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3 01:4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

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融合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及语言学的知识,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丰富、重在技能的学科。为了解决课时少、任务重的难题,笔者运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实行课堂指导答疑与课后实时跟踪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价,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文章主要阐述了研讨式教学在本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初步探讨了研讨式教学中的评价方式。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 幼儿英语 活动指导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课堂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国内,郭汉民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推介开来。研讨式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和代表讲评等方式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科研能力,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符合“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研讨式教学具有的优点和特色,许多高校教师纷纷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并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一、该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的有利条件

陈钧认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模式,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层面的启示。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模式从产生到现在有十多年的历史,也受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大力提倡,但在我国高校的实施情况却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研讨式教学需要具备良好的外部和内部条件。谭运进认为,研讨式教学不仅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识水平、科研能力、民主作风和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思维习惯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郭教授认为研讨式教学法适合文科班的高年级学生。《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安排在三年一期开设。经过两年多系统的学习,这一阶段的学生学习自主性明显增强,也乐于与他人讨论或分享自己的看法。从专业学识来看,他们已经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也掌握了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尤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幼儿园情境学习半年,有登台上课的经验,这无疑会增加他们在试讲环节的自信心和活动设计的能力。另一方面,因为面临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迫切需要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了解如何选题、查找文献,如何开展写作,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实施研讨式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研讨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郭教授指出研讨式教学“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在论文《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中,郭教授详细论述了研讨式教学的五个步骤,即:教学示范与布置任务、撰写讲稿、小组交流、学生讲评和学习总结。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的教师“一言堂”,而是取而代之以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以及学生汇报和讲评为主的新模式。但是郭教授并没有阐述应该如何组织学生,以便确保这种模式能取得预期效果。研讨式教学中的自学、撰写报告和讨论等环节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显然,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相对来说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也较差。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研讨式教学中充分运用大学城空间、电子邮箱和QQ等多种途径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指导、全程跟踪,对学生的学习实行全程监控与评价,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在文献查阅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先介绍与本课程相关的术语和理论,将当前幼儿英语教育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讲解,布置一些专题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做书面陈述。每位学生选取一个论题,两周内完成一份3000字左右的报告。学生明确任务后,便开始拟定研究方案,查阅文献,或者实地调研。有的学生到市区一些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园所对幼儿学习英语所持的态度、幼儿英语目标及幼儿英语的师资等情况。有的学生为了解幼儿英语教材的使用情况,到图书城实地考察,收集整理材料形成书面报告,介绍不同幼儿英语教材的理论指导思想、课本特色、主要教学方法和小、中、大班覆盖的内容并分析其优缺点。

在分组讨论阶段,教师把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编为一组,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抽空到每组听取讨论并适当指导。研究和讨论的过程是一个开拓思维、启迪智慧的过程,因此老师的组织和调控非常重要。首先,教师要跟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参与活动的感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而不能只满足于每组最后达成的结论。其次,要组织学生研讨。大学生发言往往不太主动,有时出现冷场的局面,这时就需要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鼓励其他学生谈论自己的想法。最后,要组织学生评价。在研讨中,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评价,还要对他人进行评价。评价要力求客观、真实,而不是马虎对待,敷衍了事。这样,大班讲评时就有了充分的准备,每组代表只需要综合本组的观点和意见,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其余学生要认真倾听并积极提问、发言;教师对每组的陈述进行讲评和归纳。

在技能提升中,要求每位学生上一堂微型课。说课5分钟,微课教学10分钟。微型课占用时间少、针对性强,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升学生技能的有效途径。每位学生的表现先由学生点评,教师最后总结。对于学生存在较普遍的问题,则要重点强调,力求所有学生都有提高。

三、本课程的评价方式

学生成绩的评定是研讨式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有利于评价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实行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单纯的终结性评价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探究教学存在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对学生每阶段学习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的试讲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最后得分;评价的主体不限于老师,还包括班上同学和学生自己。这样就形成了有多种主体参与、多样化的评价体系。详细评价指标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一阶段学生都参与评价,学生可以从评价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在下一阶段更好地达成目标。这种评价方式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弊端,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公正。而对于上台发言的代表以及讲评讨论中有突出表现的则采取加分的形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加强,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技能也有很大的提高。

