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教师则由教学的主体转化为学习的辅助者,而学习者成为教学主体的变化势必引起音乐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必须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以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又将如何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从自身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出发,深入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内涵和先进性,并从中得出自身心得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法;以人为本;教学实验
On music appreciation cour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bstract
Human-oriented idea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has made the students to change from passive to positive and the teachers are form teaching subject to teaching assistance.The change of the students’ role must lead to a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leading position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new teaching method.Then, what about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se unde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hese questions, the writer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rse from his own experience.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humanist-oriented;teaching experiment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音乐学 李百凯 0403402050
引言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就是音符。可见,欣赏音乐对于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社会,哪一社会组织,甚至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可见音乐在客观上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现在,人们获得音乐认知的途径有很多,这就使人们获得音乐认知能更便捷,内容更广泛。人们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是音乐欣赏,而不是直接参与。因此音乐欣赏活动的研究与分析也成为了许多教育学家的话题。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的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就会失去意义。音乐的美以及包含在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和内涵都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最终的实现。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音乐欣赏活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清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在规律。
随着旧的教学大纲从音乐教学中退出,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进步和教育需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新的试验教材也突破了旧的传统教材的模式,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似乎都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以致隔离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习者,当然就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做到:一.以尊重学习者为出发点;二.培养创新教育观;三.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
新的教学标准和新的教材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不是也该换一种与之对应的方法呢?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及时的。新的教学方法应摒除旧教学大纲前提下的诸多不足,应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一言以概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教师进行辅助工作,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之前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我脑子里的边界非常模糊,没感到太大的区别。教育实习期间听取了大量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优质公开课和高中音乐教学的示范课,并结合了一下自身的经历,再加上多次的实践,感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就想总结一下,自己重新定位一下的同时也给别人做一个虽浅陋但笔者希望会有用的参考。
一、寻找提高学习者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因素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有幸担任了实习学校普通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工作。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习者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1]‛把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鉴赏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里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鉴赏课程教育中,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是其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习者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做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就很难完成。就终身音乐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习者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即学习者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与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习者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那么,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习者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为求究竟,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实验: 教学实验一:
笔者先抽取了两个班,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共120人进行了书面的问卷调查,问题是:请问能让你在音乐鉴赏课上产生或提升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将结果进行统计后又在120中随机抽取了20人进行了座谈,以便于客观、全面的了解能让他们增强音乐兴趣的因素,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有结合了一下笔者自己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最后还请教了几位教学经验丰富、有相当资历的音乐教师,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教学实验结论一:
首先,施教者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施教者自己对音乐教育态度冷漠,在施教过程中表现的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被施教者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施教者对所授内容是感兴趣的。
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创新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活动内容,再进行理性的加工准备。[2]‛确实,培养学习者音乐鉴赏兴趣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臵应该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习者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校音乐鉴赏教育来说,整个校园也应该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习者的神经思维,愉悦学习者的身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鉴赏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各中小学及高等教育学府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兴趣爱好小组等,给学习者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此外还应该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个人的声歌类、舞蹈类、器乐类等,团体类竞赛如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类报刊创编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表演欲,还可以在竞赛的同时发觉有潜力的音乐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互相关连的,音乐是最能直接感染和打动人的。要通过相关的服饰、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投入到音乐中发挥其想象力,引导学生去鉴赏、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悟出其中的道理。[3]‛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施教者应具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兴趣。
最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存在很大偏差,最明显的问题是轻视通俗音乐,漠视通俗音乐文化的存在。[4]‛新概念音乐欣赏应把通俗的音乐与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艺术化的欣赏。执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习者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那施教者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有点与不足?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施教者不可以不顾学习者的兴趣一味的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其音乐视野,提高学习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为了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实践: 验证试验一:
在5个不同班级的音乐鉴赏课上,首先笔者将课堂从堆满书籍的教室搬到了音乐气息浓厚的艺术楼钢琴房,抛弃了板凳转为席地而坐。放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已经让学生开始摒弃以前的被动应付状态,变得积极主动而活跃。上课的过程中笔者不仅加入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在讲蒙古‘呼麦’艺术时提到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呼麦歌手),还穿插了几个互动的小游戏(如分声部合唱脚本中的旋律片段),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下课时由以前的慵懒困乏变成了如今的意犹未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证明了调研结果的正确性。
