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

时间:2019-05-13 01: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

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

《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各类需求的人才离不开教师。因此,从事教育的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对人、对社会的一个又一个新的要求。校本培训是一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继续教育模式,为 广大教师打开了方便之门,锻炼了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今天,教育面临很多问题,正处在转型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提供给我们一个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时机,力争提高与发展自己。多年来,我努力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扎实有效地做好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力求服务好广大学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我校逐步形成了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在校本研修中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对一年来校本研修学习的总结。

(一)积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

在校本研修培训中,我校组织了有关“各学科教学基本模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教学理论的学习。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我每次都积极按时参与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理论学习记录,踊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我参与的校本课题“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从2008年12月申报,我们文科数学组积极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活动,对2个班实施了“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实验,实验与研究同步进行,到2009年12月完成,历经一年。按原课题申报的目标要求和研究内容业已完成,到达预定的目标,其研究主要成果是以创新教育理论作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着眼于对中学数学创新思维的教育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操作研究,形成了“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果,并受到了学校领导的普遍好评。

(二)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开展研修工作 我要求自己及组员尽力做到有效备课,有效课堂教学、有效作业设计和批改的研究,进行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段进行听课研讨,教研组在“研”字上下功夫,在自觉主动有效上下功夫,继续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我每次教研活动都有详细的记录。上学期我努力追求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考核要严”、质量要“高”,教学成绩名列同学科第一。

在每周听课之后,我都会向相关学科的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都会选一节本周最难把握的课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取长补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使我受益匪浅。本学期我将与学校其他三位老师一起申报“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

(三)课题形成模式,更新理念

如果说教师是承担课题研究的主体,学生是衡量课题研究的标尺,那么课堂便是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课题研究也只有落实于课堂,才符合教科研的“三个服务”的方向,也才能真正贴近教育,贴近学生,研究成果也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因此我给课题组首先提出“立足课堂搞研究,搞好研究为课堂”的口号,号召全体课题组成员平时就把每堂课当成研究课来上,做到“心中有课题,课课有研究”。构建“自主-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为:引发动机→确定主题→自主探究→归纳成果→拓展应用。

理念一:让学生自主创新并非否定教师的教,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更好更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理念二:让学生自主创新并非是放任自流地学,而是有目的、有意义的学习。

理念三:在教学的重点处、中心处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是提高探究性学习质量的保证。理念四:学生可以在确定的主题下自由选择感性趣的专题。学生选择、阅读文本,并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深度加工、深入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研究专题的过程就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过程中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1)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2)营造浓厚的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氛围。(3)以活动促研究。

(四)研究成效

一年半来,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实验,我们初步感受到自主创新性学习有这么一些特点:

1、关注了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2、关注了学生的生存方式,教会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3、关注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了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4、关注了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

5、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了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

6、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距离。

(五)、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一年半来,我们收益颇多,但困惑也不少。其中主要有:

1、自主创新性学习的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2、如何建立全面评价教师的体系?

3、如何使家校更紧密联系,使家长也参与到自主创新性学习研究的改革浪潮中来。

4、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知识目标”落实之间的矛盾。

一年半的实践研究,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学习、调查、探索、分析、反思„„汗水、收获。虽然本课题的研究即将进行结题,然而需要的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这说明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另一方面也说明摆在我们面前的研究任务更重了,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主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将这数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第二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模式创新是实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原有教学模式和高校现代教学模式的特征作简要比较,讨论了建立现代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在创新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依景激情,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 黑板 ” 教学的辩证统一。同时从教学阶段、教师行为、教学策略和适用范围及其预期效果等角度进行了探讨,从而对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作出积极思考。【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改革;教学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与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一)教学模式的尝试性界定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形成的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国内较为有影响的是张武升《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约化的形式表达出来。另外还有戚建庄、王北生主编《教学艺术新论》中的定义: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套用于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再现和调节教学功能的教育策略体系。它由教育哲学主题、功能目标、结构程序及操作要领等部分构成。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是乔以斯(B.Joyce)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供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因此,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有意识地将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组合起来综合运用,以达到特定教学效果的行为模式。

(二)当代国内外教学模式举隅

从理论流派上看,国际范围内较为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美国学者布卢姆和卡罗尔的掌握教学模式。“掌握学习”教学模式,采取班级教学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提供学生所需要的个别帮助和所需额外的学习时间。对学习目标进行结构性分类,强调掌握学习的循序渐进,以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来实施,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实现现代创新教学的关键。其主要特征是形成性测验对学生开展评估,及时提供反馈和矫正。

2.美国学者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把他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理论和实践运用于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转变教师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有意义学习行为模式的形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是需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只是促进者,只做非指导性应答。

3.前苏联学者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注重构建真诚合作、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顾问、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觉学习。

3.美国学者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教学模式。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ner)提出来的发现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某些材料,去发现应得的结论或规律。以乐观主义的态度相信任何人都是可教之才,认为学生应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发现过程,激励内部动机,注意及时反馈。

4.德国学者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强调从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标准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 1.教育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育改革正由封闭型教育转向为开放型教育,继承型教育转向为创新型教育,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整齐划一的教育转向为个性化教育。在此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强调多元化、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的教育思想成为现代教育之主流。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教学思想的更新是教学模式创新的灵魂。教学模式创新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夸大模式的适应性;要注意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同时,当前终身教育和通才教育思潮蓬勃兴起,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崛起 ,迫切要求新时期的教师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这种汲取新知的能力,才能立足讲坛,培养出大量的创新人才。

