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计划。
一、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艰巨性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艰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坚持评建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等实际,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稳定经费投入渠道,强化高校党委责任,不断健全基本要求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1.大力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根据中央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和使用好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建立教材使用情况即时监测制度,跟踪分析师生对教材使用的意见建议,把师生评价作为教材修订重要标准,吸收一线师生参与教材修订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中心,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推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2.编写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教学用书,更好地促进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定专科2门必修课程教学建议。编写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讲义。组织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参考书。开展对教材重点难点研究,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编写体例,创新编写模式。加强编写队伍建设,形成老中青年相结合、学科背景相补充的梯队。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3.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建设机制,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建设,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方面的激励机制。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教学资源研究实验室,系统总结凝炼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二)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建立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
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培训内容,系统设计培训形式,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凝炼形成满足不同层面需要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中宣部、教育部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强化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推进择优资助及国内高级访学计划,每年培养150名左右骨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名额。实施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探索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开展微培训,增强培训灵活性、时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各高校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资源库,为各地各高校提供优质教师资源。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建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巡讲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好特聘教授制度。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1.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选取若干所高校建立教学改革试验基地,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建议,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0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完善项目遴选、培育和推广机制。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建设一批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库,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年度报告》。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统筹社会专家资源建立教学改革智库,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推出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专著。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学分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压减课时。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四)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1.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
2.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五)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1.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年度主题研究,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年度报告》。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一批重点刊物,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聘职务职称的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高校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摘发参考资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教育研究,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创作一批音像作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教学素材。
(六)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1.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组织专家开展抽查,及时公示督查结果,完善督查结果反馈与整改约谈机制。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建设机制,达不到建设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即时动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
2.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要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3.完善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积极选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先进典型,推选年度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团队。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各地各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激励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激励机制。
(七)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体系创新计划有关经费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3.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先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定期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对对口支援计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衡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本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
教社科[2015]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现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各高校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请及时报送教育部。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 2015年7月27日
第二篇: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特制定本计划。
一、充分认识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艰巨性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近些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和各地各高校认真实施新课程方案,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一编写使用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三级教师培训体系,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面推进教学科研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推广了一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和教材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意程度得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面对各种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多样中求得共识,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新的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身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不足: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重视不够,政策条件保障尚未落实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够突出;统筹推进教材修订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的意识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需求,整体素质亟待提升;改革创新的手段不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的瓶颈亟待突破;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以执着的信念、坚定的信心,攻艰克难,勇于创新,切实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教材体系、人才体系、教学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建设为关键,以推动综合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教育教学实效性为评价标准,进一步坚定信心,强化责任,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和教师实践研修。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努力探索攻克教学难关,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科研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注重资源整合,探索建立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长效机制。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主要任务是:
