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范文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讨论法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广为运用。但是,就讨论法的运用而言,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那么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讨论的设置
1、讨论环节的设置要依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传统课堂教学总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形式,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出现了新的千篇一律,即“讨论加回答”。教师纷纷追赶这一时尚,不管什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都运用讨论法。讨论时,学生都在滔滔不绝地讲;讨论后,大家又七嘴八舌地抢着发言,可谓是热火朝天。但是这种讨论的实效如何呢?教师不应把讨论法当作一种教学的点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不能盲目随意,使讨论流于形式,而不见实效。
讨论法的应用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在理解的疑惑处、在学生能够有“发现处”、在学生可能发生争论处等具体教学中难度较大,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地方可以设置讨论的环节。谨记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为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服务的,不可滥用。
2、讨论主题的设置要有价值。
有的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随便的设置一个讨论题,或干瘪无意义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或过于高深,不知从何讨论起,或与本课教学无关,没有教学意义。我们设置讨论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讨论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所设置的讨论题在内容上要注意整体性,要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和价值,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有可能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成功体验。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让学生讨论:“父亲是如何教我爬下山崖的?”就没什么价值,也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如果讨论:“父亲不直接把我抱下来的原因是什么?试着分析一下。”就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能讨论出新意。
3、教者在设题的同时要明确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歧,并明了自己如何引导。
有些教师设置讨论题时总是一厢情愿,想当然的认为讨论就应该按照某种“路子”走下去,不会出现什么“意外”。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的不熟悉造成的。也是对设置讨论的不尊重。
既然是讨论,就会出现分歧,有些分歧甚至于会很大,那么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预想好会有哪些分歧,该如何化解为好。当然,讨论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我们没有预想到的分歧,这是就更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引导。
二、讨论前要做好相应的工作
1、讨论之前要让学生明了讨论的目的和要求、讨论的方法,必要时搭建科学的平台,提供相应的资料。
为便于学生的探究,除课本资源外,应尽可能多渠道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启发思维的背景资料、相关资料等各类学习资料。
2、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
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学生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有价值的讨论,也就不会有有价值的收获。讨论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一读诗歌,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的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不要担心花时间给学生深入思考会影响进度,实际上学生深入思考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讨论的质量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三、讨论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
目前的一些课堂讨论是“伪讨论”,教师强制学生一起向预设的答案进发,不允许学生发表有悖于教师要求的自我言论,这种讨论不是真实的讨论,是以讨论的形式完成以往的一言堂的内容而已,没有达到讨论的目的。不允许不同意见,就无从形成新的见解,反而更加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不能得到尊重,自然对讨论失去兴趣。
例如某教师教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提出“我”的父母在叔叔游手好闲的时候讨厌他,在他有钱的时候希望他回来,在他破落的时候躲开他,这看不出资本主义的“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人们的正常反应。教师立刻就强调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就是揭露资本主义罪恶的。实际上人性中的美丑才是作者要在这篇文章中深入探讨的,教师一定以过时的政治角度去解读它,而且强迫学生接受,天长日久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会对讨论失去兴趣。
只有鼓励学生不断的说出他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在讨论中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认识,才能使学生达到进步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才会越来越有兴趣,才会越来越喜欢讨论,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差异作为展开讨论的资料。(1)、教师不是讨论的核心,他以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介入讨论。在讨论进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以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问给予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叶圣陶)但是教师决不是讨论的核心,核心应该是学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纠正错误,走向正确,逐步提高认识。
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学生提出“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的快乐的景象,看不出作者的哀伤。这时就会有很多同学产生相同的疑问,这时候教师不要急着给予回答,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体味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可能就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学生争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再提供一些相类似的诗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在古典诗歌中这是一种写法,让学生在分辨中得到正确的认识,这时教师再教给学生古诗中“以乐景写哀情”的表现手法,学生就可以很好的掌握这个知识点了。
(2)、学生之间的差异更是良好的讨论“资料”。
没有差异就不会产生讨论,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对生活的情感、个人的语文素养等各个方面都必然存在差异,同处一个课堂之中,这种差异就会产生争议,这种争议正是课堂讨论的物质基础,有了争议就会有讨论,有了讨论才会有正确认识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一定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并想办法将其变成很好的教学资源。
3、讨论中少给些掌声,多引导学生反思。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讨论中对学生的发言予以掌声,掌声使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得到了尊重,有益于鼓励学生更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掌声过多也会产生疲劳,学生也就不再以此为意了。
掌声代表着鼓励,在讨论中,除了对发言者的鼓励之外,我们是不是更应多重视引导学生反思。反思我们的思考应该更有益于学生的思想认识,更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思维的灵活度。我们讨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大家各抒己见,而是在民主讨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清晰的交流思想,引导思想认识的进步。
四、讨论后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反思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讨论后应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评价、反思。这种反思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对话。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语言表述过程进行检验和反省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学思结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时间久了,学生会逐步形成反思自我、超越自我、促进自我不断发展的动力。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快乐的。让师生在共同讨论交流中,得到精神欢歌,得到心灵的愉悦吧。
