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01:4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

第一篇: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

摘要:概述我国课堂教学评价 研究 的现状,包括对课堂教学本质和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 方法 的研究。分析 我国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 问题,包括局限于 理论 构建,缺少课堂实证研究;缺乏对课堂教学客观、准确、精细的描述;局限于评价标准与指标法,缺乏有效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出今后研究的设想,包括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提供对课堂教学的多角度、多类型的描述,同时建立教学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行为分类系统,综合使用定量方法和质的方法。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到第六个年头,课堂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新课程的设计虽然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创新与继承、全球化与本土视野等诸多两极冲撞,向我国基础 教育 界提出了巨大挑战,但它毕竟是由各领域专家完成的,毕竟有国际上大量的课程设计文本可资研究借鉴,而新课程的实施——教学,相比课程设计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是个活生生的、变动不拘的过程,而非静态的文本,学习借鉴他国、他人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决非轻而易举之事。因此,笔者认为,教育研究者只有进入课堂,面向我国课堂教学实际,才能在国外的教学理论和模式与我国的教学实践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并找到适合我国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策略、方法,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目标。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本文将首先综述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与问题,随后提出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新设想。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界定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研究 文献 对教学评价概念的使用并不一致,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将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评价,认为教学评价是教学中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学习与 发展 的评价;第二种是认为教学评价同时涵盖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的评价。第三种认为教学评价指对教师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评价。本文所讨论的教学评价是指着眼于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进行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及结果的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组织的过程,无论课堂教学具有多大的动态生成性,都不能否认它是教师预先有目的设计的产物,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首先要评价其在教学目标、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同时发生并不断互动的过程,同时教学情境、教学资源、教学组织等变量也会 影响 教学结果,它们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同为教学的过程变量,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要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情境、教学资源等因素。课堂教学的结果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包括那些可观察到的(包括人眼的观察和测验测量到的)变化,也包括不可观察的变化(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策略性知识的微小感悟)。对课堂教学结果的评价实质就是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学生发展水平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给教师的教学打分、做一个好或不好的判断,而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诊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能做到对课堂教学原生态,即课堂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的使用等进行客观、准确的描述(包括定量的描述和质的描述),教师本人可以从这些描述信息中获得自我直观,进行自我反思,同时评价人也可根据这些描述与教师讨论其教学行为,从而改进教学。此外,通过对我国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描述,可以对我国课堂教学的现状(包括各种实验)进行评价,从而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反馈和建议。最后,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将对我国的教师教育、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改革具有直接、实用的指导意义。

二、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二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指标;三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关于教学的本质,先后曾有过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第二种将教学看作一种特殊的交往,“还将教学活动视为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第三种观点是以现象学、解释学、批判理论等为背景的教学本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把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我国学者认为教学具有两类价值,一是外在价值或工具理性价值;二是内在价值,现代 教学的价值取向不是两者择一,而是谋求两者的统一。通观我国多次教学改革历程,其价值取向“大体上经过了以下的转变:从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从重视能力到重视兴趣、情感、态度等非认知因素,再转向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研究是我国教学评价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内容,大量有关教学评价的论文是对教学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探讨。我国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探讨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听评课,一直到当前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标准与指标的确定是将教学理论中所确立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分解形成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最终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与指标的设计呈现出以下变化。首先,最初的评价标准设计只从教师行为出发,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教的效果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要素将评价指标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部分;以后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如刘志军、曾美露都认为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把评价对象界定为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比较恰当。其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从固定的向开放的、弹性的体系发展。大多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性很强、指标项目很详细,但它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性,而看不到课堂教学的个性,对所有课堂教学以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只看到了课堂教学的共同 规律 性,而没有看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开放性;由于评价结果表现为分数、等级,所以它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所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低效的。学者们针对结构性评价指标的弱点,开始提出一种比较开放、有弹性的评价指标。“所谓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是指只有少数几个评价指标或题目,要求评价者在做出评价结论的同时描述被评者的行为特征,并说明判断所依据的理论或价值取向。”第三,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评价标准重视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忽视学生的实际收获;重视课堂教学的深度和难度,忽视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针对性。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注意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涵。我国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评价标准的研究包括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所提出的一套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裴娣娜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建立的课堂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刘志军提出的分层次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三)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从文献看,我国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学者几乎没有专门讨论过评价方法的问题。除了极少数研究运用的是分类系统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方法,大多数研究运用的是评价标准与指标法。课堂教学评价包括课堂信息的收集和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两个阶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评价者直接观察课堂教学情景;二是采用问卷、量表间接获得课堂教学的信息。首先看以观察获得信息的途径,如果收集观察信息的工具不同,采用的观察法就不同。收集课堂观察信息的工具有三种类型,一是能够收集定量信息的分类系统(category system);二是收集质的信息的记录方式;三是评价标准和指标。采用分类系统作为观察工具的方法称为结构观察法。所谓分类系统是指一套对课堂上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及环境变量的编码系统,如教师行为编码包括一般观察、针对性观察、鼓励、言语教学(信息、概念、提问)、一般性表扬、针对内容的反馈、管理、谴责、社会 性评论、与教学无关的行为。结构观察是按照事先拟定的分类系统,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行为类目进行记录,对这些记录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各种行为出现频率、发生时间、所占比例等数量信息,从而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因此,采用分类系统作为观察工具的结构观察是定量观察。采用描述体系、叙述体系、图式记录等工具收集观察信息的方法是质的观察法,是非结构的参与观察。这种方法收集的信息是文字、图式等非数量化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分析采用构建模式、诠释社会意义等解释学的方法。本世纪初,由于困惑于评价标准和指标法无法以简单的数字来反映复杂多样的课堂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将目光投向了质的评价方法。但很多一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容易将质的研究等同于定性研究,他们基本上没有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过程,而只是凭主观经验和感受进行议论。我国中小学较常用的听课—说课—评课通常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观察与评价,但不是真正意义的质的方法。理论研究者也很少采用真正的质性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笔者只搜索到一篇运用质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研究的文章。评价标准和指标作为观察工具直接收集课堂信息是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所特有的。“指标„„表明在教育活动中哪些因素有价值,哪些因素对于活动及其结果起决定作用。指标系统则是因素或项目标准的集合。”评价者根据标准和指标体系的表格对每个项目进行评等。用这种工具收集到的信息已经不是完全意义的观察资料,而是经过了观察者主观分析、判断后的信息。

