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凯静《江雪》评课稿
《江雪》 评课稿
——读的妙用
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孙凯静
有幸聆听彭峰老师执教的《江雪》一课。下面是我听了之后不成熟的看法。
这首诗我也上过,听了彭老师上了之后,我才知道古诗原来这么上学生更喜欢。平时我们对古诗的教学,大多是一句一句的讲解,然后就叫学生去背,去默写就完事了。而彭老师的课堂,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空间,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真正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他整堂课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去学,在读中去悟,在读中去背,在读中去想。我反思我的课堂,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读”有这么多妙处。
彭老师的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渔父这个词导入课题,以读准、读好、读出感情层层推进,这样的品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文本。然后出示几幅画,让学生看了之后,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在讲解“蓑”和“笠”时,因为现在孩子是没有见到过这些东西,所以彭老师借助了“蓑衣”和“斗笠”的图片加以理解,这样更形象,学生也容易懂,轻轻松松地这些字的字形及意思。这些都是他教学的独特之处。《江雪》这首诗,诗中有花,诗中更有情,彭老师在教学时由理解古诗转到了感悟诗人柳宗元的写作背景,以及当时写作的心境,通过反复诵读,诗人想要表达的孤独、悲愤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江雪》这首古诗中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表露他对愤世恨时且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一些,说实话,不仅是学生,就是我们老师,如果不喜欢看课外书,或者上课前不去查阅相关资料的话,可能都难以去体会。
总之,听了彭老师的课后,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学学彭老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去学习。
第二篇:孙凯静《李白与月亮》评课稿507945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
《李白与月亮》评课稿
作者:册亨县坡妹镇中心小学 孙凯静
借助学校研修平台,能有幸和大家老师一同欣赏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李白与月亮》。我感受颇深,下面是我听了这堂课的几点感受。
首先,孙老师特别注重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在导入时让学生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如果学生不是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的话,是无法回答的上的。所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非常的丰富。而从孙老师的补充的内容,可以看出孙老师的知识底蕴深厚,人文素养极高。
其次,孙老师重视学生个人独特的体会,体现了“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理解。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会听到学生回答“我是这样想的”,很多孩子都能够从自己的读中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他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在出示诗文之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乐于表达。第三,孙老师的课堂比较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很多地方都让学生去想象,而学生也把想到的内容能大胆的说出来,学生也能够根据孙老师的引导说不出许多不一样的答案,这些都跟老师的引导有关,如果老师引导得不好,学生肯定想象不出这些答案。孙老师还特别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他的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孙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的思想思维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什么“抱月”“光明洞”“荷花蕊”这样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题目在孩子的口中迸发出来。最后孩子们还拿起笔将心中所感所悟表达出来,也当了一回诗人。这样的课堂,同学们的积极性非常的高。后面的一曲“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更是给孩子们带来了轻松,一种美的感受。
第四,我觉得是孙老师的课虽然上得很精彩,但是我觉得时间太长了,一个多小时,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有点不能承受,如果中途给孩子一些休息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更好。
总之,这次听课我收获多多,也想到了不爱读书的自己。正如任保平老师说的,不爱读书的老师,势必导致“肤浅后遗症”,营养不良的教师,怎么面对灿烂的学生?所以我要多看书,多读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吃透教材,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所教课文内容的背景。我相信,在名师的引导下,我的语文教育水平会有所进步。
第三篇:评课--江雪
25、《江雪》评课稿
王建:王老师上的这节古诗这节课,贴近古诗教学要领,符合低年级年龄特点。在这一节课上刘艳老师教的情趣十分浓厚,学生学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我认为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古诗教学。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首先是以课件引领学生进入雪景,通过让学生见过了雪景把学生引入洁白的,白茫茫的,厚厚的非常美的、充满情景的这样的雪景中,在教学当中刘艳老师为了让学生进入诗境创设了图猜诗题的练习和情景。如:猜一猜课题是什么意思?到引入学生读古诗,同时在这里刘艳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字词的学习和识字的要求。她让学生找出了课文当中的生字,让学生从前往后读,再从后往前读。这样学生看到有拼音的古诗的内容认识了这些字,又让学生再读一读没有拼音的古诗。这样学生就突破了识字这一关,很快的把古诗通顺的、流畅的读下来。
