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一点建议
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一点建议
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基础的差异。
2、学生存在着接受能力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
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用单纯补差的老办法显然是行不通。必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适应差异办法,去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差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确定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能适应学生各自差异。促进发展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促使个人的能力朝积极的有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差异最大的方面是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各班、各年级情况也不一样。要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调查是获得真实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们采用发调查表(如表
一、表二形式)和与学生开座谈会等形式来调查和了解情况。主要了解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学过什么软件,掌握到什么程度,参加过“计算机考级”否,以及获得证书的情况。家中有没有计算机,是不是经常上网,在网上主要进行些什么操作等等,也是我们调查的内容。课前的调查,只是打一个基础,深入了解要在课内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当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是什么,也列入调查的范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究竟希望学什么,怎么学,给我们尝试的“分层”教学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当然,学生的智力、认知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学生分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目前,差异最大的是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影响面最广的差异也是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我们把表现在学习能力上不同的学生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层。
①、学习能力高。这一类的学生主要指,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接触过,包括“电脑爱好者”此类学生,这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欲望高,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②、学习能力中等。这一层次学生主要指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或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
③、学习能力较低。这一类学生是指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二)、备课分层。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在备课阶段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①、基本层: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提高层: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
③、发展性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认知,而应注意学习潜能的挖掘,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应用应有更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目标的分类,并不是和学生的分类简单一一对应。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可以自己作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都必须根据“分层”要求来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出发,有教材上基本内容,也有补充内容。补充内容不单纯是提高性的和发展性的内容,也应该有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台阶”、增加“兴趣”的内容,便于不同层次学生选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设计的一些基本任务要适合网络操作,对于一些基本的数据素材,教师应事先在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夹中或是分层教学网的WEB服务器的网页上事先链接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文件。
(三)、上课分层。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
1、课堂组织形式: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进行分组学习时,可依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别组合:
①、以自然形式分组:即在多媒体教室中,相邻的两个或几个同学相互组合,组成学习小组。小组可大也可小,依据学习任务的大小自由组合。
②、以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在网络服务器上设置多个学习任务区,进入不同的学习网页,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能力,从网络服务器上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③、以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教师有目的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在此阶段,学生首先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然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①、以书为本,从课本中获取知识 ②、充分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
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如“洪恩在线”、“在线教学”等门户网站)④、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分层教学网站”进行自助学习。
3、3、学习反馈的途径 “分层”不是“分家”,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时有“共性”的问题产生,应当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不同“层次”学生都会有收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设置多种的交流形式,便于学生反馈。
①、通过局域网学生提交相应的操作结果,便于教师作出正确的在线辅导。
②、在“分层教学网站”中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学生作品展示区”模块,选择了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在相应的作品展示区中展示自已的作品,便于和其他同学学习交流。③、在“分层教学网站”中我们设置了“自由讨论区”模块,学生可以进入讨论区中,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在讨论区中,教师作为普通的一员,也参于其中的讨论,学生和教师在这其中是相互平等的,学生并不知道教师的真实身份,有时教师的观点会遭到质疑。
(四)、评价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的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学习任务的评价,对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必要的区别。基本的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在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自己作业的看法。通过师生相互交换和沟通,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能力上。通过反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组织更适应“分层”的教学。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欣赏与规划MTV》教学反思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性,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知识、智力方面,也有性格、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现实中一般都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率地使大部分学生受到系统培训,但很难顾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尤其是信息技术课这样的课程,由于受到硬件条件以及父母教育观念所限,有的学生从小就开始上网,有的学生却从来没有接触过电脑,学生们的差距可想而知,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古人说“因材施教”,然而面对一个班数十位学生,不可能针对每一位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教,为了缓解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提出了分层教学这一教育理念。
二、如何实施分层教学
1、对学生进行动态分组
通过对学生进行了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学习能力进有了印象后,一般可以把学生分为以下三类:
A、对信息技术兴趣较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低的初级学生(一般较少)
B、有一定学习能力,学习有些被动,通过努力一般能完成任务的中级学生(较多)
C、思维活跃,有很强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高级学生(较少)