——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编写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辅学读本、教学指导资料和理论普及读物等教学系列用书,构建面向教师和学生不同对象,辐射本专科生、研究生各个层次,涵盖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规范化建设,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
——健全完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导向,优化评价机制,坚持评建结合,管理与服务并重,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师、教学等实际,构建有利于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全面系统、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
——建强独立二级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学院,稳定经费投入渠道,强化高校党委责任,不断健全基本要求具体、责任分工明确、政策制度完善,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条件保障体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重点建设内容
(一)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建设思想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1.大力推进统编教材编写使用。根据中央精神和教学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和使用好本专科4本教材和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制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要点》。建立教材使用情况即时监测制度,跟踪分析师生对教材使用的意见建议,把师生评价作为教材修订重要标准,吸收一线师生参与教材修订工作。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研究中心,加强对教材内容和表述方式的研究,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话语体系的研究,推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编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统编教材。
2.编写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组织编写与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参考书、疑难问题解析、教学案例解析、学生辅学读本等教学用书,更好地促进统编教材的使用。制定专科2门必修课程教学建议。编写研究生5门课程教学讲义。组织编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页。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和《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参考书。开展对教材重点难点研究,完善教学系列用书编写体例,创新编写模式。加强编写队伍建设,形成老中青年相结合、学科背景相补充的梯队。各地各高校,特别是民族地区可以组织编写符合实际需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参考用书。
3.切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站建设机制,优化栏目设置,使之成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建共享共管的平台。成立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信息共享联盟,整合各地各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络期刊建设,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类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方面的激励机制。建立文献共享资源库。建设一批教学资源研究实验室,系统总结凝炼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账号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宣传展示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阵地。各地各高校要积极参与相关网站建设,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本地本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二)切实提高专职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才体系
1.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建立新进教师宣誓和专任教师定期网络注册制度。严格教师管理,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质、教学水平达不到相应课程要求的,不得继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严格按照1:350—400和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各高校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实际合理确定选聘条件,加强后备人才储备,充分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用人需求。
2.进一步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学校全员培训紧密衔接、相互补充的三级培训体系。统筹规划培训内容,系统设计培训形式,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凝炼形成满足不同层面需要的菜单式培训方案。中宣部、教育部举办骨干教师、新进教师、新修订教材使用、社会实践研修等示范培训。强化教学科研骨干培养,推进择优资助及国内高级访学计划,每年培养150名左右骨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中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名额。实施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加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建设。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骨干培养与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支持教学科研骨干、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到相关部门挂职或实践锻炼。探索运用网络开展远程培训,运用微信公众账号开展微培训,增强培训灵活性、时效性,扩大培训覆盖面。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研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各高校每年对全体教师至少培训一次。
3.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岗位,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任职标准,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和先进人物等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部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资源库,为各地各高校提供优质教师资源。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管理,建立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巡讲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根据实际制定相应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实施好特聘教授制度。高校所有校领导要带头讲思想政治理论课。鼓励支持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推动两支队伍的有机融合。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三)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
1.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方法。选取若干所高校建立教学改革试验基地,统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和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依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教学方法改革建议,鼓励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五年内遴选和培育100项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完善项目遴选、培育和推广机制。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炼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探索网络教学试点,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课程,组织大学生开展“同上一堂网络思政课”活动,建设一批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推进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建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教学方法改革信息库,加强对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和研究,组织发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报告》。
2.不断深化教学研究与理论研究。实施教学攻关行动计划,统筹社会专家资源建立教学改革智库,开展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建立教学热点难点定期搜集解答制度,为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和辩论,加强对各门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加强对不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的研究。加强对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努力形成一批精彩教案、精彩课件,打造一批精彩课堂。设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出版资助项目,推出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术专著。各地各高校要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开展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严格落实学分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压减课时。合理设置教学规模,推行中班教学,班级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实施教师听课互评互学制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观摩活动。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创新考试考核办法,探索建立科学全面准确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健全学生评教制度,完善评教方式,合理运用评教结果。
(四)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
1.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各地各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担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专家。举办理论学习夏令营,开展“理论之星”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加强对学生理论社团的引导,每个理论社团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开展“高校优秀学生理论社团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式拓展课堂教学成果。
