话、成语、名言佳句及重要历史场景和名人形象等。赏玩观赏石归根结底是赏玩文化,文化内涵丰富、格调高雅的观赏石能使人开灵启智、修心养性、完善自身。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典故、寓言等,是浓缩的文化精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一方观赏石恰巧对应了某一典故,它就成了该典故的载体,其品味就会极大提高。
寓意吉祥:是指观赏石有着美好吉祥的寓意。美好、幸福、吉祥是人人向往、希冀、追求的。所以寓意吉祥的观赏石迎合了大众的心理需求,是雅俗共赏人人喜欢的。在我国,各种寓意是非常丰富的,按色彩有:红 ——红红火火;黄 ——高贵富有;紫 ——高雅瑞祥......;按物象有:龟、鹤、桃是长寿;喜鹊是喜;蝙蝠是福;鹿是禄;鸡是吉;羊是祥......;按数字有:六是顺;八是发;九是久......。
以上选石从十二个方面说明选择观赏石应把握的要领(条件)。其中形
奇、图美、神丰、韵足分别适用于造形石和画面石,其余的适用于所有的观赏石。对非造型类观赏石的石形,则要求端庄、稳重、饱满、圆滑、大气等。,具体选石时,首先要看主要观赏要素(形、图、质、色)是否满意,只要主要观赏要素较好,其他条件则不能太苛求,否则,你就会失去很多好石。毕竟尽善尽美的观赏石太少,老天总给我们留点遗憾,如石质好则出形难,形好的质却差了点,形质都好的,可能其他方面存在问题。所以,只有灵活运用,抓住重点,权衡轻重,才能选到理想的观赏石。
3.1一石八景之“大话西游”石
今年六月,前往平洲闲逛,逛了大半天,也没发现中意的石头,临走老板说屋里有一块石头,像观音,说说价格还可以。于是,我就买了回来。
晚上,妻在欣赏石头时,说观音从侧面看却像关云长,次峰上有只猴子。过了几天,哥嫂来家,说这石头整体看像鲤鱼跳龙门,主峰上有一只黑鸟。后来其他朋友来玩,又发现了其它妙处。到目前为止,已发现此石至少存有八景:
1.整体为双峰石,一高一低。有沟有壑,有悬崖有峭壁。2.双峰似鲤鱼跳龙门,又像刚要钻出水面的海豚。
3.从正面看,主峰为一观音,山脚下有一孩童。正是观音送子。4.次峰的悬崖上,有两只牵着手的白猴,恰是海底捞月。5.侧面看去,主峰顶背面是一只昂首站岗的黑鹰。
6.侧面看去,主峰顶正面为白胡子、戴头巾凝视遥远前方的提刀大汉关云长。7.侧面看去,主峰中央红色部分有牛魔王图像。8.沟壑处有白筋,正是高山流水。
除了比较明显的这八个景外,在其它地方的白纹,有的像山羊,有的像小兔„„
一块石头上能同时形成这么多景,我们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3.2丢腿的石马
一次,我去本地和庄奇石基地去买石。从一早到下午,把基地的石头看了大半。让我决定买下的是一匹石斑马。外形极像,加上身上的白筋栩栩如生,只是矮了些。“要是再高点,这块原石就太完美了”,我想。付了钱,卖主和我抬出大门经过一块石墩时,随口说:“这块石墩就是从石马身上据下的,刚弄来时,我感觉它太高”。“哎呀!太可惜了,一匹站立的石马从此就只能坐着了”我禁不住尖叫起来。
从买回石马至今,我仍为它丢掉了双腿而惋惜,在此奉劝同学们:在今后的奇石搜集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提升自己赏石的能力,尤其不能对天然艺术品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3.3无意中捡到的化石
以前,有一段时间感到很无聊,就来到村东东岭溜达。无意中发现了这快比巴掌稍大点的石头,上面带有一个清晰的刀螂仔似得东西,那其实是三叶虫化石。这种品质的三叶虫化石是很稀少的。能够碰到这样的化石,一看运气,二要看你的奇石理论素养的高低。
在这沙石岭上,何来石灰石?纳闷之余,我顺着山岭爬上去,啊!山顶上,漫山遍野的全是奇石。有的像腾空而起的天马,有的像依依不舍的恋人,有的似饱经沧桑的大象,有的像„„一看,我就明白了:这是工人在雕琢巨石时,去掉的多余的“垃圾”。
3.4部分奇石图片
4.1奇石的采集与加工
有人可能要问加工奇石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呢?
