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1: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第一篇: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高职院校专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越来越多有着明确就业方向的学生选择到护校进修,同时也说明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儿科护理实验教学在高校的儿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当中尤其重要,在资质优良的高职院校中作为重点实验课程加入到人才培养的计划中,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直接向有关单位输送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经验型护理人才,为了高质量的完成这一过程,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高职儿科护理改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5.323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5-0204-01

高职护校的教学课程安排往往跟中专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其作为高职院校的独特教育责任,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要有着更加精良的教学水准。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缩短了高职院校与医学临床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有效的掌握护理知识,毕业后能够更顺畅的融入工作岗位之中。同时,高校要从中发掘实验教学的优势,以便应用在更广泛的高职教育中。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多数护理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主导作用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负责为学生提供明确且细致的护理操作流程,学生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师的指令,模拟操作完成所谓的实验内容,然后,教师按照事先交代的评分标准给学生打分即可。这个教学过程不仅枯燥而且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很容易机械化的完成实验动作,不加入任何关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不利于应用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限制了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同时,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往往重视理论,轻视实验课程,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十分不利。所以,高职院校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模式亟待改革,加强学生主动实践性教学过程,以期能够让护校毕业生适应未来岗位中多种突发状况频发的临床环境。

2改革儿科护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

2.1改革儿科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设计课程方案,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固有操作步骤,发现问题所在,创新思维,开拓思路。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准备一定的临床病例视频录像等内容,观看过后,首先让学生从观察中发掘操作关键点,然后教师再逐一把重点内容解释给学生,这样的程序,颠覆了传统教学上的照本宣科的过程。

2.2改革评价考核标准。一段时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护理招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现象,造成院校的师资和实验器材匮乏,而且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没有得到院校的足够重视,实验课成绩依旧取决于理论课程和一小部分实验课的成绩,轻视实践学习过程,这就有悖于实验课程设置的初衷。经改革后,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单独设立。总成绩由二部分组成:①单个实验项目的期末个人技能考试成绩,占70%;考试时由学生从5项考核项目中随机抽取一项进行操作考试,有2位老师组成考评小组评定成绩[1]。②综合实验项目成绩,占30%;根据学生在情景模拟或综合性实验中的表现,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评定成绩[2]。

3改革我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3.1有利于改善护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改革后的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对高职护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改善,融入了更多高职教育的精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适应社会。学生能够把更多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经验当中去,通过教师指导和考评对所学内容进行反馈,及时发现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且能够立刻找到解决的对策,事后总结经验,再投入到一轮新的实验过程中。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以便在日后独立的临床操作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护理方面的突发状况。

3.2提高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师资业务水平。因为改革后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以往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在形式上也呈现了活跃、多样化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生投入到课程教学中来,进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模拟教学等项目的改良,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功的改善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口碑,同时也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教师”的方向提升其自身能力。

4关于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我国目前对于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仍然不是十分乐观,这就促使国家教育部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有着更进一步的要求,建立一整套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正规化流程,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独立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模拟和实操,配合新型教学评价体系完成对课程质量的监督和反馈,把改革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的模式做到实处。另外,建议实习单位出具学生模拟临床实践的反馈意见和评定结果,与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相挂钩,教学责任更加明晰,教学评价系统更具指导性,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成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5结束语

高职院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把素质教育、能力教育作为其基本指导思想,护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较以往有着很大提高,输送到相关职业岗位上能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这与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分不开的,可见这种教育培养方式是可行的,但同时高校应积极改良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以其更高的教学实践优势培养大批实用性岗位人才,为我国医学护理事业的注入新能量。

参考文献

[1]徐美贤,李艳玲,谢丽燕,等.PBL在静脉输液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5(06):278-296

[2]丛小玲,杨艺.综合情景模拟训练在手术室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下旬版,2011,10(20):189-193

[3]王晓燕,丁继光.标准化病人在儿科临床护理实习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10(05):112-121

[4]刘波.病案教学在五官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版),2011,11(19):368-407

