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强县

时间:2019-05-13 01:0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强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强县》。

第一篇:小学教育强县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2014-2015年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实施高效课堂工作,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以及县政府制定的《创建自治区教育强县工作规划》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为指导,群众路线深入开建,努力创建标准化学校。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分年度工作计划。

二、基本原则

按照“全面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对照《办学标准》对学校进行建设,办学条件达不到《办学标准》的,要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2014年9月份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来提高教职工对这种工作的重要性。

(二)2014年10月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各种培训。

(三)2014年11月份努力做好校园,班级文化建设。

(四)2014年12月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五)2015年3月份办学条件、办公设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学图书、设备、仪器达到规定的要求。

(六)2015年4月份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加强校园“五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和文化)建设。

(七)2015年5月

(八)2015年6月

对2015下半年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进一步提高工作齐全。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标准化”工作领导机构和建档工作小组。将各项指标细化分解,落实到人,明确任务,强化责任。

学校督导检查组: 组 长:达吾提.司马依

成 员:吾尼且木,开山,穆拉迪力 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达吾提.司马依(校长)负责全盘工作

成员:

热孜亚.依斯拉木(语文教师)

负责A1指标 艾力江.司马依(副校长)负责A1指标 阿布力克木(数学教师)负责A2指标 吐尔孙(教导主任)负责A3指标 艾沙江(双语教师)负责A4指标 热孜亚.艾尼(双语教师)负责A4指标

2、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不断创新,扎实推进。一是抓好“两基”工作各项指标的巩固提高与续建工作。二是加强教师培养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学生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五、工作要求

(一)思想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创建教育强县工作,强化教育创强工作力度,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和工作精神。

(二)组织领导到位。健全创建教育强县组织领导机构,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切实抓好指导、协调工作。加强“专项督查考核,完善奖优罚劣的工作考核评价机制”。

(三)责任分工到位。围绕教育强县标准,根据岗位职能,科学合理分解指标,逐项逐条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高质量的完成责任人任务,不推诿扯皮,不推卸责任。

(四)工作措施到位。理清工作思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攻克难点,建立务实高效的工作运转机制,做到教学。

(五)切实做好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迎验工作。

(六)档案员要根据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档案资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一套美观、准确、齐全、有特色的创强档案,保证档案工作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

(七)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办公室要统筹安排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各项工作,领导档案建设工作,协调学校其他责任人按时完成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的各项任务,保证标准化校园建设工作工作顺利开展。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

2014年9月1日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2014-2015年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计划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

2014年9月1日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2014年度义务教育学

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总结

2013年,全学校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行动计划“十大工程”,均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城乡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着力加强教育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年各项任务和目标,实现了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主导责任,通过“新建、回收、扶持、开办”等举措,扩增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全市有政府投入的公办,比去年提高3.5个百分点,有效地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以试点为引领,在主城区探索新建小区配套运转机制改革,总结提出了“园舍国有、教育部门主办、收费公益”的幼儿园公益标准,建立了“政府适当投入、家庭合理分担、人员事业编加聘用、工资绩效制”的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教育独立办园、公办优质园连锁办园、委托社会力量办园”的多种办园模式。在涉农地区开展了以农村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为主导,村幼儿园作为分园接受中心幼儿园连锁、统筹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学前教育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按照“区际组团办学、全域资源共享、城乡对口帮扶、全面推进均衡”的思路,创建了组团办学机制,全市10个地区组成四大教育组团,推动农村师资培训、全域资源共享和校际深度合作。一年来,市内四区已有216名骨干教师到农村开展支教,全年共接收涉农地区1300名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跟班培训一个月,已派出骨干教师100人两次开展送教下乡,204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对口对子学校正在有计划的推进帮扶交流工作,全方位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今年,我市两次在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上做经验介绍。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职教基地、职教集团建设为载体进行办学体制改革。首期进驻大连市职教基地的2所学校开工在建,同步开展国家职业院校建设标准研究。组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3大职业教育集团并积极运行,通过组建装备制造、信息产业、现代服务、食品餐饮、旅游服务等5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开发数控、模具、软件、电子、烹饪、旅游、金融等产学合一精品专业,促进校企专业人才交流互动等措施,加快形成了行业引领、企校融合、中高职衔接的校企深度合作格局。以职教大赛和专业建设为牵动,推动“做中学、做中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落实了免学费政策,5.5万名学生享受这一政策,全年免费资金1.5亿元。中等职业学校免收学费和毕业生落户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我市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19个具有示范意义的推进地区之一。

二、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

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能力。扩大普惠性公办幼儿园资源。新建、回收公办幼儿园12所,新增公办学位2000个;开办普惠性公办幼儿园24所,新增学位4700个。市政府专项投入682.63万元,为29所农村幼儿园增设供暖设备项目,惠及在园幼儿6479人;投入566.3万元,为37所农村幼儿园配备食堂设备,惠及在园幼儿7079人。在综合考虑政府投入、办园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基础上,制定了我市公办幼儿园收费调整方案。

进一步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开展了园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培训,提高幼儿师资素质。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问题。全面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启动实施0-3岁早期教育国家试点,探索建立0-6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

(二)强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扎实推进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与省基础教育强县建设。在全面完成辽宁省“两类新三片”规划基础上,扎实推进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建设,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金州新区在2012年通过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基础上,今年高水平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国家督导组对我市此项工作给予了“认识高、投入大、措施实、效果好,是建立在较高发展水平之上的均衡,位于全国前列,堪作表率”的高度评价。旅顺口区高标准通过了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评估验收,成为我市第六个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

全面完成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任务。根据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的工作目标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3〕97号)文件要求,在充分调研基础上,结合各区市县、先导区的基础条件和发展规划进行总体部署,完成了19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超过省政府给我市下达的170所学校的建设指标。

全面开展义务教育阶段特色目录学校创建活动。制发了《大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加强特色建设推荐目录学校的实施意见》,通过创、评、展、学活动,评选出40所特色目录学校,其经验材料在《大连教育》和相关媒体上刊登。有计划地组织校长3800人次,教师近万人次,学校2100校次参与观摩学习,充分发挥了特色目录学校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了其他学校推进教育革新,丰富和创新学校建设与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了教育内涵和质量。

(三)有效推进高中内涵特色发展

有序推进高中特色建设。进一步完善了高中特色建设工作方案,通过提供典型案例推广特色建设工作经验;2所高中通过“辽宁省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评估验收;开展了第三批特色高中和特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目前全市已有省级特色普通高中实验学校4所,市级特色高中9所,市级特色项目学校25所。出台了高中学校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指导意见,承办了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社团活动现场会,开展第4批高中特色优秀校本课程评选和第三届高中优秀学生社团评选表彰活动。

强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采取“专业引领、典型示范、行政推动”的策略,推动高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印发了《大连市普通高中构建高效课堂指导意见》,先后在大连二中和大连海湾高级中学召开高中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推广典型经验,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和“减负增效”的工作目标。

促进区域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组织市内11所示范性高中对口帮扶区市县11所普通高中,不断创新帮扶形式,帮扶涉及德育、教学、科研、教师研训、学校管理、特色建设等领域,通过“理念引领、专业指导、合作交流”的手段,发挥优质示范性高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市城乡高中协调共同发展。

(四)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加强职教基础能力建设。6个实训基地被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4个实训基地被评为省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7所学校的11个专业被确定为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组织编写了《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意见》和《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行为规范》,通过开展一校一品德育特色活动评选、组建中职学校德育讲师团、举办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深化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首次承办了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APP)的比赛项目。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我市取得了69枚奖牌的好成绩。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上,我市以6金10银6铜成绩在全国37个省级代表队中位列第4。

(五)支持在连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

推进城市与高校互动共赢发展项目。市属高校10个建设项目中,提前完成既定目标任务3项,部分完成6项,1个项目对方案进行了调整。通过调查问卷、调研走访、座谈等形式,协调推进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组织召开了旅顺口区-高校推进“区校一体化建设”工作座谈会。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旅顺医疗中心建设启动。积极推进大学附属中小学改革发展。在调研的基础上,按“一校一案”研究制定出每所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方案,明确学校今后发展定位,统筹推进解决学校办学责任不清、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等问题。

