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问在电大教学中的运用
提问在电大教学中的运用
吴华清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侨光分校)
【摘 要】:本文通过对提问的重要性、作用、原则、技巧、的分析,使教师对提问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提问这一技巧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关键词】:提问 重要性 作用 原则 技巧
一、提问的重要性
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客观的存在着。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矛盾。怎样解决矛盾?可以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比如,怎样解决吃喝问题?怎样解决穿衣住宿问题?怎样解决交通问题?有上帝吗?有外星人吗?我们能到月亮上去吗?能预测地震吗?人类能战胜自然吗?------这一系列层出不穷的问题吸引着人们去艰苦、顽强、执着地探索,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促使人类不断的进步、文明。
人类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就是知识。知识为探索和解决下一个问题提供了方法,节省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所以知识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什么问题都从头研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持续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电大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基础知识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怎样提高学习积极性成为电大教师最头痛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每一节课设计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教学任务。
二、提问的作用
1、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讲课开始就能提出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是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基本功。比如,今天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可以这样开始提问,大家想 1
当老板吗?老板是怎样赚钱的?怎样才能赚更多的钱?你觉得那种赚钱的方法高明?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学习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获取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
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学的怎么样?提问是检验的最好方法。比如,这节课讲了激励的手段和方法,教师就可以这样提问,你知道那些激励方法?你会采取那种方法?除了书上介绍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精神激励的五种方法,你会主要采用哪一种?你觉得工作丰富化这种激励方法在实际管理中能用上吗?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教师就能掌握学习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提出了问题,就要让学生大胆的回答,千万不能自问自答。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首先应当表扬和鼓励,然后教师点评或者找学生点评,绝对不要讽刺或者挖苦学生。通过互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三、提问的基本原则
1、紧扣教学内容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的活动,因此,提问就应当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不要离题千里,空洞浮泛。
2、精心设计,难易适当
提出问题要由易到难,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要达到教学目的。比如,这节课要讲什么是管理?教师可以这样提问,“管”是什么意思?“理”是什么意思?有的老板为什么赚钱?有的老板为什么亏本?现在你就是总经理,你怎样让公司赚钱?你觉得你能带多少兵?你能给管理下个定义吗?
3、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教师提问时,不论所教的课程多么枯燥,一定要想方设法把内容通俗化、形象化、趣味化,这就要求教师真正对教材内容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要求教师阅历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很强。只有设计出学生好奇的、喜欢的、引人入胜的问题,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4、把握时机,鼓励质疑
教师提问题要学会把握时机,刚上课时,应该提一些回忆性问题,复习以前的重点内容。进入状态后,就应该提一些分析性、推理性、综合性的问题。有时还要故意提出一些似是而非、具有争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有了争论,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教师要当好引路人,对错误的观点不要直接批评,最好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对那些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支持学生挑战权威。
四、提问的技巧
电大学生属于免试入学,生源渠道复杂,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程度参差不齐。一般来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差距较大。面对这种实际情况,怎样教好这些学生,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名电大教师,正确的掌握一些提问的基本技巧,对搞好电大教学工作是很有帮助的。下面具体谈谈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提问技巧,供大家参考。
1、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
教师提问时,一定要弄清学生是否明白问题本身的意思。据我观察,许多教师提了问题后,效果并不理想,不是没有学生回答,就是答非所问。原因是师生缺乏有效沟通,一是教师认为问题简单,不需解释;二是学生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发生歧义;三是学生根本就没听明白。所以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及时请一两个同学将问题复述一遍,发现歧义,纠正错误,做好提问的第一步工作。
2、贵在善问
“问什么?”、“怎样问?”常常是困惑教师的难题。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融会贯通,真正把握教材的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也才能发现问题,知道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次必须把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所提问题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历史,贴近时事,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怎样问?我觉得必须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使他们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学生对什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多一点时间和学生在一起,真正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懂得他们。学生没有兴趣,就不能集 3