第二篇: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摘要:思政课考试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行高校考试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无法体现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考试 改革 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从决定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的应试“人才”。我们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是增开部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也不能仅仅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应该是包括考试在内的全面的改革。思政课考试模式现状

1.1 考试方式单一。就我院和周边各兄弟院校考试方式来看思政课考试大多以期末笔试为主。采用笔试方式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有很多弊端。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就会采取考前突击方式通过思政课的考核,如果采用开卷方式那就更好了,连突击背诵都免了,到时拿着书再去抄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百度”。在学生眼里学习思政课不过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至于平时的个人修养如何、公德意识有无、是否学以致用等等似乎都与这门课无关,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本门课的最后成绩。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是极其不适应的,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成长,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评价方式过于刻板,不注重试后分析。在对试卷的评价上,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给参考答案。教师在阅卷时只是对照着答案采点给分,有时为了试卷的保密性,教师甚至连本身的考题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对学生有创造性的观点不够重视甚至抹杀。计分方式上仍然采用百分制,过分追求精确计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发挥的空间,答题时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课本表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结束虽然也有试卷分析,但都流于形式,教师填写时关注的是成绩的分布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审查时关注的是及格率、优秀率。很少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结果表明的弊端。学生更是考完试就万事大吉,及不及格都已经过去了。不会再去分析。当然大多学校因为期末考完试学生大多在成绩出来前就已离校,除了上网看看自己达没达标外,对试卷已不再关心。学校也一般不会下发试卷要求学生做试卷分析。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考试的监测和反馈。

1.3 命题缺乏创新、缺乏课程特点。现在大多学校采用建立试题库的方式,提前由代课教师根据分工出好试题,根据标准模式编制试卷。为了照顾试题不超出任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者只能按通用教材出题,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实体形式较为死板,一般为单选、多选、简答、论述,而客观题占分较大,主观性试题占分比例较小,试题答案要求统一。

1.4 实践课考核体现不明显。近年来实践课在思政课中可是明显增加,教师也在多方面探索实践课教学模式,但是在成绩评定中实践课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么,实践课成绩只是平时成绩的一本分,要么只作为参照,或者实践课在成绩评定时根本不作为参考。这就使得实践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思政课考试模式的思考及探索

2.1 考试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模式,采用笔试、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小组合作调查、讨论,学生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操行评语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改变学生学思政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平时不上课,考试靠突击的方式,而是将更多的评价转移到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监督上,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通过对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而不是上课只是换个地方打游戏或者睡觉、聊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实现对学生思考力和行动力考核的统一,通过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班主任、任课教师评价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

2.2 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跟踪制。对学生思政课的考评不以这门课程结束为限,而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建立品德档案到毕业时为止,在毕业前根据大学期间在各方面成绩的记录及毕业实习评价等作出综合评价。克服学生集中突击,随着课程的结束对课程中提出的要求也一应抛之脑后的做法。另外,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平时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出一个大学生该有的素质。

2.3 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制度。对于在课堂教学、考勤、作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建议、学生申请,教研室集体讨论决定,或者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审团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的方式决定免除笔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少逃课率和作业抄袭、应付等问题。当然对于免试学生的比例学校应有规定可限定在5%~10%之间。

2.4 加分模式。对于在平时思想道德品质表现突出学生,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和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生,如在正式刊物发表与思政课相关的论文、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等都可在最终考评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鼓励学生提高个人品德和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结束语

对考试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其他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充分认识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意义,调动教师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模式,承认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付出,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鼓励。各方形成合力,果断的摈弃过去那种单

一、刻板的考试、考核模式,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以及90后大学生敢于、勇于创新的特点,大胆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琼、李晓莉.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3]秦建国.对高职院校考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潘淳,缪秋菊.对高职高专考试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9).[5]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开放式考试模式的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6]史菊红.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作者简介:

史菊红(1976-),女,甘肃陇西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政课教学。

第三篇: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终身就业服务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就业工作职能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关键词】职业指导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

一、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生源总数开始下滑,高校自主招生已在多个院校开始试行。学生素质与院校服务质量将成为各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很长时间以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思想受国内民办院校 “就业市场化”思想影响严重,长期透支院校社会效益资产,而我国大部分民办高校教育机构从根本上来讲是“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并不是高等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正常发展的结果。