2.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学生是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然而,现在的许多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死板,老师讲课方式墨守陈规,老师一直教,学生一直学,不管接受的效果如何。这种以教师“灌输式教学”和学生“接受式学习”为突出特点的我国传统课堂,其教学模式始终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阻碍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真正而有效的措施。国内外教育家都在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适合自己的创新教育模式:即在创新教育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使得学生学习的潜能和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程度激发和全面发展起来。

一个教师,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科研型教师就必须搞科研,苦练内功,掌握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和知识。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依照一成不变的教材,一般化地完成教学任务,而要通过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途径,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处于学科的前沿。

大学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分支 ,在教学改革中,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相一致,是本科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系统化措施。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1.建立课程设计的教学平台

主要是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地软硬件环境。过去,学生课程设计的多数课题为软件设计型 ,在本机上实现算法设计、分析误差、校正 „„,很少有一个实际的系统去测试;受现有实验设备或科研设备的局限,少数硬件课题只能在现有设备上做设计好的实验,很难让学生真正参与、改变它。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课程设计教学中仍无法得到真正地解决。现在随着科技 的发展,大型科技教学设备相继出来,为学生进行反复性、实践性、参与性的课程设计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现在实验室有很便利性的大型实验设备供同学们使用,这就增加了实验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权威性。同时,这种软硬件教学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创立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特征就是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即: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主体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实验教学的资源是开放的。这种开放性的特征是基于实验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人才的个性化和发展目标的多元化等因素。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的机会不是很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其中,这样获得知识的方式更加自由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也会加长,不会出现知识到耳边这边进那边出的情况。学生获得知识及记忆知识过程中会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目的性。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提供了这种探究的、自主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环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选择或提出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仪器等观察现象、分析数据、获得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 比如要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要选择仪器和方法。这一过程就必须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归纳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对安装调试、实验和操作,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可以通过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辩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排除实验故障、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灵感、提高综合素质具有特殊作用。

3.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调整

适合创新教育要求的现代教学模式,应当是整合以往教学模式的优点,弘扬创新精神,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一方面,现代化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自主性学习,教师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自主性、探索性,更能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从“封闭的束缚态”转变为“开放的自由态”,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或者“满屏灌”由于课堂纪律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很受拘束,课堂气氛缺乏活力,学生不能自由大胆地、随时表达自己的不同想法与见解。这样的课堂无疑将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学校实际培养出大量的在教师和家长看来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孩子”和“乖孩子”。

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方面,教师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学生畏惧教师,害怕在教师面前犯错误,很难实现平等和友好。至于培养目标,我国的教育是将学生都当成科学家来培养,层层选拔式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绝大多数学生无疑都成了 “陪读者”、“失败者”或称“牺牲品”。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学校没有受到良好的通识教育,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表现出社会生存技能缺乏和素质能力偏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在社会上立足。但是这并不等于对传统课堂的全盘否定。统课堂也有自己的优势。

4.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善于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 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应该有自己的继承性。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都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有些方面发生了变革,,也并不是对传统的完全否定,而是表现为批判的继承和更高层次的综合等多种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关系与角色扮演及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在借鉴别国经验时,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衡。借鉴国外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一方面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柏”的态度和做法,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分析,确定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生搬硬套,将他国教学经验囫固吞枣地直接应用于我国课堂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三、教学模式创新案例及启示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很多老师采用“小组互动竞争型”教学模式,一个unit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语法要点(grammar focus)老师不再一一讲解,只把重要用法简单介绍一下,之后给15分钟时间准备,分组鼓励学生把所有key words一一串起来,语法要点要运用到其中,组成一个小文章,题材范式不限,只要学生敢于说出来,敢于想象,发散思维,用口语表达出来,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学生用这样方法记忆单词会更深刻,容易些。相比较,老师整堂灌的效果就不太理想,学生只是简单的记忆或者说是超短时记忆,离开了黑板马上就会忘记。“小组互动竞争型”的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

(一)课堂气氛更活跃有趣 虽然在竞争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有压力和紧张感,但这种气氛同样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积极刺激,每个人都想赢得比赛,每个组都在抓紧时间、争分夺秒的思考讨论正确答案,使得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做老师讲课的听众,更像是课堂上的主人,而他们也都很享受这种通过竞争主动学习的方式,这样就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脱离了老师为主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场景,如像学生偶尔在讨论的过程中联想到的笑话和结束后学生之间轻松地聊天,还有惩罚环节学生的表演,都让英语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而这些恰恰也从某种程度上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尴尬紧张情绪。

(二)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很多学生都认为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记住所学单词和语法知识。因为在竞争的过程中,常常会反复出现某个知识点;也因为竞争比赛的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较有压力的情况下记忆知识,会更有效果。据调查报告显示,百分之九十二点三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快速的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而且往往比老师直接教或者是自己独立思考有更深的印象,因而记忆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为竞争是一种激发人胜负欲和表现欲的形式,且实践证明竞争的紧张压力和结果的影响会让学生对英语课堂变得更重视。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他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检验自己,增加信心,是对学习效果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对于因为对输赢的在意和不想因

为自己而影响全组成绩的意识会让他们比一般情况下更积极应对挑战,而且在竞争进行的各个阶段精神都高度集中,哪怕是老师在讲解规则和说明复习内容的时 候也不例外。所以整节课都能感受到学生们非常强烈的学习欲望和积极学习的态度。

四、结束语

创新教育背景下需要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现代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够获取课内外的知识,还可以获得高度求知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学会分析批判地学习,学会发现问题、捕捉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师生努力,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不断丰富、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那么我们所期待的培养具有“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有应变能力,富于创新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也为以后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更多经典素材。

