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扎染教学实践论文
染出来的生活
——扎染手工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教学实践
摘要:扎染又称扎缬,绞缬或染缬。中国染缬艺术的形成条件早在周代以前便已具备。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可见扎染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让学生通过动手去了解扎染的工艺制作,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实践意义。通过扎染手工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示范学习探究 浸色晾干 熨烫 想象
本教学实践主要应用在第二课堂学生的教学活动中。具体实践如下: 教学准备:
工具准备:纯棉白扣布、纯棉白T恤、铁夹子、橡皮筋、绳子、木筷子、纺织染料各色、胶手套、食用盐、固色剂、塑料瓶若干个。
染前处理:
为保证扎染制作过程中染色均匀,需对织物进行染前处理。因为织物上常带有浆料、助剂及一定成份的天然杂质。染前处理有:
1.退浆:目的是除去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沸水浸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纺织染料调制:用一包染料,加上一包助染剂,半汤勺的食盐,兑3斤水的比
例放入装颜料的塑料瓶子,然后用木筷子搅动,使其充分溶解在水中。
教学阶段:
一.教师示范,学习染法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它既可以染成带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织物;又可以染出表现具象图案的复杂构图及多种绚丽色彩的精美工艺品,稚拙古朴,新颖别致。其中扎,是决定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如何去“扎”作重点讲解和示范。
(一)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其中,重点介绍圆形捆扎法、对折捆扎法和旋转捆扎法:
(二)圆形捆扎法: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
(圆形捆扎)(圆形捆扎效果)
(三)对折捆扎法: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四)旋转捆扎法:旋转捆扎法是揪起一点,将周围的布围绕着这一点作旋转,卷成一个类似于蛋卷蛋糕的形状,然后用橡皮筋或绳子米字样捆扎,形成旋转形的图案。
(五)夹扎法: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夹扎法示意图)(夹扎法效果)
(六)其他扎法:
1.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
2.综合扎法:将捆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将织物扎、夹结合,再以对折;夹住两个角等等。
(综合扎法)(综合扎法效果)
其实,扎染的方法千变万化,不同的方法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同一种材料,不同的捆扎也会出现不同的纹样,扎染效果本身也存在偶然性,我主要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扎法,寻找我们生活中的材料进行捆扎,创造出不同的、个性的作品。
二.初次试做,探究实践 试做
我让学生使用质地比较韧的纸巾做试验,尝试运用各种“扎”的方法。并作小结。
学生因为初次接触扎染,不了解扎的程度和染的分量,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对于捆绑橡皮筋或绳子不够紧,效果不明显,为此,我着重强调,扎绳子或者橡皮筋一定要够紧。
2.学生上色的时候上得不够充分,以至于折叠重合的地方有很多没有上到颜色。
3.在上完颜色不久,学生急于拆绳子,以至颜色没有充分渗透。针对出现的情况,我拿着有问题的学生作业,跟学生分析,怎样的错误操作会出现这些扎染效果不如意的效果,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三.总结经验,扎染手帕
(一)扎染手帕染前处理:每个学生将手帕大小的棉布带回家,用水泡一个晚上,将布上的浆泡出来,然后作晾干处理。
(二)学生尝试扎染手帕
有了之前尝试用纸巾做扎染的经验,我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去对手帕作捆扎的处理。
四.自由创作,扎染T恤。
经过扎染手帕,学生已经对扎染的方法有所掌握,对于T恤,其实就跟之前的手帕一样,学生可以自由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而且越来越有劲头,创造能力超乎了我的想象。
五.浸泡固色剂,晾干作品
手帕完成扎和染色之后,需要把它一个晚上自然晾干,再确定效果需不需要二次染,如达到预期效果,就可以用一包固色剂放进一个脸盆的水里,充分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就可以晾干。经过固色处理的手帕就能够不容易掉色。
六.熨烫作品
晾后的作品可在扎结处轻微喷湿,用熨斗趁潮湿熨平整,完成。
七.想象命名,集体展示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作品,然后展开想象,学生们说,有的像波光粼粼的海面,有的像倒挂的猴子,有的像灿烂的向日葵,有的像霞光万丈,有的像姹紫嫣红的花丛,有的像„„
对于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描述,我都加以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命名,我和我们组的老师把学生的作品搞了一次展示活动,效果是赏心悦目的,同学们在惊讶与好奇中欣赏。作品受到了观赏者的表扬和肯定,学生收获的不止是作品,还有创作的快乐和增强了自信心。扎染学习就这样在享受成果和欢乐中结束了。
八.扎染中出现的小“意外”