同时,传统高校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匮乏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与母校无亲近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

二、终身就业服务的提出

“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将高等院校划为二类公益事业单位,其改革的方向是保证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是为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长远利益举办的、面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追求社会效益将成为高等院校发展的大方向。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步伐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环境正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全新的社会就业环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迫切需要与时俱进,深化体制改革,以全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对当前的工作方式进行更新和完善,以达到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的目的,“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将必然会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终生就业服务体系”就是在把握职业教育内涵之下,使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校园内外就业大环境,建立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全程化信息发布教育平台,并以此平台开展实践的学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实施要求高校就业部门不仅要将精力投入到密切合作企业、精心设计学生就业服务,就业洽谈会、企业文化展示会、就业信息发布、企业用人招聘代理、学生知识结构岗位设计,为学校提供课程设计依据等工作,还要把学生就业服务作为一种终生服务来提供,用终生服务、服务终生的观念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和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把学生在校到上岗看成一个服务对

1象,而且把学生在校,离校上岗,再进修看成一个服务链条。通过课程设计、信息服务,形成学校和社会全方位服务就业,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实行终身就业服务的作用与意义

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力资源市场的重新定位必将推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职能的转变。传统高校的就业工作部门是职能部门,每年按时编报就业计划,按时办理派遣工作,协助系部办理招聘工作,适时地进行市场开拓和开展就业教育。但严重匮乏的是对自身及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和职业意识的培养,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就业工作人员和毕业生缺乏服务观念,毕业生就业稳定率低、流动率高,从而严重影响着毕业生的自身职业发展和高校的社会声誉。为此,我们必须适时转变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观念,认清形势,学校教育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由过去单纯为学生找工作,转变为教学生学会自己找工作,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指导教育由过去单纯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转变为针对所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能力培养、职业发展指导和职业选择指导,由单纯的讲座式教育向“活动式教育”与“实践性教育”倾斜;由应急式就业教育向学生终身职业心理调试与干预发展;学院由过去单纯地只关注就业率,转变为既要关注就业率,还要关注就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就业部门由过去职能部门的工作方式转变为服务部门的工作方式,突出就业服务理念,强化职业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就业工作质量。挖掘内部潜力,深化体制建设,全面建立以“就业工作服务化;双选工作日常化;信息服务适时化;职业指导全程化;学生受益终身化;”为指导思想的“育人”理念;

四、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广义的就业工作理念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保证

1、全员抓就业。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形成全院教职工人人关注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建立一支集就业服务管理、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师等多层次专兼并重的就业工作队伍。

2、全过程抓就业。将就业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就业工作与教学、学生管理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融合。

3、全面抓就业。将就业工作与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相结合,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四方面纳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列,促进就业工作全面开展。

4、以人为本、市场为准。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人为本、市场为准,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

5、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学院的就业管理部门要以服务学生和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执行国家有关就业政策,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推荐原则,营造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基础

要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不能就就业谈就业,把就业工作看作狭小的离校上岗,最多谈到岗位技能、提升空间;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逐步深入,简单的 “就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学生的培养要求。“就业教育”正在向“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选择教育与职业发展维护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指导教育”转变发展,这一课程体系是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基础,以学生素质教育与二课堂活动为重点,以依托测评工具的一对一诊断式就业辅导与社会实践为辅助,以系统的就业指导讲座为补充的多层次的职业指导教育。它是以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让其关注就业、关注职业发展为阶段目标,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则是做好职业指导教育的保证。

职业指导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虽一字之差,其实质意义却相差甚远。职业指导教育是全程式,全方位式的,它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校风建设工作相互依托,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高职院校应把多元化职业指导教育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品牌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其是大学生职业教育基地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开展毕业生追踪调查、就业市场调研、就业市场开拓和就业教研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为学生发展和成才服务,这样才能实现其良性循环性发展的目标。

