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时间:2019-05-13 01:3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第一篇: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陈建国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上。

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改变陈旧的、僵死的、模式化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无从改变教育的现状,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就无法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革新思想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做为根本,做为一切方法、行动、政策确定的根本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爱护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的上帝”,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对待。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把学生当作奴隶随意惩罚,当作机器拼命加压,当作“弱智儿”经常挖苦、讽刺,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性泯灭了,一颗颗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暗淡了,一个个鼓满希望的待发的帆船触礁了,孩子的心灵笼罩上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厌恶学习,讨厌老师,反感学校,甚至厌恶生活,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能中途辍学,或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的处理。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摧残人、扼杀人、毁灭人。革新教育思想理念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开发其智力、发挥其特长、健全其人格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行,教师要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前提下,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报刊书籍一直在讲,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呼吁,然而,透析一下我国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为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停留在专家的报告和教师的评优课中,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内心深处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重点,所以,他的教学设计、提问内容、提问对象等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没有把学生做为“主体”和“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教学主体的“人”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的思考教学大纲,认真的准备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简短的记载下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大兴趣?”“设置怎样的情景或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何创设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提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如何充满激情的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因此,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应做好诱导的各种准备。如此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冷静考虑一下:按这种设计,这种效果自己是否满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活动做为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的总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才华,提高自己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演出活动中,才能增长才干和智慧,才能提高智力和创造力。

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又带着竞争意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具体的表现中,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增强各种能力。教师创设环境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而学生提高、创造的过程却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财富,我们要加以悉心的呵护。对于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提问或回答,千万不可一棒子打死,去堵死学生思维的路子,打消其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闪光的地方,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使之回到真理的道路上。教师要积极创设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示或展现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欣赏,通过这种方式来张扬个性,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不是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提高的多少为依据。这节课,学生树立了哪些观点,掌握了哪些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这节课,学生有多少时间在积极的思索,有多少时间在认真的操作,是否保持并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否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动力,学生创作了哪些作品?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估原则。

三、革新课程理念: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 教育思想理念要革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其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世界本是联系的,各种知识、各个学科相互交织、浑然一体,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由单课型向综合型发展。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教学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设立了综合课程的考试科目。与之相适应,一种新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就是学生将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身体、感官同事物的直接接触,将其综合运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劳技、学工、学农、学军,社区服务,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它以大社会、大课堂为背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课题,列出提纲,查阅资料,分析、综合、比较,自己独立完成科技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开放的社会,由学生的展示性学习走向了探究性的学习,由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由教师判决型的评价,变成了肯定和激励,学生由“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在所有的改革中,思想的改革,也就是理念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支配着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唯有教育思想理念的彻底革新,才能实现教育内容、手段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学力强健、知识广博,具有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的鲜活、生动的人才。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育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出现了教育发展的滞后现象,这种滞后现象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 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上。小平同志说,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那么教育战线的改革,首先也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革新。不改变陈旧的、僵死的、模式化的旧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就无从 改变教育的现

