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搞好课堂提问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搞好课堂提问
如果课堂提问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学会新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语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教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所有这些都要讲求技巧性。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是递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递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递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应是无穷无尽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全成长,为了全方位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探索向学生激疑设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第三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19966孙崇来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学文)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教师之友》19969杨中全陈燕燕文)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师》19969白云发文)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教师之友》19969陈明文)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更多文章请访问画室www.xiexiebang.com网站
第四篇:浅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巴东二中 杨海
工作一年来,我逐渐发现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往往重视对知识点、例题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可取。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简单说来,课堂提问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不定时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课上每每讲到一些概念性东西时,学生总以为内容太简单、老师讲解枯燥而分散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放任不管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但是仅仅靠授课教师的提醒来维持课堂秩序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时,作为教师可以就刚刚讲的物理概念提一两个小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讲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时,很多同学都简单的认为是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这时,我们可以提问: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做功,是不是物体一定只收到重力或者弹力的作用呢?如果不是,那么物体受到的其他力是不是一定不做功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深层次的对机械能守恒条件进行理解。
二、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比如,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一般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课本上的给出了表述,但是学生只有能在实例中进行正确判断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
三、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往往会带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对于实验现象进行思考。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速度的关系》时,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漏斗,在漏斗下放一个乒乓球,先让学生预测,如果对着漏斗嘴吹气乒乓球会怎么样,学生大都认为球会掉下来。但是实验结果是在吹气过程中乒乓球一直贴住漏斗壁不下落。那么学生就一定会思考为什么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和自己的想像中的不一样。这样不仅能诱发学生思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近来教学反馈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提问在教学反馈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往往能从提问获取的信息中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迅速解除疑惑。另一方面,一问中的、切中要害的提问往往能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课堂提问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并不仅仅局限于授课教师对学生提问,还应包括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长期的课堂提问锻炼,往往能诱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必定会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应该在课堂上消失,而应该大力提倡、鼓励师生之间进行课堂提问。
第五篇:略谈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略谈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摘 要 课堂提问对小学语文课堂教?W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老师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严格把握提问的问题的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推进语文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课堂提问;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实施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205-0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项不能缺少的环节,既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作为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手段,能够有效帮助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小学语文是整个学生学业的基础,是其他课程的学习必要条件,所以我国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并进行了改革创新,提问的出现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迎来了革命性创新。本文通过对课堂提问的功能及作用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归纳了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实施策略。
一、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存在一些问题,老师的提问偏离学生的学习起点,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教案在走形式,老师只考虑到自己的计划,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思考习惯,只是一味的将课堂准备好的问题抛给学生,不考虑是否适合学生,这会限制学生的思路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课堂提问的内容太过于形式化,有些老师在问题的选择上,选择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去动脑思考,学生只需要配合老师做出回应即可,虽然有一定的课堂氛围,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一点益处;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会积极的进行提问,一部分学生会跟着老师走,配合老师的提问,通常这一部分学生都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就会很少进行反馈,对课堂提问环节的参与度不够,长期如此,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学习兴趣,最终使得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应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环节中,通过老师的教学成果。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实施方式
1.提问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一切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老师要保证问题的有效性,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提问,不要提过于简单或者超出学生知识能力范围的问题,太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失去动脑思考的能力,长期如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而问题如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答不上来,会出现学生参与不进课堂,也会降低学生的自信。老师要慎重选择问题,要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保证问题的有效性,让每个问题都能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小狐狸卖空气》时,老师在提问问题的环节,如果提问“狐狸把空气卖给了谁?”这样的问题,就过于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来,而如果提问“从小狐狸生病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这样的问题,具有思考价值,难度适中,学生可以通过课文中的图画,想象下狐狸的心理活动,再结合课文找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以及思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不断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得到了保证。
2.丰富课堂的提问形式,保证提问的有效性
通过多样的形式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充满兴趣,学生也会渐渐爱上这一环节。以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上,只是简单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大多都是基础层面的,考察学生对这一方面的掌握程度。当下的语文课堂提问要进行改革,语文老师应该抛开以往的提问形式,通过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参与度与兴趣,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在复习拼音时,老师可以通过分组让学生进行比赛,通过“给拼音宝宝找家”这样的游戏,一组先出题,另一组回答,两组交替进行,老师在一旁计分,最后给获胜的哪一组一点小奖励,这样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出题时肯定会想出难得题目让对方不得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也将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对比传统的复习方式,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熟练掌握。
3.实行因材施教,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老师要把因材施教的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完成课堂提问的设计,老师要抛弃“以成绩论英雄”的思想,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不好的学生当然也是,因此,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每名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不同的问题,多鼓励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尊重学生的不同思想。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老师的教学成果,因此,老师要严格把握提问的问题的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不同的问题。提高用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推进语文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林芳.从“裁判”到“服务”: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的新转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2]赵幼香.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