二.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美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5]‛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及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他通过多种题材或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习者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所谓‚艺术就是感情[6]‛,而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得来,只有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在价值,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呢?为了让理论更有说服力,笔者又进行了弟二次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二:
调查对象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音乐老师,因为高三是高考年级,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应试状态,所以考虑到结果的客观性,先不对其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分别到了两个年级的音乐教研组,对音乐老师们进行了请教和沟通,期间笔者发现年轻老师对本人提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心得比较多,而有的老教师对此好像很不屑,笔者私下做了了解,那几位老教师在学生中的口碑很不好,而且教学成绩也是倒数的。这也算是笔者这次试验实验的一个小插曲吧,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经过两天的讨论和综合,以下的结论得到了两个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的认可: 教学实验结论二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确实,音乐欣赏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鉴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向和无语义的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能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发挥施教者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塞尔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是教育工作者了。[7]‛所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是最主要的途径。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鉴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鉴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习者往往能够自觉自愿的,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的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习者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的肯定自我和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聆听者、聆听背景以及音乐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是:聆听者的个性以及他(她)们对聆听活动的自主程度都影响其情感体验,聆听背景与音乐内容共同影响聆听者的情感体验。[8]‛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一个‚情‛字,把学习者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通过施教者的演唱和演奏,通过施教者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使学习者情绪受到感染。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音乐创造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应加强理性认识,反复聆听感知音乐;提倡主动参与;加强人文艺术修养。[9]‛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三.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体验、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鉴赏课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为此笔者又进行了第三个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三:
利用实习期间教师大会的机会,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笔者邀请了几位资历高和成绩好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虽然老师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但领导和老师对这个研究题目的重视,老师们几乎是知无不言,老师们精准的用语和几十年实践让笔者受益匪浅,真的是胜读十年书!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眼就过了,怀着激动的心情笔者即刻对谈话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教学实验结论三:
首先,要求施教者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施教者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象,把学习者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凝固的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及时地反应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新材料新成就,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前人留下来的‘昔日信息’,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信息受纳器’,因而面对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会变得一筹莫展[10]。‛在课堂式教学中,施教者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者一味的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习者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下音乐鉴赏课的实施中,施教者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施教者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习者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习者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习者,更多的欣赏与鼓励学习者,将人生美好的前景展示在他们面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与学习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创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景。[11]‛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广阔,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和资料搜集的手段,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习者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习者更形象的接触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和节奏等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以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及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比如,‚音画舞结合的欣赏,符合学生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12]‛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者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如让学习者自选歌曲或乐曲进行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习者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施教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和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老师推荐,只要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等。
让学习者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们交流信息。‚感性与理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倾向,前者‘求动’,试图从动态角度把握生命的整体过程;后者‘求稳’,试图从静态角度确定生命形成成分。两种倾向在音乐认识活动中以赏和析的方式并存,并贯穿在全面、完整的认识音乐过程中,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前者把音乐作品感知为生命的整体,后者帮助人们理解作品的形式特征和结构性质。[13]‛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施教者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四.评价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进行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和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习者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习者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体改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艺术评论必须建立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是对鉴赏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艺术评论自身又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14]‛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有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本阶段你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十分随意,这样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的评价一个学习者。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又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施教者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传统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数百个文件袋,这不太可能,也很难操作。要按照音乐中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察也不现实,更不科学,这样的话不仅历时较长,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便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融进音乐鉴赏教学的全过程呢?为此笔者做了第四次意见的征集,对象是笔者实习所在学校所有的音乐教师。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征求了所有音乐教师的意见,最后将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总结,得出了几个方案,又经过向资历较老的教师的请教和数次的修改,以下的方法被老师一致认为是较科学、可行性较强的方法: 教学实验四: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和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学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得的原始分数,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些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堂音乐课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一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随堂联系,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是等于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其他同学回答了,这样就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
