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班班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推荐)
浅谈“班班通”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摘要:“班班通”工程的建设,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它以其独特的功能将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多方位的学习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还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我想就“班班通”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和运用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班班通
小学语文
运用 “班班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事。
例如,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可以让学生观看雷锋在泥泞的山路上抱着迷路的孩子及在遍布荆棘的路上背着老奶奶的视频,让学生各抒己见。并播放配乐朗诵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提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唱中学,在唱中领悟。这样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学习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
二、“班班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班班通的巧妙运用,是打破了“一个黑板+一只粉笔”的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施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
“班班通”是通过多媒体使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了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班班通”设备的充分利用,更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储备。
例如,在上《草》这首诗歌的时候对本师作者的介绍更加详细,让学生了
解白居易更多的资料以及其写过的诗歌,同时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了解更深。在上《想别人不能想》这篇选读课文时就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将相似的文章或者相似的画面以大屏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上《可贵的沉默》这篇精读课文时,就可以将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的短片进行放映,让学生提前了解我国大文豪的杰作。同时,可以将《游子吟》这样的诗歌教学生读诵,将高尔基《母亲》这样的作品进行粗讲,让学生了解外国作家的名著。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展,了解本国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了外国作家的相关著作。这样,知识越积越多,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升,其综合素养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班班通”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有理,形象具体。
在“班班通”的导航下,能做到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教学中的重、难点通过师生的共同感悟、轻松阅读、大胆想象迎刃而解。去掉了老师干涩枯燥地讲解,褪去了学生“空中楼阁”的想象,而是在以课文中生动的语言文字为载体,以“班班通”中形象直观、传神的画面为蓝本,“班班通”的使用,不仅破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且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它在悄无声息中把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进行了完美统一。
第二篇:浅谈“班班通”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浅谈“班班通”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摘要:“班班通”的到来,使多媒体技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世界。“班班通”以其独特的功能:高清晰的图片、高音质的音乐、高性能的动画将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教学方式传递到小学语文课堂。运用“班班通”辅助教学,使声、图、像、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多方位的学习不仅优化了课堂结构,还提高了教学效果。其优点主要体现在:
一、“班班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班班通”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班班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四、“班班通”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关键词:班班通
小学语文
运用
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班班通,堂堂用”的目标,2013年“班班通”走进了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成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生力军,将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班班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在上《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首诗歌时,我先让学生观看雷锋在泥泞的山路上抱着迷路的孩子及在遍布荆棘的路上背着老奶奶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观看短片后,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各抒己见。在配乐朗诵的同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雷锋的光荣事迹,感受雷锋的无私奉献与乐于助人。最后通过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提升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唱中学,在唱中领悟。通过眼看、耳听、口说多种感官训练,不仅诱发了同学们对雷锋的了解,更使学生被雷锋的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染,从而自觉投入到“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列中去,这样自然就水到渠成,学生学习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学习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
二、“班班通”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更羸有了本领不得意,不骄傲。”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三、“班班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现代教育技术班班通的巧妙运用,更是打破了“一个黑板+一只粉笔”的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自去年以来,我校全面开通了“班班通”,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实施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一种常态。
“班班通”是通过多媒体使学校每个班级具备了与外界进行交流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班班通”设备的充分利用,更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储备。
例如,在上《草》这首诗歌的时候对本师作者的介绍更加详细,让学生了解白居易更多的资料以及其写过的诗歌,同时对《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的了解更深。在上《想别人不能想》这篇选读课文时就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将相似的文章或者相似的画面以大屏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形成视觉上的冲击,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上《可贵的沉默》这篇精读课文时,就可以将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的短片进行放映,让学生提前了解我国大文豪的杰作。同时,可以将《游子吟》这样的诗歌教学生读诵,将高尔基《母亲》这样的作品进行粗讲,让学生了解外国作家的名著。这样,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在不断扩展,了解本国作品的同时也了解了外国作家的相关著作。这样,知识越积越多,境界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得到提升,其综合素养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班班通”促进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歌颂伟大祖国的语言优美的文章。利用投影和音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让学生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美景,使学生幼小心灵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激情。教这篇课文时,我们先用音响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音响诗情画意般的语言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再运用投影创设情景,增强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投影展现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深刻,记忆清晰,在复述课文内容时有条有理,形象具体。从而不知不觉在心灵深处产生对小兴安岭的无限憧憬,对祖国美丽山川河流的敬畏之情。
总之,“班班通”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懂得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怀抱着远大的理想,携着志存高远、大鹏展翅的志向,立志走出农村,走向更精彩更广阔的世界。同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合理运用班班通,有效使用教学资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夯实基本功,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做后盾,做到寓教于乐,方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达到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兴富.从校校通到班班通 北京:[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4(3下). [2]刘定富.“班班通”系统设备选型研究 武汉:[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导刊)》,2007(4): 41-42. [3]李胜利.“班班通”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西宁: [J]《青海教育》,2007(Z2).
