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约定新教育 让教育理想在实践中丰盈
约定新教育
让教育理想在实践中丰盈
新教育实验是针对当下教育的缺失和弊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六项行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恢复教师的职业自信,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一项教育实验。该实验自2002年开始实施至今,10年来以先进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和可行的方法,彰显出其独特的公益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学校、师生们的喜爱和欢迎,吸引了全国各地两千多所学校云集而聚,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
日照市新教育实验于2010年12月份启动,我县浮来山镇中心小学、刘官庄镇中心小学、阎庄镇中心初中、浮来山镇中心初中、县第二实验小学、县第四实验小学6处学校作为首批项目学校,已经行走在“关注教育生态、谋求师生和谐”的新教育实验路上,用实际行动对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方法和独特感召力作出了生动的诠释,为全县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上的理论引导和行动上的实践支撑。新教育实验正在莒县这片教育的沃土上萌发并呈现出蓬勃燎原之势。
一、激发师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和谐幸福的校园环境 新教育实验中,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儿童阶梯阅读课程,重点关注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提升,为学生后续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课程的实施带给他们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自
— 1 — 主阅读、主动学习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智力背景。浮来中心小学围绕古典诗词、儿歌、儿童诗和现代诗开展的日常诵诗、生日诵诗和情境诵诗,结合新教育为不同年级提供的书目,通过师生、亲子共读,读书沙龙,课本剧表演等阅读方式灵活的与学生的学习、成长相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丰富了学生当下的生命,引领学生徜徉在童书的海洋里,使学生在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时,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励志等精神,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共读的形式,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心态和行为,引领教师从理念层面去践行、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再以急功近利的应试心态去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本真地成长、发展,逐步向师生互悦的境界迈进。县第二实验小学围绕《新教育》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开展的教师共读,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的有效提升,反馈到课堂中的教学呈现激发了师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学随笔、暮省笔记等让校园的幸福指数在师生的激情演绎中得到提升。
二、学校工作回归教育本真,师生发展得到全面关注 新教育实验认为,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简单拼接,而是一个人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因此,新教育实验在推进过程中致力于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以关注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师和学生创设有益的成长环境为目标,通过整合的方式,既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同时又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矫正,实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
— 2 — 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在师生共写随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阅读,明确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生存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让教师在阅读中提升,在探索中积累,不断丰富理论素养。在构筑理想课堂的过程中,通过“落实有效教学框架、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达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将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实效发展,将学校的课堂教学研究由围绕打造表演性质的公开课、竞赛课转变到关注常态课的质量提升,由关注个别教师的脱颖而出转变到关注每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由只关注课堂上几个有精彩发言的学生转变到关注、检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育实现了“人本化”,成为师生主动发展的内在诱因。浮来中心初中“每月一事”的德育课程把全年12个月确定为不同的“主题活动月”,例如3月“学雷锋活动月”、5月“安全教育月”、9月“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等,将培养学生的良好德行习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实现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育初衷,阎庄中心初中开展的“教师读书沙龙”,为教师们搭建了共享、交流、提高的平台,教师的职业生活状态得到有效提升。
三、引领学校不断丰富内涵,教育理念得到全新阐释 新教育实验的本质在于倡导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要求学校逐步转变管理理念,探讨师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运行模式;建构学校团队管理机制,探讨有效开展社会实践、网络学习、读写与交流和个性化发展等活动方式,形成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文化;并通过丰富办学内涵,增创办学优势,走重品位、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发展之路。
