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时间:2019-05-13 01:3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篇: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

评选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术人才,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黔党发“2012”31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2”14号)精神,落实《贵州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黔教社发“2012”47号)相关工作任务,修订《贵州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黔教社发“2006”295号)形成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以下简称‚学术人才‛),包括《贵州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年)》‚学术队伍‘323’建设工程‛中‚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创新人才‛(以下分别简称‚黔灵学者‛、‚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创新人才‛),由省教育厅按程序组织评选、确认、公布。

第三条 评选‚学术人才‛,以教学科研实际表现和政治 表现为依据,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原则,面向我省高校教学科研一线择优遴选。

第二章 评选条件

第四条 ‚学术人才‛人选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敬业奉献精神,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作风正派。

第五条 ‚黔灵学者‛人选应具有高超的学术水平,能准确把握本学科和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构想,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应具有作为学术领军人物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基础性、原创性的重大理论与应用性、创新型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关键领域攻关,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能够依托学校及其研究机构搭建高端科研平台,争取高端科研项目,有效协同整合相关资源,引领本学科本领域学术梯队建设,培育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第六条 ‚黔灵学者‛人选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系统讲授过2门以上(含2门)哲学社会科学主干课程,教学效果好。应具有正高职称,曾经入选‚学术带头人‛,在申报当年年龄不超过58周岁,身体健康,能承担5年以上的教学科研任务。是省级以上重点学科负责人或者‚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1项以上(含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省部级 重大招标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论文10篇以上(含10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5篇以上(含5篇);出版第一署名专著(不包括教材、编著、主编的论文集等)1部以上;有一份以上(含一份)研究咨询报告获地厅级以上党政、部门、国企或上市企业采用;获得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次以上(含5次)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并取得良好反响;本人标志性成果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第七条 ‚学术带头人‛人选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大影响,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已讲授过2门以上(含2门)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好,在教书育人方面有较突出表现,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是学校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在申报当年年龄不超过55周岁。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1项以上(含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论文10篇以上(含10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4篇以上(含4篇);出版第一署名著作1部以上;有一份以上(含一份)研究咨询报告获厅局级以上党政、部门、国企或上市企业采用或进入相应层级的成果展示平台;3次以上(含3次)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或提交论文,引起一定反响;获得过教学或科研奖励。

第八条 ‚青年学术创新人才‛人选在学术上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较大的发展潜力,对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有创新性构想,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已讲授过1门以上(含1门)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在教书育人方面有较好表现。申报者应具有中级职称,在申报当年年龄不超过 40周岁。近五年,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2项以上(含2项)厅局级(不含校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论文6篇以上(含6篇),其中CSSCI收录论文3篇以上(含3篇);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参与者出版著作1部(含1部)以上;有一份以上(含一份)第一署名成果被采用或进入有关成果展示平台(不包括本校);1次以上(含1次)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交流发言或提交论文,获得认可。

第三章 评选程序

第九条 ‚学术人才‛评选采取定期申报、集中评审的办法进行,原则上三类学术称号每三年滚动评选一次。

第十条 申报采取本人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经本人自愿申报,所在院、系、部等签署意见,职能部门审核,学校学术委员会组织评审,确定推荐人选上报省教育厅。学校对申报材料进行政治审查和学术审查,并确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后上报。申报以学校为单位集中进行,不受理个人申报。

第十一条 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学校推荐的人选进行评审,提出拟入选名单,公示并经省教育厅审定后公布确认,颁发荣誉证书,‚黔灵学者‛还将签订省教育厅、学校、本人三方目标责任书。

第四章 管理与培养

第十二条 ‚学术人才‛实行任期制,每次入选任期5年,并实施动态管理,管理期限5年。管理期满,其‚黔灵学者‛、‚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创新人才‛称号及相应待遇自 动取消。‚黔灵学者‛在管理期内年届退休的,本人要自觉延期工作,学校要主动延聘,保证完成5年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管理期满的人员,符合条件者可重新参与下一届评选。

第十三条 ‚学术人才‛要扎实工作,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要开拓创新,瞄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研究,多出高水平成果,起到应有的示范带头作用。