结语: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且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虽然研讨式教学的进行对师生有着较高要求,但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严于律已,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这样研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就有了保障。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各异的实践体验,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自学能力、解决问题及分析问题等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地位,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值得在高校课堂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陈钧.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06).[2]谭运进.研讨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第二篇: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研讨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明显优势,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看,通过构建研讨型课堂,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研讨式教学法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类专业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课程,也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实践性课程。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派别多,系统庞大,教学内容丰富,涉及大量图表、经济模型和专业术语,并且使用的教材基本为国外教材,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讲授型课堂仍然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内容形式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学生的反馈评价看,学生不能及时理解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要点,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通过构建一个研讨型课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

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这种教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中被广泛运用。直到1997年研讨式教学法才被引入国内,随后被得到极大关注。研讨式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全面、具体、自主和自由的学术探讨,从根本上充分挖掘课堂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潜能,打造一个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互动的课堂,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学有所获、教学相长”的教育目的。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它的明显优势体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更加真实。

宏观经济学的研讨主题一般是现实经济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贴近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因此教学过程相较于传统讲授法更真实。比如在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将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实践”。研讨现实中的真实热点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弥补学生实践不足的“短板”。

(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其能力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适用于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让学生共同参与到现实问题的探讨中,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学习方法。把宏观经济学课堂变成一个研讨型课堂,可以弥补讲授型课堂的不足,并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强化,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将研讨式教学法运用于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研讨主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以研讨主题为核心展开讨论,在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实践看,研讨型课堂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参与度,又要考虑课堂的可控性。不仅包含课堂的研讨过程,而且应贯穿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研讨和课后的评价等全过程。具体来看,该模式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科学设计研讨主题

研讨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问题研究”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在参透教材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研究性探索性问题。

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研讨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不能根据主观想法随便确定,必须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根据课程内容、性质及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同时,研讨式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能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取决于研讨主题难度的高低,太难、太专的主题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很难参与,太过浅显、简单的问题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研讨主题必须在考虑学生研究能力的基础上,科学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具体来讲,联系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色及要求,在讲到国内生产总值部分时,教师可以把研讨主题设定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GDP的变动情况、变动原因及影响因素”;讲授宏观经济政策实践时,可确定主题为“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政策比较分析”;针对增长理论,可确定讨论主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及与主要发达国家的比较分析”等。这些研讨主题的确定,既依托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既激发学生兴趣,又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空间。

(二)合理安排研讨小组

确定研讨小组是研讨式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在“导论”课上,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性质、内容、学习意义及能力要求,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特别是研讨式教学法的内涵、教学过程,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完成任务要求,使学生对研讨式教学法有一个基本认识。

每次研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研讨主题,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确定选题。在学生初步选题确定后,根据自愿组合、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组成每组3-5名成员的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讨式学习。

确立研讨小组后,学生自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由于学生对于查阅资料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研究计划。此阶段各小组可以通过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网站检索文献,阅读经典原著,还可根据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归纳总结、形成基本观点,最后撰写研究报告和制作PPT讲演稿。

(三)组织课堂讨论

通过对某个经济热点问题的探讨、分析,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以此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研讨式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课堂讨论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向全班同学介绍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陈述过程需要有观点、数据、材料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证体系。在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同小组同学可以对该问题进行补充。接下来是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互动环节。师生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提问,由小组代表回答,还可以进行辩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使学生明确研讨主题,抓住争论的焦点。教师要把握课堂研讨时间,既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又不能影响教学进度。最后是教师点评,从形式到内容,指出优点和不足,同时对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补充说明。研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深入交流和互动,真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研讨的课后延伸

研讨阶段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终点。研讨课程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进行总结。教师的总结包括研讨主题的确定是否恰当,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研讨等各个阶段的表现,对研讨课堂的把握有没有改进的余地,等等。学生可以从在阅读、分析和研讨过程中学到的知识;课前准备、课中研讨等过程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进行总结。同时,经过研讨阶段,学生可以对研讨主题撰写研讨心得或直接撰写小论文,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包括论文的规范性要求、论证方法和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笔者从本院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中的推行来看,总体还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增强。这种问题驱动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研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从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到观点的提炼,再到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确定,从报告论文的撰写到主要观点结论的陈述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极大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从笔者对参与宏观经济学研讨型课堂的学生口头调查及专门针对研讨式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来看,超过90%的学生反映“研讨式教学法优于以往的讲授型教学方法”。第二,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讨式教学法要求学生最后撰写报告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科研论文撰写的规范要求,无形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课堂上,每年会有部分同学撰写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科研小论文。

