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01:1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

第一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

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

2013年12月10日 10:45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12年9上期 作者:林春逸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内容摘要:新世纪新阶段,判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自觉坚持这样的标准?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本文尝试着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解答。

关 键 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理念;策略;方法

作者简介:林春逸,法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发展与发展伦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2)09-0042-03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早在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出重要批示:要深入研究高校公共理论课的教学问题,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工夫,力争在几年内使公共理论课教学情况明显改善。在过去的八年多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总体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本文试图就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问题从理念、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标准是什么?要自觉坚持这样的判断标准,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们认为,判断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标准至少有:

1.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而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主要是由文化力、意识形态影响力等表现出来的一种实力。新世纪新阶段,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根本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中之重。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解决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以及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任问题。

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问题,对大学生个体而言,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作为科学信仰,在信仰确立的过程中,理论确证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理论上的彻底,才有信仰上的坚定;同时,科学信仰同样需要实践体验。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和巩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根本要求。而根据相信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信仰主体分为:不信者、疑信者、随信者、诚信者、狂信者、背信者等。根据信仰规律,对一个信仰客体的信仰,诚信者永远是少数,也正是这少数的诚信者,是信仰事业的中流砥柱。而随信者永远是多数,疑信者也不少。因此,在当前价值多元化、信仰态势空前复杂化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引导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不信者、疑信者成为随信者甚至成为诚信者,引导随信者成为诚信者。

又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问题。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遭遇到了世所罕见的发展难题,社会和谐稳定也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成为了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同时让大学生坚信党和政府能够解决科学发展问题,坚信党和政府能够解决社会和谐问题。

2.是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新世纪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个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对大学生而言,能够提升个体核心竞争力的课程,才可能真正成为让他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当代大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就是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所具备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机统一。其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第一竞争力。

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素质像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是学历、文凭、专业、知识,而真正决定事业成功的是水面下的东西,即自信力、意志力、创造力、判断力、亲和力、处事能力,是责任心、责任感,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进取精神、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等。特别是在终身教育时代,我们都面临着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保罗·郎格郎认为,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每隔十年,人们就面临着一场在物质、精神和道德领域内如此广泛的转变,以至于昨天的解释已经不再符合今天的需要。”[1](P61)在终身教育时代,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人,不是一个曾经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而一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学会学习的人,更是一个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那么,在新世纪新阶段,要按照以上的两个根本标准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采取以下三项策略:

1.坚持学科建设与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新世纪新阶段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着力解决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问题。首先必须走出学科建设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凡是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高校,不管是高职高专还是本科院校,凡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不管是不是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都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任务;都有不断凝练学科研究方向,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和特点,抓住学科发展中带有基础性、导向性和战略性的重要问题,组织力量,汇聚队伍,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的任务;都有用学科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任务;都有加强学科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及相互联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等重要任务。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达到真信、真学、真用、真教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进而解决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问题。同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学科建设队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相分离的问题。

2.坚持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取得实效性,还需要突出问题意识。这里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做到理论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答的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上,真正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以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魅力。

新世纪新阶段,伴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样,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大学生的思想理论需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重点围绕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答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进行教学,如围绕“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开展教学。具体到不同课程,这些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的追问和展开可以有所不同。要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发展实际来解答这些深层次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

3.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给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受此启发,我们认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必要“走转改”,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视实践教学,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解决力、解释力以及育人魅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鲜明地告诉我们,正是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造提供着源头活水,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效提供着检验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突出问题意识,要注重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迫切需要解答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又要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呢?简言之,问题从哪里来,钥匙在哪里?从根本上说,问题和钥匙都在社会实践中、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中。

