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内容提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
关 键 词: 应用 解决问题 价值 意识 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认识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些学生对于概念、公式以及应用题标准类型题的解答均轻车熟路,而稍微一变化或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足以说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仅以下面两节课堂实录为例,谈谈个人观点。
二、典型案例:
案例一:
(1)铺垫:
首先咱们做个小练习:请每个同学写出自己学号的全部约数,写完以后,认真检查准备汇报.(2)、观察:
1、根据这些数的约数的不同情况,你认为这些数可分为哪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对这种分法你有什么看法?
(3)、新授:
观察这类数(指质数),有什么特点?(它们只有1和本身两个约数)
像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板书:质数)
想一想什么是质数?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你举一个例子(指合数)那这类数可不可以也叫做质数,为什么?(不行,因为它们除了1和本身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类数叫做合数.(板书:合数)
谁能说说什么是合数?请你举一个例子.案例二:
(1)情景引入:
师:用你手中的小方砖,铺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案最多。(用正方形纸片表示方砖,各组方砖的块数不同)并选出设计冠军。
生:小组积极活动。
师:巡视;“有什么困难吗?”出示一些信封,上面注有内装方砖的块数:5,21,8,19,43,26,15,2,23,4。
(2)探究学习:
师:“如果希望设计方案不止一种,你们组想选哪几袋?不选哪几袋?”为什么?
生:小组研究讨论。
概括出质数、合数的特点和概念。
(3)应用与发展:
师:你还想研究什么?(学生提出研究问题)研究你喜欢研究的问题。
生:汇报研究结果。
三、观点与反思:
1.观点:
实践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时刻都应注重实践,注重研究,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知道怎样学,比学懂什么更为重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新的应用毫无疑问会改变现代数学学科的特征,不但强调数学要做中学,而且更加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研究数学、应用数学、解决问题。
2.反思:
上面的两节课,表面上看,教师都能引导学生观察、研究,从而得出概念。[案例一]的教学有明显的任务痕迹,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找自己“学号”的约数——观察这些数的特点——把它们进行分类——得出质数、合数的概念。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并不知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书本到书本,从数学到数学的研究。[案例二]的教学首先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把实践作为学习的起点,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习的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当学生用“方砖”摆长方形时,就已经体会到所摆长方形的种数与方砖的块数有直接关系,自然而然地把“方砖”的块数和摆出的长方形的种数联系在一起了。这时,学生找约数的个数是一种内在的需求,有明确的目的。[案例二]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对数学的探究放在了真实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意识”是先导,“策略”是关键,“能力”是目的。因此,教师要让每个孩子的学习,都能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释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问题。
四、实施策略:
1、培养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是数学教学本身的要求,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养成自觉地用数学观念看待、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强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重点强调“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再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如在学习了“时、分、秒”后,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下:
先调查了解,再填空。
——爸爸(或妈妈)是()时下班回家的?
——今天妈妈做饭从()时()分开始的,()时()分做好的?一共用了多少分?
——“大风车”节目每天在下午()时开始播出。
——晚上大约你()时上床睡觉?早上()时起床?你每天的睡眠大概是()时?
