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共5篇)

时间:2019-05-13 01:4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一般会引导学生经历学习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以及收获升华等几个环节,层层推进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平滑过渡,让新旧知识无缝衔接,有些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对上一个环节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零散性,在理解感受下一环节知识所需要的经验上还存在一定的落差。因此,作为教师,还需要设计相关的铺垫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新旧知识能够平滑过渡。

一、唤起已有经验,实现无缝对接

语文教材中课文的编选是经过专家和名师反复甄别的,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和能力的逐步提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新知识的陈述超越了孩子们目前已有的经验,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也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必然的经历。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某个环节出现知识储备不够、理解力不足以及感悟不深刻等现象,就需要立即分析其中的原因,然后设计出衔接两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内容,从而降低两个环节之间的坡度,在两个台阶之间为学生再设置小台阶,便于学生攀登,于缓冲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软着陆,从而正确理解、轻松融合各个环节的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和能力体系。如《负荆请罪》一课的教学设计,不少老师都将目光聚焦到“负荆请罪”这一个故事本身,并且引导学生感悟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冰冷的文字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是更多地关注廉颇负荆请罪这一行为。如何将孩子们引导到品味语言文字上面来,感知语言的魅力,进而提高语言的鉴赏力,切实需要老师做智慧的链接,在唤醒个体的经验中提高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发展思维能力。在进行品读环节之前,我尝试加入课本剧的表演,引导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阅读,自由表演,小组评价再现课文所描述的场面。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顾表演的热闹,路上相遇时候的避让,负荆请罪时候的哄堂大笑。于是我针对第一幕的内容,为孩子们呈现了“聚精会神、笑笑、有意避让、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等词语,针对第二幕出示“跪下来、双手扶起、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等词语,让孩子们对着两组词语反复品读,点评刚才的表演,孩子们读后恍然大悟,觉得应该将蔺相如在路上遇到廉颇争道时候的谦让和沉着冷静、胸有成竹表现出来,而在第二幕时要表现出蔺相如的大度和友善。在这样的表演环节中,孩子们从文字品味平滑过渡到了人物形象感悟的环节,经过感悟环节的研讨分析,孩子们对于蔺相如面对秦王时候的勇猛机智和面对廉颇时候的谦让友善有了足够的了解,对于廉颇的知错就改也理解得非常透彻,他们将廉颇负荆请罪时跪下的忏悔以及蔺相如的谦恭友善都表演得活灵活现,让人恍如身临其境。

二、教给适当方法,促使有法可依

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曾汇聚巴黎回忆道,当年老师教给的知识很多都遗忘了,但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的习惯依然受益终生。因此,作为教师,不仅应该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进入新的学习环节之前,教师应该先教给他们一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带着这种方法去尝试学习,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法可依,从而在学习的时候事半功倍,轻松前行,在?w悟实践中学习语文,享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的时候,学生对于“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学生对于这句话不容易理解,于是我及时借助投影出示《完璧归赵》的故事,播放蔺相如“完璧归赵”时候的视频,帮助学生感知蔺相如在秦王殿上的勃发英姿,还通过投影介绍一下当时七国的形势,更加加深了学生对于蔺相如的认知,秦国那么强大,秦王那么威武,蔺相如都敢针锋相对。他礼让廉颇,不是畏惧,而是顾全大局。通过补充历史故事和视频,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有孩子说道:蔺相如在秦王殿上,面对强大的秦国君主都敢侃侃而谈,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让秦王束手无策,怎么可能畏惧廉颇呢?他礼让廉颇,绝对是深明大义,顾全大局,为自己的祖国着想。孩子们所生发的情感和文本的意境有效融合,达到语用和人文的高度统一。学生在以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形,肯定也会查阅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使之更加丰满,便于自己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三、引导交流经验促进个性感悟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身处同一班级的学生,对于同样的知识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同学既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学习路上的伙伴和帮手。充分挖掘资源,进行思维碰撞,就可以缩短、减缓学习环节中的落差。因为小伙伴之间的发言更容易被伙伴接受,毕竟他们发展阶段相同,思维方法相似。比如寓言故事浅显易懂,不少学生在幼儿阶段就听说过。对于学生已经熟悉的故事,就可以从孩子们的交流分享环节入手,引导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深入探究,进行自我学习。例如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的时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品读文字,感受语言美;发挥想象,感受画面;人物对比,感悟形象;展开想象,自编故事。引导孩子们品词析句,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受形象的不同,体悟寓言中蕴含的不同道理。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创作出了不少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教学环节,想方设法促使环节之间的平滑过渡,让学生学习免受陌生化因素的干扰,从而轻松攀登学习高峰,提升语文素养。

