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读中领悟感知 回归朗读
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摘要:由于中考和高考没有考朗读,所以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轻视朗读教学。但是,朗读是汉语言教学的传统,是上好语文课的根本。要加强朗读教学,回归本色语文。
主题词:朗读汉语教学传统本色语文
一、朗读是本色语文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新课标还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这就明确指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和数量。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也是十分重视朗读教学的。古代的私塾教学启蒙时,从读《三字经》、《百家姓》和描红开始的。即使是国子监太学生也十分注重朗读。下面是明朝国子监太学生的课程表:
初1 初2 初3 初4 初5 初6 初7 初8 初9 初十
假日 会讲 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 背书 会讲 背书 背书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复讲 背书 背书 会讲 假日 背书 背书 复讲 背书 背书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会讲 背书 背书 复讲 会讲 背书 复讲 复讲 背书 假日
从此表我们可以发现,每月学习27天,背书14天,占52%,会讲是由老师讲,每月共6天,占22%,复讲由学生自己讲心得体会,共7天,占26%。不仅学生读,老师也要读。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得“拗过去”“拗过去”,那是读得多么的入神啊。
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充分说明了朗读对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则又充分说明了朗读对个人修养的重要作用。从古代的陶渊明、苏轼……到现代的朱德、周恩来、温家宝,无一不是熟背经书数百篇,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温家宝总理“答记者问”时,广征博引,妙语如珠,没有数百篇经书的积累是不可能办到的。
在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说:“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语文中的语言就基本属于他的了”,又说“丢掉一个读字,几乎什么也不会有了”。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就是本色语文课了。
总之,无论是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实践,还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无不在昭示着我们:应该重视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传家宝”。我们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
二、现实语文教学中轻视朗读教学的根源探究
①先看看我们今天语文教学的起源。
著名教育专家马智强老师指出:“也许人们忽视了汉字汉语与文化关系,现在的通行的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是从西方传入的,数十年证明它不合中国国情。”为什么不合中国国情了呢?汉字是表意文字,西方文字多是表音文字。所以,汉语言与意义直接相关,只有把语言朗读好了,才有可能理解好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文本解析的教学方法,对汉语来讲,也必须建立在朗读好了的基础上,才会有所收获,才会较好地理解文本。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朗读还没有过关的人,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本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第二篇:朗读感知研读探究品读感悟
朗读感知 研读探究 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一阅读理念,是以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它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本文将就如何运用对话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谈几点感想。
一、朗读感知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在课堂上要想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就必须建立在让学生正确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因为学生语感尚在形成中,其阅读不同于成人阅读,除了获得与成人阅读同样的意义外,学习语言(包括朗读、背诵、积累、运用等)也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提高阅读质量。常用的有:
(1)“创设情境法”。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把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直观地表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然地对文章感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如一位教师教学《秋姑娘的信》,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秋姑娘”这个艺术形象,与“秋姑娘”的心灵相会,营造这样一个情境:“枫叶信”飘进了课堂。
“秋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冬天很快就要来了。秋姑娘担心起来,不知我的那些好朋友有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有了,就用火红的枫叶给他们写信吧!”教师生动地描述着,又打开课件(枫林,簌簌秋风,枫叶飘呀飘......),“你们听......起风了,这是秋姑娘的脚步声,她掠过田野,越过山冈,走过森林,飘过江河,你们看(画面上出现飘舞的秋姑娘,孩子们发出‘啊'的惊叹),秋姑娘真的来给朋友送信来了,枫叶信也飘到我们这儿来了!”教师拿出自制的“枫叶信”,微笑着发给孩子们。“啊,这上面有字!”孩子们十分惊喜,他们模仿着课文中的角色,美滋滋地大声朗读起来:
“亲爱的大雁,南去的路上,你们要多加小心哪!你们的好朋友秋姑娘。”
“亲爱的青蛙,冬眠的时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了!你的好朋友秋姑娘。”
孩子们互换着枫叶信,脸上写满了兴奋,忘情地诵读着。
这里,教师运用诗一般的教学语言、形象化的课件画面和富有创意的小制作“枫叶信”,巧妙地创造出与课文相和谐的意境,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读题质疑法”。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天游峰扫路人》,先让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抓住“天游峰的好山好水不写,为什么写一个普通的人呢”这个问题投入阅读。在自由朗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之后,孙老师再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深处”和“细处” 寻找问题,并通过“归类”的方法,拎出两个问题:“游人累,为什么70岁的老人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为什么30年之后再去看他?”提炼出的这两个问题“看似矛盾”、然而正是课文“思想的眼睛”,“情感的焦点”,很容易点燃学生的激情,引发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
2、保证阅读时间
阅读应让学生潜心会文,披文以入情,这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然而在听课时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情绪时做得很好,花样翻新。可当学生自主阅读时,却舍不得给时间往往是没等学生把书读完,就让其汇报。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根本没有读通课文,可为了迎合教师,也只得于匆忙间寻找只言片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又走进了琐碎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时空上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尽可能让学生从多读几遍所获得的感悟中为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提供沟通的可能和条件。
3、加强阅读指导
强调以读为本并不是让学生机械地读、重复地读,而是要在学生自主阅读时,适时点拨,做到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请看一位教师执教《闹花灯》时的教学片段:
师:第三句话写了龙灯,龙灯可神奇、可好看了。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纷纷举手)
师:告诉你们,这句话我读了好多遍都没能读好,现在给你们时间练一练,等会儿和老师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并倾听学生读得是否流畅,当学生练读完毕,再次举手时)
师:同学们读书可真认真,声音也响亮。我听出大家已经能把句子读通顺了,不简单!我想问问大家,句子的意思你读明白了吗?