第十四条 对于入选的‚学术人才‛,采取省校结合方式给予培养和支持,省教育厅将对入选者在学习培训、教材编写、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培养单位(即申报单位)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对入选者提供包括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交流等机会并给予较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十五条 省教育厅对入选的‚黔灵学者‛在5年培养管理周期内,根据本人及所带团队科研开展情况,通过科研项目等形式每年给予3-5万元经费支持。学校配套科研支持经费要不低于1:1。‚黔灵学者‛要做好5年科研规划,带领团队认真实施,力争在5年内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开创一块学术高地、带出一支创新团队。对入选的‚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创新人才‛,省教育厅给予一次性教学科研奖励。‚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创新人才‛以校为主培养,申报学校要制定培养方案,细化培养措施,落实培养任务。

第十六条 要着力加强‚学术人才‛的考核管理,培养单位应定期检查培养支持情况。‚学术人才‛每年向学校学术委员会书面汇报一年来教学科研情况。‚黔灵学者‛要对照科研规划及实施进展情况,每年底填报《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黔灵学者培养支持工作年度考核表》,同时根据规划提出新一年科研实施计划,经学校评审后于次年初报送省教育厅,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后核拨新一年支持经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创新人才‛由学校组织考核后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十七条 严格考核标准。‚黔灵学者‛每年要带头为本专科学生授课,带领团队高质量完成科研规划设定的科研任务,‚黔灵学者‛及其团队成员每年至少申报成功一项校级以外能支撑和推动科研规划实施的教学科研项目。‚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创新人才‛考核标准由所在学校制定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十八条 当选的‚学术人才‛有下列情形之一,取消资格并中止培养和支持:

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不宜继续担任的; ②存在师德师风问题;

③在科学研究中存在学术欺诈等不道德行为; ④未参与年度考核或考核不合格; ⑤已调离省内高校。

其中存在如上①②③款所列情形者,不能参与下一届的评选。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实施,原《贵州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哲学社会科学的课程教学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文从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出发,结合哲社骨干的研修培训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设举措。

[关键词]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师资队伍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212-01

近年来,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校、教育部、总政治部《关于组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的意见》(教社政〔2005〕3号)等文件精神指导下,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高度重视哲社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建设目标

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努力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整体中的布局和结构,加强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保障经费投入,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的青年理论骨干。

(二)狠抓科学研究,推进理论创新

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明确导向,积极引导、鼓励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力和操作性、应用性强的科研成果。为更好地推动哲社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高校应将其与教学激励机制相适应,建立和完善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激励机制。学校可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给予1:1经费配套,对出版学术专著给予专项资助,并根据发表论文的期刊级别,给予不同额度的奖励。在学校政策的引导和科研骨干的带动下,通过开展学术讨论、实施科研评估、规范奖励制度等措施,使高校人文社科教师从事科研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三)加强基地建设,打造交流平台

高校要始终重视哲社科学基地建设,并以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人才资源,推动学科建设不断发展。要对校内相应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和非实体性研究机构加大资金投入,以此推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是实现哲社科研人员交流、提高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重要研究机构或团体、著名学者、政企要人、社会名流的联系,活跃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氛围,提升学术报告活动层次,打造知名的学术品牌。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召开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对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以哲社骨干研修为契机,全面提升哲社教师队伍水平

(一)加强统筹,保障措施

高校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精心安排,进一步落实好参加研修人员的有关保障措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专心、安心地学习。要把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纳入统一的教师培训计划,在编制培训经费预算时,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的经费需求,给予专项经费保障。凡选派参加研修的教师,学习期间原则上不承担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任务,学校、院(所)在计算工作量时,给予工作量减免或补贴,保障参加研修教师的实际利益不受影响。对积极主动参加研修及研修表现突出的教师,在课题申报时给予优先考虑。

(二)严格要求,保证效果

要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研修的具体要求,积极支持和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研修班的学习。在选派学员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各方面沟通、了解,从有利于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保证学习效果的目标出发,反复斟酌,并对最终确定参加研修的同志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参加研修学习,提高了哲学社会科学老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有利于实际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对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师德学风建设,推进研修成果转化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是学科的建设者和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学科研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映照者和建设者。提高他们的素质,对于引导和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至关重要。为此,根据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积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教育信念,外化于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带动优良的校风学风,努力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铁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育人使命:立德树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2]沈壮海,韦诗业.试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发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3]吴倬.充分发挥其他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德育功能[J].高校理论站线,2006(10).[4]袁贵仁.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要切实担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N].中国教育报,2005-03-11.责任编辑:张丽

第三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要求,进一步繁荣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管理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推动科研创新。

第三条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为教师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

第四条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鼓励交叉研究,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以项目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产出精品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第二章 管理范围

第五条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按性质分为纵向项目、横向项目、国际合作及港澳台项目、学校项目。