状,就无从谈起教育改革,就无法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

一、革新思想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做为根本,做为一切方法、行动、政策确定的根本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爱护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我们 的上帝”,所以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和自尊心,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对待。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有些教师 缺乏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他们把学生当作奴隶随意惩罚,当作机器拼命加压,当作“弱智儿”经常挖苦、讽刺,就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性泯灭了,一颗 颗充满求知欲的心灵暗淡了,一个个鼓满希望的待发的帆船触礁了,孩子的心灵笼罩上了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他们厌恶学习,讨厌老师,反感学校,甚至厌恶生 活,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终只能中途辍学,或因违反纪律而受到学校的处理。这样的教育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摧残人、扼杀人、毁灭人。革新教育思想理 念的意义,在今天看来,是如此之重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一切。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开发其智力、发挥其特长、健全其人格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 的特长,教师给以肯定、表扬。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思想和言行,教师要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在不损害学生自尊和人格的前提下,使之向健康的方向发 展。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天上作文讲评课,程老师把批改后选出的优秀作文交给学生,让作者本人读给全班同学听,刚读完,就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篇作文是抄袭的。”学 生一片哗然,程老师也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这篇作文是抄袭的呢?”“我刚刚在《中学优秀作文选》中看到的,跟他读的完全一样。”这时读范文的同学的脸一 下子红到了耳根。程老师示意他坐下,然后问同学们:“我们先不管这篇作文是不是抄袭的,大家说,这篇作文好不好哇?”“好”同学们齐声说。“这么优秀的作 文大家能够听到,能够从这篇作文中学到好多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这位同学呢?”“是”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所有的目光都望着这位同学,他把头抬 了起来。程老师接着说:“我给大家提一个建议,报刊杂志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品,我们每周由一位同学推荐一篇文章来提供给大家学习,好不好?”“好”。放学以 后,程老师走出办公室,读范文的那位同学,正在门外等他。他走到程老师面前,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说了声:“老师好!”程老师用寥寥数语挽救了一个犯错误的 孩子。这虽然是课堂常遇到的极小的插曲,但却体现着程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尽管我们可以大声斥责这位抄袭的学生,告诫全班同学不要做这种不道德的人,但程翔教师用非常委婉的方法,给这位同学足够的尊重,深深的影响了这位同学的一生。

二、革新教学理念: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报刊书籍一直在讲,专家学者也一直在呼吁,然而,透析一下我国目前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的教育现状,我认为这种思想,还停留在为 数不多的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堂上,停留在专家的报告和教师的评优课中,没有落实到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内心深处和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授课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重视的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突破教学重点,所以,他的教学设计、提问内容、提问对象等都是以“我”为中心的,而没 有把学生做为“主体”和“中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 的乐趣。”(《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杜殿坤编译,第2页)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教学主体的“人”相比,处于次要的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仔细的思考教学大纲,认真的准备授课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 光来看教材,把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简短的记载下来。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多大兴趣?”“设置怎样的 情景或采取怎样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何创设氛围,来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等。根据学生的不同 特点,据此来设计课堂的提问。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教师如何充满激情的给予肯定,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如何循循善诱的加以引导。由于学生的思维非常活

跃,因此,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突发问题,教师应做好诱导的各种准备。如此设计完成之后,教师应冷静考虑一下:按这种设计,这种效果自己是否满 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把学生的活动做为课堂的主体内容,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堂的总导演,学 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而课堂是学生展示

自己才华,提高自己能力的大舞台,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身的演出活动中,才能增长才干和智慧,才能提高智力和创造力。教师 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又带着竞争意味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具体的表现中,在操作实 践活动中,增强各种能力。教师创设环境的过程是有意识的,而学生提高、创造的过程却是无意识的,这就是教学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财富,我们要加以悉心的呵护。对于课堂上学生的错误提问或回答,千万不可一棒子 打死,去堵死学生思维的路子,打消其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闪光的地方,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使之回到真理的道路上。教师要积极创 设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示或展现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欣赏,通过这种方式来张扬个性,激发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求教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不是以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程度和能力提高的多少为依据。这节课,学生树 立了哪些观点,掌握了哪些学习的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这节课,学生有多少时间在积极的思索,有多少时间在认真的操作,是否保持并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否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动力,学生创作了哪些作品?等等。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评估原则。