答案是:
一般要经过以下几步…… 第一步 采石
和庄奇石一般生于土中或溪河中。首先就是要选择自然造型奇特的石头,然后除去污垢。用水泥或木材固定好。第二步设计
这是最重要的一环,工匠们根据石料的造型和颜色设计不同的作品。尽量依原石风貌,若需截取,度材取景时应选择最佳角度,切忌雕琢,截面亦应尽量避免人工痕迹。第三步雏形
根据设计,将石料进行简单构图,然后根据构图打造雏形。第四步雕琢
雏形做好后,要进行精雕细刻。用刀子、铲子、钻头等工具进行细微之处的加工。第五步
酸洗
将做好的雕刻品用盐酸或硫酸进行酸洗。酸洗前,先 要用砂纸打磨,直到光滑为止。第六步 贴标签
根据石头的造型或颜色,取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然后贴上标签。4.2现代赏石文化的意义
现代赏石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娱乐文化的对象。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变,导致了经济理论的创新和转型,《体验经济》、《娱乐经济》等著作,总结和揭示了人类经济活动正朝向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发展的总体趋势。事实上,娱乐和休闲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轮。经济学家提出的体验经济,实际上提出了一种客观要求,要求把精神文化的无形概念具体化为人们感官可触、容易走近的文化风景线,成为人们感受文化氛围、体验精神享受的基本途径。毋庸置疑,现代赏石文化及其已经兴起的产业,正在成为上述的文化风景线和基本途径。人们手中把玩、案头置放、公开展览的观赏石,或具象、或山形、或抽象,无不显示了赏石者的体验情趣,犹如人们热衷于迪斯科、卡拉OK,只是为了体验舞星、歌星的风采一样,赏石者津津乐道于立体的象形石或平面的图案石的时候,同样也体验着雕塑家、画家的创作风采,同时又赋予了特定的审美价值和人生意义。居家文化的元素。“家”,既是社会组织的细胞,又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人类社会进入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家”已经不仅仅具有原来意义上的遮风避雨、生育后代、寄托肉体的功能,而发展成为松驰神经、放飞心情、寄托精神的生存环境,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文化意义。现代居家的最大前提是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显现,如何看待人生与世界,你就会如何选择存在的空间,就会怎样装点它,就会赋予它怎样的意义。由于文化层次的多元化、审美情趣的多样化,现代居家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单纯的中国传统或欧美风格的模式,而是古今中外的情调融为一体,精彩纷呈。目前,在现代科技与时尚装饰起来的居家中,玄关处置放一方寓有吉祥和避邪意义的具象石;客厅中摆放二方落地的山形景观石或珠光宝气的水冲
石;书桌上随意散放几方可以把玩的风砺玛瑙石或彩玉石,已经司空见惯,使在钢筋水泥构成的空间中,多了几许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氛围。还有的爱好者将几架博古架占有了一、二个墙面;更有甚者,将居家办成了“观赏石家庭藏馆”。凡此种种,证明了观赏石已经无可置疑地融入了居家文化,成为居家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成为一道亮丽而新奇的文化风景线。4.3学生作品欣赏 《和庄奇石.PPT》
第二篇:家乡的“黄河奇石”
家乡的“黄河奇石”
三门峡市育才小学三四班张志成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我的家乡三门峡就是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黄河奇石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的家里,就珍藏着这样一块黄河奇石,这是伯父在我们搬新家时送来的一件礼物,这块石头呈椭圆形,比脸盆稍小一些,放在一个棕红色的底座上,奇石的上半部分为灰褐色,就像黎明时灰蒙蒙的天空,下半部分是橙红色,就像波涛滚滚的黄河,在两种颜色交界处的上方,有着一个如乒乓球大小的白色图案,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远远看去,整块石头组成了一幅雄伟壮观的黄河日出图!
