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的有关规定,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
4.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 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
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设置新的本科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拥有相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并投入必需的开办经费,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6.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政策引导、信息发布、行政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对特殊专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保护特殊专业、国防急需专业、面向艰苦地区和行业的专业,扶持和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7.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 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
9.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10.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加强大学英语师资培训,造就一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级网络考试系统。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11.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
12.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要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进 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要制订学分互认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3.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1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五、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6.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教育部将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7.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8.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19.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20.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 育 部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七日
第二篇: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
吉林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部门: 教务处 日期: 2007-3-26 10:55:34)
校发〔2007〕45号 校内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在此基础上,2007年 2月27日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措施。为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落实吉林大学教学发展“十一五”规划,推进和深化我校本科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现针对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深刻领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的指示精神,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契机,加大教学建设,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对本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的力度。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若干个特色专业点,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重点建设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哲学、经济学、史学等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一批传统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提高建设水平和质量。在此基础上,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教学资源,调整专业结构,保持我校一流本科专业在国内的领先水平,扶持传统专业和若干有前景的新兴交叉专业向一流水平靠近,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专业,争取有更多的专业进入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行列,从而形成一个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鲜明、结构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增强整体办学实力。
2.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为基础,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管理和评估,全面提高课程建设的层次,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以“名优教材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写出国家级规划教材,扩大我校名优教材在国内外的影响。严格教材选用制度,要积极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和引进原版教材。大力发展现代信息辅助教学、网络化教学和教学信息化,实现跨校区教育资源的共享网络,推进精品课程和名优教材的数字化建设进程,努力实现教案、大纲、习题、实验、课件、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1
3.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规划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努力建设好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的公共基础实验平台、以专业基础实验中心为基础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和以学科专业实验室为基础的专业实验平台三大实验平台,为学生创新学习奠定基础。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10个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和若干个稳定的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在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等使本科生早期介入科研训练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积极参加创新性实验改革,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创新型科学研究的训练。
4.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要以主讲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的教学梯队为基础,积极整合教师资源,建设好60个左右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的教学团队,能够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使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要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探索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要高度重视“教学名师”、“教学示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使那些学术水平高、师德高尚、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要通过选拔制度和奖励政策,加强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带动我校教师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力度,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拓宽专业口径,整合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为重点,以适应学生的弹性学习为管理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为学生提供更有利的成才条件,更自由的发展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规划、自主学习和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试点,努力完善文科、理科和医学等人才培养试验班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加大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贯通培养和联动改革力度,制定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和完善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机制。
6.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充分总结多年来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固化改革成果,争取在某些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建立若干个体现创新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以课程国际化为基础,推动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扩大信息、金融、外贸、法律、管理和生命科学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
7.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特点,加速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尽早参加科研,尽早进入实验、实习和实训环节。突出实践教学的专
业性质和特色。进一步调整实践课程的内部结构关系,加强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要大力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掌握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