第三篇:班班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班班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濉溪县小湖学校 吴圣振
随着标准化学校建设的强力推进,班班通设备开始大量进入课堂教学,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优势,是改革化学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摆在每个化学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为更好地发挥班班通的优势,提高化学课堂效率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班班通可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化学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迅速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内心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的学习。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当中是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在教授这节课时,我一方面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把它制成动画,用flash演示让学生观看并思索,最后让学生总结,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与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的实际生活画面,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由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教师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视角画面,达到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尤为重要的是运用班班通技术作为纽带,把课堂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班班通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但是这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我们在讲解有关污染方面的知识时,往往就是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来了解,或是带学生到某一实地去看一下污染物,这样只能是以点带面的介绍污染。而现在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就可以通过多方位的图像展示以及播音员的讲解来展示工业的污染物对我们的环境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觉到污染的存在及其危害性。再通过利用化学方式对污染的治理。这样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振憾,不但使环境保护问题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又能激发起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所以选择合适的资料,再加上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成为学生感受知识的场所。
三、班班通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
化学课堂教学有时候需要有足够的信息量,而化学教材中信息量毕竟有限。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师备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件,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展示出来,特别是班班通的应用,教师只要轻动鼠标或点点白板就可演示出教学必要的图片、文稿或习题,不仅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这个课题时,我制作的课件首先用原子弹爆炸、现代核电站发电等与原子有关的话题引入课题,这不但增加了课本上所没有的信息,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更使学生产生学习原子的愿景,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对于上复习课、单元复习、专题复习如果利用多媒体去上的话更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学生的知识。比如在复习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的时候,我先制作这个单元的知识网络。把本单元的内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一看就明白全章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把全章的知识很容易就复习完。然后在展示全章知识的练习,不仅题型新颖,而且题量也比较大,如果用平常的上课方法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
四、运用班班通,可优化化学试验。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通过实验来说明物质的变化规律,而很多实验是在小小的容器中进行的,有些现象不是很明显,后面的学生很难观察到。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把小容器里发生的一切情况清晰明确地呈现在全体学生面前。比如,在观察酸与碱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产生的现象时,原来没用班班通教学时总是拿着试管走到同学们中间,让同学们近距离观察,这样做过于浪费时间,有时还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常常因此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利用班班通就克服了后排学生观察不清的弊端,强化了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再如有些化学实验有毒或者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因此,化学实验中一些错误操作,只能靠教师讲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却不能用实际操作证明,否则会造成危险,学生无法直接感知。而班班通进入课堂,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在讲解浓硫酸的稀释时,通过多媒体把水加到浓硫酸中,这时同学们观察到了液面上水沸腾时热气腾腾、液滴飞溅的壮观场面。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又渲染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教学的根本意义和作用在于提高教学的水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班班通在具体运用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在具体教学中,在运用班班通时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班班通的应用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班班通,必须为化学教学的总目标服务,为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服务。使用班班通时要防止搞形式主义,不能把化学课上成电教的演示课、展览课。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电教课的目的,并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选择使用不同的电教手段。
2、要正确处理好班班通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注意以下“四个不宜”。即不宜替代教师、不宜取代实验、不宜照搬别人、不宜顾此失彼。
3、运用班班通,要注意教学节奏。