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们自由分组,一般3-4人一小组。(这样可以保证坐在一起的学生情感交流比较顺畅),然后教师再根据上述分类,整体考虑,个别调整,做到每组都有上述三类学生,即所谓的“异质分组”。这样,初级学生可以向中高级学生请教;中级学生既可以帮助初级学生,巩固自己的知识,也可以学习“高级学生”,拓宽自己的视野,高级学生在带领组员们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非智力因素。
2、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之后,我们就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到能力,再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以适应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基础任务:比较浅显易懂的任务,一般可以通过模仿,或照着书本完成(着重解决某一知识点);
中级任务:知识的巩固,注重前后知识的串联(几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
高级任务:注重知识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运用,做到艺术性、创造性(一条知识树的内化与再创造)。
3、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法
A、明确基础任务,全班同学都要完成,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更高级别的任务。
B、针对初级学生,教师在讲解时要做到详细到位,一步一步带着他们走,引导学生小组内加强交流,让“小老师”去帮助他们,必要时可以单独“开小灶”,如在其他同学自主探究的时候,单独用投影机讲解。
C、针对中级学生,可以多用任务驱动,适时给予点拨,引导他们独立完成任务,在他们进行知识串联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此时教师要找出典型问题,及时分析,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D、对于高级学生,在明确范围后,可以放手让他们发挥,他们所做出的一些好的创意可以及时在全班点评,以扩展、活跃其他学生思维。
4、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评价时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切忌不能用一个标准进行判定式评价,而要看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
A、初级学生,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指出,多肯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信心。
B、中等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适时提出不足,指名努力方向,鼓励他们往上一个层次靠拢。
C、“电脑高手”,在肯定的同时,采用竞争性评价,指出他们在创新、艺术、应用等方面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质,就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使基础薄弱、能力较弱的学生更有信心去学,让有潜力的学生追求更高目标,使每人每课都学有所得,最终努力让全体学生达到大纲要求。
第三篇: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浅议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山西省浑源中学
贾琳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同一本教材要给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怎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信心学下去,又怎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保持兴趣学下去?面对着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导学、协作互助”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发展,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下面本文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谈谈个人实践体会。
一、分层教学理论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学习帮助,95%以上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该理论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并较好的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为我们进行分层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分层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1、依据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分层。
(1)有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好,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相反的,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电脑,对电脑没兴趣,一切都要零开始。
(2)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乐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求知欲望。
2、备课分层
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要充分备课。我在课前充分准备,设计适当的教学辅助资料。由于网络的发展,课堂教学已离不开网络环境,我一方面在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将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分栏展示在学习网站上,设计相应的教学演示,将这些内容整合成教学知识演示软件,方便学生登录到专题学习网站学习。同时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研究活动,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参与进来。
3、授课分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强化目标意识,另一方面课堂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环节,主攻基本目标,又有兼顾优、后进生的环节,分解层次目标。即使是在共性指导阶段也要把握课堂提问的层次,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
4、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反馈,达到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完成的并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作业,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检测或提高。
在学完word后,我布置了如下三种可选择的作业:(1)提供一份图文混排的范例《再别康桥》中所需的素材,让学生模仿着做出范例的内容。(2)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又提供了几个范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参考老师提供的范例,完成自己的作品。(3)给学生提供或让学生确定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出一份班级电子版报,教师只提出格式上的要求,如:分栏、图片、艺术字、文本框等等,并让学生独立收集素材,编辑出一份精美的电子报。
5、评价分层
不同的教学目标必然有不同教学评价,不同的教学评价由不同教学目标来支撑。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郭慧 《分层教学中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 》 教育现代化
2、郑建 《浅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必须面向每一名学生,让所有的学生能通过学习有所发展。由于学生间客观存在着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克服这一问题,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知识。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差距的问题,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 分层教学
新课程改革倡导必须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特点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可以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保证教学的公平性,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近几年。信息技术课才逐步被人所重视,成为广泛开设的新学科。高中学生由于在初中时期各个学校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设施有所不同,导致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在信息技术基础上有很大的水平差距。同时学生们在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兴趣方面也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会逐渐出现明显的分化。分层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整体素质的差距异,进行不同层次教学的方法。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环境,十分适合开展分层教学。下面就具体如何开展分层教学谈几点措施。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分层学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在讲授信息技术课之前,教师应该查阅学生初中信息技术考试成绩以及通过基础知识考试对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按照学生水平的高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在分层时必须要坚持隐形的原则,避免让学生知道对其根据水平分层,以免影响学生对今后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在分层后,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行科学安排,把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到靠近教师主机的地方,便于教师在课上对这些学生进行指导。同时在基础较差的学生周围适当的安排一些水平较高的学生,让这些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还要利用server-u软件在局域网内设置一个ftp服务器,给所有的学生都设置独立的个人账户。每节课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作业上传到公共服务器从而便于教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掌握,对教学进行改进。