深化就业师资队伍建设,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相关联,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高职学生实践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纳入学生职业指导教育系列,推行全程职业指导教育,促进就业教育工作纵深开展,是高校职业指导教育的必行之路。

(三)、“两个市场”平台的完善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主要方式

“终身就业服务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就是围绕有形、无形就业市场的运行开发而实践探索的毕业生良性“循环就业模式”。通过各种工作形式的链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高效率、长效性的以校园为中心的就业大环境。而其中的快速、准确的就业信息发布渠道,健全的全程化信息教育平台,完善学生再次就业体制就成为这一模式运行的重要一环。

1、全天化、广覆盖的信息服务建设

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高校声誉、现代信息技术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实现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在网上的直接面对面,学校通过信息平台教育、指导、帮扶毕业生实现职业理想,通过信息平台使教育信息发布实时化、单位招聘日常化、实现网上就业指导与服务全天候、广覆盖,从而做到既降低毕业生教育与招聘成本,又能使毕业生充分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既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手机信息平台建设,还应包括校友会信息平台建设、校园学生社团平台建设、再就业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模块,多个模块的相互补充最终达到为学生提供终身就业服务与跟踪职业指导的目的。

2、开放式校园就业服务建设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是校园就业服务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院校形象展示的窗口,是院校招生宣传的“黄金名片”,是院校“终身就业服务” 模式的常态工作。

开放式就业服务方式的核心就是建立专门化的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工作方式由职能型向服务型转变,以服务学生、服务院系、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确立工作人员服务思想、贯穿服务意识,使学生就业、离校、派遣管理、企业招聘等工作“一站式”完成,协助院系开拓就业市场及完善以专业为主体的院系双选会,为院系、学生创造最佳的就业环境和氛围,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越的人力资源支持;确保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双促进。同时,完善以学院就业部门为主体、学院形象宣传为目的的校园综合双选体系。

3、“敞开大门办会场”。

院校每年组织校园招聘会应公开向社会发布校园招聘会信息,通过媒体宣传效应,展示院校的办学胸襟,宣传院校办学理念,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院校,尤其让社会底层人员感受院校的人文情怀,感受院校办学文化。在校生与社会上的应聘人员在同一招聘会上竞争,能让其更深刻的感受到社会就业的压力,从而更加珍惜工作机会,相对于单纯的校园招聘会,此类双选会对企业也更具吸引力。

4、探索“工学交替”教学方式,招聘会适应对象可适当下移。

招聘会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有利于低年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前移,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一旦学生就业主体意识增强并前移,就会把毕业时的就业压力变为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动力。也是实验性拓展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方式的一条路径。

5、打造区域校际就业联盟,搭建更为宽广的就业平台,资源共享让彼此受益。

院校发展应有更加宽广的心胸,适当联合区域同类院校,从促进全社会就业的高度出发,从提升自身办学实力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校际就业联盟,公开就业信息,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实现多赢”为原则,为单位选才和个人求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全方位的服务。实现用人单位资源共享、用人单位联盟内巡回招聘。从社会长远和整体利益考虑,就业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帮助更多毕业生顺利就业,还有利于企业挑选到最优秀的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使其优化配置。高校结盟打造的毕业生就业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有了更多就业选择,另一方面,这种结盟本身使得用人单位更容易对各学校毕业生素质进行比较,更能看出本校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便于各院校今后改进和完善,提升办学竞争力。

(四)、建设完善的校友平台,发挥校友群体优势是开展“终身就业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 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部门的事情,要团结和动用一切社会力量,包括专家、企业、校友共同来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不仅要加强政府、用人单位的联系,而且要建立我们的校友会,把校友会帮助校友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当作常务事情来抓,要有专人来抓。再次,要从办学指导思想、日常教育、校园活动各方面体现职业生涯设计,特别是要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现在国内也许多大学成立学生俱乐部来促进学生就业工作,作为校学生会的补充,专门从事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同时作为学校校友会的常设联系机构,以帮助就业部门更好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的趋势已经结束,教育质量与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将成为各

个院校今后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已成为建设高水平高校的内在需求。而职业指导化全程化、工作方式服务化、学生就业终身化已经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应及时转变思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高速高效全方位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