掌握教学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由于班班通呈现信息的速度快,教学中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教学的速度,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考虑。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敢于“留白”,不要采取一张PPT接着一张PPT放映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一段时间去思维,去安排,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填充。否则会造成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没有理解这个问题,下一个问题由来了,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总之,“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的纽带促进了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了孩子们在浩瀚的网络资源及课外书籍中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想提升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科间的整合是势在必行。对于化学来讲,尤其是信息技术和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化学课堂教学要想飞得更高,行的更远,班班通会为它插上翅膀。
第四篇:浅谈简笔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浅谈简笔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专业: B12小教语文
学号:124116093023 姓名:邱香香(35)
摘要: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平面,形象的勾勒出物象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师范学校教学大纲》将之设为小学教师的基础课业,是对小学教师规格化标准的一项要求。简笔画在语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对语文课堂产生了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之予以很高的评价:“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而就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起彩色的图画来都有其很大的优点”。
关键词:简笔画、语文课堂、运用、作用
简笔画作为小学教师的三项基本功之一,以直观的形象诉诸学生的视觉感官,把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的形式变成愉悦性的形象,可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语文课堂中的到广泛的运用。接下来我主要谈一谈在见习过程中,在实际教学中简笔画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以及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一、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简笔画学习生字
根据汉字的造字方法及其特点,我们发现很多字尤都可用图画来表示,而小学老师们也乐于运用简笔画来丰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学习中,庞会芳老师在讲解生字伞时,就运用了物体“伞”的简笔画--一个半开立着的伞,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生字的字音字形,还理解了字义。同样可以运用简笔画学习的字还有日、月、鸟、飞、休、山、笔等等。这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生字的办法。
(二)运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
在马芝香老师讲解的《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此处的“挨挨挤挤”,马老师就运用了简笔画,荷叶一个挨着一个。一个挤着一个,通过形象而直观的图画,学生看到了”荷叶挨挨挤挤的“的样子,立即明白了什么是挨挨挤挤,从而体会文章用词的恰当,准确。同样运用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还有赵晨曦老师,在讲解《这儿真好》一文中的“小熊一个人住在荒岛上,它感觉孤零零的”时,就运用简笔画来画出了小熊一个人待在荒岛上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孤零零”一词。此外,张怡老师的《蜗牛的奖杯》中,“遥遥领先”一词也用了简笔画来讲解。
(三)运用简笔画理解句子
阅读教学中,有些句子意思比较含蓄,或者离学生实际很远,教师单纯的讲解学生品味不足,语感不强。恰当的简笔画教学,则能让孩子们很快领会其意,并加深印象。
《燕子》一文中有一段独具匠心,精妙传神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但这样的句子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是难以体会的。但通过老师的引导,辅以简笔画,学生可以地感觉到电线隐约可见的特点从而体会到“痕”字的运用准确,体会到比喻的贴切。这两处难点靠讲解很难是学生理解其神韵,但通过简笔画,稍加点拨,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简笔画直观形象的特点,使之运用于阅读教学中时,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以上之外,我们还可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理清脉络,复述课文,指导背诵等等。简笔画的运用,对语文课堂产生了相当积极地的作用。
二、简笔画在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一)增强记忆效果 实验研究发现儿童从视觉获得的信息三小时后能记住72%,三天后仅余20%;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三小时后仅能记住70%,三天后只余10%;而通过视听结合获得信息,三小时后能记住85%,三天后还能记住65%.所以在课堂中,如果可以将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简笔画与教师的语言引导相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视听结合有助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绘画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视觉艺术,教师一旦把生动有趣的简笔画描绘在黑板上,就会成为学生的视觉兴奋点,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堂气氛会因此变得活跃,而这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消除学习疲劳,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运用简笔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等思维能力。首先,简笔画生动逼真的形象会吸引孩子们好奇而喜爱的目光,并把注意指向要观察的对象,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观察任务,友谊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善于独立的观察,从中获得有利信息,提高观察力。另外,语文的听说读写都与想象力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教学简笔画对学生展开想象创造了条件。幽默的简笔画受到学生的喜爱,老师可以课中或课后设计简笔画,让同学们发挥想象,看图写话,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不限制学生思维,学生可以尽情的发挥想象,描述图画,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此外,教学简笔画还有丰富教学语言,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审美等积极作用。对我们的语文乃至其它各科教学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教学简笔画有很多优点,但教师也应但注意有的放矢、深入浅出、绝不滥用,而且在使用教学简笔画时应注意造形准、速度快、情意明等要点。
小结
掌握熟练的简笔画技巧,巧妙地运用简笔画,把简笔画渗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之成为小学语文课堂良好的辅助教学方式,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化解教学难点,将会更好的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立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简笔画的研究》,2008年12月;
【2】原国家教委(教师);八号文《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1991年。【3】陈丽,《简笔画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2014年。【4】《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七卷)[C],2014年。
