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班里有个智障生————浅谈对随班就读智障生的教育
班里有个智障生————浅谈对随班就读智障生的教育
新学期开始,由于我校老师的变动,我被安排到三甲班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及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这看起来是很正常的变动,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因为三甲班有一个全校仅有的随班就读的智障生——张宇。一个学年过去了,谈谈在这学期里对张宇的教育,总结一下,作为今后对特殊学生进行教育的借鉴。
记得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我心里真的是忐忑不安,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窘境,但该来的还是来了。某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有学生就向我报告:“老师!老师!张宇在教室里脱裤子,甚至面对女生脱!”经过调查了解,才明白有几个男生给他东西吃,让他脱裤子来吓唬女生,搞恶作剧。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叫这几个男生和张宇出来,神情严肃、语气严厉的批评了那几个搞恶作剧的男生,那几个搞恶作剧的男生也承认了错误。我怕张宇听不懂我讲什么,就作势要脱他的裤子吓唬他。想想也好笑,他两只手紧紧的抓着裤腰。我乘机告诉他,以后不能在教室等公众场合随意脱裤子,也警告全班同学,再有类似事情发生,将接受惩罚。经过这次教育,张宇再也没有在教室故意脱裤子了。
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四乙的班主任老师向我反映,张宇在下课期间抢他们班的一位女生的食品吃。那位老师还说:“想想也好笑,憨人可能也是有他们自己识别对方会不会对他造成威胁的办法,他抢的是我们班最弱的一位女生的食物”。在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时,别的同学七嘴八舌的说了几次我还不知道的张宇抢别人的东西吃的事。只
不过别的被抢的孩子知道他的情况原谅了他,没有向老师告状罢了。我听了后,请他的家长来到学校,向他们反映了张宇的这个情况,共同教育。可能是他的家长对他的教育,或者是给了他充足的食物,他抢吃别人的食物的情况也好久没有出现了。
当然,除了这些外,他也有很多很多缺点,但没有办法啊,他本来就和别的孩子不同,只能是用宽容之心来对待了。我在开学之初,首先就为张宇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讨论,该怎么对待他。教育全班学生:不能歧视他,不许喊他傻瓜,要处处关心他、呵护他、帮助他。还特意安排班上最能干的一位男同学留意他,如果发现他没有按时进教室,就立即报告老师,并出去找他。好几次,都是这个男同学从厕所或者操场把把他找了回来。前时候,有些老师还说,你们班的张宇能干了,知道听到铃声也追在别人后面跑进教室了。
在这个学期,学校大队部组织了一次“中华美诗文诵读比赛”。比赛前,我在编排位置的时候忽略了他,等别的同学的位置都编好了,见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坐在位置上,我又把他编入我们班的队伍,怕他上下台的时候不小心跌倒,还特意安排他左右两边的同学关注他,小声的提醒他。比赛头一天,有个别好心的老师对我说:“向学校领导说说,别让张宇参赛了。”我想了想说:“算了,这也是个锻炼的机会,还是对他公平些,让他上。”比赛时,张宇也没有让我失望,没出意外。我想,只要以后我接着教他,会继续让他参加正常的班集体活动。
虽然在他身上费了很大的功夫,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有时候也还是觉得他可爱。前个星期大扫除,别的同学都按照老师的安排打扫卫生。张宇见到有的同学在抹洗墙裙,就提着一个小桶过来对我咿咿呀呀。我仔细听听才弄懂他说的话:“老师,我也要抹教室的墙壁”。我点点头,他高兴的拿了一幅抹布和同学一起劳动去了。听到和他一起干活的女生在喊他:“阿宇,跟着我后面来抹这里。阿宇,抹抹那里”。看着他笑眯眯的在干活,那时我心里也乐了。
张宇在这学期,虽然没有惹什么大乱子,学习上还是和以前一样,写的字不成字的样子,但我觉得他变化还是大的:他知道听到上课铃声响了,赶快进教室;见旁边的同学在做作业,也拿出笔来,照葫芦画样,虽然画的根本不成样;看到别的同学在等着老师批改作业,他也急急忙忙胡乱写几个字拿来给老师批„„我觉得对随班就读的智障生的教育管理,首先要给予他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更主要的是要对他有宽容、包容之心,多和家长进行交流,家校配合教育,让他能顺利的完成小学教育。
第二篇:中度智障生随班就读语文教学案例
中度智障生随班就读语文教学案例
——以鲁迅《社戏》教学为例
九亭中学
常伟
一.学情分析
学生俞某,经鉴定属于中度智力障碍,现就读于松江区九亭中学七年级(6)班。语文基本素养和学习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基本听懂老师和同学简短的对话,但语言能力较差,表达不流利,口齿不清,表述缺少最基本的逻辑性。
2.有时上课喜欢回答问题,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大多做小动作,在抽屉摆弄一些其他的东西;或者时常趴在课桌上,对老师所讲内容漠不关心;有时甚至经常突然离开座位,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