参考文献:

[1] 韦宝平.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 [J].江苏高教,2003,(4): 85125.[3] 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6): 38-4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 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 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9] 王义堂,田保军.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10] 杨启亮.方法: 课程改革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J].教学探索,2003(1).[11 ] 李岚清副总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4):123.[12 ] 张一云,曾远文,林理彬.开设“学术研究”课的认识与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38240.[13 ] 王凤仙.谈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14]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5] [美]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总结报告六篇

【篇一】

摘要: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实施经常存在不适度、非典型、缺关联、少探究和主体错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效课堂的有效生成。本文根据笔者《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以立体几何章节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案例,阐述递进式问题设计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效果,同时对递进式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和实施策略等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

关键词:问题、递进、探究、数学、高效、教学

正文

一、问题提出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如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启迪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是当前高效课堂教学中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一线教师已作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问题的数量和问题的思维量过多或过少,导致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空间与时间不足或流于形式,直接影响思维的有效生成;问题选择非核心问题或典型问题,看似“卓有成效”,实则“剑走偏锋”,难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问题间相互独立或缺乏联系,学生解决完一个问题后,又得再重新熟悉另一个问题,忽冷忽热未能趁热打铁,而且难以由点及面,拓展思维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许多问题是封闭式问题,而非开放式或探究性问题,导致学生思维被束缚,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过强,学生的操作、探究、猜测、实验、论证、交流等过程明显不足,导致伪探究、假生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概括并形成“递进问题为关键、探究活动为核心、思维生成为目标”三位一体的高效教学模式,设计逐层递进问题,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反思,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让学生实现自身知识的重组、建构和生成,促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本文以笔者在立体几何章节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案例,详细阐述递进式问题设计与实施策略方法、理论剖析和

“递进问题为核心、探究活动为核心、思维生成为目标”三位一体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注意事项与要求。

课堂探究:如图,在正方体AC′中,点P是线段A′C′上的一点。

问题1:过点P是否存在直线L与直线BD垂直?若存在,请指出L的位置并加以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生1:老师,我找到过点P的直线A′C′就能满足,因此存在直线L⊥BD。

生2:老师,我找到直线CP⊥BD,所以直线CP也满足条件。

生3:我过P作PP′⊥平面ABCD于P′,也能找到直线PP′⊥BD;

生4:这样的直线有很多,我发现只要在平面A′ACC′内过P的所有直线都满足题意,因为BD

⊥平面A′ACC′。

师总结:经过刚才大家的积极探究,基本上已将问题分析得很透彻了,展示几何画板直观演示,由于BD

⊥平面A′ACC′,故在平面A′A

C

C′内过点P的所有直线均与直线BD垂直。接下来,请大家继续探究问题2。

问题2:那么过P是否存在直线L同时与直线BD和直线B′C垂直?

生5:如生4所说的BD

⊥平面A′ACC′,又B′C⊥平面AB

C′D′,且面ABC′D′∩面A′ACC′=

AC′,因此只须在平面A′AC

C′内过点P作直线L∥

A′C′即可,这样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

生6:我发现直线B′C∥

A′D,因为直线

A

C′⊥平面A′BD,所以直线AC′⊥BD,又直线AC′⊥

直线

B′C,所以我只要过点P作直线L//AC′即可。

生7:生5的方法不错,但我较难想到。我觉得还是生6的方法较好,能自然地想到,也能较易找出直线。

师总结:其实生5与生6的方法是殊途同归,须把两条直线平移在同一平面A′BD内,过一点P作一条直线和此平面垂直即可。请再继续作深入探究。

问题3:过点P能找到一条直线L⊥平面

A′BD,那么过点P能否找到一个平面⊥平面

A′BD呢?

生8:我知道,根据面⊥面的判定定理,只要过L的所有平面均会垂直平面A′BD,我觉得这样的平面肯定存在,但我确定不了在哪里。

生9:因为过点P的直线L∥AC′,而AC′⊥平面A′BD,因此平面A′ACC′就会垂直平面A′BD。

生10:老师,我觉得,过L的平面有无数多个,均会与平面A′BD垂直,而不止平面A′ACC′一个,因此这样的平面存在,但确定不下来。

师:不错,这样的平面确定不下来。我们若再增加一个条件,能否确定吗?

问题4:让过点P的平面丄平面ABCD,那么平面能确定下来吗?

生11:过点P作P′P⊥平面ABCD,垂足为P′,那么只要过P′P的平面就会垂直平面ABCD,但同时满足条件的平面⊥平面A′BD且平面⊥平面ABCD,平面在哪里呢?

生12:我觉得这个平面就是平面A′ACC′

因为过点P的直线L∥直线AC′,而AC′平面A′ACC′,直线PP′∩直线L=P,所以我觉得平面A′ACC′就满足该两个条件。

师:同学们的理解很深刻、分析也很透彻,若把条件再改成:

问题5:过点P的平面α,同时满足平面⊥平面A′BD且平面与平面ABCD成45o角,那么这个平面还能确定下来吗?