第二篇: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语文教学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笔者在此指出多媒体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并非反对使用多媒体,更不是泼冷水,也许在处于摸索阶段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一些误区,纯属正常现象。但若能在探索中少一些曲折,使之健康地发展,那么,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出现一个更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误区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进课堂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不断研究、探索、运用、整合多种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毋庸置疑,多媒体的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传统的认知模式,拓展了学生搜集、处理、内化信息的空间,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等等。然而,笔者认为,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误区待矫正。
误区之一:盲目追求视听效果多媒体教学以全新的视听方式进入课堂,给学生以全新的感官刺激。恰如其分的在课堂中播放经典名曲、电影电视中的精彩片断,对于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情绪、启迪学生思维确实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奇特效果。比如在《斑羚飞渡》中播放《泰坦尼克号》中主人公遇难的混乱场面,学生能迅速的进人意境.在《乡愁》(余光中)中播放《二泉映月》也能使学生对作者的离愁别绪感同身受。然而,部分教师并非是根据授课内容来选择多媒体,而是一味地求新求奇,造成多媒体与教学环节脱节。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紫藤萝瀑布》时两度播放歌曲《真心英雄》。俨然上成了音乐课!此歌曲与课本主题“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又有何内在联系呢?还有一位教师在讲《济南的冬天》时为了给学生以直观感受,颇费心机,从网上下载了白雪皑皑的雪景,制成课,,试问:这怎么与文中“薄雪覆盖下的山”相符合呢?更何谈济南“温晴”的气候特点了。
误区之二:教师受多媒体的束缚过多多媒体终归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来选择。然而我们不少教师制作课件时已经圈定了教学流程,牵着学生的鼻子向预设的“轨道’上引,受制于物,画虎类犬,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更有甚者,单纯追求标新立异,花里胡哨,陷入“为用多媒体而用”的尴尬境地。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听潮》一课时,先播放大海潮涨潮落,汹涌澎湃的画面,然后播放音乐《大海呀,大海》,提示学生随着乐曲展开联想,最后使用投影仪展示板书,电教手段可谓丰富,学生热情也极高,课堂气氛也热闹,然而透过热闹的场面,我们深感这位教师备课时未能突出重点。因为《听潮》这篇课文主要特点是“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是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课文,关键在朗读,要在反复吟读的基础上领略大海的美。
又如一位教师在上《春》一文时,多媒体朗读声音突然中断,画面消失.这位教师却停下来操作多媒体,既耽误了时间,又影响了学生的兴致。倘若此时,这位教师接着范读课文或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范读,也不失为一种“教学机智”。
误区之三: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淡化”多媒体进人课堂,对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是一种“解放”,然而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位“操作多媒体的人”,更主要的是教师应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感悟,通过师生的“合作”来完成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撒手不管,学生的学习行为势必“信马由缰”,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证。
在学校举办的多媒体展示课中,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注意:一是黑板上没有了板书。板书被教师及早地设计到了课件上,省略了板书的形成过程。这不利于学生比较清晰地、完整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二是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教师只是按照课件时而让学生讨论、时而让学生思考、时而让学生感悟、时而让学生联想、时而让学生欣赏、时而让学生说话,看起来是在培养语文能力,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行为显得匆忙而被动,倘若教师加以有机有序的点拨、诱导、启发,效果会大不一样。三是大量的课件范读,削弱了教师及学生朗读的示范性,也减少了学生自读的机会,使学生对文本关注不够。
误区之四: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过重笔者曾作过一个统计,在使用多媒体的课堂中,一节课中教师运用各种多媒体形式的时间均不少于20分钟,时而放录音,时而开计算机,时而放VCD,时而用实物展台,可谓“轮流上阵,五花八门”。僵化、频繁地使用多媒体的有害性在于:一是过多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操作多媒体上。根据中学生“敏感好奇”的心理特点及教学实践可知,当教师提出问题或按照目标让他们思考时,他们的注意力却在关注教师操作多媒体上,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二是减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多媒体的运用,时而让学生看、时而让学生听,学生目不暇接,无形中缩小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课件上的画面及图景若过多过滥,或质量低劣,极易给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像能力。四是造成电教资源的浪费。有的教师不是从教学具体需要出发,而是赶时髦,讲形式,没有让电教多媒体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如有的教师在让学生齐读课文时,让大屏幕展示出一个又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画面。
第三篇: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昆明学院 刘开伦1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展开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实施新课程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计划与安排,注意处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影响因素 关系分析 问题处理
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带来了教师角色、学生学习方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始,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学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展开及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实施新课程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应用系统方法,研究、探索课堂教学中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在教学设计中综合考虑和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教学系统,以完成教学系统功能的活动与过程。
[1]
它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为根本目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将学科课程转换成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系统设计安排教学的过程或活动。教学设计是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因此,需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分析、判断、计划与安排,注意处理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
一、课堂教学设计与系统方法
课堂教学是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课堂教学设计当然要运用到系统的方法。教学设计所运用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要按照学习本身的系统性,将学习作为系统加以考察,以达到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由于课堂教学受到诸如课程、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设备条件、方法、时间、空间、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就要对这些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研究、规划与安排,注意处理好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种种关系,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各个要素之间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联系、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首先,教师要从“学什么”而不是从“教什么”入手,对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学习现状、学习内容、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其次,教师在对学习者分析基础上来系统安排“怎么教”,“怎么教”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 1 刘开伦,昆明学院社会管理学院教师。