三、革新课程理念:把小课堂变成“大社会” 教育思想理念要革新,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其突破口就是课程改革。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世界本是联系的,各种知识、各个学科相互交织、浑然一体,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由单课型向综合型发展。小学以综合 课程为主,初中分科教学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增加了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设立了综合课程的考试科目。与之相适应,一种新的课型 ——“综合实践活动”应运而生。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课程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就是学生将学到的各种知识通过身体、感官同事物的直接接触,将其综合运用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劳技、学工、学农、学军,社区服务,网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它以大社会、大课堂为背景,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课题,列出提纲,查阅资料,分析、综合、比较,自己独立完成科技小论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由封闭的课堂走向了开放的社会,由学生的展示 性学习走向了探究性的学习,由教师被动的传授知识变成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由教师判决型的评价,变成了肯定和激励,学生由“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在所有的改革中,思想的改革,也就是理念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思想、理念支配着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唯有教育思想理念的彻底革新,才能实现教育内 容、手段的真正变革,才能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的人格健全、身体健康、学力强健、知识广博,具有合作精神和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的鲜活、生动的人才。

第三篇: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认识到这节课的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这类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实物,因此,学生对课本中的透视图认知起来存在困难,怎么把原来的现实物体转移到数学本质上来?我在重新设计这节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后向学生展示了带色彩的实物图和线条组成的透视图,既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去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的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只有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第四篇:变革学习方式谈

“变革学习方式”谈

------听课有感

深圳市翠园中学

刘人云

课改,课改,为什么要改?改什么?怎样改?改得怎么样?这就是要我们通过改革实践直接回答的问题,是基本问题,本质问题。回避或弱化这些问题,只能是“王顾左右而言它”,只能是不得要领。本文限于篇幅,只着重课堂教学“怎样改”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其它问题。

2002年10—12月,笔者以兼职督学的身份听了我区几所中小学十来位教师的课改展示课,感到在课堂教学“怎样改”这一问题上有收获,有成功,有经验,当然,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着重从“变革学习方式”这一角度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怎样确立“主动、探究、合作”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其本质就是要充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力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笔者从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深深感到,教师们均在朝这方向努力,尽管程度和成效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破了“旧”。

基本上所听的课都改变了过去课堂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荡然无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积极进行“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训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其中以上的一半的课,生动、有趣、有实效,过去那种一讲到底,一问到底,一练到底的死气沉沉的氛围已经被完全冲破了。

(二)立了“新”。

这个“新”主要指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正在形成。“主动”指学习品质,“探究”指学习途径,“合作”则是指学习的组织方式。三者构成了新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大多数课都在这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并程度不同地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叙述方便,分述如下:

1、主动

就“主动”而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应做到: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想学”。②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乐学”。③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勤学”。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

这些做法教师们平时已经都能采用一些,而对于课改来说,则要求教师做得更经常,更有效,或者说,力度要大大加强。从所听的课来看,力度大的教师取得的效果更显著,而力度小的教师则收效甚微。

力度的大小明显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能把上述四种做法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而有的教师只注意到部分做法,效果则不大一样了。如泰宁小学的余老师所上的《四季的脚步》,开头造境设疑(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再组织问题引导学生读解课文,写春天的第一段,并举朗读比赛;再要学生交流他们自己画的春景画,并要求配上几句儿歌进行交流;对课文写的其它三个季节,则要求学生自学,并要求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读给同学听,再说说这个季节的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辨析;最后是学生集体背诵全课,并由四个同学分季节上台演示背诵。全课进行中还安排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正因为教师充分注意到从上述四个方面全面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故而这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有味、有效。

当然,其它教师也用了许多方法,如上《比尾巴》课,好几位教师都设计了给动物选贴尾巴的贴图游戏。又如小学老师们上课普遍采用小组学习得分竞赛活动。又如所有的教师都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设置情境,图释课文,提出问题,整理信息,既提醒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又加快了教学的进度。

2、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

由此定义可见,“探究”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句讲的是目的,求知识求规律求真理;第二句讲的是过程,是“求”的实践活动;第三句讲的是特点,即以“疑”贯穿“求”的全过程。核心词是学生主动地“求”,而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

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学习与实践,笔者所听的课也都显示了教师在这方面可贵的努力,但问题在于:

①教师们对“探究”式学习的这个“探究”并没有全面理解与掌握。如带学生“求知识,求真理”能做到,但“求规律”却不知道或做得很少,理科教师可能做得好些,但你是“教”规律还是让学生“求”规律,还得打个问号。又如“提问和质疑”,大家都注意到了,但“提问与质疑”如何形成“求”的有效阶梯(也就是教师设问质疑是否合理、有层次面且精当),又要打个问号了。

②再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我们的“求”基本上是呈封闭性的,“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很少,特别是“调查和检验”,这方面理科可能做得好些,但力度却很小,这固然受到当前课程安排、考试制度、评优制度等客观事实的限制,但引进研究性学习、实行网络教学、开放学校实验室等仍是可以做到的。遗憾的是,在所听的十来节课中,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努力。

也有做得比较出色的教师。如锦田小学一年级吴老师的《比尾巴》一课,组织的“探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求”的特征也较突出。其教学的主要安排有: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自读;教师出示生字词“树”,要学生摘下“树”上的“果子”(字词)范谈,又请一位学生当小教师教读,教师再抽查。

——就课文第一段内容提问学生,学生回答后,教师边做模拟动作(学生仿做),边带学生读书。

——要学生用一个关键词“好像”口头造句。

——学习第二段,分组问与答,再分男生问,女生答;请学生上台自做模拟动作,大家评改。

——要学生上台给其它动物配贴尾巴,再由其它学生评改。再要学生仿照课文,用一句话说出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个别背、集体背诵课文,并请学生上台示范背诵。

做得最成功的当推翠园初中部王老师的初一新课文《散步》一课的教学。该课主要安排如下:

(一)切入

以歌曲《人间第一情》引入;问:人间第一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明确:亲情)听歌曲《人间第一情》,看歌词,问:歌曲的哪些句子表明人间亲情?这种亲情用歌曲中的一个字表示是什么?(明确:孝)

(二)指导阅读

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划出课文中表现亲情的句子。

(三)分组合作研讨课文

⑴课前要求学生根据自读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最感动自己的场景画成画,可画一幅,也可画一组,并配上新的标题和人物对白,对白用课文原句。

⑵合作要求:六人一个小组,出示自己所画的画,讨论选出能表达课文内容精华的最好的一组画作为本小组的代表作品,并共同为这幅画配上新的标题、人物对白和画面解说,人 物对白和画面解说必须从课文中找出,可适当修改,然后每一小组推选出一人代表本小组展示、解读自己小组的作品。全班再进行评议,选出最佳作品。

⑶归纳:文章中四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母亲听从儿子的,更爱孙子;“我”爱幼,更尊老(孝);妻子温和顺从;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表现了人间第一情——亲情。尊老爱幼、和睦融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拓宽:

⑴《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

⑵《陈情表》:“圣朝以孝治天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⑶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5、集体朗读全文。

6、迁移训练:口头小作文,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片断。

7、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回想自己生活中体现家人之间感情的细节,写一篇类似的反映亲情的文章。

以上不难看出,“探究”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基本上都在此教学中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根据课文内容画画这一创新活动,充分体现了“探究”的“求”的本质,而且这一活动贯串全部学习过程,先个人,再小组合作,再展示评议,再集体研究,课文验证,再拓宽作深入理解,再课外作文作迁移……“主动、探究、合作”得到了完整和谐的体现,要求学生培养的四种能力(见上所引《纲要》)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应该说,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改展示课。

3、合作。

“合作学习”这个问题似乎很简单,常见的是课堂上前后排四人一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任务,要小组进行讨论,再各组推一个代表发言或展示。所听的课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形式。但是,我们对于“合作学习”这一新的学习形式究竟有多少理性的认识呢?恐怕又得打一个问号。“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和中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不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它有一套独到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评价观,这里限于篇幅,不作介绍。就几个具体的问题谈一点看法。