生13:老师,我们是不是要先找到过点P且与平面ABCD成45o的平面,我在必修2课本74页第7题中分析出,平面ABC′D′、平面B′CDA′、平面A′BCD等均与平面ABCD成45o。

生14:老师,过直线A′C的平面AB

C′D′就满足条件。

师总结:经过同学们的充分讨论,可以得出结论:这样的平面是存在的,并且是唯一的。以后遇上类似问题,可以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利用相关知识与方法逐层分析并深入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三、案例评析

本教学片断中笔者以逐层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由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比较好的体现了“问题设计为关键、探究活动为核心、思维生成为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教学特征或亮点:

体现了问题的典型性:立体几何的教材处理的基本理念是以长方体为基本模型,研究空间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本教学片断中的问题设计以正方体为模型,图形不变而问题在变,而且五个小问题也是紧紧围绕垂直关系逐层展开,既把握了重点,也突显了典型性。

体现了问题的关联性:精心设计的五个小问题,由简趋繁,逐步深入。先由直线L只与直线BD垂直,再深入为既与BD垂直又与B′C垂直,再将两直线BD和B′C整合为平面,最后将直线L拓展为平面。既研究了线与线垂直,也研究了线与面垂直,还研究了面与面垂直,步步为营,难点分解,以点及面,立体建构,充分体现了问题间的关联性。

体现了问题的探究性:问题设计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问题解决是学生探究学习的目标,五个小问题均采用“……是否存在……?若存在,……。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的形式呈现,有还是没有?有一个还是有多个?在哪里,能否找到或作出?等,均是引导学生探究的目标与方向。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学生探究的效果提高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落实了探究活动的学生主体性:在本教学片断中,教师以问题为主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进行展示交流和逻辑推理验证,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点拔与总结,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体现了思维的生成性与多样性:在本教学片断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发散,自主生成,从交流反馈的结果分析,基于不同的学力水平和思维方法,不同学生呈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与方法,达成了互相交流、相互启发的作用,进一步拓展思维、发散思维,完善知能体系。

四、理论分析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感悟数学的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倡阅读自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教学片断采用递进式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展示、交流并自主建构新知,既落实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体现了以学定教、关注“四基”、“四能”培养的教学价值。

维果茨基在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指出的:“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如若超越了可能达到的水平,学生就因不理解而陷入被动,即过犹不及。总之,只有在最近发展区进行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本教学片断中采用递进式问题设计,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初始问题为起点,通过改变条件或增删条件,对问题进行逐层强化或转化,从易到难,形成一个使思维逐步走向深入的问题链,同时关注问题间的联系与差异,使学生必得“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

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生成,真实经历“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实”的成功体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建构性,倡导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而且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本教学片断采用递进式问题设计,落实了问题设计为关键、探究活动为核心、思维生成为目标,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已有的知识结构与观念认识,通过展示交流与讨论,不断优化、顺应、重组、内化认识结构、完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

五、实施策略

“递进问题为关键、探究活动为核心、思维生成为目标”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递进式问题设计明显提高问题间的结构化与关联度,明确了探究活动的目标与方向,激发并丰富了思维生成,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能真正在达成高效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问题设计应具备典型性、适度性、关联性、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在选取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重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或典型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对问题进行递进式设计,追求由点及面、立体建构。一般一节课可有一至两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至少三个小问题,各个小问题间逐步递进,层层深入,但总数不超过10个小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

2.探究活动过程应切实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先将有关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探索,形成自已的初步判断与认识,再与小组内的其它同学交流自已的看法与结论,对自已的结果进行初审,之后再进行全班的展示交流,而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分析学生思维的得失与优劣,及时对学生反馈结果进行激励性、发展性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与纠正,对不同学生提出的不同的结果进行综合评判,概括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联系与结果。

3.教学目标应关注思维生成的多样性:鼓励学生放手探究、大胆猜测、实验验证、思辨论证,不拘泥于旧有认识,不断开拓思维、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积极交流展示探究成果,从正确中获取成功体验,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在教学中,教师引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示,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合理的想法,也应该让学生自己讨论,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这远比教师直接说教有效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与升华。

六、结束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问题”,是好课的关键。只有努力创设高质量的递进式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展示、交流才有了明确的方向和主线,教师的主导才有鲜活的素材、过程和着力点,才能真正实现激活思维、达成高效课堂。

【篇二】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中数学教育面临高考的压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数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过程。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的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

【关键词】高中数学

培养

数学

思维能力

策略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以题海战术的方式来开展高中数学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突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发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方式,教师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通过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求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高中数学教育在高中教学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是在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这样,学生不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还可以缓解高分低能的局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伴随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人才。通过现代化数学教育,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所改变,思维更加活跃,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生活难题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创造力居于首位,学生具备了创造力,不仅能够学以致用,还能够自主研究新事物。在步入社会工作中,学生优秀的创造力,可以促进学生工作的进步,培养学生独立完场工作的能力,间接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良师益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言堂”的现象,枯燥乏味的课堂活动,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渐失。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均值不等式》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问题,“马上过年了,商场正在举行促销活动,需要选出优秀的打折方案;一是先打8.5折,再打9折,二是先打9折,再打8.5折,三是先打9折,再打9折。”,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运用相关的数学思维来帮助商场选出最佳的促销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合理运用探究合作实践教学方式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合作实践属于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评价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教师将全班学生合理分成若干小组,布置相关的数学问题或者学习任务,引导各个学习小组对问题展开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通过师生有效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生任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运用探究合作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到深、层层推进,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以及解决数学问题。学生在自主探究问题时,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分组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得以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使得学生学以致用,并且还可以延伸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升学生发现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给学生布置相关学习目标,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交流,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并且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验证所得到的问题答案,丰富自身的数学知识。

3.强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通过强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新课改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中学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分析、自我调整、自我总结。在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分析,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而自我总结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学生遇到同样的数学问题时,可以进行高效的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适应新课改发展的要求,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篇三】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合发展成为新时期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来说,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要想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就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构建“互联网+”全新教学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综合效果.【关键词】“互联网+”;中学数学;教学探索