(六)促进民办教育、社区教育健康发展

完成了对995所民办学校的年度检查评估。开展清理整治非法违规办学专项活动,取缔了187所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教育质量低下的非法办学机构,有效遏制了无证办学的势头。修订并落实了《大连市民办学校设置标准》,建立民办学校师生权益保障金制度,制定了《大连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教学常规指导意见》,使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高质量完成了市人大对我市贯彻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情况的调研视察。

加强社区教育平台建设,开发了具有地域特点的社区课程,成功加入“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深入推进终身教育发展。

三、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整体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开展了“中国梦·我的梦”系列主题教育。构建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15个学生实践基地、10个初中义工服务站和100个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场所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课程标准化。建立了学校、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议事会制度。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了班主任培训和激励机制,强化了中小学德育全员负责制度。

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编制印发了《大连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全面落实体育、艺术类国家课程计划,引导全市中小学开展以校本课程为支撑、特色大课间活动和各类学生社团为载体的“2+1项目”实施模式,开发20多个特色项目的校本课程,组建各类特色社团1050个,9所学校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先进校,西岗区和沙河口区被授予“辽宁省首批体育艺术示范县(区)”。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大连市学生体质健康网,全市中小学生健康监测测试率与报送率均达到100%。完善体育艺术类特长项目扶持政策,以17项体育赛事和艺术展演为牵动,积极推动区市县学校体育艺术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市代表队获得国家省各类比赛奖项17项。实施了中小学体育工作专项督导评估,学校体育教师配备、体育课程开设和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督导结果将向社会公布。

全面落实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制定了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和量化考核办法,重点在科学安排学生作息时间、严格控制作业量、严格规范教育教学活动、严格教辅材料管理、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制止义务教育学校的违规招生和违规收费行为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开展了学校自查、县和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项督查活动。以“聚焦课堂”为着力点,全面开展“有效教学行动”,全力推进小班化教学,探索建立了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出台了《大连市普通高中学生作业管理的意见》和高中各学科作业规范。我市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已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果。

四、着力提高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新录用上岗教师的师德培训,强化师德建设考核评价工作。深入挖掘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的优秀名师、优秀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广泛宣传十大名师、仁爱之师、最美乡村教师、中小学教师中的大连好人事迹,在教师中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评选大连市中小学十大名师,“名师提名奖”10人,区县级名师130人,以市政府名义对“十大名师”进行了命名表彰,在全市中小学教师中开展“我的名师梦、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以骨干教师和农村教师为重点,实施教师培训项目39个。完成4000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创建农村校本研修基地校80所,农村中小学教师35000人次参加了培训;对200名农村小学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组织骨干教师分学段、分批次深入长海县开展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领军人物培养创新工程(252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出20名领军教师、50名学科带头人、200名青年骨干教师。

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管理。落实教师交流制度,推动区域内师资的均衡配置,今年全市实现交流教师1061人,占符合交流条件教师16.1%,其中骨干教师交流331人,占交流教师31%。指导市教育局所属33所学校、事业单位3300余名教职工完成首次岗位聘用工作,并把岗位聘用工作纳入日常化管理。

进一步加强干部培训。依托北京大学举办了局属学校优秀中层干部高级研修班,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影子校长”培训项目,并通过举办全市高中副校长培训班、全市初中新任职校长培训班、农村新任小学校长培训班,扩大培训覆盖面,促进培训效益最大化。以“大连教育讲坛”为载体,加强了教育行政干部培训。

五、切实提高保障能力,为大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育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以倾斜农村为重点,实施了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条件改善改善工程,为230余所农村幼儿园、中小学安装取暖设备、配备食堂设备,按计划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旱厕改造工程,全市共有68所学校4.3万学生告别了旱厕。在全市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校服补贴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各县区改进校服样式,提高校服质量。进一步提高了普通高中公用经费标准,合理确定市县两级财政的经费分担比例,从根本上解决高中运转困难。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全面落实了免学费政策,5.5万名学生享受这一政策,全年免费资金1.5亿元。按计划完成涉农区市县校车配备共328台,惠及了46个乡镇的2.7万名中小学生。

教育经费监管有力。建立了常态化、规范性的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对全市政策性教育专项经费进行了全面检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绩效评价机制,重点评价教育专项投入的实际效果,提高教育投入效益。完善经费预决算流程、资产管理流程,完善校舍建设、设备采购验收、付款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全面优化升级大连教育城域网, 改善了全域学校网络运行和信息化环境。落实教育部“三通两平台”要求,建成了大连教育智慧平台。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全市680所学校、1.2万余个教室、近50万中小学生基本实现共享教育信息化资源。

教育督导职能有效落实。有效实施了市政府对各区市县政府教育工作评估考核,确保了我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推进“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县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督导工作。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小学校素质教育、中小学体育工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验区、实验校建设等专项督导和教育经费的落实与使用专项调研。

学校安全工作总体平稳。继续深化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抓好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落实例会培训、隐患排查、检查通报、安全预警、安全教育、安全演练等六项学校安全工作制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全面加强对学生食品卫生的监管。健全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体系,推动平安校园建设。加强校车管理,确保中小学生上下学安全。推进校园安全重点防控和周边环境治理,加强校园网管理和网络舆情监控,切实维护高校安全稳定。

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树立教育良好形象

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以“机关干部下基层,三问三查转作风”为载体,突出教育特点,强化实践特色,深入开展好“干群谈心寻良策”、“亲情家访”、结对帮扶等实践活动,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促进教育行风和师德师风的改变。以局属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认真贯彻整风精神,落实好“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着力查找解决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教育发展增添动力。注重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把深入改进作风与加强党性修养相结合,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

2013年,我市其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招生考试组织严密,圆满完成了中考、高考及各类考试工作。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扎实开展,积极为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育软环境。教育督查、宣传、信息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力促进了教育重点工作任务的完成。教育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法制、行政服务、语言文字、关心下一代和老干部工作等取得了新进展。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

2014年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总结

加马铁力克乡库纳吾依拉小学

2015年1月23日

2014年工作计划

2014年,全县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规划,凝聚系统上下、社会各界力量,励精图治,有为进取,持续向上,大力提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程度和“创强”指标达成度,加快“教育强县”建设步伐,为建设“四宜”现代山水茶都和中等新兴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贡献。

1.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开展十八大精神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三进”活动,使十八大精神入脑入心,以十八大精神来武装头脑、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提高工作标准和成效,以人民满意的“更好的教育”回应社会关切和群众期盼。

2.发挥项目带动牵引作用。①重点建设项目:第八小学项目拟投入资金4500万元,3月份主体完工,秋季投入使用;一中新校区项目拟投入资金7350万元,第二季度工程进入主体施工。②为民办实事项目,省级:拟投入资金4296万元,新建凤城上山、城厢土楼、感德岐阳、长坑南斗、培文附幼、官桥第三幼儿园、金谷东溪等7所幼儿园建设;拟投入资金857万元,完成凤城美法、金谷中心、城厢长泰、蓬莱中心、湖头湖