中注意力,没有集中注意力,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类型的问题也就派不上用场,最后只能是对牛弹琴。(2)问题要有价值。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内容,不要提一些与内容无关的问题。无关的问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会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在紧扣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的同时,尽量理论联系实际,顺其自然的教育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学生听得进,易接受,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3)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个内容来精心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授组织结构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教学。教师首先问:“大家看看一百多层的摩天大厦,飞向月球的宇宙飞船,神秘的金字塔,神奇的导弹,你是否思考过人为什么这么伟大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人聪明,人有智慧,人会劳动,人会创造。”一般来讲,学生很难想到人会组织这个因素。这时教师就应这样问“一个人,几个人能完成上面的伟大工程吗?”,学生的回答是“不行,要很多很多人。”,教师再问:“很多人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那么怎样才能达到目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出组织结构设计的问题。接着教师继续问:“现在假如你有五百万人民币,准备成立一家有限公司,你准备怎样开展工作实现赚钱的目标?”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引向组织设计这个重要工作。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自己总结出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等结构。(4)巧设“障碍”,制造“冲突”,激活思维。例如,有个教师在讲《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他一上课就问学生“大家知道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让学生不得不认真的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寓意,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艺术的提问,能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提问要把握适当时机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时机是不完全相同的。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对于较难问题,一定要给学生时间思考,在学生想弄明白又弄不明白时,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释疑。这样就能较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五、结语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式手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师生互动的纽带,是活跃课堂的催化剂。作为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掌握提问的原则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问的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敬发主编,教学创新探索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版。②罗树华,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版。
作者:吴华清,男,湖北巴东人,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联系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东路822号
手机:*** 邮箱:wuhuaqing09@126.com 5
第二篇:浅谈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08级
汉语言文学
XX
内容提要: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教学中重视提问的策略性, 设计出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必定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提问 语文教学 善于提问 巧妙提问 灵活提问 创设提问情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地、科学地利用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浅谈几点体会。
一、善于提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会摇尾巴的狼》中有一句“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中的善有善良——心地好,纯洁正直之意,而我说的善问正有此意,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那么,课堂提问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提问?课堂提问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疑惑和好奇,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1、善于设置障碍问
小学学生不大自觉学习,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因此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突冲”。在教《金色的草地 》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草地是什么颜色的?你见过其他颜色的草地吗?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草地是什么颜色的,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富于障碍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2、善于难题化简问
笔者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把一个难的问题分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问,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学生也乐于接受。如在上《巨人的花园》一文时,文章中重点句子有两句:一是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小男孩在文中是一个奇异的人物──他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美丽的花朵。是他使巨人幡然醒悟,他用眼睛专注地看着巨人,仿佛在跟巨人说着什么,孩子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给巨人带来了怎样的震撼?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懂了什么?课文中没有写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但从后来巨人的变化,我们可以体会到,巨人从小男孩的眼里,读出了温情,读出了爱。二为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任性”是指放任自己、不加约束;“冷酷”是指待人冷淡苛刻。这是巨人醒悟后说的一句话,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园里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赶走孩子们;是因为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训斥孩子们。他想自己独享花园里的一切,结果得到的却是寒冷和荒凉。这句话是帮助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道理的一个关键性语句。从而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本文的重点了。
3、善于死题活问
善于运用课文知识,不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不局限于一个题,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一起问。如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首先讲解本文的寓意:面对困难,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还要学习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然后提出问题: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巧妙地应用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说中国人民头上也有两座大山,指的是什么呢?等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那么现在我们面前有大山阻碍吗?若有,应是什么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适时引导,我们坚信,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做到有所创新,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巧妙提问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规环节,其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思考、创造、表现的机会。要打破固定的、僵化的提问模式。可以不断变换方法,采取多种提问手段,让所有学生都产生期盼心理,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就要求我们要灵活地设置问题。
