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魅力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有感 文档
参加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有感
11月20日非常有幸在济南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魅力课堂”教学精品课观摩活动》,活动期间聆听了刘松老师的“优效教学的策略—《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观摩了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刘松老师的《打电话》、贲友林老师的两节《平面图形的面积》复习课。
刘松老师的报告主要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给教师提出了两个问题:“教什么、怎样教”。究竟应该教什么?知道学生最难或易错的是什么?刘老师提到了三讲三不讲; “三讲”包括学生最易混淆的、学生最易错的、学生自己想不到的,“三不讲”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学生已经知道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都不要讲。举了同课异构的例子,就是听取了两位教龄不同但都很有资历的老师的同一课题《乘法分配律》这一课。本次教研课有一个亮点就是刘松老师在两位老师课的开始和结尾各用了五分钟进行前测和后测,卷子为同一份卷子,并当场由数学老师批改,统计出正确率,在刘松的点评中,大家惊奇地发现有的题目后测的错误率比前测的错误率都高。并以一道判断对错的题 “70×50+50×90=70×(50+90)”为例进行分析,前后测正确率增量不明显,但是两位老师上课都讲过类似的题,也进行了较为恰当的指导,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可见前后测又可以把我们对课的思考引向另一条路,前后测的主要目的并不为了测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为了促进我们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要知道教什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要了解学生,教学生,教教材。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中刘老师主要讲的是我们要关注生成,引导孩子最大度的参与课堂,选择适合孩子思维的方法去教学,也就是怎样教。就像讲座中提出的“学生的相异构想”,老师要深入地去研究学生,也像刘松说的那样,老师要关注数学课的“深度”,一节好的数学课必须生动而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
在席争光、刘松、贲友林三位老师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关注学生的生活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席争光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一课给我们展示了民主、平等的课堂该有的氛围。老师在感知与认识环节中从摸奖游戏展开的,三袋球中(红蓝、黄蓝、黄)如果摸到黄球为中奖应该摸哪一个袋子,引出不可能、可能、一定。然后过渡到从两个袋子(黄少蓝多、黄多蓝少中任意摸一个,应摸哪一个?可能性有多大,引出课题。新课开始用一袋球(红黄蓝各一个)提出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各种球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如果(白多黄5)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有多大?怎样摸中奖率高?会不会可能性比“1”还大?一系列问题。最后归为因为数量变多了,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变小了。让学生体会到动态的变化,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学生的回答中全体学生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席老师关注点不止这一些,在练习环节中如:石头剪子布游戏、买体彩活动、抽生死签故事中同样会感受到他的关注。
在刘老师调侃 风趣的课堂中,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感受到了怎样设计打电话方案用时最短;让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选择最优方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自身的魅力。
1.要给1023人打电话要多长时间,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需要很长时间。能不能节省时间要对这个数据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策略,向学生介绍了化繁为简的方法。
2.出示例题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通过小组交流或独立思考,使学生对要给15人打电话需要多少分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
3.在汇报同样是15分钟时,展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2组 分3组 分4组 分5组让学生感受到所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进而让学生明白是不是分的组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学生会发现分的组越多老师就越费时间。在这个不断分组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清楚的感受到之所以所用时间越来越短,是因为知道通知的人也同时向下通知。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感悟和思考,最后清楚的明白要想所用时间最短,就要让每一个知道通知的人都同时向下通知。
5.最后通过填表格学生发现规律,计算出要通知1023人只需要10分钟,从而和开始需要要很长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课前,贲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并且贲老师用自己的姓名为话题和学生聊天,有效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短时间内拉近了和陌生学生的距离。
