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浅谈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巴东二中 杨海
工作一年来,我逐渐发现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往往重视对知识点、例题的讲解而忽视了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法非常不可取。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简单说来,课堂提问能起到以下作用:
一、不定时的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物理课上每每讲到一些概念性东西时,学生总以为内容太简单、老师讲解枯燥而分散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放任不管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但是仅仅靠授课教师的提醒来维持课堂秩序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这时,作为教师可以就刚刚讲的物理概念提一两个小问题,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例如,在讲到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时,很多同学都简单的认为是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这时,我们可以提问: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做功,是不是物体一定只收到重力或者弹力的作用呢?如果不是,那么物体受到的其他力是不是一定不做功呢?通过提问,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认真思考,深层次的对机械能守恒条件进行理解。
二、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最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比如,对于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一般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反映的是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课本上的给出了表述,但是学生只有能在实例中进行正确判断才算是真正的掌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
三、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研究表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往往会带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以采取边演示边提问的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对于实验现象进行思考。例如,在讲《流体压强与速度的关系》时,我们做一个演示实验:拿一个漏斗,在漏斗下放一个乒乓球,先让学生预测,如果对着漏斗嘴吹气乒乓球会怎么样,学生大都认为球会掉下来。但是实验结果是在吹气过程中乒乓球一直贴住漏斗壁不下落。那么学生就一定会思考为什么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和自己的想像中的不一样。这样不仅能诱发学生思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近来教学反馈越来越受到重视,课堂提问在教学反馈中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往往能从提问获取的信息中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补充,让学生迅速解除疑惑。另一方面,一问中的、切中要害的提问往往能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课堂提问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并不仅仅局限于授课教师对学生提问,还应包括学生主动向老师发问。长期的课堂提问锻炼,往往能诱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主动质疑,而不是被动的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必定会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不应该在课堂上消失,而应该大力提倡、鼓励师生之间进行课堂提问。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整体性。
提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
二、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儿童文化,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如果一堂课的提问都是平平淡淡,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消弱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课堂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学习。
四、课堂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五、课堂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课堂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总之,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课堂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是教师认真学习科学理论、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结果。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语文论文
一、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提问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信息交流最重要的手段。好的提问能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学生从老师的提问中,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等信息。教师则可从学生的回答中得到教学效果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可以不断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江苏教育》19966孙崇来文)
二、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2系统性原则
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提问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所提的问题富有系统性,不能杂乱无章,不能漫无中心,不能太琐碎。3.启发性原则
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解决疑难问题。所提问题,不能太空泛,太深奥,应该具有适度性,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4.趣味性原则
所提问题,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以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要提那些枯燥无味的问题。5.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荣文)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层层地深入挖掘。
2.问在忽略处课文中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
3.问在矛盾处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4.问在重复处不少课文的作者运用了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
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6.问在空白处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此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从而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小学教学参考》19972赖夫中文)
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为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特别要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
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的问题,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
9.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这样设计的问题有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设计的问题,像一根魔术棒,吸引学生,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10.设计的问题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要有层次坡度,要合情合理。
设计的问题,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正确无误,合情合理,还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课文知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小学语文教学》19976孟治学文)
四、课堂提问的方法 1渐进型提问
在提问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级而上。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层层设问,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2.集散型提问
集中一点发问,回答发散,同中求异,点上长花。既能激发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发表意见,又能使全体学生加入答问的行列,甚至形成热烈讨论的气氛。3.训练型提问
把课堂提问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工具学科的特点。教学时不能把“写的是什么”作为讨论的基调,而应多涉及“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有关语言文字训练的问题。4.引申型的提问