第二篇: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

sunshine

我国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问题研究概况

廖观荣

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50

摘要:我国引种桉树,虽已100多年,但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问题,却只有50多年的历史。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桉树人工林土壤本底调查、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的关系、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衰退防治、桉树人工林土壤管理、桉树速生丰产的土壤肥力指标、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水分循环等。文章对这方面研究的概况作了简要的综述。关键词:桉树人工林;立地土壤

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3)01-0119-03

我国引种桉树,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1949年以前,只有小规模的引种试验及小面积的作为行道树、庭园观赏、四旁绿化的树种。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国家积极发展热带和亚热带经济作物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需要,由华南垦殖局组织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于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海南岛、广东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的土壤调查,发表了多篇土壤调查报告[1~3]。在上述调查区内,土壤肥力较高的荒地,后来建成了许多国营橡胶农场,而土壤肥力较低的荒地,则划归林业部门管理。国营雷州林业局从1954年建场,开创了我国大面积营造桉树人工林的历史,至2000年已发展到4.9万hm2,成为我国最大的桉树工业用材林基地之一。上述的土壤调查报告应属我国研究桉树人工林土壤最早的土壤本底调查报告。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到80年代把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作为解决木材不足的战略任务之一。人们对造林不仅提出适地适树的要求,而且提出适地适品种的要求。同时要求提高选地精度,预测生产力和评估宜林地资源,以便对发展人工林,特别是速生丰产林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4]。由于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土壤是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重要依据。在许多树种的土壤-立地关系研究中,揭示了土壤、地形和气候特征与立地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趋势,其中最重要的土壤特征,是土层厚度(尤其是表土层厚度)、质地和排水状况[5]。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研究,为桉树人工林发展解决适地适树的问题,起到了指导作用。随着林业生产建设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在造林选地、适地适树与提高林

sunshine

业生产力上,人们愈来愈清晰地认识到林地土壤的重要性。刘有美等在大量的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角度阐明了土壤与树种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阐明了桉树的适生土壤类型、土壤条件、土壤的基本性质和土壤条件与桉树生长的关系[5]。

我国最早大面积发展桉树人工林的雷州林业局,由于一直经营桉树纯林和不善的土壤管理,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桉树生长一代不如一代,给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为了探讨桉树人工林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的原因和防治办法,雷州林业局和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合作,于1989年和1999年分别组织了桉树人工林土壤概查和桉树人工林土壤普查,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类型、性质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办法[6~13]。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原因,主要是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在人为因素干扰下不合理的经营(凋落物被扒走而不能回归土壤,全树利用,耕垦不当,养分收支失衡等)方式[11, 13, 14]。为了解决桉树人工林土壤退化问题,许多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增加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为目的,进行了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15~19],以及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柱花草、菠萝等试验研究[20~23],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退化问题,在造林的经济效益上也优于桉树纯林[16, 14]。

整地是桉树人工林前期土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雷州林业局桉树造林整地,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为牛耕、人垦;70年代为机耕全垦;

80年代以后,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比较符合雷州实际的造林整地方式,即机耕全垦深度达25 cm,再开植树沟,并在沟中开穴,规格为40 cm×40 cm×30 cm[25]。这种整地方式对清除杂草,疏松土层,为桉树前期生长创造了较好的土壤环境,但加剧了水土流失,出现了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等负面影响。为了克服上述负面影响,雷州林业局在部分林场试行改全垦为带垦,用自行设计的TLC-E型桉树头专用犁,在完成犁树头作业的同时,完成带垦作业,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26],而且对减少水土和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也有良好作用[14]。90年代后期,雷州林业局试行深松犁整地的方式,不翻动表土,又可疏松土层,提供一种两全其美的手段。除雷州林业局外,其它地区对整地方式也有报道

[27, 28]

。例如,滨海平原、台地、低丘,整地方式以人工挖树头后机耕全垦、开沟造林为主;地势较复杂的丘陵低山,难于采用机械整地,多采用人工挖大穴(80 cm×80 cm×50 cm)整地,或撩壕整地(沿等高线人工挖壕沟宽60 cm,深40 cm),回土后苗木定植在壕沟中间。关于不同整地方式对桉树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分析,也曾有报道[29]。

幼林抚育是在桉树生长阶段土壤管理的主要内容。雷州林业局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在造林后半年进行人工除草松土1次,松土深度为15 cm,并结合施肥;在造林后第2、第3年,分别机耕抚育1次,方法是按行间全部犁通,深度20 cm,同时结合施肥[25]。采取幼林抚育措施,可促进幼林生长,缩短轮伐期,提高经济效益。桉树人工林后期持续经营试验研究证明,4年生桉树人工林中耕、追肥,对桉树后期生长有显著影响;中耕作用大于追肥,机械行间开沟比人工开沟增产显著[30]

。也有

一些施肥试验[7, 8, 31],研究了肥料种类、施肥方法

等对桉树生长的效果。

林地土壤肥力是决定桉树速生丰产的基本因子。茶正早等[32]根据海南岛不同土壤类型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对桉树材积生长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提出桉树速生丰产[材积生长量达18 m3

