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赤壁之战文言知识总结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将军禽操(禽——擒)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顷之,烟炎张天(炎——焰;张,同涨,布满)
4.雷鼓大震(雷——擂)5.进住夏口(住——驻)
6.卿能办之者诚绝(诚——请)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孙权所统治的地区)
2.备南走(逃跑)3.致殷勤之意(恳切慰问)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中原地区)
5.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末,尽头;势,力量.)6.鼎足之形成矣(形,形势;成,形成)
7.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他实际上)8.地方数千里(土地方圆)
9.当横行天下(纵横驰骋)10.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妻子和儿女)
11.邂逅不如意(一旦)12.初一交战(初,刚刚;一,开始)
13.北面而事之(面北称臣)14.北军大坏(溃败)
15.莫不响震失色(改变面色)三.指出并解释活用词.1.名——动:a.敬贤礼士(以礼相待,礼遇)
b.犹且守义不辱(被动,受侮辱)
c.水路具下(向下,来)2.使动:
a.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立)
b.乘犊车,从吏卒(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可烧而走也(使……走)
e.必蹶上将军(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作动词,使……受挫)
f.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连词,而)
3.形——名:a.瑜等率轻锐(轻装的精锐部队)
b.敬贤礼士(贤德的人)
c.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交)
d.除残去秽(残暴、丑恶的坏人,互文)
4.名——状:a.备[南]走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5.意动
:a.英雄乐业(以……为乐)6.形容—动:a.恐为操所先(抢先)四.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一)一般实词
1.此帝王之资也(凭借)
2.二子不协(和睦)3.与操有隙(嫌怨)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5.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7.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肃宣权旨(传达)9.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0.权以示群下(给……看)11.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12.不复料其虚实(估计)13.今以实校之(核对)
1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15.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辅助)
16.上建旌旗(插)17.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18.兼仗父兄之烈(功业)19.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0.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21.愚谓大计不如迎之。(投降)(二))多义实词
1、卒: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动词)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名词)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2、士: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a.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4、抚: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抚摩)
5、治: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6、足: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8、数: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10.事: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11.计: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12.难: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13.略: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14.方: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就,完成)
c.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渡)16.今:a.今为君计(现在)
17.引:a.引次江北(退却)
18.若: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19.众:a.众士仰慕(众多的)
(三)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四)多义虚词
1、而: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2、以: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
来)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b.今不速往(如果)
b.引军北还(率领)
b.若事之不济(如果)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3、为: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是,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5、乃: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只是,动词)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
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七.翻译下列句子.1.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2.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4.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5.挟天子以令四方,动以朝廷为辞.6.操当以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7.地方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8.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2文言知识归纳
必修2文言知识归纳 《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二、古今异义
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 今义:指曾经)
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
(二)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
(三)动词的使动
(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
(四)形容词作名词
⑴ 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 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 无丝竹管弦之盛(盛 :热闹的场面)
(五)形容词的意动
(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
(六)数词的意动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
(七)副词作动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 1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 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
⑴ 若合一契(一起)⑵ 其致一也(一样)
⑶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 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 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 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 其致一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⑵当其欣于所遇 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 ⑸亦将有感于斯文 2.定语后置
⑴仰观宇宙之大 ⑵俯察品类之盛
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三)省略句
1、(众人)列坐(于)其次
2、(众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3、悟言(于)一室之内
4、放浪(于)形骸之外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以为
古义:把„„作为。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今义:认为。5.所以
古义:①所用来。如:所以游目骋怀;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5.于是余又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三、一词多义 1. 乃
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
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
8.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代慧空禅院)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代华山洞)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那些,代游客)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2.定语后置
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
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省宾语)
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
五、文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一、名
“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命名”是“名”的本义。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
“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盖:原来。)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大约。)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盖:大概。)
三、所以
“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补充:
1、疑难句释.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 ①于:从。“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
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亦通。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
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
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
第三篇:赤壁之战文言五大类总结
赤壁之战
一.通假字.1.(“擒”,捉拿)
2.“猝”,仓猝)
3.顷之,烟炎张天(“焰”,火焰;张,同涨,布满)
4.(“擂”,敲击)
5.(“驻”,驻扎)
6.)
二.古今异义词
1荆州与国临接(古:孙权所统治的地区;今:国家)
2.(古:逃跑;今:与“来”相对)
3.(古:恳切慰问;今:热情而周到)4(古:中原地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5.(古:尽头力量.)