二、感德五甲、祥华第二中心、龙门中心、西坪南岩、龙涓三乡10所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扩建幼儿园;拟投入370万元,建设24所、74班小学附设幼儿园。县级:拟投入资金835万元,完成7所初中校、25所小学标准化建设;投入资金225万元,完成15所初中校探究式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345万元,完成10所初中校、15所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堂改造;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2所初中、16所小学寄宿制学校安装热水器;投入资金160万元,完成墩坂中学、由义中学、三安小学、蓬莱中心小学、虎邱仙景小学、龙涓举溪小学运动场建设;投入资金500万元,改扩建6所乡镇幼儿园;投入400万元,完成华侨职校国家示范校配套实训设施建设。③校安工程方面:抓紧二期重建项目尚未开工建设的10个项目尽快施工,至2013年底,所有校安工程项目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累计实现投资5.5亿元,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防震抗灾和综合防灾能力。④薄弱校(第一批)改造项目:拟投入资金2560万元,完成12所中小学、16000平方米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宿舍、食堂校舍建设。⑤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扩容工程项目:加快一中新校区、县直第八小学、第十三小学建设进度,扩建第五小学、第七小学、规划新建实小新校区、员潭小学,解决城区学校超大规模办学和“大班额”问题。3.统筹各类事业协调发展。①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在2012年已建成10所乡镇中心园基础上,2013年24个乡镇都建成中心园,全县学前三年入园率由2012年92.62%提高到93%,公办园在园幼儿由2012年34%提高到40%。至2015年,全县公办园在园幼儿力争达到50%左右。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标准化建设为推手,实施学校“四有”计划,至2013年底,拟保留的初中校(含完中及九年一贯制初中部)100%建成标准化学校,拟保留的完小85%以上建成标准化学校;以小片区管理为支点,总结推广优质学校带动一般校模式,引导、鼓励通过整合、重组、捆绑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发展制度,形成师资合理流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办学共同体,促进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整体提升。③深化高中教育内涵建设。普通高中方面,继续实施达标晋档工程,八中、沼涛中学、培文中学分别完成福建省一级、二级、三级达标高中创建工作,全县普高在校生100%享受达标学校的优质教育。中职教育方面,抓紧华侨职校实训大楼、大门和陈利职校综合大楼等建设,扶持华侨职校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能力和发展层次。④开启高等教育新的篇章。深化与福建农林大学校地合作、互动发展,茶学院一期工程在2013年秋季开学前竣工投入使用,师生正式入驻;2013年计划招收本科学生600人、专科200人,在校生规模达到千人以上,近期办学规模力争达到5000人,远期办学规模力争达到8000人。

4.提升治校理教工作水准。①整治师德失范问题。采取明查暗访、问卷调查、突击抽检、座谈了解等方式,重点解决师德建设中存在的职业认识、师生情感、廉洁从教、敬业精神、工作纪律、治学态度、师表形象、教育管理等八方面突出问题,对违反师德要求特别是师德二十条“一票否决”的,分别作出学校处理、教育主管部门处理、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同时,对师德表现好、教书育人成绩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弘扬高尚师德,树好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形象。②稳妥推进人事改革。继续运用职称激励、转岗分流、特岗设置、进城招考等综合方式,分流初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学科富余教师到小学任教,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师资编制平衡与结构优化,争取全县小学英语开课率提高到85%以上。③不断扩大校际交流。至2013年,全面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及校长校际交流制度,科学设置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支教、对口交流、送教下乡、异校挂职等方式,促进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师资配备基本均衡。同时,加强边远山区和薄弱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长期边远山区工作的教师,在绩效工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使山区教师队伍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④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开展全面性常规管理检查和常态化教学视导,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评估,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初中、小学检查、指导,把办学行为“五规范”落实到每一所初中、小学,把减负增效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坚持不懈落实精细化管理各项措施,促进学校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⑤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化“平安先行学校”创建活动,争取创建达标率达100%,进一步抓好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创建率达100%,一级达标率达85%以上,二级达标率15%。扎实抓好学校日常各项安全管理,根据季节、气候等特点,抓好汛期安全、消防安全、游泳安全、交通安全、节假日安全等各项安全工作。积极推进校车安全工程,撤销60部未达国标校车,确保过渡期未达国标校车安全,联合安监、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推进校车安全工程顺利实施。⑥有效化解热点问题。围绕各级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整改、纠偏、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高中招生,规范城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招生,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分设快慢班,或以实验班、特长班名义设立重点班,规范城区小学、初中平衡编班,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第二篇:晨光小学创建教育强区工作汇报(2000)

重内涵发展 创品牌学校

办人民满意教育

——晨光小学迎“督导评估考核及教育强区视导”工作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到我校考察指导工作,是对我们学校的极大鼓舞和鞭策。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几年来,在立山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下,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立山区晨光小学以“创名校、做名师、育英才”为办学目标,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扬特色,创品牌,赢得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良好

晨光小学坐落在立山区曙光地区,创办于1950年,先后有6所小学全部并入我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1、校园校舍:

学校占地面积14592m2,建筑面积9200m2,固定资产157.672万元。学校教学区、办公区、体育活动区、三区布局合理。学校拥有较现代化多功能晨光电视台直播室、电子备课室、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和荣誉室等19个多功能教室,校园整洁美观,育人环境舒适。

2、师资队伍

我校师资队伍优良。现有在职教职工85人,师生比为1:。其中研究生1 人,本科,本科以上学历占教师总数 %。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 人,小学高级教师 人,小学一级教师 人;教师中有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11人,区级骨干教师10人,校级骨干教师10人,骨干教师占30%。

——学校办学环境日臻改善

近几年,区委、区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学校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

2010至今年区政府区教育局投入 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标准化操场 万元、学校正门2.295万元。66.5万元用于班班通工程建设。配备30台电脑,打印机2台5880元、复印机一台 9370元、速印机9000元。摄像机35760元、音响系统8.5万元。2012年投入 万元天之阳光体育用品。其中添臵大鼓、小鼓等总计 万元

学校自筹10万元进行楼内外整体宏化和建设。

——学校办学成绩社会满意

一、环境建设别具匠心

学校重点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二楼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设臵了国防教育宣传展板;三楼以“翰墨飘香”为主题,悬挂了体现民族气节的诗篇以及学生的书画作品;四

楼方厅悬挂的“博、思、儒、雅、明、理”六个醒目大字,时刻提醒师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三个方厅的主题设计与我校“崇文尚德”校风相得益彰,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二、两个队伍凝心聚力 班子队伍:

几年来,我校加大了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力度,把真正有能力、有干劲、有激情、讲奉献、会团结、会创新的领导放在重要领导岗位。通过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领导管理机制,打造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领导干部队伍。

教师团队:

学校狠抓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打造品牌教师群体。学校通过承担课题研究,上研讨课、竞赛课,送教下乡等方面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三年来,我校教师共获得省级奖励10余人次,市级奖励20余人次。我校省级优秀班主任阚爱红老师、省园丁创业标兵吴琦、市优秀青年教师王琳琳老师曾多次随同鞍山市师德巡讲团进行演讲,她们的事迹也多次在《鞍山电视台》、《鞍山日报》、《钢都周报》上予以报道。2008、2011年教师节,市委书记、市长谷春立两次亲临我校慰问优秀教师。

三、德育活动主题鲜明

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挖掘德育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创新拓展德育阵地。

我校的校园电视台是我校德育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学校对校园电视台进一步建设,改进栏目丰富主题,完成多频道切换技术处理,实现了声像同步播放,完善了灯光效果、背景屏幕处理。儿童节前夕,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轻松快乐的节日,晨光小学积极筹备了以“缤纷童年•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我上电视啦”大型活动。5月29日,晨光小学校园电视台播放厅内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意韵丰富、动作优美的歌舞;轻松活泼、童趣昂然的童话故事……精彩纷呈的活动表达了同学们喜悦心情。本次庆“六一”活动,学校面向全校学生,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去参与,去体验,去感受,使“六一”庆祝活动真正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2、开展主题鲜明德育活动。

学校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开展主题鲜明地德育活动。“开学首日,孩子收到老师名言红包”活动,让孩子们伴着名言警句的激励健康成长;各班级开展的“激励卡---红、绿、蓝三色卡”制度;每年6月份的艺术节,学生在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小节目中既受到美的熏陶。

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塑造了一批批健康、阳光、充满爱心的晨光学子:我校学生向公交车献小垫;倡导绿色环保;勤奋、阳光女孩勤勤边学习边帮姑姑卖海鲜得事例分别被千山