第五篇:浅谈电子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文档
浅谈电子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张恒峰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正在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电子书阅读器普遍采取了电子纸,它不但能够提供良好的显示,而且长时间的阅读电子书不伤眼睛,再加上它轻巧便携,操作简单,海量存储,低碳环保的优势,正尝试着走进课堂。
本论文研究的是如何让电子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四个方面着重阐述电子书为课堂教学带来的教学革命。此外电子书还具有减轻书包重量,不伤害眼睛,方便小学生阅读这些优点。应该说电子书在教学上的运用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电子书;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解决问题;学习资料
“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扬州市三元桥小学的佘亚琴老师17日上午像平常一样,微笑着开始讲课。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堂课上见不到黑板、粉笔,也见不到课本,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和同学们手中的灰白色的小“书”。这个看起来只有半张A4纸大小、厚约1厘米的小“书”,就是“电子书”。这是扬州市进行电子书进校园试点的第一堂课。
“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扬州的瘦西湖、东关古渡……”,“我要说一下扬州四通八达的交通……”几位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电子书展示的图片,绘声绘色地描述着画面的内容,在场的所有人都被大屏幕中展示的书中画面和同学们的讲解吸引住了,听得聚精会神。
据了解,这款电子书拥有150多本书、近450万字的储存量,使用了新型电子纸张技术,无辐射、不刺眼,读起来很舒服。每本电子书的屏幕上都显示着书库、音乐、档案管理、最近阅读、图片等9个栏目,底色类似真实书籍微黄色,字迹也呈现印刷效果,同学们通过操作左右键,屏幕就会像真的书籍一样,显示出“纸张”一页页翻动的效果。电子书不仅能够提供图片欣赏、阅读,还能够朗读,面对这些“神奇”的功能,同学们的脸上都带着新奇与激动的神情,简便的操作,更是让他们对电子书充满了兴趣。[1]
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这是扬州教育探索让电子书走进课堂的实验课,与传统课堂相比,课本粉笔黑板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只有A4纸大小的电子书,电子书给教学带来了什么?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首先,电子书的使用可以为学生的书包减重。曾经有人做过计算,小学生书包的重量平均在4公斤左右,初中生、高中生的书包当然只会更重。而一本仅200克重的小小电子书,其内存足够容纳3500册课本的内容,因此,不仅学生所使用的教科书可以尽收其中,而且必要的教辅资料也可以尽收其中。这就可以从学生书包有限的空间中腾出很大一部分,置入其全面发展所需的用具。
其次,不伤眼睛:自电子书推出以来,其电子墨水屏以阅读无背光、不伤眼、让人难以想象的低耗电技术得到大家的青睐。以前,我很少接触电子阅读方式。因为我觉得对着屏幕看书,时间长了,眼睛很不舒服。但是电子书却完全没文档
文档
有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新技术,让屏幕不需借助背光照明,仿佛印刷出来的字一样,在自然光下,看起来非常的舒适,就像翻阅一本纸质书一样,不伤眼睛。
最后,方便阅读:电子书的尺寸大小也和一本书一样,屏幕大小合适,每屏显示的文字量也正是一页书的内容量。它既不会像手机阅读那样,屏幕太小,频繁翻页,阅读起来非常不便;也不会像电脑,满屏文字,看起来很累。加之机器本身也很轻薄,捧在手里和捧着一本薄薄的小书阅读的感觉是一样的。使用非常方便,可透过网路超链接的特性获得更进一步的资料,及时更新所需要的内容。[2]
除了这些,电子书给课堂带来了什么,与传统课堂相比有什么优势。本文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为例展开论述:
一.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3]电子书具有传统书本不具备的视觉,听觉优势,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开始的导入:
师: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让同学们打开电子书影片文件夹,看一段关于“安史之乱”的影片。
(教师借机介绍,杜甫的家乡在河南)师:你们从影片中知道了什么? 生: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
生: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生: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生: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生: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师:同学们说的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安史之乱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分析: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安史之乱”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当时的环境。因此,在导入课文时,我让学生先将电子书打开到影片文件夹,观看关于“安史之乱”的影片,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听上的震撼,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对事件的了解,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文档
文档
电子书不只是纸质教材的数字化,除阅读、批注、加着重等功能外,还可以用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表现形式比传统书籍更加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料,而传统意义上的课本只能提供一部分,电子书强大的资料存储功能却能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只要打开电子书“搜索”功能,输入相应的搜索内容就可以了。师:题目中的河南,河北分别指什么地方?在中国地图上什么位置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电子书搜索一下。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生:“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这首诗中还有许多地名,请同学们再利用电子书搜索一下“剑外”“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生: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生:蓟北:河北北部地区,今河北蓟县。
生:巴峡:长江中巴东三峡为巴峡,在巫峡之东。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生:襄阳:今属湖北。生:洛阳:今属河南。
分析:一本电子书就是一座庞大的资料库。利用搜索功能,可以让你了解到各种资料。学生有了电子书,就能轻松地查阅各种资料,不再需要向老师或家长请教。这样,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由原来的想学,变成了要学。学起来也更有成就感,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可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书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教学资源包,包含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有针对性、能及时反馈指导、可自主生成海量练习,能进行问题积累、错题收集、资源及时更新的学习工具。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手中的电子书,自己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让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心中的疑问,也提高了自身的自学能力。师: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什么意思?通过手中的电子书,查找一下。
生: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师:“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句诗什么意思?