[1]彭希哲

[2]罗润东

作者简介: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变革中的劳动就业》《也论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的就业体制转换》

第四篇: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文章阐述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并对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旅游管理 [作者简介]王瀛涛(1964-),男,陕西彬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教学办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地理、旅游教育。(陕西咸阳712000)[课题项目]本文系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题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A05)[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2-0162-02实践教学

2011年1月中我们结合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现将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完成自然人到职业人转变的过程。实践教学建立在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基础上,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www.xiexiebang.com/中确定的实践教学目标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四种职业能力:一般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一般认知与操作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专业能力,即指完成旅游类专业学习及未来旅游行业任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包括服务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社会能力,即指与社会各方面正常交往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主求职与择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创造能力,即指独立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包括改革与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业能力等。旅游管理http://www.xiexiebang.com/cehuigc/专业实践教学是基于旅游类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构建,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应用型人才,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体表现为课程实验、单项技能训练、社会实践以及导游模拟训练、酒店模拟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活动。

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正确把握理论教学够用和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校内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院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形成了“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右表)。“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构建的,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训练。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知识http://www.xiexiebang.com/falvlunwen/由浅到深,能力由低到高,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不断加强。“三段”即针对学生能力培养层次而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四域”即不同阶段的实训场所不断变化,包括多媒体教室、旅游景区、实验实训室、实习企业(校企合作单位、意向就业单位)。

(一)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这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期,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感知能力和一般能力。初级阶段的实践教学,通过在多媒体教室观看视频了解实训步骤和过程;在旅游景区实地参观,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锻炼、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学院每年都要组织新生到学院周边的景区、景点参观见习,秦俑博物馆、骊山、华清池、大唐芙蓉园、汉阳陵等景点都是学生见习常去的地方。

(二)中级阶段:仿真实训、第二课堂这个阶段实践教学主要安排在第二、三、四学期进行,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仿真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首先,模拟仿真实训,一般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完成,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院已经为旅游管理专业建成校内实验实训室11个,其中茶艺实训室可供学生进行茶艺学习和表演;调酒实训室有英式和花式两种,可以根据课程需要或学生兴趣,选择英式或花式调酒进行实训;客房实训室可以满足学生中西式铺床实训的需要;学生在中西餐实训室可以进行相应的中西餐摆台实训,锻炼http://www.xiexiebang.com/xiangmuguanli/餐饮服务技能;礼仪实训室,可以训练学生的仪态和姿势,如进行站姿、坐姿、走姿训练以及基本礼仪规范的迎、请、送训练等。此外,我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建成两个模拟实验室,安装有专门的教学软件,供学生进行电脑模拟演练。一是模拟导游实训机房,如导游课程,安装了360学习软件,通过实景图片再现景区情境,全真模拟景点三级阶梯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力培养主要活动场域高级阶段择业顶岗实习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实习企业集中顶岗实习中级阶段模拟仿真实训第二课堂活动单项技能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创造能力实验实训室旅游景区初级阶段认识感知见习观察感知、一般能力多媒体教室“三段四域式”实践教学模式基本内涵一览表新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第五篇:浅析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革新探索

大体还可以,就是看能不能在正文第一点之前再加那么一段总括性的话语,不要一开始就是进入第一个标题。

浅析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改革新探索

摘要:随着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的深入,一些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并将职称改革顺利完成,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称评审 改革探索

正文:国家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师的职称评审工作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直接影响着教师投入工作的热情与质量。职称评审改革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也并不夸张。

一、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职业教育的兴起,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上最佳的发展时机,大量师资涌入高职院校。以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2016年的十年间,高职院校只增加了一百余所,但是高职院校的专任老师已经从26万增长到现在的42万,由此所带来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职称评审等一系列问题都面临着更加凸显的矛盾。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代表着高等级的职业教育,它强调的是培养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更为看重。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职称的评

审是比较综合反应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职业素养、学术水平和能力业绩的一种评定标准与方式。它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最能反映教师综合实力的一种标准,是最能促进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办法,因为关系到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和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也成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制胜因素。因此,科学有效、行之具体的职称评审政策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意义深远。