在扎染过程中,学生用了揉布然后捆扎的方式,用色的时候也是用得比较“脏”的颜色,那时我并不觉得效果怎样,后来,展开了之后发现别有一番风味,这个学生用了这种方法做了手帕和扎染T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另外一个学生,用了学校废旧的木条进行捆扎,做出了一道转弯的“彩虹”,效果也是让人惊喜。
还有的学生用综合捆扎,染色采用单色浸泡,也形成了特别的效果。
九.染,装点生活,乐趣无穷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扎染教学实践,同学们对扎染充满了兴趣,对了解我国传统工艺也产生了兴趣,渴望了解我国更多瑰丽的艺术文化。
回味和学生一起做扎染的日子,每一幅作品在拆绳子之前都让人期待,每一次展开作品的时候都令人兴奋。学生通过实践,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动脑的好习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捆扎,形成丰富多彩的扎染纹样,并用所学,装饰T恤,创造生活中的美。同学们享受了扎染带来的乐趣。扎染教学实践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扎染工艺手帕的制作》,作者:刘烨烨 2.《手工扎染技法》,作者:叶玉芳
3.《扎染艺术设计教程》,作者:杨建军、田青 清华大学出版社 9
第二篇:扎染教学心得
扎染的教学初探教学心得
大二班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扎染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扎染制作、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当我切身体验扎染的整个过程时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带着孩子们亲身体验扎染的技能技巧。已过以来经过不断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扎染教学中的一部分,扎的技能。
二、深入探讨扎染的制作技法及经验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圆形扎: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折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平缝绕扎法:即可形成线性条纹又有圆形扎法的机理,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平针绕扎法 五角星
1、缝绞法
缝绞法是用针线穿缝绞扎织物以形成防染,针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自由。平针缝绞法 :平针缝绞法可形成 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也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纯棉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卷针缝绞法: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将织物对折,如图卷缝。用画笔画圆形,捏起双层卷缝后拉紧。
第三篇:扎染教学设计
《多彩的手绢制作》
——大班美术教案——扎染
执教:马街镇小灵通幼儿园 朱瑞艳
一、活动内容:
扎染—《多彩的手绢制作》
二、活动设计意图:
云南各民族的服装千姿百态、各具风采。有的色彩稳重、朴实大方,有的饰物精致、璀璨夺目。各民族服饰色彩体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本课以云南民族设计中的扎染工艺为活动对象,帮助幼儿从生活中提升美的经验、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本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制作扎染手绢,感受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感知民间艺术的神奇与伟大。本主题呈现的只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个小小方面,云南很多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元素,还须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认识、学习和挖掘。
三、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扎染方法,尝试用扎染的方法来表现各种图案,初步了解中国古老的扎染工艺。
2、通过这次活动,激发幼儿对扎染的兴趣,感受学习的快乐。
3、通过引导幼儿制作简单的扎染手绢,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四、活动重点:
学习扎染的基本方法。
方法,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自己动动小脑筋,扎出自己喜欢的形状。老师给每一组,只准备了三块白棉布,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宝宝们合作一起来完成好吗?动手吧。
(五)教师示范染色
宝宝们刚才扎得好棒啊!老师真高兴,下面我们就把我们扎好的这些形状,给它染上漂亮的颜色。我们先看一看大屏幕里面染得漂不漂亮?哇,好漂亮啊!老师也想染这么漂亮的手绢,宝宝们,你们想吗?先看老师是怎样染的。
老师已经染好颜色了,老师迫不急待地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宝宝们想看吗?但是我们染上去的颜色还不干,怎么办呢?本来是要晾干的,老师等不急了,我想马上看到,嗯,老师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请几位老师帮我用电吹风吹干,并请他们把线拆开。
(六)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宝宝们染好色以后你们的作品也送给老师们帮忙处理一下好吗!