6.鼎足之形成(古:形势确立;今: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7.(古:他实际上;今: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8.(古:土地方圆,纵横;今:方位词)
9.(古:纵横驰骋)
10.古:妻子和儿女;今:妻子)
11.邂逅不如意(古:一旦;今: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12.(古:刚刚开始;今:农历每月第一天)
13.(古:面北称臣;今:方位词)
14.15.16.17.18.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老交情;今:与“新”相对)
20.21.(古:驻扎;今:次序)
22.三.词类活用
1.名——动:
a.(以礼相待)
b.c.2.使动:
a.兵精粮多,(使„„立)
b.乘犊车(使„„跟从)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d.(使„„走)
e.(使„„受挫)
f.3.形——名:
a.轻装的精锐部队)
b.(贤德的人)
c.d.4.名——状:
a.备[南]走(向南)
b.兼有步兵,[水陆]俱下(从水路;从陆路)
c.狐疑之众(像狐狸那样)
d..[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表面上;内心实际上)
5.意动:
a.(以„„为乐)
6.形——动:
a.抢先)
四.一词多义.1、卒:
a.鲁肃闻刘表卒。(死亡)
b.乘犊车,从吏卒,(兵、士卒)
c.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
d.疲病之卒(士兵)
2、士:
a.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读书人)
b.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士兵)
3、将:
a.将顺江东下(打算,v.)
b.彼所将中国人.(率领)
c.行将为人所并(将要)
d.命猛将统兵数万(将领)
4、抚:
a.及说备使抚表众。(抚慰、安抚)
b.权抚其背。(抚摩)
c.则已抚安(安抚)
5、治:
a.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c.刘表治水军(管理)
6、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c.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7、次:
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a.统兵数万(数词,几)
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d.事急矣(形势)
11.计: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2.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c.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13.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4.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5.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成就,完成)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渡)
16.今:
a.今为君计(现在)
b.今不速往(如果)
17.引:
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
18.若:
a.若水之归海(好像,如同)
b.若事之不济(如果)
19.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21、以:
a.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b.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c.挟天子以征四方(表示目的)d.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来)
e.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f.动以朝廷为辞(拿,介词)
22、为:
a.今为君计(替,介词)
b.为操后患(成为,动词)
c.安能复为之下(处于,做)
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e.为孙权长史(是)
f.动以朝廷为辞(做)
g.保为将军破之(替)
h.恐为操所先(与“所”连用,表被动)i.此为长江之险(通“谓”)
23、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那里,代荆州之地)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h.其可怪也欤(加强语气)
i.吾其还也(表婉商,还是)
24、乃:
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只是,动词)b.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副词)c.骑乃得过(才,副词)
d.乃罢会(于是 连词)
e.此乃天也(是)
25、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和,介词)c.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本句非状后)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g.见权于柴桑(在)
h.受制于人(被)
26、当:
a.谁以当曹操者(抵挡)
b.当横行天下(应该)
c.孤当与孟德决之(当即)
27、资:
a.多载粮资(物资)
b.帝王之资(资本)
28、能:
a.表恶其能(才能)
b.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29、盖:
a.英雄盖世(超过)
b.盖其又深(大概)
30、并:
a.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b.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31、走:
a.预备走舸(轻快的)
b.备南走{逃跑}
c.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第四篇:整理赤壁赋文言知识总结
《赤壁赋》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 山川相缪(通“缭”,环绕)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气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发出白光,形容词作动词)(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7)属
①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跟随)③天下属安定(适才,刚刚)④乃以秦王属吏(交付,托管)⑤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以上都读zhǔ
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⑦若属皆且为所掳(用在 人称后表示复数,名词等、辈)⑧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归属,隶属)⑨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属于)
⑩神情与苏、黄不属(动词,类似)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羽化而登仙
(4)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哀吾生之须臾
(3)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 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4)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5)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6)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到,去,往)3.于
(1)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第五篇:新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虽有槁暴“有”通“又”。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日。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
3、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弯曲
4、(名词)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专一
5、形作名
其曲中规曲:弯度
登高而招高:高处
积善成德善:善事
6、形作动
不复挺者挺:挺直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四、一词多义
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
2、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助词,了 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以为妙绝
4、佛印绝类弥勒
5、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望:
1、吾尝跂而望矣
2、日夜望将军至
3、先达德隆望尊
4、适冬之望日前后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而: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吾尝终日而思矣
5、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隔绝 到了极点 非常 横渡 眺望 盼望 名望 农历每月十五从 比 对,向 表转折,却 表并列,并且表并列 表修饰 却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
五、古今异义词
1、金就砺则利古:泛指金属(刀剑)今:专指黄金
2、劝学鼓励
3、神明自得人的精神
4、驽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5、蟹六跪而二螯 蟹腿
六、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水,用心专一。
2、判断句
课内自找,此处略。
3、介后
4、省略
輮(之)以为轮 固定结构
无以致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