纵向项目指经具有科研规划职能的政府部门批准立项,列入国家或地方政府科研规划,研究经费由政府部门提供的项目。

横向项目指受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由委托单位或合作单位提供并实际划入学校账户,未列入国家或地方科研规

④可支配经费达30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⑤到款达5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B类项目:

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万元及以上)

③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及其他重大研究项目 ④可支配经费达20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⑤到款达3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C类项目:

①国家社科基金其他项目

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他项目(获项目经费20万元以下)③教育部社科研究其他项目

④可支配经费达5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⑤到款达10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D类项目:

①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 ②吉林省软科学项目

③可支配经费达2万元及以上的纵向项目 ④到款达5万元及以上的横向项目 E类项目:

其他校外项目及学校项目

第四章 子项目的设立

第十五条 A类项目、B类项目可以申请设立子项目。其他类项目不得申请设立子项目。子项目作为独立项目单独建卡管理。

第十六条 申请设立为科研项目的子项目及进行经费分配,须符合立项管理部门的项目及经费管理规定;子项目负责人须为总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纵向项目设立的子项目数量依据经立项部门批准的项目申报书确定,横向项目设立子项目原则上不能超过四项;子项目所获经费总和不得超过总项目获经费总额的40%。

第十七条 纵向项目设立子项目时,单一子项目所获经费不得少于2万元;横向项目设立子项目时,单一子项目所获经费不得少于5万元。子项目依其所获得的经费额度确定项目等级。

第十八条 首批项目经费到达学校账户三个月内,项目负责人应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提交子项目设立申请,并与子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书,明确子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成果形式、起止时间及经费额度等。

第十九条 总项目负责人在校内职称评聘时,项目经费按原批准经费统计;在校内核算津贴分配时,按实际支配经费统计。子项目负责人项目经费按实际获得项目经费统计。

第五章 项目的管理

第二十条 各类项目立项后,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并按照《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使用经费。

67-

第四篇: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定稿]

江苏省教育厅200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课题指南

重点课题:

1、马克思主义当代创新路径研究

2、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研究

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研究

4、高等教育对江苏现代化的影响

5、公共政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

6、“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

7、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研究

8、科学发展观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

9、江苏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10、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江苏制造业发展研究

11、苏北苏南经济差距的状况、根源及缩小差距的实证研究

12、中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管理模式研究

13、江苏农村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

14、关于建设江苏教育强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5、发展民营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

16、江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研究

一般课题:

1、江苏地方立法的理论问题研究

2、人力资本理论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3、土地征用的法律问题研究

4、新类型犯罪的性质及标准研究

5、江苏科技发展的法律对策研究

6、公益诉讼研究

7、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协调

8、房屋拆迁安置补偿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9、当代国际法发展中的新问题研究

10、《行政许可法》的实施问题研究

11、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12、国有企业改制的法律监控研究

13、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

14、江苏省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

15、江苏对外开放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16、经济的科学协调发展与经济法的功能研究

17、中产阶层的法社会学研究

18、公司治理中的公平与效率

19、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基于互联网的营销实务与创新研究

20、民营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21、沿江开发战略与产业集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22、利用外资研发产业与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

23、长三角经济区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24、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形成的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25、企业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系统研究

26、江苏企业诚信形象的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7、江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指南

28、江苏专利活动分析与专利战略研究

29、江苏粮食物流的科学化运作与管理研究

30、经济全球化与会计规范机制创新

31、加强大学科技园孵化功能及其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32、现代化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33、管理者的职业化研究

34、城市化进程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5、江苏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共享研究

36、转型时期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教育研究

37、网络文化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8、大学城建设中的理念、政策与机制研究

39、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研究

40、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文化研究

41、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与新途径研究

42、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

43、新时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44、国外先进课程与教材引进的本土化问题研究

45、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46、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整合与互动研究

47、青少年的公共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研究

48、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49、高等学校跨学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50、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问题研究

51、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研究

52、土地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苏南苏北比较研究

53、农村公共卫生体制建设与相关政策研究

54、农村财政体制研究

55、城市土地市场运行与政策研究

56、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资本化问题研究

57、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

58、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59、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研究

60、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

61、江苏省与浙江省经济发展的环境差异分析

62、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63、全球化背景下江苏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组织研究

64、东亚经济合作关系的变化对江苏经济的影响

65、建立适应“两个率先”的江苏产业结构

66、地区竞争战略研究

67、江苏绿色GDP核算研究

68、农民收入研究

69、科学发展观与政治经济学的创新

70、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71、维护高等校学校校园稳定运行机制和预警机制研究