从这个案例中看出,爱爸爸、爱妈妈、爱生活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同时,赋予了实实在在的内容。
2、认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价值。
数学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一种认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从生成的角度来说,数学思想是通过数学认识活动对数学知识形成的根本想法或基本观点,是对数学规律上升到理性层次的认识,是人们在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导航器。如:比较分析的方法、归纳的方法、模型方法、化归方法、推理方法、集合方法、统计方法等这些数学方法都是通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而出现的,同时又是在应用中体现了它的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真正意义的“应用和解决问题”上花力气、下功夫。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宽广地联系生活实际,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应用题的教学,要力求走出误区。应该改变标准化的模式教学,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解答应用题所考虑的也只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而非实质的数学应用。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学生用得出的表面积求法“(长×宽+宽×高+高×长)×2”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轻松自如,然而当老师把这一求法的应用放在了情境中,其结果迥然不同;据调查,一道求火柴盒内盒(无盖)的用料面积题,错误率高达40%以上。其中80%的错误是脱离了实际的套用公式,正如学生自己所言: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3、训练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最终达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现象或解决问题时,明确解决方式,解决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反思,合理修改。关于“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归纳起来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
对于所学概念的概括和分化;
构建应用模式;
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对认识过程的再认识。
如:我区在一次四年级检测中,出了这样一道题:幼儿园给小朋友买玩具。皮球:整盒买,每盒60元,有12个;单个买,每个6元。玩具熊:整包买,每包80元,有8个;单个买,每个14元。幼儿园准备买140个皮球,126个玩具熊。最少要花多少元?(此题考查的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对20个班的783位同学做了试卷抽样调查。结果如下:
约50%的学生是这样做的:6×140+14×126=2604(元)
约25%学生是这样做的:皮球:140÷12=11„„8
玩具熊:126÷8=15„„6
60×11+6×8+80×15+6×14=1992(元)约5%的学生是这样做的:
皮球:140÷12=11„„8
玩具熊:126÷8=15„„6
60×11+6×8+80×16=1988(元)约16%的学生是这样做的:
60÷12=5(元)80÷8=10(元)
5×140+10×126=1960(元)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并非不知道应该少花钱多办事,但为什么还会有近75%的学生选择了前两种做法呢?理由很简单,因为题中既然给出了两种玩具的零售单价,我们就得用上,所以用第一种解法。选择第二种做法的同学已经考虑到了应该少花钱,只是没有把这种策略放在真实的情景中思考,再加上受题中“准备买140个皮球,126只玩具熊”条件的制约。“多买了就不符合题意了”(学生原话),另外“16包”不是题中直接给的条件,也不是间接条件,不能用。
后两种做法的同学显然是从众多的实际做法中选择了符合实际的最佳策略。所构建应用模式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正如有些老师所说的那样,现在解答应用题要在实际生活的背景中去解决。学生在分析、概括、构建策略的过程中,完善认知、调节并反省自我。如果长此以往地训练下去,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觉运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自觉地将数学运用于生活领域,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
4、提高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解决问题”的目标依次要求:发现并提出问题——探索有效方法并寻找其他方法——借助工具解决问题——学会合作——表达过程并解释结果——回顾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课,在学生掌握了计算器的用法后,老师并没有提出应用计算器的重要性,而是提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手机的拥有量还在不断增加,你们了解手机的收费情况 5 吗?(这是信息的收集:全球通月租费50元,通话费0.4元/分;神州行0.60元/分)入什么网最经济实惠?为什么?学生的反映是:
开始:——茫然(什么都没给,怎么做呀)
然后:——不以为然(当然是打的多就买“全球通”,打的少就买“神州行”。)
紧接着——恍然(大概要用计算器算吧)
操作:——试算(看看每天打1分钟哪个花钱多)
合作:——探索研究(0.4元×x+50=0.6元×x,打多长时间两种网花钱一样多x=250,)
9>250÷30=8.333„>8 结论:平均每天打电话不超过8分钟用“神州行”,在8分钟以上用“全球通”比较便宜。(在不考虑通话质量的前提下)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参考资料:
《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慕菊
《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探究
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究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性教学是20世纪颇具代表性的一种课堂教学理论,经过无数的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一股研究的潮流,之后逐渐影响到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较年轻的课程,但同样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能否培养好具有信息技术能力的新一代,这对我国国力的强盛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同时如何使每一节信息技术课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都是我们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目标之所在。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教学
课堂教学
简单来说,有效性教学就是让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
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实施教学行为的理想结果,也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运用各种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是达成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途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现代教育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曾听到这样的一个比喻:将一汤匙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会难以下咽;但如果把这汤匙盐放进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可以在享用佳肴时,不自觉地将这汤匙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被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学生是否爱学,乐于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往往与教师创设的情境有很大的关系。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和兴趣就可以了。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有吸引力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情感。