这块石头堪称我们家的“稀世珍宝”,每当我看到它,眼前就展现出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想起我美丽的家乡;每当我抚摸着它,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幕幕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想起我伟大的祖国。
啊,我爱黄河奇石,我爱我美丽的家乡,更爱我伟大的祖国。
第三篇:《感受家乡》校本课程
《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
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政治。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威海市的变化更是大,各项发展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威海的中学生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
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学过。作为威海人初三学生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归纳总结出来。
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六、课程评价设想
(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良好: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能完成作品。及格:能完成作品。
(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的幸福体验---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
(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
七、课程开发保证
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
第四篇:《家乡旅游》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中云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
开发与实施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管理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显示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的一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在组织申报了省级科研课题《利用乡土资源促进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整理乡土文化资源,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通过开发这门课程,力求让学生逐步形成关注和理解乡土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回顾课程开发与实施之路,有几点体会愿与同行分享。
一、学校重视,领导牵头
上饶市教育局2008年下发的《上饶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指出:“校长是校本课程的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教务处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为了落实文件精神,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走上正轨,2009年我们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的学校校本课程审查委员会,指导和管理全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并制定了《中云镇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方案》。
二、从调研入手,掌握学情
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教材怎样编写?一开始,老师们都比较困惑。在认真阅读了县教研室转发的《上饶市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等文件材料后,我们决定从了解学生的需求入手。于是,在2009年秋季,大家一起编制调查问卷,找来部分学生进行试测。问卷改进后实施调查,并组织学生座谈。然后整理问卷,分析数据,最终形成了一份三千多字的调研报告。(《调查报告》后来发表于《婺源教育》2010年第3期)调研发现,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了解程度整体偏低,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社会发展的了解渠道十分有限,他们对身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状态,缺少自觉的意识,学习兴趣不够浓。调研结果出来后,我们的编写思路也逐渐清晰了:遴选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以贴近学生认知心理的方式编排,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逐步形成关注和学习乡土文化的意识与兴趣。
三、以集体智慧,完成教材稿
一个多月的酝酿后,教材编写工作正式开始。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大家积极思考,出谋划策,拟定了一个教材设计方案:初定全书四个单元,分别是“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实践活动”,课程名称为《我们的家乡》。后来,四个单元调整为“家乡美景”“家乡民俗”“家乡物产”“家乡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前面的四个单元之中。
在洪校长和汪副校长的组织下,学校老师利用一个多学期的时间进行编写和修改。参与编写的每个成员承担了2-3篇课文的撰写任务。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大家分头撰写。白天去图书室寻找资料,上网搜索;晚上和周末,在家里研习教材的行文特点,习题设置的技巧,拟写课文初稿。老师们把初稿拿给学生看,让他们谈谈阅读后的感受,然后再做修改。2010年元月,教材初稿基本完成。我们把整本教材打印出来,并做了封面和封底。
四、向专家请教,反复修改
这时候,教材仅仅是一个初稿,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我们把这本样书拿到县教研室,学校课题组顾问、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洪主任认真看了书稿之后,给我们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一是教材的单元设置比较笼统,可以再细化,建议我们去县博物馆参观学习;二是教材显得比较单薄,可以再充实一些内容;三是课文插图要精选。领导指出:编写教材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这是让学生学习的书,一定要多下功夫,反复地推敲,不厌其烦地修改。
我县的博物馆有“县级第一馆”的美誉,藏品丰富,资料详实。周末,我们来到县博物馆参观,大家收获很大。春季开学后,我们又多次坐下来集中讨论,调整单元结构,增删部分篇目,确定课文配图,并给每一幅插图调色、剪裁。4月初,教材的电子稿送到了县教育印刷厂。半个月后,我们拿到了样书。我们找来部分学生对教材提意见,然后继续修改。5月每天下午的活动课,大家来到多媒体教室。课文投影到大屏幕上,作者在电脑前负责读稿,编写组老师坐在台下,一段一段的,一句一句的,逐一讨论、校对。有时候,为了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大家都会反复讨论,再三推敲。遇到有争议的内容,或是上网查询,或是向他人求证。就这样,一课一课的修改,我们用了近一个月才完工。这样的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的活动,有效地提升了我校老师的科研能力。大家在这过程中一起学习、相互交流,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王文生老师撰写的课程开发体会文章《第一次编写乡土教材》发表在《教师月刊》杂志2010年第12期。
五、收集反馈信息,改进教学