2.着力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3.整合资源强化实践教学。制定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组织指导实践教学。各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注重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把优秀调研报告等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
(五)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体系
1.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优势学科。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规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更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重大问题主题研究,制定学科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编写《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报告》。规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培养工作,探索建立本硕博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计划,大力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推动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搭建高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研究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类刊物建设,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交流宣传阵地,办好《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一批重点刊物,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聘职务职称的核心期刊。高校文科学报应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栏目。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高校要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开展交叉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广泛影响的理论创新成果。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定期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摘发参考资料。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教育研究,组织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编写一批通俗理论读物,创作一批音像作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鲜活、生动、接地气的教学素材。
(六)坚持管理与激励并重,建设导向明确、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评价体系
1.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宏观管理。修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建立定期督查制度与跨省区市交叉检查制度,组织专家开展抽查,及时公示督查结果,完善督查结果反馈与整改约谈机制。健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评估制度,建立动态建设机制,达不到建设要求的限期整改或撤销学位授权点。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测评工作体系,建立若干个教学质量观测点,即时动态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完善教学质量测评机制。
2.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教学和科研评价方式,将课堂教学质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上。要探索建立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提高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3.完善先进典型宣传表彰机制。积极选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先进典型,推选影响力人物、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和优秀团队。探索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荣誉教师制度,宣传长期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各地各高校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激励办法,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和高校三级激励机制。
(七)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建设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条件保障体系
1.加强机构建设,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科学规范建设。实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程,建设一批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教育、研究宣传、人才培养于一体的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使之成为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强战斗堡垒。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整合资源,推动社会力量共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直属于学校领导的独立二级教学科研机构建设。规范二级机构职能定位,统一管理全校本专科、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统一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强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应是中共党员,且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体系创新的条件保障。体系创新计划有关经费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各地各高校要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项经费投入,并随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其中,本科院校按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的标准,专科院校按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费用。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确保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二级机构办公环境,配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施,提供充分的教学科研资料,加强信息化建设。
3.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先发展。中宣部、教育部负责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定期研判形势,及时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对对口支援计划,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均衡发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研究、咨询、评价、指导和服务作用。各地宣传、教育部门要研究制定落实本计划的详细实施方案。高校党委书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党委书记、校长和分管校领导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确保在学校发展规划、经费投入、公共资源使用中优先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立项、评优表彰、职务评聘等方面优先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点建设地位。
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报告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自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我校对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的通知》的要求和工作部署,并依据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江苏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试行)》,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自查,将自查过程作为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和明确建设思路的过程,通过自查,寻找工作中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原因,认真进行整改。目前已完成自查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自查情况
我校党委和校行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发布实施后,学校党委多次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并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作抓紧抓好。
(一)组织领导
1.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到校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中,校党政联席会和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会定期召开,研究部署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工作,会议决议、决定能够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2.2006年底,学校成立了‚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和‚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小组‛。为进一步落实2011年全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会议和文件苏教办社政[2011]1号精神,学校党委于2011年4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共任组长,由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宣传工作的纪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任副组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迎检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统筹教务、宣传、科研、人事、财务与后勤等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支持和参与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了组织领导上的保证。
3.中央教育部‚05方案‛颁布后,我校于2006年5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实施意见》强调要抓好课程建设,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创新教育方式,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加强队伍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要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