如在学习《用计算机画画》及《制作小板报》等知识时,我会从网上下载一些小朋友的小板报和画画作品,平时也有目的地收集学生的作品,在新生授课时先出示这些优秀的学生作品,让学生“羡慕”一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我们也经常创设一种设疑的情境,用以提高学生求知的欲望。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通常是以“发现问题→寻找方法→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先“卖一个关子”,让学生遇到问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引起悬念。“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使他们带着学习的内驱力而来,这是一节课的良好开端。“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疑”会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想学”的积极的情感倾向,从而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习会更有效果。除此以外,讲故事、猜谜语、师生比赛等形式的情境也是很受学生欢迎的。我就曾经试过利用学生好与老师分高下的心理,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表格处理——数据计算》一课时,以师生比赛计算学生成绩表的平均成绩入手,学生的热情高涨,轮翻争先与我比高下,还派出班上的数学高手与我进行比赛,其他同学对我们的比赛过程非常关注,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无意中就产生了新旧知识的冲突,并且对新知识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要求进入新知学习。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从良好的情境创设开始,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
二、小组合作,优化课堂教学。
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有效进行需要达到五个基本的要求:第一,积极互助。学生们必须认识到要对自己以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第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必须有机会相互陈述各自正在学习的内容。第三,个人担负责任。每个学生必须对掌握教师所布置的任务承担责任。第四,掌握社交技能。每个学生必须进行有效地交流,尊重小组其他成员,合作解决矛盾。第五,小组合作加工。每个学生表达了个人的思维,再进行探讨,得出一个较好的结果。因此,对小组的评价必须是根据小组合作的程度,以及小组进步的程度。
新课标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学习,形成一种群体的合力,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第二册的“网上搜索、保存信息”一课时,在教学了一些网页浏览、搜索、保存的方法后,就要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我会结合时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近来我国发生了几次地震,造成人员及财产的损失,学生是很有兴趣了解这些知识的,也很乐意去进行探究。当提出搜索这些资料时,小组成员都开始议论,我会让每小组中每个成员分好工,谁负责搜索我国的地震资料、谁负责搜索外国的这方面资料、谁负责搜索地震的成因、谁负责把搜集的资料合起来,形成一份小板报。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就不会造成重复搜集,浪费资源的现象。
再如在学生学习《用计算机画画》的单元时,当进行到《创作画画》的一课,同样可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校电脑室是六张电脑台组成一个圆形小组的结构,学生会在物理上已形成了小组的形式,这更方便他们在小组内移动、交流,在同一幅画面上进行构思、绘制,各个学生分别画出自己有特色的一部分组合成一幅作品,这可以让学生在共同的创作中懂得相互协作、相互欣赏、相互包容,提高小组教学的有效性。
三、注重评价,促进共同提高。
卡耐基曾说过“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与鼓励”。也有位教育家说过:“给我一点阳光,我会很灿烂”。懂得欣赏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一定的助力,会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反面的评价,都对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意义,正面评价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反面评价也会促进他们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的主体是可以多元化的,客体也可以多元化。可以老师评价学生;可以学生评价学生;也可以学生评价老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让教与学共同提高。
老师评价学生,应多以激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赞美中成长。还可以以不同方式、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工具对学生进行评价。如老师口头的评价,可以用“你真是棒极了,你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你真是聪明极了,你很善于思考,真有见解。”“你的知识太丰富了,老师以你为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符号或声音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学生在使用CAI进行练习时,画面上出现鲜红的“√”,又或是热烈的掌声,这对学生的情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用教学更有实效。
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学生,让学生以同辈的角度接受评价,这会有不同于老师评价的效果。例如教学“计算机画画”、“小板报制作”等的课程时,学生完成任务时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如自己作品哪里比较满意?哪里有待改进等,也可让同学互评:从别人的作品中学到了什么?别人的作品又有哪些不足等。评价的同时审美观、审美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四、利用软件,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有着本学科的的优势——有充足软硬件方的支持,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还有各种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以这些媒体的交互性,给予学生一种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
学生对计算机及各种多媒体软件的兴趣很浓厚,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加强使用。而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入课堂,喻教于乐,让他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让他们不知不觉间掌握应学的知识与技能。比如在进行键盘练习时,一般都是比较枯燥地进行打字练习,把键盘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步练习,再加上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在家中已使用过电脑,但在家长不正确的指导下,指法已养成了错误操作的习惯,再有部分学生未接触过电脑,在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利用“金山打字通”等软件的辅助,尤其是软件中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了指法,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比我们不断的说教有效多了。
还有《信息技术》第二册的汉字输入模块的学习,历来都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内容。要么打一下课文,又或打下诗词,学生没有什么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而利用教学软件,比如QQ聊天软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聊天过程中学习,不仅加快了汉字输入的速度,还加强了语言的交流方面的技巧。