从课文中的中心事件引申开去,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新的境界,从而巧设疑障,启发思维。如教完《要下雨了》可提问:下雨前,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和平时不一样的现象呢? 5.设悬型提问
教学中巧设悬念,模拟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构,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6.曲折型提问
教师不直接问,正面问,而是拐弯问,迂回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的效果。(《教师之友》19969杨中全陈燕燕文)7.引发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讲读课文的导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情感,引发学生钻研讨论问题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8.疏导型提问
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9.深究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细读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深究重点段落的句子含义。一般要求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说明了什么”、“表示了什么”。10.辨析型提问
这类提问多用于精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字、词、句、段的比较,鉴别、选择、运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辨析能力。(《小学语文教师》19969白云发文)11.整体型提问 叶圣陶先生曾将一篇文章生动地比喻为一个环拱着圆心的圆球。这一语道破了课文的整体性。因此,课堂提问就要根据这一特点,从整体出发,紧扣教材中心,围绕重点、难点来设计。12.入境型提问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决不是枯燥的符号,它包蕴着活生生的形象、丰富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入境”。学生一旦进入了课文中的情境,把自己扮演成文中某一角色时,这种“参与感”一经产生,兴趣就会大增,受感染亦更深。13.矛盾型提问
问题是思维的路标。矛盾型提问旨在思维上设置对立面,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论争。当学生在头脑中存在矛盾时,学生最爱思考,思维最活跃。(《教师之友》19969陈明文)14.由浅入深,连贯追问
对于课文的关键处要抓住水放,提出一些互相连贯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15.纵横展开,促进迁移
“为迁移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纵向深入固然可以达到深化的目的,但前后的问题情境各不相同,难以实现思维方式的迁移,如果从横向展开,接连提出几个情境相似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用前一种思维模式去思考相类似的问题,从而达到迁移的目的,但内容的深化受到一定的影响;若纵横同时展开,则可弥补两者的不足,达到组合优化。16.一问多能,直入重点
课堂教学要力求透彻,讲究效率,用相当的问题取得最好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可适当加大问题的容量,力争做到一问多能。防止和杜绝零打碎敲的问题,避免课堂教学高投入,低效益。17.搭桥铺路,化难为易
有些问题难度较大,教师要准备一些铺垫性问题,帮助学生实现思路的接轨。更多文章请访问画室www.xiexiebang.com网站
第五篇:巧设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
巧设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案例
《威尼斯的小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
设计意图:
备课时,为了避免能引导学生真正深刻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等,我这样处理教材:先播放威尼斯的录像短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多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背景乐曲和准确精炼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后,让学生理解“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含义。再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并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等。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在威尼斯这众多的事物当中作者只选择了小艇来写,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些内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2~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并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自由读一读。待会儿我们进行讨论。
生: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先写了小艇的样子。我是从第二自然段知道的。
师:你能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吗?其他同学认真听,边听边画出描写小艇样子的词。
(生读。)
师:谁来根据你画的词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呢?
生:威尼斯的小艇长有七八米,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生:威尼斯的小艇有长、窄、深、翘的特点。
师:你真会抓重点词语来概括它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再欣赏一次威尼斯的小艇,感受一下它的特点。
(课件出示小艇。)
师:威尼斯的小艇的确与众不同,在这一段里,它被比作成什么?生:新月和蛇。
师:你读了后有什么感受?
生:威尼斯的小艇 很特别,行动起来,轻快,灵活。
师:来,带着我们读出的感受再回到文中来读一读,读出轻快,读出灵活。
(学生自由练读体会。)
师:谁能读得更好一些?要读出它独特、轻快,灵活的特点。(学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
师:除了写威尼斯的小艇的特点,课文围绕《威尼斯的小艇》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还写了人们坐上去的感觉。
师:坐上去什么感觉?
生:坐上小艇非常惬意,看景色非常优美。
生:怪有意思的。
师:我主要是想问你一下“怪有意思的”还可以怎么说? 生:还可以说“很有意思的”。
生:挺有意思的。
生:蛮有意思的。
生:特别有意思。
生:真有意思。
生:非常有意思。
生:真是有意思极了。
生:蛮有情趣的。
师:你们的语言太丰富了!同学们读着那么有意思的语言、那么有意思的课文,你最想做什么呢?
生:就想坐在船上,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的景色,然后用照相机把它拍下来。
生:我最想在船上睡大觉。
师:噢,你是有点累了。
生:我真想现在就去威尼斯看看。
师:真想去?
生:想。
师:真想坐威尼斯的小艇吗?
生:想。
师:那就美美地读这两段文字,争取把小艇的形象、样子装进你的心里去。
生:自由读。
师:(播放威尼斯小艇的配乐视频)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随着优美的画面,走进威尼斯的小艇、坐上威尼斯的小艇,去看看威尼斯那独具特色的风情──
师:欣赏完威尼斯那独具特色的风情后,我们来看看作者围绕《威尼斯的小艇》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生:还写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很高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师:你很会读书而且善于总结,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师:船夫的驾驶技术很高及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呢?
生:„„
„„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来学习课文,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还学习了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对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今天突然认识到课题的重要性了。
生:在今后的阅读中,我要注意体会课题的意义。
生:我想,我们写作文命题一定要谨慎,而且内容要紧扣题目来写。
师:说得非常好!这说明你会活学活用。
【案例反思】
一、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
从题目着眼设计问题,紧紧围绕“作者围绕《威尼斯的小艇》写了哪些内容呢?你从哪儿读懂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自主阅读,互相讨论交流,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抓住威尼斯小艇的特点、作用及船夫的驾驶技术高,领会了作者抓住特点和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表达方法。并且,学生的潜心会文,自悟自得,与老师的相机点拨和谐统一。这样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同时情感得以升华。通过“对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举一反三。
由此看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问题设计得好,引得巧妙,就能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向教学主题,还会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二、给了学生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
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吊起学生的“胃口”,如播放威尼斯的录像短片,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所以,他们一开始就想学、愿学,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教学过程,并为学生创造了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而且教师设计的问题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的。因此,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在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中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