4.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坚持深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推门听课(含公开课)每学期人均5次以上,加强与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同时,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校领导经常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开展调研,定期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有关课程建设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5.2011年4月,在人文科学系法学思政教研室和财经系法政教研室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教学工作机构进行了调整,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为二级教学科研管理单位,与系部行政同级,下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与法律‛和‚形势与政策‛三个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教研与科研管理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管理及业务培训工作、形势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工作。我校思政部负责人崔昌玺同志,中共党员,副教授,具有法学硕士学位,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27年,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成立以前,人文科学系法学思政教研室和财经系法政教研室,每学期都有完整的工作计划、实施报告和工作总结。由于制度健全,过程管理规范,在多次的学校教学检查中,思政课教师的好评率较高,未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思政部成立后,根据学校规定,并结合实际,迅速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工作计划和相关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教学竞赛制度、学生意见反馈制度、考勤制度、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开始认真执行,有效保证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7.2006年起,思政部负责人崔昌玺被学校聘请为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成员,系学校中、高级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和专家组(文科)成员。
(二)教学工作
8.我校从2006级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切实加强了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开课和开足课时,确保落实‚05方案‛。具体课时设置如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学时,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64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
9.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并为全体教师每人配备一套配套的教学参考书。
10.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按平均每学期16 周,每周1 学时计算,以1 学分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突出‚校内外结合、专兼任结合、课堂与会堂结合‛,每年从外聘的教授中精选师资任课。如:‚全国道德模范‛张云泉、‚全国人大代表‛蒋建华、娄文英和‚法官妈妈‛陈燕萍等先后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经常来校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我校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学要点并结合重大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内容分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并兼顾国内与国际。教学中选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11.2006年以来,我校实行‚学分制‛,开设了《大学生礼仪规范》、《当代国际经济政治》、《大国关系》、《法律影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近10 门公共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修。
12.学校领导先后组织思政课任课教师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平时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两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进行集中学习交流,对教学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探究,着力提高教学效果。
13.思政部成立后,强化档案建设和规范管理,对原来两个教研室的教师业务档案进行整理,完善了思政课教师‚个人业务档案‛,收录了教学计划表、进度表、教师备课笔记、纸质教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本学期继续开展‚精彩系列‛的评比活动。
14.2006年,我校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列为学校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列为学校精品课程,将《大学生礼仪修养》列为学校精品教材建设项目。
15.长期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为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老师们每学期都要以座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查和反馈。思政部成立后,迅速建立了部门网站,专门设置了‚师生园地‛,开设‚在线调查‛的互动窗口,形成调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综合渠道。16.我校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教师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宣传周、心理健康月、百姓法律大讲堂、阳光社区、大学生自管会等实践平台,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形式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17.教学模式改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本体,以‚参与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一体四翼‛教学模式。‚一体‛即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四翼‛即课外教学:以教师设计论题,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班级活动、团日活动等进行参与性教学,巩固课程内容;以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宣传周、阳光社区、大学生自管会等形式进行体验性教学,拓展课程内容;以公共选修课、人文素质报告、专题讲座讨论、影视讲坛等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深化课程内容;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形式开展实践性教学,应用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师能结合教学,主动深入学生,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有1/3的老师本身就承担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有的还曾担任系部学生科、团总支负责人,其中魏小星老师现任校团委书记。有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和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如崔昌玺老师担任学生社团‚赤子之心‛的指导老师,陈志峰和蔡暄老师担任学生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指导老师等。许多老师经常担任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组织课外理论学习活动,做到教书育人,多人次荣获省、市、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新成立的学生社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挂靠思政部,成为我校学生课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18.根据学校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的统一部署,原有两个相关教研室每学期都于期中和期末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文档、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面进行教学检查。思政部成立以来,进一步突出了我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检查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19.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各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核统一试题、统一成绩评定标准,采用闭卷、开卷、平时作业、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使考核考评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发挥考核考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杠杆作用。
20.我校教务处和教学督导室每学期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形式开展学生评教活动和‚我最喜爱的思政老师‛评选活动,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学校教学督导室成员深入课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同时将评价结果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反馈,并结合其他结果评定教师考核的最终成绩。这一举措确保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敬业精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由于我们长期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使得课程建设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年提高。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刑法学》等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思政课教师自编教材《大学生礼仪规范教程》获校2008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高校优秀教材‛、2009校级‚精品教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获学校2010教学成果一等奖。《伦理学概论》获江苏省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2008-2010年,卜慧芬、黄彬、张龙秀等思政课程教师在校青年教师赛课中连续获得第一名。
(三)教研与科研工作 21.我校思政课教师团队,能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坚持以‚基于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的素质养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贴近实际、贴近时代、贴近职业‛为内容,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与职业相结合‛为途径,构建了‚一体四翼‛教学模式,瞄准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比较完善、富有高职教育特色、实践效果良好的示范性课程。让学生‚学好几门课,受益一辈子‛。
22.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
23.我校教学管理部门经常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每学年4次以上。并通过举行公开课和听课评课等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交流教学案例,共同探索教学方法,畅谈心得体会,逐步统一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加深了对新课程内容与体系的理解,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了备课和授课质量的提高。思政部成立后,进一步规范了听课评课制度,思政部主任每学期听课10次以上,教师每月听课1次以上,并且都要求有听课评课记录。本学期,思政部已经着手组织‚精彩一课‛、‚精彩课件‛和‚精彩论文‛的系列评比活动。