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要破解改革难题,破解发展难题,更需要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入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科学分析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探索培育发展动力、协调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共识的有效途径,不断深化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规律性认识;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深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开展调查研究,置身于改革开放火热现实中剖析典型案例,扎根在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挖掘鲜活素材,真正把理论学习的关注点聚焦到实践上,着力研究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立足当今中国的实际,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学会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的本领;通过实践教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学魅力。就教学方法创新而言,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创新专题式讲授的方法。在当今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只有通过反思、质疑、批判、对话来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导,大学生才能辨明是非,才能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才能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要重视主阵地建设,即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中,要努力发挥专题式讲授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专题式讲授,摆事实、举例证、讲道理,通过民主的、平等的对话氛围来阐述理论、解释沟通、释疑解惑。同时,在专题式讲授中,要特别注重师生对话,发挥对话作为一种反思性、批判性、建设性、参与性的教育活动的重要作用。在专题式讲授中重点帮助大学生解决“为什么”“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

2.进一步创新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不是外在力量的生硬灌输过程,而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而实现价值澄清、价值选择的过程。特别是在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才能更有利于价值澄清和价值选择。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挥研究性学习在价值澄清、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通过指导大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选题,研读经典,收集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等,以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创新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新世纪新阶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共识、价值认同的过程。而只有通过价值实践活动,通过价值实践、价值体验,才能形成价值共识和价值认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价值实践中的关键性作用。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专题式教学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学生接触社会、运用理论、锻炼能力、坚定信念、提高素质的教育活动,是形成价值共识、增强价值认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实践性教学要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实践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要形成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格局,通过实践性教学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又通过研究性学习,把实践性教学活动中的调研所得写成调研报告,进而使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教学同时取得更好的实效,实现“1+1>2”的效果,使大学生完成由价值认知到价值澄清、价值选择再到价值实践,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共识、价值认同,达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屠大华.现代教育理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二篇: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探讨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效果也逐渐不尽如人意。如何引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就成了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

创新方式

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使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入了解世情、国情、社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高度重视,加强指导,加大投入,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当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分析

1、“生多师少”,师资力量不够。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实行,高校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数量增长的比例却远远赶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学资金的投入也远远达不到新增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费用的要求,这样一来,一名教师一个学期需要授课的学生人数甚至高达300~400人,导致当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尴尬状况。这种“大班式教学”使教学资源难以均衡到每个学生身上,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

2、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大多数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局限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仍显兴趣不浓。有的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可是课件水平粗糙,自身理论素养不够,难以真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乏味的灌输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或者做一些其他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3、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素养的培育,对于实践教学的环节关注较少。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依然是“填鸭式”教学,将生涩枯燥的理论生搬硬套,再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了理论,却总感觉“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对于课程的兴趣,同时也会感觉“空洞”的理论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排斥心理。这就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4、各学科之间衔接不紧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分为好几门,分别由不同的教师予以授课。课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重复的内容,而各科教师之间若无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就会可能出现同样的理论和知识点在这堂课上有,在另一门课程上还有,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方式,改进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当今世界是不断开放和飞速发展的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一浪高过一浪。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境外思想文化的渗入、社会观念的复杂变化,时刻冲击着每个人的思想,如何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认清目标、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教师们所要塑造和影响的国家未来建设者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战线工作者牢牢把握住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各种手段和方式积极有效地宣传、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与思想文化,抵御各种错误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第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和教育高校青年,不应该把学生当作被动待灌的容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专业性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尽最大努力,“使之亲其师,然后信其道”。

首先,教师要加强课前备课,注重备课质量。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备课既要注重重点难点的梳理,也要适合教育对象的特点。教师要准确全面掌握教材,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性的梳理。系统化、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知识的传授主要采取的是口头语言交流的方式。相对于文字语言的交流来说,口头语言是最传统,也是最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使教学内容既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又符合一般学生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其次,教师要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进行备课和教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能就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准备不同的案例。例如,在讲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对于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更侧重于经济理论方面的讲解,需细细解释,并且需要辅助以通俗的案例才能解释清楚;如果是给经济学系的学生上课,则不需要详细的解释经济方面的微观理论,因为他们在专业的学习中已经很清楚这些概念,而应该在政治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方面进行讲述。再次,可以选择当前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原理,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写出调查报告。而后,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切实巩固教学效果。类似这种专题讨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慎重选择适合的主题。要结合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或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精心设计。