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欣赏和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它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中填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考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写在‚老师对我说‛这一栏中。验证试验四:
为了验证这种方式的实际可行性和学习者是否会接受,笔者利用上课的机会对5个班级共计260人进行了口头的调查询问,发现赞同的有230人,不臵可否的有20人,持反对意见的只有十人。说明了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的肯定。
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习者的个体性,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习者的潜力,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习者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论:
综上所述,要做好现阶段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必须明确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学习者是教学的主体。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善用及时准确的评价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因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施教者教、学习者学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计划。简言之,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为各年龄阶段的、终生性的、广泛性的、社会性的、最为方便普及又可行的形式。[15]‛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不仅会扭转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将教学主体由施教者变为学习者,还在一定基础上促进了全民学习热情,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04-012342-8.p30.[2]梁兆芬.论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学习指导[J].中国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8期.CN11-2543.p2.[3]余玲.音乐课堂教学的感受、鉴赏、创造与能力[J].湘江歌声.湖南音乐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6期.CN43-1086.p27.[4]徐元勇.音乐是认识、欣赏?还是感受、体验?[A].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004-2172(2004)02-04.p66.[5]柳良.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与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CN51-1067.p83.[6]罗丹.罗丹艺术论[M].[7]陈曼君.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ISBN7-4320-2630.p76
[8]钱丽娟.日常音乐聆听中的情感(上)[A].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5年第1期.1008-2530(2005)01-0089-07.p42.[9]侯新兰.浅议音乐欣赏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6年第5期.CN34-1432.p30.[10]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22-2794-2.p5.[11]薛晖.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7年第2期.CN43-1432.p36.[12]张新民.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素质[A].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2000年9月第版.ISBN7-103-02131-7.p387.[13]柳良.综合的‚赏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编部.2002年第1期.CN51-1067.p83.[14]郑锦扬.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ISBN978-7-04-020775-0.p106.[15]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ISBN7-5405-1606-8.p1.致 谢
在写毕业论文《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的过程中,得到章丘市第五中学大部分师生的支持与帮助,以及袁世万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第二篇: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之我见
昌江县峨港中学 许义科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新课标下的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新教材的精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课本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境,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学生产生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发散性、变通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角度看问题,挖掘各个不同层次上的数学材料的潜在功能,在变化和引伸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学习知识和获取创造力统一起来。
四、建立数学模型,提高数学的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学会并掌握数学建摸的方法,帮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重塑知识的形成过程,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并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一题多解的例子,让学生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如"字母表示什么"一节中,利用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得到了4种不同表达方式,这一方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把个性展现出来,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七、创设探究性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本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搞一言堂,不设计标准答案,不乱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这样,既有利于各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八、深刻把握教材的内涵与外延,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刨根问底,每个学生又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和兴趣特长,教师如能顺应学生的这些本性,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校园生活也有局限性,所以探究性学习既要走出课本,也应走出课堂,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适当运用课堂内容的自然延伸,创设课外的思维空间是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体现。如学习了"代数式的求值"后让学生写一篇运用代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小论文或编一个能用代数式的求值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愿数学教学能真正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新课程标准下高一英语教学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下高一英语教学之我见
内容摘要: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都很陌生,老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常谈心,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法,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就要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靠自己经常反复实践才能获得。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一英语衔接
从2004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将近七个年头。在这几年中,从高一到高三,再从高三到高一,使我深深的认识到高一英语在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抓住了高一就抓住了整个高中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又实行了新课程标准,我参加了两次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新课标下,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新课程的讲授,使我更加意识到高一教学的任务之重。首先,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其次,初中阶段英语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约1500生词,200-300个短语以及基本的语法知识,其中常用词语200个左右。而《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词汇量是3300个,语法结构也较初中明显复杂。并且,高中英语新课程教学内容广,信息量大,着重培养学生的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有,初中英语学习,学生的依靠性较强,学习进程多表现为被动和吸收,以机械性记忆和练习为主。而高中英语教材由于内容多,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学生要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另外,初高中英语试题范围和形式不同。初中试题立足于课本和有限的教学资料,而且题型简单,只要熟悉课本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考试成绩一般比较理想。而高中试题范围广泛,课本只是基础,学生必须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上,借助大量的课外知识。学生还需具有逻辑思维,分析、判定和归纳的能力。学校为了与高考接轨,在高一月考中都以高考形式命题。因此,学生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难,学生很难看到自己的成就,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也易受影响。我所在是一所普通高中,那么可想而知,所面临的问题就无疑更加严峻。教过普通高中的老师,我想,都会有相同的经历—学生的底子薄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面对这重重问题,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四位小女人并没有被吓到,相反,我们认真钻研新教材,从各方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以绝对优异的成绩位居普高第一,不管是本科上线人数还是扑捉率,都是其他普高的几倍。我知道,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努力的最好回报。现将我们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衔接工作。
有好多老师会认为,高中任务本来就大,再做一些衔接不是浪费时间吗?这种想法可要不得。如果有一种方法,能让你们班一多半的学生愿意学英语,难道你不想尝试一下吗?