生: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师:“妻子”什么意思? 生:妻子和儿子。师:“漫卷”什么意思。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文档
文档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句诗什么意思?
生:白日里引吭高歌而且须纵情饮酒,春光无限我与妻儿一同返回故乡。师:“纵酒”怎么理解? 生:纵情饮酒
师: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东都洛阳。
分析: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学时我也能充分借助电子书强大的存储功能,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存放了相关的图片、故事、资料,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妻子”和“漫卷”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
四.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过去教师很难逐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能力,但透过电脑记录与分析学生学习历程,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境界。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会因为害羞或面子问题,不会明确表达自己的学习问题和困难,长期积累下来会造成学习进度落差。合理使用电子书,运用电子书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师:利用电子书出现最后两句的情境: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 生:诗人归心似箭
师:哪些字能体现出诗人归心似箭的情感呢? 生:喜欲狂
嗯,这也正与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一文档
文档
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
生:喜叛军得平复 生:喜国家得安宁 生:喜回乡得偿愿 生:喜亲人得团聚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师:这也正是诗人在诗中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国思乡之情。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好,听老师来读。同学们也试一试,体会着诗人的情感,像老师这样,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你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演绎诗人的情感。
分析: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和诗,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由于电子书的内容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的增补、删减,因此,在学生收集了相关资料后,师生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输入电子书中供学生慢慢赏析,感受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
结 论
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可以减轻书包重量,不伤害眼睛,方便小学生阅读这些优点。应该说电子书在教学上的运用开创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然而,运用电子书进行教学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取代,而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发扬和改造,两者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实现优势互补。“小学生上语文课,学习阅读和书写的本领是主要任务之一,今后语文课,老师都用电脑进行课堂教学,还能教给孩子什么本领?”[4]一位小学家长对此十分担忧。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电脑,学生接触电脑的时间也很多,阅读和书写的时间越来越少,如果连课堂教学的时间也都是多媒体唱“主角”,孩子的一些基本功该如何培养?传统教学至今仍有其优点,而电子书的出现也并非取代它。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能及时地分析、解惑和总结,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电子书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自己的优势,教师应延续个人在传统教学的主导性作用,让电子书教学处于辅助性,必须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共同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当然,要让电子书走进更多的课堂并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还需要关注和解决以下问题:如果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推广使用电子书,其购置费用和维文档
文档
护费用应该如何解决?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费用能否明显低于纸质书籍的费用?电子书的功能能否更好地满足读、写、听、练的需要?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基本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课余学习的需要?如何让学生们便捷地下载和更新学习资源?电子书中可以下载存储各种非学习资源,教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些
[5]问题仍需要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 朱旭东,扬州试点电子书进校园 可以存储150多本书[N],北京晨报,2010年4月19日(2)
[2] 顾小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2002年5月,清华大学出版社(12-14)[3] 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2008年1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9-10)[4] 钱钰 杨玉红,“小蓝”让课堂变得高效有趣 孩子书包没轻家长担心视力[N],新闻晚报,2011年10月15日(3)[5] 洪敏,电子书走进课堂的启示[N] 中国教育报 2011年9月12日(2)
作者简介:
张恒峰: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