2010年9月,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正式进入课堂。这时我们既兴奋,又有些不安:学生会喜欢这门课程吗?在阅读中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老师在教学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为此,我们在四、五、六年级分别确定了一个跟踪评价的校本教材教学实验班。通过听课、交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教材使用中的反馈信息,为调整课程的实施,改进校本教材编写与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信息和经验。
在校本课程《我们的家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王文生老师的校本课程教学课件《婺源的“红绿黑白”》荣获上饶市信息技术作品评比一等奖。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增进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校本课程建设,2010年12月下旬,我校举行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作文竞赛活动。学校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部分优秀习作还汇总成两期《作文报专辑》。在学期末,我们对三个校本教材教学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分析,掌握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详细的数据分析见我校《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为下一步的改进与调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努力,建设出更好更多的校本课程,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我们的贡献。
第五篇:校本课程的认识
校本课程的认识、开发及教学
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有三个: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其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
(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是要使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健康的发展,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和创造性。校本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具体体现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丰富性。
1.以人为本。传统的课程强调学科知识,忽略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实体验。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发展的主体性、主动性。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
2.给学生留下空间。个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课程决策的权利。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课程内容和结构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经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3.差异性教育:国家课程强调人才规格的整齐划一,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为学生提供了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要学的内容作系统安排,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个别化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要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提供差异性课程,作到因材施教。
4.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的需要出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学生实际需要什么,成人不一定清楚,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之一就是学生自己,更能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教师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进度,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这无疑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潜能。校本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教师就是课程编制者、实施者、评价者。
1.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执行者的角色使教师习惯于服从于上级的指令,不需要关心参与课程的决策,也不知道该怎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他们形成参与课程决策的意识,行使课程决策的权力,并在参与过程中形成参与的能力。
2.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开发帮助教师们认识到自己所教的科目与学校整体的教育目标和前景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的课程观和结构的课程观,形成整体的课程意识而不是狭隘的学科意识。由于传统上,教师并不负责教材的改编或重组,长期处于课堂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没有选择学习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无疑可以帮助教师在校外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之下获得这种能力。
3.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学生,研究教学内容,研究和思考学校发展的远景和文化的创生。在与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课程中,教师以课堂师生互动的自然情景为研究对象,进行行动研究。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教师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大大增强
4.增强教师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们在传统的情况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孤立的开展教学,校本课程主张以学校为整体,集体协作共同决策和开发,要求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案。教师们在合作过程中会增强合作意识,提升了合作能力。
5.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本体性质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一般可以在高校学习中可以获得。只是本体性知识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不再是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显著因素。条件性知识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但更多的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的去把握和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面临实际的课程开发和课程事实所具有的关于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识只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教育情景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所以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知识只能在实践中获得。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本体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丰富条件知识,累计实践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与完善。