研讨式教学法在理论上具有宏观经济学课堂中实践的诸多优势,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亟待完善的地方。第一,加强教师课前准备,强化对学生的指点和辅导。实际上,在研讨型课堂中,对教师的学术能力、组织能力及课堂管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在文献收集和对主题的把握方面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出现偏差,教师需要及时辅导。第二,优化研讨教学流程。在研讨过程中需要教师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包括学生陈述的时间,学生提问的时间,课堂讨论时间,以及最后教师点评的时间。并且从课前准备、课中讨论到课后评价都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并监督各个小组的完成进度情况,否则,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第三,考核评价体系亟待优化。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的表现,具体包括在研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完成的任务、课堂研讨中的参与积极性等应该纳入最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四、结语

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初步探讨研讨式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的优势、具体实施过程及亟待完善的地方,希望在后续研究中继续不断补充和完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叶洪涛.研讨式教学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2]邓立治,郭颖.“研讨课”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3]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韩芳.浅析研讨式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5]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基金项目:

①吉首大学2014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在统计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

②吉首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项目(2014JSUKG24)

第三篇: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设计素描多种教改,从美术与设计的历程中理出设计素描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基本原则方法。

【关键词】研讨教学;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72-02

一、近年对设计素描性质的不同认识

研讨式教学最早源于德国,后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湖南师大郭汉民教授研究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美术与设计界中的研讨式教学研究尚缺乏系统科学体系,设计素描的教学行内探讨和争论焦点主要是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等。

观点一: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应是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有机的结合,但是不要将其视为唯一”。[1]

观点二: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2]

观点三: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

观点四:有人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3]

素描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琪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它学科独立出来并成为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造型艺术。包豪斯时期的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

《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影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的几代人。随着高校扩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增加,随后出现了“设计素描”名称。1985年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教材《设计素描》(吴华先译)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南艺的单德林在素描、线描、综合材料等艺术设计教学中总结出了设计素描教学经验,并出版《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教材。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

二、设计素描教学应围绕“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展开研讨式教学

设计素描是人文艺术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设计的运用性、创造性,在信息工业革命年代设计素描同样面临很多新问题,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展开研讨式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是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重要任务,设计素描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学生的实训,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怎样在设计素描实训中开展研讨教学是我们必须改革的,在实训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讨交流。拓展知识、培养设计造型技能是教学重点,在传统造型系统里吸取精华,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的,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素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素描训练出发点,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

中国传统绘画素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设计素描则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目前国内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基本划定为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综合设计素描等几大板块,我们要改革设计素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素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设计素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设计素描多维立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中国美术学院周刚老师就把设计素描分为线性描绘、空间建构、空间悬体、从具象到抽四个时段。[4]

南艺单德林老师认为:“基础素描是以聚合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着重解决造型的观察和表现,即先要有造型能力,而‘迁想妙得’主要体现在扩散思维能力训练,对‘心’(未知领域探索的创造意识)这一神奇世界的探测则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5]

设计素描教学的研讨式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造型因素来展开,如中国美术史上六朝画家陆探微的“陆得其骨”、“秀骨清像”、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及南齐梁时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评画的标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结构表现。“随类赋彩”在素描里可以解释为调子,调子有助于表现形,但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设计素描”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学问要深入研究,我们要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建构设计素描理论情景实践的研讨式体系,在设计素描的教学平台中展开师生互动,在传统项目研讨中完成设计素描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设计素描实训中研讨体会设计素描理论的探究与深化,在实训中积累自主学习、研发创造能力。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线造型,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线中,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省去过多的光影色调的绘画时间,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线条的粗细与浓淡、光滑与粗糙、曲直与弯弧、疏密与重叠等变化展示不同寻常的空间效果,其效觉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明暗处理的效果。线条在建造空间的艺术形式中兼顾着空间和形式的双重目标,其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无限的空间,设计师是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设计创意来源于自然物象,即“以形写神”才能“迁想妙得”。