贲老师的举动让我想起了我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主题:生态课堂环境。贲老师用自己的努力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不仅是克服外在的物质环境困难,也通过教师的动作、语言、情感使每一个发言者,每一个倾听者都能受到关注,得到情感的共鸣。在这样的课堂,我感受到了教师的温文儒雅,学生的谦虚好学,以及师生之间不断碰撞的智慧火花。
另外,贲老师的课我一共听了两节,这两节课我感觉到有一个共同点:“不顺”,曾经有一个专家用“跌跌爬爬”这个词来形容贲老师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很恰当。可是我很喜欢这个过程,“顺”也许意味者教师的水平高,避免了问题出现。不过,我也认为“不顺”的教师同样高明,把问题直接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总结,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肯定是会不顺的,但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的成功不会再是拿来主义。
我们经常说“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性。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篇:写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写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此次作文教学观摩课活动的参加,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一、如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教学。让学生树立“写人要抓住特点”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观摩的习惯,在观察中抓住人物特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描写和具体事件中运用各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点。通过看图片,明道理;看教材,明方法,再练笔,做分析,从而知道怎样去写。
二、训练学生如何突出中心。借助课文,帮助学生认识文章中心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学生依据中心选材,恰当处理详略来突出中心。中心,是文章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也就是作者写作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济南的冬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得出凡是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需详写,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不可不写,但要简写,与中心思想无关的材料坚决不写。再用一两句话给你的文段写个结尾,卒章显志(即在文章的末尾,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
三、学会了怎样记事,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再要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提纲来使文章条理清晰,思路分明,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选材、恰当安排详略和顺序,从而做到行文思路清晰,就要设计提纲,学会谋篇布局,体验拟好提纲的好处。提纲包括①题目;②中心思想;③主要材料;④结构安排:a.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b.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c.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d.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过渡。
如:拟提纲
题目:我的新同学
中心:新同学XX动手能力强,乐观开朗,言而有信(点题)
正文:
开头:介绍我的新同学XX,外貌描写,概括他的特点
中间:三件事的顺序安排为与开头三个特点顺序一一对应。
1.他热爱并擅长拼积木(动手能力强)
2.无法参加运动会没有灰心丧气(乐观开朗)
3.借钱按时归还(言而有信,重点、详写)
结尾:我为有这样一个好同学感到高兴!
(照应开头,抒发我对他的印象)
另外,还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写作中语言要连贯,如何描写景物,表达要得体,怎样去发挥联想和想象,将文章写得更精彩等等,大家都是行家,我就不多说了。
第三篇:“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田悦
“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有感
在3月30日,我有幸学习了“魅力教师,经典课堂”教学观摩课。通过对四节不同类型优秀课程的观摩,我学习到了一些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四位名师的展示课内容各异,有小说、有古诗、有寓言、有散文,他们授课的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无论怎样,几位老师都非常注意把握整体,将整节课用一条清晰的线路串连起来,教学内容层层递进而紧凑。