梁梦雪:在引学生进入诗境的时候,王老师非常重视低年级的学习特点,特别符合低年级课程标准当中学生识字的要求。这一点在低年级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在引入学生进入诗境的当中,刘艳老师还特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问学生读完了这首诗以后是不是就算学会了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让学生自己提出了还要读一读诗的内容。这样,使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手里,学生在自读之后,老师特别指导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就实际上再鼓励学生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比如:她让学生提出了“孤舟”“蓑笠”“万径”“翁”是什么意思?其中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提交给老师和同学,实际上这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冯皓月:当学生理解了“孤舟”“蓑笠”“万径”“翁”的意思之后,老师就让学生试着理解是的意思。王老师在这里处理的非常巧妙,她应用媒体教学,出现的第一幅图让学生挑毛病,学生挑出了山上有人,路上有羊的毛病,也就理解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意。又挑出了钓鱼的两个人、两只船的毛病,也就理解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思。
张胜利:我觉得在学习古诗中要领是要学生去大量的积累,读书不求胜意。王老师处理的非常到位,学生才能有激情走入课堂,逐渐进入到课文当中去。刘艳老师在学生读的时候还不时给与鼓励,讲解读诗的调式,引导孩子在已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把诗境读出来。老师让学生背出来、唱出来让学生读古诗重在感知上,还让学生把学过的生字写出来,教学生怎样记字。
王老师这节古诗教学不仅有声有色,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扎扎实实的。
第四篇:孙淑红《江雪》
24.古诗两首—— 《江雪》四稿
即墨市德馨小学 四年级 孙淑红 【教材分析】
江雪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写的五言绝句,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诗的前两句是画的背景。后两句是这幅画的主体,流露出诗人凄清、幽独的落寞情调。这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基础知识的易错点】字音:贫、寒、是前鼻韵母;径、踪、翁是后鼻韵母。字形:孤右侧是个瓜子的瓜而不是爪子的爪。
【切入点和主线问题】这首古诗描述了一个什么画面,表现了什么意境,具体表现在哪些词语上?
【扩展阅读】《题秋江独钓图》 【前置性作业】
1.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能背过。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理解:江雪一诗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查阅并整理与《江雪》、柳宗元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交流分享积累。
四人一组上台背和雪有关的古诗,要求声情并茂。
【预设】同学们好,下面由我们小组和大家分享课前三分钟。1.引领大家一起评价。
2.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
结合小组课前三分钟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题目。(齐读课题)
2.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你再来轻声地来读读诗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说——再说——齐读题)
是啊,江雪就是江上的雪景。让我们轻声地、柔柔地再读一遍课题。【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二、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读——评读:你读的真流畅!——再读——(还有谁也想像他一样读一读?那就齐读吧。
(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读通诗句对我们来说并不难,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请你在诗句上画一画停顿,再读一读。出示课件
老师也画了停顿,和老师的对照一下,谁再来读?
1. 指名读——师评:节奏感把握得不错。——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好古诗是理解诗意的基础,对古诗朗读要明确要求,奖惩分明,坚持到底,才能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为理解诗意,诗人情感打好基础。
过渡:读着读着,就读出了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读出了诗的韵律美。下面我们看看有没有你读不懂的字词是否解决了?
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展示,深化前置性作业。
(一)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二)全班交流,小组汇报展示,补充质疑。1.读懂重点字的意思。
同位两个解决了哪些字的意思?有没有不懂的? 【预设】径 :小路。蓑笠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渔翁 2.读懂句子意思。
关键字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你能不能读懂诗句的意思? 【预设】先请我们组进步最大的XX同学发言。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你从哪个词读出了很多座山 【预设】(千山)
这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虚指手法。
这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万径就是——很多条小路。我们以前还学过哪首诗中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预设】(千秋雪、万里船)
(板书:虚指)鸟飞绝:鸟飞得无影无踪了 人踪灭:没有一个人的影子。
(2)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预设】组长可以插话:老师,可不可以让我们组的XX同学来读一读?)生读后加以评价。
(3)假如把“绝”“灭”这两个字去掉,你看到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生回答。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幅画面吧。【预设】(热闹、喧闹)
加上这两个字,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可见作者的用词多么准确!柳宗元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啊!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景物,或许还可以听到一种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预设】(下雪的声音,刮风的声音。)
大家可真厉害,不仅看到了景物,还听到了声音。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孤舟:“孤”是本课的生字。——怎样记住它?