在设计素描的实训教学平台中形成传统造型项目体会研讨,建立专业理论学习的情景模式,研究以开展主题或项目设计为主旨的实训课题,丰富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能动参与性,提升研讨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素描是造型基础,设计造型是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依附,我们应根据设计素描的课程内容实际展开研讨,设计服从于功能和实用。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不同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按照设计素描的不同专业特点、目标指向来计划设计素描课程内容,在工厂、商场、自然景观中现场教学,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这些不同的专业方向都应该有着独立的设计素描课程定位。环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应多以景观素描和建筑空间素描为主,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以产品造型和器物外观设计素描为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多以体现平面标志性的构成为主,装潢设计专业应以浮雕装饰造型的素描为主,而染织美术的素描课则应以表现不同花卉和植物的写生变形素描为主等。

总之,设计素描课程是为设计而培养人才的平台,我们要强化创新运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方式与结构,构建设计素描多维研讨教学的平台模式,紧跟教学改革趋势,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社会输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鹏.重构素描――艺术设计基础中的设计素描教学[J].艺术教育,2013,(12):169.[2]胡文光.结构设计素描[J].装饰,2009,(9):84.[3]苏坚.素描,仅此而已[R].西安国际素描研讨会发言,2003(10).[4]周刚.设计素描的知识点与教学层次[J].美术观察,2004,(6):99.[5]单德林.设计素描教学中扩散思维方式训练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4):107.

第四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住处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且提出了教学的主体参与机制和方式,即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悟,在探究中创造,在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与给予的进程,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和自我探究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开放的、活跃的,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进行思考研究与主动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有利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通过亲身探究获取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构建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

一、创造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

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使学生通过认识人类已有文化,从而促进全面发展的认识过程,是有对人类认识的重复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此过程中贯彻尝试创新,变“教师讲授、学生听记”的结论性教学为“教师设疑、激疑、学生解疑、尝试创新”的探究式教学。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探究型的人才。叶圣陶曾言:“学习是学生自已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已学,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我们必须相信学生,乐于为学生提供“探究”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并且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指导。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空间,学生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教朱自清的《绿》时,学生提出:“梅雨潭的绿奇异在哪里?”针对学生质疑我们应组织学生读课文,讨论、查阅资料,发现作者调动了多种感官来表现梅雨潭的绿,表现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

二、激发兴趣,提供探究的动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此新课程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觉持久的热情。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奥苏泊尔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疑问探究主题,了解探究的大体方向。例如在讲《济南的冬天》一文时,可以先放映一些济南秀丽的山水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 性的认识,激发起学生对济南山水景色特点探究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在教《陶罐与铁罐》的时候,提出了这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学生在这个专题的引导下,从文中找理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说得有理有据。将学生引入教学目标所涉及的问题氛围之中,即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教师说什么问题,考虑到课堂的时空限制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层面,尽可能地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三、建立合作小组,提供探究的伙伴

按照构建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构建对事物的理解。合作学生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构建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合作的交往关系。所以,在自主探究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小组。大家共同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积压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学习《春》时,引导学生从“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勤”等内容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写一段文字,共同交流,让学生充分感受同学间合作的成功意义。

再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习小组围绕“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展开讨论和交流。小组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还应认真观察各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经历、经验和体验。初中语文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

四、弘扬个性,培养探究的独创性

巴列班斯基曾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度的规律。”也有人说: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质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教育,的确在语文教学中人格塑造是终极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赞赏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例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讲解,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人类登月全过程有及很多神话传说、科幻作品等,同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你登月的情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求异的习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敢于实践,品味探究的过程性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和自主权,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使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精神愉悦,并发展其坚毅、智慧、敏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在山的那边》一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一次失败的经历,从而引导学习主体探索、进取、尝试,克服困难,不计挫折,树立坚定信念。又如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学生在赏析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时,提出“卷”字能否用其他动词代替呢?我们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自主探究,学生理解了“卷”这个动词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景以及作者受害之重。

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语文教师应该构建自主探究式语文课堂,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自主与探究共舞 童心与个性齐飞(阮晓美)

——小学语文探究型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践新课程的重要阵地,而教学模式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本文在广泛学习新课程理念和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改变旧观念,大胆创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自主为基础,注重质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同时变单一课本为多渠道,变狭隘课堂为广阔生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做了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自主探究;质疑解疑;创造力 前 言:

世纪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阅读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题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方式被写入《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指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坚持人本主义,强调主体发展,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它把一种 具体的教学模式和抽象的教学观念紧密结合,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有了具体的方法作依托。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是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精神。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为此我在教学的实践中做了一些粗浅的尝试。

1、着眼自主,创设探究、解决问题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气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为此,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如:上课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允许学生和教师争论;课堂提问时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还要选准有研究价值的、富有启发性的、而且是处在儿童信息临近区的问题。这就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使教学过程简洁明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同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避提问的随意性。

例如《赤壁之战》这类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任老师摆脱“情节分析”,组织学生集中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揭示课题、初读并初步感知故事内容之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经师生共同筛选,确定以下3个问题:

1、黄盖为什么会想出火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不好?