以李伟忠老师的《包公审驴》一课为例。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整篇课文的教学紧紧围绕故事中的主角——一头驴展开:众人说驴、小偷换驴、包公审驴串成主线,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置赞颂包公的环节,体现课文主旨。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例如,朗读第一自然段后,做了把句子补充完整练习,“这真是一头_______的驴啊!”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对这头驴的特点有了认识,知道它是一头人见人爱的“宝驴”,为下文被换打下伏笔。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了一个有特色的长句展开,“„„还是„„还是„„也是„„可是„„”教师从本句的写作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同时体会这样写的作用。接下来,用画重点句的方式概括出包公审驴的“四部曲”,其间穿插体会对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的描写。纵观整节课,每个教学环节侧重训练的语文能力各不相同,但从头至尾都以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很好地体现了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语文课上,无论是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课文的品读,都要注意体现前后一致的主题。教学环节之间脱离关系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有时教师讲课时为了突破某个难点,会无意识地将教学内容讲得零零碎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像李伟忠等教师一样,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讲课,使每节课的内容相对完整。
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老师们都希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呈现语文知识,尽可能全地锻炼他们的语文能力。基于这种思想,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安排充分的学习任
务。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需要认真思考各步骤安排得是否合理,它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罗才军老师的《古诗两首》就很好地体现了本课时中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这节课中,学生们学的是陆游的《示儿》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学习《示儿》时,罗老师紧扣本诗的感情基调——“悲”,从诗意解读、人物心理解析、乃至朗读语气上提出了各个相关问题,学生在探讨这些问题的同时,对诗情有了越来越深入的体会。《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也是一样,尽管老师设问的角度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都指向了“喜”的写作情绪。本节课的一大特色是,老师对于朗读给予高度重视,不但让学生反复读诗句,还具体指导朗读方法,在读中依然让学生体会诗情,与其他教学内容相关联,共同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这看似不相关的两首诗,也被罗老师找到了共通之处:一喜一悲,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各自的思想感情;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都为抒发诗人情感。我认为古诗的教学是比较难的,不太容易讲透,这节课给了我很多启发,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很有帮助。
三、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近两年,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在推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一些中高年级教研员对此也十分重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都是读写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被那么多教师推崇,我想是因为它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促进学生运用好语言和文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1版语文新课标总目标中增加了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建议,“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提高了平时练笔的地位,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大趋势。
在四位名师的观摩课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孙世梅老师讲的《不留余地的狼》大胆运用了推测阅读的模式。她针对高年级学段的学情,引导学生在推测中多元感知课文内容,引发个性思考,在学生产生各自的观点后随堂仿写,帮助他们深化认识,升华了主题。管建刚老师更是将写作与阅读结合起来。他利用对作文深入研究的优势,从写作技巧角度分析课文,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更透彻,也有利于长期积淀,提高写作能力。
除以上几点,本次观摩课还体现了其他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在新课标中,增加了很多教学建议,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变得越加丰富多样起来,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接受新理念,勇于尝试,在不断改进中寻求突破。
田 悦
第四篇: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感受名师