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用互联网平台,把各个行业和互联网融合.“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学校也在精心打造数字智慧校园,为教师提供更好的信息化教室,比如,seewo一体机,多功能多元化的智慧教室.《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条件设备齐全的情况下,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使我们的备课、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得到有效的、全面的转变.一、利用“互联网+教育”实现个性化教学自主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备课比较单一,在知识资料的收集上有局限,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平台的网络资源,完成所有的教学准备工作,如教学助手提供的优质精品资源,应用信息化教学设计模板,多样式的导学案,建立自己的备课方式,在教学助手,上传自己的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作业等,我们可以将自己整理的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这样资源得以补给,长期积累下去,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个人资源库.但是在资源共享的平台下,我们下载的资源课件不适合我们的教学风格,也不适合本班的学生的情况.在资源的利用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特点,回归教学的本真,特别是数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修改,要结合传统教学,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在备课中,除了教师备自己的资源,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就是备学生,备学生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更便捷地让学生获取知识,课改也提倡,减轻学生的负担,无论是个人备课,还是集体备课,要有针对性、时效性、目的性.新型的教育,在互联网教育信息的平台下,如何备学生?

首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上差异很大,掌握程度不同,要做到因材施教,确实要下功夫,我们不可能一一备学生,但是在教育云平台的帮助下,教师所在的用户里,有学生的信息,我们可以把学生分类,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学案,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把导学案发到学生的用户里,学生登录自己的云校家,打开导学案,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完成后,提交上传,平台对客观题目可以批阅,教师后台就可以看到学生的作业及答题情况,随时随地打开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反馈,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的数学趣味化.二、利用“互联网+微课”优化资源共享

(一)优化整合资源

在利用“互联网+微课”助力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直接接受.所以,教师在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设计时,需要重视对可视化资源的有效应用,只有对目前的教学呈现技术进行合理应用,通过多种呈现方式,对学生各种感官进行有效刺激,以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展现,通过两个三角形的叠加,可以直接看出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现,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二)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想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并不是每个视频都需要自己动手制作.因为强大的数据库与资源,可以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并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对相应优质的教学视频进行搜索,并将其应用于教学的导入、讲解、复习环节,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练习与小结过程中,如果课上时间允许,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提问,以对相应问题进行掌握.如果课堂没有足够时间,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自主开展练习,以对数学知识进行巩固.因为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通过微课更加科学、合理地对数学知识进行掌握与内化,并且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三、利用“互联网+”优化数学错题教学

“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诸如学生学习诊断系统、错题微课、师生网络交流空间、数学教学软件等互联网技术进入数学教学领域.在技术改革教育的浪潮中,初中数学错题教学在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分析、延伸拓展等环节有很大变革.“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错题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四、结语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初中数学教师在制订全新数学教学改革方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角度构建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能在课堂中与教师、与其他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深刻学习体验,在培养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基础上,使初中数学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系统优化.【篇四】

【摘要】为了提高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效果,本文对中学层面的数学建模活动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种可操作的数学建模活动策略.实践表明,这些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关键词】数学建模;翻转课堂;组织策略

大学的数学建模活动在全国已经开展多年,这些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促进了本科或专科数学教学的教学改革.在这些活动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影响力最大的赛事,它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主办.在福建省,目前该竞赛是省教育厅评测各高校的内涵建设的指标之一.如何借鉴数学建模在大学成功开展的经验,服务于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最终推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值得广大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目前,数学建模活动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本文将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结合作者在日常教学中积累的经验,提出若干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策略.一、开展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困难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才,更是为了培养善于运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各行各业实际问题的管理人才、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而且国家对后者的需求量显然远远大于前者,而数学建模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训练手段.中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中学的数学建模活动,有必要借鉴数学建模在大学开展的成功经验,以开展更多的数学建模活动.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现行的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升学压力巨大.虽然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再次强调了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目前中学的数学建模教学仍然存在不少缺陷.在中学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一)难以提炼数学问题

部分中学数学教师比较习惯于传统的、已知和结论都用简洁的数学符号书写的数学题目,而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难以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形成数学问题.这种能力缺失将极大限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在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多数问题都需要自己提炼.经常参加数学建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二)数学知识面狭窄

受考试内容的影响,部分中学数学教师擅长处理与高考试题题型相关的题型,而对其他数学分支的内容和成果了解不多.在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这种局限性就让他们难以辨认出问题的本质,不能采用恰当的数学方式加以解决.(三)应用现代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传统的数学解题往往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演算的,而现实的问题常常是通过大量试错来找到解决方案的.因此,借助电脑技术对问题进行建模和仿真,就显得尤其必要,而目前的教材对这方面的训练略显不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建模素养,彻底改变中学师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解题,轻建模;重结果,轻表达的缺陷,寻找合适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二、中学数学建模活动的组织策略

中学的数学建模活动能否取得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教育管理部门是否能够适当修改教学评价方法,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设计出一些不脱离现实的数学教育背景的活动.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拟通过以下渠道开展中学的数学建模活动:

(一)采用翻转课堂进行教材内的数学建模活动

翻转课堂将“课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做作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回家看视频讲解,课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业”.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使得这种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它使得数学教师可以将线上视频教学平台和线下智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给传统的数学课堂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依托各种数学建模公开课平台,或者自建数学建模案例教学库,教师在课下组织学生自学与数学建模有关的知识;在课上组织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小组讨论与汇报.这种活动将自建的网络课程(线上)和创新课堂教学(线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打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重构课堂教学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如图所示).(二)开设与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有关的讲座

邀请大学教师和中学骨干教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扩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实际的操作中,近些年我们邀请外校专家所进行的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计算机编程能力和数学软件的使用;