72、长三角地带乡镇市民社会兴起的理论研究

73、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趋势研究

7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安全指标体系研究

75、我国现阶段村落社会治安研究

76、江苏大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研究

77、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78、江苏中等收入群体的培育与发展研究

79、城市建设征地和拆迁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调整

80、流动人口的统计监测方法研究

81、社会安全感的调查评价研究

82、西方人眼中华人形象的百年变迁

83、中国中产阶级的跟踪研究

84、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研究

85、中国生命伦理学学科建构与研究方法

86、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87、中国哲学中和谐稳定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88、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问题研究

89、科学发展观与当代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研究

90、诚信与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91、网络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研究

92、社会转型期的制度伦理建设与反腐败研究

93、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比较研究

94、先进文化与社会理想信念关系研究

95、“两课”教学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研究

9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研究

97、“两课”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98、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现状、发展态势与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99、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100、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

101、党内民主程序与监督机制研究

102、人本民先政治观研究

103、新时期大学生政治思想与心理素质研究

104、当代中国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与供给研究

105、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研究

106、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研究

107、社会转型期公民参与形态与规律研究

108、提升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研究

109、丝绸之路上的大国关系研究

110、当代中国移民问题研究

111、中国与北美国家关系研究

112、中国与欧盟关系研究

113、苏北史前文化研究

114、中国与俄罗斯独联体关系研究

115、中国与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研究

116、明清时期江苏地区商业史研究

117、江苏近代社团研究

118、江苏近代城乡关系研究

119、江苏近代人文精神研究

120、西方大国现代化进程研究

121、中国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研究

122、昆曲杂剧研究

123、中外文学与文化研究

124、九十年代城市与文学研究

125、吴文化研究

126、扬州学派研究

127、泰州学派研究

128、汉语语言学和当代理论语言学研究

129、江苏籍语言文字学家著作整理学研究

130、汉语句子信息结构研究

131、教学语言学研究

132、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可教性研究

133、翻译思维学

134、古代科技文献语言文字研究

135、中医英语语料库研究

136、从当代艺术哲学角度重组造型研究

137、国家新美术课程的实施与师范大学美术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138、从时尚看中国审美观念之变化

139、当代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研究

140、江苏省高等音乐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141、江苏现代书法研究

142、江苏特色音乐种类发展前景研究

143、中国交响音乐史

144、中国流行音乐史

145、新技术媒体对音乐发展影响研究 146、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研究 147、西方当代艺术现状研究 148、现代书法理论研究

149、当代美术批评研究

150、雕塑学与城市现代化研究 151、视觉文化与传达方式研究 152、外国当代数码媒体艺术研究 153、设计历史与思潮研究 154、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研究

155、传统工艺保护与现代转换研究 156、当代设计教育理论研究 157、当代音乐教育文化学 158、中国雕塑研究

第五篇: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发言摘编

 2012-04-23 10:01:13

来源:《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7日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在广州召开首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办、国办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意见》。会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成绩和经验,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大学等八所高校负责同志分别作了经验交流。现将讲话及交流内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等文件,对如何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进行了全面规划部署。党的十六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走出去”工作已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

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人才。抓好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的专家学者。抓好梯队建设,注重培养优秀中青年人才,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走出去”的核心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立足本土培养和有计划引进相结合,充分发挥海外专家学者的作用。

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主线,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概括出新理论,形成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大力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学术精品的海外推广。加强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和创新。支持高校参与或设立国际学术组织、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

以交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深化国际学术合作水平。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和政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探索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支持设立海外出版发行基地,推动学术成果的国际发表和出版。加大外文学术网站和数据库建设力度。加强国际问题研究及机构建设。探索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新机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整合优质资源,形成推进合力。在人事考核、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完善合作机制;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制订政策和配套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有选择、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走出去”。

推出精品 搭建平台大力提升国际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冯惠玲

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出版社在版权贸易输出方面已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工作机制,开发国际化选题,向海外推出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和思想的学术著作。实施“中国文化经典外文汇释汇校”项目,整理研究已有中国古代经典的历代译本,组织汇释汇校,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学理支持和文献积累,为海外汉学和中国研究领域提供完备的参考书,促进中西思想交流与对话。

