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新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汇报
2011-12-10 15:25:11作者:社科网来源:社科网浏览次数:109 网友评论 0 条
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哲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十一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主要成绩
1.队伍建设成效显著。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学历层次明显提高,职称结构不断改善。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项 目
年 份 数量 高级职称人员 高学历人员
总量 校均 教授 副教授 博士 硕士
2006 3326 184.8 178 858 55 421
2007 4397 244.3 227 1107 79 792
2008 7066 392.6 338 1808 146 1515
2009 6289 349.4 305 1576 143 1433
2010 7432 412.9 410 1914 236 2049
2.支持逐年增长。5年来,新疆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经费增长了4.8倍,为哲社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疆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项目
年份 人文社科经费 教育部经费 中央其他部委经费 自治区社科基金 省厅经费 其他
总量 校均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总量
2006 485.6 27.0 172.1 160 75.7 11.2 74.4
2007 736.1 40.9 380.1 100 158.5 15.5 8.5
2008 684.5 38.0 41.4 390.2 157.3 66.4 29.3
2009 1129.4 62.7 388.7 488.4 64.3 49.1 138.9
2010 2311.4 128.4 949.0 781.3 253.3 46.6 281.2
3.质量稳步提升。5年来,新疆高校哲社研究质量逐步提高,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新疆高校2006—2010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类别
年份 在研项目/项 出版专著/部 发表论文/篇
2006 626 29 334
2007 854 66 2691
2008 993 39 3532
2009 843 42 3032
2010 1436 43 3265
4.措施扎实有力。新疆在推进高校哲社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基本立足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相结合,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依据。
一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2006年启动了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工程每年资助10名学科带头人科研经费2万元,50名骨干教师科研经费 5000元。五年累计投入经费225万元。
二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程。2004年启动“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资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0项,资助经费434.9万元。2008年启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科研规划项目,批准课题97项,资助经费69万元。2011年以委托课题的形式投入经费66万元支持应用性研究,投入27万元经费启动职业院校“十二五”德育科研规划项目,批准29个研究机构为自治区首批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课程建设工程。2008年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建设工程,每年支持经费144万元,三年累计投入经费432万元。
四是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骨干全员培训工程。“十一五”期间,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500余人次,培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3120余人,通过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少数民族高级骨干研修班这一平台,培训学员200余人。
五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地方课程建设工程。结合新疆区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坚决抵制宗教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牢固树立“五观”,开展“四个认同”教育读本》、《崇尚科学,坚持无神论》系列教材和读本。
(二)几点体会
新疆特殊的区情,面临的反分裂反渗透严峻形势和 “三股势力”利用宗教、民族、文化、历史等问题大肆蛊惑煽动、造谣生事的现实挑战,决定了新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基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筑牢抵御各种敌对势力对我进行渗透破坏的坚强思想防线。
一是突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始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社研究,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密切关注和自觉参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抵制“西化”和“分化”的斗争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强调哲社研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学术方面,允许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批评;在政治上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
二是抓好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培养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态度鲜明、学术造诣深厚、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上与中央、自治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经得起风浪和考验的哲社队伍,特别是少数民族哲社队伍,是抓好新疆哲社研究工作的核心。为此,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专题政治培训,不断强化哲社工作者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和维护国家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崇高使命感,严守政治纪律,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三是坚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强调哲社研究要加强和改进应用对策研究和重视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引导哲社工作者思考和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以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决策的难点、社会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为中心,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深入进行理论思考,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二、“十二五”期间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围绕新颁布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积极推进新疆哲社研究工作上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完善地方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教育为核心,以解决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为重点,修订完善《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编写《预科生思想政治教育读本》、《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教育读本》、《正确认识新疆民族、宗教、文化教育等若干问题读本》。
二是启动新一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重点扶持工程。加大少数民族教师比例,加大少数民族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力度,逐步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较高,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少数民族骨干群。
三是深化理论研究,有效解决深层次理论难点、热点问题。设立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重大招标课题,整合研究力量,加大支持力度,对哲学设会科学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破解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打造精品。
四是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对口支援高校这一平台,每年选派10名左右中青年教师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博士学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培育学科带头人。实施走出去工程,分层次、分批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内地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学习好的经验。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大力培养高素质、民汉语兼通的少数民族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大力宣传表彰奖励优秀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建立表彰奖励名师制度,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待遇,从教师职称评定、岗位待遇等政策导向上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工作予以扶持。
五是加强指导,统筹资源,夯实基础。坚持围绕国家、自治区战略重点和产业需求,大力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新疆历史、民族、宗教以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力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坚持立足新疆,面向全国,突出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特点,整合学术资源和力量,组织好各级各类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申报、研究及成果推广工作,力争在项目数量、在研资金、重大、重点项目上都能有大的提高和突破。加强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资源共享。支持高校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团队。