第二篇: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要重视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朗读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

作者:韦金莎

审美教育,就是人们常说的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儿童审美感受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从语文科学的特点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处理好文与道的辩证关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产生美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从课文内容出发,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与广泛的联想。

学生认识一个事物要经过感知—重视—理解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对那一事物感知得越具体,才能理解得越深刻,想象与联想就是把事物具体化的重要手段。如教学《林海》一课,我从课题入手,因为一提到“海”,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海之广大,广大得几乎无边无际;海之壮美,碧波万顷的海令人心旷神怡;海之威力,狂涛怒浪蕴藏着无限的能量。用大海作比,不仅缩小了人们对在兴安岭森林在感性认识上的距离,而且也蕴含了林海那不言而喻的壮美丰姿,给读者一个充分联想的天地。在内容上,作者从“千山一碧”想到“广厦良材”,从“大兴安岭”想到“兴国安邦”,要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立意美,理解作者之所以如此赞美林海,是因为林海对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祖国的安定兴旺、人民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抓住“数不尽”“四面八方”“日益密切”等词,充分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似乎看到无数良材正从大兴安岭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的四面八方。又问:“你对林海的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推想过去,了解现在,设想未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想象中沿着作者的思路,上升到高尚的思想意境中去。

二、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反映自然美的课文,如《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五彩池》等等,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产生与作者同样炽烈的爱,是一个复杂、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手段,一般说来是让学生入境—入情—有情三个阶段,让文与道,情与理,和谐统一。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桂林山水》时,播放有关桂林山水的风光片,让学生赏心悦目,入境入情,触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在观赏桂林山水时,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即兴带领学生“上船”游漓江,这时,学生入境—入情,在图、声、乐的共同作用下,如醉如痴,仿佛身临其境,并从中体会到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桂林山水甲天下,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在学生感情受到强烈感染时,我提问:“祖国山河如此娇美,我们今天应如何做?”通过提问,让学生转情为意,化情为力,从而树雄心,立壮志,为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奋斗终身,由此可见,通过有声有色的录像教学图象、实物、语言、乐曲可以帮助我们再现美的情境,增强课文中美的感染力。

三、从语言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在品词赏句中得到美的感受。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审美的教育关键在于对语言的分析的品味。如《海滨小城》一课作者写道:“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海滩上为什么喧闹起来了呢?透过“喧闹”一词,我们不是可以看到渔民们忙碌的场面,听到喜获丰收、满载而归的人们的欢声笑语吗?引导学生去细细地品味,使学生获得劳动的喜悦和美的感受。在写庭院时,作者写道:“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象笼罩在天际飘来的一片红云中。”一个“热闹”加上一个贴切的比喻,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凤凰树花枝繁茂、千恣百态、轻柔艳丽、生机勃勃的样子。当然,这些只有在学生品词赏句中才能感受得到。

四、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和高尚的品德。社会环境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感的土壤。人的行为表现又是社会面貌和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学生是直接或间接认识社会和人的实践中辨别美与丑、善与恶的,并从中逐渐自己的爱恶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景物环境与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去认识社会、认识人。如教学《苦柚》一文,后面只用了一句描写山村小镇的美景,我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感受它的美,体会小姑娘爱家乡的情,从而理解小姑娘以低廉的价钱把柚子卖给一位老华侨,并实地介绍柚子的缺点,还拒收老华侨的赠款,这样把景物的描写与小姑娘的行为联系起来,就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是美丽的家乡培育了姑娘诚实、善良、美好心灵的高尚品德,从中受到美育教育。

当然,审美教育绝不仅仅局限在语文课上,还可以结合在语文教学组织的其它活动中进行。如可组织学生对一篇好文章进行赏评,使他们在制作配乐、欣赏评论的再学习中加深感受,在古诗学习中引导学生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欣赏优美的诗句,体味诗人的感情,并结合游览活动去诱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和陶冶学生的情操。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