三、切实规范和加强日常教学管理,通过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和落实整改措施,推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9.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全校各单位和部门要全面落实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确保教学工作的地位,保证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经费投入。各教学单位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10.巩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成果和落实整改措施。继续加强对主要教学管理环节的制度性检查评估,要把对开课计划、新办专业、培养方案、高职称教师上课情况、试卷、教学大纲、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等各个环节的每学期检查、评估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形成规范化教学管理的长效机制。
11.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管、辅助等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在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督学员在质量监控和评估的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信息员队伍建设。要利用网上评教手段,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客观的评价,记入教师档案,作为考核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12.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继续深化学分制、三学期制、导师制和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改革;健全完善学校各种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注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对已出台的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抓落实,日常教学管理要将科学化与人性化有机结合。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在制度上进行规范,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校内各教学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单位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〇〇七年三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等文件精神
2005: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高等学校要全面推广和使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推进基于计算机和校园网的大学英语学习,建立个性化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以非英语通用语种作为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求的院校和专业,也要根据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推进改革。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积极鼓励高等学校在本科教学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采用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要把教学质量作为考核学校党政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要加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
2.按照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对课堂、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各环节的管理,保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3.进一步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的有关规定,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要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
4.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专业结构调整
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定期发布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及时设置、调整专业和专业方向,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培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要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要大力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大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设置新的本科专业,要进行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拥有相配套的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等,并投入必需的开办经费,加强对新设置专业的建设和管理。
6.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加强紧缺人才培养。高等学校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紧缺人才培养力度,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政策引导、信息发布、行政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对特殊专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保护特殊专业、国防急需专业、面向艰苦地区和行业的专业,扶持和培育国家急需的新兴专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
7.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8.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稳定化、常规化。
9.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10.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全面推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充分运用优质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深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建立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提高。加强大学英语师资培训,造就一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师。推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研究建立四、六级网络考试系统。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11.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把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通过文理交叉、学科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积极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在师生中广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高等学校建成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精神家园。
12.加强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要不断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要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提高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要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和研究活动。要制订学分互认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大学选修课程学分和学习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3.坚持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把为本科生授课作为教授、副教授的基本要求。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者不得被聘为教授、副教授职务。被聘为教授、副教授后,如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授课,不得再聘任其教授、副教授职务。要发挥教授、副教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鼓励教授、副教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不断取得高水平教学改革成果。要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14.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使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书育人水平。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础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鼓励高等学校创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要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五、加强教学评估,建立保证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6.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教育部将根据国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统计和公布制度,并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7.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各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8.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改善实验和实习教学条件,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验和实习条件。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19.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20.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 育 部