24.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持完成省以上课题2项,校级以上教改项目8项(3门精品课程、2门精品教材、3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25.我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开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科学研究。2008年以来,思政课教师获得省级教学研究成果(课件遴选二等奖)奖1 项,校级教科研成果奖8项。专兼任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57篇,其中20多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3部。主持校级以上各类研究课题28 项。在近3年的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中,共有30多人次获奖。
26.2008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达到或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四)队伍建设
27.学校重视加强思政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出台《2009-2011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障贯彻执行。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了开放、灵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配置机制,吸引、鼓励校内相关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的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28.学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和学校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二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三是重视师德建设,利用双周三下午的政治学习时间,以教研室为单位,积极开展形势政策的学习研讨和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
29.学校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积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以上学位。并相继出台《关于在职教师报考研究生的规定》、《关于选拔和培养校学术带头人工作的意见》、《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建设方案》等配套文件。近年来,我校共安排22名思政课教师参加在职进修或攻读硕士学位。
30.我校定期组织‚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我最喜爱的思政教师‛的评选活动,并将思政课优秀中青年教师列入学校学术骨干培养计划。近年来,思政课教师中有5人被确定为校学术骨干,有3人被学校推荐参加省‚青蓝工程‛申报,有4人成为泰州市‚311工程‛培养对象。31.目前我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任教师35人,其中专任教师22人,在校全日制专科学生6107人,师生比为1:242,符合教育部关于师生比不低于1:400的要求。
32.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专兼任教师35名中,40周岁以下25人,占教师总数71.43%,40-50周岁8人,占教师总数22.86%,50周岁以上2人,占教师总数5.71%。
33.教师队伍学位学历结构合理。目前我校思政部专兼任教师35人中,硕士以上学位22人,占总人数62.9%。
34.职称结构较为合理。专兼任教师35名中,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85%以上教师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且全部坚持在教学一线,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五)保障条件
35.学校在日常教学业务费基础上,按全日制在校生生均不少于15元的标准,下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2011年,增加到生均18元,用于课程建设、图书资料、教师社会实践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更多的培训进修、参观考察与学术交流的提升机会。
36.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费等纳入学校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量和课时酬金的计算标准和其他专业课教师一致,合班上课还要乘以较高的系数。这样做保障了教师的利益,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动力。目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其他专业教师的平均水平。
37.学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设有文科(含马列主义理论)评议组,同等条件下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岗位所占比例不低于学校重点学科高级岗位设置的平均水平。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级职称教师13人,占专兼任教师总数的
%,高于全校所有学科专业专任教师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38.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机构拥有独立的图书资料室,在资料室建设中,每年订阅思政类报刊杂志超过 40种,并积极创造条件购买教学图书和音像资料,充分保证了教师开展教学与科研的需要。
39.在机构建设与课程建设中,学校加大软硬件投入,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及办公需要。目前,我校思政部有3间办公室、1间会议室、1间资料室,办公用房(不含图书资料室)超人均3平方米,学校先后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配备了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保证一人一台联网的液晶宽屏电脑。
40.我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校训,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校风和‚笃学善思、创新致用‛的学风。我校党委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出‚打造‘三高’师资团队,培育‘三有’阳光学子‛的建设思路。从思政课师资培养、教学资源的整合、课堂教学的改革到社会实践锻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连续8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省高校和谐校园、省文明学校、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等荣誉。我校的思想政治课建设,从‚三贴近‛到‚五结合‛,强化了‚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为推进学校的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自查结果
(一)取得的成绩
在省教育厅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二是教学管理制度健全规范,教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稳定有序;三是师资队伍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业务能力过硬;四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特色突出,效果明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教师的学历看,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中还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2.科研方面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办学层次相对偏低,科研氛围不够浓郁,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科研的层次不够高、科研成果数量不多。此外,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改措施
(一)外引内培,加强师资建设
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关键在师资。学校将在经济较为困难的情况下,下力气,花代价,以优厚待遇引进高学历教师,使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所提升,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为契机,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加大科研力度,提高学术水平
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做到科教相长。对每位教师对应其职称规定相应的科研任务,并将教师的科研情况与考核、评优评先年终奖励和职称评聘挂钩。通过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争取立项经费,同时,学校将加大对思政类科研课题的扶持力度,从每年的行政经费中划拨一部分用于思政课科研活动。
(三)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坚持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为核心,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紧密相关联,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真正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必修课程。
总之,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校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全体思政课专兼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强化制度,严格管理,积极探索,不断革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与省厅的要求、学生的期待尚有差距,我们将以这次迎检为契机和动力,查漏补缺,整改落实,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开拓进取,努力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二○一一年四月
第四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课程。多年来,我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05方案”)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粤发〔2005〕12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从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高度,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主要成效
我校从2006级第一学期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学校切实加强了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按时开课和开足课时,确保落实“05方案”。具体课时设置如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54学时,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72学时,在第二学期开设。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方案中,所有课程均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此外,我校按照教育部每学期下发的教学要点并结合重大时事热点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分别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并兼顾国内与国际。教学中选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组织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制作的《时事》DVD开展教学。有效促进了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和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