度;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2]
课程目标是课程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和一般要求,它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它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进行再创造。课程目标具体到每节课或每个单元,课堂教学目标有的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的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又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3]教学设计要为教学进而为课程目标服务。
处理课堂教学设计与课程的关系,首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再作为一个知识的灌注者和“话语霸权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教师如何“教”。其次,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对一目标有的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有的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的又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第三,课堂教学设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超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局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应处理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沟通生活世界与学生课堂学习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师生对话互动中,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预设与学生活动预设等方面,这只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的一种估计。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生命潜能的存在以及差异性,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情境。因此,教学过程不可能是设计方案的精确复演,必须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情境灵活处理,动态生成。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性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动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新课程特别强调每一个人都必须拥有课程意识,在课程意识支配下的教学设计预案可以说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两大部分的组成,这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设计“学情分析”或“开天窗”、“课后追记”等内容,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课后总结、补充。
在现代教育科学的视野中,教学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设计的“外部事件”“情境”与“刺激”,就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设计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投人的增加,多媒体教学正逐渐走进课堂。可是,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多媒体使用的初衷。
多媒体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我们为了教学才使用它,而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教学。就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本来可以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也要用多媒体对大量复杂文字、图表进行展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恰当的。如果直接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就能表现清楚的内容,就不需要也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影像资料、制作动画来教学,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被多媒体所累。有位数学老师从教几十年,练得一手绝活,他画圆不用圆规,信手一划,—个标准的 圆就出来了。这一手,折服了多少学生!假如非让他用多媒体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吗?教学的魅力往往就在教师的独到之处,假如不问青红皂白全都用多媒体代替,这就是买椟还珠的做法。
运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过长,应真正从实际需要出发。
多媒体教学的确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人认为,使用多媒体越多越好,效率越高。有些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变成课件演示,幻灯片一张接一张,屏幕上的内容变换频繁,走马灯似的.学生们应接不暇,对知识的感觉模模糊糊,有的甚至思维凌乱,心生厌烦。因此,使用多媒体应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使用。不宜过多过滥,更不宜长时间甚至整节课使用。运用多媒体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要华而不实玩花样。
制作多媒体课件,要看教学是否真正需要,而不能一厢情愿加入信息量。有了文字就非要图表,有了图表就非要图像,有了图像就非加入音频和视频不可,结果教学课堂上热热闹闹,实际效来却反而不好。实践证明,附加信息和无关信息过多,虽然加深了对学生的感知的刺激,但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教学的负效应。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被削弱。
虽然教学课件已经事先做好,但不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只要在教师用机的位置上单纯地演示课件就可以了,这样可能会出现学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却不知道要学什么,而产生教学的负效果。其实,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突破重点难点,解决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解决的问题的。教师应该凭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去。另外,事先做好的课件受制作思路的限制,用于课堂灵活性可能较差,有时会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教师课堂把握的艺术性就难于表现出来。教师绝不要因受课件的牵制而不敢改变原来的思路。有时也可事先准备一些幻灯片和实物,利用投影仪来解决这个矛盾。
解决好课件的播放速度与学生记笔记的关系问题。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板书的同时学生也就让学生完成了记笔记的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不需要板书.就可能出现学生记了笔记忘了听课,听了课又忘记了做笔记。教师最好能事先把课件以讲义的形式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专心听课而不用再想着记笔记的事情了。或教师尽量调节好演示课件的速度,留下学生思考与记录的时间。绝不要一味赶时间。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带动了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多煤体教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例如,重点知识、公理、定理等,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写在黑板上,贯穿整堂课的始末,可以在学生眼前不停地出现,从而加深了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里的印象。如果用屏幕替代黑板,屏幕内容常常变换,学生感知反而模糊。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学生通过教师的课件演示,当然可以学到知识,但有时也容易与实际脱离。如果能让学生亲自参与课件的操作或参与课件的制作,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肯定会更加深刻。而且这样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近几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教学的推进,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现了多用、滥用、乱用的现象。我们要尽量克服电脑网络热给教学带来的干扰。虽然,一个新事物的推行少不了过激行为,但经过教训与经验的积累,人们往往会变得审慎和理智。我们既不应该因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就否定它的作用,也不应该因为它是新鲜的东西就赶潮流式地一窝蜂上。如何搞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衔接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当成为眼下紧迫的课题。
第五篇:运用讲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运用讲授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适用性: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是关键。启发性: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趣味性:生动形象富有趣味的讲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他们集中注意,积极思考。整合性: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要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