— 3 — 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学校在沿着“六大行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从而上到学校,下到师生对改进校园管理、完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被激活。由此,基于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校本研究的科研范式初步形成。学校在行动中收获,在收获中积淀,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发展的模式逐渐改变。尤其是新课程的理念在行动中得以落实和诠释,素质教育在这些学校得到了最低线的保障。县第四实验小学在实验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网络互动性的特点,建立了“教师博客群”,以教育叙事的方法,鼓励教师在博客中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日记和成长感悟,就有关问题进行交互性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途径,深受教师欢迎。为更好的推进问题研究,该校教师还将学校博客与日照市“教育在线”新教育实验专题研讨平台链接,扩大了交流范围,为新教育实验顺利推进搭载了广阔的开放式科研推广平台,为建设学校数码社区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当然,新教育实验在我市开展仅有2年时间,我县目前也仅有6所学校在推进,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尚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去不断的解决、完善。但在推进新教育实验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1.校长是学校工作的舵手,是推动学校工作走向的关键。从实验的成效看,有校长直接参与的和在校长授意下部分教师开展及教师自发实验的,其效果明显不同。浮来山镇中心小学领导班子将新教育的理念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沿着新教育实验倡导的路径和方法,带领学校教师有条不吝地开展实验,以自发的草根行动和实验收效取得了令人称赞的效果。《日照日报—文
— 4 — 教周刊》以《农村小学里的一支新教育奇葩—莒县浮来山镇中心小学新教育实践侧记》进行了全面报道,得到业界好评。
2.要注重实效,去除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从实验的效果来看,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是导致实验难以有效开展地主要障碍。实践证明,不全面理解新教育实验的本质,只注重形式上的呈现,只能成为教师工作上的负担,学生生命的浪费,是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的体现,是绝不可取的做法。各实验学校应结合本校工作的实情,以追求实效为根本,选好实验的突破口,力所能及地开展实验,切忌好高骛远、贪大求全。
3.方向比方法更重要。要加强理论学习,深刻把握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与根本目的,将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对接,正确规划学校的新教育实验,时刻明确沿着所选路径将要走向何方。如果远离了这些,我们就会在一些技术细节上争论不休,就会在实践中迷失方向。
基于以上论证,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后续学习奠定丰厚的基础,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提升提供活力源泉。县教育局研究决定本学期始在全县小学(不含村小),县直初中学校和部分乡镇初中学校推广新教育实验,并研究制定了实验的总体规划和阶段性实施方案,定于4月上旬在浮来山镇中心小学召开新教育实验现场会暨全县新教育实验启动培训会,拉开全县新教育实验的帷幕,让大家与新教育相约,让教育理想在实践中丰盈!
第二篇: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教育在实践中改变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革命在推动着各行各业的创新。教育的创新也源于教育模式的转变。教书育人的宗旨始终指引着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前进的方向。每一个人都会有理想,但在前往理想的路途中不断有人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不是我们缺少了信念,更多的是我们没有充分地去实践。
教育在于启发人们心智,教会人们技能,端正人生态度。改变就从现在开始,我们身体力行,无畏困难与挫折。通过在暑假期间的读书学习,提升自己。让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充分实践自己创新的教学方式。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一名普通教师,教室就是我们的主战场,我们将自己所学所思都奉献在这个需要我们的地方,一个简单的事业,贵在坚持,将自己的价值用学生的成长来衡量。
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将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主人。首先,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让他们将被动地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地去思考寻求自我的价值提升,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规划好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是盲目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其次,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例如互联网等媒介,让学生明白学习目的不止于知识,而更多的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为将来踏上社会打好铺垫。最终在端正学习态度后,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实践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教育这个系统工程得以完善,从反馈信息中进行判断和创新,让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让学生们了解到参与其中的乐趣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全面系统的掌握所有的知识,必须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结合执行力将时间管理的理念,让学生明白没有最好最全的知识,只有最适合你的学习方法与方式。
每个人都有其他所不具备的天赋,不论优缺点如何,不论在何阶段,都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去发现去引导。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面对的不是钢筋水泥,建造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鲜活的生命,娇嫩的心灵,未来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三篇:新教育理想读后感
做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教师,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的疑问、困惑是很多的。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接触到的学生问题,更是多种多样。今天,有幸拜读了《新教育理想》,让我深受震撼。
这篇文章没有高深的理论,而是在一个个真实的实例中,孕育出来的教育实践经验。这些实例,不正是我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过,困惑过的吗?
例如:现在,为什么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累,却出不来高成绩呢?是啊,和其他国家的同龄学生相比,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新西兰某校的一堂课,让出访的中国教师很惊讶。他们五年级的一堂课,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每个篮子里有24块蛋糕,6个篮子里共有多少块蛋糕? 新西兰五年级的学生用各种方式踊跃回答,很有成功感!可是,这不是我们二年级的课吗? 由此可见,新西兰五年级的那个“蛋糕题”同我们五年级孩子承受的学习重量,已是多么强烈的对照。”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的学生承受了如此大的压力。这也难怪,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浓厚了。作者明确告诉我们: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如何保证他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比他获得多少知识重要!