第二,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研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真正使: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路让学生自行研究,方法让学生自创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做到学以致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直观感受相对直接,对学生的印象较之书本理论更生动,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加,符合了现代大学生追求实际的特点,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一是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实践,让学生利用周末或者假期深入公司、企业、商场、社区、工厂、农村,了解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前景,试着发现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增强对党的热爱和信任,提高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拥护并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献策献力。二是鼓励学生到社会进行勤工俭学。让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劳动,在充实的劳动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领悟到自身的价值,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看到自己的能力与现实需要的差距,进而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三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和烈士陵园、历史纪念场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和运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法,应该与课堂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第三,创新考核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和改进考核方式,需要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问卷答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做法,而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考核。可以将课堂考试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组织专题讨论等方式,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根据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例如,上课出勤情况,是否积极参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态度是否端正、认真,以及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还可以引入辅导员(或班主任)、班干部、同班同学来共同予以评定,赋予不同的权重,并实行重大违纪一票否决和突出表现奖分。

第三篇: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存在着评价指标设计有缺陷,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建立公正、权威且专业的评价组织机构等。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对策

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又能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涉及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要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思想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政治性、教学目标多样性等特殊性质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体现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既表现为显性效果、直接效果、近期效果,又表现为隐性效果、间接效果、远期效果。在具体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较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就相对困难),这就使得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状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学术界也是看法不一。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教学评价本身就很难具体量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特殊性而使得教学评价成为难题,加之我国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领域的研究相对不成熟,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本学理科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现存问题

1、评价目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目的,一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就二者的关系来看,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而实际情况则往往是把理论知识的灌输摆在首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却至于其后,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识化倾向。之所以出现这种倾向,除了教师自身因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政课评价的指挥棒出现偏差,把思政课评价的目的等同于其他课程的评价目的,即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寡和成绩的高低。这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缺乏现实针对性,至于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究竟明确些什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究竟产生了何等影响”,这些原本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的问题并没有作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标准。

2、评价指标设计缺陷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一般课程相比更为抽象和概括,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实属不易,因此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目标具体化,从而依此来制定具体、可行、有效地评价指标,而且评价指标的内涵必须清晰,贴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这样才能起到评价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大多高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评价指标基本一样,包含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体现不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评价方法过于量化,缺乏多样性

量化评价似乎以数量的形式体现客观性,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通常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例如学生和教师填表、打分,或者召开部分学生、教师参加的座谈会,请专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些意见等方法。这些评价方式评价的偶然性、局限性较大,难以真实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貌。比如,评价值的不同,并不能反映不同评价值背后所隐含的复杂教学现象的具体内容,而相同的评价值也不能说明其背后所对应的不同教学现象就是相同的。

4、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处理不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任务艰巨,涉及层面广泛。评价明显带有主观意味,所以教学评价难免会受到评价工作者的个人主观情绪影响,势必会对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产生影响,评价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评价知识和评价方法外,还要明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者必备的素质。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并不能都能达到要求,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评价结果必然不能个个精准有效。另外,尤为突出的一点是目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认识不足,还存在走形式、打人情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

5、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近期效果忽视长期效果

我国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和实践的历史并不长,而且主要是在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进行的,这使得评价实践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管理主义”倾向,缺乏对思政课教学过程本身关注的自觉意识。

另外,对思政课教学近期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成绩、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体现,容易操作,而长期效果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等社会组织进行评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追踪难度大,评价工作就很难实施,因此经常被忽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改革对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是一项重要内容,涉及许多指标内容和技术要求,面对以往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提出相应对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进行元评价——体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为了有效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但是如果评价体系本身出现偏差便将会导致整个改革决策出现失误,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也的确会由于评价本身的问题,使得评价的预期目的无法达到。因此,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要进行元评价。

“简单说来,元评价就是对评价本身的评价,主要目的是检验评价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运用统计和其他的方法来估计产生的偏差对评价结论的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元评价要包括的内容有:首先,对评价体系的评价。评价对象明确;评价目的明了;评价标准合理,指标体系科学,权重分配恰当;评价方法可行,评价信息的搜集、分析处理方法得当。其次,对评价组织实施的评价。评价的组织是否有能力但此重任,其成员是否具备相应素质,切实有效地落实评价工作。最后,对评价结果和效用的评价。评价结果可靠有效,通过对评价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判定评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并且评价对被评者有促进作用。