摘 要: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话题,分别从激发兴趣、夯实朗读基本功、朗读指导、分层朗读训练以及自主品读等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举措。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训练方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叶老说:“好文章是读出来的,美文尤需美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

二、夯实朗读基本功

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范读领略,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也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例如,一位朗读能力很强的教师执教《丰碑》一课。她读课文时,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现场所有的学生和听课教师都鸦雀无声,伴随着她的朗读,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红军过雪山的时代。当学生读课文时,也能初步地做到声情并茂。由此可见,教师的范读不容忽视。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并且掌握范读的形式。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像《十里长街送总理》、《丰碑》、《军魂》、《麻雀》等。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课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范读重点段,学生闭眼,静静地感受母子之间的亲情,母爱的伟大无私,头脑中形成一幅儿子抱母亲的亲情图,从而达到一种境界,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四、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乐读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竞赛、表演的形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度、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以读而读,应对各个阶段的读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

五、注重“评”读,使学生读中求新、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如果再有感情会更好的。”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地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同学说:“老师,她读这一段时,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这样的朗读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如何说话,如何评价一个人。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点评中学生们已初步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的。评读的方式还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注重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多给予恰当的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微笑和鼓励,少一些单一的评价及评判,学生们树立了能读好的自信心,会读得更精彩。

六、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品读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教学中,要充分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中流淌。

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读的入境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这多美呀!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引导:“如果是你,你这时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时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丽的星空,体会到文中的美景,再读课文时,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不难发现。

第五篇: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需求

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需求

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认知了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设法将教学设计的中心向学生转移——要重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需求,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科学地设计学习目标,用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描述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1、研究课程标准。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1)明确生物学科教学理念、学科总体目标,以总体把握教学设计方向。

(2)明确生物教学关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总要求,再细致地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的要求。

2、学情分析。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不同,应当适当调整;学生是有分层的,他们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就要不同。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对课程实施的认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吃透教材;备好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引新,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老师做好引路人,这样的活动最有效果,也就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就会自主学习,在合作中愉快的进行学习,这样掌握的知识最牢固。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和课堂中,诱导学生自主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重过程,轻结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自然就形成了,长期形成教学模式,学生就会真正自主起来,能自我学习。

记得一次在讲解细胞呼吸时,说到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供生命活动利用,这时有同学提问,呼吸不是消耗能量吗,怎么会释放能量,这时我才注意到自己没有将呼吸与细胞呼吸做一区分,于是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发问,继而问道,细胞呼吸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呼吸有什么不同?经过学生的讨论,大家弄懂了这两个概念,相信以后也会记忆深刻,在实际教学中要懂得及时调整所备写的教学设计,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

(2)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看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能否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3)创设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一般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人际关系和学习资源的组合,所以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习到能直接应用于实际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就应该鼓励带动在实际应用环境中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研究的是怎样 “学”,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是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以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要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管理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一起讨论和交流,一道探究,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每名学生和教师可以共享群体的思维与智慧。(4)摈弃“成人”的思维。教师在执教之前,必须深入地研究自我,发现自我,界定自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性质及内容去进行教法上的深层和广阔的思考选择。倘若教师凭主观臆想办事,不管自身情况如何,强行运用某种并不适合的教学方法,或者盲目模仿某种教学方法的框架,势必会取得比较差的结果。当然,不是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借鉴,只要是遵循教学原则、服务于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认为是好的,应该借鉴之,并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去消化,借为己用,完善自己的教学。我们不能盲目自信,夜郎自大,把自己教学方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当成个性和风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首先做到“知己”是必要的,“知己”是取得成功的准备阶段,唯有“知己”才能正确选择。

二、对学习的内容和学生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教材,了解教材是怎样落实课程标准的,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分析教材中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方式对教学设计的启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了解学生的方法是可以通过历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以及课堂提问、与学生交谈辅导、测验考试、批改作业等。了解学生在时间上分课前和课中两部分。课前备学生一般是在表面层次上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二次备课(包括预习的检查、相关问题的提问、自学情况的巡视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1、对学习的内容分析

(1)全套教材教学目标要求(三维目标)整体(2)本章节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3)本节的知识体系结构