(三)学校特色的形成
一个学校有没有特色,首先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就是在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给学校一个空间,让学校根据自己的客观现实确定自己的办学哲学。确立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特色化课程的建构是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1.学校功能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必须顺应现存的社会价值规范和文化传统,学校的任务就是传承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认为学校除了传承文化之外,同时肩负着改造现存社会的弊端,冲破不合时代的落后的文化传统的务。
2.学校权力的重新组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使整个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利重新分配和权力结构重新调整。传统的国家课程所依附的是一个金字塔似的权力结构,学校及教师处于最底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本,政府下放一部分课程开发决策权,重新调整课程决策的权限和职能。就学校内部而言,教师、学生、家长也应该分享课程决策权。打破学校内部复制的社会权力机构及官僚体制。建立民主开放的决策机制。
3.学校内部结构的重新调整
在传统的课程开发模式下,学校只是国家课程的执行单位,校长的任务只是上情下达,教师只是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校在课程管理上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也就是确保课堂教学按计划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和学校所有学生的整体学习为基础,需要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校外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审议。学校原有的教育管理机构已很难适应校本课程开发的需要。因此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原有的不适应的部门应该精简,成立专门的课程委员会,负责管理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等事务。与校本课程相适应的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的特性:研究性,以一种以研究性的态度尊重差异,处理事实;学习性,鼓励教师集体学习和创作;发展性,学校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支持教师个人发展,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机会和空间;开放性。教师之间,学校之间要向其他人开放,养成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合作交流中进步。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依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结合学生自身的要求而定。校本课程类型三大系列
1、文化引领课程:从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和潜隐形校本课程。
核心理念(或核心价值观)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与原则,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核心理念是学校文化的“魂”,核心理念应该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集中性、适切性、差异性与超越性。同时将其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理念文化形成“价值链”,再辅以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跟进与完善,那么学校办学思想、行为和物态才可能具备鲜明的文化个性,凸显出独特的学校气质,逐步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
“你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需要校长做第一阐述人。文化标识:显性的校徽、校歌、校刊等。
校园文化:围绕核心理念形成“三风一训”,落实在外显环境文化,要站在孩子角度,要具有教育启迪,让每一处都具有文化,而不是形成喷绘墙、装修体、标语牌。
班本文化:落实在班级文化,要具有浓郁的班级个性特征,满足孩子成长、张扬个性的需要。班级是图书室、实验室,是家园、乐园。
教师文化:包含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学生文化:包含行为礼仪、习惯养成、与人交往、个性特长等。
2、特色主题课程:从层次上可分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第一类:校本化主题课程(专项): 案例
1、成功教育开发建议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基本策略
1、以长扬长,着眼于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2、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3、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4、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5、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第二类:师本化特色课程(专长)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形成自己独门绝技,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形成师本化特色课程。
结合教师的教学专长、专业专长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生活化作文、创意作文、阅读指导、诗词创作、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实验、发明创造启蒙、电子制作、科学与幻想、生活中的数学、科学与生活、美术创作及欣赏、摄影艺术、乐器演奏、舞蹈、武术等课程,涉及到语言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众多领域。
第三类:生本化微课程(专利)
可以用“微问题、微研究、微专利”来形容微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包括主题微课程、小现象微课程、故事微课程。主题微课程旨在解决某个问题的策略或方法,策略包或方法包;小现象微课程旨在研究某个小现象发生的原因、剖析、解决;故事微课程旨在分析某个经历的过程的反思、总结、研究。
教师为解决学生微问题所形成的经典经验:
社团活动课程:从实施内容上可分为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语言类、益智类、角色体验、实践活动类等。
艺术类:演唱、舞蹈、乐器、曲艺、绘画、书法、摄影、泥塑、剪纸 体育类:球类、棋类、武术、跳绳等传统项目
科技类:科学实验制作小发明等、自然资源的考察、环境保护、网页制作、航模
语言类:朗诵、金话筒、英语情景剧、经典诵读、诗文吟唱、讲故事、小主持、广播站
益智类(学科延伸实践):数学思维训练、生活化数学、快乐写作、创意写作、文学社、诗社
角色体验:家政礼仪、社交礼仪、自我保护 实践活动:烹饪、集邮、刺绣、园艺、消费理财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