高一学生刚入校,师生间都很陌生,老师应与学生多接触,常谈心,加强相互间的了解,及时了解教学信息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与教法,同时,还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就要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要靠自己经常反复实践才能获得。例如,让学生每周规定一天为“英语日”,这一天内规定同学们不得说汉语,只能说英语,从而练习学生开口说的能力。另外,还要勤奋刻苦,要有坚强的毅力。此外,还要帮助他们分析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调整学法,因此,要让他们明白学英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预习→质疑→听课→解疑→练习→巩固,一步都不能少。帮助和引导他们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方法,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开学第一天,我让全班学生没人给我写一张纸条,内容是回答我两个问题。想学好英语吗?你学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最后的统计结果很令我振奋,全班所有学生都说很想把英语学好,但又有点担心,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说他们连基本的音表都读不准,单词记不住。这种现状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从头开始,尽可能让每一个想学习的孩子都不掉队。于是我就从最基本的开始给大家补习基础知识,虽然花了一段时间,但是把大家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并且让大家觉得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半学期之后,我班的平均成绩远远高于其他兄弟班级,并且高分也较多。这使我尝到了事半功倍的感觉。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和师生间连续的实质性交流,指为实现预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学行为(熊川武,1997)。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我们就应该认真审阅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
1)我们备课组根据新课改的精神,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主导作用。我们不再是课堂的主角,除了一定的知识讲解外,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把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我们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而非鱼,从而真正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在学生方面,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摸清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同时,我们深知学生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异的,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的需求和爱好、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指导及教学辅助手段等。
3)在教材方面,我们针对自己学生的水平,对高一教材内容进行删减,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4)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练习、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要注
重由已知引入未知,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缓解教学坡度,分解知识难度。
(三)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想进一切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一个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他们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升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增进。另一方面,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能使学生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能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去解决、努力去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品质,还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考试)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总之,在高一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初高中英语的过度与衔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也至关重要。另外,还要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人的一生的学习就如同接力长跑,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果我们能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那么高一英语的教学将是成功的。
第四篇: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双基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双基教学
作者: 张丽丽(小学音乐内蒙古赤峰小学音乐一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新的教材和版本不断涌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曾出不穷,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全被抛弃,双基教学被淡化和轻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我们在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继承和发扬。音乐课堂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在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没有双基的学习做支撑,音乐审美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学生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创造的。
重视双基教学,强化音乐感受和理解。
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本身没错,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悖离了音乐本体,片面强调和夸大了音乐的趣味性,于是乎“兴趣”成了标签到处贴,甚至于不要双基教学,从而脱离了音乐、偏离了音乐方向和音乐本身,走入了音乐教育的误区。如在教学音乐欣赏《春节序曲》时,有位教师从情感入手,以“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视听同步的情景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新年的喜庆气氛中。但下面的环节却出现了设计偏差:学生一会儿敲锣打鼓、一会儿放鞭炮、一会儿律动表演,好不热闹,可整个过程学生虽然参与到活动中玩得很高兴,但没有注意聆听音乐,不是音乐学习,跟音乐没有多大关系。有些老师以为把每节课设计的像举行一台预先排练好的晚会一样有条不紊,轰轰烈烈才是好课,以为把每节课组织得像小孩子做游戏那样敲敲打打、热热闹闹才是改革。
简单地认为情感价值观就是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缺乏必要的理解,出现了“游离”音乐的现象,而且将情感价值观与知识技能目标对立起来。重视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别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传统的知识技能教学,过分强化了技能技术作用,以单纯的乐理知识能力作为主体,导致了音乐与技能的片面化倾向,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尴尬局面。现在音乐审美提倡的是‘融合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种音乐知识技能,而是有机地把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和道德性融合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全面地掌握知识技能,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培养高尚人格,得到美与善的滋养”。比如,在合唱教学中,将合唱技能的训练与音乐的表现融合成有机整体;音乐欣赏课中,将识谱、视唱、旋律与情感体验有机整合,来提高学生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对音乐作品能作出积极的独特的反应,同时能自觉、自信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不断追求更高的艺术审美品位。
2012.2
第五篇: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关键词】: 美术鉴赏 审美
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赋予美术鉴赏教学新的任务和要求。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也就是说,对于高的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美术技能,比如起码的描绘能力,设计和制作能力,现代媒体技术能力,美术欣赏能力,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继续学习提供帮助。在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需要运用多种美术方面的能力。我参加了近几年暑期省教育厅举办的骨干教师美术新课程培训,教了几年高中年级美术鉴赏课,有了一些实践和经验,在这里,我想通过自己的上课感受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一、在课前要精心准备