/(hm2·a)]的土壤肥力指标,可作为指导桉树施肥和土壤管理的参考。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桉树品种,应有不同的土壤肥力指标。进行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推动桉树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将有重要意义。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的研究,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33~35]。

sunshine

这是因为林地养分平衡状况,一方面从根本上决定着林地土壤肥力的发展方向,而土壤肥力又是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们愈来愈重视林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深入了解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征,提高人类在调控养分循环方面的自觉性,使养分循环和平衡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是研究养分循环和平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金海,石华,陆行正,等.海南岛土壤调查报告[A].见: 中国科

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 赵其国,邹国础.雷州半岛之土壤及其利用[A].见: 中国科学院南

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3] 何金海,张俊民,石华,等.广东西南部及广西东南部土壤调查报

告[A].见: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编.土壤专报第31号[C].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4] 张万儒.中国森林立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7: 26.[5] 张万儒.中国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条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

版社,1998: 1-8.[6] 林书蓉,廖观荣,韩锦光,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A].见: 曾

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12.[7] 李淑仪, 廖新荣, 廖观荣, 等.雷州桉树枝梢弯曲生理病与微肥施

用效果研究初报[J].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06-109.[8] 林书蓉,李淑仪,廖观荣,等.施用基肥对加勒比松幼林生长的影

响[J].土壤与环境, 2000, 9(1): 49-52.[9] 钟继洪, 廖观荣, 李淑仪, 等.雷州半岛桉树-砖红壤水分动态特

征研究[J].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282-284.[10] 廖观荣, 钟继洪, 郭庆荣, 等.土壤水分对幼龄桉树蒸腾和生长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 2001, 10(4): 285-288.[11] 廖观荣, 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现

状和特征[J].土壤与环境, 2002, 11(1): 25-28.[12] 钟继洪, 郭庆荣, 谭军, 等.桉树-砖红壤水分性能特征研究[J].土

壤与环境, 2002, 11(2): 136-139.[13] 廖观荣, 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力退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J].土壤与环境, 2002, 11(3): 268-273.[14] 余雪标,陈秋波,王尚明,等.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与防治对策[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7.[15]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生物量及对土

壤影响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1): 8-15.[16]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林经济效益分析

[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2): 1-7.[17] 肖文光,王尚明,陈孝,等.两种桉树与厚荚相思混交的生长效应

[J].广东林业科技,1999, 15(3): 9-14.[18] 杨曾奖,郑海水,翁启杰.桉树与固氮树种混交对地力及生物量的影响[J].广东林业科技,1995, 11(2): 10-16.[19] DEBELL D S.桉树-豆科树种人工混交林提高生物产量的研究[J].高春丽译.广东林业科技,1989,(5): 42-48.[20] 廖观荣,林书蓉,李淑仪,等.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地的生物改良

研究[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140-153.[21] 黄锦龙,刘有美,傅冠旭,等.雷林1号桉间种菠萝的改土效果和

促进林木生长的作用[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80-191.[22] 黄锦龙,刘有美,郑日红,等.间种菠萝对桉树侧根分布的影响[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193-199.[23] 陈北光,林松煜,黄锦龙,等.间种菠萝对雷林1号桉林分生长的影响[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5: 201-207.[24] 吴学士,黄锦龙,林松煜,等.雷州林业局混农经营的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分析[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19-227.[25] 冯石萍,莫晓勇,刘朝,等.桉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J].桉树

科技,1996(2): 32-36, 22.[26] 陈谭富,陆立洲,叶沃标,等.用TLC-E型犁犁树头整地联合作

业浅析[A].见: 曾天勋主编.雷州短轮伐期桉树生态系统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76-179.[27] 杨民胜,陈少雄.桉树在不同地区的整地方式研究[J].林业科学研

究,1997, 10(3):309-315.[28] 吕月宝.良种桉丰产林人工整地方式探讨[J].桉树科技,2000(1):

40-43.[29] 徐建民,陆钊华,白嘉雨,等.不同整地方式造林尾叶桉生长量及

经济效益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1, 17(1): 1-5.[30] 陆钊华, 徐建民,白嘉雨,等.桉树人工林后期持续经营试验研究

[J].桉树科技,2000(1): 7-11.[31] 杨曾奖, 徐大平, 王伟民.紫色红壤施肥对尾叶桉生长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 1999, 8(2): 110-112.[32] 茶正早,黎仕聪,林钊沐,等.海南桉林土壤肥力的研究[A].见: 余

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34-141.[33] 徐大平.热带南亚热带短轮伐期速生树种人工林养分平衡的探讨

[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7-35.[34] 徐大平,何其轩,杨曾奖,等.巨尾桉人工林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及

养分循环的研究[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6-42.[35] 余雪标,白先权,徐大平,等.不同连栽代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A].见: 余雪标主编.桉树人工林长期生产力管理研究[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5-93.Review of researches on soil problem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sites in China

LIAO Guan-rong

Guangdong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al and Soi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introduced eucalyptus for more than 100 years, the researches on soil problems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sites less than 60 years.The researches included investigation of the soil backgrou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properties and forest growth, soil fertility decline control, soil management, soil fertility index for quick growing and high yield of eucalyptus, soil nutrients and moisture cycling of the forest system, and so on.These respects of the research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eucalyptus plantation;soils of forest sites

sunshine

第三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研究与创新

大水学校

徐沙沙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诊断、调节、鉴别和激励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对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发展历程以及学校课堂教学评价中的问题和原因分别进行了追溯和深入分析,进而在理论和操作层面上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