师:我再给你们一点时间,读一读,注意:要读出句子的意思。
(学生再次练读,在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这次同学们读得更起劲,更投入,一读好,马上就举手表示愿意读一读,和老师比一比。)
师(微笑着面对大家):我发现小朋友读书的本领就是大,有很多同学读的已经很好听了。你们想读得更好点,超过老师吗?
生(异口同声的高呼):想!
师:我给大家提个醒,这句话开头就说“最有趣的是龙灯”,龙灯有趣在哪儿?你能把龙灯最有趣的地方读出来吗?赶紧再练练,可别输给我!
(学生兴致高昂地进行第三次练读,在有声有色的练读中进一步感悟句意,并努力把龙灯最有趣的地方读出来。)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不仅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而且层层引导,目标明确层次递进,每次读书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每次读书都比前一次有更高的要求,在引导点拨时,教师还注重加强示范、指点、激励以及对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点拨,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到了龙灯的有趣,同时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较扎实的训练、培养和提高。
二、研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开展研读就是从尊重学生的这种需求出发,鼓励他们在阅读中展开研究,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受。“研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去探索,从中有所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研读”同时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无论是“研读”专题的确立还是“研读”过程的推进,教师的指导作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学生自主“研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互动、对话交流、双向合作的过程。
1、质疑定标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进行研读探究的前提。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教师都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静静地思,在读中发现问题,并在读中解决问题。当然学生并不是生来就会提问题的,尤其是提有一定深度的疑难问题。学生开始有疑问一般总是在文章字词的运用上,如这个字怎么读、怎么写,那个词什么意思,用得对不对、好不好等等;有些老师正是因为担心学生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教学中这一环节常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意识到,“疑”无论质量高低,都是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的结果。研究性阅读看重的是研读过程,关注的是让每个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里去,把文章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拓展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从文 2 章的脉络结构、谋篇布局、详略安排、主旨表达、写作技法等方面去思考、去提问。这样步步深入地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便会日见增强,提出疑难问题的质量也会日趋提高。
在质疑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先在组内交流各人的问题并进行内部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写在黑板上,交由全班讨论,此时教师则以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讨论,归纳整理。这样,学生提出的散乱、零星、无序、指向性不强的问题,就变得有序、指向性明确,就能成为进一步学习的突破口。如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天游峰扫路人》: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说说都有哪些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疑”性的,教师马上请其他同学解答;如果是“大疑”性的问题,就请该生把它写在黑板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
教师援引古训引导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当学生发现“大疑”时则让其写在黑板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以下是师生们认可的比较有价值的“大疑”性的问题,每个问题后都署上发现者的名字。)
(1)既然天游峰是一个风景区,为什么作者不写风景而是写扫路人?
(2)作者为什么要在三十年后看扫路人,而不是三年?
(3)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又悄悄地飞回原处?
(4)不累不累............为什么老人扫那么高的山而不累?
(5)为什么一杯茶能把我和老人的心沟通了?
(6)作者为什么要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驻地?
师: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真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这又给孙老师出了个难题了。六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回答,太费时了,你认为六个问题当中最主要的是哪几个?