3.词语积累较少,词汇量不丰富,不能进行基本的语文阅读。
4.能够做一些最基本的语文作业,比如字、词、句的抄写,且非常积极,但在抄写时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不按照正确的笔顺,书写不工整,不整洁,经常随意涂改。二.教学目标
1.培养书写能力,努力矫正其写字的姿势,争取把字写端正。
2.能够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较完整、有序的把所看、所想表达出来。3.扩大词汇量,积累一部分在课文中出现且口语中常用的词语,基本理解词语的含义。
4.能够流利的读2篇课文,背默5首左右的古诗,能够了解诗文的大致内容。三.教学设计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做到面向全体同学的同时,又要兼顾到特殊学生,坚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为特殊学生作一下设计:
1.迎合该生的喜好,取得他的信任,在此基础上明确最基本的课堂规范和学习要求,布置学习任务。
2.针对该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工具,特别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物图片,吸引他的注意力,激发他的的学习兴趣。
3.在课堂上安排该生能够参与的活动,尽量给他提供表现机会,让他有得到认可的机会。
4.针对他表达能力不强的特点,把他纳入学习讨论小组,让他在听的基础上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6.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该生的兴趣点,给他机会,让他充分表达。7.在作业布置时,对该生降低要求,只要完成基本的字词抄写即可,但要求抄写要干净、整洁。
8.课后加强辅导,细心观察,对于他的每点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四.教材分析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独具特色的小说,被选入七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材“故乡情思”单元。要真正读懂这篇文章,关键的就是要读懂文章中最后一句话:我实在再没有吃到一直到现在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然而社戏之美,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就美在这样和大自然的美相融合的、山水画似的境界上;其二美在让人过瘾的是纯洁的小伙伴、纯朴的人情,这集中在偷罗汉豆的情节中。那个叫阿发的孩子,居然主张偷自家的,仅仅是因为自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好。一点也没有自私的考虑。这是人情美的一个层次。更深的层次则集中在“偷”字上,偷得坦然、偷得愉快、偷得好玩、偷得不像偷。因为,偷自己家的,并不完全是偷;稍稍偷别人家的,也是半公开的,就是被发现了,也不怕骂,相反,还敢于回骂。这就是说,完全没有偷的性质。人情之美更为精彩的层次是,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不但没有骂,相反,倒是很高兴。所以说“实在再也没有吃到”“不再看到”那夜的豆那夜的戏了。五.针对该生的教学片段举例
【教学片段一】第一课时(导入环节)教师展示ppt:鲁迅肖像。师: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生:(齐说)鲁迅
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鲁迅的相貌?(停顿后,教师点名俞同学。)俞:鲁迅很瘦,短头发。师:还有吗?再仔细看看。俞:胡子很多很黑。
师:刚才俞同学讲的很好,一下子就抓住了鲁迅外貌上最重要的特征。还有哪位同学再详细的描述一下?
生:鲁迅身体很瘦,皮肤黄里带白,脸色如同病人一样憔悴,但他精神很好,整个人精神焕发,眼神炯炯有神,他的头发一根根直直地竖着,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浓密的胡须,而且极其像隶书的“一”字。
师: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生那篇课文了吧? 生:知道,鲁迅的《社戏》。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下面咱们请俞同学把题目读一下。俞:社戏。师:你能不能把课文注释①读一下?
俞:(在前排同学的帮助下断断续续的把注释读完)„„
【教学片段二】第二课时 „„
师:我们一起把文章的内容梳理了一下,同学们也基本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层次,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笔下的这场社戏好看还是不好看?
俞:不好看。(教师话音刚落,俞同学就坐在座位上大叫起来。)师:俞某,请你站起来说一下,为什么你认为不好看? 俞:我不喜欢看,就不好看。师:你为什么不喜欢看呀? 俞:我从来没有看过。师:那你喜欢看什么?