一、国内外课堂教学评价的源起及发展

17世纪班级授课制的形成标志着课堂教学的产生,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而产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随着课堂教学模式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变化。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强调是对教师的评价,尤其是对教师的编写教案和教学设计评价。19世纪末,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新的三中心即学生、经验、活动,在这一阶段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进行评价。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效果,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评价都强调对教师知识教学的评价。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教育评价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策略,对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和学生了解这些目标并达成目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国外课堂教学评价中对教师的评价更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发展对工作带来的实际变化及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前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依据教学理论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针对知识的教学即知识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评价思想被介绍到我国,我国的课堂教学评价迅速开展起来。此时的课堂教学评价,其评价内容大多是依据教学过程的展开确定的,以李秉德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以下几个方面,即目 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在这之后我国的教学理论发展迅速并且逐渐成熟,随之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也旱多样化发展。国内的教育家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以王汉澜教授为代表,认为课堂教学评价主要评价的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有的教学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如赵明仁、王嘉毅认为,从教师对学生、学生之间、学生自我在知识、思维、技能、品质、作品等方面以及教师自我教师对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二、现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利性较强

当前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出现了异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侧重在奖惩、晋升或降级、加薪或减薪等方面,过分关注评价活动结果,通过等级划分(优、良、合格、差)对教师进行鉴别分等,或者把课堂教学评价当作工具,简单地从外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核、鉴定等,评价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过度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评价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反思等功能体现甚微。很难客观公正地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实际水平,对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突出。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归纳为:课堂教学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不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更不利于教师素养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全面性较差

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偏离新课程改革的轨道,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认知目标的达成,表现在特别关注学科知识的掌握,过分注重教材分析的评价,尤其是课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教学评价中“重智育,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尤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缺乏重视。大部份学校仍然是按照教学要素分解法对构成课堂教学的因素进行分解形成的,如把课堂教学要素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或者从教师的外显行为来评价,如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流畅、教师的教态是否认真饱满,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工整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有序,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结构合理、重难点是否突出、详略得当等等,注重教师的“教”偏离考虑学生的“学”。

(三)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凸显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理应有多元的主体来实施,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同行、专家、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而目前大多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任课教师会感到恐慌,感到自己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而且评价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优或晋升。教师同行们对被评课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特点比较了解,即使能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的评价,但受制于诸如人际关系的处理,同行教师平日都在一起工作,相处地和和气气,谁都不愿因为自己触及他人不足而惹是生非,评价的结果往往都是肯定和赞赏。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小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参与评价完全没有必要,他们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不真实的,他们有的是因为教师的某一次批评产生厌恶教师的情绪,在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时就会把不满的情绪通过评价量表表现出来学生评价的随意性较大,有时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不能相互结合

当前国内的课堂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简单的定性描述;二是偏重于定量分析,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优缺,但任何一个都达不到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相对的准确性,因此信度、效度不高。单独地崇尚量化评价,仍然是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但课堂教学中有些方面是无法量化,如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兴趣、情感等因素。这些方面即使能够量化,也是带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单一的量化评价缺乏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个性的表现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进步和发展以绝对的抽象的分数来表示教学活动貌似精确,实际上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活动是一个变化复杂的过程,单一的量化只会把复杂的现象简单化,无法从本质上抓到问题存在的原因,使教育过程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丢失。所以,不利于教师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影响现行课堂教学评价原因分析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滞后

我国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队伍及其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在督导评价机构、评价的规章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课程文件中对评价的吸纳运用等基本是空白。只是到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以及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加,才有了一定的发展。近20年来,这些方面尽管有长足进步,但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加大课程与教学改革力度的客观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二)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制约

在我们理性地探讨评价理论仅仅有短暂的历史时,我国传统考试评价制度却有了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隋唐兴起的科举考试首开了笔试考试的先河)。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中国 的教师和学生往往通过外在的评价来得到认可和发展,而不是靠自身内在的品质来获得应有的一切。因此,当新的评价体制要求用于内在的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时,便不能很好地适应及采取有效的对策。

(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的物化

课堂教学评价我们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往往导致教育主管部门常常为追求自己的业绩,显示推进改革的力度,过分推崇“看得见”的评价。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未能结合自己学校或自己的专业学科背景来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不在提高内在精神品质上下功夫,而是受评价指标体系驱使,不断追求外在的、物化的、数字化的、虚假的发展。

(四)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消极的影响

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对课堂教学过程有着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可以说他们是课堂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充分理解时,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积极转变。但是由于教师们的自身情况和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每个个体对新课程及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也各有看法。

四、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评价效果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评价理念,这种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在某些方面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无论是评价理论的研究者还是评价的具体实施者,都需要在教学中慢慢摸索,对其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探究,积极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更好实施。为此,以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一)理论层面 1.深层次转变评价理念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教学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张扬、师生平等对话、课堂教学气氛和谐民主、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交往状态。观察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的精神状态是否投入学习之中,学生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评价一节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氛围,新课程课堂要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气氛,改变过去课堂沉闷压抑,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2)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主要看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广度。从深度来说,看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还是被动的迎合老师;从广度来说,全班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还是只有各个层面的少数学生参与。

(3)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好坏关键在于学生课堂思维。学生要有思维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即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倾听、独立思考;是否善于交流、从多角度解决问题;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能从异议中彼此得出肯定性的评价、分享见解。

2.构建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制度

新课程改革根据国内外先进的现代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提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涵义是多面的,同时也要依据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内容进行选择。在实施中我们应该坚持如下基本策略:

(1)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显然,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和有效,必须考虑评价主体队伍的多元组成。

(2)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采用定性评价为主,把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以定性评价统整定量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我们应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建立评价方式多样化的制度。

(3)课堂教学评价功能的多元化。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评价功能从重视评价的鉴定与奖惩到重视评价的发展与激励等。重视和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改进等功能,弱化鉴别、定级等功能,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观。