二、现行职称评审政策的弊端

1.评审标准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大量年轻的师资涌入院校,其中大部分是高校的毕业生和企业内的专技人才。当前的职称评审标准仍然是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标准制定而来,除了考虑到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将教育成果放宽了要求之外,其它像是学历、计算机、外语、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等等都沿用之前的标准,对学习经历和科研水平的考察仍然是非常看重的,这对于“科班出身”的教师当然是有利的,但是对于那些来自于企业的专技人员则是一种弱势。很显然的是,高职教育虽然一再强调培养专业性的应用型人才,但在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师资评审中反而将专业和应用放在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2.评审标准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综合水平

职称评审重要的依据是论文、著作的级别与数量;科研成果的级别与数量。数量越多、级别越高,申报人的得分就越高,通过审核的机率就越大。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论文与著作的高产,科研项目的级别能够真正代表教师的教学质量吗?如果这些论文和项目如此重要,教师工作的重点是不是自然就偏离了教学工作?更何况为了评职称,很多教师的论文

与著作都是花钱发表的,这些脱离实践,甚至是造假的成果真的是教师队伍建设时所需要的吗?

3.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的评审与考核大多是以德、能、勤、绩划分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师德、教育教学能力这些指标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尤其是师德,怎么界定和确定层级,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加客观的评审,近些年又增加了一个实践能力的考核,本意是好的,但是实践目标的不确定,操作方式的不具体,又给评审增加了更多的“可乘之机”,也就是说,当前的标准无法实现科学和具体,评审的转型也只能是一纸空谈。

三、职称评审政策的改革举措 1.立足现实,改革评审条件

针对目前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历、操作技能弱的现实,教育的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前提之下,首先锁定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和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就突破瓶颈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实施细则;然后着手教师职称评审的改革,根据细则引导教师走“双师型”的发展道路,突出业绩成果中对校企合作的要求,对于那些职业技能水平较高,教学质量明显的教师,可以适当降低学习经历与科研成果的要求,使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不再是普通高校的翻版,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专技人才的扎实根基。

2.健全制度,细化指标

现有的评审制度对于教师的学历、计算机、外语、科研等“硬件”指标的规定都比较明确,但是,过分强调硬件就意味着评审会走向失衡。一些软件指标,诸如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等也要在评审中占据重要的部分。

这就意味着评审工作要纳入到制度化和日常化中,不能搞一刀切。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也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职称评审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反映出申报者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职业素养、业绩水平等等。

3.规范程序,提高质量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职院校最核心的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而对教师而言,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永远是评价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因此,在职称评审政策中,除要求对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评价之外,还应规范教学质量的评价程序,比如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践能力等等。通过完整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引导教师关注业务能力的提高,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真正的效益。

四、结语

高职院校职称评审的改革关系教师的切身利益与院校的生存发展,评审改革的深度决定着全局的导向和未来长远的影响,一套科学严整、具体可行的方案,对于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国家职业教育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克高.高职院校教师校内外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正义[J].学理论.2011(24)[2]许乐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7)[3]单坚.高校职称评聘中存在问题的探讨与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下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职院校儿科护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作者:刘秋月 来源:《财会通讯》2006年第02期 摘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马为高职高专......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寇向英 (西安科技商贸职业学院 陕西户县 710300) 【摘要】: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基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普遍存在教师结构......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 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改革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此,本文通过阐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高职院......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是推进项目化课程改革;二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三是搭建技能大赛平台,促进学生......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2-000-01 摘 要 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对高职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就业都具有直......

    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

    张钦军 (1975-),男,汉,山东省寿光市,东营职业学院(邮编:257091地址:山东省东营市黄河路569号东营职业学院),高校讲师,硕士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探索摘要:高职教育逐渐成为国家高等教育大......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摘要 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特点,提出了建立院校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确定数据标准、建立门户网站、长远规划校园网络、实时收集信息提高信息......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探索 [摘要]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近年来,高职院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