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影视资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历史教育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改革中。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不仅符合新课改要求,也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历史有全新的认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兴趣的指引下,主动的去学习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新课程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键词:影视资料 历史教学 应用
21世纪,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影视文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增长点,社会正在由“读书”时代进入读“电子”时代。影视因为视听综合、时空综合、艺术与技术综合的强劲优势,而受到青少年的青睐。据调查显示,青少年获取中国历史知识的途径,除课堂教学外,一半以上都是通过“影视作品”、“游戏”、“互联网”等得到的。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影视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历史课的生动性、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活跃历史课堂教学,强化历史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所以,让学生借助影视资料辅助历史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影视资源概述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贯穿古往今来,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影视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的资源。
历史影视资源就是一种以电影或电视为手段,借用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使消逝了的时空与人物通过文字、图像、屏幕得以“复现”的“拟真”拍摄,它是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叙述。这种历史叙述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叙述,它包含着艺术想象。
影视集艺术、科技知识为一体,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著名学者爱因海姆曾说:“电视是对我们的智力所提出的一种新的严峻考验。如果我们成功地掌握了这一新兴媒介,它将为我们造福。”对很多人来说,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和电影。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
二、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教师仍为课堂主体,满堂灌教学方式仍然存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原本理论性较强的历史学科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历史教育的需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并转变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借助于现代化影视媒体的力量,开展创新型教育,将影视资料巧妙的融入到教学中来,用新的视觉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并在兴趣的指引下,更好的投入到历史教学中,使自己的历史水平有所提高。2.传统的历史教育以说教为主,使得整个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不能达到历史课堂原有“再造真实与生趣得兼”的目的。历史是一个有血有肉、能给人们带来启迪和回忆的学科,针对现代化教育下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播出与教学有关的影视资料,为学生创造历史情境,并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影视资料创设情境教育,不仅生动形象的展现历史原型,而且易于学生置身于历史情景中去思考和理解,可以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3.一堂优秀的历史课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加深,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历史思维能力有所提高。影视资料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影视资料巧妙的运用到历史教学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民素质,教师对此必须高度的重视。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向大众化社会迈进,使历史与社会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并借助于影视资料促进历史教育的有效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历史教学的宗旨,才能使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顺利实现。
三、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的教学设计 1.学校开设影视欣赏课程,建立影视资源库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展开,影视资源进入历史课堂,改变了以教科书为唯一信息源的状况,显示出很强的教学优势,而丰富的历史影视片源,又为影视信息的开展提供了广泛的资源。
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历史题材影视的广泛性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都可以在影视片中找到它的位置。各个学校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影视资源库,挑选汇编适合各年级学生观看的中外优秀历史题材影视片,为历史教师的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翔实的影视资料。
现在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一些学校都设置了影视欣赏课程,影视活动课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良好的品德行为在他们感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影视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在深化教育中巩固和发展,从而增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2.在课堂上运用影视资源进行教学
影视资源决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使用的调味品,它是实现有效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前,我们一定要充分做好利用影视资源的教学设计。
具体来说,首先要结合我们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还有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在某一堂课的哪些环节使用影视资源:是在导入,讲授新课,还是在小结时使用,是在讲解某个重点知识时加深学生印象使用,还是帮助学生突破某个抽象,枯燥的难点使用,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比如岳麓版必修二第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该课时间跨度大,内容枯燥,理论性强,使用影视教学很有必要。同时,本课可选择影视资源较多,如有关洋务运动,太平天国,曾国藩,李鸿章,陈启沅缫丝厂,甲午海战,张謇实业救国等各种影视片。这么多资源,我们在教学时,不可能一一使用,应该精心取舍。