俞:语文老师,喜欢看动画片,看打仗的。
师:刚才俞同学说的很对,这场社戏确实不好看,但谁能结合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社戏不好看的?
生:可以从他们的言行当中看出来。如,看戏过程中,他们并不怎么看戏,或困,或闲聊,或骂“戏”,或出去买吃的……这些都表明戏不好看,无法吸引他们。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是这些孩子其实根本不喜欢看戏?
生:这样说也不全对,他们只是不喜欢听唱的内容,他们喜欢看武生的动作,但武生在那晚都没有出来表演,所以他们不喜欢看。
师: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好,文章中的这些孩子其实只喜欢看一些动作表演,就像文中所说“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 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 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这样来说,我们的俞同学说的也是对的,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都喜欢看打仗的,文中的小孩子也是如此。
„„
六.教学反思
对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的教育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并对其进行顺应引导,教学中要用表扬、鼓励、暗示、批评、暂时的忽视等方法来教育弱智儿童,不要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必须怎样做,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会越来越糟。当这些方法都无计于事的时候,就要想到家校合力,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教育。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一定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第三篇:随班就读智障儿童学后感
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学后感
目前我国实施特殊儿童教育的形式有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等。其中,随班就读作为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特殊儿童的入学率、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谈谈我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1、随班就读有利于实现普通教育与智障教育的融合实现教育融合,也是当今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随班就读能为智障儿童提供受最少限制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和同龄的正常儿童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促进他们和正常学生一体化,融入社会主流。
2、智障儿童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当前,由于随班就读存在着师资质量不高、教育方法落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使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难以真正受到符合其残障特点、身心发展水平的教育,出现了“随班就坐”和“随班混读”的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特殊儿童的发展。如:大多数的教师认为,智障儿童存在许多不足,在潜力上比不上普通儿童,这种认识给师生在沟通上造成了障碍;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对智障儿童的发展期待不足,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对他们一味迁就,课堂上听任他们自由发展,能学多少算多少,没有明确的具体目标;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在时间划分上理解“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还有的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照顾智障学生,就多让智障学生回答问题,可是有的问题并不适合他们回答,为了让智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等待,而置大多数普通学生于不顾,占去课堂上不少时间。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搞“一刀切”的多,照顾差异的少,普通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多,智障学生参与机会少。这些做法都影响了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也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需加强师资培训。有研究认为校长和行政人员对于随班就读的重视程度影响着该校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的教育质量。领导越是重视,态度越是积极,该校的随班就读教育质量越好,反之随班就读工作则难以开展。因此可以首先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的特殊教育培训,使其从观念上发生转变,重视随班就读教育,这样对于广大的普校老师是一个榜样和促进。针对普通学校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针对随班就读持有更消极的态度,应组织进行适当学习,使其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我国开展特殊儿童的随班就读工作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相信以后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障碍会越来越少。也相信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为了特殊儿童的教育能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儿童才会有良好的发展。
第四篇:对随班就读智障学生教育的几点体会
对随班就读智障学生教育的几点体会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塘兴增城小学
陆
丹
教育智障儿童对于普通学校里的教师来说是个重任,而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包括一些智障儿童,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的班集体教学,但单一使用这种集体教学,对于智障儿童来说,很难满足其特殊的需要。
教师必须根据各个智障儿童的状况,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使智障儿童成为能适应社会独立或半独立地生活的公民。
以下是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对随班就读特殊学生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智障生多些关爱。
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意识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人。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智障儿童由于本身的缺陷及成长的经历,往往有些胆小、孤独、自卑,不愿与人接触。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与他们接触,在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我遇到的第一个智障学生是个高情商的女孩,在她刚入学第一个学期,她身上有许多缺点:不讲卫生,常在公共场所大小便、个人卫生差,喜欢打人,还有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当然也常常旷课,从不写作业和不参加集体活动。刚开始,我为了她能让改掉坏毛病,找她说理教育,要求家长来学校培读(该生是住校的),还让同学监督她,但没收到什么好效果,她依然老样子。通过观察,我 1 发现,她喜欢惹班上成绩好且长相清秀的男孩,也喜欢妆扮,这说明她其实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注意和关爱的。于是我常到宿舍去找她聊天,教她叠被子、洗衣服。还给她讲些小偷小摸带来不良后果的故事,使她感受到老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她的信任。她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不再乱偷同学的东西了,人也干净了,还积极参加集体劳动。虽然她成绩没多大提高,但至少她愿意写作业了,也学会了不少字。从那位学生身上,我深刻地认识到,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需付出更多的爱心,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二、制定个别教育的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