2、设计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是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当评价方案确定后,其指标的优劣程度就成为保证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质量的核心因素。

首先要明确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性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内容应包含教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能力、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能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程度和政治素养的发展状况。从学生发展需要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的价值困惑、人生目标迷茫等实际思想问题,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与设计应该做到首先它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第二,指标制定必须整体完备,能全面再现和反应教育目标,反映思政课教学中的各种客观事实和客观因素;第三,指标体系还能符合评价者的实际水平,能为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具有可行性;第四,应当制定适当的评价指标标准,如果评价标准过低,很难区分教师教学水平,起不到相应的激励作用,如果评价指标标准过高,是大多数教师无法达到的,又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积极性;第四,指标体系的制定能通过测量得出明确的结论;第五,指标的制定一定要保证信度和效度,起到评价真正的作用。

3、健全多样灵活的评价方法——体现评价制度本身的要求

把高校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它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大学生接受科学理论武装、熏陶优秀文化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入手,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让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因此思政课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等级与量化,强调终结性评价的偏向,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除了传统的教师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同行互价、领导和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这些常规评价方法外,也可以采用网络评价、社会评价等方法。

方法是多样的,总的来说在评价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性评价模式的运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依据目标,重视过程,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发展的形成性评价。以“立足现在、兼顾过去、面向未来”为取向,不仅注重教师的现实表现,更加关注教师的未来发展,通过评价与指导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过程中,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判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提高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发展性教师评价是面向全体教师的,重视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帮助教师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4、建立一个公正、权威且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组织机构——体现思政课的专业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教,而且由于其课程的特殊性,有必要成立独立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组建与一般课程有所区别的督导组织、听课评课组织,可以聘请部分思政课离退休的资深老教师、老专家担当督导人员,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科学性和评价质量的权威性,既对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起到一种外在的刺激作用,又可以汲取专家的宝贵经验和意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5、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完善反馈调节机制——体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复杂性

要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学评价结果反馈机制,使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结果的反馈有一个深入正确的认识。美国学者泰勒在其行为目标模式中指出,评价可以找出实际活动偏离目标的程度,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逼近目标。根据思政课程要素、课程实施过程、教学效果等不同层面的信息,采用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教师,促使其最大限度的接受,从而改进教学,进而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实现思政课教学评价的最终价值。如此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过程,这对构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有利于教学体系向大学生素质体系的转变。在反馈过程中一要注意反馈客观,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将信息反馈给教师。二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三要注意在反馈的同时应当要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给予被评教师一些指导性的意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科学性,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陈春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研究.武汉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现状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5]骆郁廷,丁雪琴.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主体.思想理论教育,2007(2)[6]王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7]甘泉.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的反馈调节机制.思想理论教育,2007(12)[8]李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若干问题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

第四篇: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试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服务理念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服务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理应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思政课教师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为教学服务的理念、为科研服务的理念以及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服务;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5-0187-02

在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不断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服务观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直接参与者、组织者和承担者,其教学工作态度对思政课的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树立服务的理念。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树立为学生、为教学、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对思政课重要意义的充分发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始终是教育人、培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持。《大学的使命》一书中说:“事实证明,根本不是学生或其他任何人,而是时代本身和当前全世界的教育现状正在再次迫使大学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为学生服务。”[1]早在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里就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所有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工程,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课程。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将培养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把为学生服务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学生服务,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指导与心理交流等不同途径来为学生服务。