长期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在实践教学方面,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的总体安排和课程管理,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法制宣传周、心理健康月学生代表大会参议会、职业实践型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化管理、学生“四大中心”自我管理平台等实践平台,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形式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05方案”实施以来,我校思政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采用开卷、平时作业、上台演讲、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使考核考评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发挥考核考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杠杆作用。
思政部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狠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省教厅和学校相关文件,领会其精神;二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计划和教学实践各环节严格把关;三是重视师德建设,利用每周四下午的例会时间,针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和交流,积极开展形势政策的学习研讨和师德规范的学习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举措,保证了正确的教育方向在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主体、目的、方法中的切实实施。思政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申报各级各类课题项目,并组织教师参评各种科研成果奖。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的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公开发表的论文论著达到或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努力方向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上有待加强;教学质量与效果还需通过教学的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等。
(一)加大投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思政课程建设的设备和经费投入,完善专项经费制度;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给予政策倾斜和有力的条件支持,适当引进职称和学历较高的教师,通过制度引导,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和业务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专业业务水平。
(二)基于高职教育的“四个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体系,引进社会和企业的相关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突出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
(三)推进思政课项目化教学改革和课程网站建设。强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通过课程网站建设,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和更多的共享性学习资源。
第五篇: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及选题
一、社会实践要求
通过对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大学生走出校门,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社会基层,更好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开展社会调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以及对社会强烈的责任心,加深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整个社会调查活动要求运用一种理论,开展两方面调查,即主要围绕对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论文。鼓励和提倡学生利用学校及各学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实践活动。
二、调查报告内容要求
1、结合实践活动,参考选题范围,自拟题目,写出调查报告,字数1500字左右。
2、可以参考他人文章,但需注明引用的出处,不得抄袭、照搬他人调查报告的内容。查到抄袭者视零分处理。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不及格。
3、调查报告正文开始前必须有150字左右的内容摘要和不少于三个的关键词。
4、调查报告正文的结尾处必须附上调查报告所参考的文献或书目,包括:书名或文章名,作者,出版社,图书出版年月或期刊发表的年月,参考互连网文献的请注明网址。
三、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
1、打印要求
A、调查报告用A4纸打印。
B、首页要求有封面。建议在封面上方适当位置,用2号、宋体、居中方式写清调查报告具体的题目,页面中下部请用3号字体依次写清楚所在的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C、调查报告第一页,调查报告题目用3号加粗宋体来写,调查报告正文用“小4”号宋体,单倍行距,“页面设置”上:2厘米,下:2厘米,左:2.2厘米,右:2厘米,请装订左侧。
D、请在调查报告右下角插入页码。
E、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用5号楷体,末尾的参考文献用5号宋体。
2、手写要求
用16开300字稿纸书写,可参考打印格式要求,注意书写清晰。
四、注意
1、论文上交的时间:2010年暑期开学第二周前,以班为单位,按学号排序,由班长收齐后统一整理上交。
2、论文上交的地点:社科部办公室(行政楼402,电话:8579262)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应各自分别提交调研报告一份。
2010年5月19日
社会科学部
附件:
思想政治理论课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参考选题
1、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分析本地区的区情。
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10条基本经验,调查总结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
3、社会应急机制调查。
4、本地区农业、农村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查。
5、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具体举措。
6、本地区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7、如何优化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
8、本地区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
9、本地区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10、本地区如何落实环境保护政策及计划生育政策?
11、本地区如何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12、本地区发挥党内民主调查研究。
13、本地区共产党先进性的时代特征和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调查研究。
14、本地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查研究。
15、本地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调查。
16、本地区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以及股份合作制调查研究。
17、本地区个体经济发展调查。
18、本地区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19、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调查研究。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与本地区发展进程调查研究。
21、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2、本地区乡镇企业发展调查。
23、科学发展观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思路调整。
24、本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研究。
25、本地区社会道德状况调查研究。
26、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矛盾、社会冲突调查研究。
27、本地区城镇收入分配问题与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8、本地区农村贫困问题及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研究。
29、本地区民办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30、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31、本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研究。
32、本地区义务教务发展状况调查。
33、本地区农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调查研究。
34、某基层党组织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党的情况调查。
35、本地区乡镇体制改革以及干部人事制度调查研究。
36、本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37、本地区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调查。
38、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学习型党组织的情况的调查。
39、“三个代表”在基层的典型调查。
40、党员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先进事迹调查。
41、私营企业主入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调查。
42、本地区农民增收问题的现实选择。
43、本地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即“三农”)问题的情况调查。
44、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45、本地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情况的调查。
46、当地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7、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
48、当地构建和谐社会情况调查。
49、当地大学生就业以及人才需求情况调查。
50、社会公德意识调查。
51、抓好农村党建 促进农村科学发展
52、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基层矛盾
53、科学发展观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现实调研
54、科学发展观与实施素质教育
55、当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分析
56、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开拓农村市场调研
57、我的家乡,我眼中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调研)
58、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非经济因素分析
59、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60、构建环境友好型、能源节约型社会问题调研
61、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关注弱势群体,提高和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63、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64、科学发展观对当地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的调查研究
65、“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表现
66、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
67、城市环境保护调查
68、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
69、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
注:每位同学必须写,社会实践成绩不及格视本学期政治理论课相应课程
不及格。请仔细阅读上文查看具体要求。(张会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