1、合作学习的目标。

人们常认为“合作学习”,就是集体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这只说对了一半,合作学习还要同时实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目标,所谓“学会做人”就是它要达到的根本目标。杭州市胜利小学张晓敏老师在指导“合作学习”时,曾编了一首七字块,要学生掌握,其用于小学五六年级的一段是:“听取发言不插嘴,分析比较求领会。说明理由要充分,启发大家共思考。求助别人要心诚,坐视对方稍欠身。反思敢于承认错,肯定别人学着做。自控发言尽量轻,服从集体留个性。帮助同学要主动,诲人不倦情意浓。支持对方心坦荡,高明见解倍赞赏。说服旁人先肯定,语气婉转少批评。建议之前多思考,分工合作效果好。协调彼此求默契,交往合作争第一。”这就很具体完整地体现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我们呢,在这方面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就具体的学习任务来说,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可不用,而较复杂的、有争论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如果简单的任务也用,那一是浪费时间,二是激发不起学生合作“探究”的动机。而我们现在的,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也用,一节课还用上好几次,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2、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生生互动,同时还需要师生互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偷闲了,而是担负了更大的调控与管理职责。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时间和程序安排、方法指导、反馈评估等,教师都要策划布置好,而且还要根据合作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干预与调整。教师兼有多种角色,导演,顾问,管理员,咨询处,参与者等。而现在,我们对此考虑显然太少了,在教师的教案里,关于“合作学习”内容的安排,恐怕只用一二句话就打发了。

3、合作学习的效益

“合作学习”的效益除了来自教师的“导”以外,还取决于学生小组的自我管理。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如必须设置一位小组长(可以轮任)控制调节进程和进行总结;每一位学生都有具体明确的任务;轮流发言,集体讨论;民主表决,个人意见保留等等。另外,合作学习小组也存固定的和自由的两种。我们现在设置的小组大多是固定在教室里,学习任务也相对单纯。而自由组合的小组的学习任务就比较复杂了,一般是一个课题,如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即如此。应该说,这两种形式都应该有,但目前在小学和初中,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还是寥寥无几。就效益来说,自由组合的小组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方面,效益更大。

二、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

“变革学习方式”看起来主要是学生方面的问题,实际上特别是在目前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因为在目前的境况下,还基本上是教师“说了算”。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问题之外,还有两个比较根本的问题:

(一)观念变革问题。这似乎是老生常谈,“洗脑”运动也一浪高一浪,问题是有没有真正在“灵魂深处闹革命”,恐怕常常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当然,课改目前也受到中考高考、课程内容等方面的掣肘,但方向得变,观念得变,应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个教师的精神状态问题(可“上纲”到职业道德),安于现状,固循守旧,总是舒服的。而这正是与“创新”相矛盾的。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研究水平。

从备课到上课,可以用12个字来形容对其过程的要求,即:吃透教材,深入浅出,系统设计。笔者认为,这12个字里面有大学问,是衡量一个教师教研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

吃透教材是基础,是教学之本。

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中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及其与主题的关连搞不掂,上起课来抓不到“制高点”,更组织不起“纲举目张”的教学。如小学《鸟的天堂》一课,前一部分写的是榕树,后一部分写的是小鸟,这两部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教师没有“吃透”,只是讲前一部分写环境,第二部分写“鸟”的活动,就此卡住,所以对课文的中心句:“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讲不清,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对这个表现主题的关键问题进行“探究”了。应该说:写“榕树”,就是从环境的角度写鸟的天堂,这是个好地方;写“鸟”,是从鸟的生活状况来写,是鸟儿们的天堂,之所以这地方(“鸟的天堂”)成了鸟儿们生活的天堂,是当地人民对绿色环境保护的结果。若能站在“环境保护”的制高点来组织“探究”,一定充满趣味,而且一下子就把文章内容理解了,抓住了。

也常见个别教师对课文的重点及重点词语吃不透吃不准,一下子影响到全课的教学。如小学三年级《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文中有个点明主题的句子:“只要一个人活得诚实,就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应该指的是精神财富,而教师却忽略了对这个词文中义的解释或讨论,其结果,课文主人公为讲诚信而放弃了一大笔彩票奖金的行为就不好理解了,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去进行“探究”。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最见功力。