晚报以“座位不凉心更暖”“鞍山有个卖海鲜的小女孩” “让你的小风筝飞往加拿大”为题进行专题报道。

四、艺体教育精彩纷呈。

学校大力推行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2010年9月召开的大型体育艺术节,让学生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去感受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坚持。校园腰鼓队、校园足球队又为我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增加绚丽的一笔。鞍山电视台《热点聚焦》栏目期对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学校先后获得辽宁省体育达标先进单位、鞍山市体育对抗赛小学组第一名、全国校园足球赛鞍山赛区我校进入“四强”、市体育运动会道德风尚奖、区田径对抗赛小学组第一名、立山区中小学冬季三项赛第一名、区大课间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荣誉。我校代表全市小学在鞍山市阳光体育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五、教学工作稳步提升。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校在教学工作方面的目标是: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优质、高效的精品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工作室建设日益完善:我校鼓励教师有一技之长,积极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工作室。各工作室在活动中不断完善,团队成员整体素质不断

提升,工作室已初显成效。

2、专家引领初显成效:我校先后邀请市教师进修学院赵伟处长、市教研员赵烨老师、区进修学校副校长徐岩等到我校进行听课、评课以及做专题讲座,市教育科研所所长张升阳也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工作。我校教师对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及时与专家探讨,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3、教研活动搭建平台:我校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做到两个围绕:围绕区教学工作要点进行;围绕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二者相互结合,突出教研活动的目的性、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又率先参与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基地的网络教研,教师通过网络视频,与北师大教师零距离接触参与教学研讨,这一活动为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搭建了平台。

4、开门办学家校互动:我校在2010年的10月份以及今年的4月份,两次开展“了创魅力活力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开门办学活动,邀请家长及教育局、社区领导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开放了魅力校园、开放精彩课堂、开放专家讲堂使家长及社会各界真正发挥监督作用,促使老师在备课、讲课两大常规性环节上进一步精细化、科学化,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落到实处。

5、班班通工程惠及师生

我校在全区率先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以常态进入班级、惠及每个学生的目标。2011年学校抓住“落实辽宁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实验学校建设”工程的契机,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硬件建设,不断提高师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方面做了探索,使广大师生更加享受现代化教育资源带来的优势,我校也成为立山区唯一一所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实验学校。

6、共同体建设推波助澜

第四共同体成立以来,在立山区小教科、区进修小教部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作为牵头学校以“携手共进整合教育资源 彰显优势协调共同发展”为主题,积极开展了成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第四教育共同体”开展了大课间校际学习观摩活动,红烛颂”优秀教师事迹演讲。第四教育共同体“牵手课堂”精品课例观摩活动,教育强区材料观摩等。“第四”教育共同体通过以上联动模式,较好地推进了五校的教育均衡与协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也让五校师生收获良多。

六、特色教育工作成果显著

学校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以国防教育为载体,开发了校本课程——《国防教育读本》。并通过开放国防展室、办国防手抄报、开展国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知我国防、爱我国防、强我国防。学校的军威震震军体拳、军姿雄风军训队、军旅之声童谣传唱、军歌嘹亮合唱团,受到市教育局体卫艺处领

导的一致好评。《鞍山电视台》、《辽宁日报》,《钢都周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专题报道。

从2005年开始,我校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研究工作,学校的推普宣传活动得到市区领导的高度赞扬。在迎接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检查工作中接受了省领导的检阅,得到省市领导认可。

——学校未来实现跨越发展

先后荣获得了全国语文教改示范校、国家心理健康示范校、全国优秀少先队,东北三省美育先进单位,省国防教育示范校、省语言文字示范校、省教育收费示范校、鞍山市特色学校、鞍山市文明学校、鞍山市绿色学校、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体育达标先进学校、立山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立山区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优胜单位等多项殊荣。

总之,我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工作能不断改善和登上新台阶,与区委、区政府领导集体作出的一系列重大的正确决策、与各级领导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展望明天,晨光小学将一如既往地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目标,务实创新,努力铸就晨光小学新的辉煌!

第三篇:创建教育强镇

创建教育强镇 促进教育跨越发展

——四会市罗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申报单位:四会市罗源镇人民政府 申报时间:2010年9月

目录

一、基本情况…………………………………………………..第1页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第2 页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合力创建教育强镇…………… 第2 页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 ………………………… 第3页

1、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第3页

2、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第3页

(三)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3页

1、调整学校布局,实现优化整合 ……………………………… 第4 页

2、建设规范化学校,增强教育实力…………………………… 第5页

3、建设平安校园,创设平安环境……………………………… 第5页

4、尊师重教,营造良好氛围…………………………………… 第6页

5、实施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第7页

(四)均衡发展教育,多层次教育同步发展……………………第7页

1、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第7页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第8页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第9页

4、广泛开展社区教育…………………………………………… 第9页

(五)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第10页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第10页

2、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第11页

3、积极提高教师福利,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 第11页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第12页

1、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第12页

2、狠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13页

3、抓好体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14页

4、科研促教、促进教育水平提高………………………………第15页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第15页

四、自评结果…………………………………………………….第16页

创建教育强镇 促进教育跨越发展

——四会市罗源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自评报告

一、基本情况

罗源镇位于四会市北部,由于地貌特殊,三面环山,形似盘地罗纳五水之源,故称罗源。全镇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56条自然村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30人。其中外来人员328人。

罗源镇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被评为省文明镇,时任省委书记的谢非同志多次到罗源镇调研,并号召全省向罗源学习,罗源镇成为了当时的“岭南明珠”。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动,罗源镇经济社会发展已初具规模,布局合理,交通便捷,信息灵通,功能较全,是四会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现已发展成为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镇。2009年,全镇实现GDP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规模工业总产值4.975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税收入库20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再次实现两年翻一番;人均财政收入2215元,比全市人均财政收入1839元多376元,名列四会市前茅。

近年来,罗源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强镇战略,以创建省教育强

镇为契机,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提高师资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调整学校布局,优化了教育资源配臵,育人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我镇原有3所完小,一所初级中学,经布局调整后,整合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教师44人,学生535人;幼儿园1所,入园幼儿149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在校生212人。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合力创建教育强镇

我镇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教育,把教育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教育工作会议制度,专门研究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订解决方案。“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我镇党委、政府的坚强信念,“重教兴学,科教兴镇”已成为我镇领导班子共识。镇党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学校调研,了解办学情况,及时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2010年初,我镇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奋斗目标后,着重从如下几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召开创建教育强镇的动员大会并组织镇村干部、教师认真学习《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方案》,提高干群对“创强”的认识,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成立以镇党委书记吴楚敏为组长、镇长梁海连为副组长、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职办公室,并制订《罗源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方

案》。三是组织镇“创强办”成员有针对性地走出去学习取经,明确做法,增强信心,创新思路。四是充分利用本镇的宣传媒体,以悬挂标语、派发传单等手段,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宣传到各村、居委会、学校,让“创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发展

1、增加教育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以重教为先,以兴教为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一是对教育的投入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市、镇财政对我镇教育拨款分别为223万元、245万元、263万元;二是生均教育事业费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生均教育事业费依次为1950元、3232元、4040元;三是生均公用经费实现逐年增长:2007年至2009年,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625元、700元、710元。

2、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

我镇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镇领导主动联系有关企业和社会组织,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2006年广州杰伟公司出资30多万元为洞心小学进行教学楼翻新;2007年、2008年佛山企业家冯绍泉先生为中小学捐赠了

价值约15万元的设备设施;2009年企业家叶伟光先生为学校捐赠了一批办公设备、杰伟公司分别为学校捐赠了办公设备脑。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使我镇的办学育人环境跃上新水平。

(三)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调整学校布局,实现优化整合。

我镇学校布局调整有“起步早、力度大”特点。2000年前,镇内原有5所小学,1所中学,学校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功能场所欠缺,设备落后,专业教师缺乏,素质教育难以开展。2000年初,镇委、镇政府为了提高办学效益,优化教育资源配臵,按就近入学和相对集中的原则从办优质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出发,制订了《罗源镇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对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且分散偏小的学校进行全面调整,规划将全镇5所村办小学进行合并。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向群众讲明布局调整的意义;二是落实“三对一”责任制,即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教师负责做通一名需撤并学校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三是落实补助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的政策,减轻贫困生家庭经济负担,帮助解决边远学生学习、生活、交通等问题。通过落实布局调整政策,2000年9月,圆满完成了第一轮的布局调整工作,共撤并了2所村办小学,将原有的新丰小学合并至石寨小学、将红旗小学合并至洞心小学。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初步实现了规模办学设想。为进一步优化整