第二篇: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又一次表明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新世纪新阶段,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对于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对于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我们要抓住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机,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应该有发达先进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样重要。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对新的时代课题,肩负着新的历史任务。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迫切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迫切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四个“同样重要”和四个“迫切需要”,是我们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也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建设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方面,在哲学社会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方面,继续不懈努力,不负时代重托,做出更大贡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建设。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当前,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局面,任务已经明确,条件已经具备,关键在行动的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坚决贯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牢牢把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全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努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共同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美好明天。
第三篇:加强《资本论》研究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加强《资本论》研究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2008年7月22日,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在贵州财经学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的召开适逢马克思诞辰190周年。年会主题是:《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与总结,这一主题也是对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最好的纪念。参加会议的高等院校37所,参会人员69人,正式代表63人,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共计46篇。此次会议是历年参会人数和提交论文较多的一次年会。
开幕式上,承办方贵州财经学院陈厚义教授代表学院向与会代表致欢迎辞。著名经济学家、原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研究会会长刘诗白教授、原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研究会常务会长王福成教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成稼研究员、长春税务学院副院长、《当代经济研究》常务副主编,研究会副会长丁堡骏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在开幕式上围绕会议主题作了重要讲话。刘诗白教授总结了我国30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历程,并结合实际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现阶段面临的七大矛盾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问题。会上王福成教授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酝酿准备、到建立和完善的全过程作了详细阐述,并结合实际总结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五条宝贵经验。王成稼教授就开展马克思文本研究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学习马克思思想,要重新研究马克思19世纪的写作文本,必须具备两个基础性条件:一要有一套全面、系统反映马克思思想的文本;二要有正确解读文本的科学方法。丁教授针对改革开放所存在的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作了十分精辟的发言。丁堡骏教授指出,当前解放思想必须冲破以下几个思想禁锢:一是要突破对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的认识以及片面的认识,二是要突破对市场经济消极影响和片面的认识,三是要突破对西方经济学的盲目崇拜和不正确的认识。解放思想必须要和实事求是相结合,解放思想如果脱离了实事求是,这种解放思想就误入了唯心主义歧途。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具体落实到改革开放上,就是改革开放要和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改革开放如果脱离了四项基本原则,这种改革开放就误入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歧途。解放思想的最佳境界就是实事求是。
研讨会气氛十分活跃,其他代表也纷纷踊跃发言,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展开了热烈讨论。他们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并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判断改革开放成效和我们工作是非过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代表们认为,改革开放30年,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最快和最好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长的30年,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回顾30年的历程,代表们都深有感触: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英明抉择。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启英教授指出,今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190周年,是指引人类解放之路的划时代文献《共产党宣言》出版160周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30周年,以此为契机,准确地阐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提供理论论证和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戴武堂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社会磨擦增多,社会矛盾复杂化和尖锐化,如果不及时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加以调整,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那么,社会就不能稳定和谐,经济发展就会受阻。因此,收入分配政策除了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外,更重要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使之在社会成员中占多数。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何干强教授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四个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市场经济观解放出来,从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观中解放出来,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教条中解放出来,从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观中解放出来。湘潭大学赵文绪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在深刻地认清中国国情和当今世界态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的理论已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奇迹,取得了政治、经济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贯彻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山东经济学院李静静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代表们对《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肖文海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首要任务,是教学要紧密联系我国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以生产关系与经济规律理论、商品货币与价值规律理论、劳动力商品与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利息与地租理论为例,教学内容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培养高校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素养。贵州财经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蔡明干就这一问题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在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人们理想和信念日益淡化甚至消亡的背景下,加强《资本论》的教学和研究,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抵御和反对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为重点,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还必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骨干。贵州财经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程明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可以既批判西方经济学,又科学地利用西方经济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将其作为中国经济学的主体,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份,中国经济可以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相结合的道路。长春税务学院周晓梅教授指出,要强化法制建设,为私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建“服务政府”,为私营经济和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要营造公平的融资环境,促进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与会代表还认为,当前存在两种错误思潮:一种是抵制“中国国情”和抵制“中国特色”的提法,把“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看作是“步入世界大道”的障碍,主张“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另一种错误的思潮是认为我们的改革是“由西方新自由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甚至主张搞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想让中国的历史倒退30年。这两种思潮是极端错误的、是非常危险的、是相当有害的,我们必须和这两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与会代表除了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研讨外,还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责任编辑:黎贵才