(4)教材中体现学科思想和方法

(5)教材所展示的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

(6)教材所安排的练习的分量、能力水平与难度

(7)教材所包含的实用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分量和类型(8)课时安排

(9)具体做法:通读教材整合内容。通读教材,对教材的体系结构、地位作用、文字内容、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整体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体系和知识体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才有利于分析、处理教材。教师熟悉了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目标定位,教学设计时,就可以前后照应、整合内容、反复渗透,就可以容易地串起教材的线索。

2、对学生进行分析(1)知识基础(2)思维感知基础(3)个性爱好(4)生活学习习惯(5)家庭情况

(6)班级环境情况(包括班级的大小、优差生分布、纪律情况、学习气氛、团结情况和情感趋向等)

(7)前任教师的教学情况(括前任教师的施教方法及习惯,学习的适应程度和接受情况等)(8)对外界影响的反映(9)承受能力

(10)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寻找出他们共有的感知规律,便为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所学知识。

三、教学活动设计注意事项。不同年龄段、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优等生和差等生,男生和女生,他们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他们的个性、爱好、兴趣、习惯、思维、感知、技能以及受影响的程度等方面都呈现着色彩纷呈的景象,我们要了解这些情况。一个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应该了解、必须了解学生,应在此基础上选择教法,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特色的。具体做到:

(1)教学设计特别关注教育教学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学生的情感、欲望、自主性、体验和感受,统统成为教学设计必须面对的因素及必须考虑和回答的问题;

(2)注重教学设计的个性化,教学设计的焦点直指学生学习经验、学习需要与个性发展,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只能是为学生学习需要提供支持,为个性发展创设空间;

(3)关注认知与情感的并重、协调,注重学习氛围、环境的创设,促进学生无压力无威胁的学习,关注学生体验与尝试、发现与探究。

例如《探究不同浓度的不同溶液对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一些学生预习该实验后,提出:

(1)日常生活中一般用盐腌黄瓜,能不能用氯化钠或其它试剂替代蔗糖溶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现象?(2)若不同浓度试剂进行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表现,教师应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改变试剂浓度和换用其它试剂。)学生经一系列资料查询,分组讨论确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最后选定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分别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经实践,学生能得出下列结论:(1)三种试剂都可用于本实验;(2)试剂浓度过低,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3)加大溶液浓度可加快质壁分离速度,但超过一定浓度质壁分离无法复原;(4)糖类粘性强,易污染显微镜,氯化钠溶液无此现象,可以用来替代蔗糖溶液。除此之外,学生交流汇报过程中还能指出,紫色洋葱表皮细胞,其液泡呈紫色,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区分明显,在显微镜下观察质壁分离现象非常清晰,而白色洋葱表皮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没有这些特点,所以选用的洋葱表皮尽量选紫色,不要白色的。

通过此实验不难发现,学生对教材实验内容提出自己看法,由此设计并实施探究性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更好地掌握了植物渗透吸水原理,对自己所得结论有较强的成就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法效果的验证都是要通过学生才能够反映出来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过:“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这是任何教学的首要的、最高的规律。”这里的人的天性及其发展和规律即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我们无论准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需求为主要根据,以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上的创造力为主要目的。而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先对学生实际状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下载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认知环节的过渡(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者,乃敢为天下先者也。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创新就是不迷信“名人权威”,不做书本的奴隶,不唯师命是从,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敢于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然环节——自主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不断的改革发展。适应时代要求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语文学习新课堂 进入信息时......

    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历史教学要重视德育教育 陈宜华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素质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被提上日程。历史教学改革更是面临严峻考验。历史教学改革......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

    教师要重视教学反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说到怎样教,对学生还得有所认识,不认识他们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怎能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如何认识学生获得知识和......

    过渡环节孩子也是主人教学反思

    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为环节过渡,我一直费心不少,因为幼儿在这段时间的“行为问题”总是不断。通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我认识到,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

    要重视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五篇范文)

    要重视小学语文的写字教学[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石,是民族的艺术瑰宝,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炼学生的意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可是目前小学生的作业书写实在令......

    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的运用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哪怕为着相同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就能产生千差万别的效果——或许扣人心弦,使学生投入其中;或许枯燥无味,使学生厌厌欲睡;或许气氛活跃,使学生主动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