有很多人对智障儿童教育有误解,他们简单地以学习的好坏来评价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成果。其实,对他们的教育,应采取“以生活为核心,满足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特殊需要”的思路,打好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生活、实现就业的良好基础。根据他们和自身特点,我们要为每个智障儿童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于同龄人,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也不能太高,要符合他们自身的条件。
三、耐心训练。
知识训练应及时反馈和强化。对智力落后儿童而言,他们的短时记忆力极差,学过的知识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忘记,在训练过程中,为了更好较长时间地保持所学知识,教师要把所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一步一步分成细小的步子,然后按步骤进行学习,进行消化,最后达到相应的目标。还要让儿童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能及时了解,知道哪些地方做对了,哪些地方做错了,能够根据情况作出自我评价,对错了的地方要及时纠正。这是智力落后儿童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过程,对于儿童整个身心发展有重大帮助。在反馈过程中,对他们在 学习、训练的内容初步掌握以后,教师要及时表扬、肯定,以便儿童进一步巩固学过的知识,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便增强他们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决心,也可采用精神上的鼓励,在他们获取进步的同时,给他们以赞许、微笑、夸奖、鼓励等方法。
其次是生活训练,生活训练是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这项训练是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是由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对智力落后儿童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补偿他们的智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达到半独立生活,尽量减少衣赖他人的基础。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必须高度重视。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正确面对这些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采取多种积极性的策略,促进教师与这些智障儿童之间的交往,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用爱号召同学们和这些智障儿童友好相处,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信心。在传统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集体教学,而对于这些智障儿童,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还采用伙伴助学的形式来帮助他们学习。在班级活动中,充分发挥伙伴的作用,让他们爱护这些特殊学生,让这些智障儿童在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第五篇:智障生心理教育
智障生心理教育
本文作者:田桂芬 作者单位:抚顺特殊教育学校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伴之而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被提到议事日程,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身体健康,而是身心两个方面,具体说,“健康不仅是没有缺陷和疾病,而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显然,“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就是指“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智障孩子的老师,我则更加关注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为此,浅谈几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认识智障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智力残疾是智障学生的先天不幸,依照“健康”的科学内涵,他们生来就与“健康”无缘了,他们生理方面的不健康———智力残疾,是我们教育者无法改变的,可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着眼,我们教育者只能也必须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入手,对智障孩子实施心理疏导,对其行为加以矫正,以减少和避免智障学生从“生理残疾”走向“心理残疾”,使他们不断地趋于“健康”。这是从事培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它放在作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去认识和探索。
二、抓住智障学生的心理特点
智力缺陷导致智障孩子的认知活动一般表现得迟钝。他们的大脑神经通常有一种惰性,心理上缺乏追求和期待,因而知觉的主动选择功能较差,知觉速度缓慢,知觉范围小,注意力分散,思维水平低,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没有。能进行沟通的孩子大多发音不准,发音困难,口齿不清。他们的个性特征表现为:依赖性强,惰性严重,做事不能持之以恒;在情绪上表现为易变化,多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遇事敏感多疑,“牛劲到底”。
三、积极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教师引领学生向每一个新的起点迈进的同时,每时每刻都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每个教育环节中渗透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做他们的生活、情绪、行为的表率。
1.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智障学生由于普遍存在的生理缺陷,听觉感知和心理发展的渠道不畅通,他们往往胆小、害怕、羞于见人。我们需要创造一个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和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里有丰富的活动场所,可以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同学之间友爱相处,教师爱生如子等,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会使孩子们感觉到在学校有如到家的感觉。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喜欢上学校,喜欢上班集体,时间久了,他们就会充满信心地乐于来到学校,以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学习生活为荣。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目标的完成通过课堂来实施。因此,它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认知、感知能力以及知识经验的积累都是非常有限的。故而,在教育内容上,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孩子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尽量提供简单易懂的教育训练内容,接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活动设计应由近到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这些孩子的抽象思维极度贫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内容,要易于被孩子们接受、理解,避免难懂、晦涩。