第四篇: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袁贵仁副部长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暨高校社科科研管理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局面讲话
(2004年7月29日)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经济长期的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和研究实力。面对大好形势,高校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确立新的目标,建立新的平台,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把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一、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需要
1.管理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今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导方针、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与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管理体制要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上,多年来虽有改进,但是力度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显著。我们现在的管理方式,还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因此,我们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国际眼光,先进理念,时代要求,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管理创新。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突破口。
2.管理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建立秩序、激活力量、提高效率的手段。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难点也是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产生的问题,最终要从管理上来解决,光靠热情,光靠干劲,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问题。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要求相比,目前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还相对滞后,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成果转化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尽快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和运动机制,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内容。
3.管理创新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力引导。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呼唤大师的涌现。在新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里,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推进,我们将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回答。时代要求我们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研究科学前沿问题和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学术理论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创新具有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我们要以改革为动力,增强活动和壮大力量,增强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引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以更新观念为先导,大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水平。
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瞄准世界社会科学管理先进水平,通过体制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优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研究人员聘任制,加大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积极推进研究机构开放和研究人员流动,形成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既能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特点,又能发挥市场作用的新的人才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以社会资金为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制度的建立,通过面向社会开展研究咨询服务,广开研究经费渠道;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建立科学公正的评审制度和评价体系。为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产出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奠定制度基础。
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创新,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有新的认识,有新的突破。
确定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哲学社会科学管理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研管理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的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科研管理的要本目标,是出精品力作,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定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更多的精品力作问世。“九五”期间,高校科研管理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对这些经济,我们要认真加以总结,使我们在“十五”期间和“985工程”二期的实施过程中,探索和积累更多的成功经验。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科研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加强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要改变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单兵作战,就是闭门写书、写论文的观念。要高度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注重基础性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尊重学者的个人劳动,但在社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复杂的今天,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集体攻关、协同作战,少数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即便是个人的活动,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确立国际竞争观念。我们讲一流学校、一流水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能关起门来自定标准,要把学术研究与国际上学术难点和热点问题相联系,瞄准世界水平,立足于 说明世界,以是否科学地说明和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来衡量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并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只有坚持科学性才有说服力,只有坚持价值性才有战斗力。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竞争意识,不但不应该削弱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特征,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宣传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价值信仰。
二、战略设计,宏观规划,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要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管理要具备战略眼光、做好宏观规划,通过管理制度创新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一)通过管理创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本质,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在世界变化日益迅速的情况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本本可供参照。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胆识,才能贡献出无愧于时代的理论成果来。
理论创新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创新的典范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创新与管理创新是同步的,或者说,它们是整个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是相互支撑的。理论创新必然呼唤管理创新;管理创新 又需要有新的创新理论为指导。
现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综合性不断加强。学科渗透、学科交叉、学科重叠,文理互动成为学术发展的主流。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者几科都是在学科交叉、学科重叠的地方,或综合运动文科和理科的知识与方法进行研究而获奖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内容、新形式需要新的学科观念和新的科研载体。如果以传统的学科观念和研究载体来评价或规定科研的新内容或新形式,就可能限制学术的发展,扼杀其创造性。传统的学科观点以单一学科为主,研究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而现代研究越来越需要综合不同学科领域、不同人才,出现了研究中心、创新基地这样的新载体。如果不能采用新方式,调整评价方法,找到新的评价机制和新的连接点,就可能削足适履。我们要善于发现现实问题 背后的学术问题,推动学术增长和对策贡献,促进理论创新。