再有利用网络的作用,结合课本内容,在网上下载相应的资源,或与电脑公司合作,制作一些应用系统,比如投票系统、祝福墙、反馈系统等,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际地看到同学们的一些操作或反馈,锻炼他们的同时,又能让他们懂得欣赏别人的成果。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一门重要的课程,其作用我们有目共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电脑教学要从娃娃抓起”这一口号我们记忆犹新,从小加强孩子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的水平,这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素养,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让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在他们的心中植根,从而培养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舒:“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南京师大学报》”,2007.2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2006.8 [3] 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2004.11 [4]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第三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在小学数学各个阶段的教学中,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因此,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了新要求,这一要求分三个学段完成,具体是:1~3年级,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4~6年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训练。7~9年级在这里不提。
对于这一要求,我的理解是:就是注重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计算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而要求“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却普遍较差,具体表现为计算的正确率低、口算速度慢,计算不按算理进行等。比如:在学习比例时,要求学生用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列的比例式竟然有:时间:路程=时间:路程(当速度一定)等等。
那么,怎样把看似简单的计算教学上得更有趣味、更高效,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我认为: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1、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紧密结合。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如果能创设一定的情境,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以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曾经在一期《十堰教育》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情景创设:《七的乘法》中老师提出:每只七星瓢虫壳上都有7个黑点、你在生活中发现哪里还有“七”?学生讨论后得出:七彩虹、七巧板、一星期有7天等等。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之后,老师指导学生用小故事记忆: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呆了“七七四十九天”,„„不管“三七二十一”„„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如果能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生动的动画,声、色、艺俱全,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集中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感受新知。这样的设计,让计算课开端去掉“固燥和乏味”,增加“生动和趣味”,把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复习旧知与引入新课有机结合,为开展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设的情境要便于学生探索、理解计算算理
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新奇,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也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创设情景时要便于学生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算理。创设情境重要的是为计算教学服务,千万不可为创设而创设。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国际著名数学家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公式。
三、有效促进学生感悟算理
“算理”,顾名思义是指计算的方法与原理。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现在我认为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即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成了计算教学理性回归的关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四、提倡算法多样化、最优化
我认为,提倡算法多样化,应该从“多样化”和“最优化”两个层面来理解。所谓“多样化”是指“群体的多样化”,是学生不同个性和不同思维结果的展现。所以在引发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有更多的尊重和鼓励。而“优化”是指“个体的优化”,它是在多种方法的比较中所产生的相对性。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体验,在感知不同方法中,以“尊重、接纳、欣赏”召唤孩子的思维创新,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交流整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实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关于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要注意以下两点。
(1)鼓励算法多样化,并非一定要算法多样化。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正是学生具有不同个性的体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常常是富有个性的,“多样化”正是基于这种差异性,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比如:上次我在泰山庙小学听了一节课,也是关于计算教学的,讲的是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在探讨37+12=49的算法时,让学生充分争论、交流,最后得出了这些算法:
算法1:30+40=70,7+2=9,40+9=49 算法2:37+10=47,47+2=49 算法3:37+2=39,39+10=49 算法4:12+30=42,42+7=49 算法5:12+7=19,19+30=49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而且在解决这一计算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2)算法不必刻意追求“最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多中选优,择优而用。”的思想是十分有益的,数学本身是追求最优化的,但过于强调算法的最优化,势必回到“算法唯一”的老路上来。不在同一层次上的算法就应该提倡优化,而且必须优化。而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美其名曰尊重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提倡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关注算法优化,应以学生多样化的算法为基础,在学生说出多种算法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归纳整理,分析比较,再让学生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虽然教师从某种角度展示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但未必每个学生都喜欢都能接受。在多样化的算法中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也即只有“更优”,没有“最优”。算法的优化决不是教师主观的指定与包办代替,要给学生一个逐步领悟,自我体验,自我选择的过程。
