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搞好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如何搞好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的层次不同,运用分层教学来实现高效课堂。采用温故而知新,为新授课铺垫;适时点拨,深层思考;教师板书,激发讨论等方法实行分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分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的层次不同,如何在45分钟高效快捷的实现课堂分层教学呢?在实际教学中,我有以下想法:
温故而知新,为新授课铺垫。复习内容应少而精,侧重知识的重、难点,为授新课服务。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新授内容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以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习惯及动脑、动手的习惯。对优生来说,通过复习铺垫,新授课的内容是可以独立完成的。对中等生来说,通过读题和思考,明确自己知识缺陷在哪里,以便有针对性地听讲、质疑和答疑。对于后进生来说,通过提前读题,理解题意,动脑思考,理解了题目,就可以尽量避免教师或优生主动讲解也学不会的尴尬现象。
适时点拨,深层思考。当优生完成后,为激发中等生动脑,此时教师不讲,针对中等生重点引导。引导可以设疑的形式,可从思路、方法上多引导。如专项训练综合填空题时,引导学生主动做题分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解答。如果这道题涉及解题方法较单一,又有90%以上的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能够完成,就不需要引导。若需较复杂的解题思路,有90%以上的学生已独立完成,就可激发学生运用多种思路解题,师生、生生间相互启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师板书,激发讨论。当中等生完成后,教师听取学生汇报,把各种不同的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针对板书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个讨论、分析各种解法的特点,判断各种解法思路的对与错。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对的,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错的,错在哪里,怎样错的。适时的表扬和点拨,以优带差,促进学习。始终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关注后进生,知识系统、结构化。为强化后进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之后,教师针对后进生面向全班同学再次进行解题思路分析,不能就题讲题,重、难点,易错之处,要多加强调和指导。
巩固知识,灵活运用。需巩固的内容,改变传统的单一题型为复合题型。教师有意出示易错情况,以加深印象,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小组讨论、互评纠错。同桌、小组互评可以较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容易取得满意效果。比起教师对答案而学生被动听效果要好得多。
针对情况,总结强调。针对教师巡视时发现的各种问题,在总结时作针对性强调,再次讲解分析,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以纠正不正确的解题思路。
课时总结,提炼精华。课时总结,是对全课时的回顾,应突出重点、关键,特别是易错之处,指导学生做好错题纪录,及时归纳总结。结束讲课,布置分层作业。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高效快捷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优带差,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桌讨论、互评纠错,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强调了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尽快而全面地夯实基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篇: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有着明显的弊端。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首先应该给他们提供可能成功的机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和数学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数学教学中,我们本着“差异”教育的原则实行动态分组教学,将同一班级学生按现有基础及发展水平分为a、b、c(低、中、高)三个组,在课堂教学中对各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四十分钟时间里,按照计划的教学路线,各组不同层次的学生尽可能地轮换动态语言交流,加快学生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大量参与到课堂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他们各方面的数学素质。
一、确定层次。编组,培养小助手
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检测、分析,将他们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的组,每组选出一个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自觉性较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做小助手,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可以帮助同学们预习新课,课堂上进行轮换动态语言交流,课后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这样教师更能集中精力搞好直接教学,使课堂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与授课
备课时,教师认真分析初中数学教材整体及各单元构成,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各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潜在的能力。确定各层次教学目标,同时建立反映知识、技能与学生学习水平的成绩登记表,以便阶段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
授课时教学路线按教案中大标题一、二、三„„的顺序进行,每一课基本上按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如遇到试卷讲解或习题课,则将课型改为分组讨论,每组包括各层次的学生,学生间边研究。边思考,互相带动,相互质疑,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
1.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得到贯彻
这种课堂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动”“静”同步,交替轮换,构成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个层次。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加,不断深化。由“静”而“动”。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个层次。在这个层次里,“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需要而学。“静”的内容一般是复习旧课,自学新知,检查作业,自测练习(尝试练习),语言练习或围绕重点看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心理上有了准备,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学习新知的积极性、主动性易于被调动。经过尝试自学,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这样也有助于对新知的理解、吸收。教师通过抽查及时掌握“静”的信息反馈,可以及时调整课堂上“动”的设计,使课堂教学更能从实际出发而“动”,为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为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效益创造条件。由“动”而“静”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另一个层次。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教”,但“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学生会学。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主要靠自己“练”出来的。要学生“会学”,就得让学生自己去练,在练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启迪教师在“动”中适当的点拨,学生在“静”中练得就好。在“动”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明探索方向,教给学习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同时设计好自测练习,在“静”中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在分层数学教学情境中,随着“动”“静”交替轮换,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做,学生看”的单向教学结构,在整节课上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品尝收获知识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也缩短了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知识间的心理距离。师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投入。另外,教师在“动”中对各组规定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与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科学对接,使每个学生都能“吃得饱”,“消化好”,不会产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可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使各组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思维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们越学越有兴趣,而且每节课学生都学有所获,学习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三篇: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分层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新生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分层次有效递进,让每个学生学会基本知识,全面提高素质。