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这三个问题覆盖了全文,要求学生潜心阅读,从全文的字里行间、从赤壁之战这一整个事件中去寻找答案,学生综合性地依据事实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吸收,再组织好内部语言,然后做出正确的表达,这显然比以往教师随课文故事情节平推式的提问要好得多。由于问题集中,教学环节减少,就能留出整块时间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2、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教给探究的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互动性原则,师生间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从探究点的设计到探究的延续,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如在探究点设计时的引导。在《买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让学生说说小女孩最后的命运如何,并相机出示文中的一句话:“„„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并鼓励学生质疑,有学生就提出:“冻死了是件很痛苦的事,为什么她还带着微笑?”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此时探究的欲望,让学生细细地读课文,学生也积极地投入问题的探究中。同样,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性在学生个体探究时的辅导,群体探究时的指导,将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教师有效的“导”,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疏导疑难,总结规律,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探究的途径,学会如何探究.阅读教学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用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当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多种形式的探究方法。如在探究《劳动的开端》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我”挑煤时的艰辛?可让朗读好的同学通过朗读来表现,也可让会画画的同学用图示法来说明。可以自己读课文探究,也可以自己找小伙伴去研讨。而在交流讨论时,可教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语言材料,先读读这材料,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或怎么研究的?例如在《劳动的开端》学生在个体探究后,一生站起来交流:“我找到了这个句子----睡得正熟„„矿上的办事人来开磅称煤了。(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里把我从桌上摔下来比作落到了万丈深渊,可看出我劳动太吃力了,睡得特别死。劳动的条件也很差只能睡在桌上,他们根本没把挑煤人当人看。”学生这样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到语言文字的评析,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这样的回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精神,有助于语言、思维、表达的同步发展,也避免了教师一路穷追不舍地提问,不仅如此,还能清晰地暴露学生在探究时思维的矛盾处、闪光点等,便于教师及时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

3、注重质疑解难,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要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的起点。

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我总以质疑解疑为主线,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就是以学生“质疑”为切入口,以学生“解疑”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其间,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落实教材的重点、难点及相关的教学要求,以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问题由他们提出,也有他们解决。

3.1课始:自学存疑,自主鉴赏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上课伊始,探究型阅读教学就要强调学生自学存疑,注意发挥学生课前主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究,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质疑答难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学可以随时随地提出问题,自学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自由选择,多种形式。以四人为单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由选择搭档,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范围的调整,创设一种和谐、的合作氛围。

2、团结协作,自学存疑。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疑难问题讨论,简单的马上解决,稍有难度的保留,以参加全班的讨论。

3、合作学习,同甘共苦。小组讨论的结果属于集体,每人都有所有权。在评价时,我们肯定一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个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教学《田忌赛马》时,上课一开始我就留给学生10分钟的自学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提供自学实践的机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动笔做个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不理解的地方。(课堂上学生埋头读书,动笔圈画,查阅资料。)我巡视,待学生自学基本完成后提出要求: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最后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报上来,全班同学共同来解决。

(课堂上小组活动,同学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阅读教学课前10分钟自学的设置,以读为基础,以思为核心,以议为形式,通过读、划、查、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议论、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度,使学生彼此之间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3.2课中:质疑答难,自主探究

质疑的目的是解疑,在自学存疑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难免碰壁,教师应给予学生解疑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老师解答,而“探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学习语文的方法很多,例如:听、读、思、议、画、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由学生自己决定。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我大胆采用了“跑组”的合作形式,学生可以离开座位,找班上任何一个同学组成小组(当然他一定会选与他兴趣相同者)。我还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一个问题来解决,并同意他们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旁观者,而要穿针引线,适时、适当点拨,参与探究。如教学《小镇的早晨》,学生自学存疑后——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现在各组把本组中较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生:“橹是什么?摇橹声是怎样的?”