(七)初步了解扎染
宝宝们请跟老师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把你们的左手伸出来,再把右手伸出来,请你跟我这样做!(幼儿:我就跟你这样做)
宝宝们请回忆一下,刚才我们在制作手绢的时候,先是怎么做的?我们扎完以后又做了什么呢?刚才宝宝们的这种制作方法就叫做(扎染)。跟老师说一遍(扎染)。下面请宝宝们来看大屏幕,了解一下扎染。
教师总结:宝宝们,通过刚才这段录像让我们初步了解到了我们云南民族的一种手工艺术——扎染方法及相关知识。
(八)作品展示与欣赏:-
第四篇:实践教学论文(通用)
实践教学论文(通用5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实践教学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践教学论文1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相对,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旅游管理本科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至2013年,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全国高校布点近700个。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教育部旅游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正在制定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国家标准,因而本研究探讨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
1、主要课程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从事的职业(行业)与适应岗位,结合现有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一般应包括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四个部分。
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是为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的概念、原理、工艺流程等等。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是非职业化的,模拟实训的工作环境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而是仿真环境。现场观摩中,虽然工作环境是真实的,但学生充当的只是“旁观者”角色,它们不能替代专业考察与毕业实习。专业考察的教学方式主要为现场实训与主题调研,提供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但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角色也都是非职业化的。
现场实训是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达到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但其参与程度仍不及“员工”角色。在主题调研中,学生充当的也只是“旁观者”的角色,但应比现场观摩思考得更为深入。专业考察中学生社会角色的真实性介于理论课实践环节与毕业实习之间。毕业实习常见的教学方式是顶岗实习,是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完全真实的社会角色,学生担当的角色是职业化的,通过“顶替”企业员工岗位,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涉及多门课程,具有综合性。
毕业实习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增长知识,而且要能总结经验,形成见解。项目合作也是毕业实习可用的教学方式,可被看做是顶岗实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严格地说,毕业论文只是课题研究结果(结论)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毕业论文还包括与论文相关的课题研究。毕业设计则是针对某一课题,综合运用本专业有关理论和技术,作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是总结性独立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一般应采取个别指导的教学方式,是对本科阶段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与前述实践课程相比,毕业(设计)论文侧重于创新。毕业论文撰写侧重于理论创新,毕业设计侧重于应用创新。
2、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
由前述可知,理论课实践环节、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之间在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可相互补充,而且由理论课实践环节到专业考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撰写遵循了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规律。它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也应遵循上述规律;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及人才培养要求,又应具有开放性,以利于教学创新。
二、实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学时学分分配比例偏小
国际知名旅游院校都重视旅游实践教学。如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在校期间有3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小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国内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约占15%,实践课程课时分配比例偏小。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一般为18周,基本能满足一到两个方面的实习的需要,如酒店和旅行社实习。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课时为6-8周,时间太紧,不利于开展较充分的研究。而践教学环节常常因设施不全而变成理论讲授课,从而使实践课实际占比更小。在学分分配上,一些院校实践教学占比约为11%,有的不足10%,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2、教学内容偏离就业需要
目前高校旅游专业在校生人数近50万(含专科),人数虽多,但有些高校旅游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偏离就业的需要,使教学与就业难以对接。有的实践教学内容陈旧,教材建设滞后,教材内容脱离实际,已不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符合旅游新业态发展需要。
3、师资与教学不匹配
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以其它学科为背景的学院为依托,或是在其它学科基础上改办而来,不少教师是由经济类、管理类、史地类、语言类等专业转改而来,实践经验极少;即使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而成为一名教师的,大多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不足。
4、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缺乏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要还是停留在书面测试上,难以检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有的是教师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计分缺乏规范性。毕业实习评价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评价,而企业也没有一个可操作的考核评价体系,实习结束后一般也没有统一检测(考试),所以也只是观察计分或凭印象计分。
5、忽视毕业论文实践意义
教学中往往本末倒置,注重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导,包括论文结构、格式要求等,而忽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包括研究的过程、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路径等的指导。在毕业论文的评价中,也注重的是对“写”的评价,而轻对“研究”的评价。
三、实践课程设置优化
1、完善实践课程开发
增加实践课学时学分在总课程中的占比,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学习的机会;不同的理论课程有不同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之间,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应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实践学习中的作用,重视课题研究指导;制定实习手册,规范学生实习工作与教师实习指导工作;结合教学方式、课程属性、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规范考核方式。