-—2009“园丁之秋”全国名师新理念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金秋十月,我有幸前往南宁参加“园丁之秋”全国名师新理念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虽然两天的听课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又冲掉了双休日的休息时间,感觉有些疲惫,可听课的过程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里,我们领略名师风采,感受着名师名课的独特魅力,欣赏着名师课堂教学的独到设计,满怀激情地给我们展示了一节节各具特色的课。或许这些名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教学理念各不相同:有的和风细雨,有的激情四溢,有的平淡朴实,有的溪径独僻„„,而他们那深厚的教学底蕴、精湛的教学艺术,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让观摩的老师陶醉其中,享受了一次美妙的精神盛宴。我最佩服的是他们沉稳平和的教学风格,在看似不经意间,他们娓娓道来,带领孩子们突破一个又一个学习难点,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他们总能机智应对,迎刃而解,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又与教学主题相结合,为下一步教学服务。从他们的课堂中,我能充分感受到名师们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学的激情,对精彩课堂的不懈追求„„,于永正老师流畅、朴实的作文课
这节作文课的训练重点是《关注小事,把小事写大;关注细节,把细节写细》。这节课的内容是我们平时都训练过的习作——写“老师”。怎样指导学生把小事写大,把细节写细呢?首先于老师出示了2篇写老师的例文,让学生读一读,说说读后有什么感觉?作者哪些细节描写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于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从例文中老师的动作、眼神、语言等几方面的描写谈体会,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在作者笔下那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把小事写大,把细节写细。
两篇例文引路过后,学生基本明白了怎样把细节写细,把小事写大。然后于老师和一个学生合作,表演了一段情景剧,让其他学生观察。情景剧的大体内容是,老师给一个学生纠正本子上的一个错字“武”(生把斜钩上加了一撇),于老师微笑着用一句话让学生记住字形“武人不带刀”。然后拍拍学生的肩膀,亲切地目送学生回座位上。
学生观察后于老师没有做过多的指导,而是直接让学生将刚才观察到的情景写下来,学生完成习作片段后,于老师让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先自己改正。然后于老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来读自己的习作,学生边读,老师边肯定学生哪个细节写得好,哪个词不恰当,改成什么等等。
接下来于老师又表演了一个情景剧——一学生写字头离书本太近,老师走到他身旁伸出手向上扶一扶学生的脑门,学生坐姿端正后,老师拍拍学生的肩膀,放心地走开。学生观察后写作,老师又如前次一样讲评。
这节课教学设计简洁、流畅,两个例文引路,两次情景表演,两次习作指导,没有多余的枝节。朴实之处在于,习作素材都是于老师信守拈来,表演的都是平时学生熟视无睹的细节。于老师以幽默互动情景创设,消除学生的习作心理障碍,名师毕竟是名师,确实有他的独到之处。这一节作文课再一次展示了于永正老师精湛的教学技艺,让我觉得,既像欣赏一幕清新雅致的生活剧,又如品读一首韵味无穷的散文诗。在于老师的作文课堂教学中,寓庄于谐、妙趣横生的幽默随处可见。尤其是那耐人寻味的场景演练,引导学生“想写”“会写”,还有那准确及时、画龙点睛的评改点拨„„总能让我深受启发。我想学生这节课不但明白了怎样把细节写好,把小事写大,也该明白了写作素材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就捕捉得到。
我想我们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学会怎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眼神、表情等进行细致刻画。当然,关键还是我们老师应该像于老师这样,要善于把习作描写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捕捉素材,学会细节描写。
课后放松,于老为我们演唱京剧《春秋配》选段。
我们平时听作文课,都是听作文指导课,而这次听的却是习作讲评课,我们接触的是一位思想独到、个性张狂的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他认为习作指导完全没有必要,而习作讲评才是至关重要的。他的作文讲评课《写人记事作文》及其作文教学讲座,真心交流他的“作文教学改革”。他的课例别具一新,张弛有度,以讲代教,讲评重于指导,让学生从中获取技能。注重文字技巧和文心技巧培养,强调习作关注内心,要讲真话。感受了管老师朴实无华的教风,扎扎实实地语文训练,毫无做秀之嫌,像一道家常菜,蕴涵丰富的营养。
浙江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执教六年级阅读课文《蒙娜丽莎之约》。给我的感受:舒服!课堂里弥漫着安详平和的气息,师生对话亲切柔和,坐在台下,我几乎与孩子们一起沉醉其中。王老师的课,非常的平实,非常的优雅,注重品词品句品读,“以词串文”教学法,孩子确有所得,实有所得,为什么最后孩子仿写得那么好?原来他们把刚才提炼出来的词语全部都活学活用了。王老师处理得非常巧妙,到最后才课件呈现蒙娜丽莎的巨幅画像,用大特写的方式,从远景到近景,从上到下,让孩子们在优雅的音乐声中欣赏这幅名画。
这次观摩研讨活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情境语文创始人,孙双金老师为我们展示五年级古诗文诵读课《走进李白》,本课教学分为“李白是仙”和“李白是人”两课时进行,以《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独坐敬亭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脍炙人口的古诗文为切入点,以较强的故事性和情境性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感悟古诗文语言的味道,感受诗仙李白的人格魅力。故孙老师在总结中指出:“李白是仙,他浪漫、豪放;李白是人,他孤独、思乡„„”将一个“情”字内化为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孙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师们边看边赞叹不已。他风度翩翩,光彩照人,出众的才华,动情的朗读以及诙谐的语言,把教学活动引入艺术的殿堂,让人感觉阵阵的“仙”气扑面而来。潇洒而不失严谨,整堂课引人入胜,拨人情弦,所有听课的教师都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艺术洗礼。我想老师们听完孙老师的课后和我一样,佩服、自愧不如,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孙老师
那样行云流水般地上课„„