(二)操作层面

1.创设课堂教学评价的文化氛围

成功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要与学校文化相兼容。教师群体大多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每个个体具有特有的文化,在编制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的时候,要让教师参与整个编制过程,教师能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制定评价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氛围。

(1)师生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学校评价文化。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质量,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 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确定等过程中感受参与的意识和认识到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

(2)多重角色坦诚交流,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重角色之间应该坦诚交流他们的体会和感受,让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家长参评、专家评价之间主动沟通评价的信息,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的评价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3)教师之间互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互相展示课堂教学,教师有机会讨论观察和教学反思,听取优秀评价者的意见,从同行教师中借鉴和吸收经验。开展教师互评,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均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2.加强教师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指导

学校在各种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多的给教师提供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机会。学校应为教师购买和新课改有关的参考书籍,学校定期印发教学改革参考资料,从而让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监督的重要作用,是课堂改革成败的关键。加强相关评价知识的培训和指导,使教师能有效掌握具体的评价方法,包括不同评价方法的含义、特点、具体的应用步骤和使用范围。同时,我们对于传统的评价方法,需要辨证地认识,科学地运用,使其与新课程要求的质性评价相结合。从操作上来说,学校可以与高校以及相关的科研机构合作,邀请课程论专家到学校进行教育科研讲座,内容涉及现代教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学校还可以选送优秀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新课改培训。3.健全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保证机制

形成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严密组织、科学实施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和框架系统来有效的保障课堂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组织机构。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为了使课堂教学评价工作顺利进行,成立的课堂教学评价组织机构应由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组成,领导小组要拟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总体计划与实施方案,并广泛吸纳有经验的教师和判断能力强的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的参与,统一协调、建立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机制,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授课教师的反馈改进情况,更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导向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小结:

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提高与发展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是为学生提供一流教学条件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评价体系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其评价体系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科学、客观而有效地建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应该予以实施让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团体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而更好地配合教学,并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价结果,进而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杨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3] 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0,(9):71-72.[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2.

第四篇: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2004年7月Zhongguo Jingji Pinglun,ISSN1536-9056 總第四卷,第7期(總第32期)中國經濟評論ChinaBusinessReview(Journal),Inc.,USA

業績評價與激勵機制問題研究

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孫世敏趙焱遼寧電力經濟開發公司邢旭東******

摘 要:本文介紹了業績評價的各種指標,分析了以賬面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和以市場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的優缺點,剖析了業績評價指標與激勵機制之間的相關性,並提出構建上市公司高層管理者報酬模式的基本設想,且討論了不同類型企業的合理性選擇。

關鍵詞:業績評價激勵機制報酬模式

管理大師彼得·F·德魯克曾經說過:“如果你不能評價,你就無法管理。”業績評價是企業管理的基本前提,它與激勵機制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業績評價,激勵機制就失去了基礎;而沒有激勵機制,業績評價則形同虛設。本文試圖從業績評價指標入手,研究二者之間的相關性。

一、業績評價的指標

業績評價基礎可分爲兩類:一類是以賬面價值爲基礎,另一類是以市場價值爲基礎。

(一)以賬面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

1、以利潤額爲基礎的傳統業績評價指標

利潤額是企業業績評價中採用較多的一個指標,每股收益、淨資産收益率、投資報酬率等都是在此基礎上計算出來的。這些傳統的指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廣泛應用,但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本身存在嚴重缺陷,它用於評價管理者業績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具體表現如下:

(1)未考慮資本成本因素。利潤額是會計學中將收入與相關的成本、費用相比較後的結果,並沒有考慮企業佔用資本的機會成本(即資本成本)。經濟意義上的利潤應是指企業通過生産經營活動所創造出的高於資本成本的價值,而不是指扣除了相關的成本和費用後的淨收益。例如,在資本成本率爲10%的情況下,只有企業創造出的投資報酬率高於10%,才有真正的利潤可言;否則,企業將發生虧損。每股收益、淨資産收益率、投資報酬率等都是在利潤額基礎上計算出來的,存在相同的問題(下同)。

(2)可以通過改變資本結構,人爲地“創造”利潤。利潤額指標僅僅扣除了負債資本成本(利息),而沒有考慮權益資本成本(股利),因此管理者可通過改變資本結構,降低負債資本的比例,擴大權益資本份額,從而達到提高利潤的目的。債權轉股權、配股資金置換債務的股權稀釋行爲就是最典型的實例。

2、經濟增加值(EVA)指標

20世紀後期,美國思騰思特公司提出一種新的評價指標——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並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認可。《財富》雜誌稱EVA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場真正的革命”。

經濟增加值(EVA)是指調整後的稅後淨營業利潤(NOPAT)扣除企業現有資産經濟價值的機會成本後的餘額,用公式可表示爲:

EVA=NOPAT-C×Kw

* 孫世敏,女,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主編教材3部,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通信地址:遼寧省瀋陽市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郵政編碼:110004;聯繫電話:024-23817053(宅),***;E-mail: lhyssm@sina.com。

** 趙焱,女,東北大學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聯繫電話:***。

*** 邢旭東,男,經濟師;現從事企業投資管理工作;聯繫電話:024-23114372。

其中:NOPAT——調整後的稅後淨營業利潤

C——全部投入資本的經濟價值(包括權益資本和債權資本)

Kw——企業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從上式可見,EVA指標強調企業資本成本,糾正了利潤指標中將權益資本視爲“免費午餐”的觀念,使該項指標更具現實意義。