1、深题浅问。课堂提问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接受能力状况。所以对一些过于难的问题,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笔者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在上《幸福是什么》一文时,[意图:由于三个青年的经历与学生的生活相距太远,读课文,划句子等方法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所在,我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编故事的方式,从而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①师:三个青年经过十年的磨练,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弄明白的?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②读后交流句子明确(表面上看孩子们们似乎把课文内容已经读懂了,但实际上孩子们无法真正的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问了下一个问题)③师: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这十年来三个青年都做了些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想象,如青年一是怎样给病人治病的?病人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他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尽自己骨刺形成推荐长城的责任给别人带来幸福[青年二,做过许多工作都勤勤恳恳,他都什么?别人怎样评价他?青年三,组内交流]板书(笑脸)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别人服务,别人幸福了,自己也会幸福)
2、想象提问。让学生想象出课文情节中没有的或与课文情节发展不同的情况,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上《爬山虎的脚》课堂上我设想让当学生总结出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后,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后,再和学生一起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设计“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这一环节时,我预设学生找到爬山虎爬墙这一自然段说说意思(学生: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向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并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通过填空形式写出来后,把爬山虎爬墙的四个动词进行分解,通过图文演示、解说,把它怎样爬的过程具体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对文本的理解也就落到了实处。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演示中理解抽象的语言,这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又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留心细致观察事物的特点,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学习的真正主人。
3、联系生活提问。在上《蟋蟀的住宅》一文时,我提问:蟋蟀是怎样选择住址的呢?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的语句。接着,我让学生读出画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我问学生,蟋蟀在选择住址方面是否讲究,怎样知道的。学生回答后,我板书:慎重、不肯随遇而安。然后我让学生说说对“随遇而安”的理解。教师小结,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他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让学生谈谈读了这句话想到的。教师适时小结,并点拨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采取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1、启发性提问。精心设计的问题要重视思考型、鼓励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轻视记忆型、检查型、封闭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上《愚公移山》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字与“遗”字的含义,没有直接问其义,而是巧妙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愚公的邻居,那个七八岁的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学生开始被问住了,看看课文释解,才恍然大悟:“这小孩没爸爸!”这样,通过巧妙提问,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巧妙提问就好似撩拨学生兴趣之弦的金手指,看似毫不费力的一拨,却产生了“错综见义,曲折生姿”的功效。
2、创造性提问。指关注学生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造性应是有效性中含金量最高的指标,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灵魂。问题是开放的,不是封闭性的,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如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读中感悟、体会。具体教学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学习保罗第一次想错的部分: 1.文中哪些部分是写了保罗第一次想错了呢?读课文,找出文中的句子。指名读读句子,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保罗为什么想错了 2.保罗刚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有错吗?从哪些词句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找句子,出示: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他一个这样的哥哥。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关键处提问。抓住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和文中知识的难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重点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上《风筝》一文时,学生对文章中关开“精神的虐杀”所反映的社会现状的问题感到难于理解,为此,提出了三个问题:①作者对小弟的精神虐杀过程中,作者与弟弟各自的表现如何?②他为什么敢于以小弟那样?③这种虐杀在当时只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吗?学生四人一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问题的理解难关慢慢地突破。
四、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课堂不仅要提问学生,更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1、利用课堂讨论,促使学生提问。我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互相提问题,并共同解决。同学之间互相提问题,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同学之间提问题,常常不讲究提问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2、让学生上讲台,促使学生提问。让学生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学生讲,学生问,学生答,学生提的问题更多,效果更好。学生要当好“老师”,学生就必须钻研教材,发现更多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以防被其他学生的问题难住;而其他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也更积极,都想把这位“老师”难住,看“老师”的反应。这样,学生的顾虑少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的思路开了,提的问题也就多了。复习课可采用这种方式教学。
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在“善于提问”、“巧妙提问”、“灵活提问”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提问的情景,善于导疑、释疑。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让多样化、趣味化的提问取代单