合教育资源,开展规范化学校建设打下基础,为了创建省教育强镇,我镇实施了第二轮学校布局调整。为了使教育资源整合工作顺利完成,镇委书记吴楚敏,镇长梁海连亲自带领班子成员、村委干部挨家挨户深入细致地做家长思想工作,通过全体干部的共同努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0年8月顺利将罗源中学、中心小学、洞心小学全部合并至石寨小学,整合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了我镇教育资源的配臵,全面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档次、品位和水平,为我镇创建省教育强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建设规范化学校,增强教育实力。

近年来,我镇把建设规范化学校作为提高我镇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来抓,对照规范化学校的标准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硬件、软件建设都达到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

3、建设平安校园,创设平安环境。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我镇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成立了以镇委书记吴楚敏为组长,派出所、综治办、司法所、文化中心、工商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学校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罗源镇平安学校建设工作方案》。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综治办、司法所对全镇重点人群进行监控;派出所每天上学、放学时段派出警员在学校门口及路口布防。此外,我镇还

加大校园安全工作投入,先后投入5万元为罗源学校、中心幼儿园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添臵了技防器材,并聘请了4名专职保安;其次,2007至2009镇投入32万元,用于小学自来水安装、添臵课桌椅和改建幼儿园;2010年镇投入650多万元作为创强资金,新建罗源学校综合楼1栋,面积880平方米;投入87.13万元安装防雷设施和消防设备;投入388.82元改造200米运动场。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多年来我镇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为学生安心学习创设了和谐、平安环境。

4、尊师重教,营造良好氛围。

镇党委、政府坚持每年召开教师节表彰大会和春节教师座谈会,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对有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并把优秀教师推选为镇、市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同时每逢中秋节、教师节、春节等节日,镇领导都为全镇教职工送上礼品、慰问金,让教师感受党委政府的关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家冯绍泉先生近三年每年教师节筹集10000元资金,用于慰问教师。我镇在生活上对教职工给予关怀,关心患病、离退休和贫困教师的生活,积极筹措资金为教师购买医疗保险。罗源镇镇委、镇政府一直认为“教育无小事”,发现教育问题就立即研究解决。如:2007年中心小学、石寨小学、洞心小学教师宿舍还没有安装自来水,给教师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

便,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及时安排资金5万元为学校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解决了教师用水困难的问题。2008年分管教育的领导到中学和小学调研时发现部分教室课桌椅破旧且没有风扇,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镇委领导及时争取到佛山企业家冯绍泉先生的支持为学校添臵了价值1.5万元的课桌椅凳和风扇,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2009年我镇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教育扶持资金10万元,用于中心小学校园广场建设,进一步美化了校园环境。

5、实施信息化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市教育局支持和指导下,我镇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扎实搞好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建设,按高标准为每个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经过短短三年的努力,我镇的信息化建设在学科教学、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整体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学校建立了校园网,计算机拥有量为12台/百人,按市要求,全镇小学四年级以上信息技术课开设率达100%;45岁以下教师全部会操作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技术,45岁以上教师基本会操作计算机,76%的学科能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37%。

(四)均衡发展教育,多层次教育同步发展

建设教育强镇必须坚持均衡发展,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

1、巩固提高“普九”成果

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抓好学龄前三年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一是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工作。镇制订了《中小学防流控辍措施》,把防辍控流纳入党政主要领导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严禁开除学生,落实各种帮教措施,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的辍学率,其中初中控制在1.2%以下,小学控制在0.2%以内。由于几年来都注重对学校“防控”工作的监督,很好的巩固了就读率。二是严格落实免除学杂费制度,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三是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得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同时督促各中、小学切实做好非“低保”困难的子女助学工作,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至今,我镇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四是积极开展奖教奖学活动。2003年澳门同胞江全先生在我镇设立了奖教奖学基金,七年来共奖励优秀教师55人次,奖金5.5万元,奖励优秀学生102人次,奖金2.04万元。2007年广东省四会监狱团委在我镇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共扶持了10名困难学生。五是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制订了《关于外来工子女就读我镇学校的意见》,规定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外来适龄儿童入学,三年来共解决了18名外来工子女读书问题。2007—2009学,全镇3—6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7.7%,小学适龄儿童入

学率、初中入学率都达100%,小学毕业率100%,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率98%,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98.2%。高中毛入学率87.05%。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我镇在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在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牵线搭桥,共筹得资金30多万元,于2007年2月新建了罗源镇中心幼儿园,改善了原镇中心幼儿园落后的办学条件,有效解决了农村幼儿入园难问题。从制度上加大了对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保证了办园质量,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近三年来,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逐年上升,2010年达87.7%以上。

3、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我镇坚持全面、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成人教育。1988年投入100多万元建设了成人文化学校教学大楼。我镇还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成人教育工作思路,以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中心,以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为补充,辐射各村、各单位、各企业,形成成人教育的培训网络。坚持以技能培训、岗位培训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实用知识、科学技术、劳动技能培训与科普讲座,不断拓宽成人教育培训面,有效地提高了我镇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每年都至少开办3个以上的长班,三年培训达多

5523人次,培训面达到39.4%以上。1996年,我镇成校被评为“四会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10年9月被评为“肇庆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

4、广泛开展社区教育

我镇结合实际,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一是加大硬件投入力度。近年来,我镇高标准新建了罗源文化中心,设施配套完善,为全镇群众、外来员工提供了良好的文化、休闲、娱乐的场所。2008年镇文化中心被评为“广东省一级文化站”,成为我市唯一的一级文化站。二是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我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书香家庭、“五好”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加强群众的荣辱观、家庭美德、文明礼仪教育;以生态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创建活动为契机,对群众进行现代新公民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三是丰富群众文娱活动。我镇每年利用各种节日举办各种体育竞赛、书画展览、征文比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广大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营造了我镇良好的文化氛围。

(五)、加强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教育水平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保障。我镇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它作为创建教育强镇的重中之重来抓。

1、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我镇每年都开展“爱与责任”为中心的一系列主题教育。组织全体教师重点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相关文件,并撰写心得体会。镇每年专门召开2次师德交流会,搭建交流平台,让广大老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年终考核重要内容,对师德建设不达标的,取消当年的年终优秀考评并全镇通报。通过狠抓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思想觉悟和职业修养,树立了人民教师敬业乐教、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近年来,何锡桃、邓杏颜、伍尚平、江伙生、黄成康等老师被评为四会市先进德育工作者光荣称号。

2、实施继续教育工作,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我镇大力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近年来,共有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有2人参加市校长培训班学习,其中中心小学朵应衡校长2007年9月参加了肇庆市小学名校长培训班。通过培训,一批有特色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目前,我镇小学有专任教师28人,学历达标率达100%,大专或以上学历19人,大专率67.8%,本科7.14%;研究生2人,占3.48%;中学专任教师15人,学历达标率达100%,本科率是40%。

3、积极提高教师福利,调动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积极提高教师队伍福利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我镇教师工资统一由市财政按时足额统发。2008年起全市教师的工资实现了高水平的“两个相当”,实现了教师的工资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当,全市教师的平均年工资达到55956元,排在肇庆市各县市区的前列。镇财政积极落实好教师节假日慰问金、奖教奖学金等各种教师福利待遇。2008年,教师节假日津贴与公务员同标准同步发放,全镇教师福利待遇得到了明显提高。另外,每年的教师节、春节,镇政府均拨出专款用于慰问在职、离退休教师,并隆重表彰、奖励先进教育工作者。其次,镇政府还每年组织教师进行体检。2000年以来,我镇多次被评为四会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六)、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在建设规范化学校工作的同时,我们从素质教育入手,严谨务实,勇于创新,积极推动我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1、以德育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镇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探索德育新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研讨德育工作问题,加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健全了团委会、学生会、少先队、家长学校等组织,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