校本课程的教学是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先进理念 全员践行 坚持不懈 开拓创新。目前我们学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就应该这样,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师生发现自己;搭建一个个舞台,让师生展示自己;创造一个个机会,让师生成功自己。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
如果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算起,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二年的时间。应该说,课程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程价值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教学方式方面,人们更加重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在课程管理方面,人们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在课程自主权方面,人们更加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但是,我认为,围绕人们对课程改革本质的认识,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1.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
我们知道,国外许多学校教师上课有课程大纲,却没有统一的教材,至于用什么材料教,则属于教师的自主权。我国长期以来却形成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教学格局,这里的“纲”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学大纲,这里的“本”就是国家规定的统一的教材。教师的教学要依“纲”扣“本”,教师没有任何教学自主权而言。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最重要的依据。至于选用什么教材,则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教师选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句标志性口号。从过去的“一纲一本”,到现在的“一标多本”;从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到现在“用教材教”,改革背后的深意就在于授予学校和教师更大的课程自主权。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进入教育的内核。”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1 2.关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
在各位校长的陈述中,似乎特别重视所谓校本课程的改革,而对如何处理国家课程大都着墨不多。我认为,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极大的误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或者说,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而国家课程最优化实施的惟一途径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
在这里,之所以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其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于教情。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独特性。这就是教育教学素养的个体差异、教育教学风格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价值的个体偏好、对教育教学文本材料的个体理解,等等。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同,每位教师对国家课程及其载体——教材的处理必然打上自己的独特烙印。
二是基于学情。每位教师在不同的学校任教,执教不同的班级,面对的学生都是不同的,具有巨大差异的。这些不同的学生带进师生共同创生的课堂教学情景的“经验”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经验与国家课程实施载体——教材文本的联结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与内化方式都是不同的。而这些基于学生经验的不同而带来的各种方式的不同,则决定了教师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的具体差异。
三是基于校情。同样,不同的学校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的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同,而这些不同也必然会体现为教师对国家课程实施的不同处理上。
3.关于校本课程的开设
不少校长非常重视校本课程的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这里有几个问题有必要提出来与各位校长探讨:
一是校本课程并不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不少校长谈到课程改革,其核心似乎都指向了校本课程,俨然校本课程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说到底,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一种有效实施方式,或者说,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体现。
二是开设校长本课程的目的并不清晰。我到许多学校考察,也在团队培训中与校长们沟通,发现不少校长对为什么开设校本课程并没有深刻的认知,这说明许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本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开设校本课程必须有清晰的教育价值定位。校本课程的价值定位包括:突出国家课程价值;突出国家课程价值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价值;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等等。
三是开设校本课程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有不少校长认为,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学校特色。这是学校课程建设观的一种扭曲。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的自主的健康的发展。舍此,学校不应该有任何自身的功利目的。
4.关于学校课程体系
不少校长在谈到课程改革时,常常说我们开设了多少国家课程、多少地方课程、多少校本课程。我不知道这个说法到底有什么根据。我知道,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曾经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显然,这里讲的是三级课程管理,而不是所谓的三级课程。学校建构所谓的三级课程体系本身是对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误解。我认为,任何课程不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必须回到学校这个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中才有意义。因此,从课程的现实化角度而言,只存在具体化了的学校课程,而不存在什么抽象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这里,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其逻辑框架必须回到国家课程领域中去。任何一个国家课程领域,都存在三种课程形态,即校本化的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地方课程、体现学校独特育人价值的校本课程。
课程结构变革促进内涵式发展
课改就是“改课”,这在课程改革初期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课改实践中,可以说找到了课程改革的高速路口。十年以后,我们该如何思考课改,希望刊发的这几篇具有实践色彩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思考起点