(经过师生讨论,大家认为第四点的“累”字很重要。全文好多地方说山高,就是要突出扫路累,老人却说不累。还有一个就是岁数的问题: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于是,先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当前,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任意的提问题,而且不管巨细大小,提多少个问题就逐一地解决多少个问题,其结果是课堂教学无重点,教学时间难把握,过去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在又变成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而在这节课里,孙老师既鼓励同学们大胆地提问题,又与同学们一道根据其难易程度进行筛选,然后选择主要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这样问题的数量减少了,质量提高了,为接下来的深入研读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2、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鼓励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探究的内容是自主的,探究的形式也是自主的。听、说、读、思、议、画、查、找、写等,运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决定,与谁合作共同组成学习小组,也由学生自主选择。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好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时给与探究方法的点拨、示范和帮助并参与到研究中去。如教学《恐龙》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归纳了平时较常运用的几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象画画、赏析词句、查找资料、角色扮演,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这一课,对哪种恐龙最感兴趣就学习哪一节。”接着又指导学生跑组,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的人在默默思考,有的人在轻声体会,有的人在摘记重点词句,有的人则写下批注、心得,有的人在动情地读,有的人在尽情地说。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相互交流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和过程的一种途径。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的探求思路及探究结果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具有与人交流 3 的愿望,有获得被他人尊重和分享成功的需求,开展合作交流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比较、影响,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方法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得到整体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1)不懂就问,有问题的时候能主动地问老师、问同学;(2)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能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3)乐于表达,能陈述自己的观点,并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4)善于主持,会主持、组织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作总结性发言。
三、品读感悟
“品读”即品味语言文字。品读感悟,是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把书面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质。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的读书,代替学生的自悟自得。“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清代陆世仪如是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可见人人能感悟。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又这样强调感悟的重要性,“人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一个学生可能在一整年里都没有把某种东西弄懂弄会,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他懂了,会了。这种‘恍然大悟'的内在精神力量,是在儿童的意识里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且我们,做教师的人,是在用自己的信心帮助它的积累。”(《给教师的建议》第409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不再套用“理解”二字,而是增加了“把握”、“揣摩”、“体会”、“领悟”、“领会”等一系列表示感悟的词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呢?
1、以读为本
好书自应琅琅读。阅读必须回归到“读”上,练好“念”功和“诵”功,让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形象、意味、情韵和气势。古人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在”读“字上下功夫,不仅要注重读的数量也要注重读的质量,不仅注重读的方式也要注重读的方法。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可以默读、轻声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应朗读、诵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以略读为主;品味、揣摩语言文字,一般以精读为主,仔细地读,反复地读。
2、启动思维
感悟不仅要注重读,还要注重思,自古以来便有”熟读精思“的说法。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确:”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
3、激发想象
阅读离不开想象,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想象不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是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能够想像出课文中描述的人物形象、景物、场面,使其在头脑中活起来,就会促进或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有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例如,《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一段描写星空美丽景象的文字,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是这样激发学生想象的:”同学们,你们看,天空像一个碧玉盘,是那么大,星星就像碧玉盘中的珍珠,是那么美。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又像在对我们说悄悄话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象,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 4 样的图画。“当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二是补充。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情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感悟应该允许差异,不要求”统一认识“;切忌老师用自己的”悟“代替甚至压抑学生的”悟“;对学生的感悟,老师不必妄加评判,应鼓励学生大胆把自悟的成果呈现,和同学交流,说真话,同时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吸收养分,扩大自悟的成果。有时有些”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这种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悟“可能远远超过用言语表达出的效果,那我们就让它永留学生的心中。当然,感悟提倡个性化,可以”各有不同"。但从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实考虑,老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悟学习方法(如读的方法)、悟写作方法(如造句构段的方法)、悟思维方法(如比较、归纳、推理、选择等)、悟做人道理(如热爱祖国、要有爱心、不怕失败等)。