一、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愉快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获得浓度成功的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
二、精心设计,让各层次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总是来帮助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学“两个修路队共修一条路,6天修完。第一队修了240米,第二队修了204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学中,首先弄清两队修路的天数相等,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道题应怎样解答?当学生回答第一种解法后,再问:还可怎样列式解答?”当学生完成第二种解法后,我们可以设问:“这道题为什么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如果两队修路天数不同,修路的米数相同,那又可以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这样从正反两方面,精心设问,有的放矢,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维,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快理解各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组织讨论,让各层学生各抒己见。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和住处交流,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学生对新知疑惑不解,产生问题时,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针对教学的疑点和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大家讲座让各层次的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优秀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更有条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受到群体教育的影响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分层实施练习,让各层次学生在练习中体验主动参与的乐趣。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必须重视课堂练习,如果用划一的练习题去要求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要么使学生吃不饱,要么使学生吃不了,根据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实际,布置基本题和思考题。在分层施练的同时,也可精心设计多练题,来弥补各层次学生练习的时间差,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分层递进,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在探索中获取成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教学课堂教学中,只胡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参与的过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智能,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一点建议
信息技术课堂中分层教学的一点建议
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基础的差异。
2、学生存在着接受能力的差异和学习习惯的差异。
如何对待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的差异?用单纯补差的老办法显然是行不通。必须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适应差异办法,去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差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己确定学习的具体任务和目标,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速度。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具有个性化的特征,能适应学生各自差异。促进发展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促使个人的能力朝积极的有创造能力的方向发展。
(一)、学生分层。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差异最大的方面是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各班、各年级情况也不一样。要摸清情况,才能有的放矢。调查是获得真实情况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们采用发调查表(如表
一、表二形式)和与学生开座谈会等形式来调查和了解情况。主要了解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学过什么软件,掌握到什么程度,参加过“计算机考级”否,以及获得证书的情况。家中有没有计算机,是不是经常上网,在网上主要进行些什么操作等等,也是我们调查的内容。课前的调查,只是打一个基础,深入了解要在课内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当然,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是什么,也列入调查的范围,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究竟希望学什么,怎么学,给我们尝试的“分层”教学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当然,学生的智力、认知方式的差异,也是造成学生分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在目前,差异最大的是学生原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影响面最广的差异也是学生原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我们把表现在学习能力上不同的学生大致可分为高、中、低三层。
①、学习能力高。这一类的学生主要指,教材上的学习内容已基本接触过,包括“电脑爱好者”此类学生,这类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欲望高,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
②、学习能力中等。这一层次学生主要指对教材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或学习能力较强,这类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
③、学习能力较低。这一类学生是指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
(二)、备课分层。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在备课阶段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①、基本层: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提高层: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
③、发展性层: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认知,而应注意学习潜能的挖掘,对知识的拓展和综合应用应有更高的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目标分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统得过死的划一的教学目标,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目标的分类,并不是和学生的分类简单一一对应。学生有选择的权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可以自己作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内容,教学时间的安排都必须根据“分层”要求来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从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出发,有教材上基本内容,也有补充内容。补充内容不单纯是提高性的和发展性的内容,也应该有减少学习难度,增加“台阶”、增加“兴趣”的内容,便于不同层次学生选学。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所设计的一些基本任务要适合网络操作,对于一些基本的数据素材,教师应事先在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夹中或是分层教学网的WEB服务器的网页上事先链接上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文件。
(三)、上课分层。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允许由学生来进行选择,就决定学生“人人有事可做”、“人人有兴趣学”。