一、枯躁无味的提问,并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营造出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篇:巧设提问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巧设提问在新课标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即疑问,作为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性行为,往往只在我们潜意识中发生着,我们自觉地在“疑问”的时候进行着提问。人类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孔子和苏格拉底,他们的“启发式”和“产婆术”无不是在“提问”中进行。从目前教育理论界的研究看,课堂提问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课堂提问必须走向“对话”。“对话”围绕问题而展开,“对话”是一种英语教学行为方式,更是一种行为原则。
纵观目前中小学英语课堂,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参与的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的提问,片面追求问题的数量和提问学生的覆盖面, 这样容易使问题针对性和提问的质量受到限制, 虽然课堂气愤是很活跃, 但是提问往往流于形式.长此以往, 教师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 严重的制约着学生的可持续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唯一的主角,而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答问的状态,很少有机会主动提出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开放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敢于质疑教材、教师、甚至教法;改变提问角色,强化学生提问,取消课堂中教师提问的“专利权”,改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尽快实现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根本目标,因此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必要了解一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方法及作用。
一、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因。1、2000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指出: “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而有效提问的作用正符合大纲的要求.其次, 由于问题具有目标明确, 任务具体的特点, 会迅速吸引学生的知觉, 因此,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可以从外部控制学习者的注意, 并诱发学生采用适当的注意策略, 促进学习与保持, 从而提高效率.再次, 通过问题的设置, 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学生可以检测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度, 协调 “教” 与 “学”.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关键。
⑴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令人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⑵问题意识与创新关系。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创造性思维。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起点的“问题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⑶问题意识与新课改。新课改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改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出发现、探索、研究等认知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了新课改的落脚点,本人根据初步 1 研究及探索, 在运用提问形式进行表达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问要有梯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在操作、实践、阅读、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 并使学生通过分析, 对比, 归纳, 综合,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2)发问要有亲和.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的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3)答问处理要得当.所谓答问处理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答问和及时调整提问方式的方法技巧.在回答的过程中, 英语教师要允许说完,再适当点拨;要适时纠错, 适当宽容;要恰当评价, 表扬为主.(一)尊重学生的思维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 在回答参阅型和评估型的课文理解问题以及实现情景问题时, 因思维与语言表达不同步而可能会出现语言或逻辑错误(或失误),听答时, 教师最好不要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另外, 由于语言本身存在一种功能由多种结构表达的现象, 教师要容许学生说出教师预想以外的答案, 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打断学生的连贯表达, 并不排斥教师对学生表述观点遇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帮助.适当点拨不但是可以的, 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如学生对问题本身理解不透彻, 教师可以适当重复问题, 换个角度提出问题或解释不懂的地方, 学生在答问时遇到的语言困难, 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 学生的思路中断时教师旁敲侧击以保证学生的思路畅通.(二)提升学生的思维
不同的教学阶段, 英语教师的纠错策略应有所不同.英语课堂提问多为课堂程序性的提问, 学生的应答主要是模仿, 操练和简单的替换练习,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是保证语言信息的正确输入, 提问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并纠正错误, 适时纠错能保证学生学得标准的语音, 语调和掌握正确的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 为进一步的语言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程序型的提问都要立即纠错, 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教师的宽容学生的错误, 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要保证学生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尽量采取答完纠错的方式.答完明示纠错既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 又能使包括答问者在内的全体学生及时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改正;.(4)归纳要巧妙.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有效提问的实施(一)备学生设计问题
1.对学有困难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这种问题的内容明确, 条件充分, 只需要用唯一答案明了准确地回答, 其目的是让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强化记忆, 并为高层次逻辑思维奠定基础.如在教完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2 Unit8值日生连续提问旁边的同学
II have read Little Woman,have you read Little Woman?转向又一名学生Has he read Little Woman?What about you?How do you like it?What’s it about?
以上均属于低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这些问题相对较浅, 适宜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容易使他们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设疑形式上, 可采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c.Lingren)提出的两种师生交往形式:
A.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B.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2.对学有余力的同学的课堂提问
发散性的问题, 答案是开放的, 它并不追求唯一的答案, 但它要求学生整理和整合大量已经学得的知识, 并想象和创新.教师在学生对文章表层理解的基础上, 可深入提问.以新目标《go for it》Book 2 Unit7为例,(1)How do you like the story about Chang E Flies To the Moon?(2)Do you think the humans could travel to the moon one day?