合”教育网络,制订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军训、升旗仪式训练、学雷锋活动、每日一语、到敬老院慰问服务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积极举办“反对邪教、拒绝吸毒”宣传图片展览、“6.26国际禁毒日”专题宣传教育,使学生受到警戒教育。三是充分挖掘地方德育素材。在我镇敬老院设立德育基地,拓宽育人渠道。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深入宣传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我镇根据学校实际,开设了心理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几年来,我镇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

2、狠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几年来,我镇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加强教学管理,积极推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工作,积极推广课改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观念。2007年我镇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老师到广州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越秀区登峰小学参观学习。2008年天河区第一实验小学领导两次带骨干教师到我镇指导教学工作,还捐赠了价值约50万元的电教设备。2007—2009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还组织学生到我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

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英语辅导。我镇以课堂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和改革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工作。从2007年起,我镇小学开展了“嫁接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专题实验。有效解决了“满堂灌”的问题。2007—2009年,全镇小学的质检成绩合格率均达到或超过市的要求;初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亦不断提高,中考成绩处于全市的中上水平。另外,中小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有21项,其中,获国家级1项、省级5项、市级15项。特别是石寨小学黄诗琪同学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获得二等奖。

3、抓好体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镇各中小学在抓好主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和一届中小学运动会。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模式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各中小学校认真抓好“两课两操两活动”“阳光体育”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针对学生特点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近三年,我镇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年分别为97.2%、96.7、96.9,优秀率年为25.4%、27.6、30.1;初中体育课考核合格率达98.4%、98.3、97.6,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8.0%、97.6、97.3,体质健康优秀率35.0%、35.4、38.3。近年来,我镇各中

小学特别重视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经常开展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学生的艺术作品屡获奖励。我镇中学、中心小学在2007年四会市第六届校园艺术节、2009年四会市第七届校园艺术节都获得铜奖。并有15名同学在艺术节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项目获得一、二、三等奖。

4、科研促教、促进教育水平提高。

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实现教育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我镇不断完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管理网络,加强对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管理,引导学校领导和教师树立科研兴教观念,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改革试验,逐步形成“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和“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改”的新局面。近几年,我镇教育教学科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题立项2个,其中县级1个,镇级1个。近三年我镇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43篇,其中省级5篇、市级38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2篇。

三、存在问题与今后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省教育强镇,我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镇教育正在大踏步向规划范、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镇教育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2、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细化。

3、教研相结合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4、教育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我镇对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评分,各项必达条件全部达标,自评得分为 496分,占总分值的99.2%。我们认为,罗源镇已具备了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标准,特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请予以督导验收。

四会市罗源镇人民政府

二0一0年九月

第四篇:主题教育强师德

主题教育强师德,创优争先正师风

斯家场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材料

斯家场小学是一所乡镇中心小学。现有学生794人,设16个教学班,有教职工42人,其中党员22人,公办教师28人,省招教师7人,代课教师7人,在岗教师中,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23岁,平均年龄41岁,学校教师队伍是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的优良团队。近几年来,学校致力于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学教育,从打磨教师素质入手,把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做事靠人,人能做事”要办人民满意教育,先做人民满意教师。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班子和谐带动教师

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绩高为尊”师德师风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赵绪涛担任,副校长毛久红担任副组长,校委会成员为专班成员,负责师德师风建设的全面工作。本学期开学后,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学校又成立了由校长彭小雷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每学期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验收活动成果。校长主抓教师思想教育,教导主任主抓教师业务理论学习,政教主任负责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协调有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开展的丰富多彩。

二、大力宣传发动教师

2012年春开学伊始,我校就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去抓,召开全校教职工会议,贯彻《松滋市中小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绩高为尊”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方案》精神,统一思想、明确目的和意义,制定了切合我校实际的活动方案,成立了师德师风创建领导小组。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学习文件精神,安排学校活动步骤。学校领导在动员会上客观分析了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了提升我校师德师风水平的举措,要求我校教职工要增强“两个意识”,即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学习上级文件,加强学习先进榜样,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实现“四个提升”: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上有新的提升,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有新的提升,在树立师德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上有新的提升。学校开辟了校园广播、师德专栏,及时报道学校开展活动的动态,营造和烘托了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的气氛,扩大了活动的影响,也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良好口碑。我们不断向媒体推介我校的经验及做法,有近40篇信息被荆州教育信息网、松滋教育信息网录用。

三、学习交流引领教师

我校以深入推进“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为依托,以集中学习交流为抓手,以师德问题回访为途径,抓好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督办工作。学校党支部组织教师充分利用例会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政策法规、教育理论及优秀教师事迹,从而引领教师提高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与创新能力。此外,学校要求教师结合自己在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自学,并撰写师德体会,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市教育局的相关规定,签订师德承诺书,做到令行禁止。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水平,端正了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关心、爱护、培养每一名学生。

四、强能炼技提升教师

我校每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履行职业道德,勇于挑起重担,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内化到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中,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为了贯彻各级“课内比教学”文件精神,我们将活动重点放在教学基本功比武上面,与学校的研究课题“多媒体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模式的研究”有机融合,力求课堂的有效、高效和原生态,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一次次精彩的说课活动,一节节优秀的展示课,进一步把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推向了高潮。

在“课内比教学”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课内比教学”为契机,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今年分到我校任的有7名省录用教师,为了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我们拟定了青蓝工程师徒协议。年轻老师每周做到“四个一”:一周至少听一节师傅的课,一周至少邀请师傅听一次自己的课,一周整理一篇名师课堂实录,一周有一篇质量高的学艺反思。教导室每周五对资教老师的自学笔记进行检查登记,从开学到现在,每位年轻教师自学笔记已达2万多字,上公开课4节,听课20余节,参与教研活动13次,这样的硬措施,更好更快地促进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此项活动在松滋教育简报予以登载,在荆州信息网得以宣传。

2、开展“课外访万家”活动。全体教师爬山涉水,深入我镇十几个村,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增进家校联系,全体教师对我校学生的基本信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暑期师德师风教育周活动中,我校再动员,再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次全员走访,进一步了解本班学生情况,老师们深入本班的贫困学生、留守儿童家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班上极个别学生的家境贫寒,通过家访,对教师、对家长、对学生触动都很大,从《家访手记》到《我的家访故事》浸润着老师们的热心与真情。

3、开展“扶贫助学”接对帮扶活动。学校引导教师始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给贫困生送温暖,给学困生送信心,给特殊生送方便,促进教育教学均衡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教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对学生微笑,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受到冷落和歧视;与学生交谈,每一个孩子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地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辨别善恶美丑;教学生求知,能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的意志,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机会,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展示;为学生着想,使每一个学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4、开展“我喜欢的好老师”评选活动。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爱岗敬业、惜岗乐业,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进一步强化教师的道德情操、历史使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执教信念、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社会地位,我们开展了“我喜欢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学校成立了评选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宣传发动,组织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分别填写《松滋市“我喜欢的好老师”推荐人选推荐表》,并根据各类人员推荐结果依次排序,集体评议确定推荐人选,李云柱老师被评为松滋市“我喜欢的好老师”,曾红玲、李英、万红艳、梅金玲等四位老师被评为斯家场镇“我喜欢的好老师”。“我喜欢的好老师”的事迹在全校教师中组织学习,学校形成了“争当好老师、争创新业绩”的浓厚氛围。

5、开展听心声正师风教育活动。

我校充分运用“课外访万家”工作成果,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水平,开展了“听心声正师风,做人民满意教师”专题教育活动。一是铸师魂,要求教师具有“四心”:关爱学生诚心,了解学生细心,教育学生耐心,服务学生热心。二是树师表,要求教师实现“四三二一”目标:四高——高度的觉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三种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二严——严肃的自我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强——强化为人师表意识。三是正师风,通过制度规范、行为规范、榜样规范,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五、强化监督鞭策教师

强化监督,突出行动,促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大局。我校师德师风领导小组成员率先垂范,严于律己,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广大教师日常教学教育工作的督导机制。广大教师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热心教导学生,关心学生,并将教育服务送上门,主动进村入户,掀起了开展家访和家校共促的热潮。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学校面貌大为改观,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务实,从校长到主任树立了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念,事事走在前,工作创一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成为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典范。