1、课堂组织形式:分小组学习是“分层”教学比较可行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在进行分组学习时,可依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分别组合:
①、以自然形式分组:即在多媒体教室中,相邻的两个或几个同学相互组合,组成学习小组。小组可大也可小,依据学习任务的大小自由组合。
②、以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在网络服务器上设置多个学习任务区,进入不同的学习网页,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能力,从网络服务器上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任务。③、以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教师有目的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2、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这一点不同于其它的课程。在此阶段,学生首先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然后,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学习:
①、以书为本,从课本中获取知识 ②、充分利用软件自带的帮助系统
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学习(如“洪恩在线”、“在线教学”等门户网站)④、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分层教学网站”进行自助学习。
3、3、学习反馈的途径 “分层”不是“分家”,教学过程中仍然不时有“共性”的问题产生,应当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不同“层次”学生都会有收获。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设置多种的交流形式,便于学生反馈。
①、通过局域网学生提交相应的操作结果,便于教师作出正确的在线辅导。
②、在“分层教学网站”中我们设置了相应的“学生作品展示区”模块,选择了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学生,可以在相应的作品展示区中展示自已的作品,便于和其他同学学习交流。③、在“分层教学网站”中我们设置了“自由讨论区”模块,学生可以进入讨论区中,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在讨论区中,教师作为普通的一员,也参于其中的讨论,学生和教师在这其中是相互平等的,学生并不知道教师的真实身份,有时教师的观点会遭到质疑。
(四)、评价分层。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评价的标准的制定要根据学生分层的实际来考虑。学习任务的评价,对各个层次的要求有必要的区别。基本的原则是看学生在该层次中有没有达到目标。在作业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自己作业的看法。通过师生相互交换和沟通,可以淡化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将注意力放在发展能力上。通过反馈,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调整,以便组织更适应“分层”的教学。
第五篇: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
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
河南省灵宝市实验中学
孙文敏
“语文是百科之母”,它的工具性关系到其它相关学科的学习,它的人文性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语文素养高低参差不齐,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的第一位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除了使教学内容形象、有趣外,另一个途径就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走上从一个成功到另一个成功的良性循环。心理学家面鲁姆曾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和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需的学习时间、情感资助,给予个别指导和给予必要的重新学习机会。“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采用分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分层教学采用四步:预习阶段的“目标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组互动、教学结果检测中的分级评价、能力发展过程的分段发展。其基本思想就是立足学生特征、注重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个性、保护发展兴趣、激励发展潜能。具体做法指:
A、目标分层:根据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在课前预习和教学实施中设置A、B、C三层目标,要求学生百分之百地完成A层目标,百分之八十-----八十五完成B层目标,鼓励学生向更高层目标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引导,让学生来讲各自专攻的部分,教师相机点讲,完成课堂任务。
B、分组互动: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采取四人一组的方式实行“分组互动”,根据分层进行交叉组合,上、中、下三层学生合理搭配,确定组织能力强,发展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实现各组能独立有效地开展讨论和活动,这样,学生提问质疑,辨析疑难的交流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运用,主动发展的过程,小组之间也形成互补互学结构。
C、分级评价:对学生一定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分两级评价,即分为主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一般以一个单元教学为一阶段)。主体性评价先由学生自
评,再进行小组互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形成性评价。
D、分段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想实现学生发展的“自能”状态,必须逐步实现师生关系的变化。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我发展水平,处于层次不断变化、发展、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会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师生关系由“依靠式”到“主导式”再到“自能式”。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错杂的目标,课堂教学中如何操作呢?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如下几种办法:
(一)阅读教学设计有层次。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讲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多启发、善提问、精讲多思,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暴露他们在思维及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老师心中有数,能对症下药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大胆发表意见,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答问有层次,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反应有快有慢,如果只让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不仅扼杀了中低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会养成中低层次学生的惰性。因此,课堂上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方式有三种:
1、简单问题由低层到高层。这种方式可以唤起低层次学生的参与意识,回答正确,自己受到鼓舞,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得以更加激发;
2、有难度的问题先高层后低层。有了高层次学生的示范性回答,再鼓励中低层次的学生做模仿性回答;
3、有争议的问题各抒己见。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差异,但不影响对有关问题的见解,中低层次的学生对有些问题也会有独到的见解。鼓励了他们的创造性,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评价有层次。课堂上,老师的评价会使学生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评价,那低层的学生可能很难受到肯定。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视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使低层次的学生有兴趣,使高层次的学生有提高。
(四)训练有层次。低层次学生只要求完成基础题,中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高层次学生完成基础题、加深题和拓宽题,让低层次的学生吃得了,高层次学生吃得饱。
(五)指导和辅导有层次。教师辅导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经常比较,整理所说内容,对于C层学生,加强指导督促他们落实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B层学生,指导他们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形成强烈的语感,形成阅读和写作的良好习惯;对于A类学生,则主要是辅导他们让他们在写作方面形成了优势。有的放矢地辅导,巩固了课堂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目标分层、训练分层、评价分层,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时的某些心理障碍,激发学习欲望,逐步形成学习活动时的最佳心理发展过程,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度,大面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