评价成熟学科的标准、方法和要求往往并不适用于评价新兴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眯。所以,建立鼓励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的机制和评价标准,为新兴学科、边缘学科、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创设合理的空间,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理论创新的大敌是心浮气躁、争功近利。现在讲创新大家都同家,但怎样创新,怎样才能创新,却考虑的较少。积沙成塔、聚木成林,创新成果并非一日之功,重大的成果更需要很多人长时间的共同努力。现在学术界有一种倾向,过于注重研究的功利目的,其结果是著述不少,新意不多,而我们的一些评价机制又在有意无意地鼓励这种倾向。建立怎样一种机制,形成追求研究的高质量、厌弃粗制滥造的良好风气,是科研管理创新的迫切课题。教育部连续出台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支持与鼓励与国际规范相应的引文评价系统(CSSCI)以及即将出台的“985工程”国家社科创新基地等政策和措施,都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精品的有力措施。但这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更多的措施、更多的办法,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精品的不断涌现。
(二)积极组织引导,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回答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有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家做出回答。如何引导和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经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努力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作出科学的及时的理论回答;如何鼓励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本学科,而且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把握学科发展的新趋势,适应学科综合、学科交叉的新特征,善于整体看世界,综合看社会,加强综合性研究;如何创造条件为造就一批专业精通、视野开阔、善于将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技术、社会与人生综合思考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战略科学家,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对管理一个小课题,管理分散的、独立的课题,我们比较熟悉,比较有经验,对于管理重大项目,管理联合项目,我们就不是很熟悉。如果我们把重大课题、联合攻关课题简单地分解为小课题管理,那就削弱了重大课题的意义,甚至把重大课题肢解了。理论研究要与时俱进,科研管理也要与日俱进。
(三)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关注国家利益,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切实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效益。
哲学社会科学是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为人们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和侵略,叫嚷“为价值观而战”,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我们不仅要有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也要强调文化安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教育和宣传对思想文化的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的方向正确与否,内容先进与否,关乎人民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关乎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经济、科技落后就要挨打,哲学社会科学落后,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不战而败。所以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从方向把握、课题设计、内容安排、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政治意识,自觉地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与国家利益、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认识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认识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非常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断对社会的重大问题做出回答;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对社会重大变化的反应。今天,没有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回答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战斗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要从舆论和制度两个方面,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切实研究和回答社会现实问题,在回答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真正有用的成果。
(四)要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强化对策研究,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推进理论向技术、理论向政策的转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既要强调它对社会进步的实际功效,又要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国家、学校、个人都有一个如何合理安排和布局,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关系的问题。
蔡元培先生把学术分为“学理”和“术用”两个方面,认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简练地阐明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深厚的理论就没有应用技术的可持续可发;没有应用价值,理论也就暗淡无光。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同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博大精深,深刻严密;在改造社会、建设社会实践上又极具操作性。它既经得起严格的理论推敲,又能够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民大众所理解,进而付诸行动。马克思曾经说过,最深刻的理论可以还原为最具体的实践。伟大的理论一定是最能反遇社会需要的。一切强调理论的抽象性而忽视理论的实践性的辩解,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并不是可以不重视基础研究,恰恰相反,原创性主要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先导和源泉,是核心竞争力和学术制高点。但是,基础理论的价值、基础理论是否正确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基础理论转化为技术、转化为政策、转化为方案,它的竞争力、先导性才能表现出来。
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最深厚的源泉和最强大的动力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我们说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是出哲学社会科学大成果、大专家的时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科研管理不仅仅是填表格、组织申报材料、组织总结材料,我们应该把推进理论成果的转化作为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以应用对策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对策研究,真正把哲学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应用于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中,不断提高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在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推动理论和学科的发展。
科研管理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研究的目标分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比如,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虽属同一大部类,具有许多共性,但它们之间还有不少不同之处,它们的特性、功用、成果显现形式,都不能用一个尺度、标准来衡量。再比如,基础性研究,主要以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等原创性的成果为目标;应用性的研究主要以反映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产生切实的社会效益的技术、方法、措施为目标;对策性研究主要以有针对性解决现实问题、为制定或完善政策起咨询作用为目标。对不同目标、不同特性的研究就不能简单地使用同一尺度、标准进行评价。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应的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狠抓落实,完善机制,努力营造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制度环境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等重要”,提出了“五个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这使我们对哲学社会科学意义和地位的认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高认识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但知难行更难,关键在于落实。
中国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要求:“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哲学社地科学管理体制。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有利于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活力的引导机制;形成既能有效整合资源,又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调控机制。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各单位的内部改革,转变管理方式,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形成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强的运行机制。”改革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环。我们要以改革的姿态、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管理的相关机制。
(一)要建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重要地位的管理体制,从制度上避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情况。
要切实落实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就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放在一起进行全局规划、全程规划、全面规划,整体把握,总体决策,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落实到师资建设、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氛围营造的各个环节。同时又分工负责、做到职责、权利分明,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规划、有要求、有条件,有措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经费不断增长,水平不断提高;保证“四个同等重要”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得到切实体现。