EVA與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相比,有一些優點,表現如下:(1)考慮了資本成本,從而真正以股東財富的增加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通過經濟增加值,可以揭開企業通過調整資本結構人爲“創造”的利潤的面紗,從而更好地衡量企業的績效。(2)在更深層面上將業績評價由內部推向市場。考慮資産的機會成本,就必然要考慮投資的市場機會;在採用資産定價模型確定資本成本時,必然要考慮到企業風險。(3)將利潤和資産佔用以機會成本的方式聯繫起來,易於理解,並能促使管理者關注投資效益和資産的利用狀況,有助於具體投資項目決策與股東財富最大化之間的協調統一,促進經營戰略和經營決策的一致。雖然EVA有如上優點,但是,由於EVA的計算仍然來自于會計數據,因此,它並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傳統業績評價指標的某些缺陷,如注重短期利益,忽視企業的未來價值增長。

(二)以市場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

由於EVA標準的缺陷,需要更爲有效的反映企業長遠利益和未來增長價值的指標,來彌補EVA指標的不足,股價就是能滿足這種要求的指標。但是以市場(股價)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存在下述幾個方面的問題:(1)股票價格受財務因素以外的許多因素影響,如經濟發展階段、經營周期、利率變動等,這是管理者所無法把握和控制的,與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毫無關係。(2)有些股票的未來預期價值很高,如高科技股票,市場寄予較高的未來期望利潤,使得管理者不得不努力工作來滿足市場要求,維持這一股價,然而這種業績在股價上是體現不出來的。(3)股票回報率反映的是企業全部的經營狀況,不能反映某一特定管理者(或特定管理者群體)的努力和成功情況。

既然以賬面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和以市場價值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都存在優點和不足,筆者認爲將二者結合起來,取長補短,綜合評價管理者業績會更合理一些。因此本文對業績的評價採用EVA與股價相結合的方式。

二、激勵機制

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將直接影響企業激勵機制的成功與否。高層管理者的激勵問題一直是理論界和商界關注的焦點。我國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者激勵強度很弱,與公司業績相關性也很低。如何設計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制定一個合理的報酬計劃,成爲我國上市公司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借鑒國外經驗,並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擬設計一種有利於我國上市公司對高層管理者進行激勵的報酬模式:基本薪水+獎金+股票期權。

(一)基本薪水

基本薪水一般不隨業績變化而變化。它不是激勵高層管理者努力工作的主要動力,所以不應在其收入中占較大的份額。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經證實,高層管理者的薪水與企業規模成顯著的正相關關係。在企業組織中,能力較強的管理者通常要控制較多的資源,以擴大企業的産出,企業的利潤隨規模的擴大和管理者能力的增長而提高。與此相適應,企業的管理者就會要求更高的薪酬,作爲其能力運用的補償。那麽基本薪水如何確定呢?筆者認爲,可以借鑒國外經驗,成立一個薪酬委員會,對高層管理者的基本薪水進行評定。該委員會由本企業的非高層管理者、同行業其他企業的高層管理者、獨立董事、法律問題專家、咨詢專家等組成。評定過程中需要考慮個人能力、企業規模、責任風險等因素,一般情況下,個人能力越高,企業規模越大,責任風險越大,其基本薪水越高。應用該方案必須注意兩點:一是保證薪酬委員會的獨立性;二是避免“一刀切”。

1(二)獎金和股票期權

1、獎金是根據高層管理者的經營業績大小來決定的風險收入。它通常與高層管理者短期的經營績效有直接的關係,高層管理者完成了預期的經營目標或取得更佳的業績,按照事先的合同規定就可以獲得一定數額的獎金。而且,每個營利性企業都會向所有的高層管理者提供獎金,並按照每年的企業績效支付這部分報酬。獎金是一種短期激勵,獎金的數目是可以變動的,一般都是一次性付清,且以現金的形式支付給管理者。一般來說,企業業績好,高層管理者獎金就較高,反之亦然。高層管理者的收入與企業績效挂鈎有利於他們在提高股東財富的同時增加個人的收入。評價績效的指標如前所述有多種,與不同的指標挂鈎會産生不同的激勵效果。那麽確定獎金高低的業績評價基礎是什麽呢?筆者認爲,獎金的高低應以EVA作爲業績評價的基礎。因爲EVA用來衡量企業的績效,與傳統的業績評價標準相比有很多優點,前面已經述及。

由於EVA的計算仍然來自于會計數據,所以基於EVA的激勵並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傳統的以會計利潤爲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的主要缺陷。特別是,EVA是一個反映企業當期業績的靜態指標,它賦予當前存量資産價值較大的權重,而相對忽視未來增長機會的價值。因此,如果用EVA指標來考核企業整體績效和進行激勵,管理層就可能以犧牲企業長遠利益爲代價,以換取當前EVA的增加。也就是說,管理者可能利用這一“新型”工具的特點進行旨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行爲,其結果是在完成預期EVA指標的同時,卻沒有對企業的價值創造産生積極影響,甚至有可能損害企業的價值。

基於EVA的不足之處,可採用另一種激勵手段——股票期權進行彌補。

2、股票期權。

所謂股票期權,就是企業高層管理者在某一段時期內有按照某一約定的較低價格買進企業股票的權利。高層管理者在行使買入期權時多會將股票賣出,他的收入等於期權有效期內股票市價與固定合同買入價之差。這就將高層管理者的收入就與企業的長期經營業績聯繫在一起,這種內在的聯繫使得高層管理者努力提高企業的長期盈利水平。股票期權的最大優點是:高層管理者的股票收益難以在短期內兌現,股票的增值與企業資産的增值和效益的提高緊密聯繫起來,這就促使高層管理者更多地關注企業的長遠發展和長期利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層管理者的短期行爲。然而期權也有缺點,即行使期權後,股票期權的激勵效果就隨之消失。