【预设】(指名说)——组词(孤独、孤单、孤零零、孤苦……)
(2)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3.过渡:团结力量大。通过刚才的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我们把诗意就读懂了。把这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一幅特别有意境的画。请大家再去读读这首诗,结合屏幕,展开想象,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这幅画。(默读,边读边想。)
自读——同位相互说说(还是小组相互说一说?)——指名说
四、读出感受、悟出意境
从大家刚才的描绘中,老师知道你们已经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也被诗中的情深深地打动了。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听老师读,读完后说说你的感受。
1.师读
(配乐)
2.集体交流:听完之后,你的感受是?(1)自由说
(2)如果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你的感受,你会选哪个字?(孤、独、寒)3.是啊,这些都是表现感受的词,这么寒冷的天气,鸟儿无处觅食,躲进巢中避寒;人们无法劳作,呆在家中取暖,唯独渔翁——引读第四句。他的心里该是多么的——?把四句诗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千万孤独——孤独万千——万千孤独)
4.你能把这份孤独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我体会到了那份孤独。谁能超过他?)
5.同学们,这么冷的天,渔翁在江面上仅仅为了钓鱼吗?如果这个渔翁来到我们的面前,你会问——?
(1)质疑
(2)那究竟是为了什么?
6.师介绍背景: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诗人的生平简介吧!或许你能从他身上找到答案。(媒体出示)
(1)你读到了什么?生答。师:你读出他的苦闷。(生读诗)两人。
(2)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67岁的老母亲啊,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只能住到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母亲染上了重病,仅仅半年的时间,就离开了人世,柳宗元扑到了母亲的身上,喊:“母亲啊,母亲,是儿不孝啊,从此在这个地方,我成了孤儿了……”同学们,此时,你能体会到柳的心情吗?你来读——你读
(3)他被贬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十年的漫漫光阴,他不但失去了母亲,自己也是身患疾病。他满腔的抱负难以施展,他的心里就这样充满着——(指名说)
(4)但是,柳宗元不是一个放弃自己追求的人,他不愿与人同流合污,仍然在孤独中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强地等待着希望的一天。我们从渔翁身上不仅读出了孤独,体会到了一种——(坚强),一种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齐读《江雪》
五、拓展
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1.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段情,一种心境,一种人生态度。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想,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2.指名读。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3.比较这一首诗与《江雪》的异同。(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在江上;人物相同:都是一个人;事件也相同: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
(2)不同点:
时间不同: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景色不同: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4.王士祯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所以,他的心情是轻松闲适的。看来,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请大家一起再来读读这两首诗,体会其中不同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孤舟︱蓑笠︱翁,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
七、作业
运用学习《江雪》的方法学习《渔歌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思考:
一、要不要再开始介绍一下柳宗元?
二、关注一下上面蓝色的字,可否改为:直接小组讨论,先解决重点字的意思,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全班交流时也是先这样进行。
第五篇:赵仕芬《江雪》评课稿
任保平名师工作室第五批跟岗研修学员评课稿
《江雪》评课稿标题
作者:一小万峰林校区 赵仕芬
一、彭峰老师和孩子们谈话聊天:说说谁认识“渔父”?谁吃过爷爷钓的鱼?然后出示三幅渔父图,问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这样孩子们就更能了解“渔父”,更加深入地走进“渔父”,拉近了距离,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朗读来理解诗的大意:
1、自由读,这首诗只有20个字,非常简单,你能不能很快地把它读好,读正确呢?