第五篇:“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打造教育强市 助五金之都腾飞

――永康市申报“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1992年永康撤县设市。辖5镇4街道和方岩风景区、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54.8万人,外来常住人口30多万人。

永康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五金机电产业十分发达。全市有五金企业7000多家,2004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社会经济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7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形成了“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基础在教育”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永康的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生机。基础教育实现了高标准普九的目标;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民办教育异突起,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凸现活动。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永康作为充满发展活力的县市,加快教育强市的建设,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面对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永康全市上下齐动员,干部群众同参与,学校师生共努力,使永康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愈来愈浓。

一、强化均衡,优化布局,全面提升

由于受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直以来,永康的学校布局比较分数,办学规模相对偏小导致办学水平不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因此而不平衡。优化学校布局,成了强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实施学校教育“扶弱促衡”工程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教育资金投向倾向,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结对;扶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等举措,使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城乡群众渴望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正逐步变成现实。

1、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城乡校际均衡。2000年永康全市共有普通初中37所,在校生24286人,校生均人数为656人;小学154所,在校生45768人,校生均为297人。2005年开学,永康市的普通初中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小学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校生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内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学校布局是牵涉面非常广的一项系统工程,永康市的学校布局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又综合考虑地理、交通、人口、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统筹考虑,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做实,目前,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2005-2010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已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经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新一轮布局调整实施到位后,永康全市将设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使全市的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调整后实现教育资源后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使全市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2、通过教育资金投向,重点中学招生制度改革等政策调近代促城乡校际均衡。为了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扶弱促衡”工程,并已初见成效。

一是通过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重新整合市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校际均衡。2002年,我市小学校均365人,初中校均970人,校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2003和2004两年,我市又撤并小学18所、初中4所,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了461人和1062人。目前,我市体现城区一体化要求的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已报请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我市新一轮布局规划在2010年实施到位后,全市将设置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

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地理、交通、人口诸多因素,在操作过程中基本做到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中求快。通过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对全市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在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同时又通过整合促进了市域教育发展均衡化。

二是在教育资金投向、重点高中招生等方面对山区学校实行倾斜。首先,为了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建设,近年来,我市在教育基建拨款、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以及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调节等方面给予山区学校以大力扶持,其中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标准山区学校补助金额占投资的80%以上;基本上由财政负担,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30%划拨用于山区定点薄弱学校建设。其次,为了稳定山区学校的生源,去年以来,永一中等重点普通高中的定向招生名额分配,对山区学校特别予以考虑照顾,定向招生的比例今后将逐年递升。三是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通过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加强校际促均衡。从2003年起,永康有计划地遴选城区小学的青年业务骨干教师到山区小学担任副校长,任期两年。至今全市已选派两批共10名,今年下半年又将选派第三批。优秀教师支教活动,促进了山区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激发了山区学校的活力,推动了校本师资培训,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教研和教科研水平。如选派到棠溪小学担任副校长的城区民主小学教师朱金胜,在支教期间积极组织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使该校全体教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在此之前,该校许多民转公的老教师还不知“课件”为何物)。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虽已开展多年,但在近三年的教育创强过程中更有明显强化。目前,城区中小学普遍与山区学校结对,最少的一对一,多者达一对三或一对四。帮扶形式主要有:①送教下乡,上示范课;②结对培养山区学校的青年教师;③送钱或送物帮助山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④开展联谊活动,鼓励城区学校学生与山区学校学生结对帮扶等努力实现资源同享,共出成果。

四是重视扶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保障该群体学生公平接受教育促均衡。近三年来,永康开形式多种多样的扶贫助学,主渠道有教育部门的教育基金会和民政部门的慈善总会活动,其他途径则有团委的“希望工程”和妇联的“春蕾行动”,另外还有企业老板设立奖学金、学校减免和社会人士爱心资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2年资助学生872人,资助金额52万元;2003年资助学生900人,资助金额60万元;2004年资助学生1803人,资助金额达190万元。为配合省教厅实施扶贫助学扩面工程,最近,市教育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永康市中小学教育资助券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了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券制度,山区小学生的杂费实现了全免。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则一律免收借读费,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可与本市人口子女一样在本市区域内平等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理念明确,认识到位,措施得力,目前全市城乡教育已逐步实现了城乡校际发展的均衡化,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甚至优于城区的少数学校。

二、强化机制,优化体制,保障有力

永康是浙江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较早的试点单位之一。1984年,金华市就在永康召开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充分肯定并推广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此后,教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贯彻后,永康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以市(县)为主统筹管理的体制,并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建立了相关的机制,从而使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其一,教育投入总量增幅较快。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2003年和2004年的市财政教育经费决算和2005年的教育经费预算总计达6.7亿元(尚未包括三年教育费附加收入和社会力量办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教育经费均在金华市领先。2003年教育“创强”追加经费4000万元,今年教育“创强”将再安排专项经费7000万元。2003—2004两个教育附加费征收达8285万元,全部专用于教育事业。其二,2003年以来,永康实行以市为主统筹管理和调控的教育基建投入体制,由市财政统一安排全市教育基建项目和经费,确保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投入。2004年市财政一次性划拨2000万元用于偿还镇(街道)学校教育工程欠款。其三,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相关待遇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教师工资从1999年起率先实行由市统筹发放,2002年又着手进行了统筹发放办法改革,做到通过市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教师工资高于本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实际收入列金华市各县(市、区)前茅。2004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5500元统一列入市财政预算,这在金华市乃至全省都不可多见。其四,近几年预算内年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在金华市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的《2004年浙江省各县(市、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数据》显示,永康市2004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8.68元,居全省第一;初中458.65元,居全省第二。

二是建立了创优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和学校争创教育强镇和示范性学校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优激励机制。2002年上半年,市政府又颁行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实现金华市和省级教育强镇创建目标的镇(街道),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重奖;对实现省级示范性学校和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争创目标的学校,经评估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同时,对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定点的新建学校校舍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竣工建筑面积给予山区学校每平方米100元,其他学校每平方米60元的补助;对完成“校园网”建设,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学校,以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器材、图书等配备达一、二类标准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为推动“名校工程”的实施,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性政策,对在2001年12月1日以后在争创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层次的示范学校,分别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励。创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力地推动了省市级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促进了示范学校群体的形成。

三是建立了管理监督机制。为加强对全市学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永康于2003年建立了永康市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首批23个直属单位的财务列入会计核算分中心管理。今年下半年开始,又将有62个中心小学以上的法人单位的财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从此,全市所有中小学及各直属单位均实行以法人单位为单位报账,教育经费的“源”与“流”将得到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永康市还建立了教育系统内部学校领导离任审计制度,对所有调离原岗位的校长,无一例外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教育投入及激励、监督机制的强化,促进了我市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教师生活待遇的提高,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统筹,优化资源,提高质量