3、EVA與股價相結合的激勵機制

前文提到的以EVA作爲計量基礎的獎金是基於賬面價值的業績評價標準,股票期權是基於市場價值的業績評價標準,二者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將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能達到更好的激勵效果。企業的戰略目標、管理者對風險的規避態度、成長發展的階段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或同一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獎金與股票期權的比例也不盡相同。本文從傳統産業和高薪技術産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出發來研究企業的激勵策略。

(1)傳統産業與高新技術産業比較

高新技術産業最大的特點是高成長性,每年的研究開發費用支出較大。這些費用支出會減少當期的EVA,雖然高層管理者爲使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這一努力在EVA指標上體現不出來。由於研究開發費用的支出對企業未來發展是有利的,所以管理者的業績從股價上能夠體現出來。因此,在高新技術産業中,以EVA這一業績衡量標準爲基礎的獎金所占比例不應過大,否則易導致高層管理者關注當前、放棄未來,採取見效快的措施而忽視了企業未來價值來源的開拓。風險中性的傳統産業沒有大量的研究開發費用,不希望承擔過高的風險,只希望企業能夠穩定的發展,因此在這類企業當中,如果以股價這一業績衡量標準爲基礎的股票期權所占比例較大的話,可能産生新的道德風險,如操縱股價或高層管理者選擇風險過高的經營活動,以期獲得個人的高收益,結果極有可能損害股東的利益。

2簡言之,傳統産業應採取高比例的獎金;而高新技術産業適合採取高比例的股票期權。

(2)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比較

企業的發展階段一般分爲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衰落期。企業處於初創期和成長期時,大量的資本沈澱于固定資産和營銷活動中,這些支出在當期甚至短期內不能從EVA上反映出企業價值的增長,體現不出高層管理者的努力程度及真實業績。另外,在這階段,企業往往需投入較多的現金且其産生的現金也主要投放在企業的發展上,所以不希望大比例發放獎金。企業爲了吸引有才幹的管理者,只能採用高比例的股票期權。初創期與成長期相比,獎金的比例要更小一些,股票期權的比例更大一些,因爲初創期的長期投入更多、産生現金的能力更弱。

企業處於成熟期和衰落期時,以前沈澱的資本已經逐漸收回,經營活動相對穩定,除了諸如購並等重大決策的影響外,企業各期的EVA變化不很明顯,戰略目標及競爭優勢已顯現出來,在行業中的地位也基本確立。所以,用EVA來衡量業績的優勢得到體現。另外,在這兩個階段,企業産生現金的能力較強,對現金的需求相對較弱,企業有支付獎金的能力,因此,這個階段,適合採取高比例的獎金。衰落期與成熟期相比,股票期權的比例更小,幾乎爲零。因爲,衰落期的高層管理者更趨於維持企業現狀,企業發展餘地很小。

綜上所述,企業處於初創期和成長期時,適合採取高比例的股票期權,低比例的獎金;企業處於成熟期和衰落期時,適合採取低比例的股票期權,高比例的獎金。

三、結束語

客觀、公正地評價管理者經營業績是有效激勵的前提。如果僅以賬面價值(EVA)爲基礎進行考核,會激勵管理者操縱賬面利潤;如果僅以股價作爲考核指標,那麽管理者就有披露虛假信息、影響股價的動機。另外,每種激勵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只用一種激勵方式會扭曲管理者的行爲,産生諸多不利的影響,所以各種激勵方式應組合使用,而且對於不同類型的企業和同一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兩種激勵方式(獎金和股票期權)的比例也應視具體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曹豐:西方經理人員激勵效果分析,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8)

2〃潘琰、程小可: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主要成分評價方法,會計研究,2000(1)

3〃支曉強:如何選擇業績評價標準,會計研究,2000(1)

4〃茅寧:企業價值創造與管理者博弈,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11)

5〃張友棠、張林:基於EVA的年薪制度設計,財務與會計,2002(9)

6〃張蕊:經濟增值——衡量企業財務經營業績的新指標,財務與會計,2001(11)

7〃陸正飛:高級財務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2)

8〃胡玉明:高級成本管理會計,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

9〃高闖等:經理股票期權制度分析,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1)

(責任編輯:劉萬勇、逯小瑩)

第五篇: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我国白色污染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来,白色污染的情况日益严重,全社会就消灭“白色公害”已达成了共识,我国作为塑料制品生产消费的大国,治理白色污染刻不容缓,为此在简要描述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释的它的危害性及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希望借此能够逐渐恢复生态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关键字:白色污染;塑料废物;危害;回收与治理;环境保护

塑料制品轻巧、清洁、便宜、美观、给人类的生活起居带来极大方便,其应用范围涉及农业、社会生活多个方面.但同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它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当今面对世界资源的日趋减少,治理白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1.简介与现状

白色污染(White Pollution)在学术上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难于降解,以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的现象。其主要来源于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如发泡的塑料餐盒、器具,食品包装的材料,薄的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由于它们通常呈白色故被形象地称为“白色污染”。一般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而被随意丢弃在环境中,例如风景旅游区周围、道路两侧、农田、湖泊,以及城镇的各个角落,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因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破坏。

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如耐用、防水、质轻,容易被塑制成不同形状,制造成本低等,因此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1995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1980年产量仅有19.1万吨, 产值30亿元;2002年产量达到401万吨,产值达到680亿元, 占包装工业产值2 500 亿元中的27%。2010年我国人均塑料消费量达到46kg,相比五年前增长一倍多,超过同期40kg 的世界人均水平,而到2013年,我国各类塑料废弃物已约占了生活垃圾的13%左右,塑料快餐盒每年废弃量达100亿只之多,重量高达8万吨以上

[2][1]

。另一方面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2010年,全国农业塑料地膜年销售量118.4万吨,覆盖面积3.5亿亩,预计至2015年,塑料农用地膜需求量将增加到130万吨,覆盖面积可达4亿亩左右。