有实力才有魅力,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连为我们展示了两节课,分别是四年级阅读课文《父亲的谜语》和二年级语文《雪》,我第一次走进戴建荣老师的课堂,没想到这两堂课产生的冲击波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父亲的谜语》,是从《人民日报》上选下来的。戴老师的课上得精彩极了,他真正做到了以新课标为准,让学生们在的愉快、融洽的氛围下学习。课堂上,戴老师幽默、诙谐、和蔼的讲课艺术,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和台下听课的老师们。“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围绕这个中心问题,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拷问,穷追不舍而不咄咄逼人,强化升华而不机械作秀。可以看出,戴老师言行一致、多年一贯,全身心投入,忘我沉浸,在短暂有限的时空,面对陌生的场地和面孔,他是父亲也是孩子,他是伙伴也是好朋友,他是导演更像是明星。毫无疑问,戴老师被感动了,听课的孩子被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也被感动了,深深地,久久地,完全忘我„„
《雪》的教学让大家如痴如醉!在教学古诗时,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课,在戴老师的指挥下,变成了一堂生动有趣,充满激情的活动课。在饶有情趣的甲骨文字到现代汉字演变过程中认识字形,理解字义;在赏读有关“雪”的诗句中积累语言,读诗舞雪,品味雪之情怀。其幽默的话语,丰富的内容,精彩的分析,台上台下,都佩服戴老师的课堂驾驭调控能力,体育场内不时传来老师们的赞许和阵阵掌声„„尤其是下课前的收束,戛然而止,余韵未尽,学生仍沉浸其中,不愿离开„„戴老师充满乐趣的激情、全身心的投入让在场每一位老师的受到感染,并为之叹服!除此外,还有北京市的吴琳老师,她执教四年级语文《生命 生命》,课堂教学做到:激情、激趣、激智。引导学生围绕“生命”这个主题,让学生纵观全文,注重品读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真正与文本对话,以读悟真情。浙江杭州市的闫学老师,教学六年级习作《我的理想》,引导学生有条理、生动具体地描述自己地理想以及畅谈理想背后的故事,在赏评、修改中悟得习作方法。感受了闫老师的教学思想:文章最可贵之处在于真情,抓细节描写,可使文章更生动;修改文章要反复朗读,这样更能发现毛病。广西玉林市卢婕妤老师执教六年级语文阅读课《穷人》,本节课给我的震撼是“人性”,善良是穷人的本性。卢老师非常善于抓住一点“忐忑不安”,描写桑娜内心活动四句把全文串了起来,牵一发动全身,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并引领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读写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仿写自己紧张的内心活动,这是亮点。就如名师孙双金老师所讲:如何设计课很关键,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名好的设计师。
两天的时间眨眼而过,可名师们的那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却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金秋是收获的季节,老师们收获在“园丁之秋”,感受到教无止境的喻意。在名师的引领下,我们将不断地反思、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向名师靠拢,相信我们的课堂也会焕发夺目的光彩。这次绿城之行我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几节课,更多的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度思考,对有效教学的深入探究。金秋,真是收获的季节。
第五篇: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有感
2015年9月25日,有幸到xx外国语学校参加“聚焦前沿 名师有约”第八届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在这次听课中,我收获非常多,最有价值的是听了管xx老师的作文讲评课《爸爸或妈妈关心我的一件事》,让我知道了原来作文讲评课如此的精彩和重要。
这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从学生的作文中来,解决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叫做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手段就叫做“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管老师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以“爸爸或妈妈关心我的一件事”为题。课始,管老师众多学生的名字中挑出比较少见过的字,让学生说说为何爸爸妈妈给你取这个名字?让学生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用心,以此告诉学生自己写的每一篇作文就像你的孩子,你就是小爸爸或小妈妈,给作文取题目一定要用心,不能千篇一律。关注佳句,欣赏佳句,这是管老师这节作文讲评课一个重要的环节。老师能用赞赏的眼光去评价句子,用实事求是又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管老师引导学生诵读学生习作中满了现代感的语言,如:“为了不去上课,我开启了‘死缠烂打’模式。”、“那一刻,我的世界崩溃了。”、“朋友圈点赞”„„让学生体会到了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会让你的作文更活。学生这次习作大部分是写生病的事,管老师形容犹如进了医院。那么又该如何选材呢?管老师通过讲评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明白与众不同的选材思维,就是反着选,反着写。
听完管老师的课和他的习作教学经验分享,我如沐春风,茅塞顿开。管老师上课虽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朴实中肯的话语;虽是七尺男儿,却有细腻的情感和可贵的童心。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开动脑筋多出金点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这就是法宝,就是金钥匙,而管老师,无疑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