2、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校内实践课多为模拟实训,使用成本低,可与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是一种比较便利的实践教学途径。但校内实训不能代替校外实习,校内实训毕竟是“模拟”,而不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外实习具有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比模拟工作环境复杂,有时还会遇到突发情况,这对训练学生的适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现场组织能力等具有积极意义。
3、实习内容多样化
实习内容多样化能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学科背景等选择多样的实习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方向上的多样化,如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旅行社服务与管理等;二是岗位设置的多样化,即在同一专业方向上设置不同的实习岗位,如酒店实习设置前厅岗位、客房岗位、餐厅岗位等。这既有助于学生在专业上综合发展,也有助于其个性化发展。在实习内容设置上,不仅注重基本技能的培养,也注重管理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操作能力的培养,也体现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职业岗位教学,还应有研究项目教学;从而体现本科层次实践教学的特点。
4、加强创新与创业引导
实践出真知,应鼓励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获得新知,对原有知识与工作流程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修改与创新建议。应通过实习任务确定、作业布置、考核评价以及课题研究、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等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引导。课程设置不仅要面向就业、面向人才市场,而且应面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房地产等新业态,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创业。
5、落实教师从业经历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领域,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虽然一些院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但因没有相关制度进行匹配,对“双师型”教师的界定也莫衷一是,所以积极意义不大。教师应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具备行业、职业从业经历,而不仅仅是具备“双证”(教师资格证+职业资格证)。著名的“落桑模式”要求教师每隔三五年回到企业中去,接受行业最新知识,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论文21重视“引入门”,激发学习动力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实践教学能不能顺利开展下去、能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至关重要。所谓“引入门”,就是在实践教学的初始阶段,通过具体指导,手把手地帮助学生完成一个基础实验,让学生熟悉实验的软、硬件环境,充分了解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简单体验实验成功的“快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开展实践项目的欲望和激情。“引入门”阶段要实现两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即将进行的实践项目“有用”“有意思”;二是打消学生的'顾虑,让学生感觉到“我能”,避免出现因“妄自菲薄”或“望而却步”而放弃的现象。对处在入门阶段的学生而言,实践项目往往具有一定难度。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实现一个控制器,并在实验台上调试通过;在操作系统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要求学生基于一段教学用操作系统源码片段,通过添加或完善其中的某些模块,实现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这些项目不仅要求学生比较透彻地了解相关专业课程的知识,而且对其他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比较高,工程实践的工作量也比较大。在布置这些实践项目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惊讶、惶恐,担心做不出来。
引导学生敢于尝试,不能简单地靠说教,要通过一定的步骤、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设计一个与最终要求紧密联系但又相对简单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动手完成。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硬布线控制器设计这一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算术逻辑单元,实现简单的加、减、与、或、移位等运算。为了减轻学生的压力,我们首先给学生一个设计样例,其中已经实现了“加”操作,引导学生利用EDA平台完成样例的调试,观察设计结果的实验现象;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增加其他操作,并尝试调试。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进一步熟悉和掌握了硬件描述语言、EDA设计等实践项目必需的技能,同时,通过设计实现基本的算术逻辑单元,让学生相信自己通过一定的努力也可以顺利实现。通过逐步导引,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保持对整个实践项目、整个课程的浓厚兴趣和不断探究的动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调“扶上马”,指导实践方法
所谓“扶上马”,是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的合理组织,利用一定的步骤、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分解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创造性地完成实验项目。在该阶段,学生虽然对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有所了解,但对如何分析解决实验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现象不得其法,因此,老师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协助解决。“引入门”是为了让学生“愿意做”“敢去做”“,扶上马”则是帮助学生学会“怎么做”。好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项目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本质内容,避免就事论事,将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脱离开来;另一方面,需要老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各种实践技能,以便学生能够脱离老师的指导独立开展相关工作。恰当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实施实践项目的方法,并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才干,从而事半功倍。
例如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短转移跳转指令的灵活使用,我们先给学生展示一段乍看起来肯定不能正常结束的程序,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验证该程序能否正常结束。当学生通过编译、连接、执行后,发现程序居然能够正常结束,此时,引导学生使用调试工具进行反汇编,并观察反汇编后显示的机器码与汇编代码的对应关系,体会短转移指令中包含的并不是转移的目标地址(段地址+偏移地址),而是当前地址到目标地址的偏移这一本质内涵。最后再让学生利用单步跟踪仔细观察跳转指令跳转的真正目标地址与相关标识位以及机器码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情况下短转移指令最终转移目标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扶上马”阶段,老师要跟踪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出相应的指导。但要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教学指导重心是“帮扶”,而不是“包办”,要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不是什么”之类的结论,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避免直接告知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迂回”指导方式,给学生提示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方案。例如,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基于TEC-8计算机硬件综合实验平台,这是一个8位的模型计算机,其指令都是8位的。但是在“CPU与程序执行”实验项目中,一段程序中涉及条件转移指令,其中的转移地址是由当前程序计数器PC的值与一个带符号的4位短转移偏移地址相加得到。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同学往往没注意这个偏移地址只有4位,且最高位是符号位,而误将它看成一个8位的转移地址,造成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一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并不是直接指出他们错在哪里了,而是要求学生一方面从模型机的指令系统入手,具体分析与条件转移相关的各条指令的功能与执行流程;另一方面观察每一条指令具体执行过程,通过实验台上给出各相关信号(数据、地址、微操作信号),反向分析机器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发现问题所在,并最终解决问题。通过“扶上马”的实践教学指导方式,学生不仅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由于解决方案是“自己”发现的,成就感很强烈,更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解决其他问题的兴趣和动力。