(3)What spirit do the people need if they want to make their dream come true?
这些富有挑战性的高层次的课堂提问, 因为发散性和概括性较强, 更适合中优生, 能给予他们冲刺的机会, 教师除了在问题难度上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外,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顾及学生的特长发展.(二)备课内容设计问题 1.按顺序进行课堂提问
对于时间顺序明显的课文,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等按时间顺序进行提问,对于逻辑性强或说明性的课文可用逻辑顺序法,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思考.
2. 直观形象的课堂提问 运用简笔画,幻灯片,实物等进行课堂提问,可使形声结合,增加刺激强度,增强接受效果.如学习《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通过师生互相制作milk shake 的过程,学生体验到了制作的快乐,也体验了用英语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成就感:T: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1: First, I bought some fruits such as apples,pears,bananas and so on;and then peel the bananas ,cut them up into pieces T(turning to S2)next, What should you do? S2: Next, put them into the blender, pour some milk and ice-cream, T(Turning to S3)later, How do you finish that?S3: later, turn on the blender, a few minutes later, turn off the blender, you can taste it.3.比较,联想进行课堂提问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 对课文中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的两种性质不同或相似的对象, 情节用比较法进行课堂提问更合适.如教比较级, 我叫上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对比他们的身高.
T: Tom is tall,but,John is a little taller,Who is taller of them? S1: John is taller than Tom T: but,Jim is much taller than them,Who is the tallest? S2: It’s Jim,Jim is the tallest of three。
学生逐步在游戏中掌握了形容词的比较级和形容词的最高级
联想性的课堂提问是一种联系实际, 并诱发想象的提问法.新教材的题材的多样性和现实性 3 较强, 这使我们在授课活动中更贴近现实生活, 令课文内容栩栩如生.(二)备课时设计问题 1.开场预测设疑
俗话说, “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一场引人入胜的开场白, 总能让学生有所期待, 因此, 为了高效的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可设置一些导向性的提问.让学生以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形式来进行讨论, 并回答一些与主题有关的问题.2.课后开放性的提问
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文内容后, 便进入运用语言知识的阶段, 这样, 可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模拟活动性的问题或角色扮演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的提出督促学生积极思考, 集思广益, 互相讨论, 自由提问, 自主学习, 更使学生的合作融洽.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基本上是以林格伦(H.C.Lindgren)所提出的多网状形式呈现.C.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 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D.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 并且促使所有成员相互交往.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提问: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具体实施:
1、注意培养学生自己阅读和预习课文的好习惯,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
2、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3、教给学生提问的技巧,给学生提问的钥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4、充分发挥课堂争议,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作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和新课改的推进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启发,不仅主动思考现成的问题,更乐于主动地设置一些新的问题。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也才会更加的强烈。
(三)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那么这种主体地位将无法发挥。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一个学生没有问题意识,他就不会去思考、去探索,也谈不上会有什么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有利于推进新课改的实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实现新课改根本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它不仅从根本上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还把这种精神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
.以上对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为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培养,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作了简单的论述。我们相信我们仍会有更好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在是实践中保证学生更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 学会提出问题, 成为主动学习者,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荣获“课标杯”广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评比一等奖
第四篇:从新课标谈提问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从新课标谈提问在政治课中的运用
揭西县棉湖中学林齐珊
新的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它的优点是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期待求知”的教学魅力,但要使课堂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在备课中精心设计好问题,下面就课堂提问在政治课中的运用,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课堂提问要注意有针对性,难易适度
新的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有选择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一般说来,提出的问题,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直接能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就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难易适度的提问,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即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才能回答上来。而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把它巧妙地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例如,关于初三教材中“为什么现阶段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点问题,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两个问题:“为什么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样就可以从我国“先天不足,后天难补”的历史起点与现实国情来总结回答。又如,初二教材第三课关于“如果法律不打击破坏国家经济犯罪,将会出现什么后果?”可通过讨论将其变成几个具体问题:“如果市场到处充斥着伪劣商品,会有什么后果?”、“假货币、假信用卡随意流通,会有何后果?”、“虚假广告泛滥又会有何后果?”等等,使学生从贴近现实生活实际来回答问题,充分认识必须打击这类经济犯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要靠法律来保障,这样既回答了问题,又照应了第三课的课题。