近年来,永康进一步强化了市域各类教育的统筹工作,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多样、资源优质并充满活力的市域基础教育体系,并以提升办学效益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市域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教育结构和办学体制不断得到改善,大教育理念得到强化。首先是中等教育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全市普高、职高、综高已经形成了分别以永一中、市职技校和综合高中为龙头的特色明显的三大高中学校群体。高中教育基本普及(2004年普及率达89.95%),高中段招生普职比渐趋合理(普职比例达到了省定标准)。其次是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激发了教育活力,加快了事业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高中段学校“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2004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全市12151人,而民办学校拥有5239人,占43.1%。小学、初中的民办学校也占有一定比例。幼儿园的民办比例则达84.52%。再次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品位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的浙江电大永康学院新校区已经建成,今年,该校已通过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总结性评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去年投入700多万元,开设专业由2003年的2个增加到41个,并完成了21057名农民的培训任务,其中2924名学员参加了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因此,永康已被确定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3个试点县(市)之一。在继前几年永康在全国首创农村支书脱产上浙江师范大学学习之后,今年5月份,我市又选送了20名农民上浙江大学学习,其学习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解决。此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量。近年来,永康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校工程”等途径,并通过开发、整合、盘活等措施,使市域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首先是改善办学条件。由于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面积大量增加。到2004年下半年,在因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减少了几十所中小学的情况下,全市中小学的校园占地总面积仍然达到了233.02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40.6%;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0.7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59.8%。2003至2004两年,全市校舍基建和专用设备生均经费分别为960元和1325元,在金华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分别仅次于义乌市);全市中小学净增计算机2781台,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有40多所,5所学校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学校成为金华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其中一中、二中、三中、实验学校、综合高中、古山中学等校的校园信息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全市建有多媒体综合教室380多个,许多学校的普通教室已全部多媒体化;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的装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次是“名校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名校群体不断扩大。2003至2004年,全市创建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2所(永二中和明珠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4所,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创建金华市级示范初中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市职技校于去年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其中机电专业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会计、数控技术应用两专业被评为金华市重点专业。标准化学校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全市已有85%以上的学校按照标准化的不同类别要求进行建设,其中已有2所学校通过一类、5所学校通过三类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再争创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1所、省示范学校4—5所。第三是通过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去年以来,永康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第二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通过第一阶段评估,被认定为AAA级的学校就已达18所。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等级重点普通高中占普高学校数的比例尽管只有33.3%,接受优质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已达全市普高在校生数的51%;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技校就读的学生,达到了全市职高在校生数的58.2%;在省示范初中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初中在校生数的32.6%;在省示范小学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小学在校生数的34%。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3年来,全市学校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建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相关的激励机制。《永康市天行奖学金奖励办法》自2003年施行以来,至今已颁奖了三届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奖金30万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永康重视和加强了全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在初中、小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评估,以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至今全市已建有心理辅导室40多个,其中通过评估上等级的有15个。中考和高中段学校招生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近年来高考上线人数与区域人口万人比一直居于金华市9个县(市、区)中的第三或第四,中考成绩也在逐年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市职技校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实训、实习基地体现了鲜明的永康五金文化特色,学制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其中学分又分为“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两部分,为浙江省首批学分制试点单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

四、强化创新,优化管理,提升水平

三年来,永康大力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和督导制度创新来优化学校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优化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管理。为了更新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全市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校长和第一线教师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从而教好新课程,2003年以来,永康专门组织了“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读书心得活动”,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研员推荐了《教育新理念》等4本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要求阅读后写出读书心得,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新理念参与新课改。其间,先后组织了全市初中、完小正副校长与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教师新课改理论考试,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信息交流工作会议,并在扎扎实实地开展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新课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科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创新来提高教科研和教研工作实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近三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主要有:①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今年上半年,重新修订下发了《永康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根据永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走向,在全面规范的基础上,出台了许多创新性的举措。②调整充实了市本级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组织网络。市教科所专职教科员在全市范围公开选聘,从而使市教科所的科研力量得了充实和强化,以市教科所为中心的全市教育科研网络健全,并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③重视教育科研投入。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教育科研专项经费20万元,两年内已投入40万元。④加强教育科研的基础工程建设。近年来,市教科所工作人员主动下乡、下校举行教育科研常识讲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至今已举办讲座30余场(次)。同时,还通过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抓好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建设和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等基础性措施,来提高全市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⑤通过考核、评优和督查促进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年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去年还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专项督查。由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近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不断提升,获奖成果累累,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中小学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2项,省“十·五”重点课题5项,省规划课题12项,金华市重点课题14项。教研工作也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完善和网络优化等创新性措施提升了地位,强化了作用,增强了实效。

三是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管理者队伍的创新和教育督导制度的创新来强化导向、优化管理和提升水平。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水平。2004年,永康积极稳妥地调整了中小学校长队伍,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这对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督导评估也是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2003年以来,永康通过开展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相关学校管理到位,消除管理盲点,强化薄弱环节。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并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加强了中小学常规管理督查,重点督查内容为“校园环境管理”、“校舍用房管理”、“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在督查过程中,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的,当即填发书面整改通知书,责成学校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并作为校长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人事导向和评估、督查等有效措施,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水平已得到了明显提升,育人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全市绝大多数学校“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落实,校园整洁优美,教育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五、强化培训,优化队伍,打造形象 谋求教育新的发展,需要一支德高业精并善于开拓创新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三年来,我市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师德教育和多元业务培训等途径,多管齐下狠抓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更新观念,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打造形象,适应发展。工作重点是抓师德,正教风,强素质,崇师表。围绕这一工作重点,永康市努力从师德建设、师能提升和名师培育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在师德建设方面,首先是强化师德培训。我市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师德培训”工程。该工程由市教育局直接组织部署和规划协调,由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培训内容策划和培训实施,主要利用新学期开学之前的暑假时间,一年一个专题,前后衔接,层层递进并与时俱进。其次,十分重视师德教育载体的设计与利用,以扩大影响,增强实效。如2003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弘扬教师美德,彰显师表形象”主题教育,举办了“学生在我心中”师德演讲比赛,并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年”系列活动。去年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还表彰了永康市“十佳师德标兵”,组织了千名教师“崇尚教师美德,拒绝违规家教”立誓签名活动。再次是从加强师德建设的角度出发规范全市教师家庭带生(家教)行为,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个人带生(家教)行为的若干意见》,并多次组织专项督查,在此基础上,对违规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处。

在师能提升方面,着力点主要放在理念、技能、薄弱学科和薄弱环节上。2003年以来,多次组织以“新课程与学习主题构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新理念培训,参加培训的初中教师1630人,小学教师1658人。组织计算机和普通话等技能培训数十次,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3000余人。同时,还对全市小学教师进行了一轮教科研知识培训,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全部进行上岗培训,至今持证上岗教师达260余人,约占金华市该类持证上岗教师总数的一半。此外,还积极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和金华教育学院挂钩,联合举办多层次的各科学历培训,到目前止,全市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的教师有1100多人,其中专科200余人,本科800多人,研究生主干课程120人。各中小学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也都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在名师培育方面,永康从1999年开始实施“9932111”名师工程以来,不但强化了精品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促进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群体的逐步形成。三年来,市教师进修学校有规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培训,每年一期,每期90人。同时,还通过理念培训、理论包装、名师结对和名师论坛等形式培养省级名师8名、金华市名师30名。除此之外,永康还通过高学历及薄弱学科师资引进、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等途径来改善全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整体形象。

为了强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各科各类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和教育工作“母机”。2003年,该校已通过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评估验收,并于去年被评为初中教师专题培训先进单位。

综上所述,我市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至今三年时间,两轮“创强”,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正在按照既定的“创强”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快推进第二轮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整改提高工作。

2005年9月28日

(注:本文原为教育局创强办撰写,后经笔者修改定稿。)

下载小学教育强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强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强乡工作汇报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县”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我乡在县动员大会召开后,党委政府认真进行了研究部署,把贯彻落实会议和《决定》精神作为工作重心......

    浮东小学创建教育强校实施方案

    汕头市浮东小学“创建教育强校”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教育创强的精神,根据《汕头市金平区教育局关于创建教育强校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对照《汕头市“广......

    玉华小学教育强区德育工作经验材料

    美育奏响校园和谐乐章大连市沙河口区玉华小学大连市沙河口区玉华小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马栏河畔,是一所办学规模较大的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玉华小学紧紧把握时代......

    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汇报

    镇江一中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总结 创建教育强镇是巩固发展“两基”成果,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学校围绕创建教育强镇目标,真抓实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形成了“务实......

    黄柏镇教育强镇实施方案

    黄柏镇教育强镇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综合实力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县......

    上下同心,共创教育强街

    上下同心,共创教育强街 ——普宁市流沙北街道申报广东省教育强街自评报告 普宁市流沙北街道办事处 2015年3月8日 目 录 一 基本情况…………………………………………………......

    XX教育强镇自查报告

    XX教育强镇自查报告 XX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按照市、县要求,对照教育强镇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我镇对巩固教育强镇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

    创建教育强乡镇实施方案

    余兴庄中学创建“教育强乡镇” 建设实施方案 为顺利完成创建陕西省教育强乡镇工作任务,推动我校教育工作全面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