——编者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不仅能带来学校整体的改变,而且能聚合社区、家长和社会的丰富育人资源,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课程整合与自主排课的实验
2012年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研究决定,率先在14所小学开展“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的实验。这项实验是为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低效等问题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实施与改进的系统行为。
我们确定的14所实验校涵盖了各种类型的学校,实验校包括大学附小、区属大校名校,也有城乡结合部的普通校,还有九年一贯制的学校。
突破一层空间。“课程整合、自主排课”项目,就是要带领学校突破“怎么教”这个空间,在“教什么”这个领域里作一些探究。打个比方,就像做饭,原来是拿准备好的食材由教师做,教师没有选择材料的余地。而进入“教什么”的空间,就必须研究“选材”,研究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研究什么东西最有价值、最有意义。
改变一种状态。追问与反思中,我们认为,学校要结合时代发展、学校定位、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需要,改变被动、僵化的局面,主动建构课程结构体系,向丰富多彩、自主发展的方向去转变。校长要提高课程领导力,要关注学校课程结构性效率,重视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教师要由被动地教教材内容,变成依据国家课程标准主动地筛选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主动研究课程。要从在“一堂课”上下功夫转变为深入研究“一门课”。
实现科学减负。近几年来,教育部门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比如限制作业量、提高课堂效率等。如果我们往更深层次想一想,其实是学校课程体系的膨胀、课程内容的重复、交叉占据了学生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时间负担、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推动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
注重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实验方案。在各级专家的全程跟进和指导下,科学论证各校实验方案,从而指导学校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要保住一个底线,就是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二是系统设计学校课程框架,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策略。三是指导学校做好学生需求分析、教师现状分析、社区资源调查和家长思想工作,赢得教师认同、家长理解、公众支持和各方面人员的广泛参与。
淡化行政强制要求,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在保证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赋予实验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大胆探索,积淀思想,敢于创新,使实验校能够放开手脚研究实验,用实践经验唤醒所有学校的课程意识,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建构更加符合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坚持“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大课程观,指导实验校认真梳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课程育人的功能。据此,各校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构建了富有本校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开展课程整合研究,课程实施更有效率。针对课程门类繁多、课程内容重复交叉的现状,学校对三级课程有机整合,主要探索了基于内在相关性的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实施方式整合和信息技术与专题教育互为载体整合等方式。打破了学科内、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建立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经历一个复杂、完整的教育情境。
课程时空更加灵动
实验中,各校按照课程内容的需要、教师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灵活自主地安排课程时间,学校的教育更加生动活泼,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开设长短课。就教学内容而言,活动探究类课程、美术创作作类课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有些课程往往不需要40分钟就可以完成。学校打破僵化的40分钟课时安排,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若干个长短不等的课时,交差进行基础性与拓展性课程的教学。
例如“小课时”,每天10分钟的晨读、习字;35分钟的基础学科课堂;“大课时”则安排60分钟,方便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实验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每天课时的长短穿插,富有弹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尝试大小课。对于一些有共性的课程内容,可安排一个年级或几个班集中在一起上大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如音乐欣赏课由一位老师在礼堂给一个年级6个班同时上课,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6节课的任务,让教师有更多的研究时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
增加选修课程。将课程整合后节省出的时间科学、合理地增设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性、选择性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走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校开设了“走出校园的实践性学习”、“家校合作的自主性学习”等课程,引领学生带着任务走出校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更佳
充分激发了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教师在自主建构课程的天地里,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研究热情,研发了主题精品课程,涌现出许多新的课型和教学方式。整合后的课程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品质。
教师的课程意识显著增强。教师不再拘泥于一堂课的研究,而是主动思考这一门课能够带给学生什么。教师以极高的热情自发地整合课程内容,开展跨学科研究,主动建构课程,教师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教师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工作幸福感和价值感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更加快乐自主,家长满意度提高了。学生感到校园生活丰富了,感兴趣的课程增多了。课堂上,教师给学生的时间、空间更充分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思考,乐于表达,学习负担减轻了,学习效果增强了。家长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课程改革,有的还承担了课程开发与指导的任务,对实验的认同感达到了90%以上。(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 张彦祥)
《中国教育报》2014年1月2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