加大人文社科数据库建设力度,发挥数据库的基础性研究平台作用,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与升级。以大型调查项目为基础,加强“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吸收国际知名学者组成国际化的咨询委员会;与国际领先的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调查内容、调查技术、数据开发上进行深入合作;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共同开展东亚社会调查项目,进行数据采集合作。广泛而持续地积累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础数据,为我国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提供高质量、基准性的数据资料。

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性,加强师资和课程的国际性。力推教师到国外大学授课,面向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生,讲授有关中国问题的专业课;面向外国留学生,陆续开设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中国法学、中国哲学与文化、国学等全英文课程;举办国际小学期,集中开设国际课程,实施“在地国际化”和“双向国际化”战略。强化暑期学校课程、师资、校园氛围、管理四个核心要素的国际化。

积极推动东北亚国别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副校长 吴振武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建设日本研究所、朝鲜研究所、韩国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蒙古研究所等五个国别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国别研究机构自身的学科优势,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围绕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整合多学科力量,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依托东北亚研究院积极筹备举办半岛问题六方学者论坛。

注重发挥高层次合作平台的主导作用,坚持学术上的平等对话。依托东北亚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同建立“中俄(俄中)区域问题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充分发挥学校作为“东北亚大学教授协议会”主导会员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对东北亚区域研究的话语权。

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主要目标,整合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外语、国际关系等学科和相关研究机构优势力量开展研究,并与外交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外国专家局以及国(境)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专家联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强化跨学部、跨学院、跨学科的组织管理机构——国别研究学术工作委员会作用,加强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设立国别研究所专项经费,全力资助各国别研究所的项目研究;重点支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短期讲学、出国访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对话

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 伟

凝练学术思想,铸造学术精品,是传承创新文化、展示优秀传统、阐释中国发展道路、推动跨文明交流的基础。北京大学重视总结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推向世界,直接吸收国外学者参与中国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吸收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30家高校和研究机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建设国家发展研究院,立足中国改革发展与现代化实践,论证阐释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持续关注全球格局的演变,积极参与改革发展与建设国际新秩序。

传承创新文化,推动跨文明交流,需要有双向互动的高层次平台。举办好北京论坛这一国际学术交流知名品牌。建设高等人文研究院,加强具有国际性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促进人文学内部、人文学与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跨学科交流;建设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努力为全世界顶尖汉学家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在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中华文化、解决中外文化差异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探索建立一批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外文学术网站和期刊。

构建新的跨学科教学科研平台,不断完善有利于传承创新文化、促进跨文明交流的学科体系。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点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建设;加强古典学研究,重点支持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建设,构建新型“东方学”研究机构,推动苏美尔、赫梯、巴比伦-亚述学、敦煌、中亚学研究,以及波斯、伊斯兰、东南亚文化研究;加强国别和地区研究,筹划建立一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平台,设立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本科专业。加强针对重要国家和地区开展历史与现实对照、理论和实证结合的高水平研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

复旦大学副校长 林尚立

复旦大学充分发挥在国际交流中的独特优势,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推动优秀成果走出去,搭建高水平平台吸引人才,构建健全的合作机制,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把握主动,以我为主,深化合作。强化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已建立的合作交流关系。加强建设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依托学校深厚的人文学术资源,积极推进国际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研究,传播中华文明,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与对话。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学术实力与学术底气是“请进来”、“走出去”的基本出发点。发挥基础研究的传统优势,整合优质资源,鼓励跨学科交叉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以及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出一批体现国际学术地位的标志性成果,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

完善高端国际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积极吸纳国际优秀学者来校工作,鼓励引进学有专长的外籍专业教师,形成国内外共选、共育的人才孵化和培育机制。推动原创性学术成果走出去,有利于消除因交流不足而产生的误解,重塑健康而全面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积极向海外输出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性学术著作和文化读物,同时组织和推动学术论著的外译、外介,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学术界,促进学术精品的海外推广,让更多的优秀成果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中国学术的魅力。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新机制

武汉大学副校长 谢红星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武汉大学高度重视对中青年学者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和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要依托,持续实施“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前沿追踪计划”,在国际上推介重要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充分展现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和风范。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渠道,在学科优势明显、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学科领域,重点建立若干国际合作的专业平台。与海外大学共同建设“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国际合作研究院”。建设汉语国际推广教学资源研究与开发基地,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推广模式。实施“中国简帛学国际合作计划”,大力推动中国简帛文献研究的国际化。实施“国际学术之伴”建设计划,与海外一流的同类型研究机构或相关学术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推动教育部人文社科各重点研究基地确立海外“精英合作伙伴”。聚焦高端会议,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程度,加大引进海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优秀学术人才力度,大力资助中青年学者赴国际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进修;加强对重点研究基地、优势学科、校部共建研究平台等实体性国际化平台的建设,深化与海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全面合作;加大在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的支持力度,成立编译中心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外译,依托优势学科和与学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举办“海外学术周”等,集中发布哲学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交流合作