3落实“撒开手”,强化动手能力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目的是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变成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参加实际工作做好准备。因此,学生能不能做到脱离具体案例,真正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成为我们教学的落脚点。为了实现最终“撒开手”这一目标,在顺利“引入门”、成功“扶上马”之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逼迫学生主动思考,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养。在这一阶段,老师可以结合技术的最新进展或自身的科研实践,设计一些综合程度更高甚至难度稍稍超出学生能力和水平的实践项目,或者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困难时,老师不要简单地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告诉他可以到哪里寻找思路,或者仅给他提出一点提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灵活多变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落实“撒开手”这一阶段目标。为了避免学生实验过程中简单模仿他人的操作过程,或者拷贝他人程序,我们一般不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或程序运行演示的方式验收实验项目,一定要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目的问出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基于这些偏差,暴露出学生可能存在的认识不到位的问题。通过这种“穷追猛打”的方式,逼迫学生尝试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未进行项目验收的学生,通过搜集其他同学的验收情况,了解了项目验收的方法、要求后,也会在验收之前主动思考,做好相应准备。通过这种方式,即便某些同学模仿过他人的操作过程、参考了他人的程序,至少需要将这些操作过程弄清楚、把程序搞明白,这也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除了提出问题逼迫学生主动思考外,我们还通过“设计故障”的方式给学生制造困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在学生短暂离开的过程中,通过更改连线方式、更换芯片内容、变更开关状态以及更改程序或数据内容等方式改变模型机的运行状态,然后要求学生在不进行芯片与程序内容测试、不进行连线方式或开关状态比对的前提下,通过查看地址、数据微操作命令等检查模型机的运行状态,并将当前的运行状态与期望的运行状态作比较,定位模型机的故障信息,并详细说明判断的条件与依据。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要熟悉实验内容,而且要比较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还要具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实践效果证明,这种“捣乱式”实验项目验收方式对于逼迫学生主动思考,追寻实验现象本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当然,“撒开手”是我们对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期望,绝不是为难学生的借口。如果在落实“撒开手”过程中遇到学生实在无法圆满回答或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需要回退到“扶上马”甚至“引入门”阶段,引导、帮助学生把问题彻底弄明白。
4结语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结果表明“,引入门”“扶上马”“撒开手”三步走方式既适合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也可以运用于某一个实验项目的具体指导过程。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三步走”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争取更大程度提升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实践教学论文3“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程,由于数控实践教学存在着种种问题,这门课程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论文从“数控加工就是机械加工”这个角度来探索在实践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提高“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践操作性。
一、问题的提出
本人多年从事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数控实践教学存在着若干问题:
1.学生人均实际操作时间相对较少
由于数控实习设备价位相对来说比较高,一般职业院校购置数控设备的台套数有限,而学校在校的实习学生数量相对较大,因此不能保证学生的人均实践操作时间。[1]
2.学生实习的内容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
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首先,在数控机床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指导教师多以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为主,而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偏少,与实际生产衔接不够;其次,学生使用的毛坯材料和刀具与实际生产有差距。由于用于加工生产的毛坯原材料价格比较昂贵,加之学生多以练习为主,不进行实际工件的加工,大部分材料都是浪费,所以车间用于学生练习的毛坯一般是价格相对便宜。从另一个方面考虑,就是在实习过程中选择了比较好的材料,由于学生对加工工艺认识的相对缺乏,刀具必定会被频繁的打坏,而更换刀具的价格也是不菲的。
3.机械加工工艺知识面窄,给数控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学生数控知识面培养不够,并且经历实践操作环节很少,对设备安全和学生人身安全存在的危险问题考虑不到,也影响了数控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2]
4.由于设备少、资金紧张等多方面原因,数控实践教学多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实际零件加工的演示,学生无需或很少动手,学习效果较差。
5.数控实践教学不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由于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性强、职业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承担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一线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因此担任这门课程的一般为“双师型”教师。但这样也存在着弊端,一个教师在数控机床前面指导的学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拉到机床前面教学,所以就要分组进行,最多十个学生一组,这样势必就会有许多空余时间不能充分利用。
针对上述在数控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数控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方式和实践教学内容等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人认为应该从不同层次认识数控实践教学,从而在教学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的实践操作性。
二、问题的解决
1.揭掉“数控”的神秘面纱。
一般人提起数控总感觉数控很神秘,经过这几年的数控教学,我的认识是数控并不神秘,其实所谓的“数控”也就是机械加工,再进一步说就是无人值守的全自动的机械加工过程。因此既然是机械加工,所以学习数控最主要的是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而工艺知识正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因为机械工艺知识的获取不单单是靠教师对工艺知识的理论讲解,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加工过程中积累工艺经验,只有在实际加工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工艺知识才会有积累。
2.进行数控实践操作必须具有的知识基础。