2、指名学生读,谁来读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两位同学都读得非常好,尤其是这个我们第一次见到的词,出示“蓑笠”,有没有同学见过蓑笠?
5、生再次齐读这首诗。
6、指名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得读得有板有眼,很有节奏,有没有同学愿意来试一试?最后老师范读。
通过一系列的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自然就理解了诗意诗景。特别是“蓑笠”这首诗的难点。彭老师借助图画来理解“蓑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风雪交加的语境来感受“蓑笠”,可以让“蓑笠翁”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学生通过想象写出画面。在这环节,彭峰老师突破了传统古诗教学中的“说诗意”环节,他采取的以“诗”释“诗”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首先自己的小诗阐释了古诗中的“千山”,在他的言语图示的启发和感召下,儿童用自己即兴创作的小诗分别理解了“万径”、“孤舟”、“渔翁”,不仅理解了诗意,更深入了渔翁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诗境,正体现了他一直倡导的“言语表达品质”教学追求——让语言作品“外化在语言表达者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中”,使它“具有可视可听的显著特征”,显得十分高妙!
四、通过师生对话:诵出诗情,悟出意境。
师问:同学们,通过我们的写来把我们想象的画面写出来,现在当你走进画面里面,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师问:
1、感觉到寒冷、寂寞。同学们,这首诗字字都能传递这种感觉,请你默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字有这种感觉?把它圈出来。(生默读,圈画)
2、这位同学,你先是把第一行的“绝”给大家解释了,一只也没有,你想世界得多么安静啊!渔父得有多么寂寞啊,请你把第一行诗读出来。(指名读。)
3、“鸟飞绝”,这个世界变得寂静无声,生读。
4、还有什么字?
5、请你把这句话读好。同学们,这个“孤”请看黑板,左边是一个什么?它要写得非常窄,右边是一个什么?它要写得略宽。(师边说边板演书写),请记住这条孤独的船,还有那一位孤独的渔翁,一起把这行诗读一读。(生读第三行诗)
6、还有什么字?
7、也就是说这个世界看不见一个人,对不对?那是非常得寂寞。指名学生读“万径人踪灭”。
8、同学们,你们的感觉非常棒,现在谁能把你的感觉放到整首诗中,读给大家听?.......通过这互动问答,潜藏在古诗中的“孤单”、“寒冷”、“寂寞”“凄凉”之情悄然离析,渐渐袭上儿童的心头,使他们在言语环境和人物形象之间的认知中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渔翁为何“孤舟”“独钓”?为什么要在这冰天雪地的“寒江”里“独钓”?此刻,由古诗唤醒的情感成为推动儿童深入理解“蓑笠翁”这个人物的环境烘托和言语背景。
五、了解诗人背景也是学习诗的一种方法,师问:请大家想一想,看一看这个时候的柳宗元他是什么样的遭遇呢?
教师配乐播放柳宗元的遭遇,深情朗读,通过这环节,我们不仅感受到诗里面所说出来的那份情感,我们也体会到了诗讲出来的志向(板书:诗言情 诗言志)。当以诗人的人生境遇再一次回扣古诗时,诗境得到了升华,诗人的高尚已经深深地融入幼小的心田中,于是,古人与今人有了对话,儿童与智者有了对话,读者与作者有了对话。
总之,彭峰老师的《江雪》这节课,在大力提升儿童言语品质的同时,更彰显着他的高品质教学追求。他教学一方面他坚守小学古诗教学传统经验,从诗句走向诗意,从诗意走向诗境,引领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将一首仅仅20个字的小诗通过阅读、对话、表达、互文等方式演绎成一幅结构精致、富有气势、充盈儿童文化的教学大画卷,的确难能可贵。另一方面他勇于突破,敢于对这样的名篇名作进行颠覆性的教学创造。教学伊始,他以“渔父”为入口,引领儿童走进古诗;教学之中,他充分调动文本、图画、声音、文字等诸种资源,将儿童的关注点由景物引向人物——“渔父”,通过制造认知落差,让儿童质疑文本,质疑“渔翁”;教学尾声,他利用互文的方式,将“诗境”与“人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将多看书多学习,争取向名师们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