首先是课堂教学。相比大学的其他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它最显著的特征。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引导。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思潮和言论甚嚣尘上,甚至以伪装的面目拉拢人心、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在这样一种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青年人也开始摇摆不定。我们的大学生热爱祖国,但社会的复杂多变,使他们产生了失望情绪;我们的大学生渴望真理,但现实里的不平等,使他们心生疑虑;我们的大学生也有着满腔热情,但网络中的流言蜚语,却让他们望而却步。面对大学生在思想上的疑惑和矛盾,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服务学生的工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其次是实践指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校外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既要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又要保证学生的安全,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更加需要思政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思政课教师要首先为学生解决好实践教学活动的主题、目的、方式等问题,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中期也要时时跟踪服务,为学生解决实践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困难;最后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真正通过此次实践学有所获。

最后是心理疏导,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90后的大学生,热情、开放、独立,但在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以及就业等诸多无形压力之下,也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有些学生压力过大甚至会出现退学、自杀等严重后果。虽然当前高校都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但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教学则是思政课教师的首要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教学能力等方面苦下功夫。然而,当前高校的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由于职称考核、评价标准等各方面原因,很多教师并没有把自己的精力真正放在教学上。一位教师曾告诉笔者说:“教书教得再好,你自己也得不到什么,还不如多写写文章,这才真正是你自己的东西。”甚至有一些教师对教学工作采取敷衍的态度,例如备课不充分、讲课不认真、教学效果差等。笔者是一名有着中学政治教师经历的高校教师,对此颇有感触。在中学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技能和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反观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却较为单一,教师也并未真正重视。

当代大学生还是渴望生动丰富的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其关键就是要树立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首先要真正重视教学,把教学工作当成首要任务。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教学始终都是大学的中心任务,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教学摆在其他各项任务的前面,通过教学培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学教学效果没有硬性的标准,对很多老师来说就是良心活。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教学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善诱。”思政课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视为自己的天职,认识到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寄予的厚望,自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最后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问题探究、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如我之类的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困惑和不如意的地方。教书育人虽然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但科研也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工作。从全国高校的普遍形势来看,高度重视科研是大势所趋,思政课教师也没有例外。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说:“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一个教师在大学里能否教好书,与他搞不搞科研关系很大。”[2]所以,思政课教师应该在完成好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树立为科研服务的理念。

首先要树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自觉意识,增强自信心。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开展科学研究视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改变过去重教学、轻科研的观念,自觉主动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确实是一个苦闷艰难的探索过程,尤其是对青年教师而言,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专业基础薄弱、理论功底欠缺,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而对科研抱有惧怕、畏难的心理。万事开头难,在科研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研自信心。

其次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度挖掘。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研究如果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必定是广而不精、多而不专。做科研、写文章是一件需要日积月累、厚积薄发的事情,在最后的关键阶段就需要我们把全部力量聚焦于一点、全力出击,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为社会服务的理念

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社会。《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21条明确提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教师是大学的核心部分,是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主体。与一般专业课教师,尤其是实用性强的工科专业相比,思政课教师服务社会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作为党的思想理论的宣讲者和传播者,思政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论优势成为宣讲家,通过下基层、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一方面可以进行定点定向宣传,对错误思想和观点开展针锋相对的批驳,针对目标群体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宣传教育;另一方面及时进行理论动态解读,让更多百姓了解党的政策,主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政课教师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成为先进文化以及马克思理论的积极宣讲者、传播人。

参考文献:

[1]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徐小洲,陈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0.[2]钱伟长.大?W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3]沈云慈.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道”与“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4(3).[4]徐岚,卢乃桂.研究型大学教师服务责任观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2(3).[5]曹如军.高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生成逻辑[J].江苏高教,2013(2).[6]卫芳菊.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刍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五篇: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发挥着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如何上好其下的四门主干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老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思考;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3-000-02

在2005年3月9日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了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公共必修课主干课有四门,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四门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上好这四门课,围绕课程教学实际,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抓好一个关键――上好第一堂课很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也在《读通鉴论》中说:“有其始之,则已之也难”,意思是说:凡事开了头,要使他半途而废就很难。