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而数控实践教学实质是实习加实训。在进行数控实践操作之前学生必须完成一定程度的专业基础实习,专业基础实习主要是进行金工实习。通过金工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机械加工方法以及车床、铣床、钻床、磨床的加工工艺特点,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选择。
学生在掌握了金工实习所要求的技能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可以对比学习,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而且很多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对数控加工也是通用的。
3.综合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完成数控实践教学
首先利用数控仿真软件在虚拟加工的软件环境中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然后在真实的生产设备上进行加工,这样既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为学校节省了大量加工材料和刀具材料等不必要的浪费。[3]
4.重新设计数控实践教学的考核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是实施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只有通过考核,才能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对于数控的实践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学校考核数控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初步操作程度,在考核过程中应制定评分细则,全方位加以考评。但是由于时间和机床有限的原因,全方位考评在学校实施起来是比较困难的。社会的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参加相应职业岗位技术等级考核。
对于数控实践教学来说,重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数控机床的手动操作方法,对于自动加工,只要学生编写程序没有错误,只要按下“循环启动”按键,让程序自动运行便可以了。而手动操作数控机床主要是建立工件坐标系的操作,也就是“对刀”操作。所以学校考核只要进行“对刀”手动操作的考试便可以了。如表1所示是本人从事数控实践操作过程中定制的数控手动操作的评分标准。
三、总结
总之,“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在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实践指导作用,我们的教学手段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和教学改革不断趋于完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只有在数控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的数控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发挥强有力的就业导向作用,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实践教学论文4摘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拥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学专业人才,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目前高校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层次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提高投资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关键词:职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前言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投资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培养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投资学人才,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入手,既要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需要改变目前高校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不足。
二、当前高校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投资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领域主要是实体投资和金融投资领域,涉及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甚至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等不同的金融机构,需要接触的金融投资产品既有股票、债券、基金等传统金融投资产品,又有比较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但是许多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主要涉及金融投资领域、传统的金融机构和简单的金融产品,这样就无法体现现代金融投资行业复杂多变、业务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难以培养学生处理真实金融投资业务的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层次性
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表现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实训等,这种分类更多要求综合性的实习实训。但目前投资学专业实践安排更多的是单门实践课程如商业银行实务、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的简单组合,实验模式僵化,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提出具体的实习实训内容,学生按照步骤来进行操作,只要操作得当,就可以得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实验操作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教学层次比较低,虽然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由浅入深,由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并设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三)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层面
目前,许多高校的投资学专业都与本地区的相关企业开展了初步合作,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邀请校外专家联合讲课、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讨论修订、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等。但从总体来看,投资学专业的校企合作还处在较初级的层面。一方面,校外专家结合自己丰富实践经验的授课虽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校外专家的有限性决定了其总体课时的稀少性,因此,校外专家的人数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每个学期专业老师都会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带队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但实习的内容并不深入。出于金融企业数据的保密性及部分核心业务的安全性考虑,校企合作企业在为合作学校的学生安排实习时,往往将关键业务进行回避,学生真正要学的东西却不能得到训练,这是目前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很大难题。
(四)实践型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高等教育的引导者,高校教师的能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教育成果的好坏。在推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中,目前突出的困难之一就是任课教师的实践经历不足。许多高校投资学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教师,大学的学习为这些教师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是应届毕业生招入,此类教师金融投资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比较缺乏,再加上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也直接影响到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强弱。