⦿如何从互联网和数据库获取资料;

⦿如何撰写科技论文;

⦿数学建模案例介绍.(三)组织中学数学建模竞赛

正是因为各级政府部门对全国性的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视,大学的数学建模活动才得以普遍开展,最终促进了各类数学课程的改革.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我们拟在中学组织数学建模竞赛.中学的数学建模竞赛,参赛者以团队形式参赛,每队3人,年级不限.竞赛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对原始问题进行了大幅度简化,确保高中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后,了解问题的背景.由竞赛组织方统一提供机房,竞赛时间一般为1天.竞赛期间参赛队员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包括在网上)讨论题目.为保证竞赛的公平性,队员只能通过阅读命题者提供的各种图书资料获取与该题目有关的信息,不允许登录互联网,或者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与队伍之外的人员联系.参赛者应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包括模型的假设、建立和求解、计算方法的设计和计算机的实现、结果的分析和检验、模型的改进等方面的论文(即答卷).竞赛评奖以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为主要标准.四、小结

本文针对中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论述,结合笔者近些年在中学的实践,提出了若干条数学建模活动的教学策略.借助互联网、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借此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表明,这些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篇五】

摘要翻转课堂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中学数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翻转课堂的构建意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本文从现实出发,首先对翻转课堂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分析翻转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应用

数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中学生未来学习影响深远,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能力非常重要。翻转课堂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基于素质教育思想下的全新教学模式,作为数学教师,应积极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形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一、翻转课堂概述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也称为反转、颠倒课堂,最初起源于美国的林地公园高中,由两位化学教师针对缺课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而提出,利用视频录制软件将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缺课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新知识,而且其他学生也可以分享网络教学视频,是一种颠倒传统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与内化过程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包含五个元素,即教师、学生、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内容。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信息技术为资源载体,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出学习环境,师生双方共同构建的互动型学习过程。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首先重建教学流程。以往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而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课程内容来达到知识的传递,转变教师讲授过程,强化学生知识的消化,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不足,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知识内化,形成了课下学习课上作业的教学模式。其次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构建问题为核心的学习环境,形成相互协作的学习氛围,满足了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需求,最大化挖掘学生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最后创新教学资源和环境。微课、微视频是对翻转课堂的创新,同时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载体,学生在观看微视频时着重思考,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此外改变了师生角色,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及课堂管理者转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探索的学习者,师生双向交流机制建成。

二、翻转课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视频设计是保证翻转课堂应用质量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教学重难点内容,把握好教学目标,设想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精准把握教学进度,设计出和课堂教学环环相扣的问题。例如在教学《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新课时,学生通过课下观看教学视频,加强学生知识内化和记忆,教学设计中提出以下相关问题,如根据以往学习的幂的运算法则可知,如果将指数范围由正指数扩展到全体整数,那么幂运算法则是否还适用?翻转课堂中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发现学习中的重难点,最后在视频辅助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因此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环节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因此要整合教学资源,体现出翻转课堂的重难点和要点内容。

(二)自主学习环节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的核心环节,教师提前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学生通过课下观看,课上认真完成作业活动,成功解决问题,实现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新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角是由一个端点所引出的两条射线这一概念,插入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关于角的情景,如荡秋千活动,两摆臂与秋千之间的摆动是角概念的延伸,学生自主探究想象一直将两摆臂延伸,最终是否会交叉形成角的顶点,当发现这一结果时会产生积极思考,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课堂内化环节

翻转课堂时间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课堂上以问题为核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方便教师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根据教学视频和问题将学生划分为讨论小组,组内成员可通过对话、讨论等方式探究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新课时,首先让小组总结和归纳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根据学习情况设置一元一次方程专题,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适应了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必须掌握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自主学习和课堂内化等环节出发,要求学生在课下认真观看课程视频,不懂的问题在翻转课堂中与学生、老师协作解决,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篇六】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差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成绩,必须从中等生入手。中等生培养是有效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成绩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中等生培养;农村中学数学

处于城乡交界的农村中学,面对着私立中学盛行,经过私立的层层选拔后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源素质很不好,面对着这样的生源优生培养很难进行,作为农村中学数学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我们只能着手于中等生培养,但中等生的培养并非易事,时间较长精力较多。那么如何进行中等生的培养呢?

1.耐心观察是中等生培养的前提

由于中等生与差生边界模糊,容易分化的特点。在中等生身上同样拥有优秀生的能力,甚至在某些地方会有超常的能力,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些时候,某些条件处于中等水平甚至处于学困的状态,只有耐心观察找出原因寻找出问题根本的所在,并帮他们挖掘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中等生的培养要先了解班级中真正有数学学习潜力的学生,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课后与同学的交谈,从学生的一举一动去观察去了解,从而能掌握到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能力,采用适合他们自己有效的方法才能把中等生培养成优生。如:我们班的一名男生,他在课堂上很安静眼睛总是发直的,作业几乎一团糟,其他科任老师一致认为,那男孩是个学困生,上课都没有什么反映,有一天一位学生拿了张那个学生的漫画给我看,我呆住了,那画很美很生动,富有很强空间想象力。我突然告诉自己:这孩子不简单,他画能画得这么好只要善于引导数学不会差。可这孩子由于父母离异长期养成对学习无所谓的态度,强制要求他认真对待数学会适得其反,只能耐心观察等待。经过半学期的观察直到学习《相交线与平行线》时发现这个男孩对图形特敏感很喜欢解几何题,其他同学都不会的问题他会,被同学称为“几何疯子”,发现他很享受同学对他的这个称呼。我对他说:“你要是在代数方面多用点功夫,你会更棒的。”他却说:“没事只要几何会成绩不会差。”我笑了笑,啥也不说由着他,直到期末考他跟同学打赌:“这次考试几何题目我的一定都对!”那张卷子几何部分很多计算题,结果他都错了,我发现他心情不好。我在他Q上留言:代数要不会认真学,计算题要不要补?过了几天他回Q:要,从那以后他开始对代数用心了,不会的经常主动问我,渐渐的成绩由差生转化为中等生最后进入优生行列。耐心观察是中等生培养的前提。