朗读感知、研读探究、品读感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摸索出的阅读教学操作模式,这三个板块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既环环相扣,又层层递进。它是对常规阅读教学实践的一种概括提炼,源于老师第一线,服务于第一线。它的功效如何,可行性如何,还期待着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改善,以使之更加成熟。何
第三篇: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感悟
三合小学
赵建梅 童话是一种儿童文学,它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常见体裁,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它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童话教学需要教师走进孩子的心灵,引导学生在感悟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审美情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审美的愉悦,以童话绚丽而多彩的语言,美好而深刻的内涵,宽广而深邃的情怀,启迪心智放飞梦想。
走进童话教学的课堂,不少教师总以一贯的教学方法、教学大体目标来贯穿整个教学课堂,往往被用作识字写字、句式段落训练的材料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文学的、审美的价值。所以,有的课堂,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受到美的熏陶,整节课平淡无趣。由此,我认为可以通过朗读,让小学生真正地走进童话,感受童话中的真善美,提高学习童话课文的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朗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以指导读正确为重点,兼顾读流利,能表达一定情感,主要是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童话的朗读,要体现儿童口吻,唤起儿童新奇的情趣,以便使儿童的思维和情感顺利地进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去,在新奇的兴趣中长知
识受教育。
《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白兔辛勤耕种,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白兔种的菜丰收了,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
在《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中,可以抓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感悟三者互为作用,互相促进,不能为阅读而阅读,重感悟是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有收获。
整篇课文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例:图文结合朗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朗读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
在引导学生体会小白兔的勤劳时,先让学生读四、五、六自然段,思考:小白兔和小灰兔拿到自己满意的礼物回到家干什么了?接着,从四、五段中找出小白兔是怎样种菜的相关句子,在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句子:“小白兔回到家,把地翻松了,种上菜籽”时,老师首先让学生说说“翻松”是什么意思,接着让学生做一做翻松的动作,全班起立,一起来把地翻松,再进行理解。
在引导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时,可以男生当小灰兔,女生当小白兔,男女生对读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对话。
再让全班齐读小白兔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引读。如:
师:当小白兔把自己亲手种的白菜给山羊爷爷送去时,心情特别——(高兴)生个别读,齐读
师:能把自己的劳动果实与大家一起分享,多了不起啊!读—— 引导学生自豪地读,骄傲地读。
在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可以体会小灰兔奇怪的心情,在读中体会小白兔说这句话时的高兴和自豪。又可以使学生的兴奋情绪达到高潮。
在学习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语言中找出“请您”“谢谢您"等词,让学生感悟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有礼貌,并让学生从读中感受。在这样语言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学生主动性大大增强。
总之,童话语言优美、明快、自然,象声词多,富于音乐美,是非常适合朗读的文学体裁之一。教师可以设计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步入人物的内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自我朗读中也会有所感悟。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真切感知、深入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真切感知、深入领悟
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符号中间的艺术空白转化为立体表象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适时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理解课文,让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去理解感悟文章所表达的内涵,以达到学至精的教学目的。
例: 我在上《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在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敌人要二小带他们去哪里?去干什么?
生:到山口。
生:到山里。
你从哪知道的?
生:我从第二节知道的。敌人要到山沟里去“扫荡”。那里潜伏着后方机关,还隐藏着几千个老乡。
师:会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问题。敌人说:“小孩,带我们到山沟里去找老乡。”二小会怎么说?
生:不,我不知道他们在哪。我还要去放牛呢?
师:你这是在反抗。
生:二小会说:“好,我带你们去。”
师:敌人叫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
生:顺从。
师:二小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想、这么做的吗?
生:不是,他是想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师:好,这就是假装顺从,自有主张。
生:我们从第五节知道二小很勇敢。他为了救老乡和后方机关牺牲了。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师:像你这样读,二小死不了。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生赛读。
生:二小还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孩子。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他把敌人骗了。
生:敌人抓住了二小叫他带路,他假装顺从自有主张。
师:想象一下王二小当时是什么表情? 生汇报
生:王二小带路走在前面,把敌人领进我们的埋伏圈。
师:多么机智勇敢的孩子。我们把这个故事连起来读一遍。(第五节的第一句由老师一个人来读。)
师生合读。
师:王二小牺牲的时候年仅十三岁。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的生命。让我们走进抗日战争的岁月去感受那段动人的故事。分析与反思:
这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首叙事诗,同时也是一首歌词。歌词颂扬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把敌人领进埋伏圈,自己英勇牺牲的壮举。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要使学生真切感知、深入领悟王二小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我让学生在家从电脑上查找并观看有关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了解二小的事迹,感知英雄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板书课题后,我引导学生紧扣题目,获取信息,启发质疑,激发大家读文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对题目的思考与把握,以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知英雄事迹,颂英雄精神,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应通过观图、读文、想象来实现。在细读文本时,我用一个大问题“课文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效果。比如第二小节中,“九月十六那天早上,当敌人来扫荡的时候,二小在做什么?”这是课文所没有写明的,作者故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感悟。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同时结合第四小节的有关句子进行想象,学生就会开启思维的闸门,创造性地想象出王二小的行动、语言和内心活动,从其动作想象到二小正在山坡一边放牛,一边放哨,从其专注的神情,想象到二小对敌人充满高度的警惕,对乡亲怀有深深的爱。这种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符号中间的艺术空白转化为立体表象的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
在朗读第三节时,可继续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敌人从山口走进山沟,将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后方机关和几千老乡就会遭殃)敌人抓住二小叫他带路时,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让学生去想象、感悟、表达,从他的神情中读出他内心的镇静、沉着,读出他表面上假装顺从,实际上却“自有主张”的聪明和智慧,便又是一重大发现和再创造。
在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较为丰满的认识时,配乐深情朗读,更进一步升华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第五篇:在学习中领悟
在学习中领悟,在践行中提升
——参加集团中青年干部培训学习体会
本人参加了良友集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本次培训我们全体学员紧紧围绕集团党委曹书记提出的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总基调,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及4点“正确认识“为要求,通过自身努力和培训安排,使我们基本达到和完成了培训目的,即夯实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实现能力拓展、知识拓展和思维拓展。
本次培训体现为:
1、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学员认真自觉。第一,集团党委曹书记在开班仪式上作重要讲话,结业典礼上集团董勤总经理给学院谈体会、提希望和要求。第二,学员合理安排工作,认真学习,有思考,有提高。
2、培训形式多样化。有专题讲授、实训模拟、现场教育、小组讨论等。
3、教育内容全面化。有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方面的理论体系,有宏观经济分析、创新思维能力及领导方法与艺术。
4、收获较大,感触很深。我不但重温了中国共产党91年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我过新时期经济体系改革的任务与突破,新时期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创新,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等,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提高自身党性修养。深刻体会了做正确事,用正确人去做正确事,正确去做事的辩证哲理。宗旨,我认为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学习机会,对自身的素养和能力提高帮助很大,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牢记党的宗旨,注重自身形象,努力做好三支队伍建设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从党的91年奋斗历程到奋斗业绩及基本经验都体现了宗旨意识,另外,我们党所开展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第二,在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建设方面,我们党注重了基本民生建设问题,即寻求收入分配结果公平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对等化,注重了社会组织建设等重大问题。作为一名企业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宗旨、作用表率、重品行,在创先争优活动活动中树形象。在推进三支队伍建设方面,我认为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争创“四好”领导班子建设。乐惠物流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在“四好”领导班子建设方面还有差距,我们根据上级公司党委的要求,结合班子自身因素和条件,制定创建计划,在科学理论武装具有战略**,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积极创收盈利上下功夫,争取早日使“四好”班子达标。
2、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公司党员人数已有59名,占职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如何发挥党员作用,如何使各党员树立一面旗帜,是我们党支部着重考虑和研究的课题,在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3、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乐惠物流公司是由上粮五库转制过来的老国有企业,其本性还是离不开传统的粮食仓储企业运作模式,在人才结构上与现代物流企业不相匹配,不适应不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要用仓储公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乐惠物流公司企业文化来凝聚人才,培育人才,激励人才,造就一支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实干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二、把握经济形势,认识时势,科学制定企业战略决策
当前国际经济局势非常严峻复杂,全球经济正在步入新的“缓慢阶段”,甚至新的“危险区”,全球贸易量增长率下降,国际政治经济新动向异常。我过经济发展也面临新考验和新挑战,如:
1、最近经济增长的许多指标迅速下行;
2、通货膨胀隐忧,产品市场价格下跌;
3、居民消费增长下跌,内需不旺;
4、资源环境的约束相当严峻,对外依存度逐步提升;
5、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明显滞后;
6、就业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
7、城乡二元结构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8、收入分配的差距悬殊的问题;9其它经济社会问题等。所以我们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一定要了解掌握:
1、我国近期经济平稳发展的主要策略;
2、近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3、近期的经济政策思路等。另外结合集团“十二五”规划和仓储公司三年行动计划,经过新班子近半年的调研摸索,制定了近两年的工作思路和方针,分三步走,16个字。第一阶段:梳理、调整、规范;第二阶段:稳定、巩固、发展;第三阶段:优化、创新、提升。其中第一、第二阶段准备在13年底前完成,在2014年步入优化、创新、提升阶段。
三、熟悉行业特性,明确定位,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现代物流是为了实现顾客满意度,链接供给主题和需求主体,克服空间和时间阻碍的有效、快速商品、服务流动的经济活动过程。目前社会上习惯成为物流企业。我们乐惠物流公司拥有黄浦江码头、铁路专线、仓房仓储设施、汽车运输和装卸机械设备,还有支撑物流企业的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根据公司现状,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管理模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粮食仓储物流管理模式向现代物流中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
2、完善和优化物流信息系统;
3、紧扣“五好”工作。即生产效率好、工作效益好、服务质量好、信息技术好、机械设备好;
4、积极倡导“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使全体干部群众树立创新意识、发展意识。
本次培训虽已结束,但我认为学习永不到头、永无止境,我们在继续学习、深化学习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学为我用上下功夫,为推进乐惠物流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奉献自己的才智。