二〇〇七年二月十七日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转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内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抓好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责任主体在学校。经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的教学工作呈现出良好局面,教学改革逐步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随着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全面启动《三江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总体方案(2006~2010)》(以下简称“168”工程),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学校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推进学校实现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抓手。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及“168”工程总体要求,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质量意识。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必须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意识,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我校新时期发展目标及要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采取各种措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紧扣时代脉搏,妥善处理“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以当前教育观念中最重要、最迫切的方面为议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教育思想的讨论。学校将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及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统筹各项工作,将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2.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及教学单位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不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二级管理体系,强化院(系)在教学建设改革与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完善并扩大院(系)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及教学资源利用中的职责、功能作用,并逐步建立院(系)教务办公室。在“十一五”末初步建成一个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三个方面较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要率先垂范,循规办事,做到以学生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师要坚持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以身作则,遵章守纪;学生要自爱自律,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的基本建设长抓不懈。加强分类指导和管理,不断完善学校宏观控制、管理重心下移的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内要打通教学信息采集反馈渠道,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狠抓贯彻执行,使学校育人行为和管理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各院(系)、教学单位要坚持重视教学大纲编写工作,教师不能随便改动教学大纲或不按大纲组织教学;已制订的教学计划必须严格执行,在执行周期内不得随意改动,若因不可抗拒的原因确需变动,须在每学期下达任务前按程序办理报批手续。
4.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健全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扩大校级督导队伍,完善督导工作条例,分工合作,分层指导;充分发挥督导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做到“督巡有重点、引导有目标”,逐步实现由“督教、督学”向“导教、导学”转移;进一步加强教学巡视的分析与反馈工作,及时发 1
现问题、认真分析、快速整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健全完善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双语
课程的质量标准和准入制度。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有关教学质量的规章制度,细化、完善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要构建和完善专家督导评价、学
生评价、同行互评、教师自评和辅导员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
合评价机制;构建由专业评价、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验教学评价、试卷质量分
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教学管理质量评价等多方面构成的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
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学校将参照教育部本科
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建立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院(系)评估制度,每三年对全校的教学
工作组织一次校内评估。
二、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5.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整体规划、发展内涵、突现品牌、创
新特色”的方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学校发展定位及原有学科优势和实际条件出发,扬
长避短,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新专业建设。各院(系)在新增本科专业时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调研,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和社会人才需求,密切关注招
生、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每学年初学校将组织各院(系)领导认真分
析本的招生形势,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率合理制定本单位下一年的招生专业和计
划。今后除新增本科专业可先按方向招生外,其他各专业原则上不再细分方向招生。大力倡
导各院(系)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扩大学生就业
面。要充分利用我校多学科的特点,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区、资源等优势,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将在多年办学
积淀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品牌、特色专业,努力创建标志性学科专业,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末建成校重点专业10个,省品牌、特色专业3个以
上。
6.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巩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成果,全面总结专业建
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就
业质量等专项调研活动,继续推进计算机系“1+2+1”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学院“产学研”
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学院突出实践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等教改方案,深入探索涵盖文、经、管等其它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2010年前全
面优化本科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社会发展需求及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
位。积极推动各专业与社会各界、国内外高校以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广泛合作与交叉渗透,进
一步探索、完善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优秀人才培养机制。
7.加强科研与教学结合,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增强科技兴校观念和自主创新意
识,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活动。广大教师要围绕学科专业领域前沿及国民经济建设中迫切
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教学过程要及时反映科研成果的最新内容;可吸收优秀学生
参与科研项目,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已开展论文评奖的基础上,健全科学论文激
励机制,完善学术论文(专著)奖励办法。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和教师资源,采取校内
重点课题立项、申报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多种渠道,努
力争取多种类型的研究课题。积极鼓励各单位与政府部门、企事业联合开展横向科学研究,学校将出台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在政策上加强引导作用和导向激励,尽量提供宽松有利的支
持环境。各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中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取得科研成果。要进一步
规范校级研究课题的立项、研究、结题和成果鉴定等管理工作,为申报省级及以上课题和项
目打好基础。
三、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8.切实抓好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构成教学质量的基本单元,要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提高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适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选聘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通过其参与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及工作规范、选定
教材、布置教学任务、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培养年轻教师、定期听课等措施推动提高课程教
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研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提高和
加强课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和信息量;学校将加大课堂教学检查力度,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评价与考核,把教学质量的保障和监督落实到每门课程。要优化课程教学,向45
分钟要质量;要强化能力训练,向课外时间要效益。
9.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精简课内、加强实践、注重应
用”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针,以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内涵发展为依据,注重知识传授与素质
能力培养相结合;通过整合课程、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实
践环节和课时数、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
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加大课程