三、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是宽口径、复合型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倘若投资学专业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都只是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投资领域和金融投资业务,就难以运用综合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实际金融投资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学人才,必须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在设计实践内容时,不仅要关注金融投资领域,也要重视实体投资领域;不仅要有传统金融业务的实际操作训练,也要让学生掌握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操作技能;特别需要紧密把握国家的政策方向,开设一些如互联网金融实务、农村供应链金融实务等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
(二)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投资学的实践教学仍以演示性和验证性为主,这种仍然沿袭了理论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发挥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因此,实践教学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教学规律,实现综合化、层次化教学。具体而言,在保留单门课程基础技能训练的前提下,增加投资学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创新设计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学生根据实验实训任务书的要求,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寻求合适的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形成实验总结报告。综合性、创新设计性的实验实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深入校企合作
许多企业出于保密性与安全性需要,也许并不愿意将核心业务展示在短期造访的学生面前。但是,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也有校企合作企业指出,如果学生能固定在本企业实习3个月以上,企业是愿意学生接触相关核心业务与数据的。要满足企业的此类要求,就需要学校对教学计划作出变动。非毕业班的校外专业实习,学校通常只安排2到3周左右的时间,如果我们能适当压缩一些不必要的理论教学时间,将实习扩展至4周或5周,再加上学生的寒暑假时间,3个月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并非不能实现。并且在企业实习的时间增加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熟悉相关企业的日常业务和工作流程,进而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高校许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改进。一是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培训和学习机会,定期派教师前往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为期数月的全职培训,并且能够在不同岗位上轮岗工作,从而全面熟悉金融投资机构的各项业务。二是鼓励教师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不断提升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实践水平。三是要广泛邀请金融投资行业专家、企业资深人士来学校上课、开讲座,并且与专任教师“结对子”,专任教师多去校外专家的课堂观摩学习,多与校外专家沟通交流,从而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婉霞.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投资人才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马成文.优化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实践教学论文5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基本条件缺乏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合理的实施实践教学,既要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又要配备相应的实训设备设施,同时还要有相应的模拟操作软件、物流综合实训中心、实训指导教材、仿真的企业物流业务操作流程等软件做支撑。这样的实训条件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尤其是资金的投入,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合作,一般的院校很难承受。即使有这实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设备设施利用率很低,维护成本比较高。近年来,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但由于实训实习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多,而校外实习基地能接纳学生实训或实习的场地有限,造成实习基地数量相对缺乏。另外,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不配套、产学研结合差、缺乏配套的实习实训指导教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并且忽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这些实践教学基本条件的不足都将影响物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物流企业的认识实习、校内单项技能的模拟实习、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综合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于缺少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场地,又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更缺少配套的实训实习教程和实训指导书,使得物流认知实习和校内单项技能的模拟实训环节不能有效的开展,甚至很多院校典型工作岗位的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都不能正常的开展。毕业顶岗实习大多数是“放羊式”地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独自实习,既没有统一的组织安排,又没有教师的跟踪指导,实践教学效果很不乐观。
3、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目前,各类大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在5万人左右,步入教育领域的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素质”教师很少。再加上高校扩招,学生和专业的增加,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物流教师的缺乏。目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真正是物流专业毕业的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从事物流专业教学的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自身缺乏对理论知识的精通,更不谈上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了;企业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不足20%,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4、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已经不能控制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不能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这是很多院校比较棘手的问题。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出台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致使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与专业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导致毕业不能就业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