总而言之,我们在进行计算课教学时,要更新理念,多动脑筋,大胆尝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第四篇: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摘 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有效性课堂的核心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即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下面谈谈我个人教学的一些建议。【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1
一、前言
小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的成败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吸收的知识程度。相同的教材、时间,由不同的教师讲授,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以便实现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采取一种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大量的有效知识。有效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效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创设生活情境,将生活引入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的目的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学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元、角、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用20元去菜市场买菜准备今天的晚餐,你准备怎么去买?这时学生要首先根据家人的喜好开出菜单,通过各种蔬菜和荤菜的价格,估计买菜的总价不能超过30元,还要懂得货比三家,在买卖时注意讨价还价,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而且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使学生感到数学具有情感,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我利用已有的知识“厘米”,让学生动手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做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了运用较大单位的想法。这样既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打好了基础,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欲望。实践证明,小学生只有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小学数学课堂的内容需要多姿多彩才能令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将那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的、诱人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设计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对学生说:“我们班今天来了一位主持人,大家都认识他是谁,喜欢他主持的节目吗?”然后,教师再拿出李咏的照片,学生就会认出并说出他主持的节目“非常6+1”。甚至有的同学还会说“非常6+1”中的砸金蛋。教师这个时候再问:“如果给你一个金蛋让你来砸,你觉得会出现什么呢?”这个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争论,有的学生说会出现“金花四溅”,有的学生说不会出现“金花四溅通过这个引子,可以让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引人新课。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巾,要将传统地“复习导人”创设成“知识闯关”的类型。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探索和研究。利用课堂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点滴事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的学习。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学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会学,还要教会他们会运用。学生的思维只有发散出去,他们才会学会创新。一般来说,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一种深刻的体验,是推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主动的寻求和发现问题,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学生的思维被激发出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来学习数学思维,促进他们知识与技能的整体发展。例如,在学习“比例尺”这一内容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比这一知识,同时对地图、平面图等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然后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可以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教师在这个时候问学生:“你们能够把一个长50m,宽30m的篮球场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画在纸上吗?”学生小声议论着。有学生就会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一个篮球场”的时候,这就说明了他们的思维矛盾已经产生了,这个时候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借助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让他们能够主动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引出了——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
五、重视小学生的基础训练
扎实的基础训练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合理利用所学知识。而基础训练并不是题海战术就可以做好的,要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而开展有层次、针对性强的学习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能生巧,还可以让他们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同时还能够提高小学数学能力。在基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很好的发现教学巾的得与失,不仅能够对教学进行反思,还可以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对于那些难以突破的地方进行探索,为以后的教学起着引领的作用以及对突破疑难的过程进行铺垫。
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一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拓展学生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
七、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强化和进行扎实的基础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增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数学教学的工作才能够顺利的进行,学生也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能力,才能使学生成为各方面优秀发展的全能生。参考文献
[1]刘桂萍:《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01期
[2]康红敏:《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7期
[3]何燕仪:《谈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基本路径》,《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年09期
[4]夏统刚:《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6期
第五篇:小学德育有效性探究
小学德育实施现状分析及有效性探究
--以楚雄实验小学为例