要热爱、相信、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多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多与学生沟通,善于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教师给出相应的不同答案,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智障孩子的心理发展方面看,他们感知事物的能力差,只能直观地看到事物,却不能做综合分析;他们注意力分散,不稳定。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正常孩子,对智障孩子来说更为贴切。愉快教育就是兴趣教育,在智障孩子身上,发展游戏教育,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这就要求教师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必须依赖生活环境,所利用的生活中的实物、图片和环境,是孩子能够亲眼看到的、和自己的生活贴近的事物。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有兴趣了,能够主动参与,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心理调试过程。例如,我在讲授数学“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一课时,在学生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出示了一个“神奇”的小袋子,把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推向高潮,他们不自觉地来到我身边,就要去摸袋子,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们做了两种游戏:一种是指名摸一种图形;一种是指名摸不同图形。游戏内容由简到难。学生从口袋中摸出指定形状的物品,并说出名称,不仅掌握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这种快乐让他们久久不能忘怀。
3.尽力满足学生表达情感的愿望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人总有表达的欲望,智障学生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情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他们保持好的心境,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把想要说的和想要做的都表达出来或做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为:“老师我想你了”,说完就往教师身上一贴,得到心理的满足;有的学生则表现为走到教师跟前,把脸凑给老师,让老师掐一掐或者摸一摸,之后就高高兴兴地跑了;而有的学生则走过来直接抱着老师„„学生们的种种表现,老师都不能有反感情绪,要笑脸相迎,一一做出回应,别去挫伤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亲近他人的愿望,始终保持活泼、稳定、快乐的心情。此外多让学生参与一些合适的、能满足他们心理要求的体验活动,这也可以使他们产生良好的心境,培养丰富的理智感,让他们用心去体会新的环境和条件,克服种种困难,从心理障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4.引领学生学会心中有爱,心存感激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正所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就是关心、宽容与理解。然而智障孩子成长历程非常艰辛,父母会因为有了这样的孩子导致不和,家长往往看到孩子就烦,有的甚至使用暴力。试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怎么会体验到爱,怎么能学会去感激呢?其结果只能是致使孩子用相同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无私地爱每一个智障孩子,爱他们的同时,也要引导让他们学会去爱别人,这样他们才不会以自我的情感来评判这世间的一切。平时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引导他们去关心他人,学会互相帮助,用自己的真情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生活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有的孩子会心存感激,而有的孩子却不能意识到,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教育孩子知道别人在帮助、关心、爱他们,要心存感激地去面对,而不是漠视。
5.家长与教师要密切合作
要做好智障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除了教师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必要时,也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由于家中有智力障碍儿童,家长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对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无疑是一道障碍。要告诫家长,在家中,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杜绝不良习惯。因此,教师在关注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不可忽视对家长的指导,教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向着正确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如此家庭与学校紧密结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我想引用美国人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中的一段话作为我们探索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航标。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全心的爱,积极维护智障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学会自信,学会自赏,学会自爱,也学会钟爱别人,让他们在成长的路上一路欢歌,一路阳光,形成健康的人格,心理日趋健康,日趋完善。
聋生虽然存在听力障碍,但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听力障碍往往会使聋生出现自卑、自私、多疑、分辨是非能力差等性格特征,这无疑会加重他们在日常活动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程度,影响自身的发展。学校教育阶段是聋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提高聋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为其实现自我价值奠定基础
吴井玲,1979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辽源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曾先后获得校骨干教师、校先进工作者,辽源市教学新秀、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班主任,全国特殊教育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是她的做人原则,“让每一位学生在她的课堂上都有所收获”是吴井玲事业追求的目标。
15年的特教生涯中,吴老师始终站在教育工作前沿,其中有8年时间担任聋部班主任、语文组长,2008年休完产假的她,看到智力残疾的孩子那热切和期待的眼神,她决定去培智部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面对异样的目光及“傻子老师”的称号,她毅然成为了11名智力残疾儿童的班主任老师。由于自身的病理原因,这些孩子的智力、语言、行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她说的话学生听不懂,而学生的语言障碍,又使她听不清他们在讲些什么。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进餐总是弄得满身、满桌都是饭粒,她就耐心地指导他们用勺子。学生大小便控制能力差,常常会弄脏衣裤,她从不嫌脏嫌臭,帮他们一遍遍换上;穿衣服、系鞋带,正常儿童五六岁就会做的事情他们全不会。这一切都让吴井玲深深感到做一名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有做母亲的博大胸怀,从生活上照顾这些残疾儿童,同时还要尽一个医生的职责,从心理上、生理上治疗这些小患者,担负起从品德上、智能上塑造这些儿童的神圣使命。
吴老师不停地在教师、妈妈、医生中实现着角色转换,她付出了真挚的爱,也收获了学生的爱,学生深情地说:“老师你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