1、教师根据将要学习的内容用相关的美术作品及资料引发学生对题材的关心,引导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
2、提高备课质量。作为高中美术教师在关注教育改革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美术的演变与发展,要开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倡导的美术教学活动,需要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美术理论方面的素养、鉴赏美术作品的素养等。丰富的美术史理论知识。高中美术鉴赏课涉及到大量的中西美术史知识,教师必须做到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些是备课的基础,加强了备课,才能驾驭教材,才能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教学环节能顺利的进行,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很重要,我们可以充分积累教学设计,教学经验和教学素材。不备课会造成教师课堂术语表达不准确,提问方式不恰当,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这种不严谨的教学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备课,不要凭经验去上课。
二、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的好坏,决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决定了教学目标是否能够顺利的实现。高中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大致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表现客观世界,传达内心思想、情感为主的美术创作活动。第二类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侧重设计、工艺方面的美术创作活动。由于这两大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的过程有所不同。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指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创设有新意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前提。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美术教学新课的导入的方法很多。例如在我讲到人物画这一课时,我在讲课之前,让两个学生到讲台演示人物画的常用创作手段——面对面写生,并提问“如果让你来画这位同学,你会如何表现?”同学感觉新鲜,津津乐道,然后我把写生的一幅4尺大小的人物画挂在教室,学生从未看过如此大而且近距离观看的写意人物画。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在介绍《步辇图》等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思想感情、有关历史故事,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背后还有丰富有趣的内容。在讲到玉器鉴赏我先给学生讲述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故事,在讲到青铜器艺术鉴赏时用“楚王问鼎”来导入教学内容。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要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新课讲解要有亮点。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智力发展程度较高,一般而言,普通高中学生会更注重理解而不去死记硬背,更注重自我理解和判断。审美意识有所增加。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在学生印象中美术课就是以老师画,学生临摹这样的方式进行的。一节课下来一看分不清谁谁的作业,而现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对于高中学生来讲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学习,他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例如“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是爱与美的女神”学生的思维就会就此而止。如果变成问题“你觉得如果把她的手臂复原应该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启动学生思维。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一个道理:思维止与结论,而起于问题。《马踏匈奴》这一作品,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一段场面。然后提问“这一作品为谁设计?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一下就能想到问题答案。学生思维扩展开来。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美术鉴赏教学中需要大量图片,这个特点就使得美术鉴赏的教学,相比其他学科的教学,更多的需要多媒体电脑课件来辅助教学。如果一节课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全由教师捧着书本在讲、在介绍作品,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在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用课件上课基本上取代“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老式课堂教学。一件准备充分制作精美的课件能让学生目不暇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能让课堂效率有所提高,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书上没有的作品内容,让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让上好美术鉴赏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生80%来自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农村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很有必要的。例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节,玉石文化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馆内可以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再者,邳州有许多玉器加工厂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这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对这些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工艺品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可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观念。此外,高中美术教师应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本土文化,树立为促进我国的美术事业乃至文化事业而努力的志向。
5、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邳州是剪纸之乡,学校走廊橱窗展示好多剪纸图片,如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6、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美术鉴赏能力是由这几大因素构成:艺术修养、文化知识、社会生活经验、理论水平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以上因素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我们的美术鉴赏教学也应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让学生在用形、色、材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过程中,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构思、探索表现的方法。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必须经过教育。”即使在传授美术技术的时候,也一定要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三、因材施教
我们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中学,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美术”概念还停留在“美术就是画画”的水平上。有的学生在小学阶段上美术课就是随便画一张画交了就行了。到了初中阶段由于作业多文化课压力较大,美术课基本没有,许多基本的美术概念、术语、现象、作品都不了解。我们在上课时面对一幅作品,有的同学熟悉的脱口而出它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内容等,有的同学一概不知,根本没有见过。这样会让教学难度增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对此,我采取先让熟悉作品的同学先介绍作品再由我补充。再提供一些学生都陌生的作品,让学生讨论、评述、判断进而达到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可让教学效果显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要结合新课程的特点,不断去钻研、探讨、思考,主动大胆开展美术鉴赏教学,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新课改对我们的希望。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
2.《艺术社会学》 豪泽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