二、课堂提问求活引乐,突破重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政治教学的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采,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提问应力求趣味性、引发乐学效应。新教材在各课设置了“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你说我说”等栏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此时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引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及
书本以外的知识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感受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快乐,从而更透彻掌握教材要义。如在讲到初二第五课关于“环境问题的危害”时,我先让学生看教材72页“昭昭从天堂到地狱”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才提出问题:“这个童话给你什么启示?”、“为什么说天堂和地狱两个大门的钥匙都捏在人类自己手中?”、“怎样才能防止昭昭的地狱恶梦变成现实?”这样就把课本联系起来了:童话—寓意—教材—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汇集所学知识,展开想像,老师再适当点拨,既达到突破重难点,又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举两得,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注意启发性、放飞思维,培养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优化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疑之始,思之端也。”疑问是人们认识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在现代教育学中,设疑一致被认为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精心设疑,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去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例如,讲解“商品”的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什么是商品,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阳光、空气是不是商品?”“农民自己销售的粮食是不是商品?”、“农民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粮食是不是商品?”这样层层设疑,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培养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提问注意转变角度,开拓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上要大胆创新,打破秧田式教学格局,破除学生的心理定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问题的新颖性,同时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问之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冷静地分析、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放飞发散思维的翅膀。这样,学生才会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即使学生回答的思路离题了,也不要“一板子”打掉,而要善于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并引导他们向问题的支点靠近。例如,在分析初二教材中“胡长清、成克杰贪污受贿渎职的案例说明了什么?”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法律的最主要特征、国家强制力及显著特征、普遍约束力方面去思考,然后引导学生高屋建瓴,站在国家的角度看,从而认识到我国依法治国的力度,有的学生发言时还提到了行政监督体制不健全,官员的公仆意识淡泊、群众的法制观念不强等观点,我都一一加以肯定,认可了他们思维多元化的正确性,说明他们已能深刻地理解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可见,鼓励学生思维的多元化,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的迸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变为主动探索,鼓励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自主质疑,有利
于发展他们的创造个性,这些都是创新教学所要求的。
第五篇: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本调研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在学校的实际教学中以及调研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少使用信息化教学,无论是教学还是处理一些办公软件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固有思维,他们往往不能够很亏快的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新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以经验为主导,认为自己的经验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还不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巨大魅力与便捷的形式所带来的方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够很好的运用、驾驭,有时,他们也在钻研,却是事倍功半,所以结果就是只能够看着信息化的好处,却不能够为自己所用。造成以上种种原因,我认为在于以下几点:
1、在与近年来信息化技术推进较快,教师的能力提升不足,同时由于教师的实际情况,能够给予教师的培训机会较少;
2、在培训时传授的知识较为陈旧,不能够适应信息化的更新,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还是习惯于自己的传统经验,对信息化的作用不能够充分重视起来;
3、一些教师即便能够参加培训,在培训时能够很好的接触并掌握一些使用方法,但是由于信息化硬件水平的限制,没有检验理论的物质基础,也造成信息化不能够在教学中大面积的运用。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办法有以下几点:
1、硬件设施已经齐备的学校,应鼓励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对于硬件不足的学校,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接触信息化相关的一些信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积极争取一些物质基础设施。
2、在学校内要形成重教研、终身学习的氛围,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在学校开展一些技能竞赛等活动,使所有教师都能够参与进来,掌握技能,运用技能。
3、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信息化进程在稳步推进,考虑到信息化与教学的结合一个新生事物,基层的教师接触与应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接纳时间,但这个时间不应太长。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有时甚至产生一些笑料,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
四、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课堂上应用这些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