1、积极建设校内外实圳基地,丰富实践教学手段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建设设施先进、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企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功能并形成系列软硬件配套,能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能力训练需要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增设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战性操作提供专业平台,这样既检验学校办学效果,又检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2、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实施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依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订单企业对专业人才“规格、道德、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全面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素质、知识,构建“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订单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基本素质模块是侧重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的提高;专业必修模块侧重学生岗位核心能力需要;订单模块侧重企业典型工作岗位的需要;选修模块侧重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实践模块侧重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多鼓励专职教师寻找机会,积极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岗位操作等工作,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其次,还要聘请一些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不仅使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需求了解的更为直观具体,而且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技术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再次,建立长期稳定、优良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4、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高职院校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完善和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水平,而且使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制度的制定主要是适用于实践教学计划执行和指标评价等环节,可以针对教师和学生两类不同的群体来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是关键,因此在制定过程中,要注意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要求、实践教学步骤、组织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等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对一系列关于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认证、学科竞赛、顶岗实习报告等方面的实践教学项目都要制定明晰的实践教学标准和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使实践教学有序、科学的进行。
总之,物流实践教学要结合企业岗位需求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以及教学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寻求更加适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新的教学模式,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我国物流实践教学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我国物流业迅猛发展的物流管理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第五篇:扎染教案
《扎染》 教案
师大附中 马丽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与比较,了解扎染工艺的制作过程及方法。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和理解扎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及人文价值;
2、能力目标:汲取扎染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巧用身边易于寻找的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民间扎染工艺方法,仿民间艺术制作一块方巾。
3、情感目标:着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热爱。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受材料的特性,紧紧围绕“扎”字有序地进行设计制作活动,体验扎染过程中色彩的肌理和色晕所带来的自然朦胧的美。即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运用布料、和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并按自己的审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难点:染出美丽纹样的关键——扎
三、教具:多媒体,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大家看这两块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教师出示几块扎染布,请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扎染布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将图案染上去的吗?
(二)新课讲授:
1、这种技法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以我们周城白族最为著名,虽然我们没有条件亲身去那里感受这种传统工艺的技法,但老师给同学们找到了相关的视频,我们先来通过视频,初步去感受这种传统工艺所带来的艺术魅力。(通过视频内容提高学生习兴趣,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给生活带来的美好感受)
2.通过这段视频,大家因该已经知道,今天我们所要了解的这种民间传统工艺技法叫---扎染
并引出课题“扎染”
思考什么是扎染?课件出示扎染的定义。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由定义中了解扎染的工具材料、方法步骤。并使学生明确,扎是为了“防染”,扎法不同染后的效果也不同。)
2、历史发展:
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目前,在我国以白族扎染最为著名扎染是最原始、最朴素的手工艺术,它的扎结方法很多,效果也很多样,不到最后工序不知道它的真面目,致使扎染手工艺被倍受关注。
3、课件:图片展示扎染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
扎染工艺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简单质朴的造型中增添了很多时尚元素,比如,扎染在服装、装饰品、生活用品中的运用。
4、那么,手工扎染的蕴含着怎样的工艺特点呢:
我们从两方面来了解:(使学生在这个环节中了解到扎染对材料的要求是什么)(1)扎染的面料(2)扎染的染料。5扎染制作流程
出示课件,展示基本制作过程
6、扎法
(1)捆扎:先捆后扎,注意扎捆时松紧的把握。
(2)包扎:教师先做演示 提出问题包在里面的材料还可以用哪些材料代替。
(3)夹扎:布的折叠方法决定最后所产生的效果(4)缝扎:向学生做简单介绍。
(教师采用提问、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制作方法并总结出扎捆的松紧程度决定最后的染色效果)
(三)学生尝试——扎染方巾
1、教师讲授扎染方巾的一般方法
如对称图案,可以先将布折叠后再用各种方法扎结。2、4位学生为一组合作完成一块扎染方巾,要求选用两种以上的扎法。
3、学生扎结,教师巡回指导。
4、扎好作品放到染料中浸染,展示效果。
5、作品展评
(四)小结
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印染工艺,在我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一度衰弱,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对扎染只是有了一些了解,如果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在课余多作尝试,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扎的好,因此你也会和我一样爱上扎染。
板书设计:
扎染
一、定义:先扎后染
二、历史发展:黄河流域——新疆 公元408年东晋
三、引用广泛
四、工艺特点:面料-棉 染料—天然 化学
五、扎染制作流程:扎-染-去浮色-拆线-整理
六、扎法:捆扎 包扎 夹扎 缝扎
个人简历
姓名:马丽娜 年龄:27 毕业院校:新疆师范大学 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单位:新疆师大附中 工作时间:2007年8月 承担职务:美术教师 教龄:4年
个人获奖情况:
1.2008年自治区美术教师课件大赛 一等奖
2.2008年自治区美术论文比赛《地方资源利用与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一等奖
3.2009年自治区美术论文比赛《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 一等奖 4.2010年乌鲁木齐第20届中学生现场绘画大赛 优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