“深入浅出和系统设计”讲的都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深入浅出,强调一个“浅出”,不容易,即要把教师学教材的经验认识转化成一个易为学生操作的符合认识规律的学习流程。这个“浅”有多重含义,这里主要指的是:准确的,循序渐进式的,有重点的,简明扼要的。这个学习流程怎么设计,就牵涉到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了。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应是最优秀的教学设计之一。笔者所倡导的“343”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样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两年多来,我区参加“343”实验的几位教师推出了500节以上的实验展示课,课堂教学水平和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两年我区语文教师在省、市、区教学获奖的优质课及其教案大多出于“343”系统设计,这就是一个明证。

笔者想强调的是,一堂课的设计实际是一个系统,它必须把教学中的诸要素有机地合理地组合起来,必须把教与学、师生与生生几个方面的互动,把“主动、探究、合作”的思考和安排写进去,才能实现任务效益的最优化。如果不成系统,支离破碎,或者以片概全,或者随心所欲,那堂课肯定效益低下。现在,有些老师在写学案,我认为是非常有创意的。事实上,教案应是教与学之案,是教与学之和,而要做到这一点,又离不开系统设计。

现在有些课就是这样。一是单调贫乏。一节课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提几个简单的或深奥的问题,再加上几次自由化的合作讨论,就算了事。二是浮浅残缺。如有节课教师教案中“教学步骤”主架是这样的:“一,我会看,看屏幕。二,我会读。互读课文。三,逐段理解文章内容。

四、小结。”这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了,更谈不上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了。

总之,课改的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问题也必须引起重视。总之,只要我们矢志改革,勤于探究,善于总结,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就一定会不断取得课改工作的新成绩新成功!

2003年1月20日

附:刘人云,男,深圳市翠园中学副校长,深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通信地址:518003深圳市东门北路翠园中学 电话号码:办0755-25525249 手机***

第五篇: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适应课程教材改革

──浅谈对实验教材的理解及实验中的一些做法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有幸参加了三水市的第一批数学课程改革实验。这一任务给我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新的数学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还是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我认为,只有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钻研教材,才能适应课程教材改革。因此,在实验中我有意识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要保障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首要任务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此就需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六点是帮助我建立数学教学新理念的依据。

1.义务教育阶段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对提高人的各种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

6.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努力钻研教材

依据上述理念,我努力发掘并领会新教材的编排意图和特点,并把新旧教材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我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标准》设计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实验教材更注重了以下八点。

1.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位置”“图形拼组”“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大扩展了知识的范围,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2.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的时候,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

在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能找到与学生的生活经历非常密切的教学素材。如“位置”这一单元中安排了小朋友排队上车的情境,教学“前、后”的知识,学生几乎是一看见图画就能凭借已有的经验分辨出前、后的位置,理解前、后的含义,并且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又如“100以内加减法口算”提供的素材(发新书、作业评比等)都与学生日常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这样的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感到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3.教学内容的展开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在“统计”这个单元中可以充分地体现出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理念。因为教材的安排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整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而在教材设计的诸如一年级下册第75至77页的一些练习题中就充分地体现了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练习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些练习的设计,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4.更注重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意体现这一理念,但凡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

5.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

新教材在发展学生数感方面利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个内容,安排多幅数目与100有关的插图,如百羊图、百球图、百数图,让学生体会100的大小、多少。此外,教材中安排的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十分具体地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中逐步地形成数的概念,发展数感。

6.更注重体现算法的多样性。

新教材在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

7.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是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因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已经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新教材中几乎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里,都提供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或练习。例如,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8.更注重教与学的开放性。

新教材中多处体现开放性。如第14页的第8题(像这种要求的练习在书中俯拾即是),这种题目的答案并不是惟一的;又如第67页的例1买玩具图,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