生:“为什么小镇的早晨是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

生:“恬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为什么小镇是恬静的又是热闹的,这不是矛盾的吗?

生:“价廉物美是什么意思?” „„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问题提得也很有价值。在这些问题中老师相信,有些问题我们班中的小老师也能解决。

这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解答力所能及的问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般的先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过程既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学生质疑答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措施。在质疑答难中,教师为学生主动提问提供机会,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疑难,尊重学生的学路,以学路带教路,于关键处随机点拨,抓重点词句的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行为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3.3课末:激疑拓展,培养创造力

想象是人的知识、意愿、智慧、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无论是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都非常重要。在探索型阅读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越课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这不仅无碍于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还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激疑拓展环节能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各自的想象。如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课末可以进行激疑拓展:“原来大自然时时刻刻在悄悄对我们说话,他们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多彩,想象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那些大自然的语言,又用怎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想象激起孩子们去寻求新知识的欲望,拓宽了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并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他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些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根据教材特点,课末激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问题,多求异,少求同,敢于标新立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自学存疑——质疑答难——激疑拓展”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线索是“疑”,核心是“思”,关键是“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学习的自主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探究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在竞争中求发展。

4、构建开放性,拓宽主动探究的领域 4.1突破学科界限,鼓励多角度求知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它可以与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联系。比如四年级有一篇习作是练习写“新村渔乐池”教材上提供的是一幅模糊、陌生的画面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次写作不感兴趣,缺乏热情。能不能不写教材要求写的内容,写一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呢?我知道了学生有这一愿望后,运用计算机输入学生熟悉的广场、公园、等多幅画面供学生选择练习。每个景点都可以放大,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画面,可以是一个景点,也可以是多个。随着鼠标移动,从观察入手,由说到写,有写到评,有评到改,动脑、动口、动手,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4.2突破教材为本,引导多渠道积累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语言文字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积累内化,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内化。主动阅读应是一个现代人的必备素质,它能丰富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以一种主动探究的意识,学一课去读多篇,学一点去带一个面,掌握一个词去拓展一大串。比如学生学了《国旗与太阳一同升起》一课,课后就收集了国旗卫士训练的生活、图片及相关资料进行拜读;学了《五彩池》中实物形容式词柠檬黄,课外就收集了湖绿、葡萄灰、梅红、草绿等30多个词。这是对课堂语言学习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课文学习不能只围绕课本转,要适当增加容量以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扩展阅读的教材可以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要求收集的课外阅读文章,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希望阅读的文章。比如学生在学了《说茶》一课后,对茶产生了一定兴趣,课后把相关茶的知识绘声绘色告诉家长,从网上收集有关茶具、茶与健康、茶食、茶诗等资料。并要老师再加一节语文课由他们自己组织学习讨论,交流。这种多句渠道的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4.3突破课堂为中心,倡导多方面尝试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课内打好语文基础,目的是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比如在每周我都会布置生活作文,写身边的真人真事;观察自然景观,写观察日记。平时我还要求学生结合各种节日进行语言训练的尝试,如:“三八”妇女节到了,“我”给妈妈一个惊喜,制作一张贺卡,作一首小诗,将一个故事等;教师节时围绕“老师我想对你说”这一主题练习写作,并开展即兴演讲。有时也结合社会热点开展实践活动。

5、结束语

总之,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感情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主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究新知创造条件,这是优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第五篇: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项目。幼儿的许多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得到启发,从中学习。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游戏的运用,提高幼儿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学 运用

引言

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是他们主动进行的,也是当代教育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幼儿在运用各种材料通过具体的活动时,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用途和特性。同时游戏也能够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幼儿通过游戏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在进行游戏前想好如何进行游戏,这也是他们创造思维的萌芽。[1]

一、游戏教育在当前幼儿教学中的现状

传统的幼儿教育,经常采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教师面对多个幼儿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一般站在孩子中心,面对教学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师幼之间的距离被拉大,导致幼儿对教师存在畏惧心理,在活动中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十分广泛,也被幼儿极度喜爱。但是现在教师对游戏在教育中的地位没有正确的认识,过分夸大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没有真正理解游戏的设置目的,认为游戏只是简单的玩,对教学没有什么价值。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的游戏在教学时直接切入主题即可。因此幼儿教师在运用游戏时,要认真研究游戏的设置。同时游戏的主体应该是幼儿,而且主要侧重于娱乐,产生的负面影响很少,但是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有许多教师过于重视传授游戏的过程,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2]