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对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大、覆盖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根据地
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学优质的教学
资源,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有重点地培育精品课程,有效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
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以上,力争实现国
家精品课程零的突破。
10.进一步加强精品教材建设。认真落实《三江学院“十一五”教材建设规划》,采取有效
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高质量教材;完善教材建设管理办法,配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支持具有我校特色教材的编写;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
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建立健全科学的教材选用
制度,鼓励使用国家优秀教材,有选择地引进和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适合我校学生的新教材和
先进原版教材,保证质量一流的教材进课堂。大力推进精品教材建设,有效发挥精品教材的引导、带动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校级精品教材10部、省级精品教材4部以上。
11.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学
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增强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意识和推广应用意识。建立定期教研活动
制度,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教学观摩;各院(系)、教学单位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教学法研究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
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学效
果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广泛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
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继续探索考试方法的改革,扩大半开卷、开卷、口试、写论文等考试方法改革的成果,把学生的注意力由应付考试转移到注重平时学习上来。
12.积极实施和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大投入,提供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条件,不断探索英语教学新模式,切实促进学生英语
应用能力的提高。有选择地推进双语教学试点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循序渐进,适时推广。
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双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造、就业、创业”能力
13.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学用结合、服务
社会”的人才培养思路,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列入
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学分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要达到总学时学分数的20%,理工类专业一般要达到总学时学分数的30%;突出重点内容和环节,在教学时数和教学实
施上予以重点保障。理论教学要突出应用,实践环节要突出训练。充分发挥公共基础实验中
心、各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作用,认真组织安排好实验、实习训练和各类课外实
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探索产
学研合作教学平台,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采取
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实习和实践的时间和质量;积极组织开设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对学
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由实验、实习和专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包含
课内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教育、产学研合作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四大实践教学平台”。
14.积极组织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及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积极设置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大力推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技能培训与课外
实践,使学生拥有多个技能证书。学校和院(系)每学期都将积极组织学术报告会,并在高
年级学生中试行读书报告、科技讲座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积极参加和开展大学生数学
建模、电子设计、科技制作等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积极探
索更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与指导,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学
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创新教育的受益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5.健全完善实践教学保证机制,加大执行力度。各院(系)要按照评估标准,高度重视学
年论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依据学校有关规程,制定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实
施细则。要加强对选题、论证、开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评分等重点环节的严
格管理。学校将建立实践教学制度保证机制,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健全一系
列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要健全每门实践课的教学大纲、实验指
导书、实践指导记录、实践成绩记录等资料,保存好学生实习报告、实训成果等资料并归档,建立实践教学的档案制度。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过程的督查力度,各院(系)要配备相应的实习指导老师,通过“面对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检查方式,加强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过程控制,同时要求学生定期反馈情况。
五、完善素质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6.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
育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性,提高实效性,引导学生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加强政治理论课建设,建立课程平台,注重
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建成精品课程;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密切联系社会实践,并结合专业特
点,在专业技能训练中,注意让学生将德育认知自然转化为“行为养成”。把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17.不断丰富选修内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通过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学术讲座、课外科
技与素质教育活动三个层面,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加大选修课的开设数
量,将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纳入公选课,让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网络课程、研读
名著等多种方式选修获取学分。以“心理健康活动月”、讲座、谈心等多种活动为载体,采
取多种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和干预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建
设,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从新生入学就抓起,坚持不断线;通过宣传
就业和创业典型,引导学生理性认识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
和自主创业”等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主动就业、创业。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同时要完善素质教育类名著选读课程管理办法。
18.建立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明确创建和谐校园的具体目标要求,深
入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营造“积
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健康、快乐、学习”的育人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学
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建设,积极开展学生文化活动,如在业余时间定期开办书法、音
乐、美术、文学、时事或专业等方面的讲座和课外学术报告;继续开展英语角等活动,组织自由论坛,让学生吐露心声,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多种有益活动。学校将制定相关激励措施,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文体竞赛。
六、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9.大力实施“青蓝工程”,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首批投入300万元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过程管理,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管理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实验技术、图书资料管理骨干。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速优秀中青年教师成长,培养和造就杰出学术群体,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并以此为基础和突破口,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的文化素养水平,推动学校各支队伍健康、全面地发展。