摘要:今天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要。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而小学德育教育则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人才水平。本文以楚雄实验小学为例对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了原因。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了如何增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希望能为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 存在的问题,有效性,建议
Abstract: Nowadays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A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is essential.And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determines our country‟s talent level.The essay which takes Chu Xiong Shi Yan primary school as example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Meanwhile, the essay expresses how to add the validity of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It aim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advice for teaching staffs.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ctuality, existing problems, validity, advice
一 德育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德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本文所研究的是狭义德育,即学校德育。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的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品德的过程。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练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各级各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实施状况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素质。因此,小学德育的实施在21世尤其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完成这次的文章,我通过制作调查问卷,对自己所在的楚雄实验小学的道德教育进行了调查。通过各位同事的热情帮助,我对本校的德育教育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其中,我重点调查了实验小学的学生,现我把整理分析后的现状陈述如下:
一)实验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情况
1.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德育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里。在学校认同德育教育重要性的人群占97.1%,认为有必要在小学生当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占95.4%。
2.德育教育的知晓度较高。95.6%的教师表示对德育教育熟悉或基本了解。且在问卷、走访过程中发现,97%的教师都对德育教育颇为了解。
3.学校里德育教育开展情况参差不齐。调查发现,占学校各班级经常性开展德育教育的占11.3%,几乎没有开展的占12.3%。只有20%的教师经常会在自己课程中有加入德育教育的想法,其他30%的老师偶尔会渗透德育的传授,另外余下的50%的老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嫌麻烦而从不在教授学科中传播德育思想。调查中我还发现,学校里几乎只有品德与生活(社会)该门课的老师对感恩教育的活动引导开展较多,其他各科老师声称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德育教育活动。
(二)家庭家长的配合情况
我从对家长的问卷及访谈中发现:
1.家长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
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已认识到应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但是,仍然有将近30% 的家长还没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25%的家长只是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他人。
2.家庭德育教育存在不作为现象。
问卷显示家长在思想上都认为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有开展必要。而实际上,很多家庭都没有付诸实际。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有85.9%的家长认为只要儿女成绩好就是最好的。在询问家长开展德育教育频率问题时,经常性教育孩子对别人的付出表示感谢的家长占了49.6%,经常性培育孩子爱国情怀的家长只占14.3%,而从来没教育过的家长占了16.9%,在教育孩子培养热爱自然情怀中,经常性开展的家庭31.1%,偶尔有或者从来没有的占35.8%。
(三)学生本人的情况
为了解实验小学的小学生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后感恩意识的现状,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我在实验小学2-6年级各抽取15-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收回调查问卷105份,回收率为86.7%,其中男生61人(占52.5 % }、女生59人(占47.5%)。在调查内容方面,问卷分别从爱国、集体荣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人生观、与父母相处、尊敬师长、与同学交往等方面设计了20个题目.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思想相对复杂,受到社会上各类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已开始进入叛逆期,平日里正面教育活动开展相对不多,由于部分老师过于强调学习,致使在某些方面我们面对的德育教育工作还是很艰巨的。在爱国思想,集体荣誉、尊敬师长、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大。但是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没有受到正式的爱国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的概念。虽然部分高年级的小学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关心时政的意识和思想觉悟,具有正义感、责任心和同情心,法制观念集体荣誉感显著增强,并渴望将来学有所成。
(四)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面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缺乏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体系
目前,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基本没有一个完整和有效的体系,来促进德育教育的实施。很多学校的德育教育只是停留于表面。大部分的学校只是开设了小学思想品德这门课。可想而知,想单纯的依靠这门课,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根本不可能的。缺乏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社会方面: 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仍用考分和升学率来衡量学校教育的好坏,衡量学生素质的好坏。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考的分高,就是最好的。另外,部分教育领导对德育教育不是十分重视。很多领导不思进取,思想过于保守,缺乏对教育改革的信心,对教育事业听之任之,对德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学校不敢改革,这对德育教育的实施十分不利。
学校方面:首先,当前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有待提高。低素
质的教师队伍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其次,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盛行。有的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考试排名率,非要分清主课和副课。很多时候,语数外老师随便的就占掉学生的思想品德或者其他的课,这也让本来就没有受到重视的小学德育教育雪上加霜。在这种状况下,学生也逐渐开始向着高分前进。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高分而学。大部分学生为追求高分,常常把全部精力课本上,老师也没有精力去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1]。这也是目前为什么德育教育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缺乏与现实生活的结合道德教育就像素质教育一样,倡导了很多年,结果还只是停留在理