二、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设情境合理设计内容和步骤

幼儿园中游戏的不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幼儿教师在进行游戏设计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所教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在设计游戏内容时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的计划要符合幼儿的特?c,还要充分发挥幼儿特长。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游戏步骤,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如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角色让幼儿进行体验,通过扮演了解不同角色的特点。如在模拟美食城的游戏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带有角色名称的卡处,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厨师、老板、服务员、客人等,然后让幼儿把卡片贴在胸前,让幼儿进行模拟游戏。如客人如何点餐,服务员如何回答然后再把菜单交给厨师,当厨师把菜做好后,服务员再端给客人,客人吃完饭后找老板结帐。让幼儿通过模拟游戏学会如何进行点餐和结帐,学会如何与她人进行交际,让幼儿通过游戏明白,不同角色在生活中有不同的工作,幼儿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交流,提高角色游戏的互动性。[3]

2.通过不同的游戏增强学习效果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开展不同的活动,增强幼儿学习的效果。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通过游戏感知幼儿的智力活动。在幼儿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把活动与游戏有效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在进行认识磁铁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他们需要的磁铁、铁钉、塑料片、曲别针、碎布块等材料。在学习时,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回答一些有关磁铁的问题,并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索,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磁铁的作用。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磁铁能够吸铁、能够吸曲别针、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通过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3.利用游戏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兴趣

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以把游戏渗透入活动中,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美丽的热带鱼》时,教师可以采用魔术的形式利用三角形变成热带鱼的形状,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并希望自己也能够自己制作。在进行语言活动《七彩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教学,让学生猜猜所说的内容。幼儿可以很快猜出是彩虹,然后教师再让幼儿把内容用画笔画出来,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引入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就得生动有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4]

4.通过游戏活动体会快乐

幼儿教师在进行健康教学时,可以把游戏引入到健康活动中。如可以利用《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猫捉老鼠》等活动,锻炼幼儿跑跳钻的肢体动作能力,同时让幼儿了解游戏的规则和游戏注意的问题。如在开展站报纸的健康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拿着报纸玩,看谁玩的花样多。有的幼儿折飞机,也有的把纸团成球,给幼儿介绍一些活动,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教学的难度,让他们把报纸多折几层,并了解学习中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掌握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教师要对游戏过程进行观察,总结幼儿的游戏经验,把游戏与教学联系起来,让游戏教学更加贴合实际。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视角,提高对游戏的掌控程度。[5]

结语

把游戏融入于幼儿教学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融入游戏,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游戏。幼儿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游戏时,要有耐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华.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分析[J].大科技,2017,(30):28-29.[2]甘菊.浅谈幼儿教学中游戏教育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7,(44):134-135.[3]毕雁南.游戏教育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未来英才,2017,(16):63.[4]张全秀.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J].中外交流,2016,(30):283.[5]钱荣.浅谈游戏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J].未来英才,2016,(24):241.

下载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研讨式教学在幼儿英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中的运用(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最近发展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最近发展区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在最近发展区有一个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跳一跳、摘桃子”。作为......

    试论信息技术在幼儿课程资源整合中的运用

    试论信息技术在幼儿课程资源整合中的运用 摘 要:在幼儿课程资源整合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生动、新颖、富有趣味的画面,直观的动态呈现,能吸引幼......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般过程是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到下一次作文时再进行范文选读,作文总结。这种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太低,作文批改......

    孙丽chants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中的运用

    《chants在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中的运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介绍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结合幼儿语言习得的独特方式和潜质,重点推出英语儿歌(chant......

    表演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表演游戏在幼儿活动中的运用 摘 要:表演游戏是幼儿按照童话中的情节,通过模仿和想象来扮演一定的角色、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的一种重要游戏类型,表演的方式也......

    浅谈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游戏在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 收藏 分享 2011-1-27 01:00| 发布者: preschool| 查看数: 139| 评论数: 0|原作者: 莱阳市机关幼儿园 孙慧村|来自: 互联网将本文分享到: QQ......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艺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性教学所不具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充分显示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点,为小朋友所喜爱。 下面试从幼......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小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