二、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要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合,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应该把教学目标划分成“基础型”“强化型”以及“扩展型”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基础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水平比较差的学生基本地掌握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这一目标所有学生都可以实现。“强化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中等水平的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操作以后,对其布置一些有适当难度,需要独立思考,对知识有着较深理解才能完成的任务。对这一教学目标大部分学生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完成。“扩展型”教学目标,是指在对课本上的知识全面地掌握之后,学生通过创新思考,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是少数具有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实现的。
例如,在讲授网页制作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设定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基础型,教师可以提前设计出一个介绍学校景物的网页模板,布置与会考的操作难度相同的题目,让水平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给出的模板上学会修改。强化型,让中等水平的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介绍学校景物的网页,自己动手模仿制作出一个网页。扩展型,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独立制作个人的个性化网站,让学生自己探索色彩的搭配、位置布局等。这样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实现对“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和“提优”。
三、对学生分层辅导
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辅导。分层辅导是对教学目标分层的辅助手段和补充形式。对水平较低的学生辅导时,要遵循“抓基础,低起点,分步走,多鼓励”的教学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提高其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确实可以逐渐地掌握知识。对中等水平的学生要遵循“巩固基础,多练习,提思维”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逐渐学会自主学习,巩固并学习新知识,提高操作技能。对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采用“多变化,小综合,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布置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拓展一些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课外知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取分层教学的策略,可以有效地弥补在班级授课制度下的很多弊端,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提高。实行分层教学,可以调动所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热情,让每名学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第五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着明显的弊端。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给他们提供可能成功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数学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数学教学中,我们本着“差异”教育的原则实行动态分组教学,将同一班级学生按现有基础及发展水平分为a、b、c(低、中、高)三个组,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四十分钟时间里,按照计划的教学路线,各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轮换动态语言交流,加快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大量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一、确定层次。编组,培养小助手
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检测、分析,将他们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的组,每组选出一个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自觉性较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助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帮助同学们预习新课,课堂上进行轮换动态语言交流,课后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这样教师更能集中精力搞好直接教学,使课堂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与授课
备课时,教师认真分析初中数学教材整体及各单元构成,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各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潜在的能力。确定各层次教学目标,同时建立反映知识、技能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成绩登记表,以便阶段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
授课时教学路线按教案中大标题一、二、三„„的顺序进行,每一课基本上按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如遇到试卷讲解或习题课,则将课型改为分组讨论,每组包括各层次的学生,学生间边研究。边思考,互相带动,相互质疑,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
1.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得到贯彻
这种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动”“静”同步,交替轮换,构成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个层次。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不断深化。由“静”而“动”。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里,“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需要而学。“静”的内容一般是复习旧课,自学新知,检查作业,自测练习(尝试练习),语言练习或围绕重点看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心理上有了准备,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易于被调动。经过尝试自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也有助于对新知的理解、吸收。教师通过抽查及时掌握“静”的信息反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上“动”的设计,使课堂教学更能从实际出发而“动”,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益创造条件。由“动”而“静”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另一个层次。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学生会学。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练”出来的。要学生“会学”,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练,在练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启迪教师在“动”中适当的点拨,学生在“静”中练得就好。在“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明探索方向,教给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设计好自测练习,在“静”中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在分层数学教学情境中,随着“动”“静”交替轮换,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做,学生看”的单向教学结构,在整节课上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品尝收获知识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也缩短了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知识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投入。另外,教师在“动”中对各组规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好”,不会产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使各组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思维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们越学越有兴趣,而且每节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学习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