论表面,没有真正的在现实生活中实现。鲁宾斯坦曾指出:“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道德上的一切缺陷,一切越轨行为的主要源泉,都是因为人们的精神空虚而造成,当他们对周围生活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时候,他们对一切都会满不在乎。”[2]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讲抽象的理论往往难以理解,而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就正好是这样一种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以灌输抽象的理论为主。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则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生活化,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带入课堂,使学生掌握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这也正符合新时期德育从传授一种知识到
培养一种能力的目标要求。因此,新时期德育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及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将抽象的理论回归到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三 加强小学德育实施有效性的措施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
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以完善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的体系为主。以加强“五爱”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为核心,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教育为宗旨,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建立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三结合的教育力量体系,建立德育目标与学生品德考评一体化的教育行为体系,全方位地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获得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久远,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学生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在客观实践活动中,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是一个通过自身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地去掌握道德规范并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学校德育要从过去那种空洞说教和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要真功实做
[3]。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因此,小学德育要结合实际,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 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家种养的蔬菜、桑蚕等, 开展“冬种蔬菜高产技术”专题研究活动,让他们查阅有关资料, 请教有关专家等方法去获取知识养成技能。这样, 学生既可直接接触自然, 了解社会, 为语文课的说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培养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等良好素质。
3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及品德形成的规律,从“小事”抓起,一抓到底
小学生各方面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对以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时候的德育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要从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形成开始时,就不断丰富和发展其道德情感,加强其道德意志的锻炼,深化其道德行为的养成训练。要根据小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及价值取向上的偏差,有针对性地开展“做人”教育。尤其是很多的独生子女有醉心于当“小公主”、“小皇帝”的倾向,应该开展“孝心献父母”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日常行为的规范教育抓起,并且常抓不懈。各级各类学校都有各自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切实搞好落实工作,如要求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和蔼,讲普通话;坐立行走、读书、写字要保持正确姿势;不吸烟、不喝酒等等,这些行为看得见、抓得住,看似小事,但坚持下去就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且一旦养成,终生受益。
4良好社会氛围的构建
一是拓宽教育覆盖面。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拓展德育教育覆盖面,逐步引导家长、教师、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及更多普通市民重视德育。发挥网络优势,利用各网站,适时发布一些经典德育教育故事发挥社区学校、市民大课堂、感恩教育宣讲团、老年电大等场所的作用,持续向市民宣传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二是树立道德榜样。深入挖掘道德榜样,大力宣传道德模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其榜样力量,激励孩子们在对道德典型的品评中接受道德精神的洗礼,实现道德的内在教化。三是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持久开展“扫黄打非”斗争,深入持久开展网络淫秽色情等违法有害信息专项整治,大力净化网吧、网络、荧屏声频、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四是广泛宣传发动。建立多种媒体联动宣传机制,形成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德育教育文化宣传体系,利用网络、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介进行全面宣传,在全社会营造道德文化氛围。
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和希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小学实施德育教育, 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但是可行的, 也是必行的。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深入、彻底、细致地进行教育改革, 使德育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 德育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探索增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加大工作力度,注重工作实效,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拴来.浅析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促进素质教育的策略
[J].科技视野,2007.32
[2] 鲁宾斯坦.心理发展的原则与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65.[3]仲春艳.开放社会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J].内蒙古大学学
报,2005,18
[4]杜妍.论增进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
[5]丁银辉.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6]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