回顾过去几十年,我国在白色污染问题上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从八十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对农地膜的治理,九十年代初开始了铁路沿线发泡塑料餐盒的治理。这期间各地相关部门下达有关白色污染治理的文件数量达上百个,如上海市政府于2000年发布的“上海市一次性塑料饭盒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2月31日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它的实施使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二,超市塑料购物袋使用量减少了80%~90%,农贸市场等流动市场使用量减少了50%左右。2.危害及原因分析

在对白色污染有了简要了解之后,我们还应该意识到它对环境的危害也是相当大的。

2.1 首先它造成的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视觉污染。

散落在城市、农村、旅游区、水体和道路两旁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废弃的塑料包装物和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对人们的视觉与情绪有着不良刺激,影响市容。

2.2 塑料的难降解性使其对环境的危害十分严重。

由于塑料的分子量及分子间的聚合力大,呈网状结构,造成大自然天然的分解力无力分解和断裂塑料的分子结构,在废旧塑料进入环境后,由于其难降解性,就会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它混在土壤中,会堵塞土壤之间的空隙使重力水向下移动缓慢甚至隔绝了重力水的渗透,土壤会因此变得干涸,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其次塑料制品质地轻,容易随风飘落散落各处,与牧草混在一起,漂浮在河流湖泊等表面上,易被牛、羊及各种水生生物误吃,引起消化道疾病,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2.3 侵占过多的土地。

塑料制品形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由于塑料膜质轻、体积大,需要进行大面积的填埋,随着填埋数量的增加,就会降低填埋场地对后续垃圾处理的能力,并且填埋废品中的细菌、病毒等有害物质很容易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危及周围环境。此外,随着填埋场地面积逐渐增大,占用了越来越多的有限土地资源,城市无法堆积的生活垃圾开始想郊区转移,侵占了大量农田。2.4 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经济损失很大。

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达5781.8万吨,同比增长8.99%,由于制造塑料的原料主要是石油,我国仅生产塑料袋一年消耗石油达500万吨,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生产方面,在处理方面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问题,我国每年因包装废物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40多亿元,未回收利用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损失每年高达100亿元之多2.5 对人类生活有极大的不良影响。

白色垃圾普遍具有可燃性,在堆放时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造成重大损失。而在将其进行焚烧处理时,如果技术不当,还会产生大量氯离子,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可引起皮肤痊疮、头痛失聪、失眠,免疫功能下降,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不育症、癌症等严重病症。另一方面白色垃圾还会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为鼠类、蚊蝇及细菌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容易产生传染病。3.解决对策

3.1 从自愿的角度,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尽可能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要知道治理“ 白色污染”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行宣传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传播作用,让人们了解污染的严重性,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对身体的潜在不良影响以及给后代带来的危害。通过各种志愿活动使人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根本而不是强制地要求其自觉做到避免使用塑料袋,不随手乱扔垃圾。3.2 从强制的角度,尽快制定有关白色污染的法律,规范个人企业行为。

国家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的步伐,建立健全对白色污染的监控管理处罚机制,明确规定各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赏罚分明,对不自行回收又不交纳费用的, 严厉处罚,扶持使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生产企业。例如我国《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要求从2008 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3]

。使用厚度小于0.025 mm 的塑料。

3.3 依靠科学进步,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寻找可行的替代品。

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仅要从生产和使用的层面着手,还要从根本上解决即解决塑料的难降解的问题。大力研发绿色可降解塑料,要求被废弃后,破坏其网状的化学结构,使高分子分解成较小分子,能被自然环境分解。目前可降解塑料有以下几类: 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生物降解塑料,水降解塑料,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等[4]。

3.4 分类回收塑料垃圾,实现再利用。

要做到这点即是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该制定有关塑料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规定,这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产生相当大的的经济效益。相关专家指出:每回收利用1吨废旧塑料,可节约自然资源120吨,节约标准煤1.4吨,减少垃圾近10吨[5]。面临现有资源的日益减少,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严重情况,各国都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对可再生资源和废弃材料的开发利用,在这方面作为比较杰出当属日本,提出了循环经济立国,并制定了相应的资源循环利用法。4.结束语

总之,白色污染不仅严重危害各类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还会破坏生态系统。随着它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了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府应加快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推行,鼓励采用绿色包装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白色污染的治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实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们应采取积极态度,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购物随身携带环保塑料袋,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终有一天白色污染将不复存在。

参考文献: [1] 蔡明池.塑料包装材料行业状况分析[J].中国包装,2004,1:35 [2] 杜建雄.刍议中国白色污染及防治对策[J].社科纵横(SOCIAL SCIENCES REVIEW),2013,28(12):50-51 [3]付宜飞,张钦帅.白色污染的危害与现状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112-113 [4]李芳蓉,刘凤霞.绿色化治理白色污染,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甘肃高师学报,2013,18(5):66-70 [5]李芳蓉,童丹.白色污染的危害及其绿色化治理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3,29(3):39-44

下载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概况、问题与设想[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养老保险主要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3)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需求......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之一——“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研究 岚山区高兴镇工农小学语文教研组 形式: 教学案例—问题提出—学术沙龙—策略交流—微格教学—评价反思—总结提升—关注......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王成 刘天辉 马晏骏 孔令禹 武昌理工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23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出现严重不足的......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问题研究大全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与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的许多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国家越来越......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作为占中国相当大地域范围的农村,其环境污染现状更要引起我......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在全球经济趋向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内容及目前发展状况,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而提......

    我国薪酬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薪酬激励机制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薪酬激励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机制能有效地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可持续......

    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我国高校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以2000-2010年发表的在核心期刊与中国知网上的研究论文为参考文献,对其中我国高校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