我们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决定了我们这样的教育方式。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使自己更加的适应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更加快乐的成长。我想这不仅是所有学生的愿望,也是所有家长和老师的愿望。
大家都认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五个:一是职业理想,二是教学理念,三是人格魅力,四是专业知识,五是教育能力。
长久以来,家长说“学生不愿意与家长沟通”,“一提学习,就发火”,“家长天天晚上,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电视不敢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为什么不见学习成绩提高?”……以前,我们老师,总是和家长讨论如何鼓励、;鞭策学生学习的问题。现在看来,我们也有必要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了。我曾经在与学生聊天的时候,也听学生说过,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不过是空谈,当学生真把心里话说出来的时候,家长或老师就开始批评说教了。这就是一个陷阱,一个不平等条约。
我们都明白孩子的压力,而我们在此基础上,却不能为孩子缓解压力,这就出现了学生逃学、上网聊天、沉迷游戏等状况的出现。看来,新学期的开始,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开始,在新学期的教育工作中,我会多鼓励家长与孩子真正平等的交谈,毕竟网络的虚拟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孩子能够大胆的与家长交谈,会比与网上的陌生人交谈安全的多。让不与家长交谈的孩子开始与家长交谈,让与家长交谈的孩子,更多的与家长交谈。以此,缓解学生的压力,缓解我们都不想出现的厌学情绪。让孩子,自己主动的来学习。学生们是可以唱着歌向那些未知的秘密出发的,到时候那些基本知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所需要的,会缠住你,让你印象深刻。
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职业是平凡的,责任是重大的,使命是光荣的,教师有教师的压力,教师的痛苦,但也有教师的乐趣、教师的意义。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良的心、美丽的心,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教育眼光,全面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阳光的教育行动。让我们以此为目标做为对自己的鞭策。
第四篇:理想教育
《把握青春,放飞理想》主题班会
时间:2012年10月22日
地点:八年级(10)教室
活动目标:树立学生的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活动过程:
1、主持人点题,营造氛围,明确理想重要意义,把握青春。
2、用歌声表达对青春的理解,谈自己理想,塑造自信心
3、小品《面试》,演绎一段青春的进行曲。
4、全班大合唱,再次用歌声表达青春,坚定信心,增强毅力
5、倡议并签字,让学生确定自己的理想,并付出行动。
6、班主任总结:
命运靠自己主宰,人生由自己把握。让我们把握青春,实现理想。
第五篇: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
中国需要新的教育理想
作者:杨东平夏大川
教育的价值要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教育既不能以升学率、以数字为本,不能以经营、创收为本,也不应将学生视为单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
随着国家优先投资和发展教育,不断推进教育公平,教育的生存条件和外部环境明显改善,各地都在确定下一阶段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中国教育正面临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从满足基本需要,到有可能追求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
然而,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我们却还没有形成必要的共识。相反,从教育行政官员到校长、家长,都普遍将这一追求等同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等同于“名校扩建”。于是,出现了新一轮“名校扩建”的苗头,一些地方刚刚开始缩小的校与校之间的差距,又有可能被重新拉大。
这些现象显示了我国教育真正的问题和差距所在。我们已经深度参与了国际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但我们的教育“软件”基本上还是旧的,还是分数竞争、应试教育那一套。不仅如此,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管理模式,乃至教育价值、教育方针的表达等等,基本上都是在计划经济、阶级斗争时期形成的,没有摆脱苏联模式,也没有真正升级更新过(例如“劳动者”“接班人”的提法)。
为此,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重新确定我们的坐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需要将“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作为一个基本的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开发,而首先是人的发展,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能够自立于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经济和科技能力,是人的发展的一个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需要反思“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长期以来,我们以“全面发展”作为指导学校教育的工作方针,它在现实中往往走偏为“平均发展”,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与计划经济体制倾向于塑造整齐划一的“标准件”不同,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之上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主性、主动性,这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从教育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出发,新的教育方针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教育的价值要从国家主义回归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教育明确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人的成长、幸福、快乐是重要的教育目的。这意味着需要改变强烈影响我国教育现实的国家主义、精英主义、经济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教育既不能以升学率、以数字为本,不能以经营、创收为本,也不应将学生视为单纯实现国家目标的工具。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扩大,学生在市场环境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确立,需要更加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的权益,体现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性。
教育的价值要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教育民主化的价值,源自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也是建立在义务教育、全民教育的价值之上的。为此,需要改变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分治、等级化的学校制度,改变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点学校,着重培养少数尖子的精英主义教育价值,转为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全体学生,优先关注农村地区和弱势人群的教育,恢复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
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生活教育”。上个世纪30年代,陶行知创造的“生活教育”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针对性,是一种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和教育哲学,是既中国化又真正现代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将生活教育定义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教育的反面就是升学教育、应试教育,其
基本特征就是“与民众生活无关”。建立“生活教育”,就是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等基本问题,实施民主的、有用的、活的、创造的教育。
所有这些改变,都基于改革教育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因为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事业。我们不仅要举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举办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明建设合拍的、能够兴国的教育。对教育改革的迟滞和延误,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