2.兴趣是激发中等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能让中等学生对数学感兴趣,那中等生的培养就会事半功倍。中等生本来就相对差生比较自觉,但相对优生他们缺乏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只有激起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喜欢老师。俗话说学生是看老师在读书的这话说得很真切,同样一个班级为什么有些科目学生成绩很好有些科目却成绩很烂主要是喜欢两个字在作祟,只要学生喜欢老师他们就会主动认真去学好这门功课,所以老师必须要学会收买学生的心、而如今一根笔一本笔记本或一句简单的表扬收买不了中学生的心,只有跟学生交心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心,才会让学生真正喜欢我们,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要跟学生交心老师要放下架子课后跟学生交朋友多与他们谈心时刻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生不如意要主动帮他们开解。其次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化,语言讲解幽默外,还必须采用课堂竞争策略,因为竞争能激起学生的斗志,只有让学生之间存在竞争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竞争随时存在,我从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情况,学生练习的速度和效率,学生的作业效果及解题的规范等方面进行竞争激起了学生学习中学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超越自己。

3.微课应用,有利于中等生的培养

在网络信息的时代,农村孩子人人都有手机,如何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手机进行适当的学习?微课学习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微课短小精悍,一个微课只需要十分钟左右,里面有时会辅予优美的音乐或有趣的动画,学生观看时不易出现视觉,听觉疲劳,有利于调动农村中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微课内涵深厚博大,里面集中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重难点,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可暂停,可重学,甚至可跳着学,这样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课外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自主学习,提高他们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针对学生在观看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增加了课堂容量,有利于中等生的培养。

4.动手操作探索可以帮助中等生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中等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究竟是他们自身原因还是他们学习的方法有问题,为此帮助中等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数学方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摒弃照本宣科把定理的发现,问题的解决转化为让学生自己寻找并大胆进行猜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我提出问题问(1)若已知一个角或一条边的值;(2)若已知两个角或两条边的值每个学生所画的三角形会形状大小一样吗?(3)如果要使每个同学所画的三角形形状大小一样至少要什么样的条件?采用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探讨以上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到猜想成功的喜悦、并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记忆深刻,从而达到培养中等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改变利用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点技巧、从而逐步形成由学会到会学过程,真正提高中等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之中等生的培养是提高农村中学数学成绩的关键,是为优生的培养奠定有效的基础。仅供参考

第四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职业技能的培养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已经成为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必须改革原有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新模式。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养老护理人才规格需求,不断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和创新。文章主要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和创新内容、实施成效进行了研究探讨,希望借此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创新。

【关键词】高职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04-02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背景

2012年6月至今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启动“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通过大量调研、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规格。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养老护理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加快专业建设步伐,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依据行业人才需求和职业标准,在巩固示范院校专业建设成果基础上,开发新的专业标准,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意义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指导思想,即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集知识、技能和态度于一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养老护理人才能力素质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可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组织教学的能力,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教师明确“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角色发生变化,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启发、引导、促进作用。

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合作学习,实现由“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使学生适合企业需求,具有养老护理一线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老年服务与管理主要对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师资队伍和成绩评定体系等方面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以满足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需要。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创新的核心。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对养老机构护理与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素质进行职业能力目标分析,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相结合,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有机整合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研究开发核心课程的学习领域,并形成课程体系(见表1)。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通过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适应性均得以提升。

(二)创新专业标准、课程内容、课程结构

原有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理论课比重过大。在新的专业标准和教学模式中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内容紧扣国家养老护理员资格考试要求,体现实用性、综合性。从养老护理职业工作过程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专业核心课程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为原则,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知识点,学生通过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完成工作过程等来学习相关知识,达到学做相融。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一体化教学方法是由传统的教学方法向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转变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教学中可以通过老年护理情景模拟、护理技术实练实操,在学中做、在做中练,逐渐积累以来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教师优选教学项目,精心设计实施教学方案

教师是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关键,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条件,优选教学项目,在开课前精心准备、设计教学方案(包括课程整体设计方案、课程单元设计方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考核改革方案等)并实施。

(五)改造实践教学平台,创新一体化教学场所

围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能力培养核心,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扩建改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与途径,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将理论课程向多功能一体化教室、一体化实训室和一体化实训基地转换,设计真实养护工作环境,布置真实养护工作任务,创建一个手脑并用的学习情境。在实践教学中将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与岗位能力素质培养相结合(表现为将学历文凭和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能力素质与岗位能力素质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社会服务能力。

(六)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基础和重要保证。为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学院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素质高、职业技术过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专兼结合教师团队。

学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招聘具有医护一线工作经历的专业人才做老年护理专职教师来加强师资力量;通过安排教师到养老机构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等方式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七)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资源。我们组织专业资深教师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编写。目前许多高职教材缺乏高职专业特色与要求,缺少规划、内容陈旧、或基础理论分量过重、不具备实用性,对高职人才培养不利。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就是在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将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知识总量不变”条件下,改变“知识的排序方式”,遵循能力递进的原则,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结构优化、内容序化和知识细化”,对知识结构和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有效裁剪和深度挖掘[1]。

(八)创新“学做训考”考核方式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加大课程考核改革的力度,创新一体化教学考核方案,增强实践技能考核的比例,减少纯理论性考核的比重,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一体化教学方法要将“教学做”、“演练检”、“讲训考”融为一体,具体地说“教演讲”要与“学做、练训”联结起来,教中学,演中练、讲中训;同时“教演讲”、“学做、练训”要与“检考”结合起来[2]。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即能满足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积极互动,参与度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高。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专业本领过硬,是符合社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和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宋苗苗,杨坤平.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与实践.福建电脑[J].2011(7):197.[2]张小红.英语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学理论[J].2013(11):261-262.