(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关系,促进科研与学科建设、科研与培养人才的共同发展。
在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方面,科研的方向和成果是学科建设的主要标志,学科建设特别是研究方向要以科研的需要而不断调整。科学研究经过长期发展,会形成若干个学科和研究方向。这些学科和研究方向纵深发展,又会与其他学科和研究方向的区别更加明显,形成较稳定的学科和研究方向。这是学科通过分化不断深化的一种形式;通过综合是深化学科的另一种形式。对一个复杂现象的多学科交叉研究、联合攻关中,形成新的学科和研究方向。后一种形式更值得我们重视。要坚持以科研为龙头,整合、提升传统优势学科,培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尤其要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
学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在科研与培养人才关系方面,要坚持科研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反对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要重视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科研新成果,使科研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科研管理人员不仅是对科研本身的管理,还要对整个学校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通盘考虑,建言献策。
(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个人与团队等关系,促进科研水平与人才素质的共同提高。
科学研究,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没有一定的数量不可能有高质量,没有质量的提高数量也就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低水平的重复多,高质量的精品少。我们要建立起保证数量、引导和强调质量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在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学术骨干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把握方向、战略设计、宏观规划、全面协调的作用,改变个体分散、零敲碎打的局面,形成人才梯队、学术团队,形成科研联合攻关的能力。要尊重科研人员独立研究、自由研究的特点,有总有分,有分有合。要加速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培养工作,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
(四)要形成有效机制,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我们要通过改进创新,努力在全国高校营造一种既能统一规划,又能保证科研主体有充分的自主空间;既能促进良性竞争,保证优秀的人才、优秀的成果能脱颖而出,造成能者上、庸者出的良好气氛,又能形成合作团结、互通有无的健康环境;既能全面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又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强项,有所为有所不为,促进学校和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第五篇:长安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
长安大学召开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
海外网电(张允辉秦瑞)4月20日上午,长安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在该校本部北院行政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召开。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应邀到会。校党委书记雷达、校长马建、校党委副书记杜向民和校长助理彪晓红出席座谈会。会议由社科处处长杨琦主持。
该校党委书记雷达的讲话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意义。雷达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雷达书记的讲话要求:第一,要深刻领会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部署;第二,要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启动实施《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
(2011-2015)》;第三,要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实现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第四,要做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践行者,提高国际交流能力,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的沟通与交流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五,希望人文社科教师要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改革创新相结合,为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雷达书记重点强调:一是要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点是要把握好人才“高原”与“高峰”的辩证关系,构建起高原宽广、高峰并峙的人才队伍建设局面。二是要完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要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三是要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搭建科学的管理平台,积极组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结构合理、互补互促的团队,加强目标管理。雷书记指出,本次座谈会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交流会,更是繁荣发展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动员会,也是一次扩大了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要认真研究,拿出举措,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文化育人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推动该校文化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校长马建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座谈会是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推进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实施的重要会议。马建校长的讲话重点强调:一是要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切实增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在新的起点上深入推进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三是要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努力营造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马校长说,“十一五”期间,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组织实施了《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07-2010)》,哲学社会科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工科院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路子,为深入推进该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大学,他们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不断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积极开展高层次研究,着力汇聚学术队伍,努力构筑研究平台;要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扎实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杜向民对该校制定并出台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进行了重点解读。杜向民副书记指出: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之需;是践履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大学使命的重要举措,也是该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制定并出台校《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的实际步骤。此次颁布并实施的“行动计划”,是在该校顺利实施《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07-2010)》、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党和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要求和该校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提出的,“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各项举措,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前瞻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对于促进“十二五”期间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杜向民副书记详细说明了“行动计划”提出的“六项任务”和“八大计划”,强调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该校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力进入陕西理工特色高校前列,产生较大社会影响。
陕西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陕西省社科规划办主任何军代表陕西省委宣传部作了讲话。首先,何军主任对长安大学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向长安大学广大教师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谢。何军主任介绍了全国以及陕西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情况和形势,以及陕西省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陕西省人文社科发展中存在的优秀成果研究较少,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有待加强,成果应用转换机制不健全,社会研究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详细说明了省社科规划办“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最后,何军主任希望长安大学继续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和发展势头,争取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为提升陕西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影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