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踏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虽然对教育充满着憧憬和热情,但在角色转换上也曾感到迷茫。按照世界公认的教师成长阶段来看,第一阶段在大学本科期间要有十四周的教学经历。但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毕业学生而言,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没有教育实习的环节和经验。对于师范生而言也很难做到真正有十四周的课堂教学经历,在教学实习中可能扮演的更多的是班主任的角色,而非课堂讲课的教师角色,在研究生阶段又没有相应的教育实习。第二节阶段是入职后的两年职业培训,也就是职业认定阶段。但就我所在的学校,或是其他的一些学校而言,在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不上课,进行专门的培训,对于老师们的成长,从长远来看,无疑是非常有益的,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第三阶段是入职后的三十五至四十年,为自主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可能很多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硕士或是博士毕业就直接进入到高校工作,他们拥有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储备,但缺乏的是教学经历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在刚步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最初几年,最重要的就是站稳讲台。

第一堂课讲什么,怎么讲,以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都是老师们在课前要思考的问题。学生对于老师的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学期后面的课程教学。如果第一堂课老师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会比较配合,老师也能树立起自信,正常发挥,形成良心循环。如果第一堂课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会对老师形成较低的认识,对于年轻的老师们,会打击信心,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新教师而言如何上好第一堂课就十分重要。除了充分的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课前去听听经验丰富的老师们的课也非常必要。

二、坚持四个原则

1.树立问题引导意识

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对于每门课、每个章节、每节课都会有主要问题。在讲授一门课时,教师首先要厘清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课程、章节、一节课的引导。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来说,从目录看,《原理》课由绪论和七章构成。但从内容看,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这三个部分之下又分别有多个内容。在讲解绪论时,就要让学生从以上三个方面整体把握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厘清章节和内容的关系:课本的前三章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四、五章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六、七章讲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在后面的课程中,依次讲解不同章节的时候,又在这个大的框架中将知识点补充完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大部分:辩证唯物论(含五大观点:物质、运动、时空、意识、实践);唯物辩证法(含四个部分:两个总特征、三大规律、四种思维方式、五对范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认识从哪里来?什么是认识?认识的运动的规律?有多少认识是真正的知识?)和唯物史观(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创造者?)。在不同部分、不同章节的讲解中,还要将这些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展示出来,讲明白。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当整门课程结束的时候,一张完整的知识逻辑图清晰可见。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有清晰的问题意识,可让课程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们树立起学习和思考的问题意识,避免思路、逻辑混乱,也易于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

2.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在思政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中,《原理》课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比其他几门课程要强。如何把枯燥、难懂的理论讲清楚、讲生动,成为摆在思政课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如果光讲理论,难懂也容易疲惫。

根据马克思的认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要更多的联系实践生活。从实际生活的中案例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比如讲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可引用的例子有古文献中的《太子丹献手》、《箕子见微知著》,现实生活中的多米诺骨牌、蝴蝶效应、桑基鱼塘模式等来引导同学们理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再比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时,可用六个苹果和iphone6的价值作比较:六个苹果价格再涨也不会超过iphone6,而iphone6价格再跌也不会少于六个苹果的价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两种常见商品价格与价值的比较中明白: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任何商品的价格在供求关系影响下波动的中心始终是这一商品的价值。从学生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来讲原理,学生会有亲切感,同时也能更好的融入课堂教学,理解所学内容。

3.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思想政治公共课,除了理论性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班教学。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有老师的教,教学效果不佳。其次,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的功能在不断增加,智能机在学生中几乎人手一台,如何把“低头族”、“特困族”变成“抬头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理论讲授的同时引入课堂实践教学的部分,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在《原理》课的授课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并把成绩计入平时分。具体操作流程分三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将学生以15―20人不等分成一个小组,指定小组长,分配讲课内容,讲课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写教案、制作PPT。第二,课堂讲解。每小组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讲解相关问题。教师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评价标准当堂点评。第三,讲课反馈。小组的每位成员根据本次讲课的整个过程,写一段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课堂反响和同学们课后上交的心得反馈,很多同学都认为这样的讲课方式非常好,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在实际中提升了组织、表达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也体会了老师们的辛苦。通过聆听、评价学生讲课,其实也可以促使老师反思自己的教学。