第五篇: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实现文体项目的教学的改革也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高中体育的教学来说,就要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下实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开创出新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模式,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其中集中的分析和探讨了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问题。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创新 模式 分析 对策

体育教育和教学的一个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当然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开展教学创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当前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高中体育教学的创新,也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以强健的体魄、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走向社会,走向未来,这是是体育教育应该承担起的责任。那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就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实现有针对性的改革和创新,创造有利于学生综合发展的外在环境,以及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当前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对于当前高中体育的教学和管理来说,要想实现更加有效的创新,那么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当前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只有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的创新才会有的放矢,进而取得实际的效果。具体来说,当前体育教学中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1、没有协调好课程学习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正是开发智力,接受新鲜知识的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发育的重要时期,如何处理好业余体育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学生忽视了业余的体育训练,以为是耽误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训练的时间很少,这样一来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就被挤压。

2、高中体育训练的项目布局需要优化。体育教学项目是教学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和优化教学项目尤为重要,而对于青少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来说,虽然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在训练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甚至在一些体育项目的设置上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其整体的效益仍然较为落后,其中,一些体育教学训练的项目各地比较雷同,样式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开发的训练项目相对简单,而且也较少,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有所不足。

3、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没有很好的重视。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加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青少年的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体育训练的精神还没有进行很好的开发,体育训练和身心健康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没有联系起来,这是当前青少年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以往教师的体育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了项目的教学,而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重视起来,从而实现有效的改进。

二、加强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分析和探讨 对于当前高中体育的教学和创新来说,需要我们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同时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探究和摸索,从而实现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体育教学的创新要从教学工作者自身做起,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对此,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精气神面对学生,引导学生真正的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中,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学生一种正面的引导,在潜默移化中感染学生,从而让他们富于激情和向上奋斗的心态。所以,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以灿烂的微笑和健康的教育理念面向学生,进而实现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前提和良好的保障。

2、以双向式的互动教学模式来引导和教育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它就是一个参与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深入观察和分析,善于发现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进而有效的引导。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有些同学表现的很踊跃,而有的同学表现的则相反,他们一般对体育运动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出现厌倦的情绪,感到无聊和倦怠。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问题的体现,它表明着这些学生生活态度上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作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细心的去观察和发现,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一定要多加重视。首先以一种亲切平和的姿态和他们进行沟通,进而有效的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团队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挑选他们出来作为积极的引导者,与此同时对于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予以积极的鼓励和表扬。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感受到团队活动的快乐,人与人交往中的快乐,进而祛除阴暗倦怠的心理,变的阳光自信起来。

3、做好体育教学项目的优化和选择。我们知道,体育教学项目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注重对教学项目的优化和选择。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一定要选取积极向上,有利于相互协作的活动项目。只有在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重要性,懂得互相支持和互相关怀,这对于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关键的作用。例如,我们举行篮球比赛,他就在很大的程度上要求队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如果孤军混战的话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和胜利,而我们通过这些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引导和暗示,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自私、自闭心理的出现,树立阳光的心态和关怀协作的意识。总之,重视体育教学制度的创新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符合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在训练中得到乐趣,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于业余体育训练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所以一定要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加强创新,而不是训练科目的简单重复,这样只会让学生感到业余体育训练的枯燥,变得没有激情,甚至是不愿意参加。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要使学生有一个相对好的心理卫生环境,同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理念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而这中间家庭就是一个重要的成长环境。一般来说,家庭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行,所以我们实现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就要积极的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素,积极实现它们之间的结合。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家访或者是电话沟通,保持和家长的交流和联系,与此同时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使家长能给孩子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样一来就会营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的体育教学也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加强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积极的探索,在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中开展人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追求勇敢的意识。进而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心理状态得到很好的调整,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中超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 2009,(4).[2] 沈国兰 关于加强高中体育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探讨[J].教学园地,2009,(8).[3] 沈春泽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的研究[J].学科教育,2008.(4).[4] 张勇 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教育艺术,2010,(11).[5] 周川海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的对策和建议[J] 文体资讯,2009,(6).

下载《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总结报告(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中职语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块,但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职语文教学个性愈来愈鲜明,优势愈来愈趋于明显,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综合......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中学数学教案】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案例概述: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上课,因此也应该每天都去思考如何更为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为......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研究 ————《椭圆的标准方程》 一、案例概述: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上课,因此也应该每天都去思考如何更为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为此我和同行们以......

    浅析创新教学模式

    浅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西莲花小学 李战辉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着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单向度地进行,从整体性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尚处在起......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 【摘要】有效教学,指课堂学习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方法技能的行为或策略。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主动求学并自主建构是其行为......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新授课是教学全过程中最重要的课型,是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知识的关键。马列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摘选 单位:南昌大学附中课题组负责人:黄伟民执笔:程晓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江西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在2008年......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吴维军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1) [摘要]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注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