以新课标要求为指导,我只剪辑两段资源。一段导入时播放,是有关洋务运动的片断,耗时三分钟,内容是“洋务运动在近代工业上的贡献” ;一段在授课中间播放,耗时五分钟,介绍“张謇的一生以及兴办实业的业绩”。这两段前后呼应,展现大量实物影像和再现许多著名历史人物,场景,张謇纪录片还介绍了他在关心教育,爱国忧民等方面的史实。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价值观方面,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影视资源教学设计要做好解说词的构思。这一环节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解说词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影视资源与所学知识结合的印象,升华主题,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3.以影视资源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学习,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辨中成长,在体验中提高与成熟。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影视欣赏、组织辩论赛、评论、手抄报活动,表演剧等丰富多彩的观后活动,充分发掘影视资源中蕴含的教育资源。通过形式多样的影视活动,寓教于乐,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给学生以教育和启迪。
四、运用影视资源应遵循的原则 1.有的放矢性原则: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有目的地、恰当地选择和使用影视资源,切不可只为 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忽略客观效果。
2.可行性原则:
学生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差异去选择不 同的影视信息,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同时还要根据学校 的教学条件、教师掌握影视资源的程度,量力而行。
3.适度性原则:
不能矫枉过正,不分时间、内容,过多引用影视资源,喧宾夺主,反而弄巧成拙。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尽量选择最形象、最快捷、最能体现动态、最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媒体,来运用影视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发挥影视资源的积极影响,获得最佳效果。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再把影视作品引进历史课堂就变得容易了许多。具体来说,首先要结合我们本节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来决定在这一堂课的哪些环节使用影视资源:是在导入、讲授新课,还是在小结时使用,是在讲解某个重点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印象使用,还是帮助学生突破某个抽象,枯燥的难点使用,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总之,只要我们大力发掘影视资源,服务于历史教学;只要我们不把影视资源作为作秀噱头,而是紧扣教学目标,任务,精心剪辑,设计,使其真正融入课堂;只要我们不断大胆创新探索,让影视资源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上发挥独特的作用,它必将在实现高中历史高效教学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阳安妙
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课时紧与容量大的矛盾;教学手段单
一、教学方法死板与新课程内容灵活(多角度看问题)的矛盾等等,因此课堂上既难调动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品质,因此改革历史教学手段显得很有必要。近年来。我校加大了对教学设备的投入,我们历史教师在与传统媒体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动静结合,声音、色彩的组合,既把历史事件与人物诠释得生动精彩,也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展现的清晰明了。这样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迅速提高,很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目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尽管历史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摄制成录像片,拍成照片,连同历史过程的影视实录,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
历史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寓情于到启迪,产生情趣、理趣,寓理于情、理、情理交融。给历史学习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在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一些特效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如:比较两个历史事件的区别时可以把表格的底色在栏目上用对比色搭配(如:红-绿、黄-紫),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历史地图中的航线(如::新航路的开辟),战争路线、文化圣地等都可以做成动画的形式,让平淡无奇的画面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在艺术欣赏教学中,对图片文字的叙述可以插入音频、对图片进行解说,对文学作品进行诵读(如诗、词),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样使整个教学课堂活沷生动,学生更加乐学、活学。
如在讲抗日战争时,首先播放歌曲《保卫黄河》,听到这壮怀激烈、振奋人心的曲调,学生精神振奋,跃跃欲试,教师自然地导入要学习的内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然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的进行情景设问。再如讲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内容时,利用幻灯片和autuware手段重新绘制地图《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根据讲解的顺序点击出每块根据地。例如在讲授《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工农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学习观看画面,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疾首蹙额,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机动灵活战术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并认识到了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
二、丰富历史知识点,引导自学。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和谐愉快氛围中学习,而且多媒体课件还是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清晰的认知导航路径,学习策略,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学习,探求新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历史讲究“论从史出”,结论不是凭空或老师直截了当的摆出,必须通过“文说历史”(材料),“图说历史”在大量真实、有效的史料、图片中去发现历史,得出结论。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这种讲授式为主的方式,当然也穿插了启发互动教学。但与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相比较,传统教学方式,老师不可能上课写几大篇史料在黑板上分析,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做到,每讲授一个历史事件都可以快捷地提供多个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和总结出结论。同样老师也不可能迅速画出形象生动色彩丰富的图片,而多媒体只需轻松点击则可完成。此外还可以穿插适当的题型配合练习,这样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引导学生自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历史知识结构和学习任务的不同,分别设置若干相关问题,投影到教室屏幕上,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协作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在《日本大举侵华和红军战略转移》一课中我采用了这种方式,设计了如下问题:
1、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什么结果和影响?“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外各种政治力量的态度如何?
2、“一•二八”事变与“九•一八”事变有何异同?
3、蒋介石面对日本大举侵华采取的政策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政策有何影响?