中山大学副校长 魏明海

中山大学积极发挥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层次科研合作,构建学术研究交流的新平台,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积极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加强重点研究基地与港澳高校共建合作机构,实现重点研究基地在港澳地区的延伸,借助港澳高校的国际学术网络,积极增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在海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重点研究基地“走出去”,提升我国研究机构的国际影响。

不断创新与港澳高校合作机制,积极开拓合作研究领域,争取高层次科研项目,共同培养研究生,逐步将两地教授间零散合作提升到学科领域整体合作,建立合作发展长效机制。推动与港澳高校科研项目的深层次合作,鼓励教师开展港澳合作项目。将港澳研究领域拓展至南中国海研究领域,实施“环南中国海研究计划”,建设“中山大学环南中国海研究院”,与港澳地区高校合作,共同针对环南中国海地区的海岛主权、海疆争议、海洋经济、区域社会文化与经济合作、区域国际问题等开展前瞻性、战略性和对策性研究。

积极与港澳高校及其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邀请国际知名学者参与,打造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利用港澳地区信息数据和出版资源,推进内地基础资料文献和数据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创办有国际学术影响的数据中心和专业学术期刊,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合作建设“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加强西学东渐的文献编译、研究与出版工作。推动中国会计学国际化研究。

拓展海外中国学研究新领域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金 莉

海外中国学研究,是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之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助推器。北京外国语大学积极承担“把世界介绍给中国”和“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双重使命,充分发挥多语种、交叉领域研究优势,夯实海外中国学研究基础,不断开拓研究新领域,实现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新发展。

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坚持以在世界范围内研究中国文化为己任,立足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积极探索中国文化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问题,探究中国文化在世界各民族中的传播和影响。坚持在文学、历史、语言、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开展学术研究,开展文献整理和翻译等基础性工作,翻译出版海外中国学的奠基性著作,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坚持从中国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规划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发展,推动中国学术与海外中国学的实践互动,全面研究世界主要国家中国学发展的脉络、主要学术倾向和成就、各国对华政策制定影响因素等,定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研究报告,发挥智库作用。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形成有效的国际文化对话参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中华典籍外译》、《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等各类项目,推进《国际汉学》多语种出版工作;在境外创建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为主导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设立国外中国学专家访学计划,积极与世界各国的中国文化研究机构展开实质性学术合作,形成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国际化学术网络和互动机制。立足服务于国家全球文化战略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化研究理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力开展非洲问题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吴锋民

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聚焦非洲,全力打造非洲研究品牌,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浙江师范大学深化对非洲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务实研究,力争成为国家对非学术研究、政策咨询、人员培训的主要阵地。非洲研究是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秉持“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治学理念,凝练“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2个重点研究方向,设立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经济、教育等多个研究所和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对非投资贸易中心,夯实非洲问题研究学术队伍,加大政策倾斜,全力予以扶持。

依托非洲研究院、中非国际商学院,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教育部援外基地、商务部中国基础教育研修基地等,充分发挥非洲问题研究优势,进一步构筑“两院两馆两基地”的开放式平台,形成非洲问题研究综合效应,逐步打造非洲学术研究、涉非人才培养、汉语国际推广和校际交流合作四方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非洲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巩固和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长期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坚持深入开展非洲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选派科研人员赴非洲国家调研,积极向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提交内参报告;坚持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举办或承办国际专题会议、学术会议、双边会议等,发挥中非智库论坛已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的作用,完善中非智库间对话机制。

下载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术希望之星评选办法征求意见稿

    “学术希望之星”评选办法(征求意见稿) 为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学校决定每年在研究生中评选“学术希望之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为规范评选活动,特制......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加强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

    杭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 (2018年8月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关于实施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工作的通知(小编整理)

    关于实施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工作的通知各高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和《中共中......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岗位 一、“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介绍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积极探索(大全五篇)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积极探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 隋广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

    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2011-12-10 15:25:11作者:社科网来源:社科网浏览次数:109 网友评论 0 条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

    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宁召开

    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综述 10月10日,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副省长傅自应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周游,教育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