《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尽量做到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从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方式方面注意做到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单纯的讲授式的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位置”这一单元时,我主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边玩边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这些情境包括“请您当导游”“我是特派小记者”“我和你来拍拍手”等等。其中,“我是特派小记者”这个游戏大致是这样操作的:把学生带到室外,让学生都拿着一个麦克风模型模仿驻外记者,利用“上、下、前、后、左、右”的词语对指定的某个地方展开描述,诸如“各位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4)班特派记者×××,我现在来到十一小的篮球场,在我的身后是„„在我的前面是„„”等。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各种位置的含义,还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表演力以及创造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开发教材,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教学“统计”这一单元时,首先是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使每个学生都能提供出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成为被统计者;同时又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据的整理和收集,成为统计者。当收集原始数据的步骤结束后,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表,独立提出问题,然后组内交流、评价,最后再进行集体的评议。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活动既有分又有合,这一分一合是学习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变得如此的自然。通过活动学生更能明白数学近在咫尺,数学就在身边。

3.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直以来教育界对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好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和算法最优化的问题存在着分歧。多年以来,教师们已经习惯了让学生根据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思路进行学习,用自己认为最快捷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他们最惧怕的是学生一旦不用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法计算,计算速度就不快,计算的准确率就不高,最终影响分数。所以在教学中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并以此来换取大部分人关注的分数。我也曾这样想过,这样做过,效果也曾颇如人意。但是当我学习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之后,我明白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评价的目的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光关注学习结果。

在计算教学中我努力更新观念,主动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道练习题,努力克制自己,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我清楚地记得,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当学生们都在总结自己的算法,准备向其他人介绍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用满带嘲讽的表情告诉我某同学正在抽屉里数手指。看着他那副胜利的模样,又看看那位“不幸者”,我扬起声音冲着那位“不幸者”(也冲着全班)表明了我的立场:如果你觉得数手指能帮助你理解算法,那你不妨先数手指,明白算理之后再慢慢过渡到口算或心算。发表完意见后我发现有几个学生立即大大方方地伸出手认真地数起来。我不禁暗地里为我的转变喝彩,因为这是我在实验过程中在观念上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我终于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急于批评那些起步慢、不按我的要求去想的学生了。事实证明,学生的算法更适应他们自己,更具个性,更有创新的味道。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道“十几减9”,学生们想到的方法可多了:有想加法算减法;有破十法;有直接数的方法;有的发现只要减数是9都可以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相加得出结果;还有的发现从11减9到18减9的差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即都是比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字多1;等等。如此丰富的算法,如此富有个性的算法,又怎忍把它“格式化”呢?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的第一点就是要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实验教材中多处体验了这种理念。如“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里安排的练习(一年级下册第48页第二题,第49页的“做一做”以及第55页的11题)都能很好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发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实践《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下载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婚姻观念变革

    1980年,新《婚姻法》颁布,离婚的必要条件已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这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上奉行自由离婚的领先国家。但离婚并未真正成为社会公允的......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成就教师专业化 移动学习资源的构建与应用 视频资源的获取 教学文档的编辑与制作 图片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学科资源检索......

    创新教育就要创新观念

    创新教育就要创新观念 李植任 俗语说得好:观念决定于实践。我们昌江的教育之所以落后,说白了就是观念的落后。多年累计的这种教学教育观念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想真的把我......

    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发布者:安秀霞 发布时间: 16/1/2011 PM 11:12:25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充满生机和......

    更新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

    谈转变教育观念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谈转变教育观念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 要: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和学习的促进者,这是信息化和学习化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最富有当代性与未来性的角色特征,是新课......

    4P到4C的营销观念变革(精选5篇)

    4P到4C的营销观念变革 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观念是企业变革的前进口号[五篇]

    观念是企业变革的前进口号从8个人的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到今天拥有70家下属公司、20,000名员工、资产总额逾8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德力西无疑是民营企业大军中的佼佼者。在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