20.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师资培养的政策和机制。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的主讲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书育人和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重点引进一批学科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尽快配齐、配强各学科专业带头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科梯队。健全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聘用管理,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过程,确保兼职教师因材施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力争尽快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2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培养一批中青年实验教学骨干教师,通过引进、进修、培训等方式提高实验系列教师的业务水平。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一是引进高层次的教学管理骨干,二是加强教学管理人员培养,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管理人员日常学习和工作例会制度,一般每个月安排一次业务学习,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管理”学术研讨会;切实加强管理队伍的作风建设,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
22.健全进修规划和考核制度,加强师资队伍考核和奖惩。继续重视、鼓励和支持教师对外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提升职称层次。进一步深化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规范校内分配办法,积极推行人事二级管理制度。在学校原有的“钱钟韩奖教金”、“优秀教师”等教学奖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设教书育人奖,条件成熟时将启动教学名师等教学奖项,并定期开展有关评选活动,带动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七、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
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大力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在加强基础课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打破各专业各自为营的局面,积极建立校级学科群实验平台,争取在2010年前再建设经管类、电工电子和物理等三个校级实验实训中心,并积极争创省级示范中心;在努力使省级电气信息综合实验中心建设点通过验收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提高实验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各相关部门、机构的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24.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并建立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进一步扩大“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范围和功能,鼓励教师开发、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
平和效果。大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5.继续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 1号)的有关规定,调整经费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保证四项经费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将有针对性地设立如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经费、教学改革研究经费、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教学名师专项经费、精品教材建设专项经费、双语教学奖励经费、教书育人奖励经费等各种专项经费,为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保障。
全校教职员工要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建设,要把教学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及时了解、研究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凝聚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学校各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精神,及时制定本单位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 江 学 院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
第五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组长经验介绍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自1990年参加教育教学工作至今,担任历史教研组长已经十几年了,这其间有欢乐也有泪水,有执着也有茫然,有激情四溢也有平淡如水,回忆起来,酸甜苦辣应有尽有。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上课不关注学生,教师和学生各干其事,教师讲得很认真,学生玩得很开心,课堂效率低下。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效果,让课堂活起来,师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的主渠道,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深深的思考。“先人一步,换来百步争先”。和其他学校相比,我们几乎没有优势,只有从课堂抓起,从师生的讲练抓起,我们的成绩才能提高,自身才能发展。
(一)狠抓理念转变
思想决定行动。经过深入学习、研究、比较,发现无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杜朗口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师必须少讲、精讲,学生必须多练。我们历史教研组老师在看了杜朗口各学科的课堂实录后,深受启发,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对现在的课堂有了重新认识。鞠胜民老师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反思中写道:“洋思也好,杜朗口也罢,教学改革的关键都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老师们对课堂有了重新认识,增强了理性认识,为实施课改打下了思想基础。
(二)注重集体备课。教研组是发挥集体优势的最小但又是最基本的团体,它能在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实在在地进行学科的教学活动。所以我们非常注重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坚持‘个人主备、集体讨论、个性修改’的原则。做到三备:备大纲、备教材、备教法;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内容;四明确:明确考点、重点和难点;明确能力生长点;明确思维障碍点;明确现实连接点;做好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每个单元授课的共同内容,统一重难点和统一考查。提倡资源共享和相互交流,做到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团”优势,突出个性化的教学。保证教学有计划,有措施,有落实。
集体备课要做好四个步骤:一是要确定总课时。备课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周,教师们必须先把一周的学科总课时确定下来,即一周要讲几节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在为教师划分教材打基础。二是要明确每课时的知识点。知识点即学习目标,是需要学生完成的教学任务。按照大纲要求,通过参与备课的教师商量,统一把每课时的知识点明确下来,使大家在上课时做到有的放矢。三是围绕知识点,必须统一3—5道检测题,作为课堂的巩固练习。检测题以基础知识为主,不随意拔高,能当堂完成练习即可。四是教师要进行解惑总结或进行“回头看”的过程。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训练后,教师集中对学生的错误(经学生反复更正不正确或大部分学生学不会的)进行解惑,从而对整节课进行反馈总结。
这四个步骤仅仅是基础,关键的一步是继续做好二次复背。二次复背是由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确定的课时、知识点、检测题、方法等内容进行整体“移植”,但在“移植”的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整个授课过程,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王信法老师在课堂教学反思中写道:“集体备课使我们上课的思路更明确了,上课的节奏加快了,目的性更强了,去掉了许多不必要和繁琐的东西,效率提高了,集体备课真好!”
(三)认真组织赛课。每学期都组织本组成员举行三轮赛课,本组教师凡是没有课的,一律参加听课。星期六上午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组教师对课的得失进行认真研讨,查漏补缺,要求各位教师多提意见,少吹捧。在研讨中,大家都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经常争得面红耳赤。通过这种碰撞,教育的智慧不断闪现。出现的问题不再是授课者个人的事,而是组内成员的共同责任。这种活动方式成为了历史教研的抓手、也成为了青年教师成长的阶梯。
(四)优化课堂结构
对课堂结构的优化主要是对课堂各个环节所占有时间的合理分配,其核心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我们严格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对课堂进行优化——即教师板书课题,然后出示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1分钟左右),开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限定时间里自学,(10分钟左右)。自学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讲述对问题的理解,一般为2—3名同学,重点对象为中等生。然后师生一起通答案,之后重点强化巩固。检查的方式,可以采用同桌检查、小组长检查,教师抽查等多种方式。我们在组织听评课时,对这个环节反复强调,因为这个
环节是暴露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进行反复更正,直至正确。
我们在评价一节课好坏时,主要看是否做到抓住课堂优化的三个关键点。一是教师整节课讲授时间的长短;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出示的知识点是否准确;三是最关键的,就是学生的参与面有多大和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度有多少。我们反复要求教师宁可慢(慢速度),也不可使学生吃夹生饭(勤反复),不要求课堂大容量,依据教材和基础训练,力争做到教一会一,学一会一。
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教师不再声嘶力竭地讲了,变成了大幅度地让学生练;上课走下讲台的多了;随堂检测的形式多了。有许多教师体会到了课改的好处,在自己的反思中表达了自己的惊喜和对课改的新认识。
(五)强化跟踪巩固
非常认真、非常扎实地做好 “四清”工作。我们把“堂堂清”的重点放在对当堂的学习任务的掌握上,把“天天清”的重点放在对本天学习任务的巩固上,把“周周清”的重点放在部分学生身上,把“月月清”的重点放在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训练上,我们的“四清”形式,多种多样,有小组过关式,有骨干带动式,有啃骨头式的,但必须分层次,统一要求,统一标准是“清不了”的。
课堂改革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提高成绩来体现。我校历史教研组连续三年被评为诸城市优秀教研组,这些都是通过狠抓课堂改革来实现的,我们已尝到了课改的甜头,我们还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我们坚信,课堂改革是全面提高教学成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