4.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知道学生的心理、诉求,才能有的放矢。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一职,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其所思所想。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作为三本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弱,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不透彻,知识框架结构不完整,这就需要老师在讲课时加强基础、重点理论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厘清不同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应用相关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劣势相对,学生们思想活跃,参与活动积极。在补足劣势的基础上,老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学生们的优势。是否可以考虑在思政课的讲授中,以辩论、话剧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在一些同学的思想和实际上课过程中,存在不重视公共课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考试制度。

三、提升两种艺术

1.手段上的艺术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手段也在现代化。与过去老师们讲课写板书相比,现在我们有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用投影,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展示出来。不过,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给老师们增加了教学难度。要制作出合格的、优秀的PPT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们不断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

2.教育上的艺术

学生有的时候就像一面镜子,学生们的状态,间接的反映了老师的状态。当老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以饱满的热情进行课堂讲解时,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老师若是毫无情感的读课本、理论,学生们则会表现出厌学的态度,甚至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则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

那课堂上饱满的精神和自信从何而来呢?首先,来自老师内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其次,来自课下广泛的阅读、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备课。

与其他专业课下设多门课程相比,思政课的五门课相对少一些。同样几门课在不断循环讲。感觉有了课件,似乎就不用备课,老师需要做的就是不断重复。关注的老师就会发现,思政课有的内容变动小,但有的内容再随着时事政治的变化而变化。教材变化,需要老师们对教学内容做出调整。其次,就同一个学期,每讲一遍都会有不同的体会,之后就需要对课件做修改。同时,伴随知识的积累,眼界的开阔,对之前的内容多会不满意,也需要再修改。其实每一次修改课件,也是一个小小的进步。

四、用好三种资源

伴随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也进入了一个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老师们通过网络获取资源的同时,同学们也能通过相同的渠道获取相关的信息。仅仅依靠一本教材讲课似乎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老师们要上好一门课,还需充分利用好三种资源。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如果说在信息社会前,老师们的相互学习交流还依赖于出差、考察、培训、竞赛等形式,那在信息社会之下,这种学习借鉴则要容易且便捷得多。就课堂教学而言,老师们可通过网络视频,直接观看到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国内知名大学的慕课、国家级的精品课程等知名学者、专家的课堂讲授。从这些课堂中,不仅能获得一些新的知识,也能借鉴其教学方法。其次,在面对大量的网络信息时,如何整合利用资源也是高校的教师们需要不断增强的能力。

2.充分利用参考文献

正如之前提到的,仅依一本教材是很难上好一堂课的。老师们在课下需要大量的阅读。首先是本专业的书籍,就上课使用的教材而言,也需要阅读至少三个不同的版本。其次是本专业相关的专著,包含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论文,掌握其对一些问题的主要看法和观点。最后是养成经常性查阅相关方向论文的习惯,掌握学术前沿。不仅有益于教学,同时对科研也有所启发。

3.充分发挥团队力量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尤其是作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多听取经验丰富老师们的课对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不同老师有同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司马迁力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笔者不敢求成一家之言,但希望博采众老师之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力图从学习、模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经验所作的一些思考,可能还存有一些不足之处。既是总结,也是希望,希望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再有一些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赵晓春.大班小组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南京:文教资料,2015,(1).[3]杨宏兰、袁丽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武汉: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4]龚美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石家庄:教改创新,2013,(29).

下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理念、策略与方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政课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 上一章学习了《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信念。这章组织学生学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

    高校思政教师如何上好思政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前行方向,对广大思想政治理......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与思考 摘要: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为解决问题,必须对思政课现状进行总结和反......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

    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由于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积极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化 2013 04 03 王艳1:何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何为课堂教学? 高校开设思政课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一种体现。 要研究、探索思政......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水平曹宁华一、专业化视野下的高校思研工作1、加强科研是实现高校思政工作专业化发展、提高队伍建设水平的必然趋势  制度条件:准入,聘任,培训,考核,奖惩,......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合集五篇)

    学术资源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

    思政课教学总结-

    思想政治课教学总结 黄 靖 本学期,本人担任民族学院民考汉13班和14班的政治科老师。半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由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