4、中央苏区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与第五次反围剿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5、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长征的胜利有何意义,从长征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6、遵义会议为什么说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思考阅读课文内容和课件资料库中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史资料,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思考,寻求答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感
帮助学生弄清基本史实,还需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时空感觉,才有助于学生有效的理解和记忆历史史实。讲述战争场面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描述战斗的激烈场面,同时把时间、地点,气候等有关的情况展示出来。如讲述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时,在播放录像片段(约3分钟)过程中,当片中提到哪一个地点,点击屏幕左下角设计好的地点一次是:卢沟桥、太原、徐州、武汉等城市和地点。录像完毕后,点击华北、华中、华南三个地区,指出四次会战的结果。这样枯燥、呆板的文字变成简单、清晰、生动、活动的场面。使学生不仅能准确、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还能把它与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形成正确的时空观不成问题的。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学中离开了情感教育,单纯传授的历史知识就是一个枯架子,学生学得没味,老师教授也没激情,也就达不到有效的教学目的。所以教授时有景入情,情景交融,以情感人,从而使教育和感染的力量能够达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情感它是千百年来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培养起来的对本民族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是一个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体现,是维系国家统一与发展的一条重要的纽带(引至教科书)。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更是突显出它的优势,因为它有很多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的丰富的素材。而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更是让它增色不少,古今中外的例子多不胜举。如在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形象的四大发明图片,以及四大发明外传示意图,结合教材让学生找出纸的外传是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12世纪传到欧洲国家;指南针是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火药也是在12、13世纪先传到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世界各地;印刷术是由波斯传到西方,14世纪欧洲才出现雕版印刷品,15世纪中期德国出现金属活字。让学生认识到从汉至元我国在世界上国力强盛,对外开放,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领先世界优秀灿烂的科技文化,激发学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列强的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视频、音频、图片、文字说明等为一体的特点,进行了情景教学,先看鸦片战争、甲午海战视频,学生直接感受到晚清时期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导致中国在世界上落伍,综合国力远落后于西方,武器装备悬殊,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能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强随意贱踏中国的主权,在中国的大地上肆意横行,而晚清政府只能委曲求全,签定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让学生感受到屈辱,激起学生一种对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满清政府的不满,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自觉树立起一种为中华民族之掘起而奋斗的民族情感。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采用形象直观的图说历史教学,出示日本军官杀人比赛的图片――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然后重点赏析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组成,宽3.2米,高2.1米,画面主体是堆积成山的尸体。左侧为“屠”,两个趾高气扬的日本军官站立着,其中一个正狞笑着擦拭沾满鲜血的战刀,中间一联为“生”:在尸山的上面,一个孩子正趴在裸露着胸膛惨死了的母亲身上哭喊着。右侧一联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托起一位惨死的老人,整个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清晰的杀、救、哭场面,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赏析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帝国主义邪恶势力的痛恨。对遇害同胞的同情,自觉形成一种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安危的爱国主义情感。此时学生有的惊讶、有的愤怒,课后纷纷表示对日军的愤慨,并产生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完善人格,培养高尚的情操,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典型人物形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把视频、音频、图片相结合,可以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明,个性突出,让学生记忆深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这些人物个性品质,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具体的教学中要运用好这些经典的史料。如古代忧国忧民悲愤投江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文天祥、消灭倭患的戚继光、不畏权势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黄海战役为国捐躯的邓世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英勇就义的狼犽山五壮士、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等这些典型的材料在多媒体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得到一种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情操,得到人格的升华。
五、利用多媒体手段,启迪学生思维。
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化难为易。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分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本人设计的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流程图将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 的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突破了学生这一学习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点拨规律和方法。学生看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喜欢就事论事,对于较复杂的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浅表化,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此,教师应借助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利用幻灯片)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探寻规律、启迪思维。
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者盲目认为利用多媒体手段越多越好,往往适得其反。那么利用多媒体手段应注意哪些事项呢?
1、适时运用。
恰到好处得运用,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效果。在播放会战录像片段时,如未先向学生说明日本侵华的计划、准备,直接播放,学生就会感到突兀,也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手段应用在“刀刃”上,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导应是增强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如果一节课自始至终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当作一个随意往里灌注知识的口袋,那么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也就降低了学习效率。
3、把握好度。
凡事讲究一个度,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更应把握好程度,防止供大于求。如讲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卢沟桥事件时,为了再现历史事件过程,教师可以放有关卢沟桥事件的片断,但如果超过10分钟,这就使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失去了应有价值。
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二者相结合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一个成功例子,的确历史这一学科就决定了它有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长。这就要求我们当今的历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学习、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
第三篇: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
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摘抄)
随着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各样的史料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宗旨,被大量引入中学历史课本中,这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等将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向学生提供了进行学习上创新的机会,使他们在研习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得以开发出来。创造性地运用史料是指在材料的解析中能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验证。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走向培养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维的境界。同时,教师还必须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等。
一、引言
与其他知识类型不同,历史具有两大特性,即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各种各样的史料而并非历史本身。在认识历史中,始终存在着主体和客体在时空上的异位和分离。故“史料”便成为人们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不可或缺的“媒介”。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人类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史料可谓浩如烟海,其种类不可谓不多,有典籍、笔记、民谣、碑文、图表、实物图片、考古资料等。人们就是凭借这些史料去了解和认识历史,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故史料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历史教学或历史研究必须以史料为依归,做到言之有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明确规定:“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最近几年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增加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历史材料,它一方面犹如开启了一扇扇历史尘封之门,将一幅幅绚丽多彩、真实的历史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借助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就史料运用的重要性以及怎样运用史料进行论述,以期对史料教学有所裨益。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重要性
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重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日益彰显,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求突出本门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历史教学也是一样,厚重的历史感是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没有历史感的人,是无法理解历史的。如果我们获得了对于某个时代的历史感,那么,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在我们的理解中都会是题中应有之事,是理所当然的。否则,许多历史现象都令人不可思议。”所谓历史感就是一个人对历史在不断发展、自己时刻处在历史之中,在内心是否有感觉。培养历史感既不能依靠消遣性的历史“戏说”,也不能盲目相信荒诞无稽的历史虚构。而必须从广泛阅读大量真实的历史材料、通达古往今来之史迹中去体验、想象和感悟才能获得,故《三字经》日:“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如亲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引用古籍原文和古人的原话,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历史教学更具时代气息。譬如,在教学西汉王国问题时,教师可恰当引述晁错有关“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句话言简意赅,它将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人木三分、淋漓尽致,并把西汉王国“尾大不调”、分裂割据的态势凸显在学生面前,使之有身临其境之危感。质言之,历史教学中,往往简短的一句原话或一段原文,就能把历史感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使学生倍感学历史犹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无穷。2.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学习者乐于接触、认知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世界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云:“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能赋予学习者以神奇的内驱力,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把学习历史当做一件快乐之事。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源。如在教学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割据混战、致使社会生产大受摧残时,可以引用曹操著名诗篇《蒿里行》中的诗句:“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勾勒当时的历史画卷,使他们犹如亲身感受到那长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的悲惨景况。又如在讲述北宋末年朝廷腐败时,课文中引用了当时在民意流传的一首歌谣:“打破简,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在这里,“筒”与“童”谐音,指童贯;“菜”与“蔡”谐音,指蔡京。该歌谣反映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对朝廷奸臣的无比痛恨,盼望过上太平日子的美好憧憬。诸如此类,蕴含吸引力的史料,课文中可谓比比皆是、府首即拾。3.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历史知识讲的是过去的人和事,这种过去的实质就是一去不复返,因此,过去性是历史知识最为显著的特点。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这就给中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他们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不强。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机械记忆教材中现存的结论,这就严重地束缚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拓展。而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既活化了教材,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帮助学生正确地领悟历史。譬如,在教学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英国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议会上一番讲话可谓为殖民主义的罪恶做了很好的注脚。他大言不惭地表白道:“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虽然克莱武的这一番“自供”无耻至极,但却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殖民主义的血腥性和残醋性,从而加深了其对地殖民主义罪恶的理解和领悟。4.丰富学生的情感 历史学科作为文科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蕴藏着厚重的人文主义因素。史料作为构成历史的材料虽然是死的,但其精神内涵特别丰富,本身蕴涵着强烈情感因素,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对学生进行历史情感教育,塑造其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以实现隋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譬如,在讲授“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图画《苏格拉底之死》,并结合文字材料饱含深情地叙述:“苏格拉底把装有毒酒的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了眼泪。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苏格拉底用如此平静而又悲壮的死亡,向人们诠释了他对美德的理解:知识即美德。从苏格拉底视死如归的悲壮行为中,学生会真切地感受到其热爱知识,为了捍卫真理,既不惧怕权贵也不在乎冒犯大众,对世俗成败不屑一顾;虽然苏格拉底受到了不公正的死刑判决,但他并不肯违背国家法律而求生。这种勇敢悲壮的殉道精神会使学生的人格情感受到强烈震撼。5.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旨在使学生成为有思想头脑的人,而不只是让他们简单地背诵某种现存答案或某种权威性的解释,在历史教学界,这已成为不争的共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并根据学情,向学生介绍比较盛行的多种说法、诠释和观点,如此,则可让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何人、何时、因何事而做出的,对历史进行直接探索研究,从而使教材中的结论获得佐证或者得出新的看法。学生经过如此一番的探究过程,就摆脱了死记教材结论的弊端,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拓展。譬如,某位学生在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时,他吃惊地发现这是一部很好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中有这样的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他据此认为这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法之滥觞,是文明古中国一朵骄艳的奇葩。可见,这位学生的思维很独特,表现出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精神。
三、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史料既然在历史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将其教学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充分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史料在历史教学运用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以课本所选史料为本,做到充分合理利用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所撷取的史料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设计的,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充分保障,但没必要也不可能都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性、情景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史料,然后,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人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例如,关于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的问题,课文中引用了一段原始材料。(始皇二十六年)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高一历史新课程·2004人民版)此段史料是对教材正文的阐释和补充,它不仅印证了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史实的存在,以及郡县制实施的过程,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新制度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提高了学生对新旧制度的辩证认识:郡县制对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有利,而分封制随着社会的进步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废除是历史的必然。另外,有些史料还设计了质量较高的思考题,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尽可能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按照要求简明扼要地回答思考题,充分挖掘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于没有搭配思考题的史料,教师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粗阅”而过,而要联系课文内容,认真设计一些针对性很强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例如,教材中有一段史料摘自林则徐上道光皇帝书:“(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这则史料所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四个问题:林则徐是针对什么事情向道光帝上书的?他有何主张?根据所给史料,回答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帝因何接受了他的主张? 如此设计问题就将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拓展了教材的内容又挖掘了教材的深度。2.以“论从史出”为圭臬,恰当补充部分课外史料
历史学科是一门以“论从史出”为特点的思维学科。在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由于受教材篇幅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部分重点或难点缺少相应的史料作支撑,有的只是抽象的结论而无具体的说明过程,这就无形中给教师讲解和学生理解增忝了困难。作为教师,如果遇上这种情况,为了做到“以史导论”、“论从史出”,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恰当地补充一些课外史料,并指导学生借助对史料的分析得出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就会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改革开放”时,课本在说明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影响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 户”的实际效果。基于此,教师可以补充如下一则表的发展”。如此抽象的一句话学生很难理解“包产到 格材料和一段文字材料:
材料一: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改革前后的变化
材料二:湖北省天门县有位农民彭立诚在1974年、1980年各写了一幅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是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粮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是欢度春节。通过表格材料中各类数字的对比和前后两联不同的表述,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到“包产到户”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及广大农民对“包产到户”政策的衷心拥护。又如,在教学“宋元科技文化”时,课本只简单讲述了三大发明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过于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可适当补充两则史料。一则是马克思对中国三大发明的精辟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另一则是鲁迅在《电的利弊》中的新颖表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史料的补充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的能力。3.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示史料
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图文并茂是其特色之一。不过,现行历史教科书虽说有文字、地图、名胜古迹照片和漫画等多种形式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让学生简单地看一看、读一读,则未免显得单调乏味,其教学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伴随现代教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图、文、声、像等特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历史”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看得人迷、听得人神、想得入理。譬如,在讲授“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时,可选取地图史料“沿海开放地区示意图”。教师如果只采用一般性语言描述,则无法凸显沿海开放逐步形成过程,对这一格局的形成过程,学生不容易理解,然而,尚若借助多媒体技术,这一难题就会获得巧妙解决。具体说来,首先,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一张空白沿海地图;其次,按照次序给出四个经济特区符号,14个沿海开放城市符号,3个沿海大经济开发区符号,并让它们处于动态闪烁状态,对深圳、上海等重要城市设计一些交互功能,待学生将相关名称对号入座后,停止其动态闪烁。复次,利用大块动态闪烁呈现向内地扩展的趋势,依次突显城市符号、沿海线、扩展面,如此学生就会对开放格局的形成心领神会。4.史料运用要因材施教
完成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史料的目的所在,而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其中运用史料本身就包含着培养学生处理史料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史料时,需要充分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行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差别地开展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个性张扬、特色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年级不同、年龄段不同,其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等亦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它是因材施教在史料运用中的重要体现。所谓层次性是指对于低年级学生倾向多用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间接性的史料,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倾向多用一些富含哲理性、直接性、原始性的史料。低年级学生培养的重点应以阅读概括能力和简单分析综合能力为主,而高年级学生则应以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主。所谓渐进陛是指借助史料设置一些坡度型问题,且学生在书本中不能找到现成答案,其难度逐渐加大,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等到了一定阶段,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其能力亦有了明显提高时,再提出新的能力要求。5.科学鉴别史料
史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并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历史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因为史学工作者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囿于时代、社会、情感和经验,必然会融人个人的好恶、立场和观点,故史料难免也会有真伪、存没、精粗之别。例如,在中国古史上,大凡由地主阶级文人撰写的史料,一般均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寇”、“匪”、“逆”等,这是作者封建统治阶级立场的鲜明反映。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不仅不能将艺术作品、民间传说、遗闻逸事当作正史看待,就是正史也要通过思考对所搜集的史料进行一番比较、剖析、甄别,审视其观点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然后做出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获得确证之后,才能依据他们对史实进行分析并做出结论,不然,其结论就不稳靠,一切努力纯属徒劳。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可见史料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四、结论
综括全文,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史料运用在历史教学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新课改的实施为史料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以教材重、难点为依归,以实现课程三维教学目为宗旨,对史料进行科学鉴别,精心选择,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推进史料教学,使其教学优势日益彰显。
第四篇: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贯穿古往今来,横跨世界各国各个地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等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历史影视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丰富的历史题材为影视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极为丰富、取之不尽的资源。
历史影视资源就是一种以电影或电视为手段,借用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使消逝了的时空与人物通过文字、图像、屏幕得以“复现”的“拟真”拍摄,它是一种对历史的具体化、形象化的叙述。这种历史叙述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叙述,而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叙述,它包含着艺术想象。
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是历史的“过去性”,历史远离现实,它无法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通过实验可以让人们再次去经历、去体验。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去想象历史、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而这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影视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这一现状。世界信息化是今天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历史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是历史学科自身提出的要求和必然方向,且势在必行。通过以“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整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
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学校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主阵地,历史学科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显性学科。但如果用教条式的说教在历史课堂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不符合高中生的学习兴趣特点也不符合改革开放的精神。如何让历史课堂生动活泼或严谨客观,在课堂上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锻炼一定的方法和能力,又培育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应该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插播影视剪辑是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的良好途径之一。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始终是我们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的教学活动得以胜利展开的关键。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影视作品恰恰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材料。
学生产生兴趣,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历史课堂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其主体作用。优秀的影视作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它以其包含的各种各样生动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枯燥的历史概念、历史材料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情感、兴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状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已过去的历史现象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能够主动地学习。
历史学科具有一度性和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不能再现,这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它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实现突出教学重
点、突破教学难点。影视片段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历史的真实现象,绘声绘色地展现了历史画面。中学历史语言表达以史学术语为主,强调理性思维,如果加以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课堂的导入则可以令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能得以实现。
与正史结合得比较紧密的优秀影视作品马上引发起学生强烈好奇和求知欲,而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和要求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民族精神的观念,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陈述观点及其依据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影视剪辑上述问题,学生又立足教材,借鉴相关资料和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开展自主学习。通过独立思考、大胆探究、深入体验,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逐一理解上述问题。总之,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中,作为历史教师,尤其要注重掌握整合的方法及原则,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实现最佳的整合,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当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最佳整合,这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共同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历史教学的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我相信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结合将更加深入推广。
第五篇:巧妙运用影视资料进行历史教学
巧妙运用影视资料进行历史教学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巧妙地将影视资料引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上来,是教学艺术一种最高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发挥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播出与有关的影视资料,为学生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影视资料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历史题材的影视片段具有形、声、色、情、意相结合的特点,很容易吸引、感染学生,有助于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对活跃历史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和理解教学内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我在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教学中,就用到了《抗日战争》中卢沟桥事变那一段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事变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学生对整个事件就有了全面,形象,客观的认识。影片与教学过程联系紧密,富有吸引力,将课堂气氛引入一个高潮。这样,影视资源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景,提高了教学效果,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当然,影视资料不能滥用,只有选择那些有针对性的影视资料,才能充分的发挥影视材料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方面的知识。其次,纪录片可以形象的讲述历史,清晰的再现历史情节,纪录片本身就是丰富的历史材料。
总之,影视资料的使用,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活跃历史课堂气氛,强化历史情感教育;它